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 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59728/0-173514347264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 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59728/0-173514347270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 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59728/0-173514347272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 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59728/0-1735143472737/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 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59728/0-1735143472748/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 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59728/0-1735143472758/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 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59728/0-1735143472769/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 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59728/0-1735143472784/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年考情·析规律,年真题·试锋芒,比得上,极极端的,知识清单·重积累,三题材分类,四感情分类,五修辞手法,六表现手法,四题材分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2024·中考)学习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时,小冀同学查找了一些资料。请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定风波①苏轼 三月七日②,沙湖③道中遇雨,雨具先去④,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⑦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⑧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可以不去留意,把它们当作背景音乐;那料峭的春风,最多不过把酒吹醒,让人感到微冷而已。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这样,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人生何尝不会“栉风沐雨”?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①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定风波,词牌名。②〔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④〔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⑤〔吟啸〕高声吟咏。⑥〔芒鞋〕草鞋。⑦〔料峭〕形容微寒。⑧〔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答: 任由、任凭 (2)亦不尽择(资料一·乙)答: 挑选 (3)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资料三)答: 跟随 (4)诸人并惧(资料四)答: 害怕,恐惧
2.下列对“资料一·乙”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B.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C.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D.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定风波》)译文: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因此写了这首词。 (2)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资料二)译文: (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也叫螺师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
4.从小冀同学查找的资料看,苏轼号“东坡居士”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答: “东坡”是作者耕种、放牧之地;(2)是作者居住的地方;(3)是作者淡泊名利的精神的象征。 5.“回首向来萧瑟处”中的“回首”有两个意思,请写出来。答: ①表面意思: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②深层含义: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 6.苏轼在风雨中“吟啸”,谢安在风浪中“吟啸”。他们在困境中的做法给了你什么启示?答: ①面对挫折,要乐观向上,积极应对。 ②面对困境,要保持冷静,稳定心态。
二、(2023·中考)某公园内池塘周围遍植垂柳,树干上悬挂着写有咏柳诗句的标牌。阅读下面标牌上的诗句,回答后面的问题。甲: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乙: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丙: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丁:日借嫩黄初著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1.解释甲标牌上的诗句中“杨花”一词的意思。答: 柳絮 2.一切景语皆情语。乙标牌上的“渡头杨柳青青”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答: “渡头杨柳青青”借用杨柳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3.丙和丁两个标牌上的“嫩”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共同特点?答: 两个“嫩”字都是从颜色上写出了早春柳枝的嫩黄的特点,表现了早春柳枝的柔嫩多姿、娇柔之态。
三、(2023·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节选自《核舟记》) [乙]古法,以牛革①为矢服②,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虚③,附④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⑤声也。(节选自《梦溪笔谈》) [丙]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持衣追及与之而还。至家视日四分之三。问:主人马不休,日行几何?答曰:七百八十里。(节选自《九章算术》)
【注】①革:去了毛的兽皮。②矢服:装箭的盛具。③虚:空。④附:附着。⑤纳:收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罔不因势象形 ________________(2)则皆闻之__________(3)至家视日四分之三________
2.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B.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C.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D.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尝贻余核舟一。译文: 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2)持衣追及与之而还。译文: 主人拿上衣服追上,还给他衣服后再返回。
4.甲文中王叔远的高超技艺具体表现在哪里?答: 示例一: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示例二:一方面表现在所刻之木小到只有径寸,另一方面表现在能依据木核的原来形态雕刻出各具情态的事物。 5.请为乙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答: 示例:矢服纳声(或:虚革纳声)
四、(2022·中考)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制布裘白居易 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注】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半夜。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⑥垠:边际。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2.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
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
五、(2022·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苟堪励志勤读,自能循序渐进,惟单读时文①,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阅书时见有切②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若能分门别类,积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 [乙]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薄。有费解③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今年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④,不宜寓目⑤,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均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谕麟儿⑥》)
【注】①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②切:切合。③费解:不好理解。④弹词:一种把故事编成韵语,有白有曲,以弦索乐器伴唱的说唱文学。⑤寓目:过目,观看。⑥这是郑板桥在潍县官署中写给儿子的家书。谕,告诉,使人知道。麟儿,郑板桥之子。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苟堪励志勤读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B.无裨实益 必能裨补缺漏(《出师表》)C.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D.若能分门别类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译文: 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 (2)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译文: 看这些东西,非但徒劳没有什么益处,而且还有害处啊。
3.从选文中你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答: ①各种书籍都应当阅读;②一种书籍读透彻,再更换其他种类;③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④看书要从头至尾逐句去看,看到特别关键的地方,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⑤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另外拿纸摘录出来,向先生求解。(任举三种即可) 4.选文中郑板桥多次使用“宜”字,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答: 示例:我从中感受到了郑板桥在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语气恳切,饱含期望。
六、(2021·中考节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说说你对这首诗题目的理解。答: (1)交代了诗的体裁——歌行体,是送别诗;(2)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大雪中送别好友武判官;(3)点出了送别的背景——下雪天。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表现出塞北之风的狂暴肆虐。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设喻新颖,造语奇警,不落窠臼,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行者目送行人远去,直到无法望见,却还在凝望留在雪地上的马蹄印迹,言尽而意无穷。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概,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注】①蔡元定:南宋律学家、理学家。朱熹弟子。②啖:吃。③荠:荠菜。④扣:探问。⑤王公廷相:王廷相,明代哲学家、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⑥道艺纯备:学说和才能纯正完备。⑦第:官僚和贵族的大住宅。⑧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⑨舆人:古代职位低微的吏卒。⑩蹑:穿(鞋)。⑪历:经过。⑫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⑬沾濡:浸湿。⑭居:守持。⑮傥:倘若,假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日惟啖荠 日:__________(2)余谒公私第 谒:__________(3)更不复顾惜 复: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长,登泰山绝顶。译文: 等到长大后,(他)登上泰山的最高峰。 (2)居身之道,亦犹是耳。译文: 守持住身心的道理方法,也还是这样罢了。 3.[甲]文中,朱熹为什么说蔡元定“此吾老友也”?答: 示例:因为蔡元定“于书无不读”,学识渊博,其学识不亚于朱熹,因此朱熹说蔡元定“此吾老友也”。(意对即可) 4.[乙]文中,王廷相对“我”的教导方式有什么妙处?答: 以事喻理(类比的方法),从身边小事谈及,更易被“我”接受。
八、(2020年·中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请解释《赤壁》这首诗中加横线的句子。答: 折断的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销蚀,自己拿起来磨光洗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2.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答: 诗人自己登楼远眺,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榨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九、(2020·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人胸中久不用古今①浇灌之,则尘俗②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黄庭坚《答宋殿直》) 【乙】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③而实绮④,癯⑤而实腴⑥。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苏轼《东坡续集》) 【丙】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⑦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⑧睡,辄令儿曹⑨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乾道癸巳⑩八月三日,山阴陆某务观题。(陆游《跋岑嘉州诗集》)
【注】①古今:这里指古今书籍。②尘俗:世俗,流俗。③质:质朴,朴实。④绮:华丽,美妙。⑤癯:瘦,这里有精练的意思。⑥腴:丰厚,丰裕。⑦岑嘉州:指唐代诗人岑参。⑧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⑨儿曹:孩子们。对子侄辈的称呼。⑩乾道癸巳:宋孝宗乾道九年,即公元1173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亦:________(2)皆莫及也及:____________(3)绝好岑嘉州诗绝:_______________(4)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已: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译文: 我对于诗人,没有什么特别喜好的。只喜欢陶渊明的诗。 (2)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译文: (我)曾经认为李白、杜甫之后,就只有这一个人才能这样罢了。
3.从【甲】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答: 人不阅读古今的好书好文章就会变得无比世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们要多阅读古今书籍,以此来洗涤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气质,丰富自己的语言。 4.请简要概括【丙】文中叙写的故事,并说出你从故事中读出的作者对岑参诗的情感。答: 陆游非常喜欢岑参的诗。每每喝醉了,让孩子们诵读岑参的诗,酒醒或睡熟后才停止。表达了作者对岑参诗的喜爱、赞美之情。
一、古诗词知识梳理 (一)常见意象分类
(二)常见语言风格
二、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文言实词分类
(二)常考文言虚词
(三)文言句式分类
三、古诗文联读知识梳理角度一 时代
角度二 主题 (一)家国情怀
考场阅读步骤 一、古诗词阅读 考场阅读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整体阅读,第二步带题阅读,第三步验证阅读。 第一步:整体阅读(2分钟) 1.上看:看题目,圈题眼,寻中心;看作者,明朝代,忆风格。 2.中看:看主体,圈句眼,晓内容(人、事、物);找意象,想场景,悟情感。 3.下看:看注释,知背景,寻线索。
第二步:带题阅读(3分钟) 1.审题干,抓重点,思考点,知暗示,明方向。 2.带问题,回读诗,抓诗眼,展联想,驰想象,析意象,明意境,准解答。 第三步:验证阅读(1分钟) 看问题,定向读,验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 考场阅读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整体阅读,第二步带题阅读,第三步验证阅读。 第一步:整体阅读(3分钟) 整体通读,关注标题,借助注释,提取信息,是什么人,做什么事,有何意义;理清思路,不拘字眼,读懂大意,理解内容。 第二步:带题阅读(6分钟) 对照原文,带题细读,注重语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选择题目,比较排除;句子翻译,直译意译,意义通顺;品读细节,分析人物,概括事件,把握主旨,明确观点,体悟情感。
第三步:验证阅读(3分钟) 重读全文,再次认知;理解验证,纠正偏误;深入复核,补充完善。
考点方法指导 一、古诗词阅读考点一 描绘画面 1.读懂诗意,把握情感:明确诗句描写的意象,分析诗句要表达的情感。 2.找准意象,略加修饰:给景物或人物添加修饰词。 3.联想想象,描绘情境:发挥联想和想象,用顺畅的语言描绘诗歌情境。 答题模板:描绘了……画面,营造了……氛围。
考点二 分析情感 1.看词句 诗词中往往有直接表明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句。比如表达情感的词,通常有“别、惜、独、愁、思、沾襟”等,结尾句一般直接表达作者情感。 2.看意象 作者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具体的景物中,由此形成了一些特有的意象。比如杨柳、浮云等往往用来表达离愁别绪,而明月、鸿雁、杜鹃等则往往表达思乡怀人之情等。
3.看题材 每一题材的古诗常常表达相对固定的情感。比如田园诗多抒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送别诗多表达与友人离别时的惜别之情等。
考点三 炼字炼句 1.“炼字”型 (1)抓住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活用词等分析,理解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分析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的情感/烘托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2.“炼句”型 (1)抓关键:找出句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明手法:抓住诗句中的鲜明手法,并结合内容分析。 (3)析感情:指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板: (1)写景句:运用……手法(修辞或表现手法)+写出了……(句子字面意思或景物特点)+表达了……(深层含意、作者的情感)。 (2)哲理句:运用……手法(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包含的哲理)。 (3)议论抒情句:运用……抒情方式(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志向、情趣或抱负)。
考点四 表现手法 1.准确地判断诗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2.结合诗句思考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3.分析诗人选用这种手法的原因。 4.点明这种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怎样的旨趣。
考点五 比较阅读 1.读诗,把握大意 通读要比较鉴赏的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注释、作者、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2.审题,找准异同 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内容、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先分析单首诗词的相关方面,其方法技巧和前面所讲单首诗词的内容、意象、意境、炼字、主旨、表现手法等一致,再找其差异性。
3.作答,点面结合 对于对比鉴赏题,要特别注意是问“异”还是“同”,并且能规范作答,既有总体结论,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清楚,条理分明。
二、文言文阅读考点一 理解文言词语 (一)实词理解 1.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定量的课内常见文言实词;古今意义变化不大的实词可用把单音词组成双音词的方法来解释,一些特殊实词,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要做好整理归纳来识记。 2.理解课外文言实词的方法:(1)课内迁移联想;(2)根据语境推断词义;(3)组词代入推断词义。
(二)虚词理解 1.积累课内常用文言虚词,能根据具体语境解释意义、辨析用法。 2.理解课外文言虚词的方法:(1)句意分析法;(2)温故求新法;(3)代入检验法。
考点二 文言断句 1.根据句子意思断句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可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2.根据句子结构断句 文言文的句子结构一般较为复杂,通常由多个分句组成。因此,可以根据主谓宾、主谓、主宾等结构进行断句,使句子更加清晰明了。 3.根据语气、情感等断句 文言文中的语气、情感等可以通过断句来体现。如有强调、反问、感叹等语气的地方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句子。
4.根据修辞手法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仗、排比等,可以通过断句来体现其修辞效果。 5.根据上下文语境断句 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语言表达通常较为复杂,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进行理解和断句。对于一些不确定的地方,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和断句。
考点三 翻译文言句子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句要准确无误,字字落实,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调整,使文意连贯,语句通顺,即要做到“信、达、雅”。 2.关注实词,联想推断。句中重点实词往往可以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帮助理解,要学会结合上下文对课内知识进行联想迁移。尤其要关注词语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3.注意句式,完整通顺。关注特殊句式,判断句要译成“……是……”,省略句要补出相应内容,倒装句要调整语序,被动句要用“被”字句。
答题步骤: 1.阅读句子,找出采分点,即重点词语。 2.翻译重点词,根据文言语句调整次序,连缀成句。 3.联系文章内容,结合上下文回答。
考点四 理解文言内容 1.整体把握 整体阅读,在准确理解句、段、篇含意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作者情感及态度。
2.具体分析 (1)归纳内容要点 把握文意,筛选、提炼信息。记叙类文章,要明确“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写景类文章,要指出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 (2)概括人物形象 依据文章语句,透过人物的言行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概括性格品质。 (3)总结思想感情 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把握作者的观点或态度,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要求; (2)结合全文,抓住关键词句; (3)组织语言,简明清晰作答。
一、古诗词阅读(一)(2024·河南中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 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惆怅之情和思乡之情。前两联写昔人乘鹤而去,只余空楼,千百年来只有悠悠的白云空自浮动,诗人吊古伤今,生发惆怅之情;颈联描写他乡景色美好,触动作者的思乡之情;尾联描写日暮时分,诗人遥望家乡却只见江雾迷蒙,生发思乡之情。
(二)(2024·成都中考)阅读下面的清代诗歌,完成问题。成都竹枝词(节选)吴好山鲜鱼数尾喜无穷,分付烹煎仔细烘。九眼桥头凉意足,邀朋畅饮一楼风。(选自《成都诗览》)
1.除“烹煎”的“鲜鱼”外,还有什么让诗人“喜无穷”?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答: 凉爽的天气,欢聚的友情。 2.风、花、雪、月等是宴饮类古诗常写到的景物,如果把诗歌末句改为“邀朋畅饮一楼月”有何不妥?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答: ①破坏了整首诗的押韵,让音韵不再和谐。②不能间接写出朋友欢聚时谈笑风生的热烈气氛。③不能与第三句的“凉意足”形成呼应。(任选两条作答即可)
(三)(2024·江西中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新笋朱松春风吹起箨龙①儿,戢戢②满山人未知。急唤苍头③斫烟雨,明朝吹作碧参差。咏新荷蔡楠朱阑桥下水平池④,四面无风柳自垂。疑似水仙⑤吟意⑥懒,碧罗笺⑦卷未题诗。
【注】①箨(tuò)龙:竹笋的别名。②戢戢(jí):象声词。风吹竹笋声。③苍头:仆人。④水平池:水与池面相平。⑤水仙:水中女神。⑥吟意:吟诗的兴趣。⑦罗:丝织品。笺:精美的纸张,供题诗、写信等用。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笋》前两句写出了竹笋在春风中迅速成长的景象。B.《新笋》后两句想象仆人冒雨砍笋的情景,流露出担忧之情。C.《咏新荷》前两句写新荷的生长环境,后两句写新荷的特点。D.《咏新荷》末句把尚未舒展的荷叶,比作卷着的空白绿色罗笺,极富想象力。2.从内容或写作技巧的角度,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共同点。答: 示例一:两首诗都是写新生事物,所写景物清新而充满生机,富有情趣。 示例二:两首诗写物都发挥想象,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二、文言文阅读(一)(2024·天津中考)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回答问题。醉翁亭记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佳木秀而繁阴 秀:茂盛B.杂然而前陈者 陈:陈旧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竹:管乐器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翳:遮盖
2.下面句子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C.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作者抓住多个时间节点,写出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和四时景物的迥然不同。B.第③段所写的太守宴上投壶弈棋的乐趣,只有太守这个级别的官员才能享受。C.第④段写日暮而归,在叙事中融入议论和抒情,托出本文“与民同乐”的主旨。D.本文骈散结合,语言简洁流畅,错落有致,生动传神,体现了欧阳修游记散文独特的语言风格。
(二)(2024·江西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为学者如山阴王雪湖①之画梅焉,斯②可矣。雪湖画梅,闭门端坐,内求诸己,久之能出梅之神情风韵于五指间。曾画一株在倪中丞③厅壁,期年之后,墨气尚浮,游蜂飞蝶往来采食,华蕊皆尽。若是其神也! 吾友龙仲房闻雪湖有《梅谱》,游湖涉越④而求之,至则雪湖死已久矣。 …………
仲房丧志归家,岁云⑤暮矣。闷坐中庭,值庭梅初放,雪月交映,梅影在地,幽特构崛⑥,清古简傲,横斜倒侧之态宛然如画。坐卧其下,忽跃起大呼,伸纸振笔,一挥数轴,曰:“得之矣!”于是仲房之梅遂冠江右,尝谓予曰:“吾学画梅二十年矣,向者贸贸⑦焉远而求之雪湖……愈远愈失⑧,不知雪湖之《梅谱》,近在庭树间也!”(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有删改)
【注】①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王雪湖:明末清初画家。②斯:连词,乃。③中丞:官名。④游湖涉越:游历湖州,跋涉到越州。⑤云:语助词,无义。⑥幽特构崛:姿态优雅而结构奇崛,指梅的形态。⑦贸贸:轻率貌。⑧愈远愈失:越是向远处追求就越是迷失了追求目标。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尽_______________(2)岁________(3)尝_____________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期年之后,墨气尚浮。译文: 满一年之后,墨的味道还在。 (2)若是其神也!译文: 像这样太神奇了!
3.本文借龙仲房学画梅花的故事论学,启示后人。请你把得到的启示概括为一句话,赠送给求学道路上的同学以共勉。答: 示例一:求人不如求己。 示例二:实践出真知。示例三:观察、反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
(三)(2024·陕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①陇西牧簿,得隐②马二万匹,帝怒,收慕容悉达等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帝悟,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③尔善言。”遂皆以减论。 (通)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数岁,召为刑部尚书。自以不习文,固辞,改工部。(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覆:审察。②隐:隐藏。③旌:表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后家长安 __________(2)朕不明,乃至是_____________(3)时贼珍用山积______________(4)固辞,改工部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B.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命至重,死不复生。译文: 人生命最为重要,死了就不能再活过来。 (2)清以奉国,名定不虚。译文: (为官)清廉侍奉国家,名声一定不虚假。 4.屈突通具有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 ①为人耿直。以死劝谏文帝不要因为牲畜杀戮一千五百人。②洁身自好。在别的将士争抢珍宝时,他独善其身,不为所动。③有自知,能进退。对自己不胜任的官职坚决推辞。
(四)(2024·吉林中考)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材料二: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①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②;夫蕃篱之 ③,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④,暴鬐⑤于碣石,暮宿于孟诸⑥;夫尺泽之鲵⑦,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⑧,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节选自《古文观止卷四·楚辞》,有删改)
【注】①绝:超越。②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脚踏浮云,翱翔在极高远的天空。③蕃篱:篱笆。 :一种小鸟。④墟:山脚。⑤暴(pù):暴露在阳光之下。鬐(qí):鱼脊鳍。⑥孟诸:泽名。⑦鲵(ní):一种小鱼。⑧瑰意琦行:卓越不凡的思想行为。
材料三: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怒而飞 阴风怒号B.志怪者也 处处志之C.鲲鱼朝发昆仑之墟 野芳发而幽香D.暮宿于孟诸 暮投石壕村
3.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译文: 因此不只是鸟中有凤,鱼中有鲲,士人之中也有英才。 4.朗读有助于了解文意,体悟感情。材料二结尾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应该用下列哪种语气来读?请说明理由。A.平淡 B.祈使 C.反问 D.迟疑答: 选C。理由:“安”解释为“怎么”或“哪里”,作者用反问语气表达自己不与世俗之人为伍的傲岸清高,流露出无奈和愤慨之情。
5.大鹏形象的塑造,是庄子对中国古代文学一个了不起的贡献。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形象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答: 从“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可见其硕大无比;从“鹏之徙于南冥也”,可见其志向高远;从“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见其力大无穷;从“去以六月息者也”,可见其善借长风。后世人们常借这样的形象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
6.上述三则材料都运用了想象这一写作手法,请从中任选一例分析其妙处。答: 示例一:材料一中,庄子想象大鲲变为大鹏,其硕大无比、扶摇直上,并能从北海飞往南海,想象雄奇,富有浪漫色彩。 示例二:材料二中,作者想象凤凰翱翔九天的雄姿,鲲鱼遨游万里的形象,表达了对高远壮阔生活境界的赞美。示例三:材料三中,李清照想象搏击长空的大鹏正乘着风振翅高飞,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表现了词人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三、古诗文联读(一)(2024·苏州中考)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问题。游虎丘以望后五日[明]王士性 虎丘者,吴王阖闾葬以扁诸之剑,白虎之气腾上,而见怪于秦皇也。墓今不知其处,或曰浮图①下,又云剑池下,剑池两崖如裂,侧立十仞,盖石溜天成,寒泉出其窦②而停滀焉。墓不当在其下,意浮图者近之。
自阊门买舟,五里即达寺门。初入,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再入,则清泉白石,龂腭③益奇。钜坂④如砥,可罗胡床百座,号千人石。石咬水处,为白莲池。近池而灌葬塞焉者,为清远道士放鹤涧,循涧上,登大雄阁,右行过剑池石粱,望浮图而息焉。既畅,复下可中亭,观生公点头石。复右上而尝陆羽泉,石窦似慧山,而味劣之。 此地游踪成市,要以秋月为胜。千人石古株轮囷⑤,把酒问月,醉而枕之,仰视碧落⑥垂垂。固恍如乘槎⑦泛斗牛⑧渚也。若上浮图之巅,苍然平楚,远瞰湖天内捧一轮月色遍照苏州,又昔人所称绝景云。(选自《王士性集》,有删减)
【注】①浮图:佛塔。②窦:洞。③龂腭(yín è):像露齿的样子。④钜坂:坚硬的坡石。⑤轮囷(qūn):盘绕高大。⑥碧落:天空。⑦槎:木筏。⑧斗牛:天上的星宿名。
虎丘寺[唐]张籍望月登楼海气昏①,剑池无底浸云根②。老僧只恐山移去,日暮先教锁寺门。 【注】①海气昏:水汽迷蒙。②云根:深山云起的地方。
1.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B.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C.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D.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3.“剑池无底浸云根”中的“浸”字,有的版本作“镇”字。你觉得哪个字更贴合诗意?请联系诗、文的相关内容,陈述理由。答: 示例一:“浸”更好。“浸”有浸泡之意,形象地写出了山石没于剑池水中的景象,突出了剑池水深而清的特点,给人一种宁静、幽美之感。 示例二:“镇”更好。“镇”有镇压的意思,写出了剑池崖壁侧立池上的气势,突出了剑池崖高水深,给人以庄严之感。(言之成理,意对即可)
4.山并不会移动,但作者却故意说老僧是因担心山移去而锁寺门。请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 老僧锁门是日常动作,作者却故意说老僧是因为怕风景优美的虎丘山离去,含蓄诙谐地表达对虎丘寺风景的喜爱与赞美。(意对即可)
5.把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可罗胡床百座,号千人石。译文: (坡石)可以排列几百座胡床,称作千人石。 (2)又昔人所称绝景云。译文: (这)又是以前的人所称赞的极为美妙的景色。
6.不同人望月有不同的感受。结合《游虎丘以望后五日》《虎丘寺》中相关句子与链接材料,简述望月这一行为会给人带来哪些感悟或收获。[链接材料]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答: 望月时可以欣赏到美景,从而获得审美体验;月亮引人遐想,望月令人产生丰富想象;望月寄托情感,抒发思念之情;望月发现自然规律,收获人生启迪。(意对即可)
(二)(2024·连云港中考改编)古诗文阅读课,围绕“问天”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三篇诗文,请完成问题。【甲】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乙】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节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丙】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节选自《列子集注·汤问篇》中华书局2018年版,有改动)
1.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主要写实景,开头写天、云、雾、星河、千帆,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境界开阔,气势磅礴。B.“路长嗟日暮”化用《离骚》诗意,感叹人生之路漫长修远,但是自己已至暮年。表达词人珍惜学习时光,有紧迫感。C.“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希望大鹏送自己去往海上仙山,体现词人消极避世的思想。D.全词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词人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志怪者也 __________(2)去以六月息者也__________(3)孔子不能决也_______________(4)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_
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日 初 出 沧 沧 凉 凉 及 其 日 中 如 探 汤 此 不 为 近 者 热 而 远 者 凉 乎答: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译文: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译文: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了正午距离人近。
5.【丙】文中,两小儿辩的是怎样的问题?从他们的辩论和“孔子不能决”中,你读出了什么?答: 两小儿就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进行了辩论。他们的辩论反映出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孔子不能决也”,表明即使是广闻博识的圣人也不是无所不知的,还可以看出孔子对待知识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6.古人叩问苍天,寻找万物发展的情理,探索精神本原。这三篇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请分享你的阅读收获。答: 这三篇诗文里有李清照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有庄子对于相对空间位置的辩证思考,有两小儿对自然现象的探求,既有哲学思考,又有生活情趣。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古人的探求精神、理性思考以及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古诗词阅读教学课件,共48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古诗词阅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凌厉奔驰,车马喧,繁盛硕大的桃子,思绪之绵长无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同“避”躲避,假如假使,生亦我所欲也义,同“悦”高兴,谋划商量,天子之怒,致死不赦,援戟将斫之,同“披”穿,停留住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