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文言文理解默写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文言文理解默写练习(含答案)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文言文理解默写练习(含答案)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文言文理解默写练习(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文言文理解默写练习(含答案),共5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默写《屈原列传》·司马迁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 , , ”这三方面。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言辞含蓄的两句是: , 。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 , ”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10.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 , 。”1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 。1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13.《屈原列传》写屈原“穷”“怨”的原由是“ , , , 。 , , ?”14.《屈原列传》中写到《离骚》的内容是“ , , 。”15.《离骚》的文风特点是“ , ”《屈原列传》1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 , 。17.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 , 。”(《屈原列传》)18.《屈原列传》说屈原出淤泥而不染“ , , , , 。”《过秦论》贾谊1、《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一句是 , , 。2、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 。3、作者用 , , , ,聊聊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4、文章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 , , 。5、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 ”。6、贾谊在《过秦论》中“ , ” “ , ”“ , , ”具体写到了秦用暴政措施压制并防止百姓反抗。7、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 , , , 。8、《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 , , , 。9、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 , 。10、文中 , 。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11、文中 , , 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12、贾谊用“ , , , ”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1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外政策的句子是: , 、 。 , 。14、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 , 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15、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 , , 。16、作者用排比和夸张句式写秦国君臣一心一统天下的句子是: , , , 。 17、作者用“ , , , ”聊聊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18、作者用排比和夸张句式写秦国君臣一心一统天下的句子是: , , , 。 19、《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 , , , ,以为固。20、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 , , 。2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外政策的句子是: ,以为桂林、象郡;..... ,却匈奴七百余里。22、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 ”。23、文章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 , , 。”24、文中 , 。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1.《伶官传序》中,作者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句子是: ? , ?2.《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是“ , , 。”3.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 , 。4.《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 , !"5.《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 , , ?”10。《伶官传序》中, 由 “ , , ; , , , ”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 , , ?”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11.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 , 。”6.《伶官传序》中,从“ , "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7.《伶官传序》中,晋王将终时提及三个仇人的情况是: , ; , ; , 。8.《伶官传序》中,作者以感叹词起笔,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 , !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9.《伶官传序》中,庄宗出兵打仗及凯旋之时,用“ , , , , , ”来表示对父亲的敬重及对其遗愿的重视。12.作者引《尚书》之语与史实相对照的句是: , 。13.《伶官传序》中,庄宗之父以三箭与其子来明其志的句子是: , !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默写·参考答案 《屈原列传》·司马迁《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2.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3.其文约,其辞微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6.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7.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8.“离骚”者,犹离忧也。 9.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10.信而见疑,忠而被谤11.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1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3.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14.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5.其文约,其辞微16.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7.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18.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过秦论》·贾谊1.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3.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5.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隳名城,杀豪杰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7.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8.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9.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0.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1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1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13.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1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15.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16.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17.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18.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19.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20.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21.南取百越之地....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21.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2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24.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五代史伶官传序》 · 欧阳修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 皆自于人欤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3.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4.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5.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6.故方其盛也 举天下豪杰 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8.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与其所以失之者9.梁 吾仇也 燕王 吾所立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而皆背晋以归梁10..呜呼 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11.其后用兵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请其矢 盛以锦囊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12.满招损,谦得益 1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