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学情调研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学情调研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15题,每题2分,共计3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大脑和脊髓组成的
B. 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C. 脑神经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
D. 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对身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
【答案】D
【分析】神经系统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位于椎管内的脊髓。周围神经系统联络于中枢神经和其它各系统器官之间,包括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
【详解】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和小脑)和脊髓,A错误;呼吸中枢位于脑干,B错误;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和脊髓是各种反射弧的中枢部分)。因为脑干属于脑的一部分,所以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C错误;高级神经中枢如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对机体活动具有调节作用;低级神经中枢如脊髓,是一些简单反射的中枢,对这些反射活动有调节作用,如缩手反射、膝跳反射等,故D项正确。
2.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属于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受意识支配
B. 排尿时,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
C. 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
D. 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答案】C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
【详解】A、根据分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A错误;
B、副交感神经使膀胱壁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张,引起排尿动作,B错误;
C、当人由安静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时,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会受到抑制,交感神经的作用受占优势,C正确;
D、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不同的状态下对内脏器官的活动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例如,当人由剧烈运动转变为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交感神经的作用受到抑制,使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循环变慢变弱,肺的通气量减小,以便适应人体在安静状态时的需要,D错误。
故选C。
3. 图1表示神经纤维上某点受到刺激后对膜外电位的测量,图2表示神经纤维某部位在受到一次刺激前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1中神经纤维没有接受刺激前的电位分布是外正内负,是由K+外流形成的
B. 在没有接受刺激时,图1中的电位计可测量到静息电位的大小
C. 如果神经纤维膜外的Na+含量较低,则图2中C的电位将下降
D. 图2中从A到C的变化是由Na+内流形成的,该过程不消耗能量
【答案】B
【分析】图示分析可知:图1装置A电极均在膜外,静息时无电流产生,刺激后,由于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处不同时兴奋,所以两个电极之间会出现两次电位变化,导致指针偏转2次;图2中的A点的电位为静息电位,C点的电位为动作电位,神经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2中的B段。
【详解】A、图1中神经纤维没有接受刺激前的电位是静息电位,膜内外电位为外正内负,是由K+外流形成的,A正确;
B、静息电位时,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图1中的电位计两极都连在神经纤维膜的外侧,不能测定静息电位,B错误;
C、如果神经纤维膜外的钠离子含量较低,则进入细胞内的钠离子减少,导致图2中C的电位将下降,C正确;
D、图2中从A到C的变化是由Na+内流形成的,该过程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B。
4. 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表示反射弧中的结构,①、②表示刺激位点。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B将兴奋向神经(反射)中枢传递
B. 刺激①或②,使E产生不同的反应
C. 刺激②处可以在A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D. 刺激①处引起E收缩的过程是反射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
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A、B是传入神经,将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神经中枢,A正确;
B、刺激①或②,都可能会产生兴奋并传递到E,从而使E产生相同的反应,B错误;
C、在突触部位,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单向传递,所以刺激②处不能在A处检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
D、刺激①处引起E收缩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是反射,D错误。
故选A。
5. 下列有关神经系统分级调节及其人脑的高级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
A. 躯体各部分运动功能在大脑皮层的第一运动区都有代表区,而且皮层代表区的范围与躯体中相应部位的大小有关
B.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是通过反射进行的
C. 大脑皮层S区受损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
D. 大多数人左半球负责形象思维,右半球负责逻辑思维
【答案】B
【分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说话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W区受损时,不能写字;V区受损时,不能看懂文字;S区受损时,不能讲话;H区受损时,不能听懂话。
【详解】A、躯体各部分运动功能在大脑皮层的第一运动区都有代表区,而且皮层代表区的范围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如手的代表区比脚大,A错误;
B、神经系统的基本形成是反射,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是通过反射进行的,B正确;
C、大脑皮层S区受损的患者,不能讲话,C错误;
D、大多数人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右半球负责形象思维,D错误。
故选B。
6. 不同动物激素的化学组成不同,但其作用方式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能被体液定向运送至靶细胞
B.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细胞)分泌的
C. 激素调节的作用时间长、范围广
D. 激素含量极微作用高效
【答案】A
【分析】激素调节特点包括: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以及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详解】A、激素能被体液运输至全身各处,但激素只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A错误;
B、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对机体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的物质,B正确;
C、激素调节作用范围广泛且作用时间长,反应缓慢,C正确;
D、激素含量微少但作用高效,D正确。
故选A。
7. 某人体检化验单显示血浆中转氨酶指标超出正常范围,推测可能是某种原因使肝脏细胞或心肌细胞细胞膜通透性增强,从而导致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所致。这项事实说明了( )
A. 由于各种影响因素的存在,内环境很难保持稳定状态
B. 内环境的生化指标可作为诊断某些疾病的重要依据
C.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D. 内环境的稳态是由细胞膜通透性的大小决定的
【答案】B
【分析】内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和成分是相对稳定的,当内环境中的成分出现变化时,表明机体的组织或细胞可能出现了问题。本题中转氨酶在血浆中的含量是一定的,当转氨酶的量增多时,可作为肝炎的一个诊断依据。据此答题。
【详解】A、由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存在,内环境可以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
B、结合题意“某人体检化验单显示血浆中转氨酶指标超出正常范围……致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所致”,这说明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B正确;
C、稳态的动态变化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将有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C错误;
D、内环境的稳态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但其稳态不是由细胞膜通透性的大小决定的,D错误。
故选B。
8.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 )
A. 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B. 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尿素、载体蛋白、神经递质等
C. 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D. 细胞内外液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成分、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
【详解】饮水不足,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抗利尿激素增加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A项错误;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项错误;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及其理化性质都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C项错误;细胞内外液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D项正确。
9. 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 胰液的分泌不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C. 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调节
D. 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物质可通过血液运输
【答案】B
【分析】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能够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A、由实验①②可知,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A正确;
B、由实验①③可知,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并不能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一定不受神经调节产生,B错误;
CD、分析实验①②③④可知,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来调节,该物质可通过血液运输,CD正确。
故选B。
10. 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导致血糖调节异常而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高血糖、尿糖以及多饮、多食、多尿。下列关于糖尿病患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患者体内葡萄糖的分解增多,脂肪、蛋白质的分解减少
B. 患者细胞摄取葡萄糖减少会引起血糖浓度升高
C. 血糖浓度过高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D. 原尿中葡萄糖浓度升高导致随尿液排出的水分增加
【答案】A
【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A、患者体内葡萄糖的分解减少,脂肪、蛋白质的分解增多,以弥补细胞对能量的缺少,A错误;
B、胰岛素能促进对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因此患者细胞摄取葡萄糖减少,从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B正确;
C、血糖浓度升高,导致渗透压升高,大脑皮层会产生渴觉,C正确;
D、原尿中葡萄糖浓度升高,使得原尿的渗透压升高,影响了水分子的重吸收,导致随尿液排出的水分增加,D正确。
故选A。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很多,如6-BA与细胞分裂素具有类似的生理效应,PP333是赤霉素合成抑制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一定浓度的6-BA抑制马铃薯发芽,以延长贮藏期
B. 用PP333处理水稻可使植株矮化,增强抗倒伏能力
C. 用赤霉素喷施葡萄幼果,可提高坐果率和单果质量
D. 用乙烯利处理棉花可催熟棉桃,便于统一采摘
【答案】A
【分析】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详解】A、6-BA与细胞分裂素具有类似的生理效应,用一定浓度的6-BA可促进马铃薯发芽,可缩短贮藏期,A错误;
B、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生长的作用,PP333是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用PP333处理水稻可使植株赤霉素合成减少,植株矮化,可增强抗倒伏能力,B正确;
C、用一定浓度赤霉素喷施葡萄幼果,能缩短细胞周期,促进有丝分裂,可以提高葡萄结果率和单果质量,C正确;
D、乙烯具有催熟的作用,乙烯利具有和乙烯同样的作用效果,因此用乙烯利处理棉花可催熟棉桃,便于统一采摘,D正确。
故选A。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一定浓度的α-萘乙酸处理离体的花卉枝条,可促进生根
B. 凤梨成熟期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可以促进果实的成熟
C. 施用某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后,一定能提高相应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D.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获得无子番茄的原理与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原理不同
【答案】C
【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具有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特点。
【详解】A、α-萘乙酸是生长素类似物,故用一定浓度的α-萘乙酸处理离体的花卉枝条,可促进生根,A正确;
B、乙烯利与乙烯的作用类似,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故凤梨成熟期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可以促进果实的成熟,B正确;
C、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故施用某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后不一定能提高相应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C错误;
D、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番茄植株的雌蕊可获得无子番茄,其原理是生长素具有促进果实发育作用,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二者原理不同,D正确。
故选C。
13. 调查显示,艾滋病感染向青年学生和老年群体蔓延,“防艾”刻不容缓。下列有关艾滋病(AIDS)及其病毒(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HIV的遗传信息在RNA上
B. AIDS与类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机理相同
C. HIV虽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但在感染者体内仍可检测到相应抗体
D. 研制与逆转录酶特异性结合的药物是治疗AIDS的有效手段之一
【答案】B
【详解】A、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则遗传信息储存在RNA中,A正确;
B、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故两者的发病机理不相同,B错误;
C、HIV虽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但仍存在部分体液免疫,能产生少量抗体,C正确;
D、HIV是逆转录病毒,在寄主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并能随寄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故研制出与逆转录酶特异性结合的药物是治疗AIDS的有效手段之一,D正确。
故选B。
14. 恒温动物的体温调定点机制,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调定点为37 °C。下丘脑调节中枢存在冷敏神经元(C)和热敏神经元(W),这两种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决定了体温调定点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人剧烈运动大量出汗时,S点不移动
B. 图中热敏神经元与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相等时对应的下丘脑温度为体温调定点
C. 图中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下降和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升高时,体温调定点升高
D. 细菌感染使体温调定点上调到39℃且持续一段时间,此时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答案】D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因体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C、W曲线交于点S,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温度,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大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当体温高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小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
【详解】A、剧烈运动出汗时体温不变,S点不移动,A正确;
B、图中热敏神经元与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相等时,即两曲线相交的点,对应的下丘脑温度为体温调定点,B正确;
C、图中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下降和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升高时,即C曲线转变为C'曲线,W曲线转变为W'曲线,体温调定点升高,C正确;
D、细菌感染使体温调定点上调到39℃且持续一段时间,此时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错误。
故选D。
15. 已知: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不能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B. 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C. 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D. 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降低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刺激机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分泌CRH,促进垂体分泌ACTH,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即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活性物质与其受体进行结合,刺激机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分泌CRH,由此进行内分泌激素的分级调节,从而达到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图中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分泌CRH,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具有抑制作用,故两者对下丘脑分泌CRH有拮抗作用,C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过度炎症反应,会引起免疫抑制,即会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所以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D错误。
故选B。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4题,每题3分,共计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6. 正常人感染病原体引起的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病人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为调节体温处于恒定状态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激素c可作用于全身细胞
B. 体温上升期,机体会感觉到发冷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 当病人处于高温持续期时,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 病原体入侵机体后体温升高时,下丘脑作为神经中枢和效应器参与调节过程
【答案】ABD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体温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激素a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c为甲状腺激素;图中增加产热量的方式有骨骼肌战栗和甲状腺激素调节,减少散热的方式是皮肤血管收缩。
【详解】A、图中的激素c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细胞,A正确;
B、产生冷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正确;
C、高温持续期,体温维持在较高水平不发生变化,故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错误;
D、病原体入侵机体后体温升高时,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刺激,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释放物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物质e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导致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可见下丘脑作为神经中枢和效应器参与该调节过程,D正确。
故选ABD。
17. 下图为人体内的过敏反应的原理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浆细胞识别过敏原后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B. 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正常机体内的抗体分布不同
C. 图中具有的调节方式为免疫调节和体液调节
D. 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组织胺的释放来治疗过敏
【答案】BC
【详解】A、B细胞识别过敏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B、由图可知,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分布在致敏靶细胞的表面,正常机体内的抗体分布在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B正确;
C、图中抗体参与的调节方式为免疫调节,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参与的为体液调节,C正确;
D、临床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组织胺的释放来治疗过敏,D错误。
故选BC。
18. 胰岛素抵抗(IR)是指正常剂量的胰岛素在机体内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低于正常水平,即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一种病理状态。研究发现,一种名为成纤维生长因子1(FGF1,一种多肽类物质)的激素通过与脂肪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抑制脂肪分解(脂解)来调节血糖。FGF1调节的部分机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IR的产生可能是胰岛素受体结构和功能受损导致的
B. IR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含量一般都高于健康人的
C. 在降低血糖方面,胰岛素和FGF1具有协同作用
D. 口服FGF1可作为治疗IR患者的一种辅助手段
【答案】ABC
【分析】据图分析,成纤维生长因子1(FGF1)能够激活PED4,抑制脂肪分解而降低血糖,其作用与胰岛素具有协同作用。
【详解】A、IR是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可能是胰岛素受体结构和功能受损导致的,A正确;
B、IR患者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其体内的胰岛素含量一般都高于健康人的,B正确;
C、胰岛素和FGF1都可以降低协调,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
D、FGF1为多肽类物质,不能口服,D错误。
故选ABC。
19. 如图1为棉花植株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棉花植株生长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据图2可知,生长素既抑制植物生长,也能促进其生长,且促进作用与其浓度呈正相关
B. 将图1棉花植株水平放置,① 表现为背地生长,与根部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 若图1中①处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c,则②处生长素浓度处于c~e范围
D. 在棉花栽培过程中,需要摘心(打顶)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以增加棉花产量
【答案】ABC
【分析】图1中①为顶芽,②为侧芽;图2表示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由图2可知,在一定范围内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呈正相关,超过一定浓度后,促进作用反而下降,A错误;
B、图1棉花植株水平放置后,由于受重力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芽对生长素敏感性较弱,因而导致近地侧生长比远地侧更快;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性强,近地侧生长反而受抑制,因此生长素的作用效果不同,B错误;
C、图1中棉花芽的生长体现了顶端优势,①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②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因此②处生长素浓度处于e~f范围,C错误;
D、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优先生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抑制,因此,在棉花栽培过程中,需要摘心(打顶),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解除抑制,以增加产量,D正确。
故选ABC。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共计58分,除特别说明外,每空1分。
20. Ⅰ非洲西部产的一种豆科植物毒扁豆,其含有的毒扁豆碱可与乙酰胆碱酯酶结合,使其失去活性而不能水解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结构,A表示___________,其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C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__。
(2)兴奋在图中结构处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毒扁豆碱使乙酰胆碱的含量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导致下一个神经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研究发现,某些毒品分子可以导致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分泌增加,从而使人上瘾,且极难戒治。请分析下列问题:
(1)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结合后,可将信息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最终在__________产生愉悦感。
(2)在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某种毒品分子会__________ (填“促进”、“抑制”或“不影响”)多巴胺的回收,从而延长“愉悦感”时间。
(3)吸毒者反复吸食毒品后,容易受细菌、病毒感染而患病,这一事实说明吸毒还会损伤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流行最广、危害最严重的毒品是海洛因,海洛因属于阿片类药物。在正常人的脑内和体内一些器官,存在着内源性阿片肽和阿片受体。在正常情况下,内源性阿片肽作用于阿片受体,调节着人的情绪和行为。人在吸食海洛因后,________(填“促进”、“抑制”或“不影响”)了内源性阿片肽的生成,逐渐形成在海洛因作用下的平衡状态,一旦停用就会出现不安、焦虑、忽冷忽热等“戒断反应”。由于毒品对人危害巨大,应远离毒品!
【答案】Ⅰ.(1)突触小泡 树突膜和胞体膜 (2)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上升 持续性兴奋
Ⅱ.(1)(特异性)受体 大脑皮层 (2)抑制 (3)人体的免疫系统 (4)抑制
【分析】Ⅰ.识图分析可知,图为突触的结构示意图,图中A为突触小泡,B为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C为突触后膜,即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图中的胆碱酯酶可以水解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立即被胆碱酯酶水解,根据题意,毒扁豆碱可与乙酰胆碱酯酶结合,使其失去活性而不能水解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这样会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结合持续发挥作用,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持续兴奋,出现肌肉痉挛的现象。
Ⅱ.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突触小泡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称为胞吐;多巴胺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毒品可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加,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愉悦感”;由题意可知,在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而毒品会阻碍多巴胺的回收。
【详解】Ⅰ.(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A为突触小泡,突触小泡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需要消耗能量,图中C为突触后膜,属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者胞体膜。
(2)兴奋经过突触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传递的特点是单向的。
(3)根据题意,毒扁豆碱可与乙酰胆碱酯酶结合,使其失去活性而不能水解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导致乙酰胆碱的含量上升,从而持续发挥作用引起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Ⅱ.(1)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感觉的产生部位在大脑皮层。
(2)神经递质被回收后兴奋以及相应的愉悦感即随之消失,故推测毒品分子延长“愉悦感”时间是通过抑制多巴胺的回收而达成的。
(3)吸毒者反复吸食毒品后,容易受到细菌、病毒感染而患病,这一事实说明吸毒还会损伤人体的免疫系统。
(4)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内源性阿片肽作用于阿片受体,调节着人的情绪和行为”,故海洛因建立的平衡机制是抑制了内源性阿片肽的形成。
21. 如图是人体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填标号)
(2)CO2不能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统。
(4)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_ ;红细胞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_______ 层磷脂分子层才能到达其被利用的场所内,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 阶段。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膜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减少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 明显增加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脂肪肝患者脂蛋白的合成量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
【答案】(1)A液、C液
(2)胰腺组织细胞中CO₂浓度高于毛细血管
(3)①. 循环 ②. 泌尿
(4)①. 自由扩散 ②. 12 ③. 三
(5)①. 营养物质、O2 ②. 代谢废物、CO2 ③. 减少
【小问1详解】
图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一侧是A组织液,另一侧是C淋巴,故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小问2详解】
CO2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需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由于血液中CO2浓度比胰腺组织细胞中低,因此CO2不能从 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
【小问3详解】
人体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如尿素,需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肾脏后形成尿液,经泌尿系统从内环境中排出体外。
【小问4详解】
氧气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血浆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毛细血管壁( 2层膜)、 组织细胞膜、 线粒体膜( 2层膜)共5层膜,10层磷脂分子;氧气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小问5详解】
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膜式图,则A为毛细血管动脉端,B为毛细血管静脉端,经物质交换后,B端与A端液体相比 较,B端氧气和营养物质含量减少,而二氧化碳和尿素等代谢废物等含量增加。脂肪肝患者的脂蛋白合成量减少,容易造成脂肪 在肝脏中堆积。
22.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相当复杂的。图1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A、B、C、D表示激素),图2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三种调节方式(分别标记为甲、乙、丙),结合图1、图2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寒冷环境下,产生寒冷感觉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图1中激素__________(填字母)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以增加产热量,同时机体还可以通过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等变化以减少散热。
(2)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________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________模式(填“甲”或“乙”或“丙”)调节分泌量,此时胰岛B细胞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_________。
(3)若甲模式中,靶腺为卵巢,则女性排卵前性激素的含量逐渐升高,进而影响下丘脑和垂体中某些激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_______。
(4)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2中__________模式(填“甲”或“乙”或“丙”)调节,当人体内_____________升高时,其分泌量增加。
(5)人在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使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以适应人体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在此过程中,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胰岛A细胞膜上的________结合,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去甲肾上腺素属于___________(填“神经递质”或“激素”)。
(6)冷水刺激引起胃黏膜内的HCO3-减少,从而对___________(填“酸性”或“碱性”)物质的缓冲作用减弱,可引起胃黏膜损伤。
【答案】(1)大脑皮层 B、C (2)胰岛素 丙 效应器 (3)反馈调节 (4)乙 细胞外液渗透压 (5)(特异性)受体 神经递质 (6)酸性
【详解】本题结合图形考查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体温调节、血糖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内环境pH稳态等知识,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得出合理的结论。分析图1可知,图中A是促甲状腺激素,B是甲状腺激素,C是肾上腺素,D是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分析图2可知,图中甲是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乙是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进行的调节,丙是下丘脑通过发出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支配相应内分泌腺的活动,可据此分析回答各小题。
(1)人体所有感觉均是在大脑皮层形成,因此在寒冷环境下产生寒冷感觉的部位也是大脑皮层;图1中激素B是甲状腺激素,C是肾上腺素,寒冷条件下两者的分泌量都会明显增加,以增加产热量,同时机体还可以通过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等变化以减少散热。
(2)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神经调节的模式调节胰岛素分泌量,此时胰岛B细胞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效应器。
(3)甲模式为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作用于垂体后,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作用于相应的内分泌腺,调节相应内分泌腺对相关激素的分泌,即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若甲模式中,靶腺为卵巢,则女性排卵前性激素的含量逐渐升高,进而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中促性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激素的分泌,则这种调节机制称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
(4)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经垂体后叶释放到内环境发挥调节作用,即图2中乙模式调节;人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5)人在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使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以适应人体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在此过程中,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胰岛A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因此去甲肾上腺素属于神经递质。
(6)HCO3-能与相应的酸性物质反应,缓冲酸性物质对pH值的影响,冷水刺激能引起胃黏膜内的HCO3-减少,从而对酸性物质的缓冲作用减弱,引起胃黏膜损伤。
23. 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是蛋白包裹的 RNA 病毒,通过棘突蛋白S与人ACE2互作的分子机制,来感染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下图1为新型冠状病毒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增殖过程。请回答:
(1)在新冠病毒的蛋白质组成中,首先考虑将棘突蛋白S研制为疫苗,原因有______。
(2)新冠病毒在全基因组水平上与SARS冠状病毒有79.5%的相似性,与某种蝙蝠冠状病毒相似度高达96%,表明蝙蝠可能是该冠状病毒的来源。“全基因组水平”的相似性从分子的角度指的是______。
(3)新冠病毒通过S蛋白感染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黏膜细胞,却不能感染人的某些其他细胞,根本原因是______。
(4)戴口罩可预防病毒感染,原因是能增强人体免疫的第______道防线。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对肺细胞的攻击引发肺炎,此时可通过适度使用______治疗,以避免肺部严重受损。
(5)可以与+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核酸有______。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治疗该病,据此提出一种类似的治疗思路:______。
(6)2023年5月13日,我国首个mRNA新冠疫苗接种全国首针。新冠疫苗接种时,最常见的副作用是______。
【答案】(1)棘突蛋白S分布于病毒最外侧,最容易被免疫细胞识别;免疫形成抗体后,与棘突蛋白S结合,很快使病毒失去侵染细胞的能力
(2)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3)ACE2受体基因不能在某些细胞表达
(4)①. 一 ②. 免疫抑制剂
(5)①. -RNA和Trna ②. 不能 ③. 抑制RDRP的功能
(6)引起人体过敏反应
【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图1中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图2显示当病毒进入细胞后,利用+RNA合成相关的蛋白质,同时通过③④过程复制RNA,最后组装形成病毒,释放出细胞。
【小问1详解】
由于新冠病毒的棘突蛋白S分布于病毒最外侧,最容易被免疫细胞识别,免疫形成抗体后,可与棘突蛋白S结合,很快使病毒失去侵染细胞的能力。因此科学家首先考虑将棘突蛋白S研制为疫苗。
【小问2详解】
“全基因组水平”的相似性从分子的角度指的是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小问3详解】
新冠病毒通过S蛋白感染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黏膜细胞,却不能感染人的某些其他细胞,其根本原因是ACE2受体基因不能在某些细胞表达。
【小问4详解】
戴口罩可预防该病毒感染,原因是能增强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对肺细胞的攻击引发肺炎,此时可通过适度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以避免肺部严重受损。
【小问5详解】
分析图2可知,可与病毒+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核酸是-RNA和tRNA。新型冠状病毒不是逆转录病毒,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不能治疗该病,可以通过抑制RDRP的功能来控制该病。
【小问6详解】
新冠疫苗接种后,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引起人体过敏反应。
24. 请回答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问题。
(1)当棉花生长到一定高度后,棉农常常会摘掉其顶芽,目的是解除_________,促进侧芽发育成枝条。
(2)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释放量、果实色素积累及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变化规律如图1。从该图可得出乙烯的生理作用是能促进____________以及番茄果实成熟。
(3)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主要与细胞壁的伸展性有关。有人进行了CaCl2和赤霉素对某植物种子胚轴生长速率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分析可知,一定浓度的CaCl2溶液对细胞壁的伸展起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在图中的______________(A点、B点、C点)。根据上述实验分析赤霉素促进茎伸长的可能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研究发现紫外光可以抑制植物生长,原因是紫外线增加了植物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从而促进了生长素氧化为3-亚甲基氧代吲哚,而后者没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现在提供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的小麦幼苗若干作为实验材料,请完成下列实验方案,以验证紫外线抑制植物生长与生长素的氧化有关。
步骤1:将小麦幼苗平均分为甲组和乙组。
步骤2:给予甲组适宜强度的可见光光照,给予乙组---_____________光照。
步骤3:观察两组幼苗的生长状况和高度,并测量_______________的含量。
预测实验结果:
①甲组植物生长高于乙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顶端优势
(2)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升高、果实色素积累
(3)①. 抑制 ②. B点 ③. 赤霉素降低了细胞壁上Ca2+的浓度
(4)①. 同等强度的可见光和一定强度的紫外光 ②. 两组植株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 ③. 甲组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含量少于乙组
【分析】植物激素亦称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一些微量而能调节(促进、抑制)自身生理过程的有机化合物。已知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有六大类,即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和油菜素甾醇。它们都是些简单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但它们的生理效应却非常复杂、多样。
【小问1详解】
顶端优势是指顶端生长旺盛而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棉花开在侧芽,常需要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成枝条,即所谓的“打顶摘心”。
【小问2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乙烯能促进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升高、果实色素积累,促进番茄成熟。
【小问3详解】
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主要与细胞壁的伸展性有关,而加入CaCl2后生长速率下降,说明一定浓度的CaCl2溶液对细胞壁的伸展起抑制作用;B点生长速率迅速升高,该点可能是加入赤霉素的点;根据上述实验分析赤霉素促进茎伸长的可能原因是赤霉素降低了细胞壁上Ca2+的浓度。
【小问4详解】
验证紫外线抑制植物生长与生长素的氧化有关,自变量是紫外线的有无,因此乙组给予同等强度的可见光和一定强度的紫外光;紫外线促进生长素氧化为3-亚甲基氧代吲哚,因此应测量两组植株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的含量;由于是验证实验,结果已知,即紫外线抑制植物生长与生长素的氧化有关,故甲组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含量少于乙组。
①
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
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
③
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
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联盟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苏省淮阴中学高三(上)10月学情检测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调研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