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全册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全册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课后复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承接到清晰的像,则( )
A.实验所用透镜的焦距为
B.光屏上承接到的是倒立等大的虚像
C.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后成像依然清晰
D.将蜡烛和光屏都适度远离透镜可再次成像
2.拿一副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所示,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移走远视眼镜,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B.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C.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D.将光屏和蜡烛同时靠近凸透镜相同距离
3.如图是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B.当u=16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成像原理制成的
C.把物体从距凸透镜5cm处向8cm处移动的过程中,成虚像且像逐渐变大
D.成实像时,若将物体远离透镜,则光屏也应远离透镜才能呈现清晰的像
4.小龙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看提示牌上“关灯”两字,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关灯”两字到凸透镜的距离,判断正确的是( )
A.等于20cmB.等于10cmC.大于20cmD.小于10cm
5.西汉时期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有“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削冰令圆”是把冰削成凸透镜形状
B.“举以向日”是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
C.“以艾承其影”是把“艾”(易燃物)放在透镜的两倍焦距处
D.“火生”是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6.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影院银幕上的图案是放映机生成的正立、放大的实像
B.经过凹透镜折射后的两条光不可能相交
C.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形成彩色光,彩色光再经凸透镜会聚后又可形成白光
D.小孔成像时物体离孔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7.如图所示,一束光经过虚线框中的单个光学元件,光路发生了偏折,虚线框中可放入的元件为( )
A.①或②B.①或④
C.②或③D.②或④
8.小琳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根据记录数据绘制了像距v与物距u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C.当u=3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6cm处移动到1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9.如图是小飞利用透镜、鞋盒、手机等物品制作的学校科技节参赛作品。把播放视频的手机放到随手推、拉可以移动的支架上,盖上鞋盒盖,在黑暗的环境下,让透镜对着白墙,调整手机位置,可以在墙上看到如图乙所示清晰的画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墙上看到的清晰画面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B.该透镜制作成眼镜,可以用来矫正近视眼
C.只调整手机靠近透镜就可实现清晰画面变大
D.鞋盒靠近墙面,调整手机远离透镜画面才能再变清晰
10.如图所示是同一个物体的两张清晰程度相同的照片,拍摄这两张照片时照相机的镜头焦距相等,则拍摄两幅照片时,关于相机与物体的距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拍摄a时大B.拍摄b时大C.一样大D.无法判断
二、填空题
11.小彤做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她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光屏和点燃的蜡烛按如图所示位置放置,为了找到烛焰清晰的像,小彤应将光屏向 移动(选填“左”或“右”);光屏将呈现倒立 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12.西汉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削冰”就是把冰制成 镜,“取火”时使太阳光正好对着冰制的镜子,再把要点燃的物体放在冰制镜子的 位置。
13.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 cm,用该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位置如图乙时,移动光屏可成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
14.在凸透镜成像的观察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5cm处,则在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是缩小、 (填“正立”或“倒立”)的 像(填“虚”或实”).
15.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如图所示,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15cm刻度处,这时应向 (选填“左”或“右”)侧移动光屏,才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清晰的 像。(选填“实”、或“虚”)
16.凸透镜的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 (填“强”或“弱”)。请在图中画出光线经过透镜之后的光线。
17.如图所示,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手机都带有摄像功能方便大家记录生活的美好瞬间。摄像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对光有 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
18.小宇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绘制了图所示的图像(u表示物距,v表示像距)。用该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被观察的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在 cm以内;把物体从距凸透镜6cm处移到距凸透镜20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三、实验题
1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全班分成7个小组。使用焦距都是10cm的凸透镜和同样的物体做实验。最后,老师将各组实验的结果画在了同一图中。下图中1和1′、2和2′……7和7′分别表示实验时各组的物和对应像的位置。请你根据实验的要求和图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光具座水平放置。位于光具座上的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应该处于 ;
(2)由图可知成实像时,当物体远离凸透镜,则像 (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且像的大小变 (填“大”或“小”);
(3)你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
20.甲、乙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在甲实验中,珍珍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利用了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玻璃板放置时要求与纸板垂直.珍珍同学用左手将放在玻璃板前的蜡烛点燃,发现玻璃板中的“自己”是用 (填“左”或“右”)手点燃蜡烛的。若用光屏替代蜡烛B,在光屏上观察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填“实”或“虚”)像。
(2)在乙试验中,图中光屏上成有清晰地像,像和蜡烛相比是 (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填光学仪器名称)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如果将蜡烛逐渐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凸透镜位置不变,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
(3)请你对比并指出甲、乙两图中所成像性质的两个不同点: 。
参考答案:
1.C
【详解】A.由图可知,物距
u=50.0cm-30.0cm=20.0cm
像距
v=70.0cm-50.0cm=20.0cm
故此时
u=v=2f=20cm
解得f=10cm,即实验所用透镜的焦距为10cm,故A不符合题意;
B.当u=v=2f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B不符合题意;
C.根据光的可逆性,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后成像依然清晰,故C符合题意;
D.将蜡烛适度远离透镜,物距变大,为了再次在光屏上成像,像距需变小,即光屏需要靠近透镜,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
【详解】A.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拿一副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移走远视眼镜,远视眼镜对烛焰光线的会聚作用消失,烛焰的像会远离凸透镜,像距变大,由于烛焰的像不在光屏上,所以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物距变大,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像距会变小,当像距减小的距离与移走远视眼镜像距变大的距离相等时,光屏上就能成清晰的烛焰的像,故A不符合题意;
BC.由于移走远视眼镜后,烛焰的像会远离凸透镜,像距变大,若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光屏离烛焰的像的距离更大了,像会变得更加模糊了,若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光屏就会靠近烛焰像的位置,当光屏正好移到烛焰像的位置,光屏上就能成清晰的烛焰的像,故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D.由于移走远视眼镜后,烛焰的像会远离凸透镜,像距变大,若将蜡烛靠近凸透镜,物距变小,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烛焰的像离凸透镜更远了,像距变得更大,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光屏离烛焰的像的距离就更大了,像会变得更加模糊了,故将光屏和蜡烛同时靠近凸透镜,烛焰的像会更加模糊,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D
【详解】A.由图可知
u=v=20cm
根据
u=v=2f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即
2f=20cm
所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当u=16cm,则
2f>u>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把物体从距凸透镜5cm处向8cm处移动的过程中,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远像远像变大,所以成虚像且像逐渐变大,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成实像时,将物体远离透镜,物距增大,像距减小,所以光屏靠近透镜才能呈现清晰的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D
【详解】由图可知,看到的“关灯”两字的像是正立放大的,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物距u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课时训练,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演练,智能应用,拓展提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综合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巩固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