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15题,每题2分,共计3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钙调蛋白是真核细胞中的Ca2+感受器,能够接受Ca2+浓度变化的信息并传递信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钙调蛋白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高于C元素
B. 钙调蛋白一定含有C、H、O、N元素
C. 钙调蛋白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氢键有关
D. 钙调蛋白与Ca2+结合后,空间结构可能发生变化
【答案】A
【分析】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为氨基酸,蛋白质一定含有的元素为C、H、O、N。
【详解】 A、钙调蛋白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低于C元素,A错误;
B、钙调蛋白中含有蛋白质,一定含有C、H、O、N元素,B正确;
C、氨基酸之间能够形成氢键等,从而使得肽链能够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钙调蛋白球形结构的形成与氢键有关,C正确;
D、钙调蛋白结合Ca2+后,空间结构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A。
2.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大肠杆菌的核糖体
B. 大肠杆菌分泌的蛋白质需经过内质网加工
C. 根据细胞代谢的需要,线粒体可在细胞质基质中移动
D. 高尔基体断裂后的囊泡可形成两层膜包被的溶酶体
【答案】C
【分析】光学显微镜看到的是显微结构,如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线粒体(经健那绿染色)细胞核(其中染色体经染色在分裂期可观察到)。溶酶体内的酶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溶酶体来源于高尔基体。
【详解】A、核糖体结构较小,需要电子显微镜观察,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大肠杆菌的核糖体,A错误;
B、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B错误;
C、线粒体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根据细胞代谢需要,线粒体可在细胞质基质中移动和增殖,耗能多的地方线粒体的相对含量会增多,C正确;
D、溶酶体来源于高尔基体,高尔基体断裂后的囊泡结构可形成溶酶体,但溶酶体是单层膜结构,D错误。
故选C。
3. 下图为某酶促反应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底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酶最适温度在25℃~45℃之间,60℃时已失活
B. 增加底物浓度会使酶的活性升高,t2、t3两点将左移
C. 若在45℃条件下提高酶浓度,总产物生成量将增加
D. t1~t2时间段,25℃条件下的平均反应速率比45℃的快
【答案】D
【分析】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等。温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温度前,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到达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据图分析可知,在45℃时酶的活性最高,其次是25℃时,60℃条件下,由于温度过高,酶已失活。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在45℃时酶的活性最高,其次是25℃时,60℃条件下,由于温度过高,酶已失活,但由于图中涉及到的温度很少,因此该酶最适温度不一定在25℃~45℃之间,A错误;
B、酶的活性只与温度、pH等因素有关,与底物浓度无关,增加底物浓度不会使酶的活性升高,B错误;
C、在45℃条件下,提高酶浓度,反应速率会加快,但由于底物的量是一定的,所以总产物生成量不会增加,C错误;
D、反应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底物浓度的变化量来表示。在t1~t2时间段,25℃条件下底物浓度下降得更快,所以25℃条件下的平均反应速率比45℃的快,D正确。
故选D。
4.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一个体不同细胞的功能不同是因为发生了细胞分化
B. 细胞癌变需要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发生突变
C. 清除细胞内过多的自由基有助于延缓细胞衰老
D. 细胞凋亡过程中需要合成新的蛋白质
【答案】B
【详解】A、同一个体不同细胞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功能不同是因为发生了细胞分化,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
B、人体正常细胞中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是对细胞正常生命活动起主要调节作用的基因,如果发生突变或被过量表达,会被异常激活转化为癌基因,从而使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出现异常,抑癌基因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或促进细胞凋亡,如果发生突变,细胞增殖就会失控,所以细胞癌变往往与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功能的丧失有关,但不一定需要两种基因都发生突变才会癌变,B错误;
C、细胞会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会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导致细胞衰老,故清除细胞内过多的自由基有助于延缓细胞衰老,C正确;
D、细胞凋亡过程中需要新合成与凋亡相关的酶,故需要新合成蛋白质,D正确。
故选B。
5. 许多农业谚语涉及生物学原理的应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肥料不下,稻子不大”:作物生长所需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肥料
B. “麦种深,谷种浅,荞麦芝麻盖半脸”:不同类型的种子萌发时对光的需求不同
C. “稀三箩,密三箩,不稀不密收九箩”:合理密植可降低有机物的消耗
D. “春雨漫了垄,麦子豌豆丢了种”:雨水过多会减弱种子有氧呼吸进而降低萌发率
【答案】D
【详解】A、作物生长所需的肥料为无机肥,施用的有机肥需要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变成无机物被植物吸收利用,起到增加产量的目的,A错误;
B、麦种深,谷种浅,荞麦芝麻盖半脸,土层深度不同,含氧量也不同,这说明种子萌发与氧气的含量有关,而不是需要不同的光照条件,B错误;
C、“稀三箩,密三箩,不稀不密收九箩”,说明合理密植可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的净光合速率,原因是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光能等资源,而不是降低有机物的消耗,C错误;
D、 如果土壤中的水分过多,会减少土壤中的氧气含量,从而限制了有氧呼吸的进行,导致植物缺氧,最终可能降低种子的萌发率和幼苗的生长速度,D正确。
故选D。
6. 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氧呼吸在线粒体中进行,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B.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均有[H]的产生和消耗
C. 等量葡萄糖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比产生乳酸时生成的ATP多
D. 线粒体中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的过程需要O2的直接参与
【答案】B
【分析】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不释放能量。整个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详解】A、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也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A错误;
B、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有[H]的产生,第三阶段有[H]的消耗,无氧呼吸第一阶段有[H]的产生,第二阶段有[H]的消耗,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均有[H]的产生和消耗,B正确;
C、无氧呼吸不管是产生酒精还是产生乳酸,葡萄糖中的能量最终都是绝大部分储存在酒精或者乳酸中,等量葡萄糖经无氧呼吸两种情况下生成的ATP都是很少,二者几乎相同,C错误;
D、线粒体中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不需要O2的直接参与,D错误。
故选B。
7. 实验操作顺序直接影响实验结果。下表实验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B
【详解】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时,必须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再加入样液,A错误;
B、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应该先用低倍镜找到黑藻叶肉细胞,然后再换为高倍镜观察,B正确;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该先将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分别在设定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再混匀,C错误;
D、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时,应该先将解离后的根尖用清水漂洗,然后再用甲紫溶液染色,D错误。
故选B 。
8. 下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雄果蝇细胞在进行分裂时部分染色体的变化(1~4表示不同的染色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染色体4上出现了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导致的
B. 图示时期的细胞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等,含有2个染色体组
C. 该细胞中基因A、a与B、b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
D. 该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
【答案】A
【分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该细胞所处的时期为减数第一次分数的后期,该细胞的细胞质是均等分裂的,由此推导出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3、4两条染色体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详解】A、分析题意,由于染色体3上含有2个B基因,染色体4上含有1个B基因和1个b基因,所以染色体4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的等位基因一定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A正确;
B、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细胞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等,B正确;
C、1和2、3和4这两对同源染色体的形状和大小相同,所以为两对常染色体,故该个体中A和a与B和b一定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C正确;
D、该细胞含有1 条 Y 染色体,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X和Y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故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没有Y染色体(0条),另外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1条(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或2条(减数第二次分裂分裂后期和末期)Y染色体,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后,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中可能不含有 Y 染色体,D正确。
故选A。
9.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思运用“减法原理”进行细菌转化实验,推测S型菌含有转化因子
B.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S型菌致死的有毒物质
C. 用³⁵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沉淀物放射性较高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 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思路完全不同
【答案】C
【详解】A、格里菲思将活的R型菌同加热杀死的S型菌混合后能分离出活的S型菌,说明存在“转化因子”,但“转化因子”并未确定是什么,艾弗里运用“减法原理”进行细菌转化实验,推测S型菌中转化因子是DNA,A错误;
B、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的是DNA是遗传物质,另外S型菌致死的有毒物质是多糖,不是DNA,B错误;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35S表示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当搅拌不充分时会使得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的分离不彻底,使得沉淀物中存在少量的放射性,,C正确;
D、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思路完全相似,都是设法将核酸和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10. 栽培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其染色体上存在G基因时才能产生直链淀粉。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互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相比二倍体马铃薯,四倍体马铃薯的产量和育性都更高
B. 四倍体马铃薯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最多存在4种等位基因
C. Gggg个体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0个、1个或2个G基因
D. 若同源染色体两两分离,则GGgg个体自交理论上子代中产直链淀粉的占1/36
【答案】B
【分析】多倍体具有的特点:茎秆粗壮,叶、果实和种子较大,糖分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较多。
【详解】A、相比二倍体马铃薯,四倍体马铃薯的产量更高,但四倍体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可能发生紊乱,产生的配子育性差甚至无生殖能力,因此四倍体马铃薯的育性偏低,A错误;
B、四倍体马铃薯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其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最多存在4种等位基因,B正确;
C、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互换,Gggg细胞复制之后为GGgggggg(G与G存在于姐妹染色单体上),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故Gggg个体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可能为GGgg或gggg,因此,Gggg个体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0个或2个G基因,C错误;
D、若同源染色体两两分离,GGgg个体自交,GGgg产生的配子为1/6GG、4/6Gg、1/6gg,只有存在G基因才能产生直链淀粉,故子代中产直链淀粉的个体占1-1/6×1/6=35/36,D错误。
故选B。
11. 下图表示翻译过程,核糖体中A位点是新进入的tRNA结合位点,P位点是延伸中的tRNA结合位点,E位点是空载tRNA结合位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氨基酸丙的密码子是GGU
B. A位tRNA上携带的氨基酸会转移到位于P位的tRNA上
C. 反密码子与终止密码子的碱基互补配对使得肽链的延伸终止
D. 密码子的简并性能降低基因突变带来的风险
【答案】D
【分析】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而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密码子是指位于mRNA上三个决定一种氨基酸的相邻的碱基,图中转运氨基酸丙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为ACC,则氨基酸丙的密码子是UGG,A错误 ;
B、P位tRNA上携带的氨基酸会转移到位于A位的tRNA上,而后由于核糖体的移动,原本处于A位tRNA变成P位点,空出的A位点继续结合新的tRNA,B错误;
C、由于终止密码不决定氨基酸,当核糖体遇到终止密码子时,翻译过程会终止,反密码子不会与终止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C错误;
D、密码子具有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故RNA上的密码子改变,合成的肽链不一定改变,因而能降低基因突变带来的风险并保证翻译的速度,D正确。
故选D。
12. 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部位可以配对,非等位基因部位则不能。某二倍体生物细胞中分别出现如图①~④的状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的变化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基因重组
B. ②的变化只改变了基因的排列顺序,不会影响生物性状
C. ③的变化是染色体部分片段缺失导致
D. ④为染色体数目变异,此细胞为三体细胞
【答案】D
【分析】分析图可知:①属于染色体易位、②属于染色体倒位、③有可能是一条染色体缺失部分片段,也可能是另一条染色体增加部分片段、④是染色体数目个别增加。
【详解】A、①属于染色体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A错误;
B、②属于染色体倒位,会导致性状发生改变,B错误;
C、③有可能是一条染色体缺失部分片段,也可能是另一条染色体增加部分片段,导致有部分片段无法联合,C错误;
D、④是染色体数目个别增加,是三体细胞,D正确。
故选D。
13. 黑腹裂籽雀主要吃不同种的莎草种子,其喙的宽度与食物种类有很大关系——宽喙适于处理硬种子,窄喙能有效处理软种子。下图为黑腹裂籽雀群体中不同下颚宽度(度量喙大小的指标)个体的存活率,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子的软硬程度导致黑腹裂籽雀发生下颚宽度变异
B. 宽喙和窄喙两个亚种的分化有利于降低种间竞争
C. 黑腹裂籽雀与不同种的莎草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D. 对于黑腹裂籽雀喙宽度的选择不利于维持其基因的多样性
【答案】C
【分析】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
【详解】A、黑腹裂籽雀发生下颚宽度变异是自发产生,种子的软硬程度只是起到选择作用,A错误;
B、宽喙和窄喙属于同一个物种,故宽喙和窄喙两个亚种的分化不存在种间竞争,B错误;
C、鸟的喙宽度与其食物种类有很大关系,较宽的喙适于处理较硬的种子,而窄喙则能有效处理软种子,由此可知,黑腹裂籽雀与不同种的莎草之间存在协同进化,C正确;
D、根据题干,黑腹裂籽雀喙不同宽度经自然选择得到,根本上保留了多种基因,有利于维持基因的多样性,D错误。
故选C。
14. 不对称PCR是一种常见的单链DNA探针制备方法,其原理是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对数量不相等的引物,数量较少的为限制性引物,数量较多的为非限制性引物。假设体系中模板DNA数量为a,在PCR反应的早期10个循环中,扩增产物是双链DNA,限制性引物耗尽,非限制性引物继续引导合成大量目标DNA单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B链为所需的DNA探针,则非限制性引物应选用引物Ⅳ
B. 两种引物与模板链结合时,需将温度控制在72℃左右
C. 如果总共进行25次循环,最终获得的单链探针数为15×2010a
D. 因为双链DNA和单链DNA的长度相同,不能通过电泳方法将其分离
【答案】C
【详解】A、由于DNA聚合酶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引物Ⅱ和Ⅲ不能作为扩增探针序列的引物,据题干信息“数量较多的非限制性引物将引导合成大量目标DNA 单链”可知,若B链为所需的DNA分子探针,即目标DNA单链,则则非限制性引物应选用引物Ⅰ,A错误;
B、两种引物与模板链结合即复性过程,该过程中温度下降到50℃左右,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DNA结合,B错误;
C、如果体系中原模板DNA的数量为a,最初10次循环产物为双链DNA分子为210×a个,其中有B链为210×a个,以这些链为模板,利用引物又进行了15次循环,每次循环生成的都是A链,不改变B链的数目,即B每次循环开始都是210×a个,15次循环每次生成A也是210×a个,故最终获得的单链探针数共为15×210×a个,C正确;
D、单链DNA和双链DNA的分子量不同,电泳可以将其分离,D错误。
故选C。
15. T4溶菌酶耐热性差,将该酶的第3位氨基酸进行如图所示改造,可大大提高其耐热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T4溶菌酶耐热性改造设计思路与天然蛋白质的合成方向相反
B. 根据设计的T4溶菌酶的氨基酸序列可推测出多种脱氧核苷酸序列
C. 利用基因定点诱变技术对相关基因进行改造,至少需替换两个碱基对
D. T4溶菌酶耐热性提高的直接原因是其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
【答案】D
【分析】蛋白质工程,即以蛋白质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基因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详解】A、天然蛋白质的合成方向是DNA→mRNA→蛋白质,而T4溶菌酶耐热性改造设计思路是根据需要改变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确定mRNA上的碱基序列,再得出对应基因的碱基序列,说明T4溶菌酶耐热性改造设计思路与天然蛋白质的合成方向相反,A正确;
B、据图所示,半胱氨酸有两种密码子,不同的密码子对应不同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因此根据设计的T4溶菌酶的氨基酸序列可推测出多种脱氧核苷酸序列,B正确;
C、根据异亮氨酸和半胱氨酸对应的密码子序列可知,两种氨基酸的密码子至少有两个碱基不同,那么利用基因定点诱变技术对相关基因进行改造,至少需替换两个碱基对,C正确;
D、T4溶菌酶耐热性改造没有改变氨基酸的数量,仅是异亮氨酸替换为半胱氨酸,D错误。
故选D。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4题,每题3分,共计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6. NO3-和NH4+是植物利用的主要无机氮源,NH4+的吸收由根细胞质膜两侧的电位差驱动,NO3-的吸收由H+浓度梯度驱动,相关转运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H+转运到细胞外消耗的能量直接来自ATP,属于主动运输
B. NO3-通过SLAH3运出细胞和通过NRT1.1进入细胞都属于被动运输
C. 载体蛋白NRT1.1转运H+的速度在一定范围内与胞外H+浓度呈正相关
D. 细胞内NH4+的分解有利于根细胞对NO3-的吸收
【答案】ACD
【分析】物质跨膜运输主要包括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动运输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而主动运输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其中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协助,但不需要消耗能量;而主动运输既需要消耗能量,也需要载体的协助。
【详解】A、据图可知,H+转运到细胞外需要借助载体蛋白,同时要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
B、由图上可以看到,NO3-进入根细胞膜是H+的浓度梯度驱动,进行的逆浓度梯度运输,所以NO3-通过SLAH3转运到细胞外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B错误;
C、由图可知,H+在细胞外更多,载体蛋白NRT1.1转运H+,属于协助扩散,协助扩散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正相关,C正确;
D、据图可知,细胞内NH4+的分解可增加细胞内H+的浓度,有利于根细胞借助载体蛋白NRT1.1对NO3-的吸收,D正确。
故选ACD。
17. 普通小麦是我国栽培的重要粮食作物,其形成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生物体有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B. 普通小麦是二倍体,每个染色体组含有3条染色体
C. 杂种一高度不育的原因是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无法联会
D. 拟二粒小麦和滔氏麦草杂交产生杂种二,但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D
【分析】分析图可知,杂种一的基因型为AB,由于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所以不育,将杂种一加倍后,得到拟二粒小麦,与滔氏麦草杂交,得到杂种二,基因型为ABD,同样也不可育,杂种二加倍得到普通小麦。
【详解】A、图中生物体有二倍体(如一粒小麦)和多倍体(如拟二粒小麦、普通小麦),但没有单倍体,A错误;
B、普通小麦含有6个染色体组,是六倍体,B错误;
C、杂种一的染色体组组成为AB,由于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无法联会所以高度不育,C正确;
D、拟二粒小麦和滔氏麦草可以杂交产生杂种二,杂种二染色体组成为ABD,高度不育,不能产生种子,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CD。
18. 家蚕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控制蚕卵颜色基因B(黑色)对b(白色)为显性,不含B或b基因的配子致死。雄蚕比雌蚕吐丝多、质量好,为实现优质高产的目的,科研人员用X射线处理某雌蚕甲,最终获得突变体丁,主要育种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过程①②分别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易位
B. 欲鉴定乙的基因型,可选用正常白色雄蚕与之交配
C. 选择正常白色雄蚕做父本通过③杂交获得丁的概率为
D. 利用丁与正常白色雄蚕杂交,后代保留黑蚕即可达到目标
【答案】ABC
【分析】分析图形: X射线处理雌蚕甲,其B基因突变成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得到乙,再用X射线处理乙,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转移到W染色体上获得了丙,丙再经过杂交鉴定和筛选得到丁。
【详解】A、过程①的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属于基因突变中的隐性突变, 过程②发生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会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数量发生改变,A正确;
B、欲鉴定乙的基因型,可选用正常白色雄蚕(bbZZ)与之测交,从子代的表现型推测出亲代的基因型,B正确;
C、选择正常白色雄蚕(bbZZ)做父本通过与(bZWB)③杂交获得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ZZ:bbZWB:bZWB=1:1:1,因此获得丁(bbZWB)的概率为1/3,C正确;
D、让突变体丁(bbZWB)与正常白卵雄蚕(bbZZ)杂交,子代中bbZZ:bbZWB=1:1,所以子代中卵呈白色的为雄性,呈黑色的为雌性,可以通过卵色区分出性别,所以为达到后代只养殖雄蚕的育种目标,去除子代黑色蚕卵,保留白色蚕卵即可,D错误。
故选ABC。
19. 大肠杆菌经溶菌酶和洗涤剂处理后,拟核DNA就会缠绕在细胞壁碎片上,静置一段时间,质粒分布在上清液中,利用上述原理可初步获得质粒DNA。用三种限制酶处理提取的产物,电泳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利用DNA在酒精中溶解度较大的特点来提取质粒DNA
B. 将提取的DNA溶于2ml/LNaCl溶液后,可用二苯胺试剂进行鉴定
C. 凝胶中的DNA分子通过染色,可在紫外灯下被检测出来
D. 根据电泳结果,质粒上没有限制酶I和II的切割位点,有限制酶Ⅲ的切割位点
【答案】BC
【详解】A、蛋白质可溶于酒精,而DNA在冷酒精中溶解度很低,所以在提取DNA时加入酒精,使溶于酒精的蛋白质等物质溶解,而让DNA析出,A错误;
B、由于DNA在2ml/LNaCl溶液中溶解度较大,DNA遇二苯胺试剂会呈现蓝色,所以将提取的DNA溶于2ml/LNaCl溶液后,可用二苯胺试剂在沸水条件进行鉴定,B正确;
C、凝胶中的DNA分子通过染色,可在紫外灯下出现一定的颜色特征,从而被检测出来,C正确;
D、因为质粒的本质是环状的DNA,限制酶Ⅰ和Ⅱ处理后电泳只有一条条带,可能是该质粒上有一个切割位点,也可能没有切割位点,D错误。
故选B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8分)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共计58分。
20. 高原地区蓝光和紫外光较强,常采用覆膜措施辅助林木育苗。为探究不同颜色覆膜对藏川杨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者检测了白膜、蓝膜和绿膜对不同光的透过率,以及覆膜后幼苗光合色素的含量,结果如图1、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据图1,与白膜覆盖相比,蓝膜和绿膜透过的_________都较少,可更好地减弱幼苗受到的辐射。三种光中_________光可被_________上的光合色素高效吸收后用于光反应生成_________,进而使暗反应阶段的C3还原。
(2)已知光合色素提取液的浓度与其光吸收值成正比,选择适当波长的光可测定色素含量。提取光合色素时,可利用_________作为溶剂。测定叶绿素含量时,应选择红光而不能选择蓝光,原因是_________。
(3)研究表明,覆盖蓝膜更有利于藏川杨幼苗在高原环境的生长。根据上述检测结果,其原因是_________。
(4)在自然条件下,藏川杨叶片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如图2所示:
①该叶片在温度a时有机物积累速率_________(填“>”“=”或“ ②. 温度过高,导致部分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暗反应速率降低;温度过高,导致酶的活性降低,使暗反应速率降低(答出一点即可) ③. 减少 ④. 温度d时,叶片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但植物的根部等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仍呼吸消耗有机物,导致植物体的干重减少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第一个阶段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作光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产物有O2、ATP和NADPH。光合作用第二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有没有光都能进行,这个阶段叫作暗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的。在这一阶段, CO2被利用,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后生成糖类。
【小问1详解】
据图1柱状图分析可知,与白膜覆盖相比,蓝膜和绿膜透过的紫外线都较少,可更好地减弱幼苗受到的辐射。
吸收光能的4种色素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其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三种光中的蓝光可被类囊体薄膜上的光合色素吸收,用于光反应阶段生成ATP和NADPH,供暗反应使用。
【小问2详解】
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扰,测定叶绿素含量时,应选择红光而不能选择蓝紫光。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与覆盖其它色的膜相比,覆盖蓝膜的紫外光透过率低,蓝光透过率高,在降低紫外光对幼苗的辐射的同时不影响其光合作用;据表中数据分析,与覆盖白膜和绿膜比,覆盖蓝膜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都更高,有利幼苗进行光合作用。
【小问4详解】
①有机物积累速率(静光合速率)等于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分析图2可知,温度a和c时光合速率相等,但a时的呼吸速率小于c时的呼吸速率,因此该叶片在温度a时有机物积累速率大于c时。
②温度超过b时,该植物由于暗反应速率降低导致光合速率降低。暗反应速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是温度过高导致气孔大量关闭,CO2供应不足,暗反应速率降低;也可能是温度过高影响暗反应酶的活性,使暗反应速率降低。
③据图分析可知,D点时,叶片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但植物体内存在一些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如根尖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故该植物的干重会减少。
21. 荧光标记染色体上的着丝粒可研究染色体的行为和数量变化。取某生物(2N=12)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其中两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别用“●”和“”表示),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它们的移动路径如图1箭头所示;图2为该生物某种细胞分裂过程的显微图像。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1中荧光点从①移动到②时,该细胞处于_________期,荧光点从③移动到④时,对应图2中的_________(填字母)。
(2)图2中c细胞中有_________个四分体,等位基因的分离可能发生在图2_________中(填字母)。
(3)若将亲代细胞的核膜用3H标记,经过一次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核膜中均有放射性,其原因是_________。
(4)利用一定方法使细胞群体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阶段,称为细胞周期同步化。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的常用方法是胸苷(TdR)双阻断法。若某细胞群G1、S、G2、M期依次为11h、8h、3h、4h,先用TdR特异性抑制DNA合成,经第一次阻断,_________期细胞立刻被抑制,其余细胞最终停留在_________交界处;洗去TdR可恢复正常的细胞周期,第二次阻断应该在第一次洗去TdR之后_________h之间进行。
【答案】(1)①.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②. b
(2)①. 6 ②. b、e
(3)新核膜是由旧核膜解体后的成分重新组装形成的
(4)①. S ②. G1/S ③. 8-18
【分析】分析图2可知,a为减数分裂前的间期;b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d为减数第二分裂末期,e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小问1详解】
分析图1可知,荧光点从①移动到②时,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则该细胞所处于的时期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荧光点从③移动到④时,同源染色体分离,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应的图像为图2中的b图。
【小问2详解】
四分体是指联会后的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单体,叫做四分体。该生物的染色体组成为2N=12,c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此时细胞中有6个四分体。若不考虑交叉互换,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2中的b时期;若考虑交叉互换,等位基因随姐妹染色单体的的分离而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图2中的e时期。综上所述,等位基因的分离可能发生在图2b、e中。
【小问3详解】
由于新核膜是由旧核膜解体后的成分重新组装形成的,因此若将亲代细胞的核膜用3H标记,经过一次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核膜中均有放射性。
【小问4详解】
TdR特异性抑制DNA合成,DNA复制发生在S期,因此经第一次阻断,S期细胞立刻被抑制,其余细胞最终停留在G1/S交界处。由于被阻断后,细胞至少停留在G1/S交界处,至多停留在S/G2交界处。由于该细胞群G1、S、G2、M期依次为11h、8h、3h、4h,处于在G1/S交界处的细胞需要通过8h到达S期;处于在S/G2交界处的细胞需要通过3+4+11=18h到达下一个周期的S期,因此第二次阻断应该在第一次洗去TdR之后8-18h之间进行。
22. 人类位于16号染色体上的PRMT7基因突变会导致患者出现难治性癫痫、短指等症状,而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PRPF8基因突变则表现为色素性视网膜炎。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两个基因之间又有复杂的关联(如图1所示),会影响人类结直肠癌患病率。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天然PRMT7基因突变时发生的碱基对种类具体变化是:_________;写出突变PRMT7mRNA中标注的碱基序列区域所对应的基因中非模板链序列:_________。
(2)图1所示PRMT72蛋白使组蛋白甲基化的过程体现了基因通过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性状。已知组蛋白特定位点的甲基化水平与染色质缠绕的紧密程度呈正相关,由此推测PRMT72蛋白可能使染色质组蛋白甲基化,抑制了相关DNA的_________过程,从而影响生物性状。这种性状_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遗传给后代,属于_________现象。
(3)为证实PRMT7基因的突变会诱发图1所示变化,研究人员进行如下实验:选择未突变和突变的组织样本,分别抽取细胞中PRMT7基因的mRNA,并将之转换为相应DNA后进行鉴定,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c示相对分子质量标准品。
据图1分析,图2中a、b样本分别来自_________组织,图中条带①产生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
(4)综上可知预防和治疗结直肠癌的关键在于抑制该区域染色质组蛋白的局部甲基化,请根据图1提出两项合理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G-C变成A-T ②. 5'-CGAGGATGAC-3'
(2)①. 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②. 复制和转录 ③. 可以 ④. 表观遗传
(3)①. 非突变体和突变体 ②. 突变组织存在未发生突变的细胞
(4)①. 开发PRMT72蛋白的抑制剂 ②. 移除PRPF8基因或抑制PRPF8基因的表达
【分析】DNA甲基化是真核细胞基因组重要修饰方式之一,DNA甲基化通过与转录因子相互作用或通过改变染色质结构来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表观遗传水平对生物遗传信息进行调节,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植物DNA甲基化还参与了环境胁迫下的基因表达调控过程,DNA甲基化没有改变侍耐基因序列,DNA甲基化是基因组DNA在转录水平上进行调控的一种自然修饰方式。
【小问1详解】
天然PRMT7mRNA中已标出的碱基序列所对应的基因序列,在突变时一个碱基对G/C替换为A/T。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PRMT7mRNA中标注的碱基序列区域所对应的基因中非模板链序列5'-CGAGGATGAC-3'。
【小问2详解】
图1所示PRMT7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催化组蛋白甲基化属于酶,PRMT72蛋白使组蛋白甲基化的过程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已知组蛋白特定位点的甲基化水平与染色质缠绕的紧密程度呈正相关,由此推测PRMT72蛋白可能使染色质组蛋白甲基化,抑制了相关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从而影响生物性状。这种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由于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改变,但是生物性状发生了改变,则属于表观遗传现象。
【小问3详解】
由于突变体的PRMT7基因表达产物短,非突变体的PRMT7基因的表达产物长,所以图2中a、b样本分别出现了长片段产物和短片段产物,则分别来自非突变体和突变体组织。
【小问4详解】
根据图1可知开发PRMT72蛋白的抑制剂或移除PRPF8基因或抑制PRPF8基因的表达都能抑制该区域染色质组蛋白的局部甲基化,从而可预防和治疗结直肠癌。
23. 植物蔗糖转运蛋白(SUT)主要负责植物体内蔗糖的长距离运输,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决定作物的产量和品质。SUT基因家族中的StSUT2基因主要在花和老叶中表达,科学家借助Gateway克隆技术通过构建StSUT2植物超表达载体,为初探其功能提供基础。Gateway克隆技术包括TOPO反应和LR反应(如图1、图2所示),ccdB基因编码毒性蛋白,会导致细胞死亡。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从植物的_________细胞中提取总mRNA,经过_________过程获得cDNA,根据_________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即可获得大量的StSUT2基因。
(2)利用图1中的TOPO反应可以将目的基因PCR产物连入入门载体,该载体上的相应序列可被拓扑异构酶(TOPO)识别并在相应位点断开_________键,形成一端为平末端,一端为黏性末端的载体,并将其与拓扑异构酶酶切后的StSUT2基因进行连接。拓扑异构酶与基因工程的_________酶功能相似。为确保StSUT2基因定向连接入门载体,在扩增StSUT2基因时,可在引物中引入5'___________3'序列。
(3)图2中LR反应可借助入门载体上的attL位点和目的载体上的attR位点,将入门载体中的目的基因与目的载体中的相应片段实现同源重组,得到含目的基因的目的载体。然后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在培养基中添加适量_________以促进目的基因转化。经上述处理培养后,存活的大肠杆菌中导入的应该是含目的基因的目的载体,而不是目的载体,原因是_________。
(4)请结合图2中的LR反应过程,在图3的方框中补全含StSUT2基因的超表达载体的示意图_________。
(5)通过比较含StSUT2基因入门载体的转基因植物细胞、含StSUT2基因超表达载体的转基因植物细胞和非转基因植物细胞中的_________,从而确定StSUT2基因是否成功超量表达。
【答案】(1)①. 花或老叶 ②. 逆转录 ③. StSUT2基因两端的部分碱基序列
(2)①. 磷酸二酯 ②. 限制酶和 DNA 连接酶 ③. CACC
(3)①. CaCl2(Ca2+) ②. 目的载体中含有ccdB基因,导入目的载体的大肠杆菌会死亡(或含目的基因的目的载体中无ccdB基因,导入含目的基因的目的载体的大肠杆菌不会死亡)
(4)
(5)StSUT2转运蛋白含量
【小问1详解】
为获得大量StSUT2基因,应首先从植物的花或老叶细胞中提取总mRNA,通过逆转录过程获得cDNA,然后根据StSUT2基因两端的序列设计两种引物进行PCR扩增,进而获得大量的StSUT2基因。
【小问2详解】
载体上的相应序列可被拓扑异构酶(TOPO)识别并在相应位点断开磷酸二酯键,形成一端为平末端,一端为黏性末端的载体,并将其与拓扑异构酶酶切后的StSUT2基因进行连接。因此拓扑异构酶与基因工程的限制酶和 DNA 连接酶功能相似。由于目的基因左侧碱基序列为GTGG,因此在扩增StSUT2基因时,可在引物中引入5'—CACC—3'序列,以确保StSUT2基因定向连接入门载体。
【小问3详解】
用Ca2+处理后的大肠杆菌会处于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因此在培养基中添加适量CaCl2以促进目的基因转化。据题干信息可知,目的载体中含有ccdB基因,ccdB基因编码毒性蛋白,会导致细胞死亡,因此若将大肠杆菌导入目的载体,大肠杆菌会死亡。
【小问4详解】
因为LR反应可借助入门载体上的attL位点和超表达载体上的attR位点,将入门载体中的目的基因与超表达载体中的相应片段实现同源重组,因此StSUT2基因的超表达载体为:
【小问5详解】
为确定StSUT2基因是否成功超量表达,可通过比较含StSUT2基因入门载体的转基因植物细胞、含StSUT2基因超表达载体的转基因植物细胞和非转基因植物细胞中的StSUT2 转运蛋白含量。
24. 下表为人的ABO血型决定方式,图1示有关的基因及其关系,其中IA、IB、i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且IA、IB对i为显性,H、h基因位于19号染色体。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ABO血型决定方式
(1)IA、IB、i基因互为_________基因,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体现了基因突变的_________性。IA、IB、i基因和H、h基因遗传时遵循_________定律。
(2)一位女性志愿者在献血前进行ABO血型常规检测时初步认定为O型血,其可能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_种,可通过检测其红细胞上是否含_________确定是否为罕见的孟买型。
(3)已知孟买型在某群体中出现的概率约为1/106,图2为该群体中一个孟买型家族的系谱图。
①图中Ⅰ-2、Ⅰ-2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
②图中Ⅱ-3可能的基因型有_________种。
③Ⅱ-1与Ⅱ-2再生一个女儿,为孟买型的概率是_________;Ⅲ-2为非孟买型的概率是_________;若Ⅲ-2个体出生后检测为非孟买型,则其可能的血型及比例为_________。
【答案】(1)①. 等位 ②. 不定向 ③. 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
(2)①. 8 ②. H抗原
(3)①. HhIAi和HhIAIB ②. 4 ③. 1/3003 ④. 1000/1001 ⑤. A型:B型:O型=2:1:1
【小问1详解】
IA、IB、i基因互为等位基因,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IA、IB、i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H、h基因位于19号染色体,因此IA、IB、i基因和H、h基因遗传时遵循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
【小问2详解】
O型血的因型有hh_ _(6种)、H_ii(2种)共8种,基因型为H_ii的个体,细胞膜上含有H抗原,因此可通过检测其红细胞上是否含H抗原确定是否为罕见的孟买型hh_ _。
【小问3详解】
Ⅰ-2为A型,Ⅰ-2为AB型,Ⅱ-3为孟买型,孟买型的基因型可能为有hhIAIA、hhIAIB、hhIBIB、hhIAi、hhIBi和hhii,Ⅰ-2为HhIAIB,又因为Ⅱ-2为B型基因型为H_IBIB或H_IBi,Ⅰ-2为A型,因此Ⅰ-1为HhIAi。那么Ⅱ-3可能为hhIAIB、hhIAIA或hhIAi,hhIBi共4种,孟买型在群体中出现的概率约为1/106,所以h基因频率为1/103、H基因频率为999/103,Ⅱ-1为Hh的概率为(2×1/103×999/103)/(1-1/106)=2/1001,Ⅱ-2为2/3Hh或1/3HH,所以Ⅱ-1与Ⅱ-2再生一个女儿为hh的概率为2/1001×2/3×1/4=1/3003;Ⅱ-4为Hh的概率为(2×1/103×999/103)/(1-1/106)=2/1001,Ⅱ-3为hh,则Ⅲ-2为孟买型的概率是2/1001×1/2=1/1001,则Ⅲ-2为非孟买型的概率是1-1/1001=1000/1001;Ⅰ-1为HhIAi,Ⅰ-2为HhIAIB,Ⅱ-3基因型为1/4IAIA、1/4IAIB、1/4IAi、1/4IBi,即产生IA配子的概率为1/2,IB的概率为1/4,I概率为1/4,Ⅱ-4为O型基因型为ii,因此后代A型(IAi):B型(IBi):O型(ii)=2:1:1。
选项
高中生物学实验内容
操作步骤
A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
向待测样液中先加0.1g/mLNaOH溶液,再加0.05g/mLCuSO4溶液
B
观察细胞质流动
先用低倍镜找到特定区域的黑藻叶肉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C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室温下将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混匀后,再在设定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
D
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
将解离后的根尖用甲紫溶液染色,再用清水漂洗
覆膜处理
叶绿素含量(mg/g)
类胡萝卜素含量(mg/g)
白膜
1.67
0.71
蓝膜
2.20
0.90
绿膜
1.74
0.65
红细胞上抗原种类
血清抗体种类
血型
只有A抗原
抗B抗体
A型
只有B抗原
抗A抗体
B型
A、B抗原都有
抗A、抗B抗体都无
AB型
A、B抗原都无
抗A、抗B抗体都有
O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 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