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课件)-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技法突破
展开
这是一份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课件)-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技法突破,共31页。
2025学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技法突破(散文类)
2022版课标中对于记叙文阅读的考查,有如下几点:
1.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3.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新课程标准》对常见修辞方法的要求是: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是常见的修辞方法。复习时我们要注意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正确辨析具体语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分析其特有的表达效果的能力,也包括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1.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全文简略说说这个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第“×”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其表达效果是 。4.下面语句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其中一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5.读第“×”段画线句子,从修辞的角度品析语言的妙处。6.请从文中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进行赏析。7. 对第“×”段画线句子作批注。
【手法定义】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事物。
【辨识方法】三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用法作用】把“××”比做“××”,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写出了、突出了、表达了、抒发了)。
【课文示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通过把本体比作喻体,让原本平淡无奇的事物变得生动有趣。把叶子比作舞女的裙,使叶子的形态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叶子的美态。
【手法定义】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
【用法作用】赋予“××”以人的行为特点,使“××”富有人情味,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之情。
【课文示例】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里将油蛉和蟋蟀当作人,赋予它们“低唱”“弹琴”等人的行为动作,生动地描绘出百草园充满生机和趣味的景象,写出了百草园中昆虫的活泼可爱,也表达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手法定义】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
【用法作用】突出了,启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表达效果,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课文示例】“他每一天每一点种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皇帝喜欢新衣服到了痴迷的程度,突出了皇帝虚荣、荒唐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为下文皇帝被骗埋下了伏笔。
【手法定义】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
【用法作用】句式整齐、音律和谐,突出特征,表达了的感情(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有极强的感染力)。
【课文示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里通过排比的形式列举百草园中的景物,层次清晰地描绘出百草园景色的丰富多样,使描写细腻生动,充满画面感。
【手法定义】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
【用法作用】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课文示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从结构上看,“苔痕”与“草色”是名词相对,“上阶”与“入帘”是动宾结构相对,“绿”与“青”是形容词相对。这一对偶句描写了陋室环境的清幽雅致,同时以整齐的句式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表达出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手法定义】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
【用法作用】强调了“××”词语(句子),突出表达了_感情(之情)。
【课文示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
“盼望着”的连续反复,强调了作者对春天的急切盼望之情,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作者内心对春天的强烈期待,同时也为全文定下了充满希望的感情基调。
【手法定义】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用法作用】引起读者阅读时注意,启发读者对_进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课文示例】到这边时,他的橘子呢?早已为我放在座位上了。(朱自清《背影》)
”其中“他的橘子呢?早已为我放在座位上了。”使用设问句,强调父亲对“我”的关爱,让读者更能体会到父子之间的深情,同时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随着作者的描述去感受父亲的行动细节。
【手法定义】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用法作用】加强了语气,意思是说,表达了_感情(强化了抒情的表达效果)。
【课文示例】“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难道在百草园就没有有趣的事情发生吗?”(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个反问句强调了百草园有很多有趣的事情,表达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和留恋之情,通过反问的形式,比直接陈述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手法定义】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用法作用】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增添趣味性;历史传说或寓言故事,使文章内蕴比较丰富。
【课文示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杜牧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诗人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社会环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小说阅读考查的角度主要有特点、手法、和作用三个方面。
(2024·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阅读谭仲池《长在心中的大树》,完成下面小题。①我曾读过作家贺捷生大姐写的一篇散文《去看一棵大树》。她在文章中满怀深情地说:“父亲,你还记得吗?当你站在这棵大树下的时候,我也快要来到这世界。你看,我和你们与这片深沉又肥沃的土地,这棵死而复生的树,彼此命运相连,已经难舍难分了……”这棵大树在贺大姐心中的重要位置,于字里行间看得真真切切,让人感触至深。②2022年11月的一天,我去张家界采访。突然想起那棵心仪的大树,便萌发去看这棵大树的念头。当天下午,我们便驱车去慈利县溪口镇樟树村,看这棵贺大姐笔下的大树。③从张家界市区到樟树村,车子大约行驶了一个多小时。一路上,放眼山川,阳光明媚,白云飞渡,青山连绵,绿水潺潺,梯田层叠。栋栋新修的农舍点缀滴翠的山野,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溪口镇樟树村位于澧水河岸,河岸长年生长着一排排枝叶茂盛的樟树。而耸立在河岸的这棵古樟树,树龄已超过1200年。
④我怀着深深的眷恋和虔诚,跑向这棵大树。⑤我跑进了遥远的古老溪口的萧瑟秋风和吊脚楼的如水月光里:我跑进了风雨如磐、潮起潮落的壮阔和苍凉里;我跑进了血火升腾、马蹄声碎、曙光初照的黎明里;我跑进了东风万里、春潮澎湃、歌声飞扬的艳阳里:我跑进了崭新时代、追梦圆梦的花海里。⑥我绕着这棵如巨人伟岸、如山峰巍峨的大树转圈。我的身体贴向大树,我在用心用情拥抱心中的这棵大树。我终于静下心来,在离树100米外的山丘坐下来,打开画夹。我要为它描容,为它抒写,为它歌吟。
⑦这时,在我的身边,悄悄地围来了不少老乡。他们默默地看着我为这棵大树画像。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乡主动告诉我,2000年夏天,一次雷击点燃了古樟树枝,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乡亲们跑来,不顾危险,全力扑火,才阻止了火势。可是大树还是烧焦了一半。未曾想到,两年后,这棵古樟奇迹般复活,变成现在一半枯萎一半青翠的样子。听着老乡的诉说,我心里有酸楚,更有欣慰。眼前这棵树,告诉我们伟力和坚强的根源,也让我洞悉了天地的造化和大自然的奇美。⑧我特别珍惜并记住了樟树村村民的纯洁情怀。是他们捡来石头,围了栅栏,给大树裹上红布。让前来瞻仰、看望大树的客人,感知这棵大树的千年沧桑与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⑨画着画着,我仿佛置身于贺龙手持两把菜刀,带领乡亲们闹革命的现场,也高举梭镖大刀,挤进队伍中去。我更清晰地看见贺龙、萧克等红军将士就在这棵大树下谈论天下大事。这时,有号角声声传来,有红旗引路,有步伐整齐的队伍走过身边。我放下画笔,感到有一股浩然之气,直冲云霄。我站起身来,情不自禁向树的四周凝望。我看见在离大树几百米处,那座典型的土家吊脚楼建筑,就像是一座钢浇铁铸的战斗堡垒站立在澧水河畔。这座经历了100多年风雨洗礼、有近千平方米的老屋,就是当年苏维埃溪口区政府旧址。1934年,贺龙、萧克率领红二、红六军团,在此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了地方革命委员会,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活动。当时人口很少的溪口镇,一次就有700多人加入革命队伍。
⑩我明白了大树守望岁月青葱的一往情深:我看到了大树呼唤斑斓明天的梦想追寻。如今的樟树村山水绿了,村庄美了,乡亲富了,日子火了。新楼在绿荫里绽放欢乐:瓜果在山坡飘香:绿色生态,清新怡人。这里的红色故事,润心铸魂:这里的人们,带着大树的美好祝福,走向四面八方、天涯海角。⑪大树,今天,我来到你的身边,用笔雕刻你精神的伟岸,倾听你的深情叮嘱和召唤。你是长在我心中的大树,永远为在新征程上蹲厉前行的追梦者,撑开绿荫,播洒春光……(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月30日,有删改)
【题目】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运用了排比和想象(虚写)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红军将士在古樟树下开展革命活动的场景,展现了他们的英勇和豪迈;同时,通过想象感受,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的革命氛围和红军将士的坚定信念。【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画线句中“有号角声声传来”“有红旗引路”“有步伐整齐的队伍走过身边”连用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属于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出了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将士们在古樟树下开展革命活动时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场景,体现出了他们的英勇无畏洒脱豪迈。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环境描写及作用(课件)-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技法突破,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向1自然环境描写,考向2社会环境描写,单击此处添加标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插叙的作用(课件)-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技法突破,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注意事项,真题讲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环境描写及作用(课件)-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技法突破,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向1自然环境描写,考向2社会环境描写,单击此处添加标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