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云南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9月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云南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9月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
    云南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9月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
    云南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9月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云南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9月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云南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9月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
    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他们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包括在颠覆性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方面作出重大突破的顶尖科技人才、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包括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
    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削弱了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极大拓展了生产空间,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物质条件。特别是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非实体形态生产工具的广泛应用,极大丰富了生产工具的表现形态,促进制造流程走向智能化、制造范式从规模生产转向规模定制,推动生产力跃上新台阶。
    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重要劳动对象,既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又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融合进一步放大价值创造效应。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科学技术、管理等要素,都是生产力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只有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才能迸发出更强大的生产力。在一系列新技术驱动下,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变革调整,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摘编自《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
    材料二:
    “立”在先开路,有基础性、先导性,必须避免“未立先破”或“只破不立”。
    腾笼换鸟,腾笼不能空笼。腾退化解旧动能,如果把传统产业简单丢弃,必然造成经济结构断层。“先立后破”要注意时度效,在新动能尚未形成、新模式并未确立之前,不宜操之过急地“破”。
    煤电能源稳定而不够清洁,新能源清洁而不够稳定,山西着力推动煤电能源和新能源一体化发展,有效提升电网稳定性和绿色化程度,推动两个能源赛道互补互动、协调发展。实践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要谋定而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
    “破”在后紧跟,打破旧束缚,才能给新动能腾出发展空间。
    在安徽合肥经开区,日立园区退出的724亩土地,引来哈工大机器人集团、龙讯半导体等龙头企业落户;合肥济钢日力的327亩低效用地,被海尔集团盘活,建设智能工厂和产城融合示范基地;2019年以来经开区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年均增长约31%。果断淘汰落后产能和过时技术,才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
    (摘编自李浩燃《先立后破,不能结构断层》)
    材料三:
    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强调一种颠覆式科技创新,其作为科技创新中关键核心的层次,是构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体系的新引擎,所产生的正外部性将有力促进技术融通,并且其成果及时转化并应用到产业将彻底改变现有生产方式和市场模式,进而促使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双碳”目标的达成。
    首先,新质生产力的颠覆式科技创新是构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体系的新引擎。颠覆式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动能,其在对现有技术的突破上有强大的鞭策力,所形成的关键核心绿色低碳技术无论从技术功能还是成本上都呈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引领性。例如,可控核聚变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技术,无论是在资源节约、能量释放还是节约成本上都显现出比现有能源技术更大的优势,一旦其技术掌握成为现实,或将对碳减排甚至是人类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其次,颠覆式科技创新产生的正外部性将有力促进技术融通。颠覆式科技创新在极大程度上提升本企业的竞争力并将其代入行业引领地位的同时,其技术外溢通过降低其他企业的知识获取和创新要素成本、增强环境的可持续性、推动产业结构的革新等方式会带动整个产业的绿色低碳创新,从而实现整体上的协同降碳。
    最后,颠覆式科技创新的成果及时转化并应用到产业将彻底改变现有生产方式和市场模式。一方面颠覆式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以全新的思路和手段促进生产方式的低碳化,同时带来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极大提升;另一方面颠覆式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以更高质量和更环保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新需求,使市场的消费投资更侧重于绿色低碳方向。
    (摘编自杨珊珊、董锋《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双碳”实现的逻辑与渠道——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视角》)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的新质生产力,能引领新的社会生产时代。
    B.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创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拓展了生产空间。
    C.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他们属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D.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等变革调整,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采用并列式结构,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方面诠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B.材料二用山西着力推动煤电能源和新能源一体化发展的事例,着力论证“未立先破”的重要性。
    C.材料一侧重论述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材料二侧重说明发展新质生产力须先立后破,不能结构断层。
    D.三则材料从不同维度来论证,能使读者对有关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措施等有着更清晰的认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管理和科学技术等要素高效协同,就可以产生更强的生产力。
    B.日立园区退出的土地引来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等企业落户,打破了旧束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了条件。
    C.颠覆式科技创新因其提升了企业竞争力而将其代入行业引领地位,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绿色低碳创新。
    D.可控核聚变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技术,对碳减排及绿色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颠覆性影响。
    4.请根据材料相关内容,谈谈你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对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的理解。
    5.材料二认为“先立后破”要注意时度效,在新动能尚未形成、新模式并未确立之前,不宜操之过急地“破”。材料三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应有颠覆式科技创新,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1.C 2.B 3.B
    4.①降低交易成本:新质生产力通过推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调整,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②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新质生产力促进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的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从而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一系列新技术的驱动下,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生产力跃上新台阶。
    5.这两者并不矛盾。
    ①材料二强调的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要注意“先立后破”,避免在新动能尚未形成、新模式未确立之前过早地淘汰旧动能,以防止经济结构断层。
    ②而材料三强调的是颠覆式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认为其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动能,能够引领技术突破和产业革新。两者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颠覆式科技创新是“立”的重要内容,而“先立后破”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策略和步骤,确保在新动能形成之前不破坏现有的经济基础。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三则材料详细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发展路径及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材料一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方面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材料二强调了“先立后破”的发展策略,避免经济结构断层。材料三则聚焦于颠覆式科技创新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关键作用。整体来看,文章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能够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无中生有,材料一中提到“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包括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并具体说明了顶尖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等都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但并未将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单独列为核心力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着力论证‘未立先破’的重要性”错误,材料二用山西推动煤电能源和新能源一体化发展的事例,论证的是“先立后破”的重要性,而不是“未立先破”。依据“山西着力推动煤电能源和新能源一体化发展,……实践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要谋定而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可知山西的例子强调在新动能尚未形成之前,不能急于淘汰旧动能,必须先建立新动能再逐步淘汰旧动能。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只要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管理和科学技术等要素高效协同”错误,依据材料一“只有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才能迸发出更强大的生产力”可知并不是只要这些要素高效协同就可以产生更强的生产力,还需要其他条件的配合。选项改变了原句关系。
    C.“因其提升了企业竞争力而将其代入行业引领地位,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绿色低碳创新”错误,依据材料三“颠覆式科技创新产生的正外部性将有力促进技术融通”,可知并不是因为提升了企业竞争力而将其代入行业引领地位,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绿色低碳创新。
    D.“产生了颠覆性影响”错误,依据材料三“可控核聚变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技术,一旦其技术掌握成为现实,或将对碳减排甚至是人类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并不是已经产生了颠覆性影响,选项犯了已然未然的错误。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依据“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可知新质生产力通过推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调整,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②依据“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变革调整,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可知新质生产力促进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的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从而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③依据“在一系列新技术驱动下,新质生产力……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可知在一系列新技术的驱动下,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生产力跃上新台阶。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明确观点:两者并不矛盾。
    ①依据“必须避免‘未立先破’或‘只破不立’”“在新动能尚未形成、新模式并未确立之前,不宜操之过急地‘破’”“要谋定而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等可知材料二从策略方面强调的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要有序推进,“先立后破”,要注意时度效避免盲目淘汰旧动能;
    ②依据“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强调一种颠覆式科技创新,其作为科技创新中关键核心的层次”“颠覆式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动能”“颠覆式科技创新产生的正外部性将有力促进技术融通”“颠覆式科技创新的成果及时转化并应用到产业将彻底改变现有生产方式和市场模式”可知材料三从技术创新方面强调在这一过程中,颠覆式科技创新是关键驱动力,将有力促进技术融通,彻底改变现有生产方式和市场模式。
    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从策略和技术创新两个角度论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两者并不矛盾,而是共同指向的是有序且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秋
    (俄)蒲宁
    那年六月,他来我们庄园做客,我们一向把他视同家人,因为他已故的父亲生前是我父亲的挚友和邻居。
    圣彼得节那天,向大家宣布了他是我的未婚夫。可是好事多磨,七月十九日,德国向俄国宣战了……
    九月,他来到我们家,总共只待了一昼夜,他要上前线去了,所以前来辞行。晚饭后,端来了茶炊,很快窗户就蒙上了一层茶炊的水汽,父亲望了一眼窗户说:
    “今年秋季来得出奇地早,也出奇地冷!”
    那天夜晚,我们俩都平静地坐着,只是偶尔交谈一两句无关紧要的闲话,以掩饰各自的思绪和感情。父亲仰靠在圈椅背上,抽着烟,心不在焉地望着悬在桌子上的那盏橙黄色的吊灯;妈妈戴着副眼镜,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针又一针地缝一个小小的丝袋(我们俩都知道她在缝什么),这既使人感动,又叫人不寒而栗。父亲问:
    “这么说你还是决定天一亮就走,不吃早饭啦?”
    “是的,如果您允许的话,天一亮就走,”他回答说,“我实在是依依不舍,可是没有办法,家里的事还没有安排好。”
    父亲轻声叹了口气:
    “那就听便吧,我的亲爱的,既然你明天一早就走,我跟妈妈该去睡觉了,因为我们明天无论如何要送送你……”
    母亲站起身来,给未来的女婿画十字祝福。餐厅里只剩下我们两人,我用扑克牌通关,想卜卜吉凶,他默默地在屋里踱来踱去。后来,他问:
    “你想出去散散步吗?”
    我心头越来越沉重,无可无不可地回答道:
    “好吧……”
    他在外室穿大衣时,仍在想着什么心事,并露出可爱的笑容,念了费特的两句诗。
    多么寒冷的秋天啊!
    披上你的围巾和大氅吧……
    “可我没大氅,”我说,“下面的诗句呢?”
    “我记不清了。大概是这样:
    看——在黑压压的林间仿佛燃起了火焰……”
    “什么样的火焰?”
    “当然是比喻月亮升起。这些诗句中洋溢着田园式的美丽的秋光。‘披上你的围巾和大氅吧……’那是我们祖父母的时代……噢,我的天,我的天啊!”
    “你怎么啦?”
    “没什么,亲爱的,我只是感到忧伤,同时又感到高兴。我非常非常爱你……”
    着好外衣后,我们穿过餐厅和阳台,来到果园里。起初,周遭是那样地黑,我得抓住他的衣袖才能走路。后来,借着星星在夜空中发出的矿石般的亮光,可以影影绰绰地辨别出黑压压的枝丫。他停下来,转过身去指着宅第说:
    “瞧,那些窗户亮得多么奇特,只有秋天才会这样。如果我能活下来的话,我将永远记住这个晚上……”
    我默默地望了他一眼,他拥抱住裹在瑞士斗篷中的我,凝视着我的脸,说:
    “多么晶莹闪亮的眼睛啊,”他说,“你觉得冷吗?完全是冬天的气候了。如果我战死沙场的话,你总不至于立刻就把我忘掉吧?”
    我心里想:“要是他真的战死沙场了呢?难道我很快就会把他忘掉?要知道世上的任何事情到头来都会被忘掉的。”我被自己的这种想法吓坏了,慌忙回答说:
    “别说这种不吉利的话!你要是死了,我也活不下去啦!”
    他沉吟了片刻,慢慢地说道:
    “那何苦呢?如果我被打死了,我将在那个世界耐心地等候你,你该活下去,享受人间的欢乐,然后再到我这里来。”
    我伤心地哭了起来……
    翌日清晨,他走了。妈妈把昨晚缝好的那个护身袋戴在他的脖子上,护身袋里放着她父亲和祖父当年打仗时戴过的那尊小小的金铸的圣像。
    一个月后,他在加里西亚战死了——死,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字眼呀!自那时起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个年头。三十年来,我历尽沧桑。一九一八年春,那时我的父母都已不在人世,我流落到了莫斯科,住在集市上一个女贩子的地下室里,她总是挖苦我:“喂,伯爵小姐,您日子过得怎么样?”我那时也在做买卖,就像当时的许多人一样,摆个摊儿,把我仅剩下来的一些家什——一只戒指啦,一根十字架项链啦,一条蛀坏了的毛皮领子啦……兜售给戴毛皮高帽、穿军大衣、不扣纽子的士兵们。有一回我在摆摊儿的时候,遇见了一个心肠好得少见的人,他是个上了年纪的退伍军人。没几天,我就嫁给了他。四月里便跟他一起去叶卡德琳诺达尔,和我们同去的还有他的侄子,一个十七岁的半大孩子。那孩子是去投奔志愿军的,我们走了差不多两个礼拜,我扮作村妇,穿着树皮鞋,他穿一件破旧的哥萨克农夫的上衣,留着夹有白须的黑色络腮胡子,我们在顿河和库班住了两年多。两年后的冬天,我们跟其他许多难民一起,冒着飓风,由新俄罗斯克渡海去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在海上,我丈夫染上霍乱死了。于是在整个人世间,我就只剩下三个亲人。丈夫的侄子和他年轻的妻子,以及他俩一个刚满七个月的小女孩。过了一段时间,侄子和他妻子又渡海回克里米亚,把孩子留给我抚养。从此他们下落不明。我还在君士坦丁堡住了很久,拼死拼活地干粗活儿来养活自己和那个小女孩。后来,我带着她,就像许多人那样,到处漂泊,我们什么地方没去过呀!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捷希亚、比利时、巴黎、尼斯……那个小女孩早就长大了,住在巴黎,成了一个十足的法国女人,长得十分漂亮,可对我却毫无情义,她在一家巧克力商店里当营业员,用她那涂着银色指甲油的保养得很好的纤手,把一盒盒巧克力包在如缎子一般光滑的包装纸里,再用金色的带子把它们扎好。而我呢,一直住在尼斯,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早在一九一二年,我曾到尼斯观光旅游——在那幸福的日子里,我怎么会料到日后尼斯会这样对待我呢?
    当年我曾轻率地说,他若死了,我就活不下去。可是他死了,我却照样活了下来。但是每当我回忆起此后所经历的一切时,我总是问自己:我一生中究竟有过什么东西呢?我回答自己:有过的,只有过一件东西,就是那个寒秋的夜晚。世上到底有过他这么个人吗?有过的。这就是我一生中所拥有的全部东西,而其余的不过是一场多余的梦。我相信,热忱地相信:他正在那个世界的什么地方等候着我——还像那个晚上那么年轻,还像那个晚上那样爱着我。“你该活下去,享受人间的欢乐,然后再到我这里来……”我算是活过了,也算是享受过了人间的欢乐,现在该快点儿到他那里去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婚夫的爱与嘱托,支撑着“我”走过生存的困顿与疾苦,这个爱情故事有着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B.“心不在焉地望着悬在桌子上的那盏橙黄色的吊灯”,通过情态描写,表现出了父亲内心的不平静。
    C.作者反复用“亮”字烘托“我”和未婚夫分别之际的甜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此,离别显得格外悲伤。
    D.“我”含辛茹苦养大侄子的孩子,她却对“我”毫无情义,这促使“我”想起与未婚夫曾经的美好。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回想费特诗句”这个情节,既体现了他的儒雅气质,也可以看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与恋人分离的忧伤。
    B.文中“妈妈”戴着眼镜在灯光下缝的丝袋是放着圣像的护身袋,情节前后呼应,饱含着她对女婿上前线的隐忧。
    C.“寒秋”奠定了小说悲凉的基调,其悲凉氛围与女主人公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一致,突出了战争年代人们生活的苦难。
    D.小说详写离别的那一个夜晚,略写离别后的三十年,一详一略,对比鲜明,就是为了集中呈现人物沧桑的经历。
    8.文章为何说“这就是我一生中所拥有的全部东西,而其余的不过是一场多余的梦”?
    9.诗化是蒲宁小说的独特风格,请结合这篇小说简要赏析。
    【答案】6.D 7.D
    8.①未婚夫给予“我”的嘱托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这是“我”一生的精神力量。
    ②因有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其余的坎坷磨难则显得无关紧要。
    9.①情节上:淡化情节和冲突,结构安排自由,没有小说常见的跌宕起伏的高潮情节。
    ②意境上:小说开头两人散步时的环境描写营造了朦胧温馨的意境。
    ③语言上:语言注重象征或者隐喻,具有含蓄美;表达上有浓郁抒情意味。
    【解析】
    【导语】《寒秋》通过女主人公的回忆,展现了她与未婚夫短暂而深刻的爱情故事。战争的残酷和命运的无常,使她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流离失所。小说以“寒秋”为背景,营造出悲凉的氛围,突显了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蒲宁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这促使……”错误,前后不存在因果关系,未婚夫说过的“好好活下去”的话是支撑“我”一生的力量,“想起与未婚夫曾经的美好”与此有关。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就是为了集中呈现人物沧桑的经历”错误,详写离别的夜晚,是为了突出离别时的深情,表现了那个深秋的夜晚留给“我”的别样温暖;略写离别后的三十年,有利于集中呈现人物沧桑的经历;一详一略,对比鲜明,深化了小说主题,更突出真情给人的一生带来的温暖。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这句话中“这”指未婚夫嘱托“我”“活下去,享受人间的欢乐,然后再到我这里来”,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它让我“相信,热忱地相信:他正在那个世界的什么地方等候着我——还像那个晚上那么年轻,还像那个晚上那样爱着我”,而这正是“我”一生的精神力量。
    ②因有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当“我的父母都已不在人世”,当“我流落到了莫斯科,住在集市上一个女贩子的地下室里”,当被女贩子挖苦,当“我丈夫染上霍乱死了”,当我“拼死拼活地干粗活儿来养活自己和那个小女孩”并带她到处漂泊,当小女孩长大后对我却毫无情义……“我”依然能支撑自己面对这三十年的艰难生活和沧桑岁月;尽管未婚夫已经去世,但他的爱、他的嘱托,都深深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顽强的力量;与之相比,其余的坎坷磨难则显得无关紧要。
    作答时,需要解释清关键词“这”“全部东西”“多余”的含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题干“诗化是蒲宁小说的独特风格”表明本题考查诗化小说的特征,可以从主题、意境、语言等角度进行分析。
    ①情节上:小说主要围绕“我”与未婚夫在寒秋的离别展开,淡化情节和冲突,结构安排自由,没有小说常见的跌宕起伏的高潮情节。但在这简单的情节中,融入了对人生、爱情、命运的深刻感悟。如“我”在经历了三十年的沧桑后,对过去的回忆与感慨,使整个故事如同抒情诗一般,在平淡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力量。
    ②意境上:小说开头两人散步时“借着星星在夜空中发出的矿石般的亮光,可以影影绰绰地辨别出黑压压的枝丫”,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秋夜的独特景致,营造了朦胧温馨且略带忧伤的氛围,具有诗歌般的意境和强烈的抒情性。
    ③语言上:语言注重象征或者隐喻,具有含蓄美;如文中引用费特诗句,“多么寒冷的秋天啊!披上你的围巾和大氅吧……”,诗歌的意境与现实中未婚夫关心“我”夜晚散步时是否觉得冷完美融合,同时隐喻着寒秋离别时内心的清冷和不舍;诗句的融入增添了抒情韵味,充满了诗意的浪漫与惆怅。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建宁二年,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节选自《后汉书·范滂传》)
    材料二:
    凡党人死者百余人妻子皆徙边天下豪杰及儒学有行义者宦官一切指为党人;有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眦之忿,滥入党中。州郡承旨,或有未尝交关,亦离祸毒,其死、徙、废、禁者又六七百人。张俭亡命困迫,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于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就席曰:“张俭负罪亡命,笃岂得藏之!若审在此,此人名士,明廷宁宜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专取仁义!”笃曰:“今欲分之,明廷载半去矣。”钦叹息而去。笃导俭经北海戏子然家,遂入渔阳出塞。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连引收考者布遍天下,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俭与鲁国孔褒有旧,亡抵褒,不遇,褒弟融,年十六,匿之。后事泄,俭得亡走,国相收褒、融送狱,未知所坐。融曰:“保纳舍藏者,融也,当坐。”褒曰:“彼来求我,非弟之过。”吏问其母,母曰:“家事任长,妾当其辜。”
    臣光曰: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无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党人生昏乱之世,不在其位,四海横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激浊扬清,撩虺蛇之头,践虎狼之尾,以至身被淫刑,祸及朋友。士类歼灭而国随以亡,不亦悲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党人A死者B百余人C妻子D皆徙边E天下豪杰及儒学F有行义者G宦官一切H指为党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选拔官吏的科目,也指被推选为孝廉的士人。
    B.传舍,一般指我国古代官方所设专门供行人休息、住宿的房舍。
    C.归,返回,与《项脊轩志》中“后五年,吾妻来归”的“归”意思不同。
    D.类,同类,与《屈原列传》中“举类迩而见义远”的“类”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县令郭揖听说范滂自投监狱,于是解下印绶,拉着范滂想要一起逃亡。
    B.范滂之母认为追求美名和追求长寿不可兼得,对儿子进行了安慰和教诲。
    C.李笃不愿遭受家族破亡之祸就没有收容张俭,并称张俭有罪,送他出塞。
    D.张俭藏在孔家,事泄后鲁国国相抓捕孔褒、孔融,孔褒一家都争相认罪。
    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俭与鲁国孔褒有旧,亡抵褒,不遇,褒弟融,年十六,匿之。
    (2)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
    14.司马光认为东汉“党锢之祸”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0.CEG 11.D 12.C
    13.(1)张俭和鲁国人孔褒有老交情,当他去投奔褒时,正好遇上孔褒不在家,孔褒的弟弟孔融年仅十六岁,作主把张俭藏匿在家。
    (2)天下政治清明,正人君子在朝廷上扬眉吐气,依法惩治小人的罪过,没有人敢不服从。
    14.①东汉末年,政治昏庸,宦官专权,为党锢之祸提供土壤。
    ②党人试图批评时弊,激怒掌权者,招致祸患。
    ③坚持正义的士人阶层大量牺牲,影响国家稳定。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分别记述了东汉时期范滂和张俭等人的事迹,展现了他们在“党锢之祸”中的高尚品德和坚韧精神。范滂自投监狱,表现出舍身取义的决心;张俭在逃亡中得到众多贤士的帮助,反映了士人之间的互助与忠义。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东汉末年士人阶层在政治动荡中的困境与抗争。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党人案而死的共有一百余人,他们的妻子和儿女都被放逐到边郡。天下英雄豪杰,以及有良好品行和道义的儒家学者,宦官一律把他们指控为党人。
    “党人死者”为主语,后面省略谓语“有”,“百余人”为宾语,所以C处断开;
    “徙边”的主语为“妻子”,所以在E处断开;
    “有行义者”作“儒学”的定语,所以在G处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文学文化常识、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正确。返回/指女子出嫁。句意:我跟随父亲归赴黄泉。/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
    D.错误。同类/事物。句意:读书人被大批杀害,王朝也跟着覆亡。/列举的事例浅近,但表达的意思却极为深远。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李笃不愿遭受家族破亡之祸就没有收容张俭”错误。根据原文“后流转东莱,止于李笃家”可知,李笃收容了张俭。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有旧”,有老交情;“抵”,投靠,依附;“匿”,藏匿。
    (2)“有道”,天下太平;“扬于王庭”,状语后置句,应为“于王庭扬”;“正”,惩治。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天下无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可概括出,东汉末年,政治昏庸,宦官专权,为党锢之祸提供土壤。
    根据“臧否人物,激浊扬清,撩虺蛇之头,践虎狼之尾,以至身被淫刑,祸及朋友”可概括出,党人试图批评时弊,激怒掌权者,招致祸患。
    根据“士类歼灭而国随以亡,不亦悲乎”可概括出,坚持正义的士人阶层大量牺牲,影响国家稳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被举荐为孝廉。当时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范滂登上车,手揽缰绳,意气激昂,大有澄清天下吏治的壮志。到冀州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犯罪遮掩不了,听说范滂来了,便辞官离开。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钩党之人。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人。执行此项命令的督邮吴导到县,手捧诏书,(把自己)关在驿舍中,伏床哭泣。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呀!”当即赶到县狱。县令郭揖十分吃惊,走出官衙,丢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说到:“天下这么大,你为什么偏偏在这里?”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离他乡呢!”范母前来和范滂诀别,范滂告诉母亲:“弟弟仲博很是孝顺,足以供养您,我跟随父亲归赴黄泉,存亡都各得其所。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这难以舍弃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他的母亲说“你现在能够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也无遗憾了已经有了好的名声,再想求得长命百岁,二者可以兼得吗?”范滂跪下聆听教诲,接着又行再拜礼辞别母亲。范滂又回头对他儿子说:“我想让你为恶吧,则恶不可为;让你为善吧,可是我不为恶,却遭此下场!”过路的人听了此事,没有谁不被感动得流泪。
    材料二:
    因党人案而死的共有一百余人,他们的妻子和儿女都被放逐到边郡。天下英雄豪杰,以及有良好品行和道义的儒家学者,宦官一律把他们指控为党人;有私人怨恨的,也乘机争相陷害,甚至连瞪了一眼的小积忿,也滥被指控为党人。州郡官府秉承上司的旨意,有的人和党人从来没有牵连和瓜葛,也遭到惩处,因此而被处死、放逐、废黜、禁锢的人,又有六七百人之多。张俭逃亡,困急窘迫,每当望见人家门户,便投奔请求收容,主人无不敬重他的声名和德行,宁愿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也要收容他。后来他辗转逃到东莱郡,住在李笃家里。外黄县令毛钦手持兵器来到李笃家中,李笃领着毛钦就座以后说:“张俭是背负重罪的逃犯,我怎么会窝藏他!假如他真的在我这里,这人是有名的人士,您难道非捉拿他不可!”毛钦因而站起身来,抚摸着李笃的肩膀说:“蘧伯玉以单独为君子而感到耻辱,你为何一个人专门获得仁义!”李笃回答说:“而今就想和你分享,你已经获得了一半。”于是毛钦叹息告辞而去。李笃便引导张俭经由北海郡戏子然家,再进入渔阳郡,逃出塞外。张俭自逃亡以来,所投奔的人家,因为窝藏和收容他而被官府诛杀的有十余人,被牵连遭到逮捕和审问的几乎遍及全国,这些人的亲属也都同时被灭绝,甚至有的郡县因此而残破不堪。张俭和鲁国人孔褒有老交情,当他去投奔褒时,正好遇上孔褒不在家,孔褒的弟弟孔融年仅十六岁,作主把张俭藏匿在家。后来事情被泄露,张俭虽然得以逃走,但鲁国宰相将孔褒、孔融逮捕,送到监狱关押,不知道应该判处谁来坐罪。孔融说:“接纳张俭并把他藏匿在家的,是我孔融,应当由我坐罪。”孔褒说:“张俭是来投奔我的,不是弟弟的罪过。”负责审讯的官吏征求他俩母亲的意见,母亲说:“一家的事,由家长负责,罪在我身。”
    臣司马光曰:天下政治清明,正人君子在朝廷上扬眉吐气,依法惩治小人的罪过,没有人敢不服从;天下政治混乱,正人君子闭口不言,以躲避小人的陷害,尚且不能避免。党人生在政治昏暗混乱的时代,又不担任朝廷的高官显位,面对天下民怨沸腾,却打算用舆论去挽救。评论人物的善恶,斥恶奖善,这就犹如用手去撩拨毒蛇的头,用脚践踏老虎和豺狼的尾巴,以致自身遭受酷刑,灾祸牵连朋友。读书人被大批杀害,王朝也跟着覆亡,岂不可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沣上作,寄崔主簿倬二李端系①
    (唐)韦应物
    凄凄感时节,望望临沣涘。翠岭明华秋,高天澄遥滓。
    川寒流愈迅,霜交物初委。林叶索已空,晨禽迎飙起。
    时菊乃盈泛,浊醪自为美。良游虽可娱,殷念在之子。
    人生不自省,营欲无终已。孰能同一酌,陶然冥斯理。
    【注】①大历十四年六月,韦应物在调任栎阳令之时辞官,退居长安西郊沣上善福寺,开始游心于释老学说。这首诗作于这一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崔主簿即韦应物的堂妹婿崔倬,二李端系是指诗人的堂弟韦端、韦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照应题目,点明了时间、地点,且引出对秋景的描写。
    B.诗中选取的“林叶”“晨禽”“时菊”这些意象,色彩绚烂,意境辽阔。
    C.诗歌运用远近结合等方法描绘景物,笔调舒缓自然,景情巧妙融合。
    D.诗歌中“明”“澄”两字,既写出秋高日朗,又含人生澄清纯净之意。
    16.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答案】15.B
    16.诗人情感变化过程:先是感时伤怀,接着描写秋景,表达对季节变化的感慨和对亲友的思念,最后感叹人生,追求心灵的宁静。
    【解析】
    【导语】韦应物的《九日沣上作,寄崔主簿倬二季端系》通过描绘秋日景色,表达了诗人辞官退隐后的心境变化。诗歌开篇以“凄凄感时节”引出对秋景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清冷与肃穆。诗人通过“川寒流愈迅”“霜交物初委”等意象,表现了秋天的萧瑟与生命的短暂。最后,诗人感叹人生的无常与欲望的无尽,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色彩绚烂,意境辽阔”错。诗中“林叶”“晨禽”“时菊”这些意象并非色彩绚烂,而是表现出秋天的萧瑟和凄凉,意境并不辽阔,而是较为深远。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诗歌开篇以“凄凄感时节”引出对秋景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清冷与肃穆,抒发了诗人感时伤怀之情。
    中间八句,借天空、河流、秋霜、林叶、晨禽、秋菊等意象,描写秋天的景色及其秋景的变化,表现了秋天的萧瑟和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最后四句,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感叹人生的短暂,表达了对辞官退隐后宁静生活的向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认为人生“譬如朝露”,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借客之口将人生与永恒的自然进行对比,发出了相似的感叹。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两句,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田园的宁静。
    (3)唐诗宋词中用典极多,它使得语言更为精炼,具有简约美,同时也增强了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如“______,______”。
    【答案】 (1)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2)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3)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与治学,都应当作一种生命的投入,使之成为你的另一种带有智慧的生命形式,带着你的生命和智慧的体温。读书,( 甲 ),因为感觉联系着人的活生生的生命。有感觉,才有悟性。研究文学,要推重悟性。文学之为物,本身就充满异常灵性,研究文学而没有悟性那是 A 的。当然,悟不是 B ,而是在丰富的材料基础上的即物而悟。冯友兰在谈论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时,提出了搜集史料要“全”,审查史料要“真”,了解史料要“透”,选择史料要“精”。这四个字,就是感悟之源。治学,要做实实在在的学问,( 乙 ),证据充分,才能洞悉源流,返回根本。治学,要回到中国文化原点,对中国文化进行一种还原性的研究。①所谓还原,②就是中国文化基本事件的总体脉络和中国文化重要现象的生命特征,③进行实证性的呈现和回溯,④在根本上就是为了考察和发现中国文化的原创性存在。
    湖北荆门市郭店楚墓竹简《成之闻之》“穷源反本”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返本还原”,它是蕴含着非常深刻的文化智慧的。或者可以概括成生命的还原,思想过程的还原,文化基因的还原,民族思想文化表达效果发生的丰富复杂脉络的还原这“还原四义”。
    读书与治学,二者构成同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一个铜板的两面。读书是治学的入门之始,治学是读书的登堂入室。二者都会遭遇种种迷津,都以破惑解疑、渡过迷津为乐事。虽然所渡迷津有异,但廓疑觉迷,都是读书治学之人要做的功夫。渡过迷津,那就可以从从容容、神清气爽地探索精神的源泉了。中国文学和历史还存在着诸多千古迷津,需要我们博览精思,锐意探求,造宝筏而渡迷津,使文化家底了然于心,以便灌注充沛的元气于现代文化创新之中。
    18.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谨,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或者可以概括成生命、思想过程、文化基因、民族思想文化表达的还原这‘还原四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最后一段画波浪线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8.甲:要重视自己的感觉 乙:要用多重证据做学问
    19.A.不可理喻 B.凭空捏造
    20.②修改为:就是对中国文化基本事件的总体脉络和中国文化重要现象的生命特征。
    ③修改为:进行实证性的回溯和呈现。
    21.原文有四个“的还原”,明确指出了“还原”的内容,强调了“还原”的多重维度,表达更清晰、更准确;且与下文提到的“还原四义”在结构上更加对应,增强了句式的整齐对称和表达的力度。
    改后的句子没有突出强调,显得比较笼统。
    22.①文中将读书与治学中碰到的疑惑和难题比喻为“迷津”,将“博览精思,锐意探求”的读书与治学方法比喻为“造宝筏”,将治学过程比喻为“渡迷津”。
    ②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宝筏可以帮助人们渡过河流,就像正确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疑难问题,使我们渡过文学和历史中的困境。
    ③比喻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表现了通过努力和智慧解决问题的过程。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前文是“读书”,后文是“因为感觉联系着人的活生生的生命。有感觉,才有悟性。研究文学,要推重悟性”,可知,此处要填读书时要有感觉,可填:要重视自己的感觉。
    乙处,后文“证据充分,才能洞悉源流,返回根本”可知,此处要填“证据”与“学问”相关内容,结合前文“要做实实在在的学问”的句式,可填:要用多重证据做学问。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前文“有感觉,才有悟性。研究文学,要推重悟性”讲“悟性”对研究文学的重要性,所以“研究文学而没有悟性那是”就会说不清楚,研究不明白,可填:不可理喻。“不可理喻”,指不能用常理使那个人明白。形容蛮横或固执。
    B处,谈“悟”的来源,结合下文“而是在丰富的材料基础上的即物而悟”可知,需要填“悟”不是凭空得到的,可填:凭空捏造。“凭空捏造”,意思为毫无根据的擅加伪做。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②成分残缺,“中国文化基本事件的总体脉络和中国文化重要现象的生命特征”不是“是”的宾语,而是“进行”前面的状语,原句缺少状语(介宾短语)的介词“对”,修改为:就是对中国文化基本事件的总体脉络和中国文化重要现象的生命特征。
    ③语序不当,“还原”的逻辑顺序是先“回溯”,再“呈现”,修改为:进行实证性的回溯和呈现。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原文在“生命”“思想过程”“文化基因”“民族思想文化表达效果发生的丰富复杂脉络”后分别加上“的还原”三个字,构成排比句式,明确指出了这四种是“还原”的内容,强调了“还原”的多重维度,表达更清晰、更准确;
    且与下文提到的“还原四义”,在结构上形成分总,层次分明,增强了句式的整齐对应和表达的力度。
    改后的句子“或者可以概括成生命、思想过程、文化基因、民族思想文化表达的还原这‘还原四义’”则没有强调这“四义”,显得比较笼统。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中国文学和历史中存在的诸多千古疑难问题和让人困惑的领域”是本体,这些问题复杂、繁多且难以轻易理解和突破,就像人在一片迷雾笼罩、找不到方向的渡口边,不知如何前行,充满了迷茫和困惑,所以将这些比作“迷津”;将“博览精思,锐意探求”等正确的方法比作“造宝筏”,筏子是渡河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安全地抵达彼岸,如同正确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疑难问题,使我们渡过文学和历史中的“迷津”。
    ②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在渡河的情境中,人们面临着河流的阻碍,而筏子可以帮助人们克服水流的阻碍,成功到达对岸。同样,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研究中,面对复杂的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博览精思、锐意探求等方式来创造出如同“宝筏”一样的方法、思路或者理论体系,以此来破解这些难题,找到正确的研究方向,实现从困惑到清晰、从无知到了解的跨越,就如同借助筏子从河流此岸到达彼岸,渡过“迷津”一样。
    ③比喻形象生动,体现了我们在面对研究困境时所需要采取的行动及通过努力和智慧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了读书治学的艰辛和成就感。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的阿勒泰》里那句“盐罐不要动,里面是洗衣粉”的台词道出“物尽其用”的生活理念;《断舍离》中“放手一个无用之物,就腾出一点空间。处理一件多余之物,就减少一份负担”的观点引出了“断舍离”的生活理念。面对眼下的生活,面对我们的人生,有人选择“物尽其用”,有人选择“断舍离”,有人则试图在二者间寻求平衡……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题目通过引用《我的阿勒泰》和《断舍离》中的两句话,引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理念——“物尽其用”与“断舍离”,并指出人们在面对生活和人生时可能的不同选择。
    “物尽其用”强调充分利用每一件物品的价值,不浪费资源,体现了一种节约、实用和创造性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适用于资源有限、环境压力大的情境,也体现了对物品的尊重和珍惜。对于“物尽其用”,我们或许应该思考如何避免过度消费和浪费。“断舍离”主张通过减少不必要的物品来减轻心理负担,获得心灵的自由与空间,强调简单、清爽的生活方式。这适用于物质过剩、生活节奏快的现代社会,帮助人们摆脱物质的束缚,回归内心的平静。对于“断舍离”。我们或许应该思考,如何在“断舍离”的过程中保持理性,避免走向极端?如何平衡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
    从表面上看,“物尽其用”似乎与“断舍离”存在矛盾,前者强调充分利用,后者则主张减少。但实际上,两者都是对生活方式的理性思考,旨在提高生活质量,只是适用的对象和情境不一定相同,以及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由此,材料中最后一种人的态度,或许更能给予我们启发: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既不过度囤积,也不盲目丢弃。
    对此,写作时,首先可以针对“物尽其用”和“断舍离”分别进行阐释。比如,针对“物尽其用”,可以指出其代表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所拥有勤俭节约、物尽其用的优良传统。然后,可结合《我的阿勒泰》中那句“盐罐不要动,里面是洗衣粉”的幽默台词加以分析,说明其虽略带夸张,却深刻反映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如何发挥创造力,让每一件物品都发挥出其最大价值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富足。它教会我们珍惜拥有,不轻易浪费,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生活的美好与乐趣。然后,再指出“断舍离”的出现,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我们周围充斥着各种不必要的物品,它们不仅占据了物理空间,更在无形中挤压着我们的心灵空间。而“断舍离”的生活哲学鼓励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学会放手,让心灵回归简单与纯净。然后,再针对二者关系加以分析,说明其并非矛盾双方,不必非此即彼,而应尝试在二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既不是无限制地囤积物品,也不是盲目地丢弃一切,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价值观,对物品进行理性的选择和管理。我们可以学习“物尽其用”的智慧,让每一件物品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也要勇于实践“断舍离”的精神,及时清理掉那些不再需要或不再适合自己的物品,为生活腾出更多的空间,也为心灵创造一片宁静的港湾。
    立意:
    1.清晰认知,慎重选择,才是最大的物尽其用。
    2.理性消费,杜绝断舍离。
    3.在物尽其用和断舍离间活出自己的淡定从容。

    相关试卷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8月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8月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届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上)9月起点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5届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上)9月起点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11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11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3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