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百合花》阅读提升训练第1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百合花》阅读提升训练第2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百合花》阅读提升训练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3.1 百合花随堂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3.1 百合花随堂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坟场救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最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到包扎所时已是下午两点钟了,那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一边放东西,一边喘息地喝水,同时还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他说的什么我没大听清。好像是说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向老百姓去借,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
    我和通讯员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却是空空的。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贴着鲜红的对联。我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儿门帘一挑儿,露出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道歉,讪讪地开口借被子。被子拿出来,我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他绷着脸,垂着眼皮,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后来她问我:“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说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炮响起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能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或是喂一点饭食。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做了我的下手。
    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他自己一下子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啊”了一声。我看见的是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一九四六年的中秋”强调故事发生在万家团圆的中秋时刻,与小通讯员在这一天牺牲形成反差,凸显战争的残酷。
    B. 新媳妇一开始不肯借被子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为这条全新的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也可能因为借被子的通讯员不善言辞。
    C. 护理伤员时,新媳妇红了脸,只同意做“我”的下手,在给通讯员擦拭身子时却丝毫没有忸怩之态,因为残酷的战争使她成长。
    D. “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负罪”一词,表现了担架员悲痛、自责的心理,因为是他和其他担架员的过失,造成了战友的牺牲。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倾向。
    B. 在借被子的过程中,作品通过小通讯员与新媳妇的对比,反衬出小通讯员的淳朴憨厚、天真乐观,也表现出新媳妇的俏皮、活泼,共同体现了人性之美。
    C. 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物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
    D. “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人物思想情感的美好起到了烘托的作用,舒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
    3. “破洞”这个细节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请分析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4. 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观照战争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5. 坟场救人
    茹志鹃
    新四军北撤后的第三年,十月尾的一个阴天。
    在镇东五里多远的地方,大路边有一大片乱坟场。这就是有名的“穷鬼滩”,后来这里又成了清剿队的刑场;不过那时被杀害的人也都是穷人,所以大家还是叫它“穷鬼滩”。
    这里的坟堆大都只有二三尺高,四周稀稀散散地站着几株秃树。来上坟的人很少,野草长得遍地都是,齐齐地有半人高。草已枯黄,给风吹得瑟瑟沙沙地响。
    离大路较远,有一座坟,坟上还按了个定胜糕似的坟帽,土色是新的。坟前插着一炷香,放着一碗饭,那饭早已凉了。新烧的一堆纸灰,给风一吹,夹杂着枯叶,一起旋转着直升起来。
    天色阴沉,黯淡。
    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也没唉声叹气,也没号哭,只是发愣。
    她老觉得桂平还穿了那件白粗布单褂,敞开了怀,五花大绑地给人押着站在自己面前,响亮地说着:“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别想我,可要记住这个仇”
    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地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关大妈眼睁睁地瞪着远处,耳朵里嗡嗡地响着儿子说的那句话:
    “娘, 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啊”
    自从大军北撤以后,儿子一直好像背着自己在做些什么事,常常深更半夜地在外跑。去年年底,一天晚上,一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提了一个硬小包来找他,那小伙子住了半宿,就悄悄地走了。哪知天刚放亮,清剿队下乡来清乡了,她急忙起来,脚还没跨出房门,就看见桂平高高地爬在屋梁上,正在把那硬包里的纸片,往屋顶上二梁木里塞。
    关大妈一想起这事,又把儿子临死前的那句话,跟他临死时那不慌不忙的样子一对,心里好像明白了许多。
    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像打在耳朵跟前似的,吓得关大妈急忙站起。可四周静悄悄的,不见个人影,风仍在摆弄那一片野草。掉头望望通到镇上去的那条大路,连个过路人也没有,只是在远处扬起了尘土。
    关大妈放下心,正要坐下来,忽又听到“砰砰”两下,接着就看到靠近大路那边的草,乱纷纷地朝两边倒。关大妈不由自主地走上几步去看,只见一个人,脸朝下,趴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蓝布褂子都渗透了。关大妈给怔住了。那人听到响动,就一跃站起来想走,却正好和关大妈打了个照面。那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
    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的吗?唉!这孩子顶多比桂平大两三岁,看他淌的这些血,淌得脸都变了色
    砰砰,枪声又在大路那头响起来,关大妈眯起眼朝大路上一望,隐约地看见跑来了十多个人。回头一看,那小伙子,一弯腰正想走。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力气,一伸手,拉住他就朝桂平坟前跑。
    清剿大队上的两个家伙,满身臭汗,吆五喝六地跑进坟场,只见两个老太婆,一个趴在坟上,一个正在一边哭嚷:
    “好了!哭两声就算了,你总算也对得起他了”
    “喂!老太婆,看见有人朝这里跑没有?”
    “啊?人哪?死了呀!是她的小儿子,死了两个月了。”关大妈大声说着,连自己听着,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敌人跺着脚,又对着关大妈的耳朵叫了一遍。
    “人?”关大妈恐怖地叫了一声,说道:
    “啊呀!老总啊!你把我的汗毛都说得竖起来了,你们难道不知道,这里是个多年的乱坟场,有名的‘穷鬼滩’。到了月初月半,碰到天阴下雨,连大白天都会出来游魂的,我们上坟的都不敢单身来,老总,你可不能这么吓我这个老太婆呀!”
    天色更黯淡,更阴沉了,枯草瑟瑟地摇摆着。

    叭的一声枪响,划破了死般的沉寂,敌人对空放了一枪,壮了壮胆,又对准趴在坟上的老太婆,踢了一脚,正要开口,关大妈就接口道:“她哭得晕过去好几回,恨不得跟了她儿子去呢!还管什么人跑不跑的。”
    这时,天上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
    两个贼兵向四周瞅了两眼,走了几步,又紧走了几步,就慌慌张张地跑起来,活像后面有人在追似的,一直跑出了坟场。关大妈看他们走远了,赶紧拉着那个戴着她的头巾草帽,穿着她的大褂的小伙子说道:
    “孩子,我们快回吧”
    关大妈活了五十多岁,很少这样喜欢过,原来自己救的这个小伙子,就是倪老虎。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子桂平曾说“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正是这朴素的阶级觉悟,成了关大妈临危救助革命者倪老虎的动力。
    B.关大妈第一眼见到受伤的倪老虎,“那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这是因为倪老虎的伤势太严重了,让关大妈手足无措。
    C.关大妈的儿子桂平牺牲后,他的革命战友倪老虎坚持斗争,遭到清剿大队的追捕,中弹受伤后,冲进了桂平新坟附近的草丛中。
    D.“她哭得晕过去好几回,恨不得跟了她儿子去呢!还管什么人跑不跑的”一句含有“她伤心极了,可能又晕过去了”的潜台词。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坟场救人》为题,直接点明作品叙写的中心事件,这样拟题,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又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B.小说脉络清晰,环环相扣。关大妈祭坟、关大妈忆儿、关大妈救人、关大妈与倪老虎回家分别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C.小说引人入胜,先后三次用拟声词“叭”“砰砰”“叭”描写清剿大队追兵的枪声,营造越来越紧张的故事氛围,使读者的心越揪越紧。
    D.“穷鬼滩”是关大妈与倪老虎的交汇点,小说通过关大妈智救革命者的故事,着力展示她与清剿大队斗智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的品质。
    (3)小说中写关大妈应付清剿大队盘问时,“关大妈大声说着,连自己听着,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这表现了关大妈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小说开头和情节展后有多次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这--给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
    茹志鹃因《百合花》而成名,在荣誉面前,她考虑的是更艰苦的攀登。她以茅盾的鼓励为动力,在创作园地里开始了更加辛勤的耕耘。茅盾文章发表的第二年,是她创作丰收的一年。
    六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文艺界的风浪也一阵紧似一阵。对茹志鹃作品的评价分歧愈来愈大,否定意见在逐步升级,甚至要求她放弃自己的风格,去攀登重大题材的高峰,去描写“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在众说纷纭面前,她有点拿不准,感到无所措。1960至1961两年,茹志鹃已离开编辑岗位,从事专业创作,却只写了四篇小说《三走严庄》《同志之间》《阿舒》《第二步》。
    1963-1964年,文艺界更加充满火药味,束缚乃至扼杀文学创作的清规戒律越来越多。许多长于写重大题材的作家都遭到了批判,何况茹志鹃?“在这风风雨雨中,我惶惶然,茫茫然了,不知怎么奋斗才好了。”她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两年间,只写了《月牙初上》和《回头卒》。《回头卒》是她“文化大革命”前写的最后一篇小说,写得艰苦极了。一篇作品不是发自作家心灵深处,还有什么生命力呢?1964年以后,她除写小量散文外,就近乎搁笔了。这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作家来说,是多么痛心疾首的事啊:“我内心是着急、焦虑的,但是无计可施。因为当时形势要求的,正是我所不能的。我不会处理尖锐的矛盾冲突,不善于写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也极少写过反面人物等等,我愿意克服这些弱点,来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当时称作时代的要求),可是秉性是难移的。”
    实际上茹志鹃创作上的荒芜,早在“文化大革命”前三年就已经开始了。在动乱的年代,像她这样以写“儿女情”“家务事”著称的女作家当然不能幸免,她被戴上“文艺黑线的尖子”“文艺黑线的金字招牌”等帽子,遭到了无情的批判。
    乌云散去,晴空朗朗,茹志鹃终于迎来了百花争妍的春天。她从上海人民出版社调到《上海文学》,任编委,同年被选为上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创作上空白,生活却在延续,感情是延续的。”一个在艺术海洋里顽强探求的人,是不会徒劳的。茹志鹃的追求,果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丰收的硕果。
    茹志鹃作品中的鞭挞,有其深度和力度,在同类作品中也是高出一筹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她的心在流血,眼中充满了泪水。作家的鞭挞依然是属于她自己的。她说:“我不知不觉地在作品中也使用起批判这一武器。……我发现歌颂固然需要洋溢的热情,而鞭挞需要的热情则十倍于歌颂。而且这种热忱,不是洋溢的、轻松的,它灼灼于内,到了使人心痛的程度,然后才流于笔端。”
    从歌颂到鞭挞,这一变化说明,一个作家的思想观点,观察社会的方式、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个人生的里程中不能为人们所强求。
    茹志鹃“文化大革命”后的作品,在艺术手法上除保留原来的精粹之外,也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茅盾在逝世前几年,虽然已剩下不多的力气,却仍然关心茹志鹃的创作。以其微弱的余光读了她的许多近作,称为由《百合花》般的清新、俊逸“演变为耐咀嚼有回味的静夜的箫声”。
    茹志鹃沿着前辈作家为她指明的路,走过了荆棘丛生的沟沟壑壑;又带着无限的思念之情,走向新的生活。
    (摘编自孙瑞珍《茹志鹃传》)
    材料二:
    1977年,《上海文艺》复刊在即。我调回编辑部时,茹志鹃早已参加了复刊的筹备工作。她那时非常忙,亲自组稿、审稿、改稿、发稿。巴老劫后复出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杨林同志》就是由茹志鹃一手编发的。邓友梅的获奖小说《我们的军长》更是在她启发、催逼、帮助下写出来的。当时还在工厂劳动的宗福先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送给茹志鹃看的。
    一位作协老同事的儿子也经常送稿请茹志鹃指点,而当时那位同事被错划为“反革命”还在农场服刑。十几年后,这位同事的儿子以优异成绩出国深造,他一说起在自己被打入另册时,是茹志鹃伸出温暖的手,就激动不已……
    我总感到,茹志鹃身上有一股正气,不骄不娇,无私真诚,对上从不媚颜,对下从不施压,她表里如一,严于律己,宽厚待人。
    (选自《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
    材料三:
    茹志鹃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极其贫困。由于两岁丧母,父亲离家出走,她只得随祖母辗转沪杭两地,靠手工劳作勉强糊口。11岁才上小学。祖母去世后,被孤儿院收养。后进上海妇女文化班学习。
    ……
    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更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选自百度百科)
    6.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在茅盾的推荐下,起死回生,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
    B.因为要写重大题材,表现“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1960至1961年间,茹志鹃特意离开编辑岗位,去从事专业创作。
    C.十年浩劫无法浇灭茹志鹃的创作激情,其间她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茹志鹃的处境有所改变,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D.从心灵的微笑到深沉的思索,茹志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文章记录了时代的变异和创作上的迂回曲折,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向往和追求。
    7.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十年代初,文艺界对茹志鹃作品评价的分歧,令她感到苦闷,找不到写作方向。
    B.1963-1964年,文艺界对茹志鹃的批判,使她极度痛苦,无法发自内心写作。
    C.茹志鹃坚守自己的创作秉性,不改变自己以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1964年前后,就近乎搁笔了。
    D.茹志鹃的作品加大了对现实鞭挞的深度和力度,作品的视野变得更宽广而深邃,她在艺术手法上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8. 材料二选文的标题是“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请结合三则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风雨百合花”的理解。
    二、语言表达
    9. 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二胡,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60个字。
    二胡是中国的一种很奇妙的乐器,是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也叫南胡。二胡的构造很简单:由一根长约80厘米的细细的木制琴杆、内外两根琴弦、琴杆下端的蒙着蟒皮或蛇皮的琴筒构成,琴筒呈茶杯形,用木或竹制成,蟒皮或蛇皮是制作二胡的重要材料;用马尾做的琴弓演奏,这与小提琴用马尾做琴弓是一样的。二胡声音低沉圆润,听起来略带忧伤,常用来表达比较深沉的情感。二胡产生的历史悠久,又比较容易学习,因此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是中国民间普及率较高的乐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请从下列文学形象中任选一个,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要求:不要出现常识性错误,60个字以上。
    通讯员(《百合花》)
    年轻媳妇(《百合花》)
    答案和解析
    1~4.【答案】D、B、【参考答案】①第一次表现了小通讯员的稚气、淳朴、可爱;②第二次表现普通农家妇女对战士的爱,体现了人物高尚淳朴的精神风貌。、【参考答案】①女性观察细致,以其视角叙述故事,可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情节的生动性,让人如临其境。②女性感觉敏锐,可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如通讯员的牢骚、新媳妇的羞涩,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特点。③以女性视角描写战争,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从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更能批判战争的罪恶。④以女性视角写作,形成清新、俊逸的风格,更能打动读者,更好地彰显“人性美”的主题。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D.“因为是他和其他担架员的过失,造成了战友的牺牲”错误,由“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他自己一下子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可知,是小通讯员自己扑上去的。
    故选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效果艺术特色的能力。
    B.“表现出新媳妇的俏皮、活泼”错误,由“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等句可知,应是表现了新媳妇的羞涩、善良淳朴、关心子弟兵等性格。
    故选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意象作用的能力。
    第一次出现是在小通讯员借被子的时候。小通讯员见着“新媳妇”显得不好意思,同时又因为先前借被子不成有些赌气,他慌里慌张地想逃离尴尬的处境,却不小心刮破了衣服。这个细节把小通讯员的稚气、淳朴、可爱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次出现是新媳妇“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这个细节描写,体现了新媳妇把自己对战士的深情厚谊都倾注到缝补“同志弟”衣肩上的破洞上了,字里行间透出的是—个普通农家妇女对战士的爱,体现了人物高尚纯朴的精神风貌。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叙述视角的能力。
    本文中独特的女性视角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主要是通过“我”这个人物形象来实现的。虽然,作品主要写的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是,“我”却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缺少的穿针引线的人物,是故事的叙述人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因此,“我”不仅是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方式的承担者,而且也是作品中的一个艺术形象。
    “我”与小通讯员去前沿包扎所的路上,主动找他搭话,主动认老乡,甚至带着挑衅性地问他娶媳妇了没有言行,表现出一种战争年代革命队伍中的女同志特有的“泼辣”,是一个具有强烈性别意识的人物。作品不仅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员淳朴憨厚和新媳妇善良、热爱子弟兵的形象跃然纸上。
    “我”作为女性,能敏锐的感觉到身边人物的细节性的特征,“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些是作者通过“我”细腻的感觉描写出来的,细致描写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动作和神态,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特点。
    本文写战争,却没有正面写激烈血腥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卫生所里的“我”这个女性形象侧面描写战争,如“我们的炮响起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抓住我的膀子说”的交代,均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交代出来的,从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
    从女性视角的讲述效果来看,读者跟随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的感受着通讯员和新媳妇的人物特点,侧面了解战争的残酷和血腥,这与一般的写作视角比起来,给读者新的独特的阅读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能够让读者更好更细致地把握小说内容,体会小说主题。
    5.【答案】(1)B
    (2)C
    (3)关大妈回答清剿大队盘问时的声音很响,不像她自己的喉音了,表现出她变得勇敢大胆。关大妈回答时从容镇定,这种冷静机智也与以前的她大有区别。这说明关大妈已从一个普通农妇向革命者转变靠拢。
    (4)小说开头部分对“穷鬼滩”坟场荒凉冷寂的描写,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烘托儿子牺牲后关大妈内心的悲苦。作为社会环境描写,阴森荒凉的“穷鬼滩”表现了当时革命斗争的残酷和普通民众生活的艰难。小说在情节展开后, 对“穷鬼滩”坟场阴森荒凉的环境特征还有几次描写,其作用主要是推动情节的发展:正是“穷鬼滩”坟场的阴森荒凉,为关大妈对倪老虎的救助和清剿大队的疏于盘查提供了合理性。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这是因为倪老虎的伤势太严重了,让关大妈手足无措”错误,根据原文可知,这是因为他们彼此都觉得对方似曾相识。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第三次“叭的一声枪响”是追兵为壮胆而放枪,故事氛围开始松弛下来。
    (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由“大声说着”“啊?人哪?死了呀!是她的小儿子,死了两个月了”可知,关大妈是机智地为解救倪老虎而大声说话,并说出这样一番合情合理的话语,体现出她在面临贼兵时的勇气和从容镇定;由“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可知,她有着超出平时的勇气,变得更勇敢;她因为儿子的影响和儿子去世的冲击,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农妇,而是向革命者靠拢了。
    (4)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这里的坟堆大都只有二三尺高,四周稀稀散散地站着几株秃树。来上坟的人很少,野草长得遍地都是,齐齐地有半人高。草已枯黄,给风吹得瑟瑟沙沙地响”“坟上还按了个定胜糕似的坟帽,土色是新的。坟前插着一炷香,放着一碗饭,那饭早已凉了。新烧的一堆纸灰,给风一吹,夹杂着枯叶,一起旋转着直升起来”“天色阴沉,黯淡”营造了荒凉凄清的气氛,烘托出关大妈因儿子去世内心悲痛的心情;“穷鬼滩”的特殊环境和阴森气氛,也为关大妈想出解救倪老虎的办法埋下伏笔,并为贼兵们害怕而迅速离开作铺垫;此外,“后来这里又成了清剿队的刑场;不过那时被杀害的人也都是穷人”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中,革命斗争的残酷和普通民众生活的艰难。
    6~8.【答案】D、C、①“百合花”可理解为茹志鹃的代表作《百合花》,“风雨”是指小说的发表过程曲折,后来作品又备受批判。②“百合花”象征茹志鹃的命运,茹志鹃一生经历坎坷,风风雨雨几十年。③“百合花”外表高雅纯洁,“风雨百合花”象征茹志鹃在风雨中坚守的高尚人格。④痛苦和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这是对人的磨炼,也是一个人在成长中必须经历的过程。人生在世就必须能够承受并战胜这些“风雨”,生命才能闪耀出夺目的光芒。
    【解析】
    1.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解答】
    A.“最后在茅盾的推荐下,起死回生,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错误;材料一第一段“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可见,《百合花》发表后才受到茅盾的推荐。
    B.“因为要写重大题材……茹志鹃特意离开编辑岗位”因果关系原文依据不足,材料一第三段只写“在众说纷纭面前,她有点拿不准,感到无所措。1960至1961两年,茹志鹃已离开编辑岗位,从事专业创作”,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C.“无法浇灭茹志鹃的创作激情”“其间她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就”错误,材料一第四段“两年间,只写了《月牙初上》和《回头卒》……1964年以后,她除写小量散文外,就近乎搁笔了”其间她只有“创作上的荒芜”“创作上空白”。
    D.正确。
    故选D。
    2.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解答】
    ​​​​​​​C.材料一第四段“1964年以后,她除写小量散文外,就近乎搁笔了”来看,应该是“1964年以后”。
    故选C。
    3. “茹志鹃因《百合花》而成名”,“百合花”是她的代表作;“茅盾在逝世前几年,虽然已剩下不多的力气,却仍然关心茹志鹃的创作。以其微弱的余光读了她的许多近作,称为由《百合花》般的清新、俊逸‘演变为耐咀嚼有回味的静夜的箫声’”可见百合花也是她作品的风格;“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可见作者用百合花比喻茹志鹃,“茹志鹃身上有一股正气,不骄不娇,无私真诚,对上从不媚颜,对下从不施压,她表里如一,严于律己,宽厚待人”,这是她的高尚人格;而“风雨”从材料一和材料三来看,是指她在创作和生活中受到的磨难。在苦难中最终“视野变得更宽广更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可见磨难能带给人一笔精神财富,联系现实可从这点着手回答。
    9.【答案】【示例】二胡是胡琴的一种,由琴杆、琴弦和蒙着蟒皮或蛇皮的琴筒构成,用马尾琴弓演奏,声音低沉圆润,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
    【解析】这是一段说明性文字,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二胡。解答此题,可以先找出文段说明的对象——二胡,再找出介绍二胡的四个方面:构成——琴杆、琴弦、蒙着蟒皮或蛇皮的琴筒;演奏用具——马尾做的琴弓;音质低沉圆润;影响——深受中华民族喜爱。据此,就可以组织答案了。
    10.【答案】【示例一】我更喜欢通讯员。由于“我”是个女同志,通讯员始终走在“我”的前面,刻意与“我”保持距离。当“我”跟他说话,问起他娶媳妇与否的时候,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他“摘了帽子,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文章由此展现了一个纯洁、质朴、羞涩、腼腆的小通讯员的形象。在返回部队时怕“我”饿着,他主动留给“我”两个馒头。在物资短缺的年代,他省下口粮给“我”,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远超馒头本身的价值。不仅如此,小通讯员在枪筒里稀疏地插着几根树枝,展现了严峻冷酷的战争年代,没有泯灭的生活情趣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示例二】我更喜欢年轻媳妇。在包扎所棉被不足,需要向老百姓借的时候,年轻媳妇将自己唯一的嫁妆——一条枣红底撒满白色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的新被子主动捐献出来。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更可以见出她的真诚善良、无私奉献。当初还羞于为伤员擦身的年轻媳妇,当通讯员身负重伤被抬回时,她不再羞涩,主动为通讯员擦洗身体,从中可以看出人性的纯美。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本题要求从《百合花》中的通讯员和年轻媳妇中任选一人,谈谈你更喜欢哪一位,并陈述理由。答题时需要先指出喜欢哪一位,再结合人物形象特点说出理由。如,我更喜欢年轻媳妇。形象分析要有“事件十品质”:真诚善良、无私奉献:献被子,可以看出她的真诚善良、无私奉献。人性的纯美:从最初还羞于为伤员擦身,到不再羞涩而是主动为通讯员擦洗身体,可以看出她的人性纯美。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1 阿房宫赋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1 阿房宫赋当堂达标检测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一法一练——信息筛选,拓展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上册3.2* 哦,香雪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3.2* 哦,香雪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运用,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