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基础知识,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认知努力
①下班的时候,坐在车上或者地铁上,你是无意识地玩手机,还是看一篇讲心理学的文章呢?到家吃完饭,你是喜欢追剧,还是玩一个策略游戏呢?有些人有一种“认知努力”的偏好,他们喜欢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比如喜欢玩数独、喜欢猜谜,或者喜欢研究心理学和数学。根据涉及不同程度的认知努力——花费的时间,钻研问题的难度,人与人之间表现出一种认知需求上的隐秘差异。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光谱,一端是做最低限度的思考,另一端是像健美运动员锻炼肌肉那样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
②最近有一部叫《解释鸿沟》的纪录片,你可以从中看到哲学家和哲学专业的学生是怎样锻炼自己的认知能力的。相比较而言,我们看看这样的片子,也算是在锻炼自己的认知能力了。我们不是把“认知”当成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休闲活动。认知努力是一种心理特征,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来评估,比如,“你更喜欢复杂的而不是简单的问题”“你愿意更努力地思考”,你可以从1分到9分来评估。有些人就是对认知有更高的需求,他们不那么容易变得沮丧,不那么轻易感到疲惫,而是更自信,但并不一定更聪明。他们享受的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③德国德累斯顿理工大学心理学系的几位研究人员,最近发布了认知需求和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令人鼓舞的迹象,也有一点警示。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寻求和享受认知挑战的人在许多方面自我感觉更好。许多人倾向于陷入重复的,往往也是消极的心理循环中,但认知努力的人更有可能将他们的想法引向解决问题,以更健康的方式反思他们的经历。这种趋势会形成更稳定的自我意识,他们在各种环境下的焦虑程度更低,对社交互动更有信心。当一个具有认知努力特质的人面临一项非常苛刻、时间紧张的任务时,他们可能会特别有动力思考如何降低他们的压力水平,例如确定优先事项,将面临的困难评估为增长的机会。
④喜欢思考就一定能解决问题吗?研究人员说,如果你经历过理性思考帮助你解决问题的情况,那么你将来更有可能这样做。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将认知努力与有用的解决方案联系起来,从而每次解决问题时都会变得更容易,也更快乐。
⑤然而,喜欢思考的人往往容易产生虚假的安全感。喜欢思考的人可能会吸收知识,甚至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实际上可能什么都不做。
⑥话虽如此,德累斯顿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认知努力还是一个非常积极的特质。如果你不回避努力思考,你可能会更有动力获得知识,思考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并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获得更高水平的幸福感。研究人员说,成年人对认知的需求不尽相同,我们不知道一个人对认知的需求水平是否可以提高,但有证据表明,自我控制和认知努力的偏好可能会相互影响,也就是说,你有自制力,你就会在思考上投入更多精力。你在认知上越努力,你的控制力就越强。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可以看看那些让我们失去自控力的东西都是什么,它们要毁掉的就是我们的认知努力。
(原文/苗炜,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 下列关于“认知努力”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偏好“认知努力”的人,喜欢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 。
B. 根据涉及不同程度的认知努力,不同的人会表现出认知需求上的不同。
C. 认知努力是一种心理特征,在进行脑力劳动的职业中,它才能显现。
D. 生活中,偏好“认知努力”的人,不一定更聪明,但会显得更自信。
2. 下列关于“认知努力”的积极作用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面对问题,有认知努力特质的人更可能将他们的想法引向解决问题的方向。
B. 面对压力,有认知努力特质的人更可能有动力思考降低压力水平的方法。
C. 靠认知努力解决过问题的人,会在以后解决问题时更容易,更快乐。
D. 事实证明,在生活中,进行认知努力的人一定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3. 结合第⑥段内容,说说一个人应如何提高自己对认知的需求水平?请简要概括。
【答案】1. C 2. D
3. 找出让自己失去自控力的东西,排除它对自己自控力的干扰,在思考上投入更多时间。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认知努力”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影响。作者首先区分了人们在认知需求上的差异,指出有些人倾向于锻炼思维能力。接着,通过研究支持,展示了认知努力可以增强幸福感、自我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尽管过分自信可能导致虚假的安全感。最后,强调自控力与认知努力间的相互影响,并提醒人们注意抵制能削弱认知努力的因素。总体而言,文章鼓励积极参与认知挑战,提高幸福感及生活质量。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结合②段“我们不是把‘认知’当成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休闲活动。认知努力是一种心理特征,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来评估”可知,②段明确提到“我们不是把‘认知’当成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休闲活动”,并且说明认知努力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来评估,这表明认知努力并非只有在进行脑力劳动的职业中才能显现,在日常生活的休闲活动中也能体现,比如看纪录片、玩数独等都可以是认知努力的体现;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文章第④段提到“如果你经历过理性思考帮助你解决问题的情况,那么你将来更有可能这样做。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将认知努力与有用的解决方案联系起来,从而每次解决问题时都会变得更容易,也更快乐”,这说明认知努力对解决问题有帮助,但并不是“一定能很好地解决问题”,选项表述有误;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⑥段“研究人员说,成年人对认知的需求不尽相同,我们不知道一个人对认知的需求水平是否可以提高,但有证据表明,自我控制和认知努力的偏好可能会相互影响,也就是说,你有自制力,你就会在思考上投入更多精力。你在认知上越努力,你的控制力就越强。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可以看看那些让我们失去自控力的东西都是什么,它们要毁掉的就是我们的认知努力”可知,研究人员指出成年人对认知的需求各有差异,虽不确定认知需求水平能否提高,但自我控制与认知努力偏好相互影响,所以要关注那些会让我们失去自控力、毁掉认知努力的东西。据此可得:找出让自己失去自控力的东西,排除它对自己自控力的干扰,在思考上投入更多时间。
二、(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写作,是开满鲜花的孤独旅程
①当我开始回忆自己与写作的缘分,大量尘封的记忆突然涌现在了脑海。
②关于写作的第一个印象,虽不美好,但很深刻。在小学二年级一次语文考试的看图写话里,我遭遇了目前写作生涯中最明显的一次离题。图画里的小男孩和小女孩一起坐在石桌前交流学习,他们的身边是繁茂的花草。我竭尽毕生所学,用自己能够想到的最华丽的语言和修辞详细描绘了环境的美丽,然后得到了史无前例的低分。语文老师在下课后特意来到我的身边,告诉我这幅画面的重点应该是在一起学习的小男孩和小女孩。于是,在我对文学一无所知时,我就明白了写作的内容可能远比语言更重要。
③对我来说,文字比语言更像亲密的朋友。同样的内容输出,写作会比说话更让我觉得妥帖。我学习运用文字来表达我内心的复杂感受,这个过程于我是生动奇妙的,而写作也为我年少时的岁月增添了许多闪闪发光的瞬间。
④我从小就开始参加学校组织的写作比赛,在方格作文纸上一笔一画写下我的故事,让稿纸从空白到布满墨迹。记得一次写作比赛结束后,一位陌生的语文老师来到我的班里,对我的语文老师夸奖我的作文。普通如我竟然会因为写作得到素不相识的老师如此真挚的认可,让她专程在午休时间来班级里找到我,只是为了当面夸奖我的文字,鼓励我要继续坚持写作。
⑤我至今仍记得中学时第一次见到自己笔下文字被印成铅字时的那种幸福感,就好像是在黑暗中被照亮。学生时代的平凡涌动在千篇一律的校服、精准到分钟的作息表和黑板上逐日减去的数字里。于是,那些与众不同的瞬间被衬托得格外鲜活,比如窗外突然出现的绮丽晚霞,在试卷和作业遮掩下的课外书,又或者是一次无心插柳的习作发表。那个上午我还在因为最擅长的语文考试成绩不够理想而悲伤,下午就被最新一期杂志上印着我的名字的作文治愈,于是那一天都变成了阳光灿烂的好天气。
⑥后来,我告别了中学时代。在一个平常的晚上,我在查找文献,无意间看到了中学时的那篇习作,我随手点击了搜索,三条数据突然就毫无征兆地出现在了页面上,原来当年的那篇习作后来还被另外两本杂志转载。于是我重读了这篇习作,而它的主题恰巧就和写作有关。我在文章的最后许下了心愿,希望大学里能够学习中文专业,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将热爱的事变成工作。
⑦不知不觉间,当年的愿望竟已实现:我从本科中文系毕业,继续攻读文学硕士,并且当了一年的语文教师。当那时真诚又朴素的心愿重新出现在眼前时,我感受到了一种温暖的力量,就好像是遥远的星芒经过孤独的宇宙穿行终于抵达了地球,而它的光亮刚好被我捕捉。
⑧如今回首,写作,是开满鲜花的孤独旅程。在那些只有我一人坐在桌前的深夜里,我把所有情绪交付给了写作,然后孤独好像就变得微不足道。写作将那些平淡寻常的时光编织成了花束,等待着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突然出现,送来满怀的香气。
⑨在我短暂的语文教师生涯里,我终于发现了写作的另一奥义。比起我自己写下的文章,我更会为学生笔下的文字而喜悦。如今的我已经记不清当年上学时的写作状态,记不清自己的写作能力是如何日渐提升的。我似乎很少因为作文字数不够而发愁,只记得一些脑海中飞速闪过文字的记忆片段。然而我的学生们的写作,比我预想中的还要艰难。他们抗拒写作,讨厌日常的文字练习,甚至考场上的作文也写得相当勉强。或许不是每个人都会同样热爱写作,但我仍然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瞬间,迫切地想要用文字来表达内心感受。我希望我的学生都可以感受到文字的力量,至少在那个瞬间不至于词不达意,能够拥有书写自我的能力。
⑩我在《我欲因之梦故里》中写下了我的诗歌实验课堂。那节课上,一个平时从不交作业的学生在下课前将写了句子的本子递到了我的手上。我将这些句子誊抄在了黑板上,那些排列组合的诗句被保留了许多天。写作为我的学生带去了新鲜感,而我看到那些青春的文字时,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感动。学生时代属于我的那片晚霞也穿过了重重光阴,再次照到了我的身上,还照亮了我身边盛开着的鲜花。
(本文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4. 结合第②段内容,说说为什么“我”关于写作的第一个印象“虽不美好,但很深刻”?
5. 结合④⑤段内容,说说“闪闪发光的瞬间”是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6. 结合⑥-⑧段内容,说说为什么作者称“写作,是开满鲜花的孤独旅程”?
7. 结合⑨-⑩内容概括“写作的另一奥义”是什么?
【答案】4. 明显偏题,得了低分;让我明白写作内容比语言更重要。
5. 陌生老师当面肯定我的作文,鼓励我。语文考试不理想时,刚好我的作文发表。
6. 写作时的美好可以对抗孤独;写作能够记录平淡寻常时光;日后回首,给自己美好和温暖的力量。
7. 让我的学生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有新鲜感)让学生拥有表达自我内心感受的能力。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是一位作者回顾自己与写作关系的叙述,从童年时期的写作经历到成为语文教师的感受。作者通过对写作的回忆,表达了对文字的热爱以及在写作过程中获得的成长与满足。文章描绘了写作带来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并展现了作者希望通过文字赋予学生表达自我的力量。整体上,文章通过细腻的叙述和真挚的情感,传达了写作作为一种孤独而美好的旅程,能为人生增添丰富色彩的深刻体会。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②段“小学二年级一次语文考试的看图写话里,我遭遇了目前写作生涯中最明显的一次离题。图画里的小男孩和小女孩一起坐在石桌前交流学习,他们的身边是繁茂的花草。我竭尽毕生所学,用自己能够想到的最华丽的语言和修辞详细描绘了环境的美丽,然后得到了史无前例的低分。语文老师在下课后特意来到我的身边,告诉我这幅画面的重点应该是在一起学习的小男孩和小女孩。于是,在我对文学一无所知时,我就明白了写作的内容可能远比语言更重要”可知,小学二年级语文考试看图写话时,“我”因着重描绘图中繁茂花草的环境,未抓住一起学习的小男孩和小女孩这一重点而离题,得了低分,课后语文老师指出问题所在,让当时对文学一无所知的“我”明白了写作内容比语言更重要。据此可得:明显偏题,得了低分。让我明白写作内容比语言更重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④段“我从小就开始参加学校组织的写作比赛,在方格作文纸上一笔一画写下我的故事,让稿纸从空白到布满墨迹。记得一次写作比赛结束后,一位陌生的语文老师来到我的班里,对我的语文老师夸奖我的作文。普通如我竟然会因为写作得到素不相识的老师如此真挚的认可,让她专程在午休时间来班级里找到我,只是为了当面夸奖我的文字,鼓励我要继续坚持写作”可知,“我”从小参加学校写作比赛,一次比赛结束后,有位陌生语文老师专门在午休时间来到“我”所在班级,当面夸奖“我”的作文并鼓励“我”继续坚持写作。据此可得:陌生老师当面肯定我的作文,鼓励我。
结合⑤段“我至今仍记得中学时第一次见到自己笔下文字被印成铅字时的那种幸福感,就好像是在黑暗中被照亮。学生时代的平凡涌动在千篇一律的校服、精准到分钟的作息表和黑板上逐日减去的数字里。于是,那些与众不同的瞬间被衬托得格外鲜活,比如窗外突然出现的绮丽晚霞,在试卷和作业遮掩下的课外书,又或者是一次无心插柳的习作发表。那个上午我还在因为最擅长的语文考试成绩不够理想而悲伤,下午就被最新一期杂志上印着我的名字的作文治愈,于是那一天都变成了阳光灿烂的好天气”可知,中学时“我”第一次见到自己笔下文字被印成铅字,那种幸福感如同黑暗中被照亮,学生时代虽平凡,但与众不同的瞬间格外鲜活,“我”曾因语文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悲伤,却在看到自己作文发表于杂志上后,那一天都变得阳光灿烂了。据此可得:语文考试不理想时,刚好我的作文发表。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⑧段“如今回首,写作,是开满鲜花的孤独旅程。在那些只有我一人坐在桌前的深夜里,我把所有情绪交付给了写作,然后孤独好像就变得微不足道”可知,回首过往,写作是开满鲜花的孤独旅程,在无数独坐桌前的深夜,“我”将情绪托付给写作,让孤独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据此可得:写作时的美好可以对抗孤独;
结合⑧段“写作将那些平淡寻常的时光编织成了花束,等待着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突然出现,送来满怀的香气”可知,写作具有独特魅力,它能把平淡时光编织成花束,在未来某刻乍现,用馥郁香气慰藉曾经的付出与等待。据此可得:写作能够记录平淡寻常时光;
结合⑦段“不知不觉间,当年的愿望竟已实现:我从本科中文系毕业,继续攻读文学硕士,并且当了一年的语文教师。当那时真诚又朴素的心愿重新出现在眼前时,我感受到了一种温暖的力量,就好像是遥远的星芒经过孤独的宇宙穿行终于抵达了地球,而它的光亮刚好被我捕捉”可知,当年从本科中文系毕业等心愿已悄然达成,曾经朴素心愿重现眼前,带来如遥远星芒终达地球般温暖而强大的力量。据此可得:日后回首,写作给自己美好和温暖的力量。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⑨段“或许不是每个人都会同样热爱写作,但我仍然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瞬间,迫切地想要用文字来表达内心感受。我希望我的学生都可以感受到文字的力量,至少在那个瞬间不至于词不达意,能够拥有书写自我的能力”、⑩段“我将这些句子誊抄在了黑板上,那些排列组合的诗句被保留了许多天。写作为我的学生带去了新鲜感,而我看到那些青春的文字时,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感动”可知,“我”深知写作意义非凡,虽并非人人热爱,但都有表达欲,“我”期望学生感受文字力量,且抄诗于黑板,收获感动。由此可见,“写作的另一奥义”是:让我的学生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有新鲜感)让学生拥有表达自我内心感受的能力。
三、(4分)
阅读《朝花夕拾》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①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②“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③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
④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⑤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⑥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⑦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⑧“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⑨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⑩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⑪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节选自《朝花夕拾》)
8.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9. 依据选文划线句,可以看出“我”分别具有________ 和______ 的性格特点(各填一词)。
【答案】8. 我按照父亲要求,背完书才去看戏。
9. ①. 天真(活泼) ②. (顺从)听话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①段“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父亲就站在我背后”、②段“‘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③段“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④段“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⑩段“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⑪段“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等内容可知,文段开篇描述了去东关看会的准备场景,大家都在忙碌地往泊在河埠头的大船搬东西,我满心期待且兴奋。然而父亲突然出现,让我拿书来并要求我读熟《鉴略》,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我只能忐忑地读、强记。此时家中气氛由忙乱转静肃,母亲、工人和阿长都无法帮我,我在极度紧张中诵读,声音发着抖。随着时间推移,太阳升高,最后我终于鼓起勇气走进父亲书房,一气呵成背完书,才得以去看戏。整个过程围绕我为看戏而背书展开,体现了父亲严厉的教育方式以及我当时的无奈与努力。据此可概括为:我按照父亲要求,背完书才去看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①段“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可知,“我”因为即将去东关看会而表现出极度的兴奋,“笑着跳着”这种行为举止生动地展现出 “我”天真活泼的性格特点,对看会充满了期待与喜悦,毫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结合⑦段“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可知,在父亲提出背不出书就不准去看会的要求后,“我”虽失落无奈,但还是默默接受,按照父亲的要求去努力强记背诵,体现出“我”顺从听话的一面,没有反抗父亲的指令,只是尽力去达成要求。
四、(3分)
10.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写诗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交代了“作家书”的原因。
B. 第二、三句“意万重”“复恐”写出诗人“作家书”前后的心理活动。
C. 第四句诗人自己准备去寄信,临出发前“又开封”,查看有没有未尽之意。
D.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家书的重视和亲人的深切思念,寥寥数语,却有无穷意味。
【答案】C
【解析】
【导语】《秋思》通过简练的语言刻画了一位远在他乡的诗人面对秋风,不禁思念起故乡和亲人的情景。诗中写作、检查家书的细节,生动展现了表达离情别绪的不舍之情,展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及对亲人的挂念。整首诗细腻感人,情感真挚。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情感理解。
C.“诗人自己准备去寄信”有误。“行人临发又开封”意思是,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可见,诗人并非“自己准备寄信”而是“托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查看有没有未尽之意。
故选C。
五、(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①,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荐②,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髲,假发 ②荐:草垫
1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酷贫 酷:极B. 同郡范逵素知名 素:一向
C. 下为二髲 下:下面D. 卿可去矣 去:离开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A. 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B. 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C. 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D. 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1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侃年少时家中非常贫穷,只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他很有志向。
B. 同乡范逵一直都知道陶侃的事,依据陶侃的言行将他荐举为孝廉。
C. 陶侃母亲想了很多办法,把范逵一行人招待得很周到,很满意。
D. 范逵离开时,陶侃追送不已,直到范逵再三劝他回家,他才返回。
14. 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
【答案】11. C 12. A 13. B
14. 范逵回到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众)人面前称赞陶侃。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语段选自《世说新语》,展现了东晋时期陶侃少年时期的高尚情操以及他母亲湛氏的智慧和为子之心。故事中,范逵作为外地贵客到访,家境贫困的陶侃与母亲用尽心思款待,令人感慨母子的聪明才智和不凡气度。特别是湛氏不惜剪发变卖,备齐粮草及篝火供暖,充分体现出古人在困境中乐于助人的精神。此外,陶侃的执着与诚信最终赢得了名声,为其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C.句意:(她)剪下头发做成两条假发。下:剪下;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到了傍晚,终于摆上了精美的饭菜,范逵的随从们也都不缺什么了。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华和口才,又深深地为他的深厚情谊而感到惭愧。
“日夕”表时间,意为傍晚,可单独成句,起到时间状语的作用;“遂设精食”叙述傍晚准备好精美食物之事;“从者皆无所乏”说明随从的情况;“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主语是“逵”,分别阐述范逵对陶侃才辩的赞叹及对其厚意的愧疚,按人物行为与事件逻辑断句,使文意清晰。
故断句: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原文是“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意思是范逵向来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到陶侃家投宿,并不是范逵依据陶侃的言行将陶侃荐举为孝廉;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及:到达;遂:于是,就;称:称赞,赞扬;于:向,对。
【点睛】参考译文:
陶侃年少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家里非常贫困,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的范逵向来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到陶侃家投宿。当时接连多日冰雪堆积,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随行的马匹仆人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去留住客人,我自己会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一直垂到地上,(她)剪下头发做成两条假发,卖了换得几斛米;砍削屋内的柱子,全都截下一半来当作柴烧;又把草垫子都剁碎了,用来作为喂马的草料。到了傍晚,终于摆上了精美的饭菜,范逵的随从们也都不缺什么了。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华和口才,又深深地为他的深厚情谊而感到惭愧。第二天早晨(范逵)离去,陶侃追出去送行不停,一直送了将近百里路。范逵说:“路已经很远了,您应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返回。范逵说:“您可以回去了。到了洛阳,我一定会替您美言一番。”陶侃这才返回。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陶侃)因此获得了极大的美誉。
六、(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放低,是一种气度,一种胸怀,一种人生境界。逆境时,不是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自省自悟、矢志不渝、奋发图强;顺境时,不是沾沾自喜、趾高气扬、故步自封,而是内敛锋芒、寻找差距、继续前进。
①把自己放低的人,能他人的言行,他人的价值,他人的优点,能为群体所接纳,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能赢得更多的朋友,团结更多的人才。②
③放低,更在于能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位置[A]把人民看得最大,把自己看得最小,彰显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B]古往今来[C]凡是把自己看得过高的人、脱离人民群众的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D]自喻越高,跌得越惨。
④水低成海,人低为王。一个人只有把自己放在低处,就能拥有一种超然的境界,一种处世智慧,就能走向最高处的起点。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肯定 赞美 尊重 营造
B. 尊重 营造 赞美 肯定
C. 尊重 肯定 赞美 营造
D. 赞美 肯定 尊重 营造
16. 文中的中括号处填入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
17.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一项是( )
A. 一个人只要把自己放在低处,就能拥有一种超然的境界,一种处世智慧,就能走向最高处的起点。
B.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放在低处,才能走向最高处的起点,才能拥有一种处世智慧,一种超然境界。
C.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放在低处,就能走向最高处的起点,就能拥有一种处世智慧,一种超然境界。
D. 一个人只要把自己放在低处,才能拥有一种超然的境界,一种处世智慧,才能走向最高处的起点。
18. 将“越是谦卑,越能赢得他人的尊敬。”一句还原到文中,恰当的一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15. C 16. D 17. B 18. B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肯定:对事物持认可的或赞成的态度,与“否定”相对;
尊重:指对他人的权利、尊严和意见持尊重态度,不侵犯或轻视他人;
赞美:发自内心的对于自身所支持的事物表示肯定的一种表达;
营造:建造,构造,编造,建筑工程及器械制作等事宜;
结合“他人的言行”可知,对于他人的言行,应当保持尊重态度,因此选择“尊重”更为恰当;结合“他人的价值”可知,对于他人的价值,应当持认可态度,因此选择“肯定”更为合适;结合“他人的优点”可知,对于他人的优点,应当表达出赞扬,因此选择“赞美”更为恰当;结合“和谐的人际关系”可知,应当为“构建”和“构造”,选择“营造”更为恰当;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D.“凡是把自己看得过高的人、脱离人民群众的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和“自喻越高,跌得越惨”之间为主谓关系,因此中间应当使用逗号,而非顿号;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把自己放在低处”和“走向最高处的起点”两句在句式上呈现对称的关系,“放在低处”和“走向最高处”相呼应,句意上“把自己放在低处”和“拥有一种处世智慧,一种超然境界”之间呈现出条件关系,“放在低处”也是“拥有一种处世智慧,一种超然境界”的条件,同时“走向最高处的起点”和“拥有一种处世智慧,一种超然境界”之间呈现递进关系,后者是前者更高目标的达成。因此正确的语句为:一个人只有把自己放在低处,才能走向最高处的起点,才能拥有一种处世智慧,一种超然境界;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
结合“把自己放低的人……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可知,此部分具体阐述了谦卑在人际交往方面带来的具体好处,“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能赢得更多的朋友,团结更多的人才”承接前文,进一步总结谦卑能够赢得更多的朋友,而“越是谦卑,越能赢得他人的尊敬”则是对此段话的进一步提炼,也是本段的核心观点。因此本段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原因到结论的顺序,一步一步得出“越是谦卑,越能赢得他人的尊敬”的结论,因此应当还原到②处;
故选B。
七、课内基础知识(共12分)
19. 下列加点字书写或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吝啬(lìn)倜傥(dǎng)取诀摧枯拉朽
B. 应和(hè)嘹亮(liá)健壮呼朋引伴
C. 酝酿(yùn)窠巢(kē)烂漫喜出望外
D发髻(jì)澄清(chéng)粗犷咄咄逼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倜傥(dǎng)——tǎng,取诀——取决;
故选A。
20.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混着青草味……
(2)水藻真绿,把终年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3)母亲进来了,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A. 味道 贮藏 挡
B. 气息 贮蓄 站
C气息 贮蓄 挡
D. 味道 贮藏 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1)味道:滋味;趣味。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气味。句中强调风带来泥土散发的气味,用“气息”恰当;
(2)贮蓄:储存,积聚,指储存的物品,把节约下来或暂时不用的钱存起来。贮藏:储藏。这里的“绿色”是比较抽象的,用 “贮蓄” 更能体现水藻储存了绿色,在此时全部展现出来的意思;
(3)挡:拦阻;抵住。站:直着身体,两脚着地或踏在物体上。句中形容母亲站在窗前不让“我”看外面萧瑟的景致,用“挡”恰当;
故选C。
21. 下列加点实词、虚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因为
B. 相委而去 委:舍弃
C. 于我如浮云 于:对,对于
D.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逾:越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A.有误,句意: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因:趁、乘;
故选A。
22古诗文填空
(1)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
(2)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子罕》)
(5)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秋风萧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沧海》)
【答案】 ①. 潮平两岸阔 ②. 应傍战场开 ③. 学而不思则罔 ④. 匹夫不可夺志也 ⑤.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⑥. 洪波涌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潮、傍、罔、郎、洪波”等字词容易写错。
八、作文(5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来到新的校园,适应环境、融入集体、应对压力……这些新的困难都可能让你感到沮丧、胆怯。这时,总有一种力量鼓励你勇敢前进。它可能来自父母无尽的关爱和包容,来自老师温暖的笑容和话语,来自友人真诚的支持与帮助……
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按要求完成作文。
要求:请以“助我前进的力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答案】例文:
助我前进的力量
在新的校园生活中,我就像一只迷失方向的小鹿,面对陌生的环境、繁重的学业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常感到沮丧和胆怯。然而,总有一种力量如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那便是老师的鼓励。
记得一次数学考试,我望着试卷上满是刺眼的红叉,心情跌入了谷底。那些叉号仿佛一张张嘲笑的脸,让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坐在教室里,看着周围同学们或兴奋或淡定的表情,感觉自己与他们格格不入,孤独和无助涌上心头。
正当我沉浸在自我否定中时,数学老师轻轻走了过来,她弯下腰,温柔地看着我,脸上带着那如春日暖阳般的笑容。她轻声说:“这次没考好没关系的,老师看出来你很努力了。你看,这几道错题都是因为概念理解得不够透彻,只要把这些知识点弄明白,下次肯定能进步。”说着,她用手指了指试卷上的错题,耐心地给我讲解起来。
老师的声音清脆悦耳,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魔力,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她的眼神里充满了信任和期待,让我重新燃起了对学习的热情。那一刻,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努力,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按照老师的指导,认真复习知识点,反复做练习题。每当我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老师那温暖的笑容和鼓励的话语就会在我耳边响起,激励我继续坚持下去。
又一次考试来临了,我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脑海里回想着老师教给我的解题方法和知识点。考试结束后,我焦急地等待着成绩。当老师念到我的名字和分数时,我听到了明显的进步。我激动地看向老师,她正微笑着向我点头,眼神里满是欣慰。
老师的鼓励,就是助我前进的力量。在我迷茫时为我指引方向,在我沮丧时给我信心和勇气。我会带着这份力量,在成长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努力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
一、审题立意。本题关键在于理解“助我前进”和“力量”的内涵。“助我”即帮助我。“前进”意味着在学习、生活、心理成长等方面有所提升、突破或持续发展;“力量”并非仅指体力上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激励、支持、引导等因素。材料中明确指出这种力量可能来自父母、老师、友人等,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即要从身边亲近之人给予的助力方面去思考。文章立意旨在通过叙述亲身经历,展现他人给予的力量对自己成长、克服困难、追求目标等方面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从而表达对这种力量来源的感恩与珍视之情,也可深入挖掘这种力量背后蕴含的爱、信任、鼓励等情感价值以及对个人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意义。
二、思路点拨。本题要求写记叙文。作文构思上,开头可以先描绘自己在新校园中面临的困境,如学业压力大、难以融入集体等,渲染出沮丧、迷茫的氛围,然后引出“总有一种力量助我前进”的主题,引起读者的兴趣,为下文具体叙述力量的来源做铺垫。中间重点叙述力量的来源及具体事例。如果写父母的关爱,可讲述在某次考试失利后,父母如何耐心安慰、鼓励自己,帮助分析问题,从而使自己重拾信心努力学习;若是老师的力量,可描述在课堂上被老师点到回答难题,回答得不好,但老师给予肯定并引导思考,之后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都会想起老师的鼓励而坚持攻克;要是友人的支持,可写参加校园活动时因紧张而想退缩,友人陪伴、打气,最终共同完成活动并让自己变得更加勇敢自信。在叙述事例时,要注重细节描写,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结尾总结这种力量对自己的重要性,再次表达感激之情,并且可以适当升华主题,如这种力量不仅帮助自己在校园中前进,更会影响自己未来面对生活挑战时的态度和信念,让自己始终怀揣希望与勇气前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6页。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文件包含试卷擦除_七年级语文试卷1pdf、2024秋期中七年级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