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迹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研究表明,中学生通过节食减肥不仅会出现明显的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计算力下降的现象,还能诱发骨质疏松、贫血、低血钾、内分泌失调、情绪低落等多种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长期营养不良可引发全身组织水肿
    B. 血液中钙离子的含量过高会出现抽搐等症状
    C. 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加
    D. 多食用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可减轻骨质疏松的症状
    【答案】B
    【分析】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 又称水肿,浮肿。 水肿发生的部位虽然各有差别,但其发生机理是基本相同的。 正常情况下,组织间隙液体的量是相对恒定的。 这种恒定的维持,是有赖于血管的内外液体和体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
    【详解】A、长期营养不良会使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下降,血浆中的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进而引发全身组织水肿,A正确;
    B、血液中钙离子的含量过高会出现肌无力,钙离子含量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B错误;
    C、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加,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C正确;
    D、多食用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可促进钙的吸收,从而减轻骨质疏松的症状,D正确。
    故选B。
    2. 实验小组先将牛蛙的脑破坏(称为脊蛙),用电极刺激大腿根部坐骨神经,脊髓部位测得动作电位且该后肢收缩。之后将脊蛙进一步制成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放入24Na+的任氏液中,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收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蛙的屈腿反射不受大脑控制
    B. 实验中蛙后肢收缩说明发生了屈腿反射
    C. 坐骨神经中既含有传入神经又含有传出神经
    D. 后一个实验中神经细胞的放射性会一直升高
    【答案】D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详解】A、由题意可知,该实验将牛蛙的脑破坏,因此该实验无法判断蛙的屈腿反射是否受大脑控制,A错误;
    B、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由题意可知,电极刺激大腿根部坐骨神经,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
    C、由题意可知,电极刺激大腿根部坐骨神经,脊髓部位测得动作电位且该后肢收缩,说明坐骨神经中既含有传入神经又含有传出神经,C正确;
    D、动作电位的产生是因为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所以后一个实验中神经细胞的放射性会升高,但Na+不会一直内流,即神经细胞的放射性不会一直升高,D错误。
    故选D。
    3. 组胺刺激小鼠会产生痒觉,引起抓挠行为。研究发现,小鼠背根神经节(DRG)感觉神经元中的PTEN蛋白参与痒觉信号传递。已知PTEN基因敲除后,小鼠DRG中的TRPV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为探究PTEN蛋白的作用,用组胺刺激小鼠,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痒觉产生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B. 大脑皮层对传入信号分析综合后产生痒觉
    C. PTEN蛋白可减弱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
    D. PTEN蛋白可能通过抑制TRPV1蛋白的合成减弱痒觉
    【答案】A
    【分析】据图可知,与正常小鼠相比,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抓挠次数明显增加,说明PTEN基因缺失会增加小鼠的抓挠次数,即增加小鼠对痒觉的敏感性,据此推测PTEN基因控制合成的PTEN蛋白是减弱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进而抑制小鼠的痒觉,而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与正常小鼠差异不大,说明TRPVI基因缺失可减弱PTEN缺失基因的效果,即会抑制小鼠痒觉的产生,即TRPV1基因控制合成的TRPV1蛋白可促进痒觉的产生。
    【详解】A、痒觉产生过程中,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A错误;
    B、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对传入信号分析综合后产生痒觉,B正确;
    C、据图可知,与正常小鼠相比,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抓挠次数明显增加,说明PTEN基因缺失会增加小鼠的抓挠次数,即增加小鼠对痒觉的敏感性,据此推测PTEN基因控制合成的PTEN蛋白是减弱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进而抑制小鼠的痒觉,C正确;
    D、已知PTEN基因敲除后,小鼠DRG中的TRPV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据图可知,与正常小鼠相比,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抓挠次数明显增加,说明TRPV1蛋白可促进痒觉的产生,因此正常小鼠中PTEN蛋白可能通过抑制TRPV1蛋白的合成减弱痒觉,D正确。
    故选A。
    4. 生理学家将一个微电极插入乌贼星状神经的管状大轴突内,另一个电极放在膜外,监测膜内外电压的变化。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膜处于极化状态。在膜上某处给予刺激后,该处极化状态被破坏,即去极化。短时期内膜内电位高于膜外电位,即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形成反极化状态。接着神经纤维膜又恢复到原来的外正内负状态,即复极化状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增大膜外K+浓度,极化状态膜内外电位差增大
    B. 去极化时,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C. 去极化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可能为0
    D. 去极化过程中,电表示数会改变
    【答案】A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A、静息电位是由钾离子外流形成的,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增大膜外K+浓度,会使细胞内外K+浓度差减小,钾离子外流减少,极化状态膜内外电位差减小,而不是增大,A错误;
    B、去极化时,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运输,B正确;
    C、去极化过程中,膜内电位逐渐升高,膜外电位逐渐降低,会有膜内外电位差为0的时刻,C正确;
    D、去极化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发生变化,电表示数会改变,D正确。
    故选A。
    5. 研究发现,当用水流喷射海兔的虹吸管时会引起鳃收缩,称为缩鳃反射。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向海兔的尾部施加一个强电击,在刺激后几分钟之内,只要轻触它的虹吸管,都会引发更强的缩鳃反射,之后逐渐恢复正常缩鳃反射;如果向海兔的尾部多次重复施加强电击,每次施加前间隔的一定时间,引发强缩鳃反射的反应可以持续一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虹吸管中存在缩鳃反射的感受器
    B. 水流喷射是条件刺激,强电击是非条件刺激
    C. 缩鳃反射增强可能因为突触前膜释放了更多的递质
    D. 强缩鳃反射持续一周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答案】B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详解】A、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由题意“如果向海兔的尾部施加一个强电击,在刺激后几分钟之内,只要轻触它的虹吸管,都会引发更强的缩鳃反射”可知,虹吸管中存在缩鳃反射的感受器,A正确;
    B、由题意可知,水流喷射是非条件刺激,强电击是条件刺激,B错误;
    C、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其中有突触结构,缩鳃反射增强可能因为突触前膜释放了更多的递质,使缩鳃反射增强,C正确;
    D、长时记忆与新突触建立有关,由题意“每次施加前间隔的一定时间,引发强缩鳃反射的反应可以持续一周”推测, 在重复的强刺激下,神经元间通过建立新的突触连接形成长时记忆,即强缩鳃反射持续一周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
    故选B。
    6. 当人提起重物时,大脑皮层首先发出冲动,引起α神经元、γ神经元兴奋,进而引起骨骼肌的肌纤维(肌纤维即肌细胞)收缩,提拉重物,反射通路简图如下,图中神经元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细胞相接触的部位为突触。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有7个突触结构
    B. γ神经元兴奋会使骨骼肌收缩的力量变强
    C. 从反射弧结构组成的角度分析,肌梭是效应器
    D. 肌肉被重物牵拉引起的肌梭兴奋会通过α神经元引起梭外肌纤维收缩
    【答案】C
    【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由突触的特殊结构决定的,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若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细胞相接触的部位,都可称为突触,图中所示部分共有7个突触,A正确;
    B、A神经元属于传入(感觉)神经元,γ神经元兴奋,肌梭能感受梭内肌纤维收缩,产生兴奋并传导给A神经元,最终会使骨骼肌收缩的力量增强,B正确;
    C、γ神经元兴奋,肌梭能感受梭内肌纤维收缩,产生兴奋并传导给A神经元,从反射弧结构组成的角度分析,肌梭中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C错误;
    D、肌肉被重物牵拉引起的肌梭兴奋会通过α神经元引起梭外肌纤维收缩,这是反射弧正常的传导过程,D正确。
    故选C。
    7. 为探究某激素是胰岛素还是甲状腺激素,生物兴趣小组将生理状况良好且相同的小鼠分成四组,分别编号为甲、乙、丙、丁。给甲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该激素,乙组小鼠采取的措施为P;丙组小鼠饲喂含等量该激素的饲料,丁组小鼠饲喂不含该激素的饲料,观察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措施P指的是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B. 该实验自变量唯一,且体现相互对照的原则
    C. 如果甲丙组小鼠比乙丁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
    D. 如果甲组小鼠出现休克,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说明该激素是胰岛素
    【答案】B
    【分析】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详解】A、依题意,给甲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该激素,乙组与甲组形成对照,则乙组小鼠采取的措施为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A正确;
    B、依题意,该实验中甲乙组形成对照,自变量是有无添加激素;丙丁组形成对照,自变量是有无饲喂该激素,体现了空白对照原则,B错误;
    C、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活动,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如果甲丙组小鼠比乙丁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C正确;
    D、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给甲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该激素,甲组小鼠出现休克,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说明该激素是胰岛素,D正确。
    故选B。
    8. 如图所示为人体GH(生长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GHRH为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IH为生长激素抑制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GH弥散到血液中被定向运输到骨骼细胞等发挥作用
    B. GH发挥完作用后,可以被分解,也可以被回收再利用
    C. GH含量过少引起的GHIH分泌减少体现了反馈调节机制
    D. GHRH和GHIH在维持GH含量稳定性上起协同作用
    【答案】C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下丘脑通过释放GHRH作用到腺垂体使其分泌GH,下丘脑产生GHIH抑制腺垂体分泌GH。
    【详解】A、GH弥散到血液中被运输到全身各处,并与骨骼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A错误;
    B、GH发挥完作用后,一般会被灭活,因此机体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B错误;
    C、GH过少时会影响下丘脑的分泌功能,使GHRH分泌增加,GHIH分泌减少,进而使GH分泌增加,该过程体系了反馈调节,C正确;
    D、GHRH为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生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而GHIH为生长激素抑制激素,可抑制生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因此GHRH和GHIH在维持GH含量稳定性上起相抗衡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9. 下图表示科研人员测定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和热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温度越高,热觉感受器敏感程度不一定越高
    B. 冷觉感受器和热觉感受器的敏感温度范围不同
    C. 两条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接近于大鼠正常体温
    D. 皮肤冷处理的过程中,传入神经放电频率的变化是逐渐降低的
    【答案】D
    【分析】据图曲线变化的趋势可知,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冷觉感受器、热觉感受器在环境温度为28℃、42℃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最大,即最敏感,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都减小,所以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皮肤冷却处理的过程中,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冷觉感受器先兴奋进行通过体温调节使体温恢复正常,所以传入神经放电频率的先增大后减小。
    【详解】A、结合图示可知,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减小,A正确;
    B、由图可知冷觉感受器的敏感温度范围在10℃~40℃之间,温觉感受器敏感温度范围在36℃~47℃之间,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 B正确;
    C、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都减小,所以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C正确;
    D、皮肤冷却处理的过程中,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冷觉感受器先兴奋进行通过体温调节使体温恢复正常,所以传入神经放电频率的先增大后减小,D错误。
    故选D。
    10. 流感病毒通过呼吸道黏膜表面进入人体,吸入式流感疫苗是可以直接喷入鼻腔的减毒活疫苗,除了具备注射疫苗的免疫特点,吸入式疫苗还能很好地激发黏膜组织中的T细胞,并促进体液中的抗体分泌到黏膜表面,建立黏膜免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流感疫苗可诱导机体进行被动免疫
    B. 注射和吸入减毒活疫苗均能引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C. 黏膜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D. 由于流感病毒极易变异,需短时间内进行多次疫苗接种
    【答案】B
    【分析】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详解】A、流感疫苗属于抗原,可诱导机体进行主动免疫,而不被动免疫,A错误;
    B、注射和吸入减毒活疫苗都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等,所以均能引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正确;
    C、黏膜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
    D、由于流感病毒极易变异,之前接种的疫苗可能对变异后的病毒无效,所以需要间隔一段时间进行多次疫苗接种,但不能在短时间内接种,D错误。
    故选B。
    11. 辅助T细胞(Th细胞)种类繁多。幼稚Th细胞会依据接收到的抗原复合物的种类不同而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在不同细胞因子的活化作用下,幼稚Th细胞分化为不同的种类,如Th1和Th2。Th1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在清除胞内病原体感染中有重要作用;Th2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对于清除体液中的病原体有重要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Th1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细胞毒性T细胞结合使其激活
    B. APC呈递的抗原复合物的种类可能是决定幼稚Th细胞分化方向的重要因素
    C. Thl和Th2的形成离不开细胞因子的活化,两者巧妙配合共同完成特异性免疫过程
    D. 二次免疫时,Th细胞分化成的记忆T细胞可引起记忆B细胞或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
    【答案】D
    【分析】T细胞主要包括抑制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能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活性,从而间接抑制B细胞的分化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功能,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起抑制作用;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接触并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详解】A、Th1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在清除胞内病原体感染中有重要作用,Th1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细胞毒性T细胞结合使其激活,进而清除胞内病原体,A正确;
    B、幼稚Th细胞会依据接收到的抗原复合物的种类不同而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在不同细胞因子的活化作用下,幼稚Th细胞分化为不同的种类,如Th1和Th2,APC呈递的抗原复合物的种类可能是决定幼稚Th细胞分化方向的重要因素,B正确;
    C、在不同细胞因子的活化作用下,幼稚Th细胞分化为不同的种类,如Th1和Th2。Thl参与细胞免疫,Th2的参与体液免疫,两者巧妙配合共同完成特异性免疫过程,C正确;
    D、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都不是由Th细胞分化形成的,D错误。
    故选D。
    12. HSP(热休克蛋白)是细胞受到高温及感染、创伤等理化刺激时诱导合成的一组蛋白质。HSP65是结核杆菌病原微生物的优势蛋白,当人感染结核杆菌时,机体中有40%的特异性免疫是针对这一蛋白的,已知人体中乙酰胆碱受体与HSP65的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受到理化刺激时,机体会产生HSP抗体
    B. T细胞通过直接识别结核杆菌进而发生免疫应答
    C. 结核杆菌持续感染时,机体血浆中会出现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
    D. HSP65抗体与HSP65结合可以抑制微生物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答案】B
    【分析】由题意可知,热休克蛋白能与癌变细胞产生的抗原结合形成热休克蛋白-抗原复合体,说明热休克蛋白参与了对抗原的识别,只有热休克蛋白与癌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才能被吞噬细胞吞噬。
    【详解】A、细胞受到高温及感染、创伤等理化刺激时会诱导合成HSP,机体可能会将其视作抗原产生相应抗体,A正确;
    B、T细胞不能直接识别结核杆菌,T细胞识别的是被抗原呈递细胞处理后的结核杆菌的抗原肽 - MHC分子复合物,B错误;
    C、因为人体中乙酰胆碱受体与HSP65的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结核杆菌持续感染时,机体免疫系统紊乱,可能会误将乙酰胆碱受体当作HSP65产生抗体,C正确;
    D选项 HSP65抗体与HSP65结合后,能够阻止微生物的进一步增殖或者阻止其对人体细胞的黏附等,从而发挥免疫效应,D正确。
    故选B 。
    13.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社群压力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密切相关,调节机制如下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信息分子进行相互作用
    B. 生长激素和性激素分泌减少可抑制种群中新个体的出生
    C. 社群压力刺激下,机体抗体数量减少可能与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有关
    D. 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答案】D
    【分析】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通过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等信息分子进行相互作用,这些信息分子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发挥调节作用,例如,神经系统通过分泌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影响免疫调节和体液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影响免疫调节,免疫系统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调节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详解】A、据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内分泌细胞,免疫系统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内分泌细胞,内分泌系统可通过分泌激素作用于免疫系统等,故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信息分子进行相互调节,A正确;
    B、生长激素具有促进动物生长的功能,性激素具有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维持第二性征的作用,生长激素和性激素分泌减少,会影响生殖能力,从而可能减少种群中新增个体的出生,B正确;
    C、糖皮质激素对机体的发育、生长、代谢以及免疫功能等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社群压力下,糖皮质激素增加会导致抗体数量减少,这与免疫抑制有关,C正确;
    D、下丘脑通过副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通过交感神经作用到胰岛A细胞,D错误。
    故选D。
    14. 生长素运输渠道化理论认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主茎运输,当主茎中生长素运输流饱和时,会限制侧芽合成的生长素外流,侧芽处于休眠状态,形成顶端优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多为IAA,合成它的原料是吲哚乙酸
    B. 根据生长素运输渠道化理论,去除顶芽后侧芽处生长素外流加强
    C. 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的过程中不需要消耗能量
    D. 顶端优势、茎的背地性都说明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
    【答案】B
    【分析】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详解】A、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多为IAA,合成它的原料是色氨酸,A错误;
    B、根据生长素运输渠道化理论,植物去除顶芽后侧芽逐渐生长,说明侧芽处生长素外流加强,B正确;
    C、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向侧芽运输过程属于主动运输,消耗能量,C错误;
    D、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这是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茎的背地生长与向光生长都只是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D错误。
    故选B。
    15. 甲瓦龙酸在长日照条件下易形成赤霉素;短日照条件下,则在光敏色素参与下形成脱落酸;特殊情况下,甲瓦龙酸可以合成细胞分裂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分布在叶肉细胞中
    B. 细胞分裂素既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也能促进细胞质分裂
    C. 夏季易形成赤霉素,冬季易形成脱落酸
    D. 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与基因、激素和环境密切相关
    【答案】A
    【分析】由题意分析:长日照时,植物体内的甲瓦龙酸转化为赤霉素;短日照时,植物体内的甲瓦龙酸转化为脱落酸;有时,植物体内的甲瓦龙酸转化为细胞分裂素。
    【详解】A、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A错误;
    B、细胞分裂素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延缓细胞衰老,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分裂,生长素促进细胞核分裂,B正确;
    C、甲瓦龙酸在长日照条件下易形成赤霉素;短日照条件下,则在光敏色素参与下形成脱落酸;夏季日照时间长,因此易形成赤霉素,冬季日照时间短,因此易形成脱落酸,C正确;
    D、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中,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基因的表达;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植物通过光敏色素响应环境变化调控基因表达及激素的产生和分布,因此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由环境因素、植物激素和基因控制,D正确。
    故选A。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内液不参与细胞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的调节
    B. 主动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影响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变化
    C.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也约为770kPa
    D. 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
    【答案】AD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细胞内液也含有蛋白质和无机盐,因此细胞内液参与细胞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的调节,A错误;
    B、主动饮水会由于肠道对水的吸收使血浆总体积增加,但由于血浆中的无机盐的浓度相对恒定,故晶体渗透压会降低,抗利尿激素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因此抗利尿激素分泌也会影响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变化,B正确;
    C、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因此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也约为770kPa,C正确;
    D、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D错误。
    故选AD。
    17. 谷氨酸(大脑中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AMPA受体和NMDA受体结合后,AMPA受体通道打开引起Na+内流,产生的电位变化使NMDA受体通道打开,引起胞外Na+和Ca2+经NMDA内流,导致细胞内Ca2+水平显著升高。Ca2+激活NOS促进NO合成,NO最终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引起谷氨酸持续释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氧化氮可以传递信息,其受体位于靶细胞内
    B. 突触后神经元有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转换
    C. 用NMDA受体拮抗剂抑制突触传递过程,则NO不能释放
    D. 谷氨酸引起NO扩散并再度调节谷氨酸释放的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
    【答案】AC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根据题意,NO最终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引起谷氨酸持续释放,说明NO可以传递信息,并且其作用于突触前神经元内部,所以其受体位于靶细胞(突触前神经元)内,A正确;
    B、选项 在突触后神经元处,先是谷氨酸(化学信号)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离子通道打开产生电位变化(电信号),并没有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B错误;
    C、用NMDA受体拮抗剂抑制突触传递过程,会影响胞外Na+和Ca2+经NMDA内流,导致细胞内Ca2+水平不能显著升高,从而NOS不能被激活,NO不能合成,也就不能释放,C正确;
    D、谷氨酸引起NO扩散并再度调节谷氨酸释放,是促进谷氨酸持续释放,属于正反馈调节,而不是负反馈调节,D错误。
    故选AC。
    18. 临床上给患者输入O2时,往往使用含有5%左右的CO2的混合气体。当动脉血中的H+浓度升高时,外周化学感受器因H+进入细胞而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当H+浓度降低时,呼吸运动受到抑制,肺通气量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H+与激素等可参与维系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B. 呼吸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是产生感觉的重要部位
    C. 动脉血中的H+浓度降低引起呼吸活动受到抑制的过程属于体液一神经调节
    D. 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会刺激相关感受器,引起患者肺通气量增加
    【答案】ACD
    【分析】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除激素外,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如组胺、某些气体分子(NO、CO等)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CO2),也能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CO2是调节呼吸运动的重要体液因子。体液中CO2浓度变化会刺激相关感受器,从而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
    【详解】A、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H+也能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故H+与激素等可参与维系人体内环境的稳态,A正确;
    B、呼吸、心跳等人体的基本生命中枢位于脑干,大脑皮层是产生感觉的重要部位,B错误;
    C、较低的H+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这属于体液调节,外周化学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通过反射弧引起呼吸活动受到抑制的过程,这属于神经调节,C正确;
    D、CO2浓度变化可以使一些特定的感受器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或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沿传入神经传导至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引起患者肺通气量增加,D正确。
    故选ACD。
    19. 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的IFN-γ既能诱导巨噬细胞、组织细胞合成各种抗病毒蛋白,又能增加细胞表面呈递抗原的数量。功能受损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后会持续产生IFN-γ,导致靶细胞过度活化并释放大量炎性因子,诱发炎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IFN-γ属于细胞因子,是具有免疫作用的蛋白质
    B. IFN-γ的抗病毒作用具有间接性和非特异性
    C. IFN-γ可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对靶细胞的识别
    D. 炎症的发生是过多的IFN-γ刺激受损细胞毒性T细胞导致的
    【答案】ABC
    【分析】病毒侵入细胞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毒侵入的靶细胞结合,使得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
    【详解】A、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内皮细胞、表皮细胞等)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因此IFN-γ属于细胞因子,是具有免疫作用的蛋白质,A正确;
    B、IFN-γ既能诱导巨噬细胞、组织细胞合成各种抗病毒蛋白(抗病毒蛋白能与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又能增加细胞表面呈递抗原的数量,抗原数量增加可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对靶细胞的识别,因此IFN-γ的抗病毒作用具有间接性和特异性,B正确;
    C、IFN-γ能增加细胞表面呈递抗原的数量,可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对靶细胞的识别,C正确;
    D、功能受损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后会持续产生IFN-γ,导致靶细胞过度活化并释放大量炎性因子,诱发炎症。故炎症的发生是过多的IFN-γ导致靶细胞过度活化,释放大量炎性因子,诱发炎症,D错误。
    故选ABC。
    20. 玫瑰葡萄种植过程中,扦插繁殖、控制枝条生长、提高果实品质等方面都可以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B. 在花蕾期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可收获无籽葡萄
    C. 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D. 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就一定能提高葡萄的产量和品质
    【答案】ACD
    【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织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在蔬菜生产过程中,正确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蔬菜生长,提高产量和品种;但使用不当时,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甚至造成经济损失。
    【详解】A、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催化作用,A错误;
    B、赤霉素能促进果实发育,所以在花蕾期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可收获无籽葡萄,B正确;
    C、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可能影响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过量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还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不利影响,C错误;
    D、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需要考虑施用浓度、时间等因素,所以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并不一定能提高葡萄的产量和品质,D错误。
    故选AC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研究人员经常通过测量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来研究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图1中电表①②③的两个微电极均放在神经表面;图2是兴奋传导过程中某时刻神经纤维不同位置的膜电位曲线;图3中虚线是经某种处理后的动作电位变化曲线,其他条件均适宜。
    (1)刺激AB段中点,发生偏转的电表是______(填编号),该实验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理由是______。
    (2)图2①~⑤中,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的点为______;图3中处理后的峰电位比正常峰电位明显降低,原因可能是______。
    (3)经研究,杜冷丁作用于突触时既不会损伤神经元结构,也不影响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含量。据此推测杜冷丁用于止痛的作用机制可能是______。
    【答案】(1)①. ②③ ②. 不能 ③. 只能证明兴奋可以在突触处从左侧到右侧传递,不能证明兴奋不可以在突触处从右侧到左侧传递
    (2)①. ①⑤ ②. 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降低
    (3)杜冷丁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神经递质失去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的机会,不能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从而达到止痛镇静的作用
    【分析】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而发挥作用。动作电位是钠离子内流形成的,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
    【小问1详解】刺激AB段中点,兴奋同时到达A和B,故电流表①不会偏转,刺激AB,兴奋可以传递到电表②和③,故②③会偏转;
    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理由是只刺激AB的中点只能证明兴奋可以在突触处从左侧到右侧传递,不能证明兴奋不可以在突触处从右侧到左侧传递。
    【小问2详解】由图2可知,①⑤处为静息电位,钾离子外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图3中处理后的动作电位峰电位比正常峰电位明显降低,原因可能是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降低。
    【小问3详解】杜冷丁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麻醉剂,杜冷丁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神经递质失去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的机会,不能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从而达到止痛镇静的作用。
    22. 下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图中A、B、D代表器官,a、b、d代表激素。
    (1)图中D代表______,b代表______。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存在分层调控,被称为______调节。
    (2)原发性甲减是由甲状腺本身病变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继发性甲减主要指由于下丘脑或垂体的病变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为了初步诊断甲、乙、丙三人发生甲减的原因,科研人员分别给他们及一个健康人注射适量且等量的激素M,并在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时分别测量四人血液中TSH(促甲状腺激素)的相对含量,结果如图所示。
    ①激素M最可能是______(填写名称),若对原发性甲减患者注射M后,其对碘元素摄入量会_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健康人甲乙丙低”)。
    ②据图推测,甲、乙、丙三人中最可能患有继发性甲减的是______,作出该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答案】(1)①. 下丘脑 ②. 甲状腺激素 ③. 分级
    (2)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②. 不变 ③. 乙 ④. 健康人注射激素M后TSH含量升高,甲、丙注射后TSH含量升高,说明垂体功能正常,乙注射后TSH含量几乎无变化,可能是垂体病变,所以乙最可能患有继发性甲减
    【分析】一、题图分析:
    分析上图:通过b可以对A和D两个器官起作用,说明b是甲状腺激素,B是甲状腺,a是促甲状腺激素,A是垂体,d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是下丘脑;
    分析下图:健康人注射M后,TSH的含量增高,说明M是TRH;甲注射前TSH含量比健康人低,注射后和正常人一致,说明甲的病变部位是下丘脑;乙注射前TSH比健康人低,注射后依然低,证明乙的病变部位是垂体;丙注射前TSH偏高,注射后更高,说明丙的病变部位是甲状腺。
    二、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这种调节过程为反馈调节。
    【小问1详解】由题图可知,b可以对A和D两个器官起作用,说明b是甲状腺激素,则B是甲状腺,a是促甲状腺激素,A是垂体,d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是下丘脑;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存在分层调控,被称为分级调节;
    【小问2详解】①激素M最可能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因为健康人注射M后,TSH的含量增高,说明M是TRH;如果是下丘脑病变不能正常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那么注射后会使垂体分泌TSH增加;如果是垂体病变,注射后TSH的含量不会明显增加;如果是甲状腺本身病变(原发性甲减),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后,因为甲状腺病变不能正常工作,所以甲状腺对碘元素的摄入量不变,因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无法增加,不需要更多的碘元素。对于原发性甲减患者来说,其甲状腺本身病变,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后,甲状腺不能正常合成甲状腺激素,所以对碘元素的摄入量不变;
    ②健康人注射适量且等量的激素M(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后,TSH含量会升高,因为TRH能促进垂体分泌TSH。而甲注射后TSH含量升高,说明甲的垂体能够正常响应激素M的刺激,垂体没有问题;丙注射后TSH含量也有升高趋势,说明乙的垂体功能正常;而乙注射后TSH含量几乎没有变化,这表明可能是丙的垂体出现病变,因为垂体病变则不能在激素M(TRH)的刺激下正常分泌TSH,所以乙最可能患有继发性甲减。
    23. AD(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以湿疹样皮疹和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引起AD的因素众多,对西替利嗪过敏者的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在受到西替利嗪刺激时会释放TSLP,TSLP可诱导树突状细胞发挥作用进而引发免疫反应。下图表示某AD患者在涂抹西替利嗪(过敏原)后机体反应的部分图解。(注:IgE表示过敏反应抗体,肥大细胞脱颗粒中含有组胺)
    (1)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在结构上具有很多分支的意义是______。图示IgE______(填“是”或“不是”)抗TSLP的抗体,判断理由是______。
    (2)分泌IgE的细胞可由______直接分化而来,图示表明患者不是第一次接触西替利嗪,理由是______。
    (3)AD患者出现湿疹样皮疹的原因是______;涂抹西替利嗪后,机体通过调节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组胺可以直接刺激周围神经元引起瘙痒,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______调节。
    (4)为探究针灸“血海”和“曲池”穴对AD防治作用。研究者以同种大鼠为材料设计了空白组、模型组和针灸组,模型组的建立过程为:对大鼠注射异种卵蛋白并同时联合注射胸腺肽,隔日一次,连续三次。实验一段时间后,测得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如图。模型组同时联合注射胸泉肽的目的是______;该实验结论是______。
    【答案】(1)①. 增加与其他细胞接触面积,以便摄取和呈递抗原 ②. 不是 ③. 根据题意TSLP引发免疫反应过程与IgE和肥大细胞结合过程不同
    (2)①. B淋巴细胞 ②. 图中存在IgE,过敏反应为二次免疫反应
    (3)①. 肥大细胞脱颗粒中的组胺等物质引起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②. 神经-体液
    (4)①. 诱导建立AD(特应性皮炎)模型 ②. 针灸“血海”和“曲池”穴对AD有防治作用,可降低肥大细胞脱颗粒率
    【分析】过敏反应:
    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小问1详解】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在结构上具有很多分支,这样能增加树突状细胞与其他细胞(如T细胞等)接触的面积,从而更有效地摄取和呈递抗原;图示IgE不是抗TSLP的抗体,判断理由是:根据题意,TSLP可诱导树突状细胞发挥作用进而引发免疫反应,而图中IgE是与肥大细胞结合,在西替利嗪(过敏原)的作用下,使肥大细胞脱颗粒,与抗TSLP的作用过程不同;
    【小问2详解】分泌IgE的细胞(浆细胞)可由B淋巴细胞直接分化而来。图示表明患者不是第一次接触西替利嗪,理由是图中存在IgE,IgE是过敏反应抗体,过敏反应是二次免疫反应,只有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才会发生;
    【小问3详解】AD患者出现湿疹样皮疹的原因是: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物质,组胺等物质会引起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皮肤出现湿疹样皮疹;涂抹西替利嗪后,机体通过调节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体液调节),组胺可以直接刺激周围神经元引起瘙痒(神经调节),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因此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小问4详解】因为在构建模型组时,需要通过特定的操作来模拟疾病状态,因此注射异种卵蛋白并联合注射胸腺肽这种操作是为了使大鼠出现类似AD的症状,从而构建出AD模型用于后续实验探究;从图中可以看出,针灸组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相较于模型组有所降低,空白组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最低。所以该实验结论是:针灸“血海”和“曲池”穴对AD有防治作用,可降低肥大细胞脱颗粒率。
    24. 脱落酸(ABA)有“逆境激素”之称,干旱可促进其合成。取正常水分条件下生长的某种植物的野生型和ABA缺失突变体幼苗,进行适度干旱处理,测定一定时间内茎叶和根的生长量,结果如图。
    (1)由图可知,干旱条件下,ABA对野生型幼苗的茎叶、根所起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
    (2)综合分析上图可知,野生型植株和ABA缺失突变体植株中,更适应干旱环境的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3)干旱条件下,野生型植株会出现“光合午休”的现象,而ABA缺失突变体的“光合午休”的现象不明显,推测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答案】(1)①. 抑制 ②. 促进
    (2)①. 野生型植株 ②. 野生型植株茎叶长度小,蒸腾作用弱,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因此更适应干旱环境
    (3)ABA能促进气孔关闭,导致CO2供应不足而引起“光合午休”,ABA缺失突变体不能合成ABA,“光合午休”的现象不明显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干旱缺水条件下,脱落酸抑制茎叶的生长,同时促进根的生长,说明脱落酸的这种作用,有利于植物适应缺水环境。
    【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与突变体(不能合成ABA)相比,野生型(能合成ABA)植株茎叶生长受到抑制,根的生长被促进,因此ABA对野生型幼苗的作用是抑制茎叶的生长,促进根的生长。
    【小问2详解】野生型植株茎叶长度小,蒸腾作用弱,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因此更适应干旱环境。
    【小问3详解】干旱条件下,野生型植株会出现“光合午休”的现象,而ABA缺失突变体的“光合午休”的现象不明显,其原因可能是ABA能促进气孔关闭,导致CO2供应不足而引起“光合午休”,ABA缺失突变体不能合成ABA,“光合午休”的现象不明显。
    25. 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家兔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体液。
    (1)a、b、c的成分和含量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别在于______。
    (2)如果上图为肺部组织模式图,则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______(填“高”或“低”),Ⅱ端比Ⅰ端血浆中O2含量______(填“多”或“少”),上述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3)饱食后,b中胰岛素含量升高的调节机制是______。
    (4)为了研究家兔血浆能否维持pH稳定,有同学将等量血浆分别装到2支编号为甲、乙的洁净试管中,分别测定pH并记录,再向甲试管中滴1滴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溶液,乙试管中滴1滴质量分数为1%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1min,再分别测定pH并记录。
    ①试评价并完善此方案:______。
    ②有同学猜想血浆通过缓冲作用来维持pH的相对稳定,补充完善相应的实验以取得证据,具体是______。
    【答案】(1)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2)①. 低 ②. 多 ③. Ⅱ端比Ⅰ端相比,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消耗而降低,O2不断进入血浆而增多
    (3)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进入血浆(b)
    (4)①. 缺少对照,应再增设两个蒸馏水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 ②. 增设两个缓冲液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
    【分析】一、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小问1详解】由题图可知,a为组织液、b为血浆、c为淋巴液,人体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含量接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小问2详解】如果图示为肺部组织模式图,则Ⅱ端比Ⅰ端相比,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消耗而降低,O2不断进入血浆而增多,因此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Ⅱ端比Ⅰ端血浆中O2含量多;
    【小问3详解】饱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进入血浆,通过体液运输全身各处;
    【小问4详解】①为了研究血浆能否维持pH的稳定,某同学将血浆等量分装到2支洁净的试管甲、乙中,分别测定pH并记录,再向甲试管中滴1滴5%的盐酸溶液,乙试管中滴1滴1%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1min,再分别测定pH并记录。该实验应该遵循对照原则,根据题意此方案缺少对照实验,应该再增设两个蒸馏水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
    ②血浆pH的相对稳定是通过缓冲物质来维持的,所以要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还需增设两个缓冲液对照组,看含有缓冲液的试管与含有血浆的试管pH的变化是否大体相同。

    相关试卷

    山东省潍坊市四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四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如图所示为人体GH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百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百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5~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A4: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A4,共24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