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课标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课时 课件+同步教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新课标】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课时 课件.pptx
    • 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课时 教案.doc
    【新课标】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课时 课件第1页
    【新课标】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课时 课件第2页
    【新课标】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课时 课件第3页
    【新课标】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课时 课件第4页
    【新课标】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课时 课件第5页
    【新课标】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课时 课件第6页
    【新课标】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课时 课件第7页
    【新课标】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课时 课件第8页
    【核心素养目标】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课时 教案第1页
    【核心素养目标】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课时 教案第2页
    【核心素养目标】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课时 教案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ppt课件,文件包含新课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课时课件pptx、核心素养目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课时教案doc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同学们, 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 你是否知道当代十大科技中没有一项是咱中国人的?著名的《李约瑟命题》就是探讨近代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落后了的。从“五四”时起有很多有识之士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可直到现在, 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仍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出在哪里呢?相信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通过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通过理解、欣赏文章中的语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和精彩语段,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而影响到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鉴于此,作者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演讲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 瞭望( ) 缅怀( )朱熹( ) 诺贝尔( ) 儒家( ) 袖手旁观( ) 测量( ) 埋没( ) 不知所措( ) 彷徨( )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格,推究。致,获得。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对于论题的主要观点和见解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证明论点的材料
    中心论点
    分论点
    :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1.什么叫“格物”和“致知”?“格物致知精神”是什么精神?
    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知,知识、认识。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
    2.朗读课文,回答: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问题?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探讨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论点: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论证思路。
    第1段的作用是引出演讲的话题——谈教育问题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嘹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开场白,从获奖自然转入教育问题。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其含义是什么?
    出自《大学》“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1.阅读2-5自然段,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
    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3.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
    3.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实践,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4.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新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5.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原因: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因为在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我们只有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探讨文章第13段的论述过程。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 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
    (研究学术+应对世界环境)
    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1.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3.作者在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强调: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在演讲中,讲述了自己演讲的缘由,谈到了自己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看法。以中国传统教育中不重视格物致知精神而造成的一些弊病,来阐述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以自己的经历证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希望,希望格物致知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继续发扬。

    相关课件

    2021学年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2021学年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示范课ppt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整体感知,学习目标,掌握字词,研讨课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课件ppt,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现象二,整体感知,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ppt课件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