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第1页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第2页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周王将自己家族子弟、亲戚和功臣分封到外服地区做诸侯,由这些人所率领的氏族,混合被征服地区的土著氏族,改变了过去外服全部由土著首领担任领导的格局。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形成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B.削弱了周王室贵族的实力
    C.推动了民族共同体观念的形成
    D.使礼乐文化成为族群共识
    2. 下表是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士”身份的变化。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
    A.推动了民间讲学的出现
    B.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C.使得宗法观念荡然无存
    D.造成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3.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彝器(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饰物先以狞厉怪异的饕餮纹、夔纹为主,后被现实动物纹、人物纹或几何图案替代,装饰风格由简明、质朴,渐趋细腻繁茂、灵巧新颖。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分封制度已走向崩溃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集权政治的雏形形成 D.国家意志的强大
    4.秦征服南郡后,南郡居民仍保留楚地风俗,包括热衷商贾、崇奢靡等,秦律在南郡始终未能推行和落实。对此,公元前227年,南郡守腾发布《语书》,要求各县、道啬夫“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南郡守腾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建构国家认同
    B.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C.引导了民间舆论方向
    D.反映了国家统一推动法律落实
    5.据记载,在秦王更号为皇帝、实行分封制度还是郡县制度、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经过激烈争议,最后由皇帝裁断。秦始皇的这一做法( ) A.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B.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是为了便于管控地方 D.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6.据《中国人口史》记载:“西汉建立时人口约1650万,而到汉武帝元光六年时(前129年)人口达到3600万,仅黄河中下游这一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六十年之中就增长了25倍,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荣富庶景象。”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休养生息促进民户繁息
    B.郡国并行导致地方权大
    C.铁犁牛耕的发明与使用
    D.打击豪强查明隐匿人口
    7.据《史记》记载,汉武帝“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据此可知,当时的西汉( ) A.加强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B.市场监管体系比较完善
    C.掠夺了富商大贾的钱财
    D.废除了官营的经济制度
    8.扬雄在《蜀都赋》中提到的“火井龙揪”,可以将四川天然气的发现时间至少提前到西汉前期;汉赋中大量描写两汉发达水利的内容,成为研究汉代气候乃至农业发展的辅证材料。这表明汉赋( ) A.创作的题材以社会经济为主
    B.是研究西汉社会史的客观史料
    C.具有辞藻铺张、气势恢宏的特点
    D.具有社会经济研究的史料价值
    9.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 A.它从尊崇黄老之学发展到格物致知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10.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同时不拘一格任用人才,提拔一些资历浅,有能力的人,赐给他们侍中、给事中等加官,允许出入宫禁,参与决策。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提高人才待遇 B.削减封国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C.减少决策失误 D.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1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政权更替频繁,土地大量开垦,农业发展迅速,由此推知,当时( ) A.南方民族交融成效更为明显
    B.经济重心已明显向南方转移
    C.北方各项建设均落后于南方
    D.人口流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12.“王与马,共天下”开创了东晋门阀政治的模式。高门士族琅邪王氏、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甚至出现了“朝权国命,递归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 A.两晋政体混乱 B.君主专制加强
    C.东晋士族专权 D.宗室争夺权力
    13.有学者指出,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初,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往往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这些民族政权意图( ) A.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
    B.获得文化认同以巩固统治
    C.推进各民族文化交流
    D.采取中原地区的管理模式
    14.下表是南北朝时期部分少数民族政权的民族观,这可用来论证( )
    A.民族观念相对狭隘 B.民族差别日益扩大
    C.分裂割据出现根源 D.统一乃是大势所趋
    15.有学者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说,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体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国家颓势,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该评价说明孝文帝改革( ) 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B.实现了北魏政权的长治久安
    C.为民族政策的推行创造了条件
    D.导致了门阀士族制度的消亡
    16.北魏初期,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代政府征收赋役。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孝文帝接受建议,“革旧从新,为里党之法”,设立邻长、里长、党长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征发赋役。这一制度的实施( ) 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瓦解了地主庄园经济
    C.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 D.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17.它对中国长期的政治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它把已经分裂了四个世纪的两个各自为政的地区重新纳入到一个政体当中,南方对北方军事、政治中心的补给也主要依赖它。文中是对哪一重要工程的评价( ) A.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B.灵渠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C.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D.长城防御北方匈奴的侵扰
    18.唐太宗李世民生前就将自己的陵墓安排好了,“因山为陵,容棺而已”,以防子孙将其厚葬造成浪费。他还指出:“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唐太宗此举( ) A.源于经济凋敝的现实
    B.推动“贞观之治”的形成
    C.旨在改善民众生活
    D.表明唐初社会矛盾尖锐
    19.唐以前,耕犁是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劲,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如图所示),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地区推广。曲辕犁的使用( ) A.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B.推动了农业经营模式的变化
    C.得益于经济重心转移
    D.使得直辕犁耕作成为了历史
    20.唐朝的球场不仅仅为马球运动提供场地,还可以为大型的宴会、歌舞等事项提供场地。当时的马球运动十分普及,从皇室贵族到普通百姓都热衷于马球运动,场地自然而然就从皇宫到闹市,再到山野,遍布社会各处。这反映出唐朝( ) A.民众娱乐生活丰富 B.政府重视发展体育事业
    C.体育活动空前兴盛 D.物质文明达到较高水平
    21.有学者对唐朝小说中人物在长安的活动轨迹加以分析,得出结论:盛唐以兴庆宫为中心的政治集团,中唐变为以大明宫为中心的政治集团与中南部文士社群;晚唐则以晋昌坊、具有宗教色彩的坊里为中心,更为世俗化。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由盛转衰的时代变迁
    C.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 D.小说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22.下表为唐朝科举考试主要考查内容变化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B.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
    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 D.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23.安史之乱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安史之乱后,国家失去有效控制户口及田亩籍帐的实力,未获得中央批准,各地军政长官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赋役。这( ) A.加剧藩镇割据的局面
    B.使国家出现内轻外重局面
    C.加剧了民族政权独立
    D.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24.下表为五代十国部分开国君主即位前的任职情况,据如图可知( )
    A.经济实力决定权力归属
    B.藩镇割据推动国家统一
    C.地方制度影响政权稳定
    D.社会动荡使得经济萧条
    二、材料题
    25.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
    材料三 羯族人石勒建立了后赵国,重用“博涉经史”的汉族人张宾为谋主,言听计从;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还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并且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来选拔官员;前秦苻坚任用寒门人士王猛,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文化,并亲临太学,考查学生的经义优劣,奖励儒生。随着游牧民族的南下,畜牧及与其有关的生产技术也传到了中原地区。《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等牲畜的饲养、役使方法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并且汉人也采用了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胡语、胡戏、胡歌、胡乐、胡舞等也广泛流传开来。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王朝治边政策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空是:商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之前的诸侯国延续了血缘部族特征,但是西周的分封制将氏族族和王室诸侯结合,这样促进了不同文化的融合,有助于推动民族共同体观念的形成,C项正确;分封属于对地方的间接管理,排除A项;西周的分封制将氏族部族和王室诸侯结合增强了周王室贵族的实力,非除B项;“使礼乐文化成为族群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 B
    解析: A.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打破了贵族对学术文化的垄断,故A项错误;B.图片显示“士”由原先的低等贵族逐渐向社会下层转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诸侯国为了吸引人才形成“养士之风”,士阶层的崛起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故B项正确;C.“使得宗法观念荡然无存”此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D.生产力发展造成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故D项错误。故选:B。
    3.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被现实动物纹、人物纹或几何图案替代,装饰风格由简明、质朴,渐趋细腻繁茂、灵巧新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饰纹变化反映出,从饕餮纹、夔纹等所表现的尊神事鬼、神性弥漫的社会逐渐走向了关注现实、突显人性,从而充分展现出这一时期人们思想观念发展的总趋势,即由神性向人性的回归,而这一回归则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结果,B项正确;商朝并没有分封制,与此制度无关,排除A项;纹饰的变化与集权政治无关,排除C项;春秋战国以来,生产力提升,人们思想逐渐关注现实,纹饰发生了变化,与国家意志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南郡守腾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有利于形成共同的风俗习惯,增强民众对法律的认同,从而建构国家认同,A项正确;郡县制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南郡守腾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并没有涉及民间舆论的走向,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强调国家统一与法律落实的关系,不能得出国家统一推动法律落实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 D
    解析: 始皇实行朝议制度,多人参与决策,可减少决策失误,D项正确;缓和社会矛盾与朝议制度关系不大,A排除;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排除;地方问题不是朝议制度的唯一内容,C排除。故选:D。
    6.答案: 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西汉初期人口显著增长,出现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主要是因为休养生息政策的长期推行,A项正确;郡国并行制下地方势力膨胀与人口增长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据所学,铁犁牛耕的发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打击豪强查明隐匿人口的做法并非汉初经济得以恢复、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 A
    解析: A.根据材料“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均输平准,加强了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平抑了物价,加强了政府的经济职能,故A项正确;B.材料没有体现监管体系的完善,故B项错误;C.材料没有涉及掠夺商人钱财,故C项错误;D.材料未体现废除了官营的经济制度,故D项错误。故选:A。
    8.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汉赋对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说明的是汉赋具有社会经济研究的史料价值,D正确;进程材料是无法得出汉赋的创作题材是以社会经济生活为主,A排除;汉赋的记载有一定的文学创作成分,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9.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及所学可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思想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C项正确;理学的方法论是格物致知,排除A项;材料与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无关,排除B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与人民的拥护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工作的人,并提拔一些资历浅,有能力的人,这有利于皇帝对他们的控制,从而削弱宰相的权力,加强君主专制,D项正确;汉武帝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专制,并不是为了提高人才待遇和减少决策失误,排除A、C项;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减了封国权力,排除B项。故选D项。
    11.答案: 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北方战乱不断,政权更替频繁,土地大量开垦,农业发展迅速”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方社会环境动荡,北民南迁,助推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D项正确;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中叶后,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项。
    12.答案: C
    解析: 东晋高门士族既能在中央做高官,又可以在地方掌实权,而且出现了皇权形同虚设的局面,说明士家大族专权,故选C项:题干体现当时高门士族当权的现象,并不是政体混乱的问题,排除A项:士族专权削弱了君主专制,排除B项:题干主旨是高门士族权势大,与宗室无关,排除D项。
    13.答案: B
    解析: 少数民族政权意在向中原文化靠拢,这样做的目的是获得文化认同,以巩固统治,B项正确。材料中少数民族政权的这些举动虽对文化的交流与繁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并非其主要目的,A、C两项排除;D项是少数民族政权获得认同的一项措施,而非目的,排除。
    14.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刘渊继位之初就历举大禹、文王之例,表明戎夷也可人主中原”“视为自己分内之事”“北魏宣称是曹魏政权的合法继承者,并以统一南北为己任”可知,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都认为自己应该承担统一南北的责任,说明统一乃是大势所趋,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并不是狭隘,排除A项;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建立政权,不断汉化,缩小了民族差距,排除B项;材料强调统一,并未提到分裂割据,排除C项。故选:D。
    15.答案: A
    解析: 材料“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强调是孝文帝改革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并未实现政权的长治久安,排除B项;材料与民族政策的推行无关,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并未导致门阀士族制度消失,排除D项。
    16.答案: 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初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把宗主督护制度改革成为了三长制,三长由国家设立,代替了原先的地主豪强在基层社会的清理户口、征发赋役等任务,因此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治理,C项正确;材料与土地制度无关,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瓦解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文中的“它”是大运河,其修建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C项正确;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排除A项;灵渠修建于秦朝,排除B项;秦始皇时修建长城防御北方匈奴的侵扰,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唐太宗李世民生前就将自己的陵墓安排好了,指出:“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其在当时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最终推动了“贞观之治”的形成,B项正确;唐太宗时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反映出唐太宗带有一定的节葬思想,为了避免浪费,并非旨在改善百姓生活,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唐初社会矛盾尖锐的现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9.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材料所示为唐代犁耕技术的改进,曲辕犁是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地区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农业经营模式的变化,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排除C项;题干也没有“直辕犁耕作成为了历史”的信息,且当时北方很多地方仍然使用直辕犁,排除D项。故选A项。
    20.答案: 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体育运动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繁荣。唐朝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使得国库充盈,人民安居乐业,唐朝的物质文明达到了较高水平,D项正确;仅凭材料涉及的娱乐活动项目,不足以得出“娱乐生活丰富”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前朝体育活动的发展状况,无法得出“空前兴盛”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21.答案: 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盛唐、中唐以及晚唐,唐朝小说人物在长安的活动轨迹不同,更加趋向世俗化,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带来的,A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无法得出由盛转衰的时代变迁,排除B项;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排除C项;没有不同时期的小说创作对比,无法得出小说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排除D项。故选A项。
    22.答案: D
    解析:
    23.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国家失去有效控制户口及田亩籍帐的实力,未获得中央批准”,可以看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加剧了藩镇割据的局面,A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安史之乱对中央集权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并未涉及民族政权的独立,排除C项;题干侧重的是安史之乱对中央权力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24.答案: C
    解析:
    25.答案: (1)民族变化:民族交融加快;春秋时期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2)变化:由汉初的妥协隐忍策略转变为武帝时的开疆拓土策略。
    原因:汉初休养生息奠定基础;汉武帝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了政权;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充足的物质条件。
    (3)表现:重用汉族杰出士人;重视儒家学说和教育;重视人才的选拔、考核和官员素质。
    积极作用:传承了中原文化,扩大了儒学影响;拓宽了官员任用渠道,巩固了统治;推动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
    西周到春秋
    “士”特指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与国君、卿大夫有着亲疏不等的宗法关系。
    战国
    “士”已与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
    民族
    民族观
    匈奴
    刘渊继位之初就历举大禹、文王之例,表明戎夷也可入主中原

    苻坚将“混一六合”视为自己分内之事
    鲜卑
    北魏宣称是曹魏政权的合法继承者,并以统一南北为己任
    唐前期
    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
    唐中后期
    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
    政权
    开国君主
    即位前的官职
    政权
    开国君主
    即位前的官职
    后梁
    朱温
    宣武节度使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
    后唐
    李克用
    行营节度使

    王审知
    武威节度使
    后晋
    石敬塘
    河东节度使
    南汉
    刘隐
    静海军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度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历史试卷-A4:

    这是一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历史试卷-A4,共6页。

    2024-2025学年度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