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重难点】备战2025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教师版+学生版
专题10 文言文阅读-备战2025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zip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0 文言文阅读-备战2025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zip,文件包含专题10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专题10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真题再现
(2024·北京)阅读《鸿门宴》(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从:带领。
B.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戮力:合力。
C.拔剑切而啖之 啖:吃。
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细说:小声说。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然,籍何以至此?
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到这样(生气的地步)?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C.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杀人如果不能拿起武器,给人用刑恐怕就不能成功。
D.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A.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B.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C.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D.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4.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鸿门宴》(节选)中情节扣人心弦。宴会上范增朝南坐,“ ”,并多次举玉玦暗示项羽,项羽不应;范增让项庄借舞剑择机刺杀刘邦,项伯见状也拔剑起舞,“ ”,护住刘邦;张良急见樊哙,对他说情况很紧急,“ , ”,刘邦已身处险境;于是樊哙怒闯军帐,义责项羽,帮助刘邦化解危机。
(2024·浙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而气候不齐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整顿衣裳起敛容D.技经肯綮之未尝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山兀,阿房出 兀:光秃
B.廊腰缦回 缦:萦绕
C.盘盘焉,囷囷焉 囷囷:盘旋的样子
D.遂散六国之从 从:侍从,随从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辇”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辇来于秦
A.顺流而东也B.六王毕,四海一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D.骊山北构而西折
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海:我国古时所指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泛指海内之地,也喻指全国各地。如《孟子·告子下》中的“是故禹以四海为壑”。
B.阁:我国传统建筑中一种架空的小楼房,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
C.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嫱,都是古代宫廷中的女官,实为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高;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D.鼎:盛行于商周的器物,一般为三足两耳,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亦用作烹人的刑具,古代还被视为立国重器,是政权的象征。
9.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从渭南到咸阳)阿房宫占地三百多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
B.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
C.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听那车声渐远,也不知驶到哪儿去了。
D.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一旦国家灭亡,珠宝就不能拥有了,于是都被运进阿房宫。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于唐朝中期由盛转衰之时,借古讽今,探讨秦国速亡的原因。
B.选文采用铺排描写的手法,夸张扬厉,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C.文章开头四句话中,后两句概括了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和建造它的艰辛。
D.第二段写了宫室美女之盛和珍珠宝玉之多,反映了秦朝统治者的奢侈生活。
(2024·湖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史,美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美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 凌:侵犯B.举樽以相属 属:劝请
C.而卒莫消长也 长:增长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
1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以吾一日长乎尔B.侣鱼虾而友麋鹿 蟹六跪而二螯
C.惟江上之清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与山间之明月 欲呼张良与俱去
13.下列对文章第三段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粟”
C.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才智过人、足称“一世之雄”的豪情。
D.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14.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2024·浙江湖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选自《庖丁解牛》)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会:节奏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遇见
C.彼节者有间 间:空隙D.善刀而藏之 善:揩拭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技盖至此乎 进乎技矣B.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吾见其难为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而况大辄乎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
17.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写了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解牛”在庖丁那里,可以说不是技术,而是艺术。
B.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从侧面烘托了庖丁技艺的精湛,同时也引出了庖丁的解释。
C.庖丁首先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越了技术的层面。接着依次阐述了自己达到“道”境的三个阶段。
D.庖丁尽管已经达到“道”境,但每次遇到筋骨错杂之处,依然会谨慎从事,心存戒惧,动作也轻微迟缓。
(2024·浙江杭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解牛
庄子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②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③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磔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④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批大卻,导大窾 批:劈,击。
C.如土委地 委:卸落,坠下。
D.技盖至此乎 盖:大概。
1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B.视为止,行为迟
C.为之四顾D.为之踌躇满志
20.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琵琶行》中“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元和十年”是用年号纪年。此外古人还经常用天干地支搭配来纪年,叫干支纪年法。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D.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视为止,行为迟B.虽然,每至于族
C.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2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正是曹孟德围困击败周瑜的地方吗?
B.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现在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削弱秦国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D.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
23.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描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的神态动作。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心满意足的神态跃然纸上。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形象化。
C.《庖丁解牛》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的对比。
D.《庖丁解牛》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2024·浙江台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24.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处
B.夫子哂之 哂:微笑
C.吾与点也 与:和、跟
D.其言不让 让:谦逊
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A.以吾一日长乎尔B.加之以师旅
C.作《师说》以贻之D.以其无礼于晋
2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千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
B.师旅,指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C.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在十五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D.会同,指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
2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两股间脓血流离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8.文中画线部分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就像有人了解你们, 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C.异乎三子者之撰。——我与他们三人所撰写的东西不一样。
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那有什么伤害呢?也不过是各自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2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日长乎尔”的说法,充分表现了孔子的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
B.子路主张“足食足兵”富民教民,但他过于轻率毫不谦虚,并把事情看得过于容易。
C.“哂”字表现出孔子对子路的含蓄的表态,既以微笑认可,又委婉批评“其言不让”。
D.从“鼓瑟”到“作”,曾皙表现洒脱,但“舍”“作”也体现出他回答问题时的紧张。
2023真题再现
(2023·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湛若水,字元明,增城人。弘治五年举于乡,从陈献章游,不乐仕进,母命□出,乃入南京国子监。十八年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为考官,抚其卷曰:“非白沙之徒不能为此”。置第二。赐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时王守仁在吏部讲学,若水与相应和。寻丁母忧,庐墓三年。筑西樵讲舍,士子来学者,先令习礼,然后听讲。
嘉靖初,入朝,上经筵讲学疏,谓圣学以求仁为要。已,复上疏言:“陛下初政,渐不克终。左右近侍争以声色异教蛊惑上心。大臣林俊、孙交等不得守法,多自引去,可为寒心。亟请亲贤远奸,穷理讲学,以隆太平之业。”又疏言日讲不宜停止,报闻。明年进侍读,复疏言:“一二年间,天变地震,山崩川涌,人饥相食,殆无虚月,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视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已,迁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性图说》□教士。拜礼部侍郎。仿《大学衍义补》,作《格物通》,上□朝,历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南京俗尚侈靡,为定丧葬之制颁行之。老,请致仕,年九十五卒。
若水生平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献章。年九十,犹为南京之游。过江西,安福邹守益,守仁弟子也,戒其同志曰:“甘泉先生来,吾辈当宪老而不乞言,慎毋轻有所论辩。”若水初与守仁同讲学,后各立宗旨。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有删节)
3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庐墓三年 建造房屋
B.以隆太平之业 使兴盛
C.明年进侍读 进献
D.殆无虚月 几乎
31.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母命□出,乃入南京国子监
②已,迁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性图说》□教士
③仿《大学衍义补》,作《格物通》,上□朝
A.则 以 于B.之 以 于
C.则 而 且D.之 而 且
3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湛若水跟从陈献章学习,不乐于追求功名,后来依从母亲的命令出仕做官,就到了南京国子监学习。
B.湛若水一生担任过很多官职,历任当时南京的国子监祭酒,吏部、礼部、兵部尚书等。
C.嘉靖初年,湛若水进入朝中做官,第一次上书就告诫皇帝要亲贤臣、远小人,致力于太平大业。
D.在湛若水经过当时的江西的时候,安福人邹守益告诫同仁不要轻易和湛若水进行辩论。
3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大臣林俊、孙交等不得守法,多自引去,可为寒心。
(2)南京俗尚侈靡,为定丧葬之制颁行之。老,请致仕。
(2023·甘肃酒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魏公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阅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鉅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十七年,疾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古时指幼年死去父亲,或指古代王侯的自称,文中是“幼年丧父”之意。
B.顿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为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
C.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中国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门下省,官署名,隋唐设立三省六部制时,是与尚书、中书并列的三省之一。
3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良臣,稷、契、咎陶也。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亚父者,范增也。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学识渊博,受人器重。魏征通达诗书术数,李密听说元宝藏的书信是魏征所作,非常认可他的才华并召他前来。
B.魏征眼光独到,识微见远。他认为天命归于唐而李勣处在兵家必争之地,处境危险,就写信给李勣并成功劝其归唐。
C.魏征见解深刻,进谏有法。魏征在拜见太宗时阐明了良臣和忠臣的不同,这个颇有新意的论断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D.魏征执法公正,精于办案。他做秘书监时,审理了尚书省久拖不决的案件,他虽不熟悉法律,办案却令人心悦诚服。
3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
(2)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
(2023·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江进之传
江进之,楚之桃源人也。公生于农家,稍长,知刻苦读书,有异才。天性孝友,肫诚无忮害。乙酉,举于乡。壬辰,举于南宫,为长洲令。
长洲固剧邑,公专以恩信治之,不为掊击。其与民语,若父子然,温温惟恐伤之。诸缙绅居间牍如山,度其不甚挠法者从之,不尽格也。或不从,拂其意,以疾声厉色加公,公亦不怒,好言谢之。公虽居贫,然视财如粪土,士大夫过者如归,皆欢然以去。其于寒士,尤加嘘植。其有才者,曲礼下之,甚至分俸以遗。公固贫,为令久,益贫。
是时予中兄中郎,为吴县令。公与中郎游,若兄弟。行则并舆,食则比豆。上官至,有小酬应,不必中郎知,公皆代为之。或当事者向公才吴令,公闻之若甘露洒而清风拂也。公好作诗,政事之暇,与中郎大有唱和。中郎所作诸集,皆公为叙,文如披锦,为一时名人所叹。中郎以病去吴,公如失左右手。
久之,公补铨曹,不能具装。后有人中伤之者,遂改廷尉。人为公惜。公曰:“自吾为诸生时,望不及此。及为吏,治烦剧处,心思营怦,头须为白。幸不遭褫逐,承乏廷尉。廷尉事省,吾素有述作之志未竟,今可如愿,吾志毕矣。”
以故公益闭门读书,暇则为诗文。诗多信心为之,或伤率意,至其佳处,清新绝伦。文尤圆妙。予伯兄、仲兄及予,皆居京师,与一时名人于崇国寺葡萄林内,结社论学,公与焉。
公体素羸,后以苦思逾甚。主试于蜀,旋升按察司佥事,视蜀学政,公竟卒于蜀,得年仅五十。自为令时,多所负,其子禹疏以赙金稍稍完之,尚十不二三。甚矣,贫吏之苦也!公所著述甚多,行于世,兹不具述。
外史氏曰:古之诗文大家籍中,有可爱语,有可惊语,亦间有可笑语。良以独抒机轴,可惊可爱与可笑者,或合并而出,亦不暇拣择故也。以此诗文不贵无病,但其中有清新光焰之语,独出不同于众,而为人所欲言不能言者。进之诗可爱可惊之语甚多,中有近于俚语者,无损也。稍为汰之,精光出矣。
3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不从,拂其意 违背
B.久之,公补铨曹 选拔官吏
C.幸不遭褫逐 削职
D.视蜀学政 巡视
3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进之年轻时就才能杰出,读书刻苦,孝顺友爱,待人真诚,从不嫉妒陷害他人。
B.袁中郎担任吴县县令时,与江进之形同兄弟,二人同车同饮,闲暇时便共同唱和。
C.人们为江进之改任廷尉而感到惋惜,但他本人认为廷尉一职是他做官最大的追求。
D.江进之做县令后,仗义好施,死后留下债务,他儿子用丧葬费偿还,远不能还尽。
40.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作者对江进之的诗文的评价。
4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缙绅居间牍如山,度其不甚挠法者从之,不尽格也。
(2)或当事者向公才吴令,公闻之若甘露洒而清风拂也。
(2023·四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楔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4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 毕:全
B.此地有崇山峻岭 崇:高
C.列坐其次 次:位置
D.或取诸怀抱 怀抱:胸怀抱负
4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足以极视听之娱 险以远,则至者少
B.终期于尽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44.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45.文言文中,作者为什么会发出“信可乐也”的感慨?请简要作答。
(2023·吉林)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围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刻,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6.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刺客不行,良将犹在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8.下列选项中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赵尝五战于秦
A.斯用兵之效也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何为其然也D.无爪牙之利
49.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齐国失败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
B.作者认为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作者认为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未尝赂秦”。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结果“或未易量”。
2022真题再现
(2022·湖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邢宥,文昌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授御史,出巡福建。民十人被诬为盗,当刑呼冤。宥为缓之,果得真盗。天顺中,出为台州知府,有治绩。坐累谪晋江丞。宪宗复其职,改知苏州。奸民揽纳秋赋,置之法,得其赃万缗,以堤沙河,甓①官道。大水,民饥,不待奏辄发米二十万斛以振。宥素廉介,及治苏,严而不苛。宋杰荐于朝,诏加浙江左参政仍理府事,赐玺书。居半岁,遂以右佥都御史代宋杰巡抚。开丹阳河,筑奔牛闸,省兑运②冗费,民以为便。寻兼理两浙盐政,考察属吏,奏黜不识者百七十余人。居数载,引疾归。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注】①甓(pl): 砖。②兑运: 明代漕运方式之一。
5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累谪晋江丞 谪:降职
B.宪宗复其职,改知苏州 知:知道
C.不待奏辄发米二十万斛以振 振:救济
D.寻兼理两浙盐政 寻:不久
5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邢宥巡察福建时,遇百姓临刑喊冤,他及时干预,百姓的冤屈得以洗刷。
B.邢宥惩治扰乱朝廷赋税的不法之徒,将收缴的赃款用于整修河堤、官道。
C.邢宥听闻苏州发生了洪灾,请示朝廷后,打开官府粮仓给灾民发放大米。
D.邢宥深得朝廷器重,他考察吏治,上奏罢免了一百多个没有才识的属吏。
5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宥素廉介,及治苏,严而不苛。
(2022·天津)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5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夫晋,何厌之有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吾其还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5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在危难之际,答应去面见秦穆公,只是因为郑伯向他道歉。
B.“夜缒而出”,写出了郑国在秦军和晋军的包围下,形势非常紧急。
C.烛之武雄辩的说辞逐层深入,有理有据,成功瓦解了秦晋的围困。
D.晋文公最终没有贸然发动进攻,表明他有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2022·天津)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选自《明史·宋濂传》)
5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密使人侦视 密:暗中
B.善者与臣友 友:交朋友
C.不能知也 知:了解
D.几误罪言者 罪:犯罪
56.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濂具以实对
译文:宋濂都用实话来回答。
B.卿不朕欺
译文:你没有欺骗我。
C.间召问群臣臧否
译文:皇帝间接询问大臣们是否藏匿(物品)。
D.有足采者
译文:有值得采纳的内容。
(2022·辽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57.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出,未辞也 辞:告辞
B.沛公则置车骑 置:放弃
C.沛公不胜杯杓 胜:超过
D.沛公安在 安:哪里
58.下列句子中,不属于沛公言行的一项是( )
A.乃令张良留谢。B.大王来何操?
C.公为我献之。D.立诛杀曹无伤。
5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此时项王召沛公回来是想杀掉沛公。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樊哙认为此刻形势危急,不用告辞。
C.“道芷阳间行”“度我至军中”等处体现沛公小心谨慎欲迅速脱离险境的想法。
D.“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一连串动作显示亚父对沛公逃脱愤恨不已。
(2022·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6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6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众人 众人:一般人B.是故圣益圣 益:利益
C.则耻师焉 耻:感到耻辱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6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己地位卑微就觉得羞耻,对方的官职高就对他阿谀奉承。
B.地位低的人向我学习就是奉承我,官职高的人向我学习就是嘲讽我。
C.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D.与地位卑微的人为友就觉得羞耻,与官职高的人为友就近乎谄媚。
63.本段揭露的事实是什么?对此作者持怎样的态度?
2021真题再现
(2021·北京)阅读《烛之武退秦师》(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6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唯君图之 图:考虑
6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且贰于楚也/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是寡人之过也/夫晋,何厌之有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阙秦以利晋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66.给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A.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B.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C.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D.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67.用选文原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在郑国被围的危机时刻,老臣烛之武应许了郑伯的托付,他不顾危险地“ , ”;之后,又凭精彩的辩词说服了秦伯,使得“ , ”。
(2021·北京)阅读《劝学》,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6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中:合乎
B.而闻者彰 彰:清楚
C.君子生非异也 生:习惯
D.金石可镂 镂:雕刻
6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青,取之于蓝 而寒于水
B.?使之然也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7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71.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劝学》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文章善用比喻推进论证。如第二段,先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论证学习能使人进步;接着进一步设喻,以直木?为圆轮后不再变直的现象,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作用;最后则以“ , ”引出结论“ , ”,强调学习的重大意义。
(2021·内蒙古)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③见之欤?
(选自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方山子传》)
[注]①光、黄:指光州和黄州。②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③傥:或许,可能。
7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B.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D.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7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闾,古代户口编制单位,二十五家为闾,引申为乡里、家乡。闾里,泛指民间。
B.方山冠:汉时祭祀宗庙时乐师所戴的帽子,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C.谪居:谪,特指贬官降职或流放。谪居,指官员到外地任职。
D.公侯:古代爵位名。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往往因时而异。文中指官位高的人。
7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立志驰骋当世,晚年却安贫乐道、心境恬淡,活得洒脱满足。
B.方山子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粗茶淡饭,不与世人来往,这表现了他“隐士”的特点。
C.作者回忆十九年前,在岐山下看见方山子独自纵马向前,只一箭就射中了鹊儿,表现了方山子“游侠”的特点。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其“不遇”,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时心态的一种折射。
7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2021·浙江温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节选自《逍遥游》)
7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怒:奋起的样子。B.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垂下。
C.志怪者也 志:记载。D.而后乃今培风 培:凭。
77.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B.《谐》之言曰
C.鹏之徙于南冥也D.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78.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以夸张的语言描写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奋飞时气势壮阔。
B.文中写“野马”“尘埃”要依赖生物的气息吹动,从反面论证鲲鹏的逍遥自在。
C.作者用负载大舟有待深水、漂浮草芥需要杯水来论证世间万物都有所依凭。
D.作者以奇特的想象使文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又引用《齐谐》使论述可信。
(2021·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示弟立志说
(明)王阳明
予弟守文来学,告之以立志。守文①因请次第其语,使得时时观省;且请浅近其辞,则易于通晓也。因书以与之。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故程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与?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务去人欲而存天理,则必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则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而凡所谓学问之功者,然后可得而讲,而亦有所不容己矣。
夫所谓正诸先觉者,既以其人为先觉而师之矣,则当专心致志,惟先觉之为听。言有不合不得弃置必从而思之思之不得又从而辨之务求了释不敢辄生疑惑。故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言之而听之不审,犹不听也;听之而思之不慎,犹不思也;是则虽曰师之,犹不师也。
夫立志亦不易矣。孔子,圣人也,犹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虽至于“不逾矩”,亦志之不逾矩也。志岂可易而视哉!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濬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自古圣贤因时立教,虽若不同,其用功大指无或少异。《书》谓“惟精惟一”,《易》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谓“格致诚正,博文约礼”,曾子谓“忠恕”,子思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孟子谓“集义养气,求其放心”,虽若人自为说,有不可强同者,而求其要领归宿,合若符契。何者?夫道一而已。道同则心同,心同则学同。其卒不同者,皆邪说也。
后世大患,尤在无志,故今以立志为说。中间字字句句,莫非立志。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若以是说而合精一,则字字句句皆精一之功;以是说而合敬义,则字字句句皆敬义之功。其诸“格致”“博约”“忠恕”等说,无不吻合。但能实心体之,然后信予之非妄也。
【注释】①守文,王阳明的三弟。
7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易于通晓也 通晓:透彻地了解
B.师严,然后道尊 严:严格
C.源不濬则流息 濬:同“浚”,疏通
D.后世大患,尤在无志 患:缺点,弊病
8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亦有所不容已矣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然后民知敬学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C.道同则心同 置杯焉则胶
D.其卒不同者 以其无礼于晋
8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守文是王阳明先生的弟弟,他请兄长给他写几句话以便时时观省。阳明先生希望他能立志,写了此文。字里行间尽显兄弟情深,言辞恳切,令人动容。
B.世上的人之所以沿袭旧习,敷衍应付,养成不好的习惯,最后变成道德低下的人,都是因为没有立志。
C.对于圣贤之言,听到了却不详加审视,就犹如没听到一样:听到了而思考并不严谨,就犹如没思考一样。如果是这样,虽然口里说拜师学习,就犹如没有拜师学习一样。
D.立志是不容易的,孔子也是经过十五年的学习才确立最后的志向。文章引用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等人的话告诉守文:君子学圣人之道,以立志为最重要的事情。
8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言有不合不得弃置必从而思之思之不得又从而辨之务求了释不敢辄生疑惑
8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
(2)自古圣贤因时立教,虽若不同,其用功大指无或少异。
参考答案:
1.D 2.C 3.A 4. 范增数目项王 常以身翼蔽沛公 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导语】本文节选自《鸿门宴》,描绘了楚汉相争时期一次关键的政治较量,表现了各方人物的智勇对抗和复杂的人性。项羽虽勇武却优柔寡断,对范增的多次暗示无动于衷,显示其性格与政治敏感度的不足。反观刘邦,虽处险境,却巧妙化解了危机,体现了他的政治机智和临危不乱的能力。樊哙的果断勇猛和项伯的极力保护为刘邦的解围提供了重要助力,反映了人际关系在历史关键时刻的影响。整体故事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对权谋与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刻画。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刘邦第二天早晨率领一百多人马。
B.正确。句意: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
C.正确。句意:拔出剑来切着吃。
D.错误。“细说”:小人的谗言。句意: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句意: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羽,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
“哙遂入”是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应在“入”后断开,可以排除BC。
“目眦尽裂”是主谓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D。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一处,结合后文“并多次举玉玦暗示项羽,项羽不应”可知,要对应原文“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此处可以填入“范增数目项王”;
第二处,结合前后文“范增让项庄借舞剑择机刺杀刘邦,项伯见状也拔剑起舞”“护住刘邦”可知,要对应原文“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此处可以填入“常以身翼蔽沛公”;
第三、四处,结合前后文“张良急见樊哙,对他说情况很紧急”“刘邦已身处险境”可知,要对应原文“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这两处可以填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参考译文:
刘邦第二天早晨使一百多人骑着马跟从他来见项羽,到了鸿门,向项羽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羽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项羽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羽、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坐。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羽,项羽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对待他人仁慈。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羽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沛公,项庄无法刺杀沛公。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羽,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羽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羽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羽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反叛了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关中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是将已亡的秦朝的作为延续罢了。我私意认为大王不采取这种做法好。”项羽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去。
5.D 6.D 7.D 8.C 9.D 10.A
【导语】选文是杜牧《阿房宫赋》的前两段,主要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阿房宫的规模宏大,体现了建筑的奢华;二是宫中生活的奢靡,通过对珍宝堆积、嫔妃众多的详细描述,揭示秦统治者的奢靡腐化,最终导致秦国迅速灭亡。作者运用铺排描写的手法,通过大量细节突出了秦朝的奢侈,暗示其灭亡的必然性。这也是杜牧在文中借古讽今的用意所在。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古义:天气;今义: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或者比喻动向、情势等。句意:天气却不一样。
B.古义:藏身;今义:托付。句意: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
C.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句意:整理好衣裳起身,显出庄重的神情。
D.古今同义:未曾。句意: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蜀地的山变得光秃秃了,阿房宫建造出来了。
B.正确。句意:走廊长而曲折。
C.正确。句意: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
D.“从”,通“纵”,合纵。句意:于是拆散了六国的合纵同盟。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中的“辇”,是名词作状语,乘辇车。句意:乘辇车来到秦国。
A.“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句意:沿长江顺流向东进发。
B.“一”,名词作动词,统一。句意: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四海统一。
C.“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句意:喜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以此为限度。
D.“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它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嫔、嫱……地位比妃要高”错,嫔、嫱的地位比妃要低。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一旦国家灭亡”错,“一旦”,指一天之间,形容时间短,不是表假设。句意:一天之内国破家亡,这些再也不能占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来。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写于唐朝中期由盛转衰之时”错,《阿房宫赋》写于晚唐。
故选A。
参考译文:
六国灭亡,四海统一;蜀地的山变得光秃秃了,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宫殿高耸,遮天蔽日。它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长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水波上,天空没有起云,何处飞来了苍龙?复道飞跨天空中,不是雨后刚晴,怎么出现了彩虹?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凉。一天之中,一宫之内,天气却不相同。
六国的妃嫔侍妾、王子皇孙,离开自己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那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那是宫女们燃起了椒兰在熏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她们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有的宫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没能见到皇帝。燕赵、韩魏收藏的金玉珍宝,齐国楚国挑选的珍宝,是诸侯世世代代,从他们的子民那里掠夺来的,堆叠得像山一样。一天之内国破家亡,这些再也不能占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都是,秦人看见这些,也并不觉得可惜。
11.A 12.B 13.C 14.有吹奏洞箫的客人,依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用箫)随着歌声伴奏。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凌”,越过;句意:越过浩瀚无垠的江面。
B.句意:举起酒杯互相敬酒。
C.句意: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
D.句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相当于‘吗’/介词,表比较,译为‘比’”;句意: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B.均为“表并列的连词”;句意: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螃蟹有六条腿,两只蟹钳。
C.“结构助词,译为‘的’/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只有江上的清风。/从师的风尚不流传也已经很久了。
D.“连词,译为‘和’/介词,译为‘和’‘跟’‘同’”;句意:和山间的明月。/想要叫张良和他一同离开。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意在抒发自己才智过人、足称‘一世之雄’的豪情”错误,这些描写流露的是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倚”,依着;“和”,应和;“客有吹洞萧者”,定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赤壁赋
苏轼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月光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任凭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江面。浩浩淼淼(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君主)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江水总是不停的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15.B 16.D 17.A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遇:接触。句意: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语气词,表疑问;/介词,相当于“于”。句意:(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B.介词,替;/动词,根据前后文可以译为“动刀”。句意: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
C.表转折,但;/连词,表递进关系,何况。句意: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更何况大骨呢!
D.都是介词,用。句意: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可以说不是技术,而是艺术”错误。应该用递进关系来陈述:“解牛”在庖丁那里,可以说不仅是技术,而且是艺术。
故选A。
参考译文: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发出霍霍的声音,没有哪一种声音不合乎音律。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矩,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揩拭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选自《庖丁解牛》)
18.D 19.A 20.B 21.D 22.A 23.C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B.正确。句意:击入大的缝隙,引刀进入(骨节之间的)空处。
C.正确。句意:就像泥土堆积在地上一样。
D.错误。盖:怎么。句意:(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替,给。句意:庖丁给梁惠王宰牛。
B.介词,因,因为。句意:眼睛因为筋骨交错聚结之处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缓慢下来。
C.介词,因,因为。句意:因此四处张望。
D.介词,因,因为。句意:因此悠然自得。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错误,《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行为:古义,两个词,“行”“为”,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句意:眼睛因为筋骨交错聚结之处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缓慢下来。
B.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句意: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C.天理:古义,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句意: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引刀进入(骨节之间的)空处。
D.未尝:古今同义,都指未曾。句意:三年之后,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困于:被围困。句意: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故选A.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的对比”错误,由原文“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正而神欲行”“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可知,只有前两个对比,没有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的对比,二者之间属类比。
故选C。
参考译文:
庖丁解牛
庄子
①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抵住的地方,砉砉作响,进刀时发出“?”的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既)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②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③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天道,超过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没有不是(完整的)牛的;三年以后,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之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割断筋肉;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那牛的骨节有空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分宽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了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戒惧地提高警惕,眼睛因为筋骨交错聚结之处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磔的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堆积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因此四处张望,因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揩拭干净,收藏起来。”
④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24.C 25.B 26.C 27.D 28.B 29.D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夹在(几个)大国之间。
B.正确。句意: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C.错误。“与”,赞同、赞成。句意:我赞成点。
D.正确。句意:他的话毫不谦让。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以”,介词,用。句意: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的话毫不谦让。
A.连词,因为。句意: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
B.介词,用。句意:用军队侵略这个国家。
C.连词,来。句意: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D.连词,因为。句意:因为它对晋国无礼。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古代男子在十五岁时行加冠礼”错误,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
故选C。
2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至于”古义:直到、达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句意: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B.“流离”古义:犹“淋漓”,形容液体湿淋淋往下滴的样子;今义:由于灾荒战乱而流转离散;句意:两条腿脓血淋漓。
C.“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句意: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
D.“饥馑”古今同义,都表“饥饿、饥荒”之义;句意: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
故选D。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如”,假如。句意: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C.“撰”,才能、志向。句意:我与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D.“何伤”,何妨。句意:那有何妨(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故选B。
2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舍’‘作'也体现出他回答问题时的紧张”错误,“舍”“作”两个动作,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
故选D。
参考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30.C 31.B 32.C 33.(1)大臣林俊、孙交等人因不能守护治国安邦之法,而言多辞官离开,实在令人寒心。
(2)南京民俗崇尚奢靡,(湛若水)制定丧葬制度并颁布施行。因年老请求辞官。
【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明史》,主要记叙了明代学者湛若水的一生事迹,突显了他的学术追求与为政理念。湛若水早年师从陈献章,对仕途不甚热衷,但在母命下出仕,并积极参与当时的政治事务。他提倡求仁为要,反对奢靡之风,力图通过改革来影响社会,主张士子应习礼重学。其与王守仁在学术理念上虽有分歧,但两人均为推动当时学术发展做出贡献。文章通过他的生平,展现出其作为学者和官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他)在墓旁建造房屋守孝三年。
B.正确。句意:来兴盛太平的大业。
C.错误。进:出仕做官。句意:第二年,出仕侍读一职。
D.正确。句意:几乎没有哪个月不是这样的。
故选C。
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句①由“命”的意思“命令”可推“□”内应填代词,作“命”的宾语,所以应填“之”,意思是“他”;句意:母亲命令他出仕做官。
句②“作《心性图说》”与“教士”之间应为目的关系,所以应填表目的关系的连词“以”,可译为“来”; 句意:作《心性图说》来教导士子。
句③“上”这一动词后应为引出动作对象的介词,而“于”就有此用法,所以填“于”,可译为“给”“向”,句意:进呈朝廷。
故选B。
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第一次上书就告诫皇帝要亲贤臣、远小人”错误,“告诫皇帝要亲贤臣、远小人”是第二次上书的内容。由“已,复上疏言……”即可得出。
故选C。
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不得”,不能,“守法”,守护治国安邦之法;“引去”,自己辞官而去。
(2)“尚”,崇尚;“为定丧葬之制”,省略主语“湛若水”;“致仕”,请求辞官。
参考译文:
湛若水,字元明,广东增城人。弘治五年(1492),科考乡试中举,跟从陈献章学习,不乐于追求功名。后来母亲命令他出仕做官,他才到南京国子监学习。弘治十八年参加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做考官,抚摸着他的考卷赞叹道:“不是白沙陈献章的学生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列为第二名。朝廷赐他做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一职。这时王守仁正在吏部讲学,若水和他互相应答唱和。不久母亲去世,他在墓旁建造房屋守孝三年。建造“西樵讲舍”。各地士子来求学的,(湛若水)先教他们学习礼,然后让士子听他讲课。
嘉靖初年,进入朝廷做官,陈奏经筵讲学疏,认为圣学要把求仁作为根本。不久,又上书道:“陛下刚刚临朝处理政事,渐渐不能克服自己到最后。身边亲近的侍从争相用声色邪教来迷惑陛下的心志。大臣林俊、孙交等人因不能守护治国安邦之法,而言多辞官而去,实在令人寒心。切望陛下亲贤人,远奸佞,穷究事物之理,讲求学问,来兴盛太平的大业。”又上疏说不应停止每日的经筵讲学,上级回复表示皇帝知道了这件事情。第二年,出仕侍读一职。又上书说:“近一二年间,天象巨变、大地震动,山石崩塌、河川汹涌,饥荒不断,人自相食,几乎没有哪个月不是这样的。圣人不会等到艰难困苦之时才去听取贤者的意见,明医不会因病人病情严重而停用恢复元气的药。陛下应广求能阐明先王之道的人,(让其)每日服侍在文华殿(为陛下讲学),以益于圣人学说的发扬光大。”不久,升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性图说》来教导士子。任礼部侍郎。仿效《大学衍义补》而作《格物通》,进呈朝廷。后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南京民俗崇尚奢靡,(湛若水)制定丧葬制度并颁布施行。因年老请求辞官。九十五岁时去世。
若水在他一生所到之处,一定修建书院来纪念陈献章。九十岁时还漫游南京。途经当时的江西时,王守仁的弟子安福人邹受益告诫他的同仁说:“甘泉先生来,我们应当尊敬这位老人而不要妄自讨教,千万不要轻易与他论辩。”若水最初和守仁一同讲学,后各自设立宗旨。
34.B 35.C 36.D 37.(1)李勣收到信,就决定归附唐朝,时逢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征,伪朝拜(他)为起居舍人。
(2)太宗派遣温彦博去调查此事,结果不是这样,然而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
【导语】这篇文言文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生动地描绘了魏征从一位不被人知的年轻才子成长为唐朝重要谏臣的人生历程。魏征的聪慧与才识在于通达书术、识微见远,且在李密旧部中劝李勣归唐,显示了其独到的政治眼光。他为人耿直,敢言敢谏,进谏唐太宗时强调良臣与忠臣的区别,展现了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宽广的政治视野,是一代忠良典范。文章通过对魏征一系列事迹的描述,塑造了魏征智勇兼备、忠诚坚定的历史形象。
3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顿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为隆重的一种”说法错误,稽首,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顿首,指磕头,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故选B。
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判断句。句意:良臣,是后稷、契、咎陶。
A.判断句。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B.判断句。句意:亚父,就是范增。
C.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千里之马,一食或尽粟一石。句意:(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D. 判断句。句意: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故选C。
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他做秘书监时,审理了尚书省久拖不决的案件”理解错误。原文是“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可见,是任侍中时,审理了尚书省久拖不决的案件。
故选D。
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书”,信;“归”,归附;“会”,恰逢;“拜”,授予官职。
(2)“按讯”,审问,调查;“俾”,使,让;“让”,责备。
参考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人。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从而落魄而不得志,他抛弃自己的资财家产不去经营,有远大的志向,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魏公李密,让魏征掌管书信公文。李密得到元宝藏的书信,常常称赞,得知是魏征所写,赶快召他前来。后来魏征跟随李密来到京城,但是很长时间没有出名。这时李勣还在为李密防守,魏征写信给他说:“当初魏公起兵反叛,振臂大呼,聚众数十万人,声威震动半个天下,但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确实知道天命有它的归所啊!如今您处在兵家必定争夺的地方,不早点图谋自全的办法,那么大事就离去了!”李勣收到信,就决定归附唐朝,时逢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征,伪朝拜(他)为起居舍人。窦建德失败后,(魏征)与裴矩逃入关内,隐太子召任他为洗马。魏征见秦王功劳高,暗地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隐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挑拨我们兄弟相争,怎么处治?”魏征回答说:“(如果)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秦王器重他敢于直言,没有怨恨之意。(秦王)即帝位后,拜授魏征为谏议大夫,封为钜鹿县男。身边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太宗派遣温彦博去调查此事,结果不是这样,然而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觐见太宗,叩头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魏征说:“良臣,是后稷、契、咎陶;忠臣,是龙逢、比干。良臣,自身承受美名,君主受显号,子孙世代相承,福气传之无穷;忠贞的臣子,自己遭祸被杀,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得一个空名。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太宗说:“好。”贞观三年,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与朝政。贞观十年,任侍中。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太宗)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平时不熟悉法律,只知大概,以情理来处理案件,人人都心悦诚服。进封左光禄大夫、郑国公,执掌门下省事务,诏令朝廷规章、国家制度,由他参议得失。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命令中郎将在他家值宿,有动静随时奏报,所赐药品、膳食不计其数,院中出使之人不绝于道。太宗亲临问疾,屏退左右,交谈一日才回宫中。
38.D 39.C 40.写作出于本心;风格清新圆妙;多有可爱可惊之语;诗文有近俚语,需要精简。 41.(1)官员们的调解文书繁多,估计没有过于曲解破坏法律的就听从他们,不全部阻止。
(2)有当权的人对江公赞扬吴县县令的才能,江公听到后就像甘露洒身,清风拂面一样(高兴)。
【导语】这篇文言文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江进之的生平与性情。江进之自幼聪慧且孝友,为官时以仁爱和诚信治理地方,与百姓建立如父子般的感情,并且极力扶持寒门士子。与此同时,他对金钱淡泊,对友谊珍视,与袁中郎亲如兄弟。在仕途受挫时,江依然保持积极心态,专注于学问和创作。总体而言,文章突出江进之品德高尚、才华出众以及清贫而坚忍的形象,令人深感敬仰。
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有人不听从,违背他的意愿。
B.正确。句意:过了很久,江公补缺进入吏部。
C.正确。句意:有幸没有遭到罢黜放逐。
D.“视”,官员处理政事。句意:掌管蜀地的学政。
故选D。
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廷尉一职是他做官最大的追求”错误。由原文“自吾为诸生时,望不及此”“廷尉事省,吾素有述作之志未竟,今可如愿,吾志毕矣”可知,江进之说这样的话是宽慰众人,也表现自己对为官之事看得很开,说作廷尉政事较少,可以有时间写作,这是他的愿望,而不是像选项所说他本人认为廷尉一职是他做官最大的追求。
故选C。
4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诗多信心为之”可知,江进之写作出于本心;
由原文“至其佳处,清新绝伦。文尤圆妙”可知,江进之诗文风格清新圆妙;
由原文“进之诗可爱可惊之语甚多”可知,江进之诗文多有可爱可惊之语;
由原文“中有近于俚语者,无损也。稍为汰之,精光出矣”可知,江进之诗文有近俚语,需要精简。
4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缙绅”,原意是插笏,转用为官宦的代称;“度”,估计;“挠”,扰乱,阻止;“格”,阻止。
(2)“当事者”,当权的人;“才”,认为……有才;“若”,好像。
参考译文:
江进之传
江进之,楚地桃源人。他出生在农户家庭,等到稍大些,便知道刻苦读书,有杰出的才能。孝顺友爱,待人真诚,从不嫉妒陷害他人。乙酉年,从乡试中举。壬辰年,被推举到南宫做了长洲令。
长洲本就是个大县,他只用恩惠和诚信来治理,不用武力打击。他与百姓交谈,就好像是父子一样,态度温婉,只担心他们受到伤害。官员们的调解文书繁多,估计没有过于曲解破坏法律的就听从他们,不全部阻止。有人不听从,违背他的意愿,便说话急躁,脸色严厉来对待江进之,可他也不发怒,用好话来劝说他们。江进之虽然贫穷,然而却视金钱如粪土,士大夫们送的金钱全部归还,大家全都高兴地离开。他对那些贫寒的读书人,特别加以呵护和帮助。对待那些有才能的人,降低身份以礼相待,甚至将自己的俸禄分给他们。江进之本来就贫穷,做了多年的长洲令,变得更加贫穷了。
当时我的兄长中郎(袁宏道)担任吴县县令。江公和中郎交往,就像兄弟一样。出行就同坐一辆车,吃饭就共用一个食器。上级官员到来,有一些小的应酬事务,不必让中郎知道,江公都代替他去做。有时候主事的人问江公认为吴县县令(中郎)怎么样,江公听到这话就像甘露洒下、清风拂过一样(心情愉悦)。江公喜好作诗,在处理政事的闲暇时间,和中郎有很多诗歌唱和之作。中郎所作的各种文集,都由江公来作序,文章如同展开的锦绣(文采斐然),被当时的名人所赞叹。中郎因为生病离开了吴县,江公就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样(感到失落)。
过了很久,江公补缺进入吏部(铨曹,主管选拔官员的部门),却不能备办行装(意即家境贫寒)。后来有中伤他的人,于是(他)被改任为廷尉。人们为江公感到惋惜。江公说:“自从我做秀才的时候,就没想到能有今天(的地位)。等到做了官吏,处理繁重复杂的事务时,内心忧虑不安,头发胡须都变白了。有幸没有遭到罢黜放逐,暂任廷尉之职。廷尉事务简略,我向来有著述的志向还没有完成,现在能够如愿,我的志向也就达成了。”
因为这个缘故,江公更加闭门读书,有空的时候就写诗作文。他写诗大多是任凭心意去创作,有时失于草率随意,但写到好的地方,清新美妙到了极点。他的文章尤其圆润精妙。我的大哥、二哥和我,都住在京城,和当时的名人在崇国寺的葡萄林里,结成社团讨论学问,江公也参与其中。
江公身体向来瘦弱,后来因为苦思(著述等事)更加严重。(他)到蜀地主持考试,不久升任按察司佥事,掌管蜀地的学政,江公最终在蜀地去世,年仅五十岁。自从担任县令以来,(他)背负了很多债务,他的儿子江禹疏用别人赠送助丧的钱财渐渐偿还了一部分,但还不到债务的十分之二三。贫困官吏的苦楚实在是太严重了啊!江公著述非常多,在世间流传,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
外史氏(作者自称)说:古代的诗文大家的著作之中,有令人喜爱的语句,有令人惊叹的语句,也偶尔有令人发笑的语句。实在是因为(他们)独自抒发心中的情思,令人惊叹、喜爱和发笑的语句,有时会一起出现,也没有时间去挑选抉择的缘故啊。因此诗文不以没有瑕疵为贵,只要其中有清新耀眼的语句,独自出众而不同于众人,并且是人们想说却不能说出的。江进之诗中令人喜爱、令人惊叹的语句非常多,其中有接近俚俗的语句,这没有损害(整体)。稍微对这些语句加以淘汰,精华就显现出来了。
42.C 43.C 44.(1)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2)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45.①天气晴朗,春光明媚,景色宜人;②和朋友聚会,饮酒赋诗,畅叙幽情。
【导语】《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名作,描写了永和九年春天,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聚会的情景。文章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文中既有对当下美好时光的赞美,也有对生命无常的深沉思考。王羲之以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古人对生命的态度和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4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
B.正确。句意: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
C.错误。次:旁边。句意:排列坐在曲水旁边。
D.正确。句意: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
故选C。
4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不同。连词,表目的,用来 /连词,表并列。句意: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危险又远的地方,前来游玩的人便少。
B.不同。介词,到 /介词,表被动。句意:最后归结于消灭。/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C.相同。“之”,都是结构助词,的。句意: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D. 不同。代词,他们/选择问句的前一句,是……。句意: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
故选C。
4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虽”,虽然;“盛”,盛况;“觞”,喝酒;“咏”,作诗;“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2)第一个“之”,得到;“迁”,变化;“系”,随着产生。
4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信可乐也”意思是“实在是很快乐”,由此可知,考生需要到上文找到值得快乐的事情。
①结合“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可知,集会这天的天气、季节、环境非常好:天气晴朗,春光明媚,景色宜人。
②结合“群贤……”“少长……”“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知,集会这天参会的都是贤能之人,且作者和朋友登高聚会,饮酒赋诗,畅叙幽情。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46.C 47.B 48.B 49.C
【解析】4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至”是“丹以荆卿为计”这整件事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始”是谓语动词“速”的时间状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D。
故选C。
4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
A.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不可以。句意: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仍然健在。
B.存亡:指生死存亡。句意:句意: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
C.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句意: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不如六国了。
D.劫:古义,胁迫;今义,抢劫。句意: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
故选B。
4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秦”作状语,修饰“五战”,现代汉语语序为“赵尝于秦五战”。句意:赵国曾经和秦国交战五次。
A.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就是用兵的功效啊。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君有益”。句意: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C.宾语前置句,此处,“何”为代词作宾语,放在了“为”的前边, 正常语序是“其为何然也”。句意:箫声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D.定语后置句,“利”是“爪牙”的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正常语序是 “无利爪牙”。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故选B。
4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本内容、观点的能力。
C.“作者认为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未尝赂秦’”错误,作者在文中想表达的是,齐、燕、赵虽然没有贿赂秦国,但在基本国策上有失误,齐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是“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是“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故选C。
参考译文: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五次作战,两次战败三次胜利。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50.B 51.C 52.邢宥一向廉洁正直,他在治理苏州时,虽然严格管理,但并不苛刻对待民众。
【解析】5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因事牵连被贬为晋江丞。
B.知:担任、掌管。句意:但宪宗后来恢复了他的职务,并改任他为苏州知府。
C.句意:不等朝廷奏报批准,就立即发放二十万斛粮食来赈济灾民。
D.句意:不久,他兼任两浙盐政。
故选B。
5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请示朝廷后,打开官府粮仓给灾民发放大米”错。原文“大水,民饥,不待奏辄发米二十万斛以振”的意思是在大水灾发生时,民众遭受饥饿,不等朝廷奏报批准,就立即发放二十万斛粮食来赈济灾民。
故选C。
5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素”,一向、向来;“廉介”,廉洁正直;“及”,等到;“苛”,苛刻。
参考译文:
邢宥,文昌人,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职位,并出巡福建。在福建,他遇到了十位被诬陷为盗贼的百姓,这些百姓在面临刑罚时高呼冤枉。邢宥暂缓了对他们刑法的执行,最终真正的罪犯找到了。天顺年间,邢宥出任台州知府,因有治绩而受到赞誉。后因事牵连被贬为晋江丞,但宪宗后来恢复了他的职务,并改任他为苏州知府。奸民揽纳秋赋,被依法惩处,所得赃款共计万余缗,用于堤防沙河、修缮官道。在大水灾发生时,民众遭受饥饿,不等朝廷奏报批准,就立即发放二十万斛粮食来赈济灾民。邢宥一向廉洁正直,他在治理苏州时,虽然严格管理,但并不苛刻对待民众。宋杰向朝廷推荐了他,朝廷下诏加封他为浙江左参政,仍然管理知府的事务,并赐给他玺书。过了半年,他便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代替宋杰担任巡抚。邢宥在任期间,开通了丹阳河,修建了奔牛闸,节省了运输成本,使得民众感到便利。不久,他兼任两浙盐政,对下属官吏进行了考察,奏请免去不称职的人一百七十多人。过了几年,因病辞官回家。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53.B 54.A
【解析】5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个“以”用法和意义不同。
“以”,连词,因为。句意: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以”,介词,用。句意:用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
B.两个“于”用法和意义相同,都作介词,对、对于。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句意: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句意:(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C.两个“之”用法和意义不同。
“之”,助词,无词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之”,动词,到……去。句意: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
D.两个“其”用法和意义不同。
“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
“其”,指示代词,它,指万物。句意:从事物易变的一面来看。
故选B。
5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只是因为郑伯向他道歉”错,根据“晋侯、秦伯围郑”“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可知,郑国危难之际,烛之武答应去面见秦穆公的原因是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念个人私怨,。
故选A。
参考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55.D 56.C
【解析】5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罪:犯罪”错误,应为“怪罪”。句意:我几乎错怪了进谏的人。
故选D。
5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译文:皇帝间接询问大臣们是否藏匿(物品)”错误。“间”,秘密,暗中;“臧否”,好坏。
译文应为: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
故选C。
参考译文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有谁?有哪些食物(美食)?”宋濂把实情详细地回答了他。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不久后,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出那些好的大臣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大臣,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是对皇上的)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于是把朝臣都招来斥责,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怪了进谏的人。”
57.C 58.B 59.A
【解析】5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胜:能承受;禁得起。句意:沛公禁不起多喝酒。
故选C。
5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由原文“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可知,“大王来何操?”是张良问沛公的话,不属于沛公的言行。
故选B。
5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想杀掉沛公”错误,此时沛公已经出去一段时间,项王召沛公回来是想继续与沛公饮酒,并没有想要杀掉沛公。
故选A。
参考译文: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有大礼节不回避小的责备。现在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才进去。”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一双白璧,拜两拜敬献给大王,一双玉斗,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营,立即杀掉曹无伤。
60.A 61.B 62.C 63.①揭露的事实:士大夫之族不重师道的错误观点和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②态度:批判反对
【解析】6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
“之人”是“这些人”,是对“巫医乐师百工”的总括,整个做句子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CD;
“士大夫之族”是“曰师曰弟子云者”的主语,“士大夫之族”不能断开,应在其前断开;“者”一般放在上句末尾,其后断开;“则”一般放在下句开头,其前断开,排除B。
故选A。
6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益:更加。句意:因此,圣人更加圣明。
故选B。
6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羞”,感到羞耻;“谀”,谄媚。
此句是说不从师学习的不良风气,正确翻译为: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故选C。
6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原文揭露事实的句子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概括为:士大夫之族不重师道的错误观点和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作者态度: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可概括出:批判反对。
参考译文: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64.B 65.A 66.D 67. 夜缒而出 见秦伯 秦伯说 与郑人盟
【解析】6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B.“济:救济”错误。“济”,渡河;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
故选B。
6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于”,介词,对;句意: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第二个“于”,介词,对;句意: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B.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句意:这是我的过错。
第二个“之”,提宾的标志;句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C.第一个“以”,介词,把;句意: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
第二个“以”,表目的的连词,来;句意: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
D.第一个“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句意: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
第二个“焉”,哪里;句意: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故选A。
6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
“焉用亡郑以陪邻”,“郑”是“亡”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C;
“邻之厚”“君之薄”结构对称,中间应断开,排除A。
故选D。
6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结合“晋侯、秦伯围郑”“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分析可知,郑国被秦晋两国围困,形式危急,佚之狐向郑伯进言举荐烛之武;烛之武“许之”,然后“夜缒而出,见秦伯”;以其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秦伯。秦伯“秦伯说,与郑人盟”,最终解了郑国的燃眉之急。
参考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68.C 69.C 70.A 71.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6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C.“生:习惯”解释错误,句子意思是: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生”是通假字,通“性”,意思是“天性、天赋”。
故选C。
6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从。/介词,比。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B.代词,它。/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
C.均是连词,表承接,就,那么。句意: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D.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转折。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故选C。
7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神明自得”中“神明”是“自得”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圣心备焉”中“圣心”该句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7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根据文中第二段内容可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是该段的总结句,其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是最后总结出来的学习的重大意义,即“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所以最后引出结论的句子是“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72.B 73.C 74.A 75.(1)渐渐长大,改变志向读书,想凭借读书在当代施展抱负,但最终没被知遇。
(2)于是就在马上和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以为是一代豪杰。
【解析】7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方山子也惊讶地瞧着我,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他请我住到他家去。
“余所以至此者”是“问”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是“告”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俯而不答”“仰而笑”是两个动作,两句话,中间应该断开,排除A。
故选B。
7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谪居,指官员到外地任职”理解错误,“谪居”指古代官吏被贬官降职到边远外地居住。
故选C。
7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方山子出身贫寒”理解错误,根据原文“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可知,方山子出身富贵。
故选A。
7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稍壮”,渐渐长大;“折节”,改变志向;“驰骋”,施展抱负。
(2)“因”,于是;“用兵”,用兵之道;“古今成败”,古今成败之事。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他年轻时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一班侠士都敬重他。渐渐长大,改变志向读书,想凭借读书在当代施展抱负,但最终没被知遇。于是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住的地方叫岐亭。他住茅屋,吃素食,不与尘世上的人来往;他不坐车马,不穿礼服,不戴礼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瞧着我,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他请我住到他家去。他家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大为惊异之余,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嗜酒弄剑,挥金如土。十九年前,我在岐下,看见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携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有一只鸟飞起来,他便叫随从追赶射猎,却未能射中。方山子只身跃马向前,一箭便射中飞鸟。于是就在马上和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以为是一代豪杰。到现在过了不少日子了,他那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显现在眉宇之间,这样的人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闻名于世了。他原有家在洛阳,住宅花园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丝帛的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全都抛掷不惜,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特的人,常常假装疯癫,外形和面容污秽,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76.B 77.C 78.B
【解析】7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B.垂:同“陲”,边际,边远。句意: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故选B。
7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A.结构助词,的。句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
B.结构助词,的。句意:《齐谐》这本书的记载上说。
C.助词,主谓间,取独。句意: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
D.结构助词,的。句意: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
故选C。
7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B.“从反面论证鲲鹏的逍遥自在”错误。“野马”“尘埃”的运动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大鹏飞向南冥则要“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去以六月息者也”。把野马、尘埃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故选B。
参考译文: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到南海才休息。”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那么负载一个巨大的翅膀也就没有力量了。因此,鹏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风就在它的身下了,凭借着风力,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
79.B 80.C 81.D 82.言有不合/不得弃置/必从而思之/思之不得/又从而辨之/务求了释/不敢辄生疑惑 83.(1)学习,都是要先立志。志要是不立,就像不种树根而徒劳培土浇水一样,这样是做无用功的。
(2)从古到今圣贤人都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虽然好像各不相同,但其用功大都一样或只差一点点。
【解析】7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严”,受尊敬。句意:尊敬教师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
故选B。
8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与“为”连用,表被动。
第一句句意:这都是不能够欺骗自己的。
第二句句意: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B.代词,这样/连词,表转折。
第一句句意:这样之后百姓才能专心求学。
第二句句意:但在君王和父母面前无法文饰自己的过错。
C.均为连词,那么、就。
第一句句意:天理是一样的,那么道心就是一样的。
第二句句意: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
D.指示代词,其它/人称代词,它,指郑国。
第一句句意:其它的不同的学说。
第二句句意: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故选C。
8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以立志为最重要的事情”错误,根据“虽若人自为说,有不可强同者,而求其要领归宿,合若符契。何者?夫道一而已。道同则心同,心同则学同”可知,文章引用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等人的话告诉守文:君子学圣人之道,求道的途径只有一个,即存天理,去私欲。
故选D。
8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感觉言论不对,也不要放弃,还要认真思考,思考还是不对,又要认真分辨,直到完全明白,不能够一知半解。
“合”为“言”的谓语,应在其后断开;
“弃置”后省略宾语“言”,应在“弃置”后断开;
两个“思之”之间可根据顶真修辞断开;
“又”引起下一句的动作,其前应断开;
“之”为“辨”的宾语,其后断开;
“了释”为“求”的宾语,其后断开。
8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莫先于立志”,没有比先立下志向更重要的(都是要先立志);“徒”,徒劳;“培拥”,培土。
(2)“因时”,根据不同时期;“若”,好像;“大指”,大都。
参考译文:
我的三弟王守文来求学,我告诉他要立志。守文于是请我按重要性依次说说立志的事情,使得他能够不时观看自省,并且要求语言浅近,容易透彻地了解,于是我写了信来寄给他。
学习,都是要先立志。志要是不立,就象不种树根而徒劳浇水一样,费力辛苦却没有成就。世上的人之所以沿袭旧制,敷衍应付,养成不好的习惯,最后变成道德低下的人,都是因为没有立志。所以程子讲:要有成为圣人志向的人,然后才能与他一起共同学习。人要是真心想要成为圣人的志向,则必然会思考圣人为什么会成为圣人的原因。难道不是内心纯为良知而没有一丝的私欲?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只是因为内心纯为良知而无一丝的私欲。这样我想成为圣人,也只有追求内心纯为良知而无一丝的私欲。想要做到内心纯为良知而无一丝的私欲,则要必需除去私欲,显现良知。想要除去私欲,显现良知,则必然要去找怎么除去私欲而显现良知的方法。想要找到除去私欲而显现良知的方法,则必需要验证前人的思考,考证于古人言语,这样才是做学问的功夫,然后才能够得到真正的的知识,这都是不能够欺骗自己的。
而所讲的则必需要验证前人的思考,既然认为那人是先行者而向他学习,则要一心一意听从先行者的话。如果感觉不对,也不要放弃,还要认真思考,思考还是不对,又要认真分辨,直到完全明白,不能够一知半解。古人讲:“尊敬教师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师重道,百姓才能专心求学。”假如没有尊重相信的决心,则必然有轻忽的念头。说的话如果听了不加以审视,就象没有听一样,听了而思考不慎密,就象没有思考一样;如果是这样,虽然口里说以圣人为师,就犹如没把他当老师一样。(这样虽然说学习了,就象没有学习一样。)
立志也是不容易的呀。孔子,圣人呀,也曾经讲过:“我十五岁开始发奋学习,到了三十岁才真正立志。”立者,就是立志。后来到了不逾矩程度,也是志向到了不逾矩。立志怎么能轻视呀!志向,是一个人精气的核心,人的性命,树木的根,水的源头。源头被堵了,则流水就没了,树根不培植则树木就会死,人要是没命就会死去,志要是不立则神志不清醒。想要成为君子,无时无处不以立志为最重要的事情。
从古到今圣贤人都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虽然好像各不相同,但其用功大都一样或只差一点点。《书》谓“惟精惟一”,《易》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谓“格致诚正,博文约礼”,曾子谓“忠恕”,子思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孟子谓“集义养气,求其放心”,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达,这不能强求,但其中的关键地方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天理都是一样的。天理是一样的则道心是一样的,道心一样则学问就是一样的。其它的不同的学说,都是邪说。
后来的人有个大的毛病,主要是在没有志向,所以今天特地讲出来。中间字字句句都是立志。人一生的学问,只是这个立志而已。若要说是精一,则字字句句都是精一,若要说是敬义,则字字句句都是敬义的功夫。其与“格致”,“博约”,“忠恕”等说,无不吻合。如果能真心的体会,然后才会真正相信我讲的都是真的呀。题型分类
考点分析
字词理解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特定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掌握。
意义理解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或段落意义的理解。
内容理解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整体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断句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结构的划分和理解。
主题分析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的分析和理解。
文学常识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相关的文学知识和背景的了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1 古诗文默写-备战2025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zip,文件包含专题11古诗文默写原卷版docx、专题11古诗文默写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9 古诗鉴赏阅读-备战2025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zip,文件包含专题09古诗鉴赏阅读原卷版docx、专题09古诗鉴赏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6 实用类文本-备战2025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zip,文件包含专题06实用类文本原卷版docx、专题06实用类文本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