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通州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通州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通州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通州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通州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通州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的,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舍。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人们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村子里的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社稷”与“社会”同样体现了对土地的崇拜观念。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所谓“社”,即土地神,右边是“土”字,左边“示”表示祭祀。“社”即是对土地之神的祭祀。“稷”则是谷神。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
    “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他们共享同一种观念,共同参与同一种仪式,会聚而成了一个紧密的“集合体”,这种共同体就是“社会”。可以说,中国“社会”的形成离不开对土地的崇拜和祭祀。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即国家,土地即社会。中国政治史中“封建社会”中的“封建”一词,也是“分土建国”之意。可以说,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
    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如冯天瑜先生所言:“中国人这种爱土、亲土、敬土,把土地看作自己生命和依靠的情结恐怕在世界上是极少有的。”土地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对土地的依恋使得中国人有着强烈的“故土情结”。
    不论离开家乡的是游子、战士还是商人或移民,他们都会带一包家乡的泥土在身边。“乡土”既代表着一种来自家乡的护佑的力量,也寄托着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而当离家闯荡的游子功成名就之后,最大的愿望往往是荣归故里,在家乡购置土地田产以光宗耀祖。“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土地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也是一种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土地给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财富,也是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中国人很早就明白“脚踏实地”的道理。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实际上,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土地劳作使中国农民变得非常务实,甚至也影响到了士人的价值观,“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一向是中国圣贤先哲所倡导的一种精神。
    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和耕耘也造就了中国另一个文化基因,这就是平和。固守土地使中国人变得十分温和,乐天知命,安土重迁,这样的民族本能地反对暴力和侵略,追求和平。“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传统中国人所追求的幸福生活是“耕者有其田”,是祖祖辈辈对“耕读传家”的固守。
    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传统中国人的社会交往围绕着村庄和土地,对“小共同体”有着深厚的感情,其交往理念受地域观念的深刻影响。“聚落形态”使中国人特别重视邻里关系和乡土情谊。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人的社交圈子往往局限在他们生长的那块土地上,“乡土情谊”在中国人的交往观念中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
    (摘编自人民论坛潘祥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恋土情结”及其扬弃》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乡下人“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土头土脑,靠种地谋生,视土地为他们的命根。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了乡土社会村民之间的孤立与隔膜,以致出现三家村这样的小村落。
    C.乡土社会人们享有的自由并非随心所欲,彼此的熟悉来自“习”,交往中讲信用是在“习”中养成的规矩之一。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因此这种信用远胜于现代社会的一纸契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基层看,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人们居住在乡下,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对土地深怀感情,有着浓重的乡土情结。
    B.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代表国家,并在特定的日子举行祭祀土神、谷神的仪式,这样的中国文化体现了农业民族对土地的崇拜。
    C.中国人在抛井离乡时身边都会带一包家乡的泥土,他们在外奋斗的最大动力就是有朝一日荣归故里,购置土地田产以光宗耀祖。
    D.中国乡土社区是以村落为单位的,村落内彼此熟悉,村落间往来疏少,这样的“聚落形态”深刻影响了传统中国人的社交理念。
    3.下列诗句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乡土社会是生于斯,长于斯”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C.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D.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4.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认同“热爱土地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请依据文本简要说明中国人热爱土地的表现。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恋土情结”对中国特色的民族性格所产生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外边月亮银明,也比平日悬得高。新媳妇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文本二: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粘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惊肉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台儿沟呢?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6.下列对文本一中新媳妇的描写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媳妇的两声“啊”,前者表现出她见到伤员是通讯员并且伤势如此惨重的震惊,后者表现出听到通讯员用身体扑向手榴弹时,内心对战争的惊恐。
    B.“庄严而虔诚地给小通讯员拭着身子”,体现了她对小通讯员牺牲的悲痛,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她的“泪”与“悲”,却震撼人心,无声胜有声。
    C.“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这与之前新媳妇温柔可人的形象产生了明显反差,体现了新媳妇性格的另一面,对卫生员的行为产生了强烈的抗拒。
    D.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缝补破洞,亲自铺好、盖上那床百合花的新被子,是为了表达她的歉疚与后悔,弥补自己的缺憾,使自己内心得到些许安慰。
    7.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着力描写小通讯员牺牲的过程,通过新媳妇的种种行为和反应,让小说高潮部分弥漫着深深的忧伤与悲凉。
    B.文本二中“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的铅笔盒,富有象征意义,象征着文化、知识、现代文明。
    C.文本一侧重表现革命战争年代的军民深情,文本二侧重表现改革开放初期山村少女对现代生活和文明的向往。
    D.两个文本的叙事视角不同,文本一是有限视角,叙述者以故事中角色的身份参与其中,而文本二是全知视角。
    8.两则文本都写到了月亮,但表达效果不尽相同,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9.班级举办“致敬青春”主题阅读交流活动,请你结合《百合花》《哦,香雪》,从小通讯员、香雪中选择一个,为其拟写一段致敬词。要求:抓住人物事迹特点,突出人物性格品质,体现“致敬青春”的阅读主题;50字左右。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续师说
    [明]黄宗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日师日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蒙师②,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有删改)
    [注]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③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
    1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既无A所B籍于师C则生D不为之E怜F死G不为之丧H亦非过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文中指认为,与“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以为”意思相同。
    B.自命,文中指自己认为,与成语“自命不凡”中的“自命”意思不同。
    C.左右,文中指的是旁边、附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余立侍左右”的“左右”意思相同。
    D.“学者”,文中指知识渊博的人,和《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随便谩骂欧阳修、曾巩,肆意诋毁朱熹、陆九渊的事例,批判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的学风。
    B.文章举孙明复、何北山两人的事例的意图是阐明执师弟子之礼,是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
    C.黄宗羲认为自己年纪大,很少有时间去学习,如受别人盛情推荐而为人师,自己都会感到无比羞愧。
    D.黄宗羲说“吾惟恐其传也矣”,他担心的是无才无德之人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学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2)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
    14.本文和韩愈的《师说》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请简要分析二者的角度有何不同。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②单枕③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④。
    【注】①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书。②欹(yǐ):依,倚。③单枕:即孤枕。④烬:此指灯芯燃烧后余下的灰烬。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篇两句直抒胸臆,其中“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郁结于胸的苦闷。
    B.“渐行”句中的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逐渐推向了远方,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下阕开头两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带给人的感受,其中“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这首词笔调细腻委婉,感情炽热奔放,语言清丽典雅;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16.词中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抒情主人公“恨”的原因。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静女》中,静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举动,让我们于细节处见情愫,真切感受到她对男主的爱慕和对彼此间美好感情的憧憬与期盼。
    (2)善用比喻阐述道理是荀子写作上的一大特色,《劝学》中,作者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向设喻,论证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
    (3)《师说》中,韩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当时社会上士大夫这类人“耻学于师”的风气作了形象化的描述。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所谓心理韧性,就是面对困境时个体所具备的心理适应、调节和“反弹”的能力。其中“反弹力”的大小,尤能反映一个人心理韧性的强弱。巴顿将军曾说过,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峰顶的高度,(甲)。
    ①心理韧性关乎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②不断提升心理韧性,③你就能成为生活的强者,④从而满足创造美好生活的梦想。
    乐观向上,是心理韧性强的鲜明特征。人的生命之旅的一个又一个站台,无不是悲欢相续、忧乐交融的。具有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生命中快乐的时光会逐渐增加,忧伤悲哀的阴影会逐步消散,前进的路上会闪烁希望。乐观,源于内心的知足。坦然于人生的不完美,满足于生活中的小确幸,不在得与失的纠缠中蹉跎岁月,不在进与退的纠结中浪费时光,就可以把每天的日子过得充盈而快乐。
    拥有“成长思维”,(乙)。相对于“固定思维”,拥有“成长思维”的人,不回避人生的挑战,直面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坦然地与压力共存,积极地应对环境变化,从而使人在抗挫与解困中获得更快的成长。在生活的海洋中,有汹涌波涛,有湍急水流,还有危礁险滩,A___________是不可能的。有了直面挫折的成长思维,就会对成败得失看得透、想得开、放得下,在收放自如中与自己和谐相处。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快乐、满足、郁闷、烦躁的时候,这些积极的、消极的情绪,每天都会产生,(丙)。发泄情绪是一种本能,管理好情绪则是一种本事。过度的情绪反应会害己伤人,而适度的情绪表达则有益于身心健康。一句看似粗鲁的“滚一边去,坏心情”,可以让你很快释怀。
    心理韧性不强的人,遇到失利、挫折和逆境时,习惯归因于非自身因素、B___________,喜欢与他人比较和计较,十分在意别人的眼色和评价,自我纠结、焦虑不安,消耗了自己的心智资源。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视剧《最后生还者》中,真菌感染人类的故事情节并非毫无科学依据。自然界中的确有一种名为“偏侧蛇虫草菌”的真菌,能够侵入并控制蚂蚁的大脑,操控蚂蚁的行为,从而找到适宜自己生长和传播的环境。
    幸运的是,与蚂蚁的大脑不同,人类有血脑屏障,(甲)。不过少数真菌却还是可以突破血脑屏障。(乙),就可能引发脑膜炎,导致身体出现发热、头痛、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呕吐畏光甚至精神错乱。脑膜炎的致死率取决于治疗感染的速度,以及患者自身免疫力的强弱。
    此外,科学家还发现,一种名为“白色念珠菌”的真菌能在入侵脑组织后导致大脑的记忆功能异常,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风险。
    但一般来说,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很好地预防真菌感染,这主要归功于我们的体温。大多数真菌喜欢的温度是20~30℃,而我们的体温约为36.5℃,因此,(丙)。
    然而,科学家担心,全球变暖将促使真菌适应更高的温度,并诱发更多变种,从而增加未来感染真菌的风险。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白色念珠菌”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B.我们也仿照八股文章的笔法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就叫做八大罪状吧。
    C.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
    D.人们用“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这10个字,来赞扬张秉贵的服务态度。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间万物皆有温度。大地山川,鸟兽虫鱼,一个眼神,一种手势,一次对话,……,甚至一段文字也是有温度的。温度让人感知冷暖,体验百态,领悟人生的况味,收获精神的成长。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慨?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 A.“……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土头土脑,……”错误。强加因果,所谓乡下人“土气”不是因为城里人对乡下人的认识,而是乡下人离不了泥土,视土地为他们的命根。“土头土脑,……”也难以认定为城里人“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的理由,选项的表述曲解文意。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了乡土社会村民之间的孤立与隔膜”错误。原文是“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与隔膜,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可知,选项表述与原文不符,曲解了文意。
    D.“因此这种信用远胜于现代社会的一纸契约”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乡土社会的信用确实产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信用远胜于现代社会的一纸契约。
    故选C。
    2.答案: C
    解析: C.“他们在外奋斗的最大动力就是有朝一日荣归故里,购置土地田产以光宗耀祖”错误。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当离家闯荡的游子功成名就之后,最大的愿望往往是荣归故里,在家乡购置土地田产以光宗耀祖”可知,“往往”一词表明并不是所有人在外奋斗的最大动力就是有朝一日荣归故里,购置土地田产以光宗耀祖。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
    故选C。
    3.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生于斯,长于斯”指的是在一个地方出生,并在那里成长老去,以及由此带来的身份认同和人际关系的稳定性。
    A.描写的是身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与“生于斯,长于斯”的定居生活无关。
    B.表达了诗人从小离开家乡,老了才回来。即便离开了很长时间,依然保留着家乡的痕迹(乡音无改),反映了乡土社会的特征,即人们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归属感。
    C.这首诗描绘了乡村夜晚的宁静景色,虽然描写了乡土生活的场景,但并没有直接体现“生于斯,长于斯”的观点。
    D.这首诗描绘了乡村四月繁忙的农事活动,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忙碌和自然美景,但也没有直接体现“生于斯,长于斯”的观点。故选B。
    4.答案: ①乡下人离不开泥土,觉得泥土可贵,终老是乡是生活的常态。
    ②汉语和汉字中不少词语体现了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
    ③共同参与定期举办的祭祀土地神、谷神的仪式。
    ④包括神话传说、民间信仰在内的文化中饱含着对土地的历史记忆。
    解析: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以及第四段“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可知,乡下人以种地为生,依恋土地,视土地为命根,通常一辈子都不会离开故土,终老是乡是生活的常态。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社稷’与‘社会’同样体现了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可知,很多汉语和汉字都体现了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所谓‘社’,即土地神……‘社’即是对土地之神的祭祀。‘稷’则是谷神”以及第二段“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可知,中国人会定期举行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仪式,体现了对土地的崇拜。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可知,中国文化从神话传说、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体现了对土地的热爱。
    5.答案: ①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
    ②造就了“平和”的文化基因。
    ③追求“耕者有其田”的幸福生活,固守“耕读传家”这一传统。
    ④人际交往中,特别重视邻里关系和乡土情谊。
    解析:
    6.答案: B
    解析: A.有对战争的惊恐,但更多的是对小通讯员壮举的敬。C.“对卫生员的行为产生了强烈的抗拒”理解不准确。这里表现出的是她沉浸于小通讯员牺牲的悲痛之中,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的心理。D.新媳妇这样做,不是为了让自己得到些许安慰,应该是有歉疚、后悔,也有崇敬、不舍。
    7.答案: A
    解析: 作者有意避开对通讯员牺牲过程的描写,只是借他人之口交代事情经过。
    8.答案: 文本一:①月亮的描写营造了特定的氛围,皎洁的月光照亮战场,使战争显得更加激烈残酷,通讯员的牺牲场景更加悲壮。②有关新媳妇的细节在月光下才能更见分明,月光的皎洁明亮反衬出新媳妇心情的沉痛。
    文本二:①明净的月光烘托了香雪的心理变化及拥有铅笔盒后的满足的心情。②增强了作品的诗意,体现了台儿沟自然的美景和宁静的氛围。
    解析:
    9.答案: 思路提示:
    小通讯员:为了保护担架员们的生命而勇于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纯朴但又勇敢,体现出一个革命战士的临危不惧、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他的精神感染了我们,他的形象也将长久地为人们所铭记。——可从以上分析中提炼出致敬词的内容。
    香雪:一个至真至美又自尊上进的乡村女孩形象。她有着对知识的渴望,追求上进,她抱着印有马蹄莲的铅笔盒面向未知,一步步坚定地前行,走出了自卑、落后、封闭,走向进步、开放与自信。——可从以上内容概述出致敬词的内容。
    解析:
    10.答案: CFH
    解析: “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结构相同,句意相对,应独立成句,故C、F处应断开;“亦非过也”为判断句,故H处应断开。
    11.答案: B
    解析: 两者意思相同。D项,“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指求学的人。
    12.答案: A
    解析: 批判的是当时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的学风。
    13.答案: (1)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学业,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不是(真正的)老师。
    (2)大概不只是把做学生当成羞耻的事,(甚至)相互以不做老师为羞耻。
    解析:
    14.答案: 黄宗羲主要从为师者过错的角度分析,韩愈侧重从弟子过错的角度分析。
    解析: 由“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等可知,黄宗羲主要是从为师者过错的角度分析。《师说》中,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通过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的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由此可知,韩愈侧重从弟子过错的角度分析。
    15.答案: D
    解析: D“感情炽热奔放”“语言清丽典雅”错误。词中通过“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万叶千声皆是恨”等句,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忧郁和思念,情感较为内敛和深沉,语言浅白,感情质朴。
    故选D。
    16.答案: ①分别之后,再也不知行踪。
    ②书信渐渐减少,直至音讯全无。
    ③希望梦中相见,结果“梦又不成”,眼见灯芯燃尽,最后的一点希望也化成了泡影。
    解析: ①根据“别后不知君远近”可知,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在分别之后,不知道对方的行踪,这种不确定性和距离感引发了她的忧愁和思念。
    ②根据“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信越来越少,最终完全断绝,古人常用“鱼雁传书”来比喻书信往来,这里的“水阔鱼沉”则表示书信无法传递,进一步加深了主人公的忧虑和无奈。
    ③根据“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可知,主人公希望通过梦境与对方相见,但连这个愿望也无法实现。夜深人静时,她倚着孤枕试图入梦,却始终未能如愿。而灯芯燃尽,象征着希望的彻底破灭,更增添了她的绝望和痛苦。
    17.答案: (1)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解析:
    18.答案: A.一帆风顺(顺风顺水);B.怨天尤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根据前文“在生活的海洋中,有汹涌波涛,有湍急水流,还有危礁险滩”可知,语境用海洋中的波涛暗示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表达生活不会总是平坦的,根据后文“是不可能的”可知,此处应填写表达生活总是平坦的意思的词语。所以此处可填写“一帆风顺”或“顺风顺水”。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顺风顺水:比喻运气好,做事顺利,没有阻碍。
    B.根据前后文“习惯归因于非自身因素”“喜欢与他人比较和计较,十分在意别人的眼色和评价”可知,这里要补充的是心理韧性不强的人遇到困难之后一种逃避责任、不敢面对错误的表现。可填写“怨天尤人”。怨天尤人: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
    19.答案: ①句,可修改为:去掉“到”③句,可修改为:你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④句,可修改为:从而实现创造美好生活的梦想
    解析: ①句,成分赘余,“关乎”就是“关系到;涉及”的意思,可将“到”字删去。
    ③句,不合逻辑,这句话的表述显得有些绝对,缺少一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可修改为:你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④句,搭配不当,“满足”和“梦想”搭配不当,可将“满足”改为“实现”。
    20.答案: 甲:而是看他跌到谷底的“反弹力”
    乙:是心理韧性强的重要标志。
    丙:关键在于能否妥善管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根据前文“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峰顶的高度”可知,这里的上下文在讨论衡量成功的标准,并指出心理韧性的重要性。与心理韧性相关联的是“反弹力”,即面对挫折的反应能力。因此,此处应填写“而是看他跌到谷底的‘反弹力’”。
    乙处,根据此处所处位置在本段开头,照应上一段段首句“乐观向上,是心理韧性强的鲜明特征”可知,此处可填“是心理韧性强的重要标志。”
    丙处,根据前文“这些积极的、消极的情绪,每天都会产生”可知,人每天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结合后文“发泄情绪是一种本能,管理好情绪则是一种本事”可知,此处指出关键在于如何应对。这里要补充的是情绪管理的能力,所以可填写“关键在于能否妥善管理”。
    21.答案: 甲:可以很好地抵御真菌入侵大脑
    乙:一旦这种真菌进入脑组织
    丙:这样的温度可以抑制真菌生长
    解析:
    22.答案: D
    解析:
    23.答案: 略
    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世间万物皆有温度”为核心,列举了“大地山川,鸟兽虫鱼,一个眼神,一种手势,一次对话甚至一段文字”等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行为,指出这些事物和行为都具有温度。材料进一步解释了“温度”的作用,即让人“感知冷暖,体验百态,领悟人生的况味,收获精神的成长”。
    本次作文材料的关键词是“温度”。“温度”不仅是物理上的冷热,更是一种情感和态度的体现;“感知冷暖”通过温度的变化,感受生活的美好与艰辛;“精神的成长”通过温度的体验,促进个人的精神成长和提升。就材料而言,材料核心在于“温度”而非物理意义上的温度,是指事物带给人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感悟。它可以是温暖的,也可以是寒冷的;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材料鼓励考生去感受生活中各种事物和行为背后的情感和意义,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成长。
    写作时,可先从一个具体的场景或故事入手,例如冬日暖阳或一杯热茶,自然引出“温度”。接下来则需通过具体故事展现“温度”。可以描写自然景物带来的感受,例如春风和煦、夏雨清凉;也可以叙述人际交往中的温暖,例如陌生人的善意、亲友的关怀;还可以分析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例如诗歌的浪漫、小说的感动。这些例子要具体生动,展现“温度”如何影响人的感知和成长。文章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强调“温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例如“温度”使生命更有意义,使世界更加美好,并与开头的场景或故事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主题突出。
    立意:
    1.写冬日里,一杯热茶带来的温暖,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亲情或友情的回忆与感悟。(人间温情,珍爱点滴)
    2.写在陌生城市收到一封家书,感受到家人的关怀和鼓励,从而更加坚强地面对挑战。(亲情暖心,克服逆境)
    3.写阅读一篇感人的文章,被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所打动,激发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文字的力量,精神升华)

    相关试卷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如东县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如东县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如东县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如东县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共10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通州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通州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