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5、三言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5、三言教学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有关“三言”,“三言”的结构体制,坚贞有智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子犹,别号龙子犹、茂苑野史、墨憨斋主人、姑苏词奴、顾曲散人等。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书香门第出身,少有才气,狂放不羁,一生功名不顺,57岁补为贡生,61岁任福建寿宁知县,4年秩满归乡。曾参与抗清宣传,后忧愤而死。
冯梦龙长在商业经济活跃的苏州,非常熟悉市民生活,思想上又受李贽影响,是晚明主情、尚真、世俗文学思潮代表,一代通俗文学大家。
他搜集、整理、编撰的通俗文学作品涉及白话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民歌、散曲、传奇等各个方面,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 “三言”。
“三言”: 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旧题《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
《玉堂春》选自“三言”中的《警示通言》
“三言”几乎收集了宋、元、明三代较优秀的白话短篇,包括旧本汇集和新著创作。宋元旧作约占1/3,明代新作约2/3。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它“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
“三言”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无论是宋元旧篇,还是明代新作和冯梦龙拟作,都程度不同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写了杜十娘因为爱情破灭而投江自尽的悲剧故事,《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讲述了一个商人家庭婚姻的破裂与重圆,等等。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三言”中的明人作品,继承了宋元话本的历史传统,不但原来作为说话人表演手段的诗词、入话、头回等成为创作的结构形式,就是故事情节也都能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中发展,把前因后果,交代清楚。有话即长,无话即短,脉络分明。而且矛盾一定“当场”解决,有头有尾,常常连次要人物的结局也交代个一清二楚。这样的形式,正是我国宋元话本小说所具有的民族形式,为明人所继承,所发扬。尽管明人的白话短篇小说已由说话人的口头转到读者的案头,而保留下来的这些说话人固有的表演特点,使读者仿佛置身书场,亲聆艺人娓娓动听地讲述故事,有着一定的吸引力,这也是拟话本的一个优点。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补充内容:话本小说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小说,经历了六朝的“志怪”“志人”,唐代的“传奇”,在内容和体裁上逐渐丰富成熟。肇始于唐代,繁荣于宋代的“说话”艺术,使古代小说不可逆转地朝着白话的方向发展,遂成主流,奠定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基本类型。“说话”艺术产生于唐代寺院的俗讲(讲经)和民间说唱。寺院僧人在讲解佛教经典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加入一些通俗的佛经故事来吸引听众,而民间的说唱更是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作为自己取之不尽的素材。
到了宋代,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城市的繁荣,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说话讲唱艺术空前兴盛,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从大型的游艺场所勾栏瓦舍,到各种档次的酒肆茶楼,从私人府第到宫廷御殿,从露天街市到乡村田野,到处都有说书人的身影,说书人说书的底本即“话本”。明代文人继承和发扬了话本小说的特点,白话短篇小说已由说话人的口头转到读者的案头,即“拟话本”。
补充内容:话本小说的基本结构
1.题目。题目是根据正文故事的内容来确定的,起标识的作用。说话人为了使内容更加醒目,往往用七言八言的句子为题,达到“耸人听闻”的效果。 2.入话。是话本的开头,通常以一首诗词或一诗一词开头,点明主题,渲染气氛,调动听众的情绪。也可以用一个小故事开头,以故事为入话的又称“得胜头回”“笑耍头回”。 入话具有候客、垫场的作用。它位于正话前面,相对独立。 3.正话。即正题、正传,是话本的主体部分。正话的文字,分散文和韵文两种。散文是口语化的单行散句,主要是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韵文是指中间插入的诗、词、曲、骈文、联语等,主要用于对环境、人物服饰、容貌等作静态的描写,兼有抒情的成分,在结构上中断散文的叙述,起到调节节奏的作用,同时也使讲述的形式多样化。 4.篇尾。即话本的煞尾,它一般以诗词的形式出现,独立于故事情节之外,对正文故事具有总结、评定作用,对观众具有劝诫之意。
凌濛初与“二拍”
1、凌濛初,别号空观主人,乌程(浙江吴兴)人,18岁补廪膳生。科举不利,转而著述。55岁任上海县丞,因功拔为徐州判官。崇祯17年,李自成部进逼徐州,他忧愤而死。
2、“二拍”:是凌著“拟话本” 《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简称“二拍”。崇祯初刊行,每集40篇,一篇重刻,一篇杂剧,故实有小说78篇。“二拍”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独创的短篇白话小说集。
3、《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自“三言”、“二拍” 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小说开头以一首《鹧鸪天》词开头:“公子初年柳陌游,玉堂一见便绸缪。黄金数万皆消费,红粉双眸枉泪流。财货拐,仆驹休,犯法洪同狱内囚。按临骢马冤愆脱,百岁姻缘到白头。”然后把时间定格在明代正德(1506—1521)年间,礼部尚书王琼退隐,将回南京。临行前让管家王定讨帐,顺便陪三公子王景隆(小名三官)读书。书中交代:“景隆,字顺聊,年方一十七岁。生得眉目清新,丰姿俊雅,读书一目十行,举笔即便成文,元是个风流才子。”
三个月后,王定把三万两银帐讨回,正待起程回南京,王三官提出要“到大街上各巷口,闲耍片时,来日起身”。二人来到街上,看不尽人烟富庶,车马喧闹。后来转到东华门附近的一个酒楼,遇到生得标致的一秤金家的丫头翠香翠红,又经酒保之口,说出一秤金的妓院里“更有十二分颜色”的三姐,号为玉堂春(小名玉姐)。于是,王三官不顾管家的劝阻,寻访玉堂春,与她“成婚”。王三官挥金如土,替老鸨还债、修房、置办首饰酒器,为玉姐造百花楼一座。管家王定为摆脱责任,只身回南京。王三官与玉姐如胶似漆,不可分离。一年之后,王三官三万银两花完,老鸨便怠慢下来,继而设计赶他出门,流浪街头。后来王三官寄宿王银匠家,终于因受不了银匠妻子的闲话而离开。于是,他信步漫游,走到关王庙前,进去将身世向关老爷诉说一番。他出来时,便遇到了卖瓜子的金哥。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
这一部分包含两个主要情节,一是王三官在金哥的引导下回去见玉姐,玉姐设计,让王三官将金银首饰器皿带走;二是玉姐据理痛斥苏淮和一秤金,仰仗街坊邻里的帮助,拿到赎身文书。作者以赞美的笔调,叙述三官和玉姐忠贞不渝的爱情,肯定了超越社会等级和身份地位的真挚爱情,抨击了鸨子惟利是图的丑恶面目,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意识,表现出新兴的市民文化的思想观念。
王三官回南京,经家人调解,其父原谅了他。于是王三官在家潜心读书,中了举人、进士,家人为他娶妻。玉姐被老鸨设计,卖给山西商人沈洪。沈妻皮氏与邻人赵昂通奸,又妒沈洪娶妾,就在面条里下毒,毒死沈洪,反诬玉姐。皮氏贿赂知县,玉姐被屈打成招,押入死牢。王三官因思念玉姐,自请到山西为官,当上了山西巡按,到洪同县重新审玉姐一案,判皮氏凌迟,赵昂斩首,知县罢官。这时苏淮已死,只得追一秤金之罪,枷入大牢。玉姐未曾失身,复归王三官。王三官携一妻一妾回南京拜望父母,皆大欢喜。
小说的关键情节能让我们感受到玉姐的什么性格特点?
玉姐救助落难的景隆: 春院内有情人山盟海誓: 巧与鸨儿智周旋:
多情,专一,坚贞
1.金哥去见玉姐,“口中不语,心内自思:‘王三到也与郑元和相像了,虽不打《莲花落》,也在孤老院讨饭吃。’”
分析:这几句内心独白真切地表现了金哥对王三官的同情,也流露出他调侃诙谐的性格特点。作者写金哥对王三官的称呼,当人面叫“三叔”,在心里叫“王三”,可谓达到了细腻传神的程度。
2. 老鸨听说王三官“满载金银”回来,“半晌不言:‘这等事怎么处?向日三姐说:他是宦家公子,金银无数,我却不信,逐他出门去了。今日到带有金银,好不惶恐人也!’左思右想……”
分析:这一串心理活动,把鸨子的疑惑、后悔、尴尬、利欲熏心的丑态活灵活现地揭示出来。
3.在鸨子上了钩,“一发不肯放手”时,写王三官“恐怕掣脱了,将机就机,进到院门坐下”
分析:这里的“心有一动”,表现出王三官不露声色的机敏──把假戏演得恰到好处,可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4.在鸨子呼唤玉姐出来见王三官时,玉姐不语也不答应。作者这时又点染出鸨子的复杂心理:“这一时待要骂,又用着他。”只好“扯一把椅子拿过来,一直坐下,长吁了一声气。”
分析:鸨子在这里的隐忍不发,不是她有涵养,而是怕失去财神。与她此前此后开口便骂的行为对比,更见出她被扭曲的贪婪而丑陋的人格心理。
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它有助于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它有助于展示情节的发展变化。
采用内心独白的形式。 通过梦境幻觉来反映人物的心理。利用环境景物衬托人物心理。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通过“意识流”的摹写直接剖析人物的心理。
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
思考:小说中对立着的一组人物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 ?
揭露了以鸨儿为首的社会黑暗势力的丑恶嘴脸和卑劣品质,歌颂了底层妇女聪明智慧和高尚品德。
思考: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风流才子与青楼美女的爱情
阅读文本从“且说三官回到王匠家,将二百两东西,递与王匠,王匠大喜”一直到“…你一家万分无天理,我且说你两三分。” 回答下列问题。1.从故事情节中表现了玉堂春怎样的特点?2.老鸨为什么想方设法要留住“三官”? 3.玉堂春所骂一段有什么作用?
老鸨被“三官”的五万银两所迷惑,表现出了老鸨的见利忘义、图财谋命的卑鄙与无耻。
一是表现出了玉堂春的坚贞与泼辣,二是直接揭露了老鸨的图财害命、见财忘义的本性。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5、三言备课课件ppt,共10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6、红楼梦示范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选修5、三言背景图课件ppt,共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