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原君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原君教案设计,共3页。
学习明代黄宗羲的《原君》
二.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明末清初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发展的情况;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能对这些事件和人物作出评价。
2、积累有关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 知识归纳总结
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陷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一定影响。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所作诗文,多表现高尚节操之作。除《明夷待访录》单刊成集外,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
黄宗羲,生平所用别号甚多,有南雷、梨洲、茭湖鱼澄洞主、双瀑院住持、双瀑院长、双瀑堂住持、古藏室史巨、蓝水渔人、雪交亭主等等。由于其代表作《留书》、《明夷待访录》均署梨洲老人,故当时学者都尊称他梨洲先生,而他本人用得最多的是南雷。南雷在余姚,是唐代谢遗尘隐居之地,宗羲用作别号,既代指故乡,又借以表明自己不仕清朝的素志。逝世之后,其门人私谥曰“文孝”。宗羲一生颇为曲折,依他自己所说,是早年为党人,壮年为游侠,老年为学者。他博学多才、名重天下,当时就被誉为“国初三大儒”之一(另两人是李顒和孙奇逢);近代以来,人们又把他与顾炎武、王夫之并提,合称为“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四. 课文分析
(一)由于本课难度不大,学生可逐段自读课文。具体方法是:每段按规定时间,完成自读——讨论——质疑——释疑四个过程;自读,重在解决实词、虚词、句式、用法等语言方面的问题;讨论,重在解决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质疑,重在提出语言、内容两方面的疑难问题 。我们一起共同探讨一下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明夷待访录·原君》中,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振聋发聩。黄宗羲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卢梭”,其思想在近代中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可以视作黄宗羲这一思想的直接渊源。而稍后荀子所提出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对君民关系的形象化的描述。到黄宗羲这里,对这些传统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明确了“君”、“民”两者之间的根本与衍生、主要与次要的关系,而不再是使用“贵”、“轻”这类性质模糊的形容词,也不再使用表面形象,但事实上并无实质定性的比喻,而是用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定性明确的词汇确定了两者之间不容颠倒的关系。这一贡献是传统儒家“君”、“民”思想所未能够达到的高度,突破了传统儒家思想阐述问题流于经验主义、缺乏逻辑思辨的缺陷。从这点来说,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源于传统儒家思想,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发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君主观。具体分析一下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可以看出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涵意。首先,在“君”、“民”的相互关系中通过对“主”、“客”的相对界定承认了两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同时也有利益的对立。他用“主”、“客”来界定两者之间事实上的矛盾;其次,“天下为主”强调了“天下”是根本,天下之人的利益是优先的,但因其数量巨大无法同时行使其权力而发生冲突,因而需要找出能代表其利益的执行者,具体表现为君的存在。相互关系中“天下之民”居于无可置疑的主动地位,其利益是不可侵犯的;再次,“君为客”强调“君”居于次要地位,君是在保障民的利益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相互关系中“君”既然居于从动地位,那么假如君权被不当使用以致侵夺了天下之民的利益,也即君、民之间的地位本末倒置的话,根据君“客”、民“主”的原则,也就意味着“天下之民”有权依据自己的利益去更换“君”,以更好地代表自己的利益;最后,既然君为“客”,那么就意味着君的存在目的要围绕着天下之民这个“主”而展开,也就是说君是为天下之民服务的,其存在的依据与最终目的都是天下之民的利益。因而在《明夷待访录·原君》中,黄宗羲指出“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一语道破了君的真实地位和应然目的。
依据“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原则,黄宗羲对社会现实中君权的滥用做了极为严厉的批判。黄宗羲的理论是这样建构起来的:首先,肯定了人性本各自私,建立一个人性论的基础;其次,人们为满足各自利益,就需要一个能以大家利益为先的君的出现;因为利益的主次就产生了“天下为主,君为客”;那些不能符合这一逻辑和理论要求的君主就成为万民之敌,成为天下之害。《原君》一篇中他指出现实情况是:“后之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这样的君事实上成为“天下之无地而安宁”的罪魁祸首。正是因为颠倒了“主”、“客”关系,无视天下之民利益的优先、主要地位,现实中的君主才会“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从而“为天下之大害”。这一观点的提出对于习惯于传统儒家君臣纲常理论的中国人而言无疑是振聋发聩的。
另外,根据“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前提,推出“立君为天下”的结论。君主存在的前提是“天下之民”的利益,应该“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君对其权力的行使也要受到“天下为主”的制约,“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若君主无视这一准则,以己为主,天下为客,那就直接违背了黄宗羲所设定的“为君之道”,则“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只能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当然“立君为天下”是推衍出来的结果,但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现实中,并未信奉过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一具有颠覆意义的前提原则,所以“立君为天下”也就成为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相比,黄宗羲的思想前提虽然具有相似的人性本恶的假设,但完全缺乏“天赋人权”不可剥夺的支持,因而其实现也就成为空谈。
(二)本文在论证上充分运用了历史上翔实的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条理十分清晰。老师请大家用归纳提纲、列举图表等方法,对文中涉及的人物及行为,按照“人物”“行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四项,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梳理(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人物——禹;行为——入而不得去;直接原因——勤千万倍,不享其利,非人情所欲居;根本原因——明乎为君之职分。
示例:人物、行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许由、务光去而不入/尧舜入而又去/禹入而不得去,勤千万倍/不享其利/非人情所欲居
明乎为君之职分
汉高帝利“产业”沾沾自喜/明太祖保“产业”丧心病狂/崇祯帝失“产业”凄凄惶惶/桀、纣享“产业”残暴荒淫/小儒妄传言为虎作伥,以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不明为君之职分
五. 考点分析
有关黄宗羲的文学常识必须识记,积累相关文言知识。通过对这篇古文的理解,练习掌握古文阅读的方法与能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氓 离骚(节选))1.2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检查预习,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朗读课文,感受节奏,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赏析诗歌第1,合作探究,拓展思路,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9 复活(节选)优质教案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定位,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技法指引,迁移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报任安书(节选)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集中学习1—3节,与《悲士不遇赋》比较阅读,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