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8.1 荷花淀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8.1 荷花淀练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小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荷花淀派一般都充满乐观精神,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 )。荷花淀即白洋淀,孙犁的著名代表作《白洋淀纪事》,肯定了人民战争,热情歌颂了根据地人民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展示着一种特定的“人情美”。艺术表现上别开生面、诗意盎然,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孙犁小说的鲜明特色。开创了抗日文学“诗意小说”的新境界。茅盾在评价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受《荷花淀》创作风格的影响,文坛曾产生新中国第一个文学派流——荷花淀派。其主要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文学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各具千秋的两个“流派”。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B.由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更由于白洋淀这个地方而使这一流派得名
C.由于白洋淀这个地方和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而使这一流派得名
D.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而得名的这一流派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以孙犁带领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带领的“山药蛋派”是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两个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各具千秋的“流派”。
B.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尤其是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两个最为著名的、最有影响、各具千秋的“流派”。
C.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两个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各具千秋的“流派”。
D.分别以孙犁为首和以赵树理为首的“荷花淀派”“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两个最著名、最有影响的、各具千秋的“流派”。
二、小阅读
3.下列对《荷花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人物时虚写与实写相结合,详略得当,错落有致:水生及水生嫂是实写,水生父亲及儿子、同村的其他游击队员是虚写;对水生夫妻详写,其他人物着墨不多。
B.小说描写夫妻二人的对话属于工笔细描,而对水生与其他家人的沟通及水生到别家做工作的情节只是粗线条勾勒,这就使得小说结构疏密相间,章法活泼而不失严谨。
C.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小说风格清新淳朴,对薄雾、清风、荷香等有水乡气息的景物的描写,与质朴而真挚的话别语言自然和谐地相互映衬,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D.水生嫂听说丈夫要赴前线打击日寇,编席时手指划破、鼻子发酸、为丈夫打点包裹等细节,真实地表现了她把对丈夫的依恋与离别的感伤转化为理解和支持的心理过程。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琴和箫
孙犁
①我同她们的父亲虽然是同乡,但是在抗战刚开始,家乡正在混乱的时候才搅熟了。在那些时候,女人总是把一个孩子交到我的怀里,从床头上拉出一支黑色的竹箫来吹。我的朋友望着他那双膝间的胡琴筒,女人却凝视着丈夫的脸,但我详细观察了,总觉得在她的心里和那个男人的心里,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在交流。
②不久,他就参加了那风起云涌一样的游击队。她就同丈夫一同到军队里去了。把孩子送到河间的年老的父亲那里去。
③敌人进攻我们的县城,我的朋友同他的部队在离县城十五里地的沙滩迎击,受伤殒命。那时正是春天。孩子们的母亲赶回来,把他埋葬了。她和我商议,把大菱交给我看管,她带着二菱去。临走,她把那个布满灰尘的南胡给我们留下,她和二菱带走了箫。
④一天夜晚,或者是什么中秋节日,我给大菱讲了一个故事。
⑤“珂叔叔,你把爹的南胡放到哪里了?”孩子找到了南胡。我帮她定好弦,安放在她那小膝盖上,孩子就也望着那胡琴筒开始演奏了,但那声音简直是泣不成声,我支持不住自己,转过身去,探身窗外,月色多么皎洁,天空多么清冷啊!
⑥冬天,孩子们的母亲带了二菱来看我们。她已经能够镇静,只是当从包裹里拿出一双白色的小鞋给大菱换上的时候,她才哭了。
⑦这一次,她又把二菱强留给我,说是要到延安去了。不久,我只得把她们又送到河间去,因为我要到别处去工作。
⑧今年五月,敌人调集了四五万兵力,说要用“拉网战术”消灭我们。我就想:敌人像一个愚呆恶毒的蜘蛛,妄想用脆弱的残网,绞杀有幸福生活的人民和有战斗历史的子弟兵吗?我看见敌人那些炮楼在夜色里摇摇欲坠,因为它们没有根底。
⑨已经是秋初,稻子比往年分外好,漫天漫野的沉重低垂的稻穗。在田埂上走过,稻穗扫着我的腿,我就像每逢跳到那些交通沟里一样,觉到振奋了。
⑩一个夜晚,我和一个专摆渡游击战士的船夫约好,到淀北边一个偏僻的小庄子上去,我顺着羊肠小道摸到了泊船的处所,我倒坐在艇的前面,船夫站在后尾上撑起篙来。
⑪现在坐在船上了,眼前是一片茫茫的水,船划过荷茎菱叶,嚓嚓地响,潮气浸到眼皮上来,却更有些清醒了。我开始想到这也是和大菱、二菱旧游之地,我们就要在这里和敌人决战了。
⑫当船将要靠近北岸的时候,船夫告诉我,“就在这个地方,”他用篙触一触一个久已作废的渔人撒网站立的棚台架,“两个女孩子死得好惨。”
⑬他说着,身子很像就站不稳,船也摇摆起来,他继续说:“同志,我也是五十岁的人了,也伤过几个儿女,可是没比这一次伤了我的老心。她们,就坐着我的船啊。刚上船来,你没见过那股欢喜劲儿,她们大的也不过十三四岁,那小的也就有十岁,还有像你这样一个同志带领她们。一上船那大孩子就说:可不怕了,在这里我们就不怕他们。你知道,那些孩子也是和我们一样,在敌人的炮火里爬过来跳过去啊。那孩子说了就趴在船帮上洗了一个脸,把一个多月小脸上带着的烟火气、汗土,全洗了个干净。那带她们的大同志还说不要洗脸,战斗没完啊,那孩子不管,把头发也洗了洗。我没见过那样俊气的孩子,我看见了这样可爱的孩子,我就忘去了我那死去的孩子了。我也高兴,就说洗吧,咱们不怕他们。可是就在这个地方,没提防岸上那片苇地里一小队鬼子跑出来,就用机枪向我们扫射,那大同志把那个小女孩子拉到自己怀里,卧倒下去,他是第一个死的。当我赶紧拨转船想跑,那大女孩子就直栽到水里去了,临死我还看见她那新洗过的俊气的脸。就是我这老没死的倒钻到水里逃了命。”
⑭我听下去,无数我认识的孩子们的脸就一一出现在眼前,我检阅着她们,我也一一检阅自己的心、志气。我在孩子们的脸上,像那老船夫的话,我只看见了一股新鲜的俊气,这俊气就是我的生命的依据。
⑮那老船夫最后一篙把船撑到岸上,临别他又说一句:“就为了这两个孩子,我也要干到底啊!”
⑯我在岸上停了一刻,看见他急转回船去,箭似的走了。我再看看那久已作废的渔人撒网站立的棚台架,但已经不能辨认,我从那茫茫的一片水里像看见了大菱和二菱。
⑰我走向那约定工作的小庄子上去,我甚至忘记了那附在我裸露的腿上的像马蝇一样厉害的蚊虻,我不堪设想那殉了难的就是大菱姐妹,那也许是她们,也许不是她们,但那对我是一样,对谁也是一样,像那老船夫说的。
⑱晚间休息下来的时候,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忽然,我也想起在一个黄昏,不知道是在山里或是平原,远远看见一片深红的舞台幕布,飘卷在晚风里。人们集齐的时候,那上面第一会出现两个穿绿军装的女孩子,一个人拉南胡,一个人吹箫,演奏给人们听。
一九四二年八月二十五日晨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细腻的笔触叙述了孩子父亲的牺牲,极力渲染了他的牺牲给家庭带来的伤痛,让读者颇有一种沉重的叹惋。
B.第⑤段描写的“月色多么皎洁”与《荷花淀》开头描写的“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都渲染了清新宁静的氛围。
C.孩子父亲牺牲之后,孩子母亲放下孩子毅然去延安,既有家仇,更有国恨,与孙犁笔下的众多女性一样,思想上开始了觉醒。
D.“我只看见了一股新鲜的俊气,这俊气就是我的生命的依据。”这句话是说两个女孩子的牺牲触动了我,让我清楚了生命的意义。
5.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船夫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船夫对孩子牺牲的悲痛、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坚定的斗争决心。
B.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作用。如第⑨段中的“漫天漫野的沉重低垂的稻穗”烘托了“我”处在抗战之中内心的沉重。
C.小说中多次提到“俊气”,让读者强烈感受到美好事物被摧毁的哀伤,感受到孙犁“荷花淀派”作品中很少感受到的残酷。
D.孙犁描写战争的小说,有时用平静的语调叙事和塑造人物形象,但平静之下有波澜,这篇小说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6.“琴和箫”在小说中含义丰富深刻,请简要分析。
7.请分别从叙述视角、主题表达、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本小说与《荷花淀》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嘱咐
孙犁
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儿。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进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
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我们可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苦情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呆了。
她低下头去,又无力的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介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得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的。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推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的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的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的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国民党)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的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有删改)
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个“你”字,生动再现了水生见到多年未见的妻子后既高兴又显得有点木讷,不知道从何说起的情景,具有个性色彩。
B.水生八年抗战回来,在门口和女人打招呼,女人先是因为水生的回来而欣喜得笑了,然后又因想起八年来的不容易而哭了。
C.“低下头去”“无力的仄在炕上”,写出了女人听说水生明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时,内心充满了失望和怨恨。
D.在送水生去参加战斗的路上,女人坚持一定要水生去爹的坟前看看,是因为八年来,爹为了支持水生的革命,付出了太多。
9.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表现出了主人公情感的起伏变化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B.本文善用细腻的神态描写,比如多次用“呆”字揭示水生嫂的内心情感世界,“呆”中见深情,“呆”中凸显人物性格。
C.作者借水生嫂的叙述,将水生爹这样一位理解革命、支持亲人投身革命、期盼革命胜利的老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D.作者善于运用平原地区农村生活的口语,使文章读来通俗易懂,既增添了文章的乡土气息,又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
10.小说中多用语言描写(对话)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1.这篇小说以“嘱咐”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荷花淀(节选)
孙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回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
“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
“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
“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那是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水生,对他说:
“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12.下列对节选部分对话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怎么了,你?”是个主谓倒装句,表达了水生嫂察觉到水生的不寻常,有点想知道出了什么事情的急切。
B.“你总是很积极的。”表现了水生嫂一方面肯定丈夫的积极,一方面又有对水生的不理解和抱怨,觉得他没有考虑到家庭的困难。
C.“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这句话既是水生在“奉承”水生嫂,希望她能答应自己,也是对水生嫂客观的评价。
D.“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我不拦你”之后用了句号而非逗号,这说明水生嫂眼看自己拦不住丈夫,就用家里的困难拦住丈夫。
13.分析选文第一二两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4.根据选文,概括水生嫂这一人物的特点,并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闲笔”,就是用点缀穿插的手段,打破描写的单一性,使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气氛互相交织,从而增加生活情景的空间感和真实感。其多是主要情节以外的“非情节”因素,去掉它们几乎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但是,增加这些富于多重审美功能的“闲笔”,却会使小说增色不少。
“闲笔”具有延宕故事情节,延长读者审美感受时值的审美功效。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认知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值。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所以必须设法延长。而“闲笔”因丰富了情节含量,改变了叙事节奏,增强了悬念,产生了陌生化效果,从而使审美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值,所以才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宋江、戴宗即将问斩,情况万分危急,“此时只须云:只等午时三刻,便要开刀,一句便过耳”。可作者偏偏写了一大段“闲文”,以延宕情节。先写早晨派人打扫法场,接着又写各将宋江、戴宗以胶水刷头发,然后六七十个狱卒一齐推拥出来,次又写押到十字路口,用枪棒团团围住。总之,这段“闲文”是细之又细,不厌其烦,其作用就在于使急事缓出,以“闲闲之笔”来丰富情节,调动读者的审美期待心理,增加悬念。
“闲笔”还能调节叙述节奏,“舒气杀势”,从而使情节摇曳多姿,富于情趣。这在历史演义小说中表现得最为典型。因历史演义小说一般采用编年体叙事,容易使叙事因平铺直叙而流于呆板单调,从而使读者产生审美疲劳。而小说家克服这一弊端的法宝就是巧妙地穿插“闲笔”,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第四十八回写曹操横槊赋诗,当时“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时已醉酒的曹操,横槊船头,对景而歌,战争的壮美与“闲笔”的优美和谐地交织在一起,让人丝毫感觉不到肃杀的战争气氛。可见,“闲笔”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趣的描写。
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指出《水浒传》“有弄引法,谓有一大段文字,不好突然便起,且先作一段小文字在前引之。”金氏这里所谓起“弄引”作用的“小文字”便指的是“闲笔”。《水浒传》第九回林冲刺配沧州,他与草料场老军交割时,作者写道:“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漫不经心的话看似“闲笔”,其实它为下文林冲买酒躲过一劫,以及在山神庙听知陆谦阴谋作了伏案。所以金圣叹于此批云:“闲闲叙出大葫芦及投东大路一句,非但写老军絮叨故态,盖绝妙奇文,伏线于此。”
具有铺垫伏案性质的“闲笔”相当于西方叙事学所谓的“预叙”。预叙指的是对未来事件的暗示或预测,是把以后将要发生的事提前叙述出来。这在西方叙述传统中十分少见,而在中国古典小说中,预叙却极为发达且形式灵活多样。可见“闲笔”叙事是中国古典小说突出的民族特色之一。
“闲笔”又具有收束煞尾的审美功能,从而使叙事避免了结尾的率直寡味而余韵悠然。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云:“有獭尾法,谓一大段文字后,不好寂然便住,更作余波演漾之。”相对于这“一大段文字”而言,这荡漾的“余波”便是“闲笔”。《水浒传》第二十回写阎婆硬把宋江拉到家中与女儿相会。饮酒后,只见那婆子又上楼来说道:“夜深了,我叫押司两口儿早睡。”于此,金圣叹批道:“又作余波荡漾,诚恐寂然便住,须不称上文无数风云也。”此前有一大段情节写阎婆与唐牛儿的激烈打斗,文势高涨,为适应读者的欣赏心理,作者便写了这几句“闲话”作为余波以收束上文。
(摘编自陈才训《“闲笔”不闲——论古典小说中“闲笔”的审美功能》)
材料二:
西方小说理论家戴维·洛奇说:“小说就是讲故事,讲故事无论用什么手段,总是通过提出问题,延缓提供答案来吸引住观众的兴趣。”延宕或中断故事情节的进程,从而使“急事缓出”是作家设置悬念的重要手法。徐岱《小说叙事学》将叙事结构关系归结为四个方面:顺序、反差、间隔和比例。其中间隔指属于同一故事链的各个事件之间相互衔接的距离。悬念就是通过“提出问题,延缓提供答案”而有意识地制造间隔,从而增强情节吸引力。
《水浒传》第二十三回王婆为西门庆勾引潘金莲出谋划策,有所谓“十分光”的“挨光计”,待说到“九分光”时,王婆忽然岔开话题。对此毛宗岗批云:“上来一反一正,共有十八段,已近急口令矣。得此一顿一飏,使文情入变。所谓画龙点睛,鳞爪都具,而不点睛,真是使人痒杀。”又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出场。作者在第三十五回开始通过司马徽、徐庶、崔州平等人为诸葛亮的出场反复张势,以调动读者心理期待,直到第三十八回孔明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对此,毛宗岗从读者接受心理角度论道:“孔明乃《三国志》中第一妙人也。读《三国志》者,必贪看孔明之事。乃阅过三十五回,尚不见孔明出现,令人心痒难熬。”
(摘编自陈才训《中国古典小说悬念设置方式及其心理效应》)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三段,主要论证“闲笔”的审美意趣在于将优美与壮美和谐交织,以缓和紧张肃杀的战争气氛。
B.材料一以《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作品为例,并引用金圣叹的评点,论述“闲笔”具有多重审美功能。
C.材料二毛宗岗从不同角度切入评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前者立足叙事结构,后者立足读者心理。
D.所谓“余波演漾”“痒杀”“心痒难熬”等,都是指读者在阅读悬念频生的故事情节时所产生的期待心理。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闲笔”能提供故事情节以外的审美元素,摄入多元化、多层次的美,以增加生活情景的真实感。
B.曹操横槊赋诗时的景物描写,同《荷花淀》对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一样,都属于张中有弛的叙述。
C.作者在历史演义小说中穿插“闲笔”,是因为编年体的叙事方式会使叙述节奏单调呆板无趣。
D.和预叙一样,闲笔有“弄引”和暗示情节之用,它是中国古典小说富于民族特色的艺术手法。
17.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金圣叹评《水浒传》:“贪游名山者,须耐仄路;贪食熊蹯者,须耐慢火。”
B.寄旅散人评《林兰香》:“其音嫋嫋,不绝如缕,真有江上青峰之致。”
C.脂砚斋评《红楼梦》:“恰似黄钟大吕后,转出羽调商声,别有清凉滋味。”
D.冯镇峦评《聊斋志异》:“无意中点此一笔,通篇以琴作草蛇灰线之法。”
参考答案:
1.A 2.C
3.A
4.D 5.B 6.①象征“我”的朋友夫妇之间深厚、和谐的情感。“我”的朋友演奏胡琴,女人总是吹箫来配合,二人心灵共鸣。②蕴含着“我”对大菱姐妹的思念之情。小说结尾写了“我”幻想两个女孩子拉胡琴、吹竹箫的场景,这是“我”对大菱姐妹思念之情的流露。③象征勇赴国难、不惧牺牲的精神代代相传。“我”的朋友为抗战而死,其妻奔赴延安,代表他们精神的琴和箫传给了他们的女儿,暗示他们的精神代代相传。 7.①叙述视角的角度。本文叙述视角是第一人称,属于有限视角。《荷花淀》的叙述视角是全知视角。②主题表达的角度。《琴和箫》讲述的是在抗战时期一个幸福美好的艺术家庭被敌人毁灭的悲惨故事,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同时表达了人民群众支持抗战、同仇敌忾、保卫祖国的决心。《荷花淀》描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由普通的劳动妇女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游击战士的过程,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③语言风格的角度。《琴和箫》语言含蓄深沉,充满感伤。《荷花淀》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洗练。
8.C 9.A 10.(1)补充交代故事内容,通过人物对话,读者可以了解水生抗战八年和女人在家的生活情况;(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水生说第二天要参加战斗,引出了下文的分别场景;(3)折射出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如回到家中的对话表现了彼此深深的思念。 11.①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嘱咐”贯穿起小说主要情节,同时故事的高潮部分也围绕“嘱咐”展开。②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更鲜明,在夫妻相互的嘱咐之中彰显革命军民形象。③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嘱咐”中赞美了根据地人民互相理解支持、患难与共、同仇敌忾的精神。
12.D 13.(1)烘托了环境美,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2)借景物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感情。(3)为下文夫妻话别的情节展开作铺垫。(4)表现了劳动的美好和幸福,烘托了水生嫂勤劳淳朴、善良手巧的形象。(5)用美好的白洋淀风光为后文伏击战的胜利埋下伏笔。 14.勤劳:一会儿席子就编成了一大片。
手巧: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善解人意:懂得丈夫的工作,支持丈夫到大部队上去。
顾家:家里的家务活、编席子挣钱、照顾老人孩子都靠水生嫂。
识大体顾大局:虽然考虑到家庭的困难,最终还是支持丈夫去部队。
15.B 16.C 17.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8.1 荷花淀课后作业题,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句中,表达最得体的一句是,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下列各句中,属于反问句的一项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8.1 荷花淀课后测评,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小阅读-课外,小阅读-课内,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学类阅读-双文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8.1 荷花淀课堂检测,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选择题,选择题组,语言表达,小阅读-课内,小阅读-课外,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