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配套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配套ppt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整体感知,教你一招,研讨课文,小练笔,课内阅读,格言警句,升华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丁肇中,1936年生,美国华裔物理学家。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于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找出表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3)“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4)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5)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6)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7)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然后,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最后,指出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的现状,再次重申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中国学生了解自然科学时要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 精神。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作用:运用____________(论证方法),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中心句)的观点。
示例:运用举例论证,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因头痛而宣告失败的例子,说明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是探讨自己,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阅读7~12自然段,完成问题。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不能。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1.选文所要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2.选文中的红色字体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
3.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4.读了选文,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刘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罗
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果真如此吗?(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不是。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只有对春风的观察实践,才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正是对外界事物观察凝结而出的诗歌。苏东坡“格”山而成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对生活学习的具体探察才得到的真识。因此,说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丁肇中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1学年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示范课ppt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整体感知,学习目标,掌握字词,研讨课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课件ppt,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现象二,整体感知,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