涟水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涟水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游戏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在释放用户主体性的数字时代得到充分体现,文学的消费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基于玩乐心理的游戏。
②英国学者威廉·斯蒂芬森主张从游戏范式来理解传播,认为大众传播研究严重忽视游戏元素,应从传统信息理论走向游戏理论。传统传播效果研究将信息刺激与受众反应之间看成线性关系,忽视其个体差异与精神复杂性。在斯蒂芬森看来,用户在传播中是体验快乐的主体,比如人们看报纸,并无明确目标,而是随心所欲浏览,成为自主性游戏。
③斯蒂芬森强调从信息范式走向游戏范式,这种范式转换显然在当下具有很大的阐释力。当代社会是闲暇社会,网络兴起后,数字化休闲更是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聊天、角色扮演、自拍展示、操控、互动、恶搞、玩梗……网民种种行为都带有游戏性。这一特点也表现在文学上,网民对文学的态度主要基于游戏心理,对文学的阅读、“代入”、戏仿、分享、玩梗、吐槽,以及二次创作,主要是为了“好玩”。需要注意的是,游戏性并不限于娱乐性较强的大众文学的消费活动,而是指整个数字时代的文学,不管是大众文学还是精英文学,只要它在网上被消费,都会出现游戏行为。比如传统经典《红楼梦》,网络上有大量关于它的角色扮演、玩梗与二次创作,又比如超文本文学、超媒体文学,对它们的阅读与互动本身就带有游戏性。
④文学消费活动的游戏化实际上是历史趋势。游戏与艺术、文学的游戏性与社会性早期处于交融状态,此后开始分离,或强调文以载道,或走向感官游戏。书面文化制约了交互的游戏性,不过也有一些文学实验试图突出读者的主动性,尤其是后现代文学让阅读走向游戏化。在理论上,读者反应批评、接受美学、阐释学、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都将游戏视为开放性文本的原型。数字技术兴起后,人们可以随意操作文本,文学消费进一步凸显了游戏性。
⑤数字时代文学消费的游戏性不只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关系,还在于主体之间的群体交往。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不同在于,论坛环境可以随时交流,社交媒体强化了这种倾向,人们边看故事边讨论,实现了“沉浸”与“交互”两者转换的自由。数字时代也并不只是后现代小说、超文本的精英文学,也可能是中国网络文学、日本轻小说这种流行文艺,后者具有二元性:一方面不是精英文学,而是大众化文本;另一方面又非传统“沉浸”式欣赏,而是因社交不断打破沉浸,具有游戏性。
⑥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论也有“以文为戏”的说法,即以游戏态度对待阅读与写作。韩愈在《毛颖传》中以史传笔法为毛笔立传,充满戏拟与反讽,读者也视其为游戏之作,而韩愈的文人身份与案头化写作,也让“以文为戏”类似于精英化的文本嬉戏。
⑦不过,“以文为戏”还指涉其他情况,被古人用来形容传统文学“跨进跨出”的艺术特征。在《水浒传》第三十回,武松杀了一个丫鬟,另一个见状欲走,却“惊得呆了”。叙述者此时插话:“休道是两个丫鬟,便是说话的见了,也惊得口里半舌不展!”金圣叹评点道:“忽然跳出话外,真是以文为戏。”叙述者的评论打破了沉浸,具有游戏性。“跨进跨出”是中国艺术较为突出的特点。中国小说时常有干预叙述,人物视角与说话人视角呈现流动性。这种跨层在中国戏剧、曲艺表演中也相当常见,戏谚“一人多角,跳进跳出”,指的就是这种特点。
⑧中国文学“跨进跨出”的叙述程式,与说唱艺术初始对小说、戏曲的影响有关,这与当下数字媒介重建口头文化经验相通,契合了数字时代社交性、群体性的游戏化消费活动。
⑨总的来说,数字时代的文学游戏批评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互动和参与的阅读体验。然而,数字时代的文学游戏批评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数字化的文学作品可能受到技术的限制,导致作品形式和内容产生局限。文学游戏的互动和参与可能使得读者更加注重故事的结果,而忽略了对作品深入思考和理解的过程。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和评价也容易受到人云亦云的影响,使得真正有价值的评价和批评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
⑩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数字时代的文学游戏批评的挑战和困难,并致力于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在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中,数字时代的文学才能够更好地发展,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和有意义的阅读体验。
(摘编自黎杨全《以文为戏:数字时代文学的游戏批评范式》)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字时代的文学在网上被消费时,会出现游戏行为。
B.在数字时代,网民对文学的态度都是基于游戏心理。
C.网络上边阅读边讨论实现了“沉浸”与“交互”转换的自由。
D.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种样式出现过“以文为戏”事例。
2.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视频标题不能体现“以文为戏”特点的一项是( )
A.《戏侃金庸〈天龙八部〉人物》
B.《〈琵琶行〉课本剧实况录像》
C.《〈红楼梦〉第一集弹幕玩梗现场》
D.《〈乡土中国〉公开课全集》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佐证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将文学作品看作一个游戏,读者充当玩家,进入文学的世界里进行互动和探索。
B.朱光潜说“读诗就是再做诗”,强调阅读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读者具有主体性。
C.麦克唐纳提出“后真相时代”,意指人们不再相信事实,只相信情感及个人信念。
D.明清小说家或添油加醋,戏说历史;或谈鬼说怪,谐谑逗趣;或戏谑反讽,娱情醒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中段落③的论证特点。
5.数字时代的文学让文学批评面临困境,请结合本文谈谈文学批评家应如何解决此困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采浆果的人
迟子建
金井的山峦,就是大鲁二鲁的日历。
雪让山峦穿上白衫时,他们拉着爬犁去拾烧柴;暖风使山峦披上嫩绿的轻纱时,他们赶紧下田播种。山峦一层一层地由嫩绿变得翠绿、墨绿时,他们顶着炽热的太阳,在田间打垄、间苗、锄草和追肥;而当银光闪闪的霜充当了染匠,给山峦罩上一件五彩的花衣时,他们就开始秋收了。
金井是个小农庄,只有十来户人家。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从来没有事情能阻止得了秋收,但今年例外,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
①秋收刚刚开始,一辆天蓝色的卡车摇摇摆摆地开到了金井。
车主是个中年汉子,高个,方脸,小眼睛,大嘴巴,面色红润,说起话来神采飞扬的,一看就是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人。车主开出每种浆果的收购价格后,他从怀中掏出两摞钱来,夹在指间,把它们当竹板一样敲打着,以说书人的口吻说:“话说这秋菜要是晚收一天它呆在土里也飞不了,可是这浆果要是晚采一天,拿现钱的就是别的人了!”
他这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的镐、铁齿、镰刀、耙子等农具。他们纷纷回家拿起形形色色的容器,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仿佛牧羊人在寻找失了群的羊。
一年一度的秋收本来像根缜密坚实的绳子,可是那些小小的浆果汇集在一起,就化成了一排锐利无比的牙齿,生生地把它给咬断了。
金井的男人中,有个比女人采浆果还要灵巧的人,他就是王一五。看看他那双手吧,手形秀气不说,那十指修长柔韧得连女人的手都自愧弗如。王一五不爱种地,但他是个农民,不种也得去种,他下田时脸上就总是挂着霜。他有个儿子,十一岁了,可看上去只有七八岁那般大,瘦削枯黄得像棵秋天的狗尾巴草,人们都叫他“豆芽”。别的男孩拎一篮土豆能一路疾行,豆芽提着半篮就趔趔趄趄、气喘吁吁了。王一五爱做小衣服,豆芽则喜欢用铅笔画画。他爱画花鸟虫鱼、房屋河流,②他从来不画人,说是世上的人都是丑的,不能入画。
不秋收了而去采浆果,王一五和豆芽开心极了,他们第一天就采了半瓦盆的牙各答和一大茶缸的都柿,所以他们家拿到的钱最多。
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唯一还在秋收的人。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的。他们已是中年人了。他们的父母,也就是老鲁夫妇,是一对表兄妹,这使得他们生出的孩子言语木讷,思维迟钝,严重智障。
老鲁夫妇几年前先后去世了。他们临终留给这对兄妹的遗言:春天播完种,别忘了秋天下了霜就秋收。大鲁二鲁牢牢记住了这点。他们不像其他人家喜欢用日历,③金井的山峦,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巨大的日历。翻动这日历的,就是风霜雨雪。当暖风让这日历透出隐隐的绿色时,他们就去播种了,而当秋霜将这日历点染得一派绚丽时,他们准时地去秋收了。
金井有个老女人,她男人在她三十岁时就瘫倒在炕上了,苍苍婆不像别的女人遭了难后终日以泪洗面、唉声叹气,她的头发全白了之后,她的心也仿佛一下子跟着变得光明了,她爱说爱笑了,她的眼睛里,没有一点老年人的那种混浊,依然那么明亮,清澈逼人,好像她的眼底浸着一汪泪,使她的眼睛永远湿润而明净。
采了三天浆果的苍苍婆终于想到该叫大鲁二鲁也去挣点现钱。这样的好事把他们落下了,叫她心里不忍。苍苍婆就在这天晚饭后摇摇晃晃地去大鲁二鲁家了。
满嘴酒气的苍苍婆亢奋地叫道:“大鲁二鲁,别秋收了,采浆果去吧,能拿现钱!大鲁过年时就能买新鞋穿了,二鲁也能买件花衣裳了!”
大鲁二鲁没有日历,所以他们常常错过一些节日。但春节是不会从他们眼皮底下溜掉的,他们过年不像别人家,他们永远都穿着旧衣裳,只不过晚上时包一顿饺子吃而已。当然,他们也会冻上两座冰灯,一左一右地摆在门口,让它们充当暗夜的一双眼睛。
开始的几天,苍苍婆还认认真真地采上一天的都柿,黄昏时一本正经地将它交给收浆果的人,换来几十块钱。可是接下来的日子,竟一发而不可收,吃空了盛都柿的盆子。收浆果的人为了安慰她,曾丢给她一张十元钞票,让她买酒。
苍苍婆捡起钞票,运足一口气,又把它吹回地上,苍苍婆说:“钱是什么,不就是一张落叶么?蚂蚁合伙举过落叶,这样的叶子它们没见过,留着给蚂蚁们举着玩,当遮阳伞使吧!”说完,她就一摇一摆地走了。
大鲁二鲁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在仓房旁,作为猪饲料。最后,他们踏着更浓重的霜,去了大草甸子,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
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那个夜晚,天空下起了大雪。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埋在大雪之下了。人们脸上满是凄苦的表情,他们冬天吃什么?他们的牲畜和家禽吃什么?苍苍婆望着这户唯一收获了庄稼的人家,想着这个冬天只有他们家是殷实的,她的心中先是涌起一股苍凉,接着是羡慕,最后便是弥漫开来的温暖和欣慰。
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圈火红的东西。金井的女孩,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看来在秋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④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镶嵌。
(节选自迟子建《采浆果的人》,原载2004年第5期《收获》)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鲜活的生活图景中蕴蓄着耐人寻味的人生意蕴,引发读者对现实人生的观照与思索。
B.商人以高价收购浆果,使世代以种田为生的金井人误了秋收,只有大鲁二鲁觉得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
C.遭过难的苍苍婆是位性情中人,她的眼睛湿润而明净,文中她拒收浆果人的钱财,表现出一种豁达的心境。
D.一场大雪改变了金井人的命运,小说巧设悬念,使故事情节具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子运用叠词,语言生动形象,既写出了路途颠簸,也暗示着金井人的平静生活即将被打破。
B.②句子中“人都是丑的,不能入画”借孩童的话语,隐晦地揭露出人性当中自私贪婪的一面。
C.③句子运用借喻的手法,表现出四季交替给大鲁二鲁的提示作用,也表现了他们按农时劳作的一贯传统。
D.④句子中的“最美的镶嵌”,表面是指对浆果的镶嵌,实则饱含了对兄妹二人不忘初心、踏实能干等品格的赞美。
8.文章第二段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迟子建曾点评大鲁、二鲁:“他们也许是生活中的局外人,但在大自然面前,他们却是真正的主角”,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藉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然时有恃才肆意,亦有盤孔、孟之旨。若南人妄以柳宗元为罗池神,而愈撰碑以实之;李贺父名晋,不应进士,而愈为贺作《讳辨》,令举进士:又为《毛颖传》,讥戏不近人情:此文章之甚纰缪者。时谓愈有史笔,及撰《顺宗实录》,繁简不当,叙事拙于取舍,颇为当代所非。
(《旧唐书•韩愈传》)
10.文中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洎举A进士B投文C于公卿间D故相郑余庆E颇为之F延誉G由是H知名于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跟从,材料中“吾从而师之”与“养于从父兄”的“从”均为此意。
B.寻,不久后,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寻”意思相同。
C.“迁、雄之气格”与《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之”用法不同。
D.“无以过之”与《劝学》“无以成江海”中的“无以”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愈认为,从师学习时应以“道”为标准,道理存在之处,便是老师存在之处,而不应顾虑自己与对方地位孰高孰低、年龄孰长孰少。
B.韩愈的父亲没有显赫的名声地位,在他三岁时便去世了。因自念年幼丧父,韩愈从小便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依赖别人的奖励督促。
C.大历、贞元年间,独孤及、梁肃的学问最深奥,受到读书人推崇,韩愈常同他们的弟子游玩,希望自己得以在一代人中崭露头角。
D.韩愈很善于教导勉励后辈,将其中很多人安置在自己家中,作为宾客对待,即使自己早餐也吃不上了,仍和颜悦色、毫不在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
14.请概括材料二对韩愈文章的评价。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待严大夫①
〔唐〕杜甫
殊方又喜故人来,重镇还须济世才。常怪偏裨终日待,不知旌节来年回。
欲辞巴徼②啼莺合,远下荆门去鹢③催。身老时危思会面,一生襟抱向谁开?
[注]①严大夫,即严武,与杜甫是好友。762年由蜀入朝,764年重回蜀地镇守。②巴徼,指偏远的巴蜀之地。③鹚:鸟名,常画在船首。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殊方”,即“殊方偏国”巴蜀之地。杜甫几经辗转来蜀后受严武颇多帮助,来年听闻故人重来镇蜀,难掩喜悦心情。
B.颔联“常怪”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只能在偏远之地等待圣恩眷顾的无奈,不知道自己的旌节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C.颈联写诗人本有东行计划,想离开巴蜀之地,远下荆门谋求生路,但为恭候严武,推迟了出行,表现了对严武的深厚感情。
D.尾联直抒胸臆,期盼会面,倾吐心曲,使用反问手法强化了知己重逢的期盼之情和渴望有所作为的感慨之意。
16.《文心雕龙·隐秀》:“情在词外曰隐。”本诗看似是首句的“喜”一词统摄全篇,其实除了喜情,诗中还有“隐”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所“隐”之情。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先写“_________”,以美人衬托周瑜的英姿勃发;再写“_________”,以曹操军队的惨败衬托周瑜的军事才能。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密集的意象描绘登高的见闻,为抒发深沉丰富的情感做了充分铺垫。
(3)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似。
(4)《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男主人在城墙角落焦急等待女主人。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同的海域,海水的密度也不同。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小;温度越低,海水密度越大。同时①_________,盐度越低,海水密度越小;盐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大。如果②_________。那么,密度小的海水就会聚集在密度大的海水上面,使海水成层分布。这上下层之间的屏障就叫“密度跃层”,厚可达几米。这种稳定的“密度跃层”将海水分成上下两种水团,并以跃层作为界面。如果有某种外力(如月亮、太阳的引潮力,风、海流的摩擦力等)作用在界面上,③_________。因为这种波浪处于海面以下,人的眼睛无法看到,故被称为内波。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B.港澳台同胞都积极为“希望工程”捐款。
C.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D.“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别人写文章是为了哲学,为了政治,为了争辩甚或为了富贵,庄子写文章似乎只为了打发他的天才,打发一个天才谪居混乱流血的人间时的那种无聊漫长的时光。对人间苦难的深重怜悯压迫着他,使他不得不对人间有所作为、有所供奉。才华是人生之累,它往往带给人双重压迫。在险恶的人生中,才华还会引起妒忌、排挤等陷害。这个社会只要以平庸为平衡,这种厄运才永不可免。所以他说他要处于“才与不才之间”,这是在险恶中生出的智慧。但也更需要能在刀丛中赤足跳舞的技巧。他于学无所不窥,但真正令人无法______的是他的汪洋天才。
真的哲人,大智慧的人,在面对世界时是并不吃力的,相反的,倒是轻松自如、______的。谁能像他那样用微笑来面对丑恶?而这微笑,只是轻微的一丝,不易察觉地掠过他的脸,便如炎阳照雪,那些丑陋便悄然融化,而那些涂抹得完美厚实的凶恶,也就狼狈地______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六、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颁奖典礼上,颜宁教授在致辞时谈及一件趣事:“我小侄女建议我今天穿平底鞋,因为她希望我感到舒服,一直做自己……我想说,道路或许充满挑战,但还不足以阻碍你前行的脚步。所以,请勇敢做你自己。”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
2.答案: D
解析:
3.答案: C
解析:
4.答案: ①本段采用的是“总——分”式的论证结构,详细论证了“从信息范式走向游戏范式的范式转换”的观点。
②论证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
解析:
5.答案: ①进行文学批评时,重视对作品深入思考和理解。
②保持自己的观点,不受他人的影响。
③摒除重复的、无价值的评价和批评。
解析:
6.答案: D
解析: “巧设悬念”说法错误,此处是情节突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情节突转的特点。
7.答案: C
解析: “借喻”说法错误,应为暗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表示相似关系;借喻是在具体语境中只出现喻体。
②他们顺应自然规律,只是按照习惯、传统和天意去生活,近乎机械而勤劳地劳作,最后得到了自然的眷顾。所以说“在大自然面前,他们却是真正的主角”。
8.答案: ①内容上,描绘了金井一年四季风景优美、更替恒常、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意味着大自然有自身演变和发展的规律,不可违背。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解释了上文的“日历”二字,同时为下文收浆果的人的到来打破了秋收的步调来张本。
解析:
9.答案: ①故事里的大鲁二鲁有严重智障,他们面对生活不会思考,没有利益之需,没有非分之想,代表着自然的没有开化的人性。与那些被人性的精明与欲望控制的村民格格不入。所以说“他们也许是生活中的局外人”。
②他们顺应自然规律,只是按照习惯、传统和天意去生活,近乎机械而勤劳地劳作,最后得到了自然的眷顾。所以说“在大自然面前,他们却是真正的主角”。
解析:
10.答案: BDG
解析: 断句为: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11.答案: A
解析: “养于从父兄”的“从”是堂房亲属的意思,与“吾从而师之”的“从”意思不同。
12.答案: C
解析: “独孤及、梁肃的学问最深奥”错误,原文是“最称渊奥”,是说他们较为渊博深奥,并非最深奥。
13.答案: ①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②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人交往,无论荣耀还是困窘都不改变态度。
解析:
14.答案: ①韩愈的文章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被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众多但无人能超过他,其文被称为“韩文”。
②其文章时有恃才肆意之处,违背孔、孟旨意,如为柳宗元撰碑、为李贺作《讳辨》、写《毛颖传》等。
③他撰写的《顺宗实录》繁简不当,叙事拙于取舍,被当代人非议。
解析:
15.答案: B
解析: B。“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只能在偏远之地等待圣恩眷顾的无奈,不知道自己的旌节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理解错误。颔联中“偏裨”指的是副将,诗句意思是杜甫常奇怪副将们为何终日等待严武回来,没想到严武隔年就回来了。表达了其听闻严武又来镇守巴蜀的惊喜之情。故选B。
16.答案: ①对严武突然回蜀一事的惊讶之情;②对严武济世才能的欣赏之情;③对年纪渐老,时局动荡的担忧之情;④对自己满襟抱负却不在其位,思绪万千的不平之情。
解析: ①“常怪偏裨终日待,不知旌节来年回”,常奇怪副将们为何终日等待严武回来,没想到严武隔年就回来了。“怪”“不知”写出了事件出乎意料,对严武突然回蜀一事的惊讶之情;②“重镇还须济世才”,时危则望济世,巴蜀需要严武这样的济世之才来镇守。对严武济世才能的欣赏之情;③“身老时危”一写自己,一写时局。“老”字是对自身年纪见老的无奈和悲哀;“危”字则写出对时局的担忧。对年纪渐老,时局动荡的担忧之情;④“一生襟抱向谁开?”“一生襟抱”是诗人早年就有的济世抱负,但除严武外,还能再向谁开启心扉呢?空有抱负却不为朝廷所用,诗句表达对自己满襟抱负却不在其位,思绪万千的不平之情。
17.答案: (1)小乔初嫁了,樯橹灰飞烟灭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解析:
18.答案: B
解析:
19.答案: ①海水的含盐量也决定海水的密度
②同一海域存在两种密度的海水
③界面就会产生波浪
解析:
20.答案: 望其项背
得心应手
原形毕露
解析:
21.答案: 在险恶的人生中,才华还会招来妒忌、排挤等陷害。只要这个社会以平庸为平衡,那么这种厄运便永不可免。
解析:
22.答案: 略
解析: “勇敢做自己”主题鲜明地关注个体的独特性、自我认同与担当,勇于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真正的自我塑造与自我实现。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在成长过程中如何识别、珍视并发展自我独特性,如何在面对外界压力时坚守自我,最终实现“勇敢做自己”。它倡导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掘自我潜能,勇敢追求个性化的人生道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上饶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部分,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