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12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12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面上四个方位,戊、己为O地二至日观测到的正午太阳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甲表示的方位是( )
A. 正北B. 正东
C. 正西D. 正南
2. 图中戊所在的太阳视运动轨迹表示的日期最可能是( )
A. 3月21日B. 6月22日
C. 9月23日D. 12月22日
3. 若己此时正午太阳高度为26°34',则戊表示的日期正午太阳高度为( )
A. 73°26'B. 50°
C. 90°D. 83°26'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可知,太阳从乙方位一侧升起,并于丁方位一侧落下,故乙表示正东方位,丁表示正西方位,丙表示正北方位,甲表示正南方位,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图示太阳视运动轨迹为二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且该地位于我国。读图可知,戊所在的太阳高度更大,说明戊所在的太阳视运动轨迹表示的日期应为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戊表示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则己表示冬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若己此时正午太阳高度为26°34',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则可计算出当地纬度为40°N,因此戊表示的日期(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73°26',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瀑布是流水经过断层、凹陷等地区时,水流垂直地从河道跌落形成的一种河流地貌,岩性的差异是瀑布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瀑布形成后,其位置会不断往河流上游退却,最终导致落差减小直至消失。下图为瀑布形成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 通常形成瀑布的河段( )
A. 多有V形河谷形成B. 曲流发育较为明显
C. 有大型河漫滩分布D. 河道摆动较为频繁
5. 与乙岩石相比,甲岩石( )
A. 岩性较为致密坚硬B. 容易遭受水流侵蚀
C. 难以保留生物遗迹D. 常出现在地球内部
6. 瀑布最终会消失,主要原因是( )
A. 地壳抬升速度加快B. 河流沉积填平河道
C. 河流不断溯源侵蚀D. 河流侵蚀作用减弱
【答案】4. A 5. B 6. C
【解析】
【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瀑布形成的水文条件是河流流速快,下切侵蚀强。V形河谷是流水下切侵蚀形成,河段落差大,A正确;曲注、大型河漫滩、河首摆动较为频繁均分布在地形平坦水流平缓的河段,BCD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由于“岩性的差异是瀑布形成的重要因素”,由图形信息可知,当河流流经甲、乙岩石时,甲岩石易遭受流水侵蚀,高度下降,而乙岩石高度相对变化小,导致区域高差变大,形成瀑布,故甲岩石性质软,易遭受流水侵蚀,A错误,B正确;依据图中信息不能确定其成因类型,如果是沉积岩,则甲岩石多分布于地球表面,易保留生物遗迹,C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瀑布形成后会向河流上游退却,导致落差减小直至消失,即河流不断溯源侵蚀,河流上下游落差逐渐减小,瀑布最终消失,C正确;A错BD错误。故选C。
赤道辐合带(ITCZ)是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带,其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强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印度洋ITCZ的季节移动是我国西南地区降水的主要原因。图1为印度洋及周边地区某季节日均降水量示意图,图2为1979~2017年ITCZ中心强度与平均水平的偏离状态示意图(强度>0,说明高于平均水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图示季节为南半球的( )
A. 春季B. 夏季
C. 秋季D. 冬季
8. ITCZ靠近赤道时,南、北半球气流从两侧向中心辐合,其气流主要来自( )
A. 极地东风带B. 南、北信风带
C. 南、北西风带D. 赤道低压带
9. 与1991年相比,2017年我国西南地区( )
A. 山火发生频率较高B. 易发滑坡、泥石流
C. 大气对流运动强烈D. 河流水位普遍偏高
【答案】7. D 8. B 9. A
【解析】
【7题详解】
由图1可知,图示区域降水主要集中在赤道以北地区,而南半球降水区域较少,说明赤道辐合带(ITCZ)位置靠北,即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南半球此时为冬季,ABC错误,D正确。故选D。
【8题详解】
当赤道辐合带(ITCZ)靠近赤道时,其位置大致与赤道低压带重合,而南、北两侧分别为东南信风带与东北信风带,故其气流主要来自南、北信风带,ACD错误,B正确。故选B。
【9题详解】
由图2可知,印度洋ITCZ强度2017年较1991年弱且强度小于0,根据其强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可知,2017年西南地区夏季降水较1991年减少,说明大气对流运动减弱,故2017年强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滑坡、泥石流减少,河流水位下降,夏季持续高温、晴朗天气多,山火发生频率高,BCD错误,A正确。故选A。
秦岭位于我国中部,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属于常年多雪带。下图为秦岭地理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关中平原降雪量较大,与之关联性最大的有( )
①冷锋 ②气旋 ③盛行西风 ④西北季风
A. ①②B. ①④
C. ②③D. ③④
11. 与秦岭南坡a地相比,秦岭北坡b地冬季降雪少,主要原因是b地( )
A. 地势起伏小B. 冷锋活动强
C. 水汽含量少D. 大气层稳定
【答案】10. B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关中平原位于秦岭北部,冬季受亚洲高压影响大,盛行西北风,导致冷气团活动频繁,当势力强大的冷气团在西北风的作用下向关中平原地区的暖气团移动时,易出现降雪天气,故关中平原降雪量较大与冷锋和西北季风关联性最大,①④正确。冬季中国北方内陆气旋很少且一般不会带来降雪,盛行西风主要在大陆西岸,②③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a、b两地都位于秦岭附近,地势起伏差别不大,A错误;b地冷锋活动较a地强,大气层不稳定,易形成降雪,BD错误;与a地相比,b地位于秦岭北侧,冬季受西北风影响大,受海洋影响较小,水汽少,导致b地降雪少,C正确。故选C。
色林错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由地壳断陷形成,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湖面海拔4530米,色林错流域由众多水系,湖泊组成,其中扎加藏布是西藏最长的内流河。图1为色林错位置示意图,图2为1976~2017年色林错面积变化幅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色林错与扎加藏布的补给关系是( )
A. 湖泊补给河流B. 河流补给湖泊
C. 相互补给D. 无补给关系
13. 色林错( )
A. 属于构造湖,水深较深,蒸发量大
B. 1999~2007年湖泊面积达到最大
C. 2007年后湖泊面积开始减小
D. 浮游生物少,湖水透明度高
14. 色林错面积的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 流域内河流流程变短、湖泊数量减少
B. 调节区域气候作用增强,冬季风力减弱
C. 沿岸农田被淹没,附近居民被迫搬迁
D. 水域增加,区域航运等交通条件改善
【答案】12. B 13. D 14. A
【解析】
【12题详解】
由材料“地壳断陷形成,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推知,色林错位于地势相对较低处,多条河流注入湖泊,无出水口,最终形成咸水湖,故色林错与扎加藏布为单向补给,即扎加藏布(河流)补给色林错(湖泊),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色林错位于高海拔地区﹐温度低、蒸发微弱,A错误;由图2可知,色林错面积增长率为正值,其面积一直在增加,图示时间内,2017年时湖泊面积最大,B、C错误;色林错为咸水湖,生存条件恶劣,故湖内浮游生物较少,再加上人迹罕至,人类活动影响小,湖水透明度高,D正确。故选D。
【14题详解】
随着湖面水域的增加,色林错有可能同其周围的湖泊连为一体,湖泊面积增加,湖泊数量减少,且不断向河口延伸,使入湖河流后退,导致河流流程变短,A正确;湖区面积增大,大湖效应增强,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增大,冬季风力增大,B错误;青藏高原腹地海拔高,以牧业为主,会淹没湖区沿岸牧场草地,青藏高原农田少,C错误;可能会淹没沿湖段公路,影响区域居民的正常出行,青藏高原湖运少,D错误。故选A。
在正常情况下海水温度常年保持稳定,但在有些年份,大洋局部区域海水表层温度发生异常变化,导致海一气热量输送发生变化。下图为某海域表层水温距平值(单位:℃)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示海域海水温度( )
A. 东部水温低于西部B. 甲处水温最低
C. 总体自北向南降低D. 均低于1℃
16. 与正常年份相比,图示海域海——气热量输送发生时( )
A. 全球水体总量减少B. 太平洋东、西部温差减小
C. 秘鲁寒流势力增强D. 印度尼西亚出现严重旱灾
【答案】15. A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图示海域位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东部有寒流经过,水温较西部低,A对;甲处水温降幅最大,而不是海域水温最低处,B错。图中等值线为表层水温距平值,即与常年平均水温的差值,而不是表示表层海水温度,CD错;故选A。
【16题详解】
图示区域海水温度异常降低,出现了拉尼娜现象,秘鲁寒流势力增强,C对;太平洋东、西部海水温差增大,大气环流增强,印度尼西亚降水量增加,可能会出现洪涝灾害,BD错;与正常年份相比,该海域水温总体偏低,海水蒸发减少,海一气热量输送减弱,区域水量可能会减少,但全球水体总量不变,A错。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在地质历史时期为海域环境,地表低平且堆积了众多泥沙等物质,后经地质作用发生褶皱,形成巨大山体。中生代以来,泰山与周边地区“背道而驰”,快速抬升,形成如今高耸的山体。泰山地表多含有辉长岩(岩浆入侵形成)。下图为泰山景观。
(1)简述泰山的形成过程。
(2)泰山南面侵蚀强度大于北面,试从地质作用推测其原因。
(3)分析泰山地表辉长岩的成因。
【答案】(1)海水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在水平挤压作用下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受强大挤压作用,岩层断裂并抬升;抬升过程中不断被风力、流水等外力侵蚀,形成了如今高耸的山体景观。
(2)南面地层上升快,接受侵蚀力度强;南坡温度较高,风化作用强;南坡地势起伏大,受流水冲刷显著等。
(3)岩浆侵入泰山山体内部,冷却凝固形成辉长岩,山体隆升出露地表,经外力侵蚀,辉长岩出露地表。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泰山在地质历史时期为海域环境,大量海水沉积物经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在地质作用下发生褶皱,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由于受强大的挤压作用,岩层断裂并抬升过程中不断遭受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形成如今高耸的山体景观。
【小问2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泰山南面侵蚀强度大于北面,主要原因在于南面地层上升较快,接受侵蚀力度较强;而南坡为阳坡,温度较高,风化作用较强,岩石破碎明显,且南坡地势起伏较大,遭受流水冲刷作用明显。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辉长岩是由岩浆入侵形成,因此本地区由于岩浆侵入泰山山体内部,冷却凝固形成辉长岩,由于受内力作用,山体隆升露出地表,经外力侵蚀,辉长岩出露地表。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亚低涡生成于咸海以东地区,是一种冷性旋涡系统,在一年中均有出现,其东移过程中往往会造成我国新疆出现暴雨(雪)及连续性低温天气。下图为中亚低涡影响下新疆连续性强降水次数的空间分布示意图(数字表示次数)。
(1)判断中亚低涡所属的天气系统,并指出其东移的主要动力。
(2)说明新疆受中亚低涡影响出现连续性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3)推测中亚低涡易出现强降水的位置(方位),说明理由。
【答案】(1)天气系统:气旋(低气压)。主要动力:中纬西风(西南风)。
(2)特征:北部多于南部;西部多于东部;山地多于盆地(平地)。原因:新疆北部受西风影响时间长,中亚低涡移至北部频率高;西部离中亚低涡发源地近,受其影响大;受地形抬升作用,山区更易形成降水。
(3)位置:西南部。理由:中亚低涡为气旋,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当气旋西北部冷气流从较高纬度运动至较低纬度地区时,气旋西南部的冷、暖气流交汇易形成强降水(西南部地处锋面气旋左侧,受到冷、暖气团交汇形成降水)。
【解析】
【小问1详解】
低涡是旋涡系统,且低涡可以产生暴雨(雪)天气,这说明低涡天气系统中心处气压较低,以气流上升为主,所以出现降水天气,故此判断为气旋(低气压)。中亚低涡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不会移动,低涡东移说明受偏西的风影响,故此推断受中纬西风(西南风)影响。
【小问2详解】
地理事物分布特征应首先从空间分布特点叙述,连续性强降水北部多于南部;西部多于东部;地理事物分布特征还应从相对地理位置方面描述,如图示连续性强降水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地;西部离中亚低涡发源地近,受其影响大,降水较多;新疆北部会受西风影响时间长,地处山地,受地形抬升作用,山区更易形成降水。
【小问3详解】
中亚低涡易出现强降水的位置在西南部。该区域冬半年受来自于亚洲高压的冷气流影响大,低涡处西北方向的冷气团势力强,经常主动向低涡西南方向移动,这与低涡西北部的冷气流辐合,当气旋西北部冷气流从较高纬度运动至较低纬度地区时,气旋西南部的冷、暖气流交汇易形成强降水。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西澳大利亚寒流是流经南印度洋东部的一支洋流,其自南向北沿澳大利亚西海岸流动,最后汇入南赤道暖流,是世界主要寒流中最弱小的一支。下图为世界局部洋流示意图。
(1)说出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形成过程。
(2)分析西澳大利亚寒流是世界主要寒流中最弱小的一支的原因。
(3)西澳大利亚寒流流经区域渔场规模很小,说明理由。
【答案】(1)西风漂流向东流动过程中,受到陆地的阻挡,再加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大部分继续东流,小部分向北流动,其北流支形成西澳大利亚寒流。
(2)大陆对西风漂流阻挡作用较小,西风漂流分支较少,北上海水规模小,洋流势力弱;南半球夏季澳大利亚西北部盛行温暖的西北季风,与西澳大利亚寒流流向相反,减弱了寒流的强度;澳大利亚西海岸陆地中部向西凸出,阻碍了洋流的流速和减少了洋流的流量;赤道逆流等暖流南下,与西澳大利亚寒流交汇,海域水温增加,寒流势力减弱。
(3)西风漂流北上支流量小,且陆地面积小,陆地上的东南信风(离岸风)势力弱,难以搅动底层海水的营养物质上涌,浮游生物少;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时间长,盛行下沉气流,进一步抑制了海水运动,底层上涌的营养物质更少;沿岸河流稀少,河流携带入海的营养物质少。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西风漂流自西向东流动过程中,受到澳大利亚陆地的阻挡,由于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西风漂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部分继续东流,小部分向北沿澳大利亚西海岸流动,其北流支形成西澳大利亚寒流。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澳大利亚大陆是全球最小的大陆,大陆对西风漂流阻挡作用较小,西风漂流分支较少,北上海水规模小,洋流势力弱;南半球夏季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北季风,所以夏季时澳大利亚西北部盛行温暖的西北季风,与西澳大利亚寒流流向相反,减弱了寒流的强度;根据图中信息,澳大利亚西海岸陆地中部向西凸出,阻碍了洋流的流速和减少了洋流的流量;根据图中信息,有赤道逆流等暖流南下,与西澳大利亚寒流交汇,使得该海域水温增加,导致寒流势力减弱。
【小问3详解】
根据前面分析,西澳大利亚寒流是世界寒流中最弱小的一支,且澳大利亚陆地是世界最小的陆地,陆地上的东南信风(离岸风)势力弱,难以搅动底层海水的营养物质上涌,导致表层浮游生物少,为鱼类提供的饵料少;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时间长,盛行下沉气流,进一步抑制了海水上涌,底层上涌的营养物质更少;澳大利亚西岸气候干旱,沿岸河流稀少,河流携带入海的营养物质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贵州省部分高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第二次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海南省部分学校联考高二(上)期中(阶段性检测一)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二(上)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