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陕西省西安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陕西省西安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如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抗体、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 在图中②—④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②
    D. 组织液回渗到血浆的成分,与血浆渗出到组织液的成分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外界环境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⑤表示内环境与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②表示淋巴液通过淋巴循环转化为血浆,③表示组织液转化为淋巴液,④表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相互转化。
    【详解】A、内环境稳态(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
    B、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故在图中②—④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④,C错误;
    D、组织液回渗到血浆的组成成分包括一些代谢废物和CO2等,血浆渗出到组织液的组成成分包括一些营养物质和O2等,因此二者的组成成分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A。
    2. 不能在人体的内环境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A. 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
    B. 碳酸钠+碳酸→碳酸氢钠
    C. 乳酸+碳酸氢钠→乳酸钠+碳酸
    D. 丙酮酸+水→二氧化碳+[H]+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即是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成的,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反应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详解】A、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可以发生在血浆、组织液中,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A正确;
    B、碳酸钠+碳酸→碳酸氢钠发生在血浆中,B正确;
    C、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血浆属于内环境,C正确;
    D、丙酮酸+水→二氧化碳+[H]+能量,属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内,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D错误。
    故选D。
    3. 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变化与Na+和K+的跨膜运输有关。当你的手被针刺到时,细胞膜兴奋部位发生的变化是()
    A. 对K+和Na+的通透性同时增加
    B. 对K+和Na+的通透性同时降低
    C. 对K+通透性增加,K+迅速外流
    D. 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迅速内流
    【答案】D
    【解析】
    【分析】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增大,K+顺浓度梯度外流,膜电位为外正内负;产生动作电位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Na+顺浓度梯度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当你的手被针刺到时,细胞膜兴奋部位产生动作电位,此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Na+顺浓度梯度迅速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4. 膜蛋白在生物体的许多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肝脏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能识别胰高血糖素的膜蛋白
    B. 新型冠状病毒能特异性识别肺部细胞膜上特定膜蛋白从而完成侵染
    C.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水通道蛋白,可以帮助快速重吸收水分
    D. 多数神经递质可以识别突触后膜上的膜蛋白并进入下一个神经元,从而引发兴奋或抑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蛋白质的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③传递信息,即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详解】A、胰高血糖素可催化肝糖原水解为葡萄糖,说明肝脏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能识别胰高血糖素的膜蛋白,A正确;
    B、新冠病毒主要攻击人的肺部,肺部细胞是其靶细胞,说明新型冠状病毒能特异性识别肺部细胞膜上特定膜蛋白从而完成侵染,B正确;
    C、水分子的跨膜运输属于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通过水通道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协助吸收水分子的通道蛋白,通过协助扩散帮助快速重吸收水分,C正确;
    D、多数神经递质可以识别突触后膜上的膜蛋白,但是不会进入下一个神经元,D错误。
    故选D
    5. 因交通事故,某人的脊髓不幸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会表现出()
    A.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C.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D.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答案】B
    【解析】
    【分析】1、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2、任何感觉的形成都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要受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详解】膝跳反射中枢在脊髓腰段,脊髓从腰椎胸部折断,不影响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膝跳反射存在。因为传导感觉的神经通路在脊髓胸段被切断,所以感觉无法传导到大脑皮层,针刺足底无感觉,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6. 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 突触前膜分泌神经递质需要消耗ATP
    C.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D. 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答案】C
    【解析】
    【分析】动物细胞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是细胞呼吸,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无氧呼吸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细胞内的吸能过程一般与ATP水解相偶联,放能过程一般与ATP合成相偶联。
    【详解】A、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会产生大量的ATP,A正确;
    B、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的方式被释放出来,这个过程要消耗ATP,B正确;
    C、神经递质释放之后,穿过突触间隙属于扩散,不需要消耗ATP,C错误;
    D、蛋白质合成需要消耗ATP,故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D正确。
    故选C。
    【点睛】
    7. 神经中枢的抑制机制有3种模式,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模式I体现了神经调节中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B. 模式Ⅱ中,④兴奋后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导致⑤兴奋、③抑制
    C. 模式Ⅲ中,⑧兴奋后释放抑制性神经进质,抑制兴奋由⑦传向⑨
    D. 屈肘反射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神经调节机制属于模式Ⅱ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鲀小体受到刺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扩散通过突触间膜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详解】A、模式I中兴奋性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使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抑制性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反过来抑制兴奋性神经元的活动,体现了神经调节中的负反馈调节机制,A正确;
    B、模式Ⅱ中,④兴奋后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导致③、⑤都兴奋,B错误;
    C、⑦兴奋后释放神经递质使⑨兴奋,而⑧兴奋后会抑制⑦释放神经递质,导致⑨不兴奋,C正确;
    D、在屈肘反射中,肱二头肌兴奋收缩的同时肱三头肌受到抑制而舒张,说明同时进行并没有时间的先后性,属于模式Ⅱ的调节模式,D正确。
    故选B。
    8. 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 ()
    ①在兔饱足状态下 ②在兔空腹状态下 ③测定血糖含量 ④测定尿液是否含糖 ⑤测定血液中胰岛素含量
    A. ①③④B. ①③⑤C. ②③⑤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实验目的是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而胰岛B细胞的功能是合成分泌胰岛素,降血糖。因而应选取饱足状态下的兔(血糖含量高)进行实验,实验观测指标为:血糖浓度、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来判断STZ是否成功的破坏胰岛B细胞。
    【详解】①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在兔饱足状态下即血糖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其分泌增多,故①正确;
    ②在兔空腹状态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弱,故选择在兔饱足状态下进行实验,故②错误;
    ③设计注射STZ和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实验,通过测定血糖含量的变化,若注射STZ和生理盐水的血糖浓度相同,则胰岛B细胞没有破坏,故③正确;
    ④家兔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一次性吃糖过多,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也可能是肾脏重吸收能力病变,一般不作为观察的指标,故④错误;
    ⑤测定两组家兔体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若注射STZ的家兔体内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说明胰岛B细胞被破坏,故⑤正确。
    故选B。
    9. 导致下图ab和de段人体温变化事件可能是()
    A. 骨骼肌战栗和发热
    B. 骨骼肌战栗和排尿
    C. 吹电风扇和剧烈运动
    D. 寒冷环境和汗液分泌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1)高温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调节,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2)在发高烧时,人体的产热不一定大于散热,除非病人的体温在继续升高,如果温度保持不变,则产热就等于散热。(3)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4)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速率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详解】ab段体温降低,说明散热量大于产热量,可能的原因是吹电风扇或处于寒冷环境,de段体温升高,说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原因可能是非自主战栗、发热、剧烈运动或骨骼肌收缩(剧烈运动),综合分析,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0. 将蛙的卵巢放入含有蛙脑垂体提取液的培养液中,同时检测某种激素的含量,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再检测培养液中该激素的含量,发现该激素含量增加,这种激素是
    A.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 促性腺激素
    C. 促甲状腺激素D. 雌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干所给的具体情景时在体外构建了"垂体-卵巢"调节系统,很显然,蛙脑垂体提取液中含有特定的激素作用于卵巢,促使其合成并分泌了某种激素,而垂体合成的激素中,主要包括各种促激素和生长激素等,其中,促性腺激素作用于卵巢,可以刺激雌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详解】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能够促进垂体分泌相应的促性腺激素,A错误;
    B、促性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B错误;
    C、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能分别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错误;
    D、雌激素是由卵巢分泌的,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某种激素”是在垂体提取液的作用下增加的,D正确。
    故选D。
    11. 养鸡场鸡舍中清晨和傍晚用稳定的灯光延长光照时间,以提高产蛋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延长光照刺激可直接通过体液调节提高产蛋率
    B. 鸡的产蛋率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C. 鸡的产蛋行为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
    D. 鸡的产蛋行为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延长光照刺激可通过神经调节是大脑皮层接受相关刺激,再通过体液调节提高产蛋率,故A错,C正确。体内的雌激素水平越高,鸡的产蛋率越高,故B正确。表现型受基因型决定,但是会受环境影响,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 下图是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示意图(a〜e表示信息分子),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体温调节过程与信息分子a、c、d有关
    B. 与信息分子b相比,a参与调节的反应更加迅速
    C. 信息分子d对c的分泌具有反馈调节的作用
    D. 信息分子a〜e均需借助血液运输才能作用于靶细胞
    【答案】D
    【解析】
    【详解】体温调节过程中,通过信息分子a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使得骨骼肌战栗,增加产热量;通过信息分子c、d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量,A正确;a参与的神经调节,b参与的是体液调节,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更加迅速,B正确;信息分子c是促甲状腺激素,d是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反过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正确;信息分子a是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进而作用于突触后膜,不需要血液运输,D错误。
    13. 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致使患者丧失一定的免疫功能
    B. 从感染HIV到发展为艾滋病患者,一般经过8—10年的潜伏期
    C. 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精液、乳汁等均可能有HIV
    D. HIV不仅可以通过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也可通过皮肤接触传播
    【答案】D
    【解析】
    【分析】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详解】A、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导致机体对其它病原微生物入侵的抵抗力下降,致使患者丧失免疫功能,A正确;
    B、潜伏期是因为病毒的数量尚未达到致病量,所以从感染HIV到发展为艾滋病患者,一般经过8-10年的潜伏期,B正确;
    C、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C正确;
    D、HIV不仅可以通过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也可通过性接触传播,但不通过皮肤接触传播,D错误。
    故选D。
    14. 202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科学家卡塔琳·考里科和德鲁·韦斯曼,表彰他们在mRNA研究上的突破性发现,助力核酸疫苗开发。核酸疫苗是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病毒基因片段(DNA或RNA)导入动物体细胞内,并通过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系统产生特定蛋白,诱导宿主产生对该特定蛋白的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与接种DNA疫苗相比,接种RNA疫苗起效更快
    B. 提纯病毒相关抗原RNA,直接将其注入人体即可诱发免疫反应
    C. 接种RNA疫苗后再感染病毒,则体内的记忆细胞会产生大量抗体
    D. 接种DNA疫苗引起机体免疫反应是因为疫苗中的DNA能表达形成抗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mRNA疫苗进入细胞后可直接翻译表达抗原,而DNA疫苗还需转录、翻译,因此mRNA疫苗相较于DNA疫苗起效更快,A正确;
    B、相关抗原的RNA需要经过翻译表达抗原后才可诱发免疫反应,B错误;
    C、种RNA疫苗后再感染病毒,则体内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C错误;
    D、接种DNA疫苗引起机体免疫反应是因为疫苗中的DNA能表达形成抗原,D错误。
    故选A。
    15. 如果某人胸腺发育不全,该患者将会出现的症状是()
    A. 造血干细胞数目显著减少
    B. B细胞数目显著减少
    C. 完全不能产生抗体
    D. T细胞数目显著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和淋巴细胞(B细胞和T细胞)。(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详解】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如果某人胸腺发育不全,该患者将会出现的症状是T细胞数目显著减少,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6.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
    A. 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
    B. 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C. 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D.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
    【答案】C
    【解析】
    【详解】A.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脱落酸只能加快果实脱落,A错误;
    B.用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而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解除其休眠,不利于储存,B错误;
    C.乙烯利能促进果实成熟,因此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C正确;
    D.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生长素类似物没有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定位】植物激素的应用
    17. 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需要对绿篱定期修剪,其目的是()
    A. 抑制侧芽生长B. 促进侧芽生长C. 抑制向光性D. 抑制其开花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得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高于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从而使侧芽生长受抑制,顶芽生长较快,解除顶端优势可以促进侧芽的生长。
    【详解】ABCD、园林工人需要对绿篱定期修剪,其目的是去掉顶芽,抑制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以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8. NAA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促进插条生根的作用。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进行了预实验和正式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体内能合成与NAA功能类似的植物激素
    B. 利用沾蘸法处理插条时,所使用的NAA溶液浓度较大
    C. 正式实验前需要做一个预实验,其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
    D. 预实验所使用的的NAA浓度梯度比正式实验的浓度梯度要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预实验是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详解】A、NAA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与生长素类似的效应,而植物体内能合成生长素,A正确;
    B、利用沾蘸法处理插条时,所使用的NAA溶液的浓度较大,B正确;
    C、预实验是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C错误;
    D、预实验设置的NAA浓度梯度较大,而正式实验设置的浓度梯度NAA浓度梯度较小,D正确。
    故选C。
    19. 不同处理对某植物性别分化的影响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根产生的赤霉素能促进雌株形成
    B. 叶产生了促进雌株形成的细胞分裂素
    C. 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对性别分化的作用协同的
    D. 若对完整植株使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则雌株数量增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表分析:从上到下可以看做5组实验,由1、2、3组处理的结果比较可知,根产生的细胞分裂素可促进雌株形成;由1、4、5组处理结果可知,叶产生促进雄株形成的赤霉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促进性别分化的效应是相互对抗的。
    【详解】A、由1、2、3组处理的结果比较可知,根产生的细胞分裂素可促进雌株形成,A错误;
    B、由1、4、5组处理的结果比较可知,叶产生的赤霉素可促进雄株形成,B错误;
    C、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赤霉素促进雄株形成,细胞分裂素促进雌株形成,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促进性别分化的效应是相互拮抗的,C错误;
    D、若对完整植株使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则叶片产生的赤霉素含量降低,雄株的数量减少而雌株数量增多,D正确。
    故选D。
    【点睛】
    20. 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说法正确的是( )
    A. 对于植物来说,光既是能量来源,也是一种信号
    B. 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不受环境影响
    C.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都与植物激素类似
    D. 光敏色素和光合色素都是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答案】A
    【解析】
    【分析】植物的光敏色素可以接受光信号,通过吸收红光和远红光改变自身结构,调控植物生长发育。
    【详解】A、对于植物来说,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光能,同时,植物体内有光敏色素,可作为一种信号,调控植物生长发育,A正确;
    B、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同时也受环境影响,B错误;
    C、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不一定与植物激素类似,但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C错误;
    D、光敏色素是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D错误;
    故选A。
    21. 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A. 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B. 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下鲫鱼的数量
    C. 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D. 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
    【详解】A、一亩水稻的年产量不是种群密度,A错误;
    B、根据分析,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下鲫鱼的数量为种群密度,B正确;
    C、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不属于种群密度,C错误;
    D、杂草不一定是同一个物种,不是一个种群,D错误;
    故选B。
    22. 调查法是生物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在分布密集的地块进行随机取样
    B. 调查沿河岸分布的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宜采用五点取样法
    C. 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
    D.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鸟类的种群密度,若标记个体死亡会使调查值比实际值偏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此外,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当种群数量极少,调查其种群数量时,应该逐个计数。
    【详解】A、用样方法调查消公英种群密度时应进行随机取样,A错误;
    B、河岸通常为条带状,因此调查沿河岸分布的某植物的种群密度适宜采用等距取样法,B错误;
    C、在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需要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再观察,C正确;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鸟类的种群密度(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死亡则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比实际值偏小,从而使计算的结果偏大,即会使调查值比实际值偏大,D错误。
    故选C。
    23. 下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该人群的年龄组成将()
    A. 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B. 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
    C. 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类
    D. 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
    【答案】A
    【解析】
    【分析】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题图分析,起初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零,此时该人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性;以后出生率逐渐增加,死亡率逐渐减少,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增长率持续增加,种群密度急剧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该地人群的年龄组成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A正确;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衰退型增长率小于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与图不符,B错误;
    C、该地人群的年龄组成不是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C错误;
    D、该地人群的年龄组成不是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D错误。
    故选A。
    【点睛】
    24. 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一般呈现“S”形曲线的走势,在此增长趋势中()
    A. 种群数量的增长与种群密度无关
    B. 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变化
    C. 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因素制约
    D. K值是种群在该环境中最大数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群增长曲线:
    ①“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②“S”形曲线: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A、种群增长,种内斗争加剧,因此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A错误;
    B、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B错误;
    C、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所以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因素制约,C正确;
    D、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在K值上下波动,K值并不是种群在该环境中最大数量,D错误。
    故选C。
    25. 高温是制约世界粮食安全的因素之一。持续高温往往使植物叶片变黄、变褐。关于高温下作物减产的可能原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呼吸作用变强,消耗大量养分
    B. 光合作用减弱,有机物合成减少
    C. 持续高温作用,植物易失水萎蔫
    D. 叶绿素降解,光反应生成的NADH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光质、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水分、无机盐等;内部因素有光合色素的含量、酶的浓度和活性等。
    【详解】A、高温使呼吸酶活性增强,呼吸作用变强,消耗大量养分,A正确;
    B、高温往往使植物叶片变黄、变褐,使气孔导度变小,高温使作物叶绿素降解,光合色素减少,植物叶片捕获光的能力降低,光合作用强度减弱,有机物合成减少,B正确;
    C、持续高温使作物蒸腾作用增强,植物易失水发生萎蔫,不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C正确;
    D、光反应生成的是NADPH,D错误。
    故选D。
    26. 如果用含有14C的CO2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碳原子的转移途径,则是( )
    A. CO2→叶绿素→ADPB. CO2→叶绿体→ATP
    C. CO2→乙醇→糖类D. CO2→三碳化合物→糖类
    【答案】D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的具体的过程:
    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
    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
    【详解】A、叶绿素参与光反应,CO2参与暗反应,A错误;
    B、CO2参与暗反应,暗反应消耗ATP,B错误;
    C、光合作用过程不产生乙醇,C错误;
    D、据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可知二氧化碳中的碳原子转移到三碳化合物中,然后暗反应进行的是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所以碳原子又转移到到有机物中,即CO2→三碳化合物→糖类,D正确。
    故选D。
    27. 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重组可导致同胞兄妹之间的遗传差异
    B. 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以引起基因重组
    C. 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
    D. 纯合子自交因基因重组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①在生物体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产生不同的配子,这样,由雌雄配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就可能具有与亲代不同的基因型,从而使子代产生变异;②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详解】A、基因重组可导致同胞兄妹之间基因型有差异,导致遗传差异,A正确;
    B、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发生交换,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
    D、纯合子自交后代能稳定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D错误。
    故选D。
    28. 我国北方的粳稻和南方的籼稻相比,bZIP73基因中有一个脱氧核苷酸不同,导致相应蛋白质中一个基酸的差异,从而增强了粳稻对低温的耐受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都会引起生物性状发生改变
    B. 粳稻和籼稻中bZIP73基因差异是由染色体变异造成的
    C. bZIP73基因碱基序列改变导致其指导的蛋白质功能改变
    D. 低温环境定向诱导粳稻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了低温耐受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后不一定会导致性状的改变。
    【详解】A、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中碱基序列改变,蛋白质结构可能不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发生改变,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与粳稻相比,籼稻的bZIP73基因中有1个脱氧核苷酸对不同”,籼稻发生了基因突变,由于突变的结果仅是“存在1个氨基酸的差异”,所以是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B错误;
    C、由题意可知,bZIP73基因突变后,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与突变前比有1个氨基酸的差异,从性状上说,其对低温的耐受性增强了,C正确;
    D、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不管有没有低温环境,粳稻都有可能产生低温耐受性,D错误。
    故选C。
    二、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29. 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下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第3年乌鸦种群数量最大
    B. 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呈S形增长
    C. 第3年以前乌鸦种群呈J形增长
    D. 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在第1~第3年之间λ>1,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在第3~9年间λ<1,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到第9年时λ=1乌鸦种群数量维持稳定。
    【详解】A、在0-3年之间种群数量的λ值一直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增加,因此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大,A正确;
    B、在第1~第3年之间λ>1,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在第3~9年间λ<1,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故在第3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呈现增长的趋势,第3年后,种群数量开始下降,即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并不呈S形增长,B错误;
    C、由图可知:在第1~第3年之间λ>1,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增长速率不断降低,在第三年停止增长,所以呈S形增长,C错误;
    D、在第3~9年间λ<1,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因此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不相同,D错误。
    故选A。
    30. 为研究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在植物正常生长和盐碱、干旱等逆境条件下生长所起的调控作用,研究者向野生型拟南芥中转入基因E可使其细胞中GA含量降低(突变体),再对两种类型拟南芥进行不同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GA含量低有利于拟南芥在逆境中生长
    B. 突变体拟南芥中GA和ABA的含量均比野生型低
    C. GA可通过影响细胞中的ABA信号途径调控种子的萌发
    D. 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存在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控
    【答案】ACD
    【解析】
    【分析】分析图1:一定浓度的盐溶液处理和干旱处理后,突变体拟南芥的存活率更高。
    分析图2:随着ABA浓度的增加,突变体的种子萌发率迅速降低,野生型拟南芥对ABA的敏感性低于突变体拟南芥。
    【详解】A、突变体中GA的含量低,且在干旱处理和盐处理后存活率均高于野生型,故GA含量低有利于拟南芥在逆境中生长,A正确;
    B、随着ABA浓度的增加,突变体的种子萌发率迅速降低,说明野生型拟南芥对ABA的敏感性低于突变体拟南芥,其原因是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拟南芥中GA含量低,ABA含量高,B错误;
    C、GA含量与拟南芥在逆境中生长能力有关,GA可通过影响细胞中的ABA信号途径调控种子的萌发,C正确;
    D、GA含量与拟南芥抵抗逆境生存能力有关,GA还可通过影响细胞中的ABA信号途径调控植株生长状态,所以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D正确。
    故选ACD。
    31. 如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表示物质,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该器官为骨骼肌,①可能是胰高血糖素,②可表示肌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
    B. 若该器官为性腺,①可能是促性腺激素,②可表示性激素
    C. 若该器官为肝脏,①可能是胰高血糖素,②可表示肝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
    D. 若该器官为下丘脑,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答案】BC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②可通过血液运输。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升高。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都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详解】A、肌糖原只供肌肉细胞利用,不能分解补充血糖,A错误;
    B、促性腺激素可作用于性腺,促进性激素的分泌,B正确;
    C、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C正确;
    D、甲状腺激素过高时可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正确。
    故选BCD。
    32. 尼古丁是一种高度成瘾的物质,自然存在于烟草中。它是烟草烟雾中的活性成分,具有刺激性气味和辛辣的味道,可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戒烟前,POMC神经元的兴奋程度上升,食欲下降
    B. 戒烟后,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脂肪的分解程度下降,体重也随之下降
    C. 尼古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定向运输到作用部位,作用于特定细胞
    D. 尼古丁与其受体结合后,可以使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为Na+提供通道
    【答案】BC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尼古丁可与POMC神经元上的尼古丁受体结合,使Na+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引起POMC神经元产生兴奋,该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的饱腹感神经元,可使机体的食欲降低。同时尼古丁可作用于下丘脑的神经元,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使脂肪细胞产热增加。
    【详解】A、戒烟前,尼古丁刺激POMC神经元,与其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使POMC神经元兴奋,然后将兴奋传递给饱腹感神经元,使人的食欲下降,A正确;
    B、戒烟后,尼古丁摄入减少,POMC神经元的兴奋性程度降低,通过饱腹感神经元对食欲下降的调节作用降低,会使机体增加有机物的摄入;同时,缺少了尼古丁的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脂肪细胞产热不增加,消耗不增加,故体重会增加,B错误;
    C、烟雾中的尼古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经过体液运输到全身,然后在靶细胞处发挥作用,C错误;
    D、由图可以直接看出,尼古丁与其受体结合后,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形成通道,Na+进入通道,D正确。
    故选BC。
    33. 2023年10月29日,西安马拉松赛鸣枪开跑。赛程中,运动员体内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交感神经兴奋增强,使血管收缩、心跳加快
    B. 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 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D. 运动时皮肤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肝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答案】AC
    【解析】
    【分析】运动员长跑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使肾上腺素的分泌量急剧增加,而肾上腺素增加后会刺激人的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心跳与呼吸频率加快。长跑过程中,机体产生乳酸与NaHCO3相互作用,使pH依旧维持在7.35-7.45。失水过多,使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可以降低细胞外液中渗透压。
    【详解】A运动员长跑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使肾上腺素的分泌量急剧增加,而肾上腺素增加后会刺激人的交感神经异常兴奋,使血管收缩、心跳加快,A正确;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血浆的pH可以维持相对稳定,B错误;
    C、大量出汗会丢失钠盐,由于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因此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C正确;
    D、运动时皮肤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D错误。
    故选A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43分)
    34. 甲、乙两种植物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当光照强度大于a时,甲。乙两种植物中,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的植物是_________。
    (2)甲、乙两种植物单独种植时,如果种植密度过大,那么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大的植物是__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种植物中,更适合在林下种植的_________。
    【答案】 ①. 甲 ②. 甲 ③. 光照强度降低导致甲植物净光合速率降低的幅度比乙大,种植密度过大,植株接受的光照强度减弱,导致甲植物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比乙大 ④. 乙
    【解析】
    【分析】题目涉及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考查用曲线图描述生物学现象的能力。
    【详解】(1)根据图示,当光照强度大于a时,甲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大于乙植物,所以甲对光能的利用率高。
    (2)如果种植密度过大,植株接受的光照强度减弱,根据曲线的变化趋势,光照强度降低导致甲植物净光合速率降低的幅度比乙大。
    (3)据图可知,甲植物更适合在强光下生长,乙植物适合在弱光下生长,林下光照强度小,所以更适合乙的生长。
    【点睛】从代谢角度考虑,生长的实质是有机物的积累,即净光合作用。所以弱光下,净光合作用大的适合在弱光下生长,强光下净光合作用大的适合在强光下生长。
    35. IgM和IgG是在抗原的作用下,淋巴细胞活化成浆细胞后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具有抗感染作用。图1为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发生的部分免疫过程,图2为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血清检测中IgM和IgG含量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细胞①的作用是_____,再次感染新冠病毒时细胞④的来源有_______(填序号)。
    (2)血清特异性IgM和IgG两种抗体检测可作为感染诊断的重要标准,通过检测外周血中的IgM和IgG,可区分“近期感染”或“既往感染”,结合图2分析,若某人既往感染过新冠病毒且目前已康复,对其进行核酸检测、IgM、IgG三种检测,结果显示______(用+或-表示,+表示阳性,-表示阴性),试分析出现上述IgM、IgG抗体检测结果的原因:_____。在快速阻断病毒大面积传播上,_____(填“核酸检测”或“血清学检测”)检测更具优势。
    【答案】(1) ①. 摄取、处理、暴露、呈递抗原 ②. ③⑤
    (2) ①. -、-、+ ②. IgM抗体含量低体内存活时间短,IgG抗体含量高体内存活时间较长 ③. 核酸检测
    【解析】
    【分析】分析图1可知,该图代表的是体液免疫的过程,细胞①为抗原呈递细胞,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细胞③是B淋巴细胞,细胞④是浆细胞,细胞⑤是记忆细胞。由图2可知,患者感染新冠早期,IgM首先产生,其存活时间较短,其量较少,IgG在感染后期产生,含量高体内存活时间较长。
    【小问1详解】
    由图1可知,细胞①可以对新冠病毒进行处理,因此是抗原呈递细胞,其作用是摄取、处理、暴露、呈递抗原,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信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②,其表面的特定分子 发生变化,与B细胞③结合,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细胞⑤记忆细胞和细胞④浆细胞。再次感染新冠病毒时相当于二次免疫,产生浆细胞的来源可以是首次免疫中的记忆细胞⑤,也可以是B淋巴细胞③。
    【小问2详解】
    结合题意,由图可知:IgM在感染初期产生,IgG在感染后期产生,因此IgM和IgG依次代表“近期感染”和“既往感染”,所以当某人既往感染过新冠病毒且目前已康复,相当于被感染期的第26天后,此时机体内检测不到病毒核酸,由于IgM抗体含量低体内存活时间短,因此也检测不到IgM,但是IgG抗体含量高体内存活时间较长,可以检测到,因此对其进行核酸检测、IgM、IgG三种检测,结果显示依次是-、-、+。
    “血清学检测”即抗体检测,“核酸检测”即抗原核酸检测,根据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后激活免疫应答的过程,患者先出现核酸阳性,后出现抗体阳性。所以通过核酸检测,快速锁定感染者进行隔离或治疗,能快速阻断病毒在人群中的大面积传播。
    36. 针灸是我国传承千年、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我国科研工作者发表在《自然》杂志首次通过小鼠模型,阐明了针灸治疗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低强度电针刺小鼠后肢的“足三里(ST36)”穴位,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轴,发挥抗炎作用;II、LPS是一种细菌毒素,当其进入动物血液后,会刺激肠巨噬细胞释放TNF-α(肿瘤坏死因子)、IL-6(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具体过程如图所示,请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LPS相当于______________(填“抗原”或“抗体”),巨噬细胞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填“免疫细胞”或“淋巴细胞”)。
    (2)针灸或低强度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都能引起肾上腺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增加,该过程属于 ______
    A. 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神经—体液调节D. 激素调节
    (3)低强度电针刺激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起到抗炎作用,是通过Prkr2神经元进行传导的,据图写出该调节过程涉及的反射弧(用文字和箭头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即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使钠离子内流减少。分析临床上患者血钙含量偏高,针灸抗炎疗效甚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抗原 ②. 免疫细胞(2)A
    (3)足三里→Prkr2神经元(→脊髓)→延髓→迷走神经→肾上腺
    (4)血钙过高使Na+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导致抗炎功能降低
    【解析】
    【分析】1、反射弧是反射的基本结构,适宜的刺激和完整的反射弧是发生反射的前提,完整的反射弧应该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某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3、据图可知,低强度电针刺激小鼠后肢穴位足三里(ST36)可以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机理是:在电针刺激“足三里”位置时,会激活一组Prkr2感觉神经元,其延伸出去的突起部分可以将后肢的感觉信息通过脊髓传向大脑的特定区域,通过迷走神经作用到肾上腺,肾上腺细胞分泌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具有抗炎作用,即针灸抗炎。
    【小问1详解】
    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LPS是异物,能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因此相当于抗原;巨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淋巴细胞主要包括T细胞和B细胞。
    【小问2详解】
    针灸或低强度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都能引起肾上腺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经历了完整的反射弧,肾上腺是效应器,该过程为反射,属于神经调节,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小问3详解】
    低强度电针刺激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起到抗炎作用,是通过Prkr2神经元进行传导的,据图1可知,该调节过程涉及的反射弧是足三里→Prkr2神经元(→脊髓)→延髓→迷走神经→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抑制炎症)。
    【小问4详解】
    据图可知,迷走神经能产生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具有抗炎作用,当某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兴奋,而血钙过高使Na+内流减少(“膜屏障作用”),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导致迷走神经支配肾上腺细胞分泌抗炎症因子的功能降低,导致针灸抗炎疗效甚微。
    37. 为研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调控植物根生长的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体内G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项即可)。
    (2)研究者推测在细胞内,IAA通过GA调控根的生长。为证实上述推测,研究者进行了如下实验:
    以拟南芥____________________(填“GA合成缺陷型”或“GA不敏感型”)突变体为实验材料进行上图所示处理,测定初生根长度。图中结果表明IAA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拟南芥初生根的生长。去除顶芽后,突变体对赤霉素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3)RGA是一种具有抑制生长作用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的降解可受GA调控,拟南芥幼苗的根尖细胞中存在该蛋白质。结合上述实验结果,推测顶芽合成的生长素调节根生长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
    【答案】(1)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2) ①. GA合成缺陷型 ②. 促进 ③. 减弱
    (3)顶芽合成的IAA运输到根部,通过GA降解RGA蛋白,从而解除RGA蛋白对根的抑制作用
    【解析】
    【分析】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都是由植物细胞产生的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调控植物根生长的机制,据图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有顶芽的有无、植物激素的种类等,因变量是拟南芥初生根长度。完整植株分别施加水和赤霉素作为对照,发现赤霉素能够明显促进拟南芥根的生长;去掉顶芽后,植物体内不能产生生长素,导致施加赤霉素的初生根长度都明显减小,说明去掉顶芽后植物对赤霉素的反应减弱;而去掉顶芽并施加生长素和赤霉素的组,初生根长度与完整植株的相同,说明生长素可以促进拟南芥初生根的生长。
    【小问1详解】
    植物体内GA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分析,研究者推测IAA是通过GA调控根的生长的,因此应该选择GA合成缺陷型突变体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根据以上分析已知,IAA能够促进拟南芥初生根的生长;且去除顶芽后,突变体对赤霉素的反应减弱。
    【小问3详解】
    综合上述观点,即IAA通过GA促进根的生长、GA可以促进RGA蛋白(抑制生长的蛋白质)的降解而促进根的生长,推测顶芽合成的生长素调节根生长的作用机理是顶芽合成的IAA运输到根部,通过GA降解RGA蛋白,从而解除RGA蛋白对根的抑制作用。
    38. 研究人员为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置了A、B、C、D四组实验(每组接种酵母菌数量一致),测得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甲所示,各组的培养条件如下。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A组:20mL培养液;
    B组:20mL培养液并在a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
    C组:20mL培养液并仅在a点时补充一次适量培养液;
    D组:理想条件。
    (1)在对酵母菌计数时应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措施,乙图的中方格中有酵母菌的数目为24个,那么1mL经稀释10倍的酵母菌培养液样品中菌体数接近____________________个。
    (2)实验A、B、C、D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填“数学”或“物理”或“概念”)模型。
    (3)本实验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抽样检测 ②. 稀释 ③. 6×105
    (2) ①. Ⅲ、Ⅰ、Ⅱ、”J”型 ②. 数学
    (3)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减小实验误差,使实验数据更为准确
    【解析】
    【分析】1、据图分析,Ⅰ曲线表示环境条件变得相对适宜,K值增加;Ⅱ曲线表示环境条件变得适宜后,K值增加,然后由于资源空间有限,有害废物的积累,种群数量减少;Ⅲ曲线表示资源空间有限,有害废物的积累,种群数量减少。
    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3、“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小问1详解】
    对一支试管中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故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计数,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对培养液稀释处理;乙图的中方格中有酵母菌的数目为24个,那么1ml酵母菌培养液样品中菌体数接近24÷16×400×104=6×106个,故1mL经稀释10倍的酵母菌培养液样品中菌体数接近6×105个。
    【小问2详解】
    实验A组(20mL培养液)由于资源空间有限,有害废物的积累,种群数量减少,如曲线Ⅲ;实验B组(20mL培养液并在a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表示环境条件变得相对适宜,K值增加,如曲线Ⅰ;实验C组(20mL培养液并仅在a点时补充一次适量培养液)表示环境条件变得适宜后,K值增加,然后由于资源空间有限,有害废物的积累,种群数量减少,如曲线Ⅱ;实验D组为理想条件,如”J”型曲线。故实验A、B、C、D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图中的Ⅲ、Ⅰ、Ⅱ、”J”型曲线。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属于数学模型。
    【小问3详解】
    处理
    结果
    完整植株
    雌、雄株各占一半
    去部分根
    雄株占多数
    去部分根+施用细胞分裂素
    雌株占多数
    去部分叶
    雌株占多数
    去部分叶+施用赤霉素
    雄株占多数

    相关试卷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共4页。

    陕西省榆林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陕西省榆林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示范高中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质量检测pdf含解析:

    这是一份河北省示范高中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质量检测pdf含解析,共11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