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百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百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5~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有关人体血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葡萄糖、尿素、二氧化碳均属于血浆的成分
B. 正常人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
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由无机盐含量决定
D. 血浆一般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答案】C
【分析】内环境的成分包括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调节类物质等,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内环境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详解】A、葡萄糖、尿素、二氧化碳都可以存在于血浆中,均属于血浆的成分,A正确;
B、正常人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B正确;
C、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C错误;
D、血细胞位于血浆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D正确。
故选C。
2. 下列关于神经元、神经系统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较多的树突有利于接受更多的刺激信息
B. 神经系统含有数目更多的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支持作用
C. 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许多神经中枢,如体温调节中枢
D. 人可以通过意识支配自主神经系统以适应不同环境
【答案】D
【分析】神经细胞由一个细胞体、一个轴突和若干个树突构成,轴突末端经多次分支,膨大部分形成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或是细胞体共同构成突触结构。
【详解】A、神经元包括突起和细胞体,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树突的形成增加神经元的表面积,有利于广泛接受刺激信息,A正确;
B、神经系统中含有大量的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简称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保护、支持和营养神经元的作用,B正确;
C、中枢神经系统中含有许多调节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如体温调节中枢,C正确;
D、自主神经系统是指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通常不受意识支配,D错误。
故选D。
3. 2024年5月25日,全国女子足球乙级联赛全面展开。在小组赛首轮争夺中,山西女足1比0小胜山东队。足球运动员在球场上奔跑、接球等,需要体内多个器官、系统的配合。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在听到哨声后停止奔跑,需要大脑皮层的H区参与
B. 运动员在奔跑过程中有意识地控制速度,说明大脑皮层能调控低级中枢
C. 运动员夺取冠军时产生的兴奋,通过完整的反射弧在大脑皮层形成感觉
D. 守门员经长期训练能够完成守门动作,可能与大脑皮层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答案】C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一个应答反应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称为反射,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详解】A、大脑皮层H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在听到裁判的哨声后停止奔跑,该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H区参与,A正确;
B、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可通过对脊髓中低级神经中枢的调控进而控制躯体的运动,运动员在奔跑过程中有意识地控制速度,与大脑皮层对低级中枢的调控有关,B正确;
C、完整的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基本条件,在大脑皮层产生感觉的过程不属于反射,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
D、守门员经长期训练能够完成守门动作,属于长时记忆的形成,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
故选C。
4. 如图为生物体内存在的几种突触的类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A突触产生抑制型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不会产生膜电位变化
B. A、B、C分别为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轴突-轴突型突触
C. 一个神经元可通过突触传递影响多个神经元的活动
D. 突触部位可以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换
【答案】A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①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②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等。③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④兴奋传递特点:单向性(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⑤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兴奋或抑制。
【详解】A、若A突触产生抑制型神经递质,抑制型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引起负离子进入突触后膜内,使突触后膜外正内负的状态更加加剧,产生膜电位变化,A错误;
B、轴突细长,据图可知,图中A、B、C分别为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轴突-轴突型突触,B正确;
C、由图可知一个神经元可通过突触传递影响多个神经元的活动,一个神经元也可以通过突触接受多个神经元传来的信息,C正确;
D、兴奋在突触部位存在信号转变过程,是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D正确。
故选A。
5.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及其发现过程中相关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稀盐酸可以直接作用于胰腺使其分泌胰液
B. 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上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
C. 胰液通过导管进入小肠,促胰液素通过血液循环进人胰腺
D. 未受稀盐酸刺激的小肠黏膜制备的提取液不能促进胰液的分泌
【答案】A
【分析】促胰液素最主要的生理作用是调节胰液的分泌,从而促进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它与其他胃肠激素如胆囊收缩素等相互协调,共同调节胃肠道的消化和运动功能。
【详解】ABC、稀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使小肠黏膜上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促胰液素,促胰液素进入毛细血管,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胰腺,并作用于胰腺使其分泌胰液,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导管进入小肠,A错误,BC正确;
D、未受稀盐酸刺激的小肠黏膜不产生促胰液素,其提取液不能促进胰液的分泌,D正确。
故选A。
6. 一个处于安静状态的健康的人,在一天中的某一时间段,皮肤血管中血液的相对流量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AB段皮肤表面的温觉感受器兴奋
B. 安静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
C. CD段人体内酶的活性比AB段时低
D. CD段皮肤血管收缩,增加散热
【答案】B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AB段血流量减少,说明人体进入寒冷环境中,此时皮肤表面的冷觉感受器兴奋,A错误;
B、在安静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运动时,骨骼肌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B正确;
C、CD段血流量增加,说明人体进入炎热环境中,AB段温度低于CD段,但人体体温相对稳定,不会影响酶的活性,C错误;
D、CD段环境温度高,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增加散热,D错误。
故选B。
7. 过度紧张、焦虑等会导致脱发、白发,研究者利用黑色小鼠得出相关调节机制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糖皮质激素分泌异常增多,将会影响HFSC的增殖分化导致脱发
B. 抑制NE的合成能够预防白发,促进Gas6蛋白的合成能够预防脱发
C. 脑和脊髓通过传出神经调节肾上腺髓质分泌NE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D. 途径①②过程中的NE均为信息分子,但运输途径和作用时间都不相同
【答案】C
【分析】过度紧张焦虑刺激下丘脑,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G,最终导致毛囊细胞减少引起脱发;过度紧张交流可刺激脑和脊髓,通过传出神经产生神经递质,一方面刺激肾上腺髓质产生激素NE,另一方面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NE,NE作用于MeSC,最终导致白发。
【详解】A 、糖皮质激素分泌异常增多影响 HFSC 的增殖分化导致毛囊细胞减少引起脱发,A正确;
B 、抑制 NE 的合成能预防白发,促进 Gas6 蛋白的合成能预防脱发,符合图中机制,B正确;
C、脑和脊髓通过传出神经调节肾上腺髓质分泌 NE 属于神经调节,而非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
D 、途径①中的 NE 为神经递质,运输的途径为扩散,②中的 NE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 均为信息分子,但是运输途径和作用时间不同,D正确。
故选C。
8. 早在17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人痘接种法,其主要过程为:“打开天花患者的小脓包,用棉花吸沾一点脓液,并使之干燥……然后放入可能患天花人的鼻子里。”被接种者会轻度感染天花,然后痊愈。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脓液”中的天花病毒属于抗原
B. “干燥”是为了降低天花病毒的活性
C. 鼻腔黏膜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 被接种者痊愈主要依靠的是辅助性T细胞“作战”
【答案】D
【分析】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详解】A、“脓包”是天花患者感染天花病毒形成的,其中的天花病毒属于抗原,A正确;
B、通过“干燥”使天花病毒活性降低,以减弱其感染能力,但可以很好保持抗原性,B正确;
C、皮肤和黏膜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C正确;
D、感染天花病毒并痊愈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完成,体液免疫主要依靠抗体“作战”,细胞免疫主要依靠细胞毒性T细胞“作战”,D错误。
故选D。
9. 图1为B淋巴细胞被激活的基本过程示意图,图2为某抗体与抗原结合模型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通常一个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后只产生一种抗体
B. 通常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性抗原
C. 一个抗体能结合两个抗原分子
D. 一个B细胞表面只有一种受体
【答案】D
【分析】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 B 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详解】AB、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和分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的抗体,AB正确;
C、据图1可知,一个抗体能结合两个抗原分子,C正确;
D、据图2可知,一个B细胞表面不只有一种受体,如同时含有结合抗原的受体和结合辅助性T细胞的受体等,D错误。
故选D。
10.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儿童常见病,其发生与鼻黏膜分泌的P物质有关,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敏原初次刺激特异性个体不会发生免疫反应
B. 过敏原与浆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刺激其分泌IgE抗体
C. P物质引起鼻黏膜毛细血管扩张会导致组织液减少
D. 找出并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性鼻炎的主要措施
【答案】D
【分析】一、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二、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三、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过敏原初次刺激特异性个体产生IgE抗体,发生了免疫反应,A错误;
B、浆细胞不能识别过敏原,B错误;
C、P物质引起鼻黏膜毛细血管扩张会导致组织液增加,C错误;
D、避免再次接触外源性过敏原是预防过敏性鼻炎的主要措施,D正确。
故选D。
11. 随着人类对免疫系统认识的深入,免疫学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疫苗就是灭活或减毒的完整病原体,能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B. 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能进行器官移植
C. 使用免疫抑制剂可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
D.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利用了抗原和抗体间的特异性
【答案】A
【分析】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详解】A、接种的疫苗通常是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品,也可以是不完整的病原体,只要含有病原体的抗原即可,A错误;
B、研究表明,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B正确;
C、免疫抑制剂可以降低免疫排斥反应,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C正确;
D、利用抗原和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可进行检测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等,D正确。
故选A。
12. 水稻在苗期会表现出顶端优势,其分蘖相当于侧枝。AUX1是参与水稻生长素极性运输的载体蛋白之一。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AUX1缺失突变体的分蘖可能增多
B. 分蘖发生部位生长素浓度越高越有利于分蘖增多
C. 在水稻的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进行非极性运输
D. 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可能会促进分蘖的生长,却抑制根的生长
【答案】B
【分析】生长素:
1、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2、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3.分布:各器官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于新陈代谢旺盛的部分;老根(叶)>幼根(叶);分生区>伸长区;顶芽>侧芽。
【详解】A、AUX1缺失突变体导致生长素不能正常运输,顶端优势消失,分蘖可能增多,A正确;
B、分蘖发生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时会对分蘖产生抑制,导致分蘖减少,B错误;
C、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C正确;
D、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于芽,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可能会促进分蘖的生长,却抑制根的生长,D正确。
故选B。
13. 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生活中应用极其广泛。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青鲜素能抑制大麦发芽并促进其产生α-淀粉酶
B.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可获得无子番茄
C. 乙烯利不仅对水果有催熟作用,还能诱导水果自身产生乙烯
D. 膨大剂能促进西瓜、草莓等水果的长势
【答案】A
【分析】一、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二、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详解】A、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青鲜素能抑制马铃薯、大蒜等发芽,A错误;
B、用生长素或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未受粉的雌蕊柱头,可促进子房发育,获得无子果实,B正确;
C、乙烯利分解释放的乙烯对水果有催熟作用,还可以进一步诱导水果自身产生乙烯,加速水果成熟,C正确;
D、膨大剂能促进西瓜、草莓等水果的长势,加快水果成熟,使其提前上市,D正确。
故选A。
14. DA-6是一种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植株体内叶绿素、蛋白质的含量和光合速率,使烟叶、花生、大豆等增产15%~40%,并能增强其抗逆性,促进早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DA-6具有与细胞分裂素相似的生理功能
B. DA-6的使用时间、浓度及部位等会影响使用效果
C. 与植物激素相比,DA-6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D. 探究DA-6的最适使用浓度,应先设计浓度梯度较小的预实验进行摸索
【答案】D
【分析】植物激素是植物体产生的,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对植物体生长发育起到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详解】A、细胞分裂素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A正确;
B、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时间、浓度及部位等会影响其使用效果,B正确;
C、与植物激素相比,DA-6是一种新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易于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C正确;
D、探究最适浓度,可先设计浓度梯度较大的预实验进行摸索,在此基础上设计更合理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D错误。
故选D。
15. 植物的生命活动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共同调节,包括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养分等环境因素,以及植物激素和遗传背景等内部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使其能够适应并生存于各种复杂环境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还能作为调节种子萌发的信号
B. 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发挥主要调节作用的激素不同
C. 春化作用是指某些植物种子需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之后才能萌发
D. 植物根含有的某些物质和细胞能够将重力信号转化为生长素运输信号
【答案】C
【分析】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对于多细胞植物体来说,细胞与细胞之间、器官和器官之间的协调、需要通过激素传递信息。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同时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详解】A、对植物来说,光不只是起提供能量的作用,还能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A正确;
B、植物生物生命受多种激素的调节,在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激素不同,B正确;
C、有些植物在生长期需要经历一段时期的低温之后才能开花,这种经过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C错误;
D、植物的根、茎中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的不平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D正确。
故选C。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如图为人体的内环境组成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相关液体。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肌肉注射的药物成分首先会进入①,再被运输到各处组织
B. 若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则会使③的渗透压下降导致组织水肿
C. 正常情况下,③渗入转化成①量远大于渗入转化成②的量
D. 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仅是由①②③构成的液体环境
【答案】AB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①为血浆,②为淋巴,③为组织液,④为细胞内液。
【详解】A、肌肉注射的药物成分首先会进入③组织液,A错误;
B、若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则会使①血浆的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进而导致组织水肿,B错误;
C、正常情况下,③组织液渗入转化成①血浆的量远大于渗入转化成②淋巴液的量,进而维持细胞外液间的平衡,C正确;
D、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等构成,不能说内环境仅由血浆、淋巴液、组织液构成,D正确。
故选AB。
17. 如图的三个装置中,有关神经结构处于相同的培养环境中,且AB段距离相等,BC段距离相等,若刺激A点,观察三个电表,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 发生偏转的次数依次为2、2、1
B. 从刺激到发生第一次偏转的时间相等
C. 甲组电表两次偏转的方向相同
D. 偏转两次的组别从第一次偏转到下次偏转的时间间隔不同
【答案】ABD
【分析】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但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导的。兴奋在突触处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
【详解】AC、据图分析,图甲A、B、C点在一条神经纤维上,刺激A点后,B点先兴奋,C点后兴奋,所以电流表会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图乙A、B点在一根神经纤维上,C点在另一根上,由突触结构分析可知,右侧是突触后膜,因为右侧是胞体的膜,是接受信号的;左侧是突触前膜,因为左侧是轴突末端形成的突触小体的膜,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方向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后膜,所以刺激A点后,兴奋可传到B点和C点,B点先兴奋,C点后兴奋,所以电流表会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图丙中A、B点在一根神经纤维上,C点在另一根上,分析突触结构可知,左侧的膜为突触后膜,右侧的膜为突触前膜,所以刺激A点后,兴奋可传到B点,但不能传到C点,所以电流表会发生1次偏转,A正确、C错误;
B、甲、乙、丙中AB段距离相等,因此,从刺激到发生第一次偏转的时间相等,B正确;
D、甲乙都偏转2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快于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速度,所以从第一次偏转到下次偏转的时间间隔不同,甲时间间隔短于乙,D正确。
故选ABD。
18. 机体存在血浆K+浓度调节机制,K+浓度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从而促进细胞摄入K+,使血浆K+浓度恢复正常。肾脏排钾功能障碍时,血浆K+浓度异常升高,导致自身胰岛素分泌量最大时依然无法使血浆K+浓度恢复正常,此时胞内摄入K+的量小于胞外K+的增加量,引起高钾血症。已知胞内K+浓度总是高于胞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高钾血症患者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电位差增大
B. 胰岛B细胞受损可导致血浆K+浓度升高
C. 高钾血症患者的心肌细胞对刺激的敏感性改变
D. 用胰岛素治疗高钾血症,需同时注射葡萄糖
【答案】A
【分析】神经细胞在静息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大,部分钾离子通过细胞膜到达细胞外,形成了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
【详解】A、已知胞内K+浓度总是高于胞外,高钾血症患者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大于正常个体,因此患者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电位差减小,A错误;
B、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由于胰岛素能促进细胞摄入K+,因此胰岛素分泌减少会导致血浆K+浓度升高,B正确;
C、高钾血症患者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容易产生兴奋,因此对刺激的敏感性发生改变,C正确;
D、胰岛素能促进细胞摄入K+,使血浆K+浓度恢复正常,同时胰岛素能降低血糖,因此用胰岛素治疗高钾血症时,为防止出现胰岛素增加导致的低血糖,需同时注射葡萄糖,D正确。
故选A。
19. 红细胞表面具有RhD蛋白的人被称为Rh阳性(Rh+),不具有该蛋白的则被称为Rh阴性(Rh-)。当Rh~母亲怀有Rh+胎儿时,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RhD蛋白可以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进入母体,使其产生RhD抗体(人的血清中不存在RhD的天然抗体),该抗体可透过胎盘进入胎儿的循环系统,造成新生儿溶血。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胎儿的RhD蛋白对于Rh-母亲来说属于抗原
B. 胎儿的RhD蛋白对于Rh+母亲来说属于抗原
C. Rh+母亲怀有Rh+的胎儿不会发生新生儿溶血
D. Rh-母亲怀有Rh+的胎儿,如果是第一胎就会发生新生儿溶血
【答案】BD
【分析】依据题意可知,RhD蛋白由基因D控制合成,所以其等位基因d不编码蛋白质;Rh﹣的人接受Rh+人的血液后会产生抗体,也就是说第一胎一般无临床症状,但当这位母亲第二次怀孕时,胎儿的红细胞或RhD蛋白再次进入母体,引起二次免疫,母体会产生更多的RhD抗体,此时的抗体也更容易进入胎儿的循环系统,也就更容易导致新生儿溶血。
【详解】AB、据题可知,Rh-母亲红细胞表面没有RhD蛋白,胎儿的RhD蛋白对于Rh-母亲来说属于抗原,而Rh+母亲红细胞表面具有RhD蛋白,胎儿的RhD蛋白对于Rh+母亲来说不属于抗原,A正确,B错误;
C、Rh+母亲怀有Rh+的胎儿时,母体体内不会产生RhD抗体,不会发生新生儿溶血,C正确;
D、Rh-母亲怀有Rh+的胎儿是第一胎,一般无临床症状,如果是第二胎,则会导致新生儿溶血,D错误。
故选BD。
20. 科研工作者以拟南芥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施加外源1nml/L油菜素内酯(BL)与不同浓度IAA对植物侧根形成的影响,如图1。同时检测了BL合成信号通路中2个关键基因CPD和DWF4在侧根中的转录产物(mRNA)含量,如图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将只含BL组的侧根数目规定为100%,作为计算百分比标准
B. 从-BL组实验可知,IAA在1~20nml/L浓度范围内,IAA抑制侧根的形成
C. IAA在20~50nml/L浓度范围内,BL对侧根形成影响更显著
D. +BL组的CPD和DWF4的转录水平下降,说明体内BL含量受负反馈调节
【答案】AD
【分析】一、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二、由曲线图分析可知,随着IAA浓度的增加,含有BL的培养基上拟南芥幼苗的侧根形成率明显高于不含BL的培养基上侧根的形成率,这说明适宜浓度的BL与IAA可协同促进侧根的形成。
【详解】A、由图可知,实验的比较标准取的IAA浓度为0、+BL为参照,A正确;
B、从-BL组实验可知,IAA在1~20nml/L浓度范围内,浓度较低时,IAA抑制侧根的形成,而浓度较高时IAA促进侧根的形成,B错误;
C、由图中曲线可知,IAA在20~50nml/L浓度范围内,+BL组曲线斜率相较于-BL组对更小,说明在该浓度范围内,IAA对侧根形成影响更显著,C错误;
D、+BL组促进侧根形成效果较好,但CPD和DWF4的转录水平反而下降,而CPD和DWF4的表达影响到BL的合成,说明体内BL含量受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A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肾排尿是人体排出水的最主要途径,机体能够通过调节排尿量以保持机体的水盐平衡。如图表示与尿液形成和排出相关的部分调节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排尿反射是人体重要的反射之一,反射是指_______。
(2)当膀胱内贮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因被动牵拉而产生冲动,冲动传入位于______中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_____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使膀胱缩小,完成一次排尿反射。同时,当尿液进人尿道时,又刺激尿道感受器,冲动再次传入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促进排尿反射进一步加强,这种调节方式叫作_________调节。
(3)图中⑤表示________激素,其作用是_______。若图中②过程受到阻碍,人体排尿会出现的情况是_____。
(4)某同学为了减少在校期间排尿的次数,几乎不饮水,这样做的危害是_______。
【答案】(1)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2)①. 脊髓 ②. 副交感神经 ③. (正)反馈调节
(3)①. 抗利尿激素 ②.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③. 尿失禁
(4)饮水不足使排出的尿量过少,代谢废物不能及时随尿排出体外,就会引起中毒而损害健康
【分析】据图分析: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脊髓为低级中枢,膀胱为感受器和效应器,④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①传向大脑的神经,②是从大脑发出的神经。
【小问1详解】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小问2详解】当膀胱内贮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因被动牵拉而发生冲动,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位于脊髓中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此时副交感神经兴奋才会导致膀胱缩小,从而完成一次排尿反射。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当尿液进入尿道时,又刺激尿道感受器,冲动再次传入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脊髓,促进排尿反射进一步加强,这种调节方式叫作(正)反馈调节。
【小问3详解】如图表示与尿液形成和排出相关的部分调节过程,则图中⑤表示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若图中②过程受到阻碍,则低级中枢(脊髓)失去了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则人体会出现尿失禁的现象。
【小问4详解】饮水不足会使排出的尿量过少,进而尿素等代谢废物不能及时随尿排出体外,从而就会引起中毒而损害健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适量饮水,及时排尿。
22. 针灸是我国传承千年治疗疾病的特有手段。2021年我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证明针灸的现代模式—电针刺小鼠后肢的足三里(ST36)穴位,激活Prkr2感觉神经元进行传导,促进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可在脂多糖(LPS)引起的炎症反应中发挥抗炎作用。
(1)针灸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从而发挥抑制炎症的作用,该过程的效应器是__________。
(2)针刺穴位时在____________产生痛觉,脚却并不缩回,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__________调节。
(3)研究人员利用同等强度的电针刺激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枢穴,并没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应,可能的原因是腹部不存在_______________。这也解释了针灸需要刺激特定穴位。
(4)为验证该疗法的抗炎效果,科学家可以通过电针刺小鼠足三里(ST36)穴位,检测Prkr2感觉神经元膜内电位变为____________,检测肠巨噬细胞外__________的含量降低。
(5)针灸讲究“穴位有讲究,轻重不一样”。图2中甲、乙分别为细针和粗针进行针灸治疗时,针刺部位附近神经末梢的电位变化。据图分析,细针治疗不能引起动作电位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1)迷走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肾上腺
(2)①. 大脑皮层 ②. 分级
(3)Prkr2神经元(或相应的感受器)
(4)①. 正电位 ②. TNF-α
(5)细针刺激产生的电位差不能达到阈电位
【分析】一、神经冲动的产生: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小问1详解】Prkr2神经元与感受器相连是感觉神经元,迷走神经与效应器相连,是运动神经元,针灸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从而发挥抑制炎症的作用,该过程的效应器是迷走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肾上腺。
【小问2详解】针刺穴位时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脚却并不缩回,这属于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脑中的相应高级中枢会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不断调整,机体的运动在大脑皮层以及其他中枢的分级调节下,变得更加有条不紊。
【小问3详解】结合题干“证明针灸的现代模式—电针刺小鼠后肢的足三里(ST36)穴位,激活Prkr2感觉神经元进行传导,促进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可在脂多糖(LPS)引起的炎症反应中发挥抗炎作用”可知,引发相应反应时刺激的部位为小鼠后肢穴位,而研究人员刺激的是小鼠腹部的天枢穴,若腹部不存在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的Prk2神经元(或腹部不存在足三里对应的感受器),则会出现并没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应的现象,这也为针灸抗炎需要在特定穴位才有效提供了解释;
【小问4详解】为验证该疗法的抗炎效果,科学家可以通过电针刺小鼠足三里(ST36)穴位,检测Prkr2感觉神经元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检测肠巨噬细胞外TNF-α的含量降低;
【小问5详解】若外界刺激没有超过阈值(没有超过阈电位),则不会引起动作电位,图2甲中刺激引起的膜内外电位差没有超过阈值(没有超过阈电位),所以细针治疗未引起动作电位;粗针扎穴位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Na+内流,从而产生动作电位;所以针灸治疗需要对针的粗细进行选择。
23.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尿糖,可导致多种器官功能损害。人类的糖尿病分为1、2两种类型,多饮、多尿、多食是其共同外在表现。1型、2型糖尿病的致病机制如图所示,其中①代表胰岛素分子,②代表葡萄糖转运蛋白。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多饮、多食”是糖尿病的主要症状之一、糖尿病患者血浆渗透压过高,这一刺激传至_____产生渴觉,使患者摄水量增加,导致“多饮”;而由于大量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且葡萄糖的_____发生障碍,导致机体能量供应不足,使患者更易产生饥饿感,导致“多食”。
(2)与正常人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偏高,据图分析,其原因是_____。尝试从血糖的来源或去路这两个角度,给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一条控制血糖的合理建议_____。
(3)据图可知,1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1型糖尿病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注射胰岛素。根据胰岛素作用时间的差别,胰岛素分为短效胰岛素(注射后作用时长为6~8小时)和长效胰岛素(注射后作用时长为14~18小时),两种类型的胰岛素注射2小时后起作用。临床结果显示,长效胰岛素具有更长效的降糖效果,某实验小组欲设计实验验证上述临床研究结果,进行了相关实验:
实验思路:取同种_____(填“健康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小鼠”或“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若干,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注射适量的短效胰岛素,乙组注射_____,丙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后2~6小时和8~14小时先后两次检测三组小鼠的血糖浓度。
预期结果:第一次检测_____,第二次检测_____。
【答案】(1)①. 大脑皮层 ②. 氧化分解
(2)①. 胰岛素受体不足,使胰岛素调节血糖的功能降低,血糖不能被及时利用,人体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才能产生同等的生理效应 ②. 控制糖类食物的摄入(或适度运动促进血糖氧化分解)
(3)①. 1型糖尿病模型小鼠 ②. 等量的长效胰岛素 ③. 甲、乙两组血糖浓度均低于丙组 ④. 甲组和丙组血糖浓度接近且均高于乙组
【分析】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其中胰岛素能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使得血糖下降。血糖浓度过低时,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的水解,使血糖浓度升高。
【小问1详解】糖尿病患者表现为高血糖,血浆渗透压过高,刺激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其摄水量增加,导致“多饮”;糖尿病患者表现为尿糖,大量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且胰岛素不足或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导致葡萄糖的氧化分解障碍,供能不足,产生饥饿感,导致“多食”。
【小问2详解】与正常人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偏高,因为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受体不足,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使胰岛素调节血糖的功能降低,血糖不能被及时利用,因此,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才能产生同等的生理效应。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控制饮食中糖类的摄入量、少食多餐、多吃粗粮、适当运动等方式控制血糖。
【小问3详解】验证长效胰岛素具有更长效的降糖效果,选择1型糖尿病模型小鼠,分别注射等量的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生理盐水,根据两种类型胰岛素作用时间的差别和起作用的时间,需要分别在注射后2~6小时和8~14小时内,进行两次检测,检测三组小鼠的血糖浓度。由于短效胰岛素作用时长为6~8小时,2~6小时内,甲、乙两组血糖浓度均低于丙组;而乙组长效胰岛素作用时间长,8~14小时内,仍具有降血糖作用,乙组小鼠血糖浓度低于甲组和丙组。
24. 图1是人体感染某种病原体后发生的免疫反应,其中⑥表示抗原呈递细胞,其他数字序号代表某种细胞或物质。图2是HIV感染人体后,血液中的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数量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④是______,⑦是______,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______(填图中序号和细胞名称)。
(2)图2中HIV感染人体后1至2年内,HIV的浓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但由于HIV感染人体后能破坏图1中的细胞______(填图中序号),导致其数量减少,使人体______(填“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力下降,增加人体患肿瘤的风险。
(3)正常人体抵抗肿瘤的发生主要依靠的是______免疫,为验证上述观点,研究人员进行相关实验,步骤如下:
①实验组:用MCA(一种化学致癌剂)诱导1号小鼠形成肿瘤;给2号小鼠注射含有灭活肿瘤的缓冲液;一段时间后从2号小鼠体内提取图1中______(填图中字母和细胞名称)并注射到1号小鼠的血液中,观测1号小鼠肿瘤体积变化。
②对照组:重新取一批相同的小鼠,用MCA诱导3号小鼠形成肿瘤;给4号小鼠注射______;一段时间后从4号小鼠体内提取与实验组相同种类的细胞并注射到3号小鼠的血液中,观测3号小鼠肿瘤体积变化。
③实验预期结果:______。
【答案】(1)①. 记忆B细胞 ②. 细胞毒性T细胞 ③. ③浆细胞
(2)①. 吞噬细胞的吞噬、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作用于细胞外的HIV、细胞毒性T细胞使HIV感染的靶细胞裂解死亡 ②. ① ③.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①. 细胞 ②. ⑦细胞毒性T细胞 ③. 等量的不含有灭活肿瘤的缓冲液 ④. 1号小鼠肿瘤体积明显缩小,3号小鼠肿瘤体积继续变大
【分析】分析题意和图1可知,⑥表示抗原呈递细胞,①为辅助性T细胞,②为B细胞,,④为记忆B细胞,⑤为抗体,⑦为细胞毒性T细胞。
【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物质⑤为抗体,分泌抗体的③为浆细胞,则②为B细胞,故④是记忆B细胞,⑦能与靶细胞接触,⑦为细胞毒性T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浆细胞,即图中的③。
【小问2详解】图2中HIV感染人体后1至2年内,免疫系统通过吞噬细胞的吞噬、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作用于细胞外的HIV、以及细胞毒性T细胞使HIV感染的靶细胞裂解死亡而发挥免疫作用,从而使体液中的HIV浓度下降。由于HIV感染人体后能破坏图1中的细胞①即辅助性T细胞,导致其数量减少,由于辅助性T细胞能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从而使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力下降,增加人体患肿瘤的风险。
【小问3详解】正常人体抵抗肿瘤的发生主要依靠的是细胞免疫。
①实验组: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明抵抗肿瘤的发生主要依靠的是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实现,诱导1号小鼠形成肿瘤,给2号小鼠注射含有灭活肿瘤的缓冲液,目的是诱导2号小鼠发生免疫,一段时间后,从2号小鼠体内提取⑦细胞毒性T细胞注射到1号小鼠体的血液中,观测1号小鼠肿瘤体积变化。
②对照组:重新取一批相同的小鼠,用MCA诱导3号小鼠形成肿瘤,给4号小鼠注射等量的不含有灭活肿瘤的缓冲液,段时间后从4号小鼠体内提取与实验组相同种类的细胞并注射到3号小鼠的血液中,观测3号小鼠肿瘤体积变化。
③实验预期结果:实验组1号小鼠获得了来自于2号小鼠相应的细胞毒性T细胞,对照组4号小鼠没有产生相应的细胞毒性T细胞,故预期结果应该是:1号小鼠肿瘤体积明显缩小,3号小鼠肿瘤体积继续变大。
25. 《落花生》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叙事散文作品,文中提到的“落花生”可以分为果针入土和荚果膨大两个阶段。果针入土:花生开花受精后,形成向地生长的果针,随着果针的伸长生长,推动果针顶端的子房入土,它扎入土中3-10厘米后才停止伸长。荚果膨大:在正常生长的花生植株上,随着果针的伸长,受精子房被推入土壤中,发育成荚果。果针入土和荚果膨大通常受植物激素的调节。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针入土阶段内源植物激素____和 ____的协同作用促进了果针的伸长生长。激素作为______分子,会影响细胞的______,从而起到调节作用。
(2)将离体的花生果针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果针向地弯曲生长,检测弯曲过程前后果针内生长素含量基本不变,这______(能/不能)说明生长素在果针弯曲生长中不发挥作用,原因是_____。
(3)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离体的果针,一段时间后检测果针长度,结果如下图。
根据实验结果______(能/不能)说明生长素对花生果针生长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为什么?______。
(4)若人为阻止果针入土,果针将不能膨大形成荚果,为了解释这一现象,科学家提出了两种假设。假设一:光照抑制荚果膨大。假设二:受到土壤的挤压这一机械刺激荚果才能膨大。为了验证假设,研究人员选用悬空生长、且生长状态一致的果针为材料,分别进行如下处理:a、黑暗处理:将果针用锡箔纸包裹;b、机械刺激:用镊子每天对果针尖端轻轻夹捏10次,但不损伤植物组织;c、黑暗处理+机械刺激。其余培养条件均相同且适宜,测定并记录______。请评价并完善本实验_____。
【答案】(1)①. 生长素 ②. 赤霉素 ③. 信息 ④. 基因表达
(2)①. 不能 ②. 果针的向地弯曲生长可能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3)①. 不能 ②. 图中其他浓度组果针长度均大于0浓度组,只能说明生长素有促进作用,不能说明有抑制作用
(4)①. 荚果的大小、重量等 ②. 缺少对照,需要增加一个对照组,让其果针自然伸长入土
【分析】一、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由于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非常少,提取困难,人们通过人工合成的方式合成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二、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
【小问1详解】生长素可以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赤霉素也可以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在促进果针的伸长生长方面,生长素和赤霉素存在协同作用;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
【小问2详解】将离体的花生果针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果针向地弯曲生长,检测弯曲过程前后果针内生长素含量基本不变,可能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果针向地弯曲,不能说明生长素在果针弯曲生长中不发挥作用。
【小问3详解】图中其他浓度组果针长度均大于0浓度组,只能说明生长素有促进作用,不能说明有抑制作用,因此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生长素对花生果针生长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
【小问4详解】若人为阻止果针入土,果针将不能膨大形成荚果,为了解释这一现象,科学家提出了两种假设。假设一:光照抑制荚果膨大。假设二:受到土壤的挤压这一机械刺激荚果才能膨大。为了验证假设,研究人员选用悬空生长、且生长状态一致的果针为材料,分别进行如下处理:a、黑暗处理:将果针用锡箔纸包裹;b、机械刺激:用镊子每天对果针尖端轻轻夹捏10次,但不损伤植物组织;c、黑暗处理+机械刺激。其余培养条件均相同且适宜,测定并记录荚果的大小、重量等。本实验设计中缺少对照,需要增加一个对照组,让其果针自然伸长入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B卷)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Bword版含解析docx、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B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