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一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一试题含解析,共22页。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利鲁平是国内最新申报的多肽类减肥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受体,并与之结合,从而提高胰岛素分泌和减少胃肠道蠕动,降低血糖并促进体重减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口服利鲁平能降低血糖并促进体重减轻
B. 加热后的利鲁平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会出现紫色
C. 利鲁平水解后一定能得到21种氨基酸
D. 利鲁平与GLP-1 受体结合后,可催化胰岛素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①微量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详解】A、利鲁平为多肽类药物,口服后会被消化酶分解而失去药效,因此不能口服,A错误;
B、加热后的利鲁平会破坏其空间结构,但肽键不断裂,依然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B正确;
C、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1种,但不是每一种蛋白质都有21种氨基酸,C错误;
D、利鲁平与GLP-1 受体结合后,对胰岛素的形成起调节作用,不起催化作用,D错误。
故选B。
2. 某科研团队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器—迁移体,这是一种单层膜囊泡状结构。细胞中受损的线粒体可通过增强与 KIF5B(蛋白)的结合而减弱与Dynein(蛋白) 的结合,从而更容易被运输到细胞边缘并进入迁移体,最终被释放到细胞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线粒体和迁移体的膜结构都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B. 提高细胞内Dynein的表达量可以诱导线粒体进入迁移体
C. 迁移体清除受损线粒体的机理与细胞自噬过程中清除受损线粒体的机理相同
D. 迁移体将受损线粒体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中的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1、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并非是漂浮于细胞质中的,细胞质中有着支持它们的结构——细胞骨架。
2、在细胞中,许多细胞器都有膜,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3、依据题意,细胞中KIF5B促进受损线粒体进入迁移体进而被释放到细胞外,Dynein抑制受损线粒体进入迁移体,从而更难被释放到细胞外。
4、细胞自噬就是细胞吃掉自身的结构和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细胞会将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细胞结构等,通过溶酶体降解后再利用,这就是细胞自噬。处于营养缺乏条件下的细胞,通过细胞自噬可以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在细胞受到损伤、微生物入侵或细胞衰老时,通过细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以及感染的微生物和毒素,从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有些激烈的细胞自噬,可能诱导细胞凋亡。
【详解】A、在细胞中,许多细胞器都有膜,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迁移体也是细胞内的一种单层膜囊泡状结构,也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A正确;
B、依据题意“细胞中受损的线粒体可通过增强与 KIF5B(蛋白)的结合而减弱与Dynein(蛋白) 的结合,从而更容易被运输到细胞边缘并进入迁移体”,提高细胞内KIF5B的表达量可以诱导线粒体进入迁移体,B错误;
C、迁移体清除受损线粒体的机理是把受损的线粒体迁移至细胞外面,细胞自噬的机理是通过细胞内的溶酶体降解受损线粒体,它们的机理不同,C错误;
D、迁移体是一种单层膜囊泡状结构,它将受损线粒体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属于胞吐,需要消耗细胞中的能量,D错误。
故选A。
3. 为探究强耐盐植物桎柳根部吸收K+和Ca2+的方式,某科研小组将若干生长状况相同的桎柳随机均分为三组,置于完全培养液(含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全部营养元素)中进行如下表所示的处理,一段时间后计算每组程柳对K⁺和Ca²⁺的吸收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抑制剂的种类
B. 若1组的吸收速率明显高于2组,说明K+和Ca2+I吸收方式为协助扩散
C. 若1组和3组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K+和Ca2+的吸收过程中用到了载体蛋白
D. 若2组和3组的吸收速率均明显小于 1组,说明K+和Ca2+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强耐盐植物柽柳根部吸收K+和Ca2+的方式,自变量是K+和Ca2+的载体抑制剂和呼吸抑制剂的有无,因变量是柽柳对K+和Ca2+的吸收速率。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性原则。
【详解】A、该实验探究强耐盐植物柽柳根部吸收K+和Ca2+的方式,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抑制剂的种类和有无,以及是否用呼吸抑制剂处理,因变量是柽柳对K+和Ca2+的吸收速率,A错误;
B、1组和2组的自变量为有无钾离子和钙离子转运蛋白抑制剂,若1组的吸收速率明显高于2组,能说明K+和Ca2+的吸收过程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可能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B错误;
C、1组和3组的自变量为有无呼吸抑制剂,即能量的不同,若1组和3组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K+和Ca2+的吸收过程不需要能量,即K+和Ca2+的吸收方式为被动运输,故K+和Ca2+的吸收方式用到了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C错误;
D、若2组3组的吸收速率均明显小1组,说明K+和Ca2+的吸收过程既需要转运蛋白,也需要能量,故K+和Ca2+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D。
4. 结肠癌是发生于结肠的恶性肿瘤,奥沙利铂是目前针对结肠癌的常用临床药物。某科研团队为了探究香砂六君子汤对结肠癌的治疗效果,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模型组为将小鼠结肠癌细胞接种于免疫缺陷小鼠后获得的肿瘤模型鼠。高、中、低剂量组所用的小鼠为建模成功的肿瘤模型鼠。
A. 据表分析香砂六君子汤对结肠癌细胞具有抑制效果
B. Bcl-2 基因可能是导致正常结肠细胞发生癌变的抑癌基因
C. Bax 基因表达的增强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D. 为评价该中药的治疗效果,可增设奥沙利铂处理组作对照
【答案】B
【解析】
【分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随着香砂六君子汤含量的增加,肿瘤细胞凋亡率升高,Bcl-2转录的mRNA降低,Bax转录的mRNA升高。
【详解】A、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随着香砂六君子汤含量的增加,肿瘤细胞凋亡率升高,说明香砂六君子汤对结肠癌细胞具有抑制效果,A正确;
B、Bcl-2转录的mRNA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所以Bcl-2基因的转录升高可能是导致正常结肠细胞发生癌变的原癌基因,B错误;
C、从表格中可以看出,Bax基因表达的增强,细胞凋亡率升高,所以Bax基因表达的增强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C正确;
D、奥沙利铂是目前针对结肠癌的常用临床药物,所以为为评价该中药的效果,可以对模型组用奥沙利铂处理作对照 ,D正确。
故选B。
5. 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有机物中的电子经UQ、蛋白复合体(I、Ⅱ、Ⅲ、Ⅳ) 传递给氧气生成水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细胞色素途径(如图)。AOX 是植物细胞中广泛存在的氧化酶,氰化物能够抑制复合体Ⅳ活性,而对AOX活性无影响,使细胞在消耗等量呼吸底物的情况下比细胞色素途径产生更多的热量,这种呼吸方式称为抗氰呼吸。研究发现,生长在低寒地带的沼泽植物臭菘的花序中含有大量的AOX。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O2可以通过复合体Ⅳ或AOX获得电子再与H+结合生成水
B. 电子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释放的能量推动H+跨膜运输到线粒体基质
C. 在消耗等量的底物情况下,抗氰呼吸产生的ATP会减少
D. 臭菘花序通过产生更多的热量促进物质挥发,吸引昆虫传粉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NADH,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与氧气反应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合成的ATP数量最多。
【详解】A、由图可知,O2可以通过复合体Ⅳ或AOX获得电子再与H+结合生成水,A正确;
B、H+跨膜运输到线粒体基质的方式为协助扩散,这过程不消耗能量,同时这过程H+的电化学梯度推动了ATP的合成,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细胞在消耗等量呼吸底物的情况下比细胞色素途径产生更多的热量,这种呼吸方式称为抗氰呼吸”可知,在消耗等量的底物情况下,抗氰呼吸释放的能量更多,则产生的ATP会减少,C正确;
D、在低寒地带,臭菘花序可通过产生更多的热量促进物质挥发,吸引昆虫传粉,D正确。
故选B。
6. 黑米花青素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水溶性色素,是形成植物果实和花鲜艳色彩的重要成分,目前广泛用于纺织品染色等方面。科研人员测定了如图黑米花青素在不同pH条件下的吸光度(吸光度越高,光被吸收的程度越大)和黑米花青素在不同pH条件下对丝绸的染色程度(K/S值表示固体试样表面颜色深浅程度,即有色物质浓度的高低。K/S值越大,意味着染料染色性能越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测定黑米花青素在不同的pH下的吸光度的实验中需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浓度
B. pH2升高到pH6过程中,吸光度的吸收峰逐渐变得平缓最后基本消失
C. 空白样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用无水乙醇在pH3、pH5、pH7、pH9实验
D. 在酸性条件下提高黑米花青素的浓度更有利于丝绸的着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自变量为pH和花青素的含量,因变量分别是吸光度和K/S值。
【详解】A、由题意和图示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pH和花青素的含量,因变量分别是吸光度和K/S值。实验过程中除自变量之外,无关变量(如温度和浓度)要保持相同且适宜,A正确;
B、由图可知,pH2升高到pH6过程中,吸光度的吸收峰逐渐变得平缓最后基本消失,B正确;
C、空白样应选取不含花青素的样液,其余条件相同进行实验,C错误;
D、由图可知,在酸性条件下提高黑米花青素的浓度更有利于丝绸的着色,D正确。
故选C。
7. 2023年7月,昆士兰大学的科学家在人体细胞中发现了一种神奇的抗衰老蛋白(ATSF-1),它能够调控细胞线粒体的产生和修复。当线粒体DNA损伤时,ATSF-1会“通知”细胞进行修复,这种修复虽不能延长人体的寿命,但可以延缓衰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TSF-1蛋白是一种信号分子,需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B. 线粒体DNA受损可能与细胞正常代谢产生的自由基有关
C. 线粒体DNA被成功修复能保证机体能量供应,使机体充满活力
D. 修复后的线粒体DNA会通过细胞分裂均等地传递给子代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衰老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2) 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3)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累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4)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ATSF−1 蛋白是一种信号分子,需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A 正确;
B、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能够攻击DNA会引起基因突变,攻击蛋白质会导致蛋白质活性下降,引起细胞衰老,线粒体DNA受损可能与细胞正常代谢产生的自由基有关,B正确;
C、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DNA 被修复后,能保证机体能量供应,使机体充满活力,C 正确;
D、线粒体DNA 属于细胞质DNA,不能均等地分到子代细胞中,D 错误。
故选D。
8. 减数分裂出现错误的精子(卵子)和卵子(精子) 结合形成三体(多一条染色体) 受精卵时,在受精卵有丝分裂过程中会失去一条染色体,从而使染色体数目恢复正常。单亲二体(UPD)是指人的胚胎细胞中,某一对同源染色体都来自父方或母方。图为UPD的某种发生机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二体卵子的产生可能是减数分裂Ⅰ或减数分裂Ⅱ异常所致
B. 图中甲、乙、丙可能发育为性别相同的个体,且甲、乙、丙均为单亲二体
C. 现有抗维生素 D佝偻病男性与正常女性,若两者减数分裂Ⅰ均正常,则不可能生育出UPD抗维生素D佝偻病男孩
D. 红绿色盲男性患者与女性携带者生育出UPD色盲男孩,则是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Ⅰ或减数分裂Ⅱ异常
【答案】C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详解】A、如果减数分裂Ⅰ正常,减数分裂Ⅱ异常,图中二体卵子的染色体相同,图中二体卵子的同源染色体并不相同,说明二体卵子的产生是减数分裂Ⅰ异常所致,A错误;
B、单亲二体(UPD)是指人的胚胎细胞中,某一对同源染色体都来自父方或母方,若精子提供含X的染色体,图中甲、乙、丙均为女性;但甲、乙不属于单亲二体,丙属于单亲二体,B错误;
C、抗维生素 D佝偻病男性(XDY)与正常女性(XdXd)减数分裂Ⅰ均正常,产生雄配子的类型为XDXD、YY、XD、Y,产生雌配子的类型为XdXd、Xd,生育出UPD男孩的基因型为XdYY、XdXdY,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C正确;
D、红绿色盲男性(XbY)患者与女性携带者(XBXb)生育出UPD色盲男孩(XbXbY),假设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Ⅰ异常,则会产生XbY的雄配子,与Xb的雌配子结合,形成UPD色盲男孩(XbXbY);假设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Ⅱ异常,则会产生XbXb、YY的雄配子,与Xb的雌配子结合,不能形成UPD色盲男孩(XbXbY),D错误。
故选C
9. 某蝴蝶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口器长和短、翅色紫色和黑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不位于W染色体。现用黑色长口器和紫色短口器蝴蝶各1只杂交获得F1,F1有紫色长口器、黑色长口器、紫色短口器、黑色短口器4种表型,且比例相等。不考虑突变、交换和致死。下列关于该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F1雌雄个体都有4种表型,则控制口器长短和翅色的基因可位于两对染色体
B. 若F1雌雄个体都有4种表型,则控制口器长短和翅色的基因可都位于Z染色体
C. 若F1雌性有2种表型,雄性有另外2种表型,则控制口器长短和翅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常染色体
D. 若F1雌性有2种表型,雄性有另外2种表型,则控制口器长短和翅色的基因可位于一对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B、据题意无法判断性状的显隐关系,假设控制口器长和短的基因分别用A、a表示,控制翅色紫色和黑色的基因分别用B、b表示,则亲本基因型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当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时,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②当A/a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Z染色体时,亲本基因型为AaZbZb×aaZBW(或AaZbW×aaZBZb);③当B/b位于常染色体上,A/a基因位于Z染色体时,亲本基因型为BbZaZa×bbZAW(或BbZaW×bbZAZa);④当两对基因都位于Z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为ZAbZab×ZaBW(或ZaBZab×ZAbW)。若F1雌雄个体都有4种表型,则控制口器长短和翅色的基因可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也可能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一对位于Z染色体,亲本基因型为AaZbW×aaZBZb或BbZaW×bbZAZa,A正确,B错误;
C、若F1雌性有2种表型,雄性有另外2种表型,则亲本基因型可能为:AaZbZb×aaZBW、BbZaZa×bbZAW、ZAbZab×ZaBW、ZaBZab×ZAbW,则控制口器长短和翅色基因不可都位于常染色体,C正确;
D、若F1雌性有2种表型,雄性有另外2种表型,则亲本基因型可能为:AaZbZb×aaZBW、BbZaZa×bbZAW、ZAbZab×ZaBW、ZaBZab×ZAbW,则控制口器长短和翅色的基因可都位于Z染色体,D正确。
故选B。
10. 图为甲、乙两个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已知甲、乙两个家族个体不含对方的致病基因,6号不携带致病基因(不考虑基因突变)。假设甲病由A、a基因控制,乙病由B、b基因控制,女性群体中这两种病的发病率均为1/1000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选择患者家系调查乙病发病率时,调查结果应接近1/10000
C. 甲家族的8号与人群中一男性婚配,生育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101/800
D. 若7号与18号婚配,生育了一位乙病患儿,则后代男孩中两病兼患的概率为1/16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甲家族中:5、6正常,其儿子患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6号不携带相关基因,说明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2、乙家族中:男女都有患病,故排除伴Y,14号患病,其女儿16号正常,故排除伴X显性遗传;12号正常,13患病,从而排除伴X隐性遗传病,故乙病为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隐性遗传病。
【详解】A、分析乙家族:男女都有患病,则不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由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特点:男患其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14号患病,其女儿16号正常,故排除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由题干信息,则11号XbXb,12是XBY,13号为XBXb,不符合题意,从而排除伴X隐性遗传病。故乙病为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隐性遗传病,A错误;
B、乙病可能是常染色显性遗传病或隐性遗传病,女性群体中乙病的发病率为1/10000。调查某病的发病率一般在人群中随机调查,若选择患者家系调查乙病发病率时,调查结果应高于1/10000,B错误;
C、分析甲家族,5和6正常,其儿子9号患病,则甲病属于隐性病,由题干信息6号不携带致病基因,则甲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题意知:女性群体中甲病的发病率为1/10000,即XaXa基因型频率为1/10000,则Xa基因频率为1/100;故男性中XaY的概率=1/100,XAY的概率=99/100,甲家族的8号个体的双亲正常,但有患病的弟弟,故8号基因型为1/2XAXA、1/2XAXa,与人群中一男性(1/100XaY或99/100XAY)婚配,只有1/2XAXa×99/100XAY和1/2XAXa×1/100XaY会生出患甲病的孩子,生育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99/100×1/2×1/4+1/100×1/2×1/2=101/800,C正确;
D、由于甲、乙两个家族个体不含对方的致病基因,7号与18号婚配,生育了一位乙病患儿,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7号的基因型为1/2bbXAXA、1/2bbXAXa,18号的基因型为BbXAY,两者生育的后代男孩中两病兼患的个体(BbXaY)概率为1/2×1/2×1/2=1/8,D错误。
故选C。
11. 根据S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的差异,将其分为SⅠ、SⅡ、SⅢ……等类型,不同类型的S型发生基因突变后失去荚膜,成为相应类型的R型(RI、RⅡ、RⅢ)。S型的荚膜能阻止外源 DNA 进入细胞,R型只可回复突变为相应类型的S型。为探究S 型菌的形成机制,科研人员将加热杀死的甲菌破碎后获得提取物,将冷却后的提取物加入至乙菌培养液中混合均匀,再接种到平板上,经培养后检测子代细菌的类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中的甲菌应为 R型菌,乙菌应为S型菌
B. 加入至乙菌培养液的提取物中,蛋白质和DNA均已变性失活
C. 若甲菌为SⅢ,乙菌为RⅢ,子代细菌为SⅢ和RⅢ,则能排除基因突变的可能
D. 若甲菌为SⅢ,乙菌为RⅡ,子代细菌为SⅢ和RⅡ,则能说明S型菌是转化而来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S型菌的形成机制。S型菌在结构上比R型菌多了荚膜,根据荚膜多糖的不同,分为不同类型。但无论哪种S型菌类型,只要发生基因突变,就会失去荚膜而成为相应类型的R型菌。S型菌的荚膜会阻止外源DNA进入细胞,R型菌可回复突变为相应类型的S型菌。
【详解】A、实验的目的是探究S型菌的形成机制,则R型菌为实验对象,S型菌的成分为自变量。因此甲菌应为S型菌,乙菌应为R型菌,A错误;
B、甲菌的成分经热杀死处理后,蛋白质变性失活,DNA热稳定性比蛋白质高,在热杀死处理的温度下DNA没有变性失活,B错误;
C、若甲菌为SⅢ,乙菌为RⅢ,RⅢ经转化形成的S菌为SⅢ,RⅢ经回复突变形成的S菌也是SⅢ,繁殖后形成的子代细菌都为SⅢ和RⅢ,不能排除基因突变的可能,C错误;
D、若甲菌为SⅢ,乙菌为RⅡ,RⅡ经转化得到SⅢ,繁殖所得子代细菌为SⅢ和RⅡ;RⅡ经回复突变得到SⅡ,繁殖所得子代细菌为SⅡ和RⅡ。所以若甲菌为SⅢ,乙菌为RⅡ,子代细菌为SⅢ和RⅡ,则能说明S型菌是转化而来,D正确。
故选D。
12. 关于大肠杆菌DNA复制的方式,有三种假设: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和分散复制。其原理如图5甲所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常用于核酸的鉴定。大肠杆菌在条件适宜时约20分钟繁殖一代。为研究DNA的复制,现进行以下实验:研究人员先培养大肠杆菌,然后提取DNA,经离心后,再测定溶液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吸收光谱的峰值位置对应离心管中DNA的主要分布位置。实验步骤如下:
a.将大肠杆菌在15NH4Cl(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足够长时间。
b.提取大肠杆菌的DNA,测定吸收光谱(图乙a处所示,峰值出现在P处)。
c.将大肠杆菌转移到14NH4Cl(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
d.在培养到20、40分钟时取样,提取DNA,并测定吸收光谱,部分结果如图乙b处所示(TQ=QP)。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现有的实验结果可以否定全保留复制
B. 结合b、c能确定DNA的复制方式
C. 若c只有一个峰值且出现在 T处,则为分散复制
D. 若将提取的DNA加热处理后再检测,则依据 b能确定是否为分散复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分子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详解】A、根据现有的实验结果,即b的结果可以否定全保留复制,A正确;
B、结合b能否定全保留复制方式,结合c能确定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还是分散复制,B错误;
C、若c只有一个峰值且出现在 T处,则为分散复制,因为半保留复制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C正确;
D、若将提取的DNA加热处理后再检测,则依据 b能确定是否为分散复制,但不能确定是半保留还是全保留,D正确。
故选B。
13. F-statistics 是衡量种群中基因型实际频率偏离遗传平衡理论频率的差值,Hp是指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完全显性,现将一较大的囊鼠种群(D和d的初始基因频率均为0.5) 随机均分成两组,分别放在深色熔岩床区和浅色岩区(包括P区和Q区),70年后调查不同区域中囊鼠的深色表型频率并计算D基因频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浅色岩P区、浅色岩Q区和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进化方向不同
B. 深色熔岩床区中深色囊鼠的 F-statistics 值比两个浅色岩区都大
C. 深色熔岩床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可能只存在Dd
D. 浅色岩区囊鼠的 Hp 值会下降,但理论上不可能最终下降至0
【答案】C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浅色岩P区、浅色岩Q区和深色熔岩床区D、d基因频率与初始基因频率相比发生改变,说明浅色岩P区、浅色岩Q区和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进化方向不同,A正确;
B、深色熔岩床区中深色囊鼠的实际基因型频率为0.95,D基因频率为0.7,则d基因频率为1-0.7=0.3,故理论上浅色囊鼠基因型频率为0.32=0.09,深色囊鼠基因型频率为1-0.09=0.91,因此深色熔岩床区中深色囊鼠的 F-statistics 值是0.04;浅色岩P区中深色囊鼠的实际基因型频率为0.18,D基因频率为0.1,则d基因频率为1-0.1=0.9,故理论上浅色囊鼠基因型频率为0.92=0.81,深色囊鼠基因型频率为1-0.81=0.19,因此深色熔岩床区中深色囊鼠的 F-statistics 值是-0.01;浅色岩Q区中深色囊鼠的实际基因型频率为0.50,D基因频率为0.3,则d基因频率为1-0.3=0.7,故理论上浅色囊鼠基因型频率为0.72=0.49,深色囊鼠基因型频率为1-0.49=0.51,因此深色熔岩床区中深色囊鼠的 F-statistics 值是-0.01;所以深色熔岩床区中深色囊鼠的 F-statistics 值比两个浅色岩区都大,B正确;
C、深色熔岩床区中深色囊鼠深色表型频率为0.95,D基因频率为0.7,则d基因频率为1-0.7=0.3,若深色囊鼠基因型只存在Dd,则深色表型频率为2×0.7×0.3=0.42,与题意不符,C错误;
D、捕食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捕食可以使浅色岩区囊鼠的杂合子容易被捕食导致 Hp 值会下降,但理论上不可能最终下降至0,D正确。
故选C。
14. 普通小麦为异源六倍体(6n=42,记为42W),染色体组成为AABBDD(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甲、乙、丙表示三个小麦的纯合“二体异附加系”(即普通小麦在有42W 的基础上,还有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来自偃麦草的两条染色体称为二体)。如图所示,减数分裂时,染色体Ⅰ和Ⅱ不能联会,但均可随机移向一极(各种配子的产生机会和可育性相等)。L为抗叶锈病基因、M为抗白粉病基因、S为抗秆锈病基因,均为显性。若甲和乙杂交的子代为丁,甲和丙杂交的子代为戊,乙和丙杂交的子代为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丙品系的培育过程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B. 甲和丙杂交所得 F₁在减数分裂时,能形成22个四分体
C. 丁自交,子代中只抗一种病性状的植株占3/8
D. 戊与己杂交,子代同时有三种抗病性状的植株占3/16
【答案】D
【解析】
【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甲、乙、丙在普通小麦在有42W 的基础上,还有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A正确;
B、甲和丙杂交得到的F1染色体组成是42W+ I I,因此在减数分裂时能形成22个四分体,B正确;
C、由题意可知,丁可即为LOMO,丁自交,子代中只抗一种性状的植株(即L_ _OO或OOM_ )占3/16+3/16=3/8, C正确;
D、甲和丙杂交的子代为戊,乙和丙杂交的子代为己,则戊、己染色体组成分别为42W+L+S,42W+M+S,分别记作OOLS, MOSO,戊和己杂交,子代同时有三种抗病性状(即同时含有LMS基因,由于染色体I和II不能联会,其基因型可记作M_ LS)的植株占1/8,D错误。
故选D。
15. 中科院协同进化研究组利用 DNA 序列,重建传粉榕小蜂、造瘿非传粉小蜂的系统发育树,揭示了传粉榕小蜂与造瘿非传粉小蜂之间是通过竞争相同的雌花资源而协同进化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DNA 序列的差异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B. 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C.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还能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
D.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是通过种间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实现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类型。例如一种植物由于食草昆虫所施加的压力而发生遗传变化,这种变化又导致昆虫发生遗传性变化。
【详解】A、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的是化石,A错误;
B、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B错误;
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是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C错误;
D、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是通过种间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实现的,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 猕猴桃的溃疡病是由假单胞杆菌(利用植株中蔗糖水解成的单糖作为主要营养物质进行繁殖)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表现为枝条叶片溃烂,严重时引起植株大面积死亡。科研人员选取金丰(不抗病)和金魁(抗病)两个品种,测定植株不同部位细胞中的蔗糖酶活性,研究其与溃疡病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
(1)一定条件下,可以用酶所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表示酶活性。请列出除适宜的温度、pH之外,还需满足的“一定条件”:_______ (列两点)。
(2)蔗糖酶活性测定:将等量的金魁和金丰提取液分别加入到_______溶液中,反应一定时间后向反应液中加入_______,经水浴加热后生成砖红色沉淀。根据沉淀的多少计算出还原糖的生成量,最后计算出的反应速率表示酶活性。
(3)分析上图可知,金丰_______部位中的酶活性高于金魁;感病前后金魁酶活性的变化_______ (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金丰。
(4)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分析金魁比金丰抗病性更强的原因是_______。
【答案】(1)反应时间相同,加入的酶的量相同
(2) ①. 等量的蔗糖 ②. 斐林试剂
(3) ①. 枝条部位和叶片 ②. 小于
(4)金魁中蔗糖酶的活性较低,蔗糖水解成单糖较少,寄生在金魁植株上的细菌无法及时获取营养物质进行繁殖而死亡
【解析】
【分析】1、还原性糖的鉴定原理:还原性糖与本尼迪特试剂在沸水加热后产生砖红色沉淀。
2、实验设计时主要注意两个原则:①单一变量原则,②对照原则。
3、分析图甲与感病前相比,感病后,金魁和金丰枝条部位蔗糖酶活性均升高,且金丰枝条部位蔗糖酶活性升高比金魁更明显;分析图乙与感病前相比,感病后金魁叶片部位蔗糖酶活性没有变化,而金丰枝条部位蔗糖酶活性升高。
【小问1详解】
酶活性一般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质量的酶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例如,1 g蔗糖酶在1 min内使多少克蔗糖水解,就代表蔗糖酶的活性是多少。一定条件下,可以用酶所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表示酶活性,除适宜的温度、pH之外,“一定条件”还需满足反应时间相同,加入酶的量相同。
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蔗糖水解成的单糖作为主要营养物质进行繁殖,单糖属于还原糖可以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蔗糖酶活性测定:将等量的金魁和金丰提取液分别加入到等量的蔗糖溶液中,蔗糖被蔗糖酶分解后会产生还原糖,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经水浴加热后生成砖红色沉淀。根据沉淀的多少计算出还原糖的生成量,最后计算出的反应速率表示酶活性。
【小问3详解】
由图甲和图乙可知,金丰枝条部位蔗糖酶活性和叶片部位蔗糖酶活性均高于金魁;感病前后金魁酶活性的变化小于金丰。
【小问4详解】
金魁本身蔗糖酶的活性较低,感病后蔗糖酶活性也没有太大变化,蔗糖水解成单糖较少,寄生在金魁植株上的细菌无法及时获取营养物质进行繁殖而死亡。
17. 农业生产中,高低作物间作模式会导致“荫蔽胁迫”,可能造成处于弱光环境的作物产量下降。正常光照条件下植物生长速率较快,叶片数量多。同时有研究表明,若前期经过“荫蔽锻炼”,可以使植物产生“抗逆境记忆”,提高后期的耐受能力,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研究人员将大豆分为三组,在相同的时间内,第一组在实验过程中持续照光(LLLL组),第二组照光后进行弱光逆境处理(LLLS组),第三组进行照光—荫蔽锻炼—照光—弱光逆境(LFLS),检测三组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实验结果如下表:
(1)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将水分解为氧和H+,同时释放出两个电子,电子经传递后的最终产物是_______。
(2)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
(3)除表中的表示方法外,净光合速率还可用_______表示。根据表中实验数据,说明荫蔽锻炼使植物产生“抗逆境记忆”的机理是_______。
(4)研究发现LLLL组大豆叶片光能转化率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另外两组,但实际正常光照下大豆植株个体的产量仍然高于弱光逆境,推测原因是_______。
【答案】(1)NADPH
(2)验证大豆经过“荫蔽锻炼”,可以产生“抗逆境记忆”,缓解作物产量下降(或探究大豆经“荫蔽锻炼”,产生“抗逆境记忆”的机理或探究“荫蔽锻炼”对大豆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 ①. 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O2的释放量或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有机物的积累量 ②. 植物经 “荫蔽锻炼”,提高了(或恢复)叶绿素a、b的含量,进而提高净光合速率
(4) ①. 低于 ②. 正常光照下,虽然净光合速率低,但由于叶片数量多,使得整株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总量更多
【解析】
【分析】分析实验可知,该实验弱光逆境和荫蔽锻炼对大豆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的影响,发现荫蔽锻炼可以使植物产生“逆境记忆”,植物接受弱光信号后显著提高了叶绿素b的含量,进而提高净光合速率,提高后期的耐受能力。
【小问1详解】
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一方面用于水分解产生氧和NADPH,一方面用于ATP的合成,水分解为氧和H+的同时,被叶绿体夺去两个电子,电子经传递可用于 NADP+与H+结合形成 NADPH,因此电子经传递后的最终产物是NADPH。
【小问2详解】
分析表格可知,本实验分为3个组,第一组为对照组,第二组和第三组分别是进行了弱光逆境和荫蔽锻炼处理,因变量是大豆叶片叶绿素a、b含量、光合速率等,故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弱光逆境和荫蔽锻炼对大豆光合作用(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等相关指标)的影响。
【小问3详解】
表观光合速率常用O2释放量、CO2吸收量、有机物积累量等来表示,因此除表中的表示方法外,净光合速率还可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O2的释放量或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有机物的积累量表示。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和持续照光相比,荫蔽锻炼处理下,植物叶片的叶绿素a含量变化不大,但叶绿素b含量增加,结合第二组弱光逆境处理可知,荫蔽锻炼处理使叶片中叶绿素a的含量得到恢复,叶绿素b增加,说明荫蔽锻炼使植物产生“逆境记忆”的机理是植物接受弱光信号后,恢复了叶绿素a的含量,还显著提高了叶绿素b的含量,进而提高净光合速率。
【小问4详解】
研究发现该组大豆叶片光能转化率低于另外两组,由此推测正常光下植物生长速率较快,叶片衰老更快,这与实验后期该组叶片快速变黄、脱落相一致。而正常光照下大豆植株个体的产量仍然高于弱光逆境,原因是正常光照下,虽然净光合速率低,但叶片数量多,虽然单片叶片净光合速率低,但整株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总量更多,即有机物的积累更多。
18. 某二倍体两性花植物,野生型的花是红色,现有以下四个表现为粉红色的隐性突变体甲、乙、丙、丁,每个隐性突变体只涉及一对基因突变。利用这四个突变体进行人工杂交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该植物进行人工杂交应该首先对______进行去雄处理,去雄的最佳时机是_______。
(2)研究人员按照上述方法进行了杂交实验,杂交组合如下:
第一组:甲♀×乙♂→粉红色
第二组:甲♀×丙♂→红色
第三组:甲♀×丁♂→红色
第四组:乙♀×丙♂→红色
第五组:乙♀×丁♂→红色
第六组:丙♀×丁♂→红色
①实验结果表明:甲的花色基因与______的粉红色基因属于非等位基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②为进一步判断乙、丙、丁的粉红色基因的关系,育种人员将第四、五、六实验所得到的F1自交,观察并统计F2的表型及比例。不考虑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互换,预测以下两种情况将出现的结果:
Ⅰ:若_______,说明乙、丙、丁的粉红色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Ⅱ:若_______,说明乙、丙的粉红色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丁的粉红色基因在另外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1) ①. 母本 ②. 花未成熟前
(2) ①. 丙、丁 ②. 四种突变体均为单基因隐性突变,甲与丙、丁杂交,F1均表现红色, 说明甲的粉红色基因与丙、丁不是同一基因,即属于非等位基因 ③. 三组均为红色:粉红色=1:1 ④. 第四组红色:粉红色=1:1;第五组和第六组红色:粉红色=9:7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小问1详解】
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对母本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该植物为两性花,人工杂交时,应先除去母本雄蕊(防止自花受粉),为保证不发生自花传粉,需要在花没有成熟时就进行去雄处理。
小问2详解】
①甲、乙、丙、丁均为单基因隐性突变形成的粉红色突变体,第1组甲、乙杂交,F1仍为粉红色,说明甲和乙为相同隐性基因控制;第2组甲、丙杂交,第3组甲、丁杂交, F1均表现红色,说明甲的粉红色基因与丙、丁不是同一基因,即属于非等位基因。
②设甲(乙)的粉红色基因为a,丙的粉红色基因为b,丁的粉红色基因为c,当任何一对隐性基因纯合时就表现为粉红色。
Ⅰ:若突变体乙、丙、丁的粉红色基因均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第四组为乙(aaBBCC) ×丙(AAbbCC),F1基因型为AaBbCC,F1产生的配子为aBC、AbC,自交后代 F2为1aaBBCC(粉红色)、1AAbbCC(粉红色)、2AaBbCC(红色),即红色:粉红色=1:1;同理第五组和第六组的结果也是红色:粉红色=1:1。
Ⅱ:若突变体乙、丙的粉红色基因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丁的粉红色基因在另外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第四组为乙(aaBBCC)×丙(AAbbCC),结果与上一问乙、丙、丁的粉红色基因均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相同,即红色:粉红色=1:1;第五组为乙(aaBBCC) ×丁 (AABBcc),F1基因型为AaBBCc,F1产生配子时,A、a 和 C、c可以进行自由组合,产生4种配子,自交后代F2符合9:3:3:1,由于任何一对隐性基因纯合时就表现为粉红色,则 F2的表型为红色:粉红色=9:7;第六组为丙(AAbbCC) ×丁(AABBcc),F1基因型为AABbCc,F1产生配子时,B、b和 C、c可以进行自由组合,F2结果与第五组相同,即红色:粉红色=9:7。
19.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RABV)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科研人员对RABV的增殖机制及其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行了研究。
(1)RABV进入机体后会通过神经纤维运动到中枢神经系统,并在宿主细胞内增殖,最后通过形成包膜,释放逃逸。图为RABV在神经元中的增殖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①RABV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填中文名称),下列关于RABV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
A.RABV包膜的作用可能是保护、信息交流
B.2过程在病毒的核糖体上完成,b为病毒蛋白质
C.以+RNA或-RNA为模板产生的蛋白质都相同
D.1过程需要的酶是神经元的基因指导合成的
②请推测RABV增殖过程中遗传信息在分子间的流动方向有_______。
(2)华中农业大学狂犬病研究团队报道了一种新型的长链非编码RNA(EDAL)能够显著抑制RABV的增殖。其机制如图所示(“→”表示促进,“一)”表示抑制)。
①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转EDAL基因小鼠,被RABV入侵的转基因小鼠细胞内,RABV会被溶酶体降解释放出RABVRNA,进而_______,得到的EDAL会与E酶结合并抑制其被修饰,未经修饰的E酶会被降解。
②经修饰后的E酶进入细胞核后,通过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 ) P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影响P基因的转录,使得P蛋白的合成量_______(填“增多”或“降低”),使_______,最终导致更多子代RABV成功逃逸,而转EDAL基因小鼠细胞内该过程明显减弱。
【答案】(1) ①. 核糖核酸 ②. BCD ③. RNARNA;RNA蛋白质
(2) ①. 诱导EDAL 基因的转录 ②. 促进 ③. 降低 ④. P 蛋白对RABV 释放(出芽)的抑制作用减弱
【解析】
【分析】狂犬病毒的 -RNA进入人体细胞后,既可以作为合成+RNA的模板也可以作为合成相关酶和蛋白质外壳的模板,所以狂犬病毒(RABV)遗传物质的是-RNA。图甲中,过程1为RNA的复制,过程2为翻译。
【小问1详解】
①结合题图分析可知,RABV的遗传物质是RNA,其中文名称是核糖核酸;
A、RABV包膜来自于宿主细胞,其作用可能是保护、信息交流,A正确;
B、2为翻译,但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B错误;
C、+RNA和-RNA的碱基序列不同,以+RNA或-RNA为模板产生的蛋白质不一定相同,C错误;
D、1过程是-RNA→﹢RNA的过程,需要的酶是病毒基因指导合成的,D错误。
故选BCD。
②据图可知,RABV增殖过程中遗传信息在分子间的流动方向有RNA的复制和翻译过程,故可表示为:RNA RNA;RNA蛋白质。
【小问2详解】
①结合题图可知,被RABV入侵的转基因小鼠细胞内,RABV会被溶酶体降解释放出RABVRNA, 进而诱导EDAL 基因的转录,得到的EDAL会与E酶结合并抑制其被修饰,未经修饰的E酶会被降解。
②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与结合的位点,可用于驱动基因的转录,而甲基化会影响基因表达,结合题意可知,经修饰后的E酶进入细胞核后,通过促进P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影响P基因的转录;P蛋白的合成需要以mRNA为模板,由于基因甲基化后mRNA的合成减少,故P蛋白的合成量降低,导致P 蛋白对RABV 释放(出芽)的抑制作用减弱,最终导致更多子代RABV成功逃逸,而转EDAL基因小鼠细胞内该过程明显减弱。
20. 1型糖尿病是因免疫系统将自身胰岛素作为抗原识别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小肠黏膜长期少量吸收胰岛素抗原,能诱导免疫系统识别该抗原后应答减弱,从而缓解症状。科研人员利用1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进行动物实验,使乳酸菌在小鼠肠道内持续产生人胰岛素抗原,为此构建重组表达载体,技术路线如图。
据图回答:
(1)很多启动子具有物种特异性,上图质粒中的启动子应选择。
A. 小鼠启动子B. 人启动子C. 乳酸菌启动子
(2)在人胰岛素A、B肽链编码序列间引入一段短肽编码序列,确保等比例表达A、B肽链。引入的短肽编码序列不能含有_______(答两点)。
(3)在重组表达载体中,SacI和XbaI限制酶仅有图示的酶切位点。用这两种酶酶切重组表达载体,最多可能获得_______种大小不同的DNA片段。
(4)检测转化的乳酸菌发现,信号肽—重组人胰岛素分布在细胞壁上。由此推测,信号肽的合成和运输所经历的细胞结构依次是_______。
(5)为了确定重组人胰岛素编码序列的作用,以导入了重组表达载体的乳酸菌为实验组,还应设立2个对照组,分别为_______。3组乳酸菌在特定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各组人胰岛素的产生情况。
【答案】(1)C(2)终止子序列、终止密码子编码序列(3)7
(4)核糖体、细胞质基质、细胞膜、细胞壁
(5)(正常)乳酸菌、导入空载体的乳酸菌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小问1详解】
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与结合的位点,可用于驱动相关基因的转录,进而进行表达,实验中的受体细胞为乳酸菌,故应使用乳酸菌特异性的启动子。
【小问2详解】
为确保等比表达A、B 链,应保证A 链、B 链表达时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是连续进行的,则引入的短肽编码序列不能含有终止子序列、终止密码子编码序列等非编码性区段。
【小问3详解】
分析题意,若充分酶切会出现3 种大小不同的DNA 片段,若酶切不充分又会出现另外4 种长度的DNA 片段:只被一种酶切割时会出现全长的DNA 片段,只被两种酶切割时又会出现3 种新长度的DNA 片段,故用这两种酶酶切重组表达载体,最多可能获得7种大小不同的DNA片段。
【小问4详解】
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分析题意可知,信号肽—重组人胰岛素分布在细胞壁上,由此推测,信号肽的合成和运输所经历的细胞结构依次是核糖体、细胞质基质、细胞膜、细胞壁。
【小问5详解】
1组
2组
3组
不做任何处理
加入K+和Ca2+的转运蛋白抑制剂
加入细胞呼吸抑制剂
组别
肿瘤质量/g
肿瘤细胞凋亡率/%
Bcl-2 转录的 mRNA
Bax 转录的 mRNA
模型组
1.58
3.53
1.15
0.42
低剂量组
1.02
18.97
0.93
0.59
中剂量组
0.74
28.56
0.75
0.74
高剂量组
0.50
45.37
0.50
0.96
组别
叶绿素a含量(mg·g-1)
叶绿素b含量(mg·g-1)
净光合速率
(μmlCO2·m-2·s-1)
LLLL
1.754
0.408
4.62
LLLS
1.577
0.466
9.78
LFLS
1.763
0.543
10.8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0月适应性月考二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果蝇成体中的神经干细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2页。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月考五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模拟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