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精品课件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35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35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备考建议,知识结构,考点突破,试题演练,考情分析,穷山恶水篇,青山绿水篇,金山银山篇,谢谢各位聆听和指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目录CONTENTS
根据2021-2024年考情分析,提取考点
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湿地破坏、开发与保护等)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重点、难点)
①考查形式:以某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命题情境,侧重对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等素养的考查。②考查方式:,题型多以选择题、材料分析题为主。③新趋势:近三年高考题中关于生态脆弱区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的考查较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备考时,要能够结合实例分析生态脆弱区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复习时应重点结合教材或者现实案例,构建解答相关问题的思路模板,注重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侧重于问题、成因和措施类题目答题方法的复习。
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生态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1.图示地区存在主要生态问题有哪些?
2.上述生态问题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
3.归纳我国生态脆弱区的总体特点?
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替、水陆交替、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①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②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被打破后,土地易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活动:将下列土地退化表现与其典型分布区连接起来。
“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2024年江苏卷)2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人类活动形成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近3000年以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地区的人类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一个1000年时期,气候总体温暖湿润,人类活动促进了以东西向为主的民族交融。第二个1000年时期;气候多次发生暖湿、冷干交替,人类活动推动了以南北向为主的民族交融。第三个1000年时期,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巩固壮大了中华民族。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空间示意图”。(3)归纳南北交融带长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官方答案:(3)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草场退化。(任答2点得 4分)
(2021年浙江6月卷)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材料二下表为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区人口、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统计表。(2)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从生产活动角度﹐说明该问题的发生过程。
参考答案:(2)荒漠化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下沙化。
方法点拨归纳总结判断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方法
方法1:根据材料或者统计图表信息判断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方法2:根据区域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
如果试题围绕区域图切入,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情境——承德塞罕坝,中国最大人工林区
材料1:塞罕坝位于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距离北京约400km,位于干湿交替区,地处内蒙古高原到华北山地、平原的过渡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438mm,蒸发量1230mm,多大风天气。滦河自此地流经华北平原东北部,是华北平原东北部的重要水源。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显著的过渡性势征。生态环境脆弱。【问题探究1】说明塞罕坝区域自然环境过渡性特征的主要表现。(8分)
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组成
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
【答案】(1)地形由平原向高原过渡;气候由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水文由外流区向内流区过渡;植被由温带森林向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过渡。(反向表述,正确亦可。)
塞罕坝自古就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我国的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清康熙在此立“木兰围场”。
材料2:塞罕坝位于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1863年清政府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抗日战争时期,塞罕坝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20世纪60年代初,内蒙古的风沙紧逼北京。【问题探究2】推测塞罕坝原始植被破坏的主要人为原因。
植被破坏的主要人为原因
参考答案:人口的过快增长,导致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连年战争造成植被破坏严重。
从表面上看,生态环境问题是某一要素的变化,但其形成过程是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人类活动等多要素整体变化的过程,分析其成因时应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入手,综合考察。
常见环境问题的成因的答题模板
材料2:塞罕坝位于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1863年清政府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抗日战争时期,塞罕坝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20世纪60年代初,内蒙古的风沙紧逼北京。【问题探究3】分析塞罕坝原始植被破坏后,风沙紧逼北京的原因。
点拨拓展总结:流水侵蚀的形成条件
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会对区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抵御风沙南侵,1962年,国家在此建立塞罕坝林场。1962年,来自全国各地的127名农林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奔赴塞罕坝。他们和当地的242名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了369人的创业队伍。塞罕坝人凭着艰苦创业的精神,啃窝头,喝冷水,住马架,睡窝棚,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一茬接着一茬干,在流沙中植树,在石头缝儿里栽绿,在荒漠上建房,终于培育出112万亩浩瀚林海。
塞罕坝是如何实现人地协调呢?
图2-50 塞罕坝人植树
材料3:塞罕坝林场建设初期,从1000km之外的黑龙江孟家岗林场运来当地优质树苗栽种,但成活率极低。之后,林场改平床育苗为高床育苗(右图),使树苗成活率大幅提高。经过50多年的发展,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0%,并建成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森林旅游胜地,林场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平床指床面与步道在同一水平面,一般步道较窄。)【问题探究4】推测塞罕坝林场建立之初造林成活率低的可能原因。
树苗运输距离较远,易失水受损导致树苗质量下降
参考答案:树苗运输距离较远,运输时间较长,易失水受损导致树苗质量下降;地处高原,热量条件不足;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蒸发较强,旱灾频繁;靠近冬季风源地,多大风,易受风沙灾害和低温冻害影响;风蚀、水蚀作用强,土壤肥力较低。
材料3:塞罕坝林场建设初期,从1000km之外的黑龙江孟家岗林场运来当地优质树苗栽种,但成活率极低。之后,林场改平床育苗为高床育苗(右图),使树苗成活率大幅提高。经过50多年的发展,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0%,并建成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森林旅游胜地,林场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平床指床面与步道在同一水平面,一般步道较窄。)【问题探究5】说明与平床育苗相比,塞罕坝采取高床育苗的优点。
参考答案:增加了土层厚度;改善了土壤结构。有利于提高土温;便于雨季排水;减少对幼苗的踩踏,有利于人工施肥、浇灌、除草、喷药等管理。
塞罕坝林场年均积雪长达7个月,最低气温可至-43.3℃,对植物的种植和生长非常不利。“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地上都是沙,百里不见树。”面对气候环境的恶劣,面对连年植树效果不佳,塞罕坝人没有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1964年的“马蹄坑大会战”后,林场种植的516亩落叶松的成活率终于达到90%以上。
恢复/改造受破坏的自然要素,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区域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素入手,环节治理;生物措施为主导,工程措施为辅助,技术措施为关键,经济政策措施为保障;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恢复/改造破坏的自然要素
切断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人们在这里建起112万亩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使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如今,塞罕坝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茂密,花开遍野,美不胜收!林场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材料4:经过50多年的发展,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0%,并建成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森林旅游胜地,林场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通过恢复植被,保护了当地森林生态系统和濒危野生动物。【问题探究5】从滦河水系自然服务功能的角度,分析建设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维护华北平原东北部水资源和水环境安全的意义。
【答案】塞罕坝位于干湿交替区,山区和平原过渡地带,是滦河水系的重要发源地,生态环境脆弱,自主调节、抗干扰能力差,导致滦河水系的自然服务功能弱;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恢复植被,有利于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从而提升滦河水系的供给功能,有利于维护华北平原东北部的水资源安全;稳定径流,减轻旱涝,提高滦河水系的支撑和调节服务功能,有利于维护华北平原东北部水资源以及水环境安全。
(2021年河北高考题)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1)据图1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
谷地蒸发量小,土壤含水率高,土壤肥沃
坡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
坡顶海拔高,水热条件差
答案:(1)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水热变化大;谷地蒸发量小,土壤含水率高,土壤肥沃,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坡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坡顶海拔高,水热条件差,植被以低矮的灌木丛和草本植被为主。
(2021年河北高考题)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2)说明该区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
答案:(2)退耕还林还草导致该地植被覆盖率增加,森林大量吸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资源短缺;坡面含水量下降,林地稀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多,使蒸发加剧,土壤变干,森林退化,含蓄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土壤的干燥化.
(2021年河北高考题)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3)提出该区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则与途径。
谷底水热条件好,布置落叶阔叶林;
坡地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应布置郁闭度高的草本,一方面减少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减少水分蒸发,从而减少土壤干燥化;
山顶水热较为缺乏,应发展耐寒、耐旱的草本和灌木为主。
植被合理配置应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①根据水土资源分布的差异,谷底水土资源丰富以林地为主;②山坡蒸发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应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③山顶水热较为缺乏,应发展耐寒、耐旱的草本和灌木为主。
思维建模:生态脆弱区的开发与保护分析思路如何分析某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特点、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承德塞罕坝的位置和范围
存在植被破坏、荒漠化现象
植被破坏、荒漠化的危害
植被破坏、荒漠化的成因
治理植被破坏、荒漠化的措施
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
分析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思维建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锦绣地理2025届高考一轮专题复习
第十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专题35: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配套练习
题组1(考点1:生态脆弱区的区域背景)
(2022年山东卷)尼日利亚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是非洲仅存的原始热带雨林之一。1991年,尼日利亚政府在热带雨林存量较大的地区建立了克罗斯河国家公园。某机构利用遥感等地理信息技术对1986年和2010年国家公园所在区域的景观进行了对比研究(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与1986年相比,2010年克罗斯河国家公园范围内( )A.分散林地和农场的面积缩小 B.生物生存环境的连通性下降C.热带雨林景观的完整性提高 D.雨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与1986年相比,2010年分散林地和农场的面积扩大,A错误;
(2022年山东卷)尼日利亚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是非洲仅存的原始热带雨林之一。1991年,尼日利亚政府在热带雨林存量较大的地区建立了克罗斯河国家公园。某机构利用遥感等地理信息技术对1986年和2010年国家公园所在区域的景观进行了对比研究(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国家公园内退化斑块的景观类型可能是( )①灌丛草地 ②草甸沼泽 ③落叶阔叶林 ④常绿硬叶林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地带性植被。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的地带性植被,③④错误。
斑块面积扩大,这与人类活动的干扰强度增大有关
热带雨林退化后可能生长次生植被—灌丛草地,①正确
该地区降水丰富,地势低洼的地区易积水,易形成草甸沼泽,②正确
(2020·全国Ⅱ卷)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 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A.水文、地貌、植被B.地貌、水文、植被C.植被、地貌、水文D.水文、植被、地貌(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 )A.风俗习惯改变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C.人口迁徙频繁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第(1)题:地名以“河”命名→河流→水文;以“梁”命名→地貌;以“柳”命名→植被。第(2)题: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图中乙地河流短而少→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2023年广东卷)草毡层是由土壤物质与植物根系交缠而成的毡状表土层,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极地地区。青藏高原上的草毡层,虽然厚度不大,但坚韧且富有弹性,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与基岩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草毡层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 青藏高原上草毡层中风力搬运输入的粉尘物质增加将( )A. 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B. 降低土壤的持水能力C. 加快下覆基岩风化破碎 D. 有助于耕作土壤形成
A:表层土壤源于粉尘物质,有机质丰富,A正确;
C:表层覆盖物的增加有助于减少对基岩的风化作用,C错误;
D:草毡层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极地地区热量不足,难于耕作,少人类活动,无法形成耕作土壤。D项错误。
粉尘物质主要是来自外部的沉积物颗粒,填充在植物根系交错之间可以增强表土层的保水能力,B错误;
(2023年广东卷)草毡层是由土壤物质与植物根系交缠而成的毡状表土层,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极地地区。青藏高原上的草毡层,虽然厚度不大,但坚韧且富有弹性,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与基岩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草毡层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 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 )①草地初级生产力降低 ②冻土融化速率减缓③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④地表侵蚀强度增加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题组2(考点2:荒漠化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024年安徽卷)地层沉积物的组成及粒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古地理环境的变化。陕西榆林横山区地处沙漠—黄土过渡带(如图1)。图2为横山区某地沉积地层剖面示意。该剖面厚度为17.55m,地层沉积连续,层位清晰。研究发现,该剖面古风成沙层平均粒径较大,沙质黄土层次之,沙质古土壤层最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 推测该剖面古风成沙层沉积物的搬运动力主要是( )A. 高空西风气流B. 东北信风C. 东亚冬季风D. 东亚夏季风
高空西风气流对地面沙层沉积影响较小,A错误
该区域属于我国西北地区
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区
不受东北信风的影响,B错误
冬季吹西北风,C项正确
沉积线较长(西北沙层沉积范围更大更广)
风主要来自西北内陆,向东南方向逐渐减弱
(2024年安徽卷)地层沉积物的组成及粒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古地理环境的变化。陕西榆林横山区地处沙漠—黄土过渡带(如图1)。图2为横山区某地沉积地层剖面示意。该剖面厚度为17.55m,地层沉积连续,层位清晰。研究发现,该剖面古风成沙层平均粒径较大,沙质黄土层次之,沙质古土壤层最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 在a1到c1地层沉积期间,总体上该地区( )A. 气候由暖湿趋于冷干 B. 过渡带先向西北移动,再向东南移动C. 沙尘暴频次先减少后增加D. 沙漠先向东南扩张,再向西北收缩
b1:古风成沙层粒径大,风力最大,气候较为冷干
a1:沙质黄土层,粒径较小,风力较小,气候暖湿
C1:沙质古土壤粒径最小,风力最小,气候最为暖湿
总体上为冷干趋于暖湿,A错误
受西北风影响,风力由大变小,沙尘暴次数由多变少,C错误
其过渡地带应先向东南移动再向西北移动,B错误;最终也导致沙漠先向东南扩张,后向西北收缩,D正确。
(2021年广东卷)岸线发育系数(简称SDI)是反映湖泊几何形态的指标,其值越大表示湖岸线越曲折。我国某内陆咸水湖,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部分湖岸区域沙漠化现象较为明显。下图示意该湖1973—2017年水位和SDI值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 导致1973—2004年SDI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①水下地貌体出露②湖岸土地沙化加剧③湖盆区构造沉降④人类活动强度减弱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1973-2004年SD值呈上升趋势,说明湖岸线变曲折
水下地貌体出露会导致湖岸线更加曲折,SDI值会变大。①符合;
湖岸土地沙化会导致湖岸线越来越曲折,②符合;
湖盆区构造沉降会导致湖岸线缓和,SDI值变小,③不符合;
人类活动强度减弱会导致湖岸线缓和,SDI值变小,④不符合;综上,A正确
(2021年广东卷)岸线发育系数(简称SDI)是反映湖泊几何形态的指标,其值越大表示湖岸线越曲折。我国某内陆咸水湖,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部分湖岸区域沙漠化现象较为明显。下图示意该湖1973—2017年水位和SDI值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 2010—2017年SDI值的变化指示了该湖( )A. 湖岸线长度变短B. 沿岸区域土地沙漠化加剧C. 湖泊的面积稳定D. 沿岸区域生境多样性增加
(2024年全国甲卷)44.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我国西北某地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某研究小组在“以水定绿”思想指导下,探索通过条带状种植灌木和草本植物防风阻沙的合理方式。下表对比了当地生态建设中常用灌木与草本植物的特征。设计实验,探索当地水资源约束下具有最佳阻沙效果的灌草种植方式。
【详解】本题设计实验模拟最佳阻沙效果的灌草种植方式,在“以水定绿”思想指导下,探索通过条带状种植灌木和草本植物防风阻沙的合理方式,材料中给出的灌木和草类的不同特征指标,故设计实验要写出实验名称、目的、材料与设备、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尽可能贴近现实情境,同时实验要具有可操作性,既要考虑两种植被的特征要素使用,又要兼顾该地降水300mm左右的背景,也可增加实验田数量确保数据准确性。
【答案】本题设计实验模拟最佳阻沙效果的灌草种植方式,写出实验名称、目的、材料与设备、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尽可能贴近现实情境,实验具有可操作性。实验名称:探索西北地区在水资源约束下具有最佳阻沙效果的灌草种植方式实验目的:验证不同植物种植方式对阻沙的效果,寻求在水资源有限的背景下,最佳的种植方式实验材料和设备:西北某试验场、若干灌木和草类、模拟风沙的设备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在我国西北某试验场内,分成若干实验样本田,有灌草结合种植,比如外围是灌木,中间是草类,外围是草类,中间是灌木,灌草相间分布;单独灌木种植田及单独草类种植田。(2)实验操作:将不同试验田种植成活后,模拟自然环境生长条件,利用风沙装置模拟沙尘运动,测量不同环境下沙尘漂移数量,同时测试灌木和草类在当地成活度。(3)数据处理:讲不同数据进行比较,最终得出阻沙效果最显著的一组。实验注意事项:尽可能模拟自然环境,减少人为干预;可适当增加同类试验田数量,以确保数据准确性。
方法归纳总结: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荒漠化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成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决定性因素)
方法归纳总结: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荒漠化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针对荒漠化的不同成因,所采用的治理措施也有所不同,具体图解如下:
缺点:用人多,用草多,固沙成本高,建设时间长,使用寿命有限
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可以截留凝结水和降水,增加土壤含水量草杆的分解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利于提高固沙植物的成活率铺了草方格的地区地表易结皮,遇风不易起沙
使沙面增加了微地形起伏,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方便于就地取材使用时间长,不容易被风吹走吹坏更适合于恶劣的环境
拓展:问题: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许多“红色荒漠”。所谓“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地区植被破坏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查阅资料,了解“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省(自治区、直辖市),比较其与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土地荒漠化成因的异同。
主要分布区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等省区。不同点: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集中,加剧水土流失;地形多低山丘陵,重力作用显著。塔里木河下游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稀少,风力作用显著。人类的不合理灌溉使得土壤产生次生盐渍化。相同点:不合理的人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加速土地退化。
题组3(考点3: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022年海南卷)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安市经过几十年生态建设,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某研究团队对延安市安塞区(左图)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碳固存量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如右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据图判断,对该地土壤固碳效果最好的是( )A. 梯田建设B. 退耕还林C. 打坝淤地D. 退耕还草
土壤有机碳储量能体现浅层土壤固碳效果,二者应为正相关关系;
图中恢复后的人工林固碳量在浅层土壤中最大,所以退耕还林,对该地土壤固碳效果最好,B正确
梯田建设、打坝淤地对土壤固碳的影响不大,AC错误
退耕还草不如退耕还林固碳量多,D错误
(2024年山东潍坊一模卷)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受地表条件影响,风沙搬运的距离存在明显差异,河道往往会成为阻碍风沙前进的鸿沟。无定河上游河道西北侧为沙丘地貌,东南侧为黄土地貌,河道的出现阻止了毛鸟素沙地向东南扩展。图左示意风沙搬运三种方式,图右示意无定河上游地貌类型空间分布。(3)为改善无定河流域生态环境,从黄土地貌区、沙丘地貌区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参考答案:黄土地貌区:沟道打坝建库(淤地坝、谷坊等),拦泥蓄水;缓坡修梯田,挖鱼鳞坑,陡坡植树造林;塬区平整土地,增加下渗,削减地表径流,蓄水拦沙。 沙丘地貌区:设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风固沙;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
(2024年福建卷)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南方低山丘陵区某革命老区水土流失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当地劳动人民采用了多种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包括在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生态系统退化到图9所示的临界值之前) 的地点采用简单生物措施 (退出后可使植被自然恢复),在一些退化较为严重的地区采用成本较高的综合措施。这些措施成效显著,促进经济逐步发展。某研学小组测定了当地三个邻近实验小区的若干指标(表6)。 实验小区坡度均为15°,面积相同。产水量指实验小区降水量扣除各种损耗后的水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标。(1) 若不考虑蒸发与蒸腾损耗,简要说明实验小区A年均产水量明显高于B的原因。(6分)
A区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透水性差
A区地表无植被,故无植被截留降水
19.【官方答案】(1) 实验小区 A无植被截留降水;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透水性差;下渗量较少。或实验小区B有植被截留降水; 砂土成分中砂粒占优势,透水性强; 下渗量较多。 (3点6分)
(2024年福建卷)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南方低山丘陵区某革命老区水土流失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当地劳动人民采用了多种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包括在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生态系统退化到图9所示的临界值之前) 的地点采用简单生物措施 (退出后可使植被自然恢复),在一些退化较为严重的地区采用成本较高的综合措施。这些措施成效显著,促进经济逐步发展。某研学小组测定了当地三个邻近实验小区的若干指标(表6)。 实验小区坡度均为15°,面积相同。产水量指实验小区降水量扣除各种损耗后的水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标。(2) 通常土壤储水可以减少坡面径流量,然而当地在类似实验小区A的地点采用排水沟排水的方式辅助保土。除土壤因素外,从自然环境角度解释排水为何可以辅助保土。(6分)
【官方答案】(2) 该地降水量大且集中;地形具有一定坡度;地表无植被覆盖,易形成坡面径流,排水可减少坡面径流。(3点6分)
(2024年福建卷)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南方低山丘陵区某革命老区水土流失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当地劳动人民采用了多种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包括在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生态系统退化到图9所示的临界值之前) 的地点采用简单生物措施 (退出后可使植被自然恢复),在一些退化较为严重的地区采用成本较高的综合措施。这些措施成效显著,促进经济逐步发展。某研学小组测定了当地三个邻近实验小区的若干指标(表6)。 实验小区坡度均为15°,面积相同。产水量指实验小区降水量扣除各种损耗后的水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标。(3) 当地在可采用实验小区C措施的部分地点仅采用种草治理水土流失,分析其原因。(6分)
C区为黏土,草类植被根系较浅,种草容易成活。留下种子,利于植被自然恢复
种植成本:种草成本较低
水土保持效果:草类植被保持水土效果较好
官方答案:(3) 种草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效果; 种草后留下种子,利于植被自然恢复; 当地经济欠发达,种草成本较低。(3点6分)
(2024年福建卷)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南方低山丘陵区某革命老区水土流失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当地劳动人民采用了多种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包括在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生态系统退化到图9所示的临界值之前) 的地点采用简单生物措施 (退出后可使植被自然恢复),在一些退化较为严重的地区采用成本较高的综合措施。这些措施成效显著,促进经济逐步发展。某研学小组测定了当地三个邻近实验小区的若干指标(表6)。 实验小区坡度均为15°,面积相同。产水量指实验小区降水量扣除各种损耗后的水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标。(4) 为防止条件相对较好地点生态系统退化到类似实验小区 A 的阶段,根据图9说明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及时介入的重要性。(4分)
向左运动重回到安全范围(即维持环境安全)
向右运动面临失衡风险(即出现环境安全问题)
临界点:人类活动一旦造成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减弱或丧失,即便后续开展生态修复,也会因治理难度的增加造成治理成本的提高
答案:(4) 防止生态系统退化越过临界值,出现环境安全问题; 减少治理成本。(2点4分)
拓展:问题: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点拨归纳总结: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024年浙江1月卷)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图1为长江两水文站位置及水文数据图,悬沙是指河水中悬移的泥沙,甲地为雨养农业(无人工灌溉,仅靠自然降水作为水分来源的农业生产)区。图2为图1中甲地某年土壤盐分变化图,土壤电导率值越大盐分越高。材料二长江三峡水库的建成蓄水,对其下游河段输水输沙能力造成一定影响。水库下泄水流携带的泥沙越少,对河床冲刷越强。河口土壤的水盐变化深受气象、水文等因素制约,土壤盐分过高,会对低耐盐作物造成危害。(2)分析甲地该年6月土壤盐分偏高的原因。(6分)
题组4(考点4:土地盐碱化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官方答案:(2)梅雨季(1分)降水量偏少;(1分)蒸发量偏大;(1分)三峡水库建成蓄水,下泄流量减少,(1分)河口径流量减小,(1分)海水入侵。(1分)
(2024年浙江1月卷)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图1为长江两水文站位置及水文数据图,悬沙是指河水中悬移的泥沙,甲地为雨养农业(无人工灌溉,仅靠自然降水作为水分来源的农业生产)区。图2为图1中甲地某年土壤盐分变化图,土壤电导率值越大盐分越高。材料二长江三峡水库的建成蓄水,对其下游河段输水输沙能力造成一定影响。水库下泄水流携带的泥沙越少,对河床冲刷越强。河口土壤的水盐变化深受气象、水文等因素制约,土壤盐分过高,会对低耐盐作物造成危害。(3)试从水循环角度说出降低甲地土壤盐分的措施。
官方答案:(3)引水灌溉;(1分)开挖沟渠排水;(1分);人工降雨。(1分)新增④覆盖地膜/植被覆盖/建防晒网/大棚
(2024年广西卷)在华北平原某盐碱地,有研究小组于返盐、积盐现象最严重的季节开展“打孔灌沙”实验:选四块相隔不远、性状一致的平整样地,对其中三块地按相同的密度和孔径、不同的深度打孔并填满砂粒;在向四块样地定量漫灌后,观测土壤含盐量的变化情况。图3为灌溉后第25天的土壤含盐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 据图可知,T2~T4的( )A. 下层土壤含盐量均高于T1B. 表层土壤含盐量明显低于T1C. 土壤含盐量与土壤深度成正比D. 表层土壤含盐量与打孔深度负相关
下层土壤含盐量T3和T4是低于T1的,A错误
表层土壤含盐量中10cm-15cm期间,T2高于T1,B错误
图中也显示在表层土壤含盐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成反比(负相关),C错误,D正确
(2024年广西卷)在华北平原某盐碱地,有研究小组于返盐、积盐现象最严重的季节开展“打孔灌沙”实验:选四块相隔不远、性状一致的平整样地,对其中三块地按相同的密度和孔径、不同的深度打孔并填满砂粒;在向四块样地定量漫灌后,观测土壤含盐量的变化情况。图3为灌溉后第25天的土壤含盐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1~13题。12.本实验中,在地表打孔灌沙是为了①促进表层土壤水分下渗 ②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 ③抑制下层土壤水分上返 ④降低下层土壤蒸发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年广西卷)在华北平原某盐碱地,有研究小组于返盐、积盐现象最严重的季节开展“打孔灌沙”实验:选四块相隔不远、性状一致的平整样地,对其中三块地按相同的密度和孔径、不同的深度打孔并填满砂粒;在向四块样地定量漫灌后,观测土壤含盐量的变化情况。图3为灌溉后第25天的土壤含盐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1~13题。13. 推测本实验开展的时间是在( )A. 2月 B. 5月 C. 8月 D. 11月
(2024年山东菏泽一模卷)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盐碱化是指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我国具有农业利用潜力的盐碱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0%。2012年中科院提出“渤海粮仓”计划,研究人员在滨海盐碱荒地上创立了“台田—浅池”土地利用模式(下图),即“挖土成池,筑土为台,台田种植,浅池养殖”,显著降低了土壤盐分。冬季时,研究人员会将浅池中的冰块取出并覆盖在台田上,能有效降低台田的土壤盐分。(1)分析“台田—浅池”模式和冬季冰块覆盖台田对降低土壤盐分的作用。(2)说明推广“台田—浅池”模式对保障我国国家安全的意义。
【答案】(1)修建台田增加了地表高度,地下水位相对降低,从而抑制盐分随毛管水向地表输送;多雨季节雨水渗入台田土壤,使盐分随水下渗进入浅池;冰块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抑制土壤返盐;冰块融化后可溶解土壤盐分,使盐分随水下渗进入浅池。 (2)该模式操作难度小,易推广,我国盐碱荒地面积大,推广该模式可增加耕地面积,有利于我国耕地安全;耕地面积扩大,可提高粮食总产量,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小问1详解】“台田—浅池”模式对降低土壤盐分的作用表现在:“筑土为台”,因此修建台田增加了地表高度,地下水位相对降低,从而抑制盐分随毛管水向地表输送,减少地表盐分的累积;“挖土成池”浅池地势更低,多雨季节雨水渗入台田土壤,将土壤中的盐分溶解在水里,使盐分随水下渗进入浅池,进一步降低土壤的盐分。冬季冰块覆盖台田对降低土壤盐分的作用表位为:冰块覆盖在土壤之上,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减少地表盐分的累积,抑制土壤返盐;冰块融化后会下渗进入土壤,将土壤中的盐分溶解在水里,使盐分随水下渗进入浅池,进一步降低土壤的盐分。【小问2详解】该模式操作难度小,且成本低,挖地的难度较小,且冬季冰块覆盖台田时冰块直接从浅池中打捞覆盖即可,易推广。我国具有农业利用潜力的盐碱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0%,盐碱荒地面积大,推广该模式可有效环节土壤盐碱化,增加耕地面积,有利于我国耕地安全;耕地面积扩大,可提高粮食总产量,进而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2024年福建厦门二模卷)新疆耕地中盐碱化面积占比过半。L农场地处天山北麓,2017年起在盐碱耕地内挖塘汇水,利用农田灌溉退水养殖原产于浙闽海域的石斑鱼,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耕地盐碱化问题得以改善。随着L农场养殖模式的推广,新疆石斑鱼养殖规不断扩大,逐渐取代了本地市场中来自浙闽的鲜活石斑鱼。完成下面小题。5. L农场开挖鱼塘后耕地盐碱化问题得以改善,主要是因为( )A. 空气湿度升高B. 灌溉用水量减少C. 地下水埋藏变深D. 地下水矿化度降低
【5题详解】开挖鱼塘后,鱼塘中的水与地下水发生交换,鱼塘中的水矿化度较高,与地下水交换后,导致地下水矿化度升高,D错误;开挖鱼塘后,耕地灌溉退水流入鱼塘,减少了耕地水体的下渗,导致地下水埋藏变深,C正确;空气湿度升高和灌溉用水量减少与盐碱化问题改善关系不大,排除A、B。故选C。
方法点拨:土壤保育——土壤盐碱化及治理
思考一:土壤盐碱化是如何产生的?次生盐碱化又是如何产生的?
自然情况下,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及其携带的盐分在毛细作用下来到地表,水分蒸发,盐分在地表累积,造成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是指人类参与下的土壤盐碱化过程,例如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灌溉,会导致土壤中盐分加速累积。
思考二:什么情况下土壤盐碱化更为严重?
气候干旱、降水少 / 地下水位高
蒸发强烈,土壤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地表
降水量大,土壤表层盐分被雨水淋洗,使土壤表层脱盐
降水少,气温低,蒸发弱,盐分稳定
华北平原盐碱运动规律:华北平原夏季淋盐,春秋返盐,冬季较稳定。
(2024年湖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湿地包括湖泊、沼泽、河流等类型。甲区域曾是里海的一部分,现为淡水湿地,有狭窄水道与里海相连。该湿地流域位于伊朗北部,年均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据预测,21世纪60年代该湿地将全部变为沼泽。如图示意该湿地位置及湿地流域的土地利用状况。(1)简述甲区域演变为淡水湿地的过程。
多条河流汇入,淡水补给量大
题组5(考点5: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官方答案】(1)甲区域逐渐与里海分离,水域相对封闭(3分);湿地流域降水充沛,多条河流汇入,淡水补给量大,且有外泄通道,水体不断被稀释,最终变为淡水湿地(3分)。
(2024年湖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湿地包括湖泊、沼泽、河流等类型。甲区域曾是里海的一部分,现为淡水湿地,有狭窄水道与里海相连。该湿地流域位于伊朗北部,年均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据预测,21世纪60年代该湿地将全部变为沼泽。如图示意该湿地位置及湿地流域的土地利用状况。(2)推测从现在到21世纪60年代,该湿地类型结构的变化及主要原因。
官方答案:(2)湖泊逐渐变为沼泽,湿地类型由湖泊和沼泽变化为单一沼泽;湖泊比重减少,沼泽比重增加。(3分)主要原因:里海水位下降,河流注入水量减少,湿地水量减少;河流携带的泥沙不断淤积,湖泊逐渐变为沼泽。(3分)
(2024年湖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湿地包括湖泊、沼泽、河流等类型。甲区域曾是里海的一部分,现为淡水湿地,有狭窄水道与里海相连。该湿地流域位于伊朗北部,年均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据预测,21世纪60年代该湿地将全部变为沼泽。如图示意该湿地位置及湿地流域的土地利用状况。(3)为减缓该湿地变成沼泽的速度,请提出可行的措施。
官方答案:(3)提高用水效率,减少中上游生产生活用水;保护流域植被,减少湿地泥沙淤积;优化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减少水土流失;在与里海相连处建立拦水闸坝,减少淡水外泄。解析:从技术、管理、工程等措施分析。
思考:哪些属于湿地?什么是湿地?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沼泽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方法点拨: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3.湿地开发与保护措施
(2023年北京卷)19. 1944 年,摄影师萨尔出生于巴西东南部一个 1500 平方千米的农庄,农庄一半属于大西洋森林。图 12(a)示意大西洋森林的分布,图 12(b)是 2001年和 2019年萨尔家族农庄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在过去五个世纪里,大西洋森林被大规模开发,出现了起源于染料木贸易点的里约热内卢、兴起于皮拉蒂尔村庄的圣保罗等城市,森林面积持续减少。20 世纪 40 年代初,萨尔的父亲购置土地,和其他许多农民一样,砍掉树木,种植牧草、咖啡、大豆和甘蔗等。(2)概括大西洋森林面积持续减少的人为原因。(4分)
森林被砍伐,土地被开辟发展农牧业(直接原因)
人口增加和城镇兴起(根本原因)
题组6(考点6: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答案】(2)人口增加,森林被砍伐,土地被开辟发展农牧业,城镇兴起。
(2021年辽宁卷)依据林区自然环境特点和林木状况进行间伐(有选择地砍伐部分树木)是林区管理的有效途径。20世纪90年代,甘肃省南部某林区对部分区域进行不同强度的间伐,而后继续封山育林。2011年研究人员在该林区选择自然环境相近的4个样地进行调查。下表为部分调查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 依据表格信息可得( )A. 间伐强度强的林区,幼苗生长条件好 B. 间伐强度强的林区,林间裸地面积大C. 无间伐区光照条件最弱,幼苗生长环境最好D. 重度间伐区枯枝落叶层最厚,土壤肥力最高
由表格可知,重度间伐区幼苗密度最大,说明幼苗生长条件好,A正确,C错误;重度间伐区幼苗密度最大,说明裸地面积小,B错误;重度间伐区间伐强度大,枯枝落叶层较薄,土壤肥力较低,D错误。
(2021年辽宁卷)依据林区自然环境特点和林木状况进行间伐(有选择地砍伐部分树木)是林区管理的有效途径。20世纪90年代,甘肃省南部某林区对部分区域进行不同强度的间伐,而后继续封山育林。2011年研究人员在该林区选择自然环境相近的4个样地进行调查。下表为部分调查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 该林区间伐主要是为了( )A. 控制森林成林比例,节约水资源B. 增加地表径流,防止土地沙化C. 促进森林更新,维护生物多样性D. 增加土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
A: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且间伐后幼苗长出,耗用水资源,故不是为了节约水资源,A错误;
B: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不间伐也不会加剧土地沙化,B错误;
C:由材料可知,间伐是林区管理的有效途径,间伐有利于幼苗生长,促进森林更新,维护生物多样性,C正确;
D:林区间伐是一种管理途径,不是为了发展林业经济,D错误;
题组7(考点7:石漠化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西畴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最南面距中越边境仅10千米,99.9%的面积属于山区,曾因75.4%的土地石漠化被评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累计近1/3人口外迁,连续多年是云南省劳务输出第一县。自1990年开始,西畴县逐步摸索出石漠化治理的独特模式,截至2020年底,无石漠化土地已占63%。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西畴县近1/3人口外迁产生的影响是( )A. 改变我国人口分布格局 B. 促进当地的石漠化治理C.提高当地居民平均消费水平 D.有效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10.西畴县治理石漠化的有效措施可能是( )A.开垦山顶种植经济作物 B.易地扶贫搬迁C.山脚营造生态防护林 D.陡坡修筑梯田11.西畴县石漠化治理的影响有( )A.充实边境人口 B.气温日较差增大 C.经济效益减少 D.土壤有机质减少
ABC: 西畴县近1/3人口外迁不会影响到我国人口分布格局、当地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促进石漠化治理,错误
西畴县治理石漠化的有效措施中开垦山顶种植经济作物,山顶地势起伏大,容易发生水土流失,A错误;山脚地势平坦,应适当发展种植业,C错误;陡坡不能修建梯田,梯田应该建在缓坡,D错误;异地扶贫搬迁,可以减少生态恶劣区的人地矛盾,B正确。
日较差减小,B错误、经济效益增加,C错误、土壤有机质增加,错误,吸引人口迁入,A正确
拓展:问题:南方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石漠化,亦称石质荒漠化。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
自然原因:土层薄,水土流失后岩石易裸露;多陡坡,水土不易保持;多暴雨,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强人为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人们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频繁,破坏地表植被
石漠化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贵高原,其石漠化的原因和危害如下:
拓展:石漠化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题组8(考点8:生物多样性减少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024年福建省高三省考地理卷)每年长江干流低水位时,南京城区最上游段会出现新济洲等多个洲滩(图7)。2001年,当地对新济洲上的居民全部实施生态移民,清退农业生产活动,并在洲岛内部修沟造潭,恢复植被。目前,这些洲滩已成为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据此完成14~16题。16. 在旅游开发时,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仅向游客开放新济洲,主要是为了 A. 减少对生物繁育的干扰 B. 节省设施建设投资 C. 加强对游客数量的调控 D. 提供最佳观赏视野
旅游开发中,该湿地公园仅向游客开放新济州主要是为了减少对生物繁育的干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A正确。
(2022年湖北卷)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条子泥湿地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滨海湿地核心区,拥有面积广阔的潮间带滩涂,是众多候鸟迁徒途中的理想栖息地。每年春秋迁徙季,大量候鸟在此停歇。但由于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候鸟栖息地严重减少。为给候鸟就近找一块合适的歇脚地,当地将靠近海边原用于围垦养殖的720亩(1亩≈666.67平方米)鱼塘,经过生态修复和改造,变成了能够满足各种候鸟需求的高潮位栖息地。“720高地”建成后来条子泥停留的鸟儿越来越多,候鸟种群数量不断上升(下图)。右图示意条子泥湿地位置。
(1)分析导致当地候鸟栖息地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为海平面上升,原栖息地可能被淹没;
人类活动方面可能是不合理的活动占用了栖息地,包括围垦、养殖等,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鸟类食物来源不足。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公开课ppt课件,共60页。
这是一份2023艺术类考生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PPT,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网络,荒漠化的防治措施,2雨林的保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优质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生态脆弱区,●我国的生态脆弱区,自然原因,多大风,土地极易受风蚀和沙化,土地退化,②人为原因,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