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云南省部分名校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云南省部分名校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三语文考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唐诗是诗化到极点的诗。所谓诗化,是相对散文化而言的,主要是相对散文的语言而言的。诗的语言是散文语言的变异,诗化到极点也就变异到了极点。汉魏古诗的语言离散文比较近,到了南朝,声律、对偶等艺术技巧发展和广泛运用的过程也就是语言更加诗化的过程。到唐朝近体诗确立,近体诗的格律进一步逼出一系列新的适合于这种新的诗体的句法,这些新的句法连同种种新的语言表达的技巧,达到新鲜的艺术效果,从而开创了一片新的诗歌天地。为什么说是逼出来的呢?因为要符合新的格律,就必须改变常规的词法和句法,创造一些新词,或者写一些倒装句,或者省略一些句子成分。在初唐时期,当格律建立之初,语言难免被格律束缚;而当进入盛唐,诗人们运用格律已经纯熟时,语言就可以反过来驾驭格律了。不管是格律束缚语言还是语言驾驭格律,近体诗的语言都有了比以前更大的创新。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改变词性。例如:“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杜甫《晚秋长沙蔡五待御饮筵送般六参军归澧州觐省》)“暮”字本是名词,名词不能单独做谓语,必须在前面加上系词。但此处的“暮”字作为“黄云”的谓语,已变为形容词。“秋”字本也是名词,但在此处作为“碧树”的谓语,也已变为形容词。诗的意思是说:“黄云”怎样呢?已带上了暮色。“碧树”怎样呢?已带上了秋色。杜甫用改变“暮”字、“秋”字词性的方法,取得了新鲜的艺术表现效果。“暮”字、“秋”字的同样用法又见于李嘉祐的《同皇甫冉登重玄阁》:“孤云独鸟川光慕,万井千山海色秋。”不说“川光”是明是暗,却用了一个并不直接表示亮度,而能使人联想到某种亮度甚至颜色的“暮”字,读者便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展开想象,得到欣赏的乐趣。以上两例都是“暮”字和“秋”字搭配使用,再看“秋”字改变词性单独使用的例子。如戎昱《秋月》:“江干入夜杵声秋,百尺荒桐挂斗牛。”上面所举李嘉祐的诗说“海色秋”,用“秋”形容色;戎昱说“杵声秋”,用“秋”形客声,俱臻妙境。一到秋天,妇女们就又开始捣衣了,那杵声几乎成了秋所专有的音响。李白说:“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杜甫说:“白帝城高急暮砧。”这些都是描写同一声音的佳句,但直接将杵声连上一个“秋”字仍有一种奇警的效果。形容词改变为动词,动词改变为副词,也是常见的。前者如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其中的“寒”“老”都是形容词做动词用,使橘柚寒,使梧桐老。后者如杜甫《发潭州》:“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墙燕语留人。”岸花飞着送客,墙上的燕子呢喃着想把人留下不走。“飞”字、“语”字都是动词,在这里当副词用。二、化整为缺。化完整为残缺,或避免完整追求残缺,是诗歌语言区别于散文语言的一个重要标志。唐诗离开散文比较远,化整为残的情况较之以前就更明显。在唐诗里常常省略的是虚词,如王维《汉江临泛》:“江流(于)天地外,山色(在)有无中。”杜甫《旅夜书怀》:“名岂(因)文章著,官应(为)老病休。”实词也可以省略,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里都省去了动词,省略的是哪一个动词,只能指出一个范围而很难确指。可以说“鸡声(鸣于)茅店月,人迹(印于)板桥霜”,也可以说是“啼”、“留”或其他。有的句子省略的不是词而是整个谓语,如杜甫《春日忆李白》:“谓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渭北和江东分别是杜甫和李白的所在地,诗人借两地之景物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但是这两句只有主语没有谓语,春天树怎样呢?日暮云怎样呢?都没说。还有一些诗句明知它不完整,却很难说出省略了什么。诗人本来就只是把一些句子成分拼合在一起,没有想造出一个完整的句子。三、紧缩句式。在散文里比较复杂的意思用一句话说不清,可以说两句或更多句。但在诗中遇到这种情况,由于篇幅和格律的限制,不能用增加句子的方法而只能用紧缩句式的方法。例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这句诗意思很丰富,句式也很紧缩。上句是说汉元帝看了昭君的画像,就不再注意昭君本人美如春风的面容了,以致误以为她不美而使她远嫁于呼韩邪单于。下句是说昭君羁留塞外,本人永不能归,只有她的魂魄可以在月夜之中回到汉廷,但这又有什么用呢!上句,“画图”这个词所在的位置似乎是“省识”的主语,其实不是。主语应当是元帝,但已省略了。谓语是“识”,“画图”是“识”的宾语,却提前了,元帝只识画图而省识春风面。下句,“环佩”这个词的位置似乎是“空归”的主语,其实也不是。环佩未归而徒然归来了昭君的魂魄。杜甫显然是把几个句子紧缩成两句,为了对仗又颠倒了词序。在散文中不允许的句子,在诗中却成为佳句。杜甫不愧为这方面的圣手,如他的《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搏酒家贫只旧醅。”这两句的主干是“盘飧无兼味,樽酒只旧醅”,为了说明其原因,遂用“市远”和“家贫”这两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形式,分别插入这两句诗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意谓因为离集市远,购物不方便,所以盘中的菜肴很单调;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樽中的酒只有旧醅而没有新酿。唐诗中紧缩句式的例子很多,又如“看尽好花春卧稳,醉残红日夜吟多”(谭用之《山中春晚寄贾员外》)。四、模糊主宾。模糊主语和宾语是唐诗语言变形的一种主要方式。有的词语处于主语的位置,实际上却是宾语。而另一些词语处于宾语的位置,实际上却是主语。主语和宾语常常难以分辩清楚。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句的动词是“归”,下句的动词是“下”。“归”和“下”前面的“竹喧”和“莲动”这两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形式,处于主语的位置却不是真正的主语,而是一种关系语,说明环境状态。真正的主语是后面处于宾语位置的“浣女”和“渔舟”,但说“归浣女”“下渔舟”意味远比“浣女归”“渔舟下”委曲。又如杜甫《暮春陪李尚书李中丞过郑监湖亭泛舟得过字韵》:“春日繁鱼鸟,江天足芰荷。”“鱼鸟”和“芰荷”处于宾语的位置,实际上却是主语。“春日”和“江天”处于主语的位置,实际上却是状语,分别表示时间和地点。这两句互文见义,是说在春天的江上有许多鱼和芰荷,天上有许多鸟。意思本来很平淡,但是经过诗人的调度安排,便诗意盎然了。(摘编自袁行霈《唐诗风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化主要是相对散文的语言而言的,而唐诗是诗化到极点的诗,也就是指唐诗的语言是将散文语言变异到了极点。B.近体诗确立,其格律逼出了一系列新的句法,连同新的语言表达技巧,达到新鲜的艺术效果,开创了新的诗歌天地C.格律在初唐时期刚建立时会束缚语言,而到了盛唐,诗人们运用格律已经纯熟,诗人的语言就不用再遵守格律了。D.诗歌中的词性并非一成不变,经常会有名词用作形容词的现象,而形容词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副词也是常见现象。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诗化的程度来说,汉魏古诗比较低,经历了南朝语言诗化的过程后,到唐朝近体诗确立,诗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B.只有改变常规的词法和句法,去创造一些新词,或者写一些倒装句,或者省略一些句子成分,这样才符合近体诗新的格律。C.相较于之前的诗歌语言,近体诗的语言无疑有了更大的创新,表现在改变词性、化整为缺、紧缩句式、模糊主宾方面。D.诗歌语言区别于散文语言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避免完整、追求残缺,古代诗歌的语言省略的文字越多,其诗意就越浓厚。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诗句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改变词性:“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B.化整为峡:“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C.紧缩句式:“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D.模糊主宾:“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4.请根据材料内容分别分析加点的“奇警”“互文见义”在文中的含义。(4分)5.结合材料,从词性改变的角度分析“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王维《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从紧缩句式的角度分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邮差张建春①一条土路悠悠地向山外延伸,晴天里还好,雨天里一路泥泞。可也就这一条路,将山里山外联系了起来。土路上跑得最多的山外人是邮差,也称为信使,一周一趟,风雨无阻。起先邮差还是个小伙子,但跑着跑着小伙子就老了,就有了白发,就有了风刻的皱纹,一道道的,如山石的纹理。邮差叫许文灿,名字好听,不过山上喊他“许文灿”的人很少。马爷和马奶叫他“文灿”。许文灿上山,一周一趟,都是直奔马爷、马奶家。马爷、马奶的家在山旮旯里,房子躲在山石的皱褶里。偏僻得很。许文灿气喘吁吁地将自行车停在山石的皱褶边,必大声喊:“马爷、马奶,我来了!报纸来了,信来了!”马爷、马奶双双应答:“文灿,文灿啦!”②山跟着回应:“文灿,文灿啦!”一座山都知道邮差许文灿进山了。许文灿进山是马爷、马奶家的节日——有报纸看,有信读,有欢笑,时而还有捎过来的包裹。包裹里都是些山里没有的古怪的东西,比如好吃的、好用的。许文灿把报纸信件送到了,不是拔腿就走,还要在马爷、马奶家待上半天——上午到,下午走;下午来,要到天擦黑才下山。许文灿有理由——就给他们一家送邮件,送到了工作就完成了。马爷、马奶巴不得许文灿多待些时候。他们和他唠嗑,有说不完的话。说着话,许文灿也不闲着,在房前屋后找活儿干,干得顺汤顺水。马爷、马奶喜欢看许文灿吃饭。许文灿吃得香,对山菜特别钟爱,每次都将马爷、马奶烧的饭菜吃个精光。不过,从山外寄来的包裹中的吃食,许文灿是坚决不吃的,许文灿只吃山货。马爷不止一次悄悄对马奶说:“文灿的吃相和儿子一样。”马奶点头,接着眼眶就红了。儿子早些年当兵去了好远的外地,一去就没回来过,这期间信没断过。所以许文灿才经常来送邮件。报纸也是儿子订的,儿子知道马爷爱看报纸,订了好几种。报纸不能天天送,许文灿一周送一次,一送一堆,够马爷看的了。儿子的信大约一个月一封,字写得工整,把在部队的情况说得清清楚楚。儿子来信,马爷、马奶是要回的,先是马爷亲自回,之后让许文灿代回。这样过了几年时间,有一天,马爷突然对许文灿说:“不回了,知道儿子在部队好好的就行。”说这话时,马爷长长叹了口气,没想到山也做了回应,发出一声长叹。马爷、马奶发现,许文灿送邮件的时间多是在周六或者周日,盘桓在山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马爷就对许文灿说:“多陪陪父母。”马奶跟上说:“早点儿回去吧,孩子、老婆一大家呢。”许文灿就呵呵笑:“都要陪的,都要陪的。”许文灿每次下山,马爷、马奶坚决不让许文灿空手,有时给几捧栗子,有时是一两个南瓜,有时是一小袋山菜……许文灿不客气,拿上头也不回地走。许文灿不敢回头,一回头泪就掉地上了。路好了,许文灿再来送邮件就不蹬自行车了,改成了开车。每周末来一次是少不了的,有时中间也来,一待半天。许文灿没告诉马爷、马奶,自己已经退休了。马爷比马奶走得早,走得也突然。那天是星期天,许文灿刚到,从车上搬下报纸、包裹之类,还高兴地说:“有信,有信呢。”马爷把信接到手中,还没拆封,手一抖,竟不省人事了。马爷临终前,拉着许文灿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我都知道,都知道……”许文灿没敢接腔,泪水横流。马爷走后,许文灿还是每周来送邮件。迎接许文灿时,少了马爷的一句“文灿,文灿啦!”马奶苍老的声音落单了,只有她自己的声音在山里转:“文灿,文灿啦!”许文灿没有改变,马奶也没有改变,只是马奶不看报,就不让许文灿再送报了,她说:“省两个钱是两个钱。”许文灿没听马奶的,还是送,送得更勤了。马奶的最后几年是在养老院度过的,马奶一到周六就把目光投向大门口,一直要望到许文灿来。许文灿从没让马奶失望。许文灿总是开着车,还是邮差的角色,到养老院一待大半天。过去许文灿到马奶家还有些活儿干,在养老院无事可做,许文灿就不停地和马奶说话,但马奶无话,只是用浑浊的眼睛看许文灿,一直看,看得许文灿的心一阵阵抽搐。马奶是九十五岁走的,走前,许文灿守在马奶身边,泪一个劲儿地流。③许文灿想说什么,马奶摇头制止,缓缓地说:“我知道,文灿,我知道的……”许文灿的心就碎了。马爷、马奶都不在了,许文灿隔段时间还会去山的皱褶里,让山风吹吹,拾取“文灿,文灿啦”的余响。④许文灿是马爷、马奶儿子的战友,马爷、马奶的儿子早牺牲了。许文灿当了邮差、信使,传递着虚假的信息,延续着深挚的战友情。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许文灿对山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带来了外界的新鲜事物,更让山村感受到了世界的广阔。B.许文灿在山村中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他与马爷、马奶之间建立了深深的感情联系,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C.小说借助许文灿作为邮差的角度,展示了一个内陆山村封闭、愚昧的状况,描绘出了残酷战争背景下山村生活的图景。D.小说通过细腻的描绘、多种修辞手法,呈现出许文灿和山村的生活状态,使读者能深入理解小说的深层意蕴。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描绘了邮差行走的路况,为下文写许文灿“风雨无阻”送信做铺垫,展示了许文灿坚持送信的决心。B.句子②突出了许文灿在山中的地位和受到的尊重,体现了马爷、马奶对他的期待和欢迎。C.句子③画面生动形象,展现了邮差许文灿与马奶之间无须言语的默契和深刻的情感交流。D.句子④揭晓真相,反映出许文灿身负的重任,他需要向马爷、马奶传递儿子去世的信息。8.小说使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请分析作者这样设计的作用。(4分)9.语文小组想要以许文灿为主人公,写一篇短评思路,探讨这一角色在故事中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经过讨论,甲组提出可以从他与马爷、马奶的关系为切入点,乙组提出可以从他在山区担任邮差为切入点。请任选一组加入,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赢滕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①,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选自《战国策·秦策一,有删改》)材料二:益都郑氏兄弟,皆文学士。大郑早知名,父母尝过爱之,又因子并及其妇。二郑落拓,不甚为父母所欢,遂恶次妇,至不齿礼。冷暖相形,顿存芥蒂。次妇每谓二郑:“等男子耳,何遂不能为妻子争气?”遂摈弗与同宿。于是二郑感愤,勤心锐思,亦遂知名。父母稍稍优顾之,然终杀于兄。次妇望夫綦切,是岁大比②,窃于除夜以镜听卜。有二人初起,相推为戏,云:“汝也凉凉去!”妇归,凶吉不可解,亦置之。闱后,兄弟皆归。时暑气犹盛,两妇在厨下炊饭饷耕,其热正苦。忽有报骑登门,报大郑捷。母入厨唤大妇曰:“大男中式矣!汝可凉凉去。”次妇忿侧,泣且炊。俄又有报二郑捷者。次妇力掷饼杖而起,曰:“侬也凉凉去!”此时中情所激,不觉出之于口:既而思之,始知镜听之验也。异史氏曰:贫穷则父母不子,有以也哉!庭帏之中,固非愤激之地。然二郑妇激发男儿,亦与怨望无赖者殊不同科。投杖而起,真千古之快事也!(选自《聊斋志异·镜听》,有删改)【注】①纴:织布机。②大比:文中指科举考试。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乃夜发A书B陈箧C数十D得E太公F《阴符》之G谋H伏而诵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连横,文中指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B.期年,文中意为满一年,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年”意思相同。C.等,文中的意思是“同样”,与《陈涉世家》中“等死,死国可乎”的“等”意思不同。D.殊,文中是副词,意思是“很”,与《过秦论》中“余威震于殊俗”的“殊”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秦劝说秦惠王兼并诸侯,一统天下,秦惠王却认为自己羽毛尚不够丰满,法令还不够完备,道德也不够深厚,以此为由婉拒了他。B.益都郑氏兄弟参加科举考试,给老大报喜的人先到,郑母让大媳妇去休息,二媳妇预先知道自己的丈夫也能考中,对郑母的安排很不满。C.《聊斋志异·镜听》属于小说,情节简明,前面有铺垫,中间有细节,结尾有包袱,以小见大,把科举时代的世事人情刻画得淋漓尽致。D.苏秦游说秦国失败,狼狈回家,被家人冷遇;益都的郑氏兄弟二人因功名不同被父母区别对待,这反映出一些人看重名利超过亲情。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4分)(2)父母稍稍优顾之,然终杀于兄。(4分)14.材料二中,蒲松龄的“异史氏曰”表达了对小说中的二媳妇什么态度?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怀京师【注】吕本中北风作霜秋已寒,长江浪生船去难。客愁不断若江水,朝思暮思在长安。长安外城高十丈,此地岂容胡马傍?亲见去年城破时,至今铁马黄河上。小臣位下才则拙,有谋未献空惆怅。汉家宗庙有神灵,但语胡儿莫狂荡。【注】此诗作于靖康(北宋年号)二年,时诗人避难南方。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描写深秋北风肃杀、寒霜遍野的景象,营造凄凉阴郁的意境,为下文抒情议论做铺垫。B.第三句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以“江水”喻“愁”,化无形为具象。C.诗歌的七、八两句述写经历:去年亲见金兵攻破京城,而到现在敌人的铁骑被阻挡在黄河两岸。D.本诗运用了借代手法,诗歌中的“长安”指北宋京都汴京,诗题中的“京师”也应指北宋的京城。16.通读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作者评价屈原《离骚》对德的推崇,以及治理的条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观《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织女和牛郎在七夕短暂相会,远胜世人无数次相聚。(3)在文人墨客的心中,秋天总是伴随着瑟瑟秋风、绵绵雨丝,唐宋诗词中,常写到“秋雨”这个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新疆创作的十年,是被董夏青青称为奠定写作基石的十年、确立个人写作风格的十年、完成内心世界快速成长的十年。在《在阿吾斯奇》等作品中,她以最大的能量“开采”着新时代边防官兵把理想和奉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生活原貌,让读者看到了他们如何在万山之巅、荒芜之地,留下(①)却灿烂伟大的生命轨迹。董夏青青借助各种下基层数十次奔赴边防连队,深入体验边防官兵的内心世界,每一次都获得了新生的力量。董夏青青第一次来到帕米尔高原,感觉这里自然景观的雄浑壮美和戍边官兵强大的精神生命(②)。在边防线上行走,董夏青青一直在找一个答案,就是为什么在物质生命如此脆弱的地方,会有那么强大的精神生命始终不息。董夏青青特别分享了一位班长在朋友圈里转发过的小诗:________;指甲凹陷,那是对高原的尊重,不影响敬礼。在董夏青青心里,班长的形象代表着边防线上无数来自天南海北说着家乡味普通话的基层官兵,戍边时他们是(③),可转身时他们也要面对现实人间的家长里短。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仿照后文加点的部分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许多人开始注意对各类营养素的补充。在网络上,不少人表示,自己“晒太阳时间不够多”“骨密度不够高”,①;但也有人认为,补充维生素D过多会对肝脏造成危害。维生素D——“钙”世英雄背后的功臣,它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②。婴幼儿缺乏维生素D不仅易引起佝偻病,还可能由于其骨骼不能正常钙化而导致骨骼变软和弯曲变形,如形成“X”或“O”型腿、胸骨外凸、囟门闭合延迟、骨盆变窄和脊柱弯曲等。孕妇在缺乏维生素D时易患骨质软化症,其主要表现为骨质软化、容易变形,骨盆变形可致难产。老年人在缺乏维生素D时易患骨质疏松症,进而使其骨折风险增大。需要注意的是,③。相关专家表示,虽然维生素D的中毒剂量尚未确定,但摄入过量的维生素D可能会产生包括食欲缺乏、体重减轻、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内的诸多副作用,并发展成动脉、心肌、肺、肾、气管等软组织转移性钙化和肾结石,严重的维生素D中毒可导致死亡。21.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穿堂一百——一百五十!”阿Q的钱便在这样的歌吟之下,渐渐的输入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B.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C.添粥的机会除了特殊的日子,——譬如老板、老板娘的生日,或者发工钱的日子之外,通常是很难有的。D.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22.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善学邯郸,莫失故步;善求仙方,不为药误。我有禅灯,独照独知,不取亦取,虽师勿师。——【清】袁枚材料二:夫才须学也,学贵识也。才而不学,是为小慧:小慧无识,是为不才。——【清】章学诚请结合以上材料,以“才·学·识”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考试卷参考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和概括文本信息、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做出评价的能力。“诗人的语言就不用再遵守格律了”错误,原文为“语言就可以反过来驾驭格律了”。2.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古代诗歌的语言省略的文字越多,其诗意就越浓厚”于文无据。3.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并据此分析材料的能力。不属于紧缩句式,是正常句式。4.①“奇警”指“秋”字活用为形容词,接在杵声之后,使诗歌语言含意新颖、奇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②“互文见义”指这两句诗上句包含着下句的意思,下句包含着上句的意思,彼此渗透,相互补充,让诗句含意更丰富、饱满。(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奇警”是指“秋”词性的改变,以及词性改变后的表达效果。“互文见义”是一种修辞,学生应当熟悉,结合语境解读其含义和表达效果即可。5.(1)“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中的“轻”“少”形容词做动词用,是意动用法。山涧中的花非常鲜艳,令人以为粉色都不够艳丽。山中的月色明亮,令人以为灯光都不够亮。通过词性的改变,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山花的鲜艳和山月的明亮。(答使动用法,并进行分析也可)(3分)(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为紧缩句式。上句诗人将自己漂泊万里、逢秋伤悲、客居在外已成常态的句子紧缩为一句;下句写自己人到暮年,体弱多病,独自登高望远,无限悲凉。诗人把几个句子紧缩成一句,在散文中不允许的句子,在诗中却成为佳句。(3分)【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文本中提供的观点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题干提供了具体的诗句与分析的角度。“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一句可以就诗论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是课文内容,要结合全诗进行回答。6.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手法、语言、结构等的能力。“愚昧”“残酷战争背景”于文无据。7.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学作品具体内容的能力。“他需要向马爷、马奶传递儿子去世的信息”理解有误,虽然许文灿的确承担着向马爷、马奶传递亡子信息的任务,但这个任务并不是告诉他们儿子已经牺牲的事实,而是延续他们对儿子仍在世上的希望,让他们在欢喜中度过余生。8.①突出人物性格,使许文灿的形象鲜明生动地跃然纸上;②展现许文灿和马爷、马奶之间的互动,增加故事的情感层次;③为故事带来转折和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文章设计大量的对话,需要从人物性格、情感层次和小说主题的角度分析其作用,根据小说文本综合作答。9.【示例】①短评思路(甲组):邮差许文灿通过与马爷、马奶的关系展示了亲情和家庭观念的重要性,强调了他的责任和义务。(2分)他每周一次的到访带来了信件、报纸和包裹,给他们带来了温暖和喜悦。(2分)他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亲情的传递者。通过与马爷、马奶的互动,他展示了家庭的温暖和亲密关系,告诉我们亲情和责任是人生中重要的支撑,他的行动传递了温暖和关怀,成了不可或缺的存在。(2分)②短评思路(乙组):通过展示许文灿作为邮差的责任和工作性质,突显了邮差这一职业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2分)作为邮差,许文灿承担着传递信件的使命,他的工作使得山区人民能够及时收到来自外界的消息和资讯。(2分)他在恶劣天气和艰难路况下依然坚持送信,展现了他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体现了职业的使命和价值。他的坚持和奉献精神鼓舞着人们,展现了邮差这一职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2分)【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本题首先需要选择其中一个小组,再进行具体分析。选择甲组,可以从邮差许文灿通过与马爷、马奶的关系展示亲情和家庭观念的重要性,强调他的责任和义务这一角度切入作答;选择乙组,可以从通过展示许文灿作为邮差的责任和工作性质,突显了邮差这一职业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这一角度切入作答,再分析其人生价值和意义。10.BDH【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句读的能力。(原文标点)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11.C【解析】本题考查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古代文化常识与文言字词的能力。“等死,死国可乎”的“等”也是“同样”的意思。12.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二媳妇预先知道自己的丈夫也能考中”与原文不符,原文说二媳妇回去后,弄不清这句话象征着吉还是凶,也就不再想了。13.(1)现在先生郑重地不远千里而来,在朝廷上指教我,希望日后(再听先生的教诲)。(2)父母对他也逐渐喜爱了,但终究比不上哥哥。【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严然”意为“郑重”;“愿”意为“希望”。第(2)小题的关键点:“稍稍”意为“逐渐”;“杀”意为“比不上”。每小题关键点各1分,大意2分。14.①对二媳妇过于愤激委婉批评;(1分)②对二媳妇勉励丈夫的行为表示认可;(1分)③对二媳妇面对不公投杖而起,不再忍气吞声深表赞赏。(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异史氏曰”是作者蒲松龄对小说的评价。作者认为,父母不待见贫穷的儿子可以理解,但不必过于愤激。然后对小说中的二媳妇的所作所为进行了评价。考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作者的态度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苏秦开始用连横的主张去游说秦惠王:“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秦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鸟儿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国家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人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君王不能烦劳大臣。现在先生郑重地不远千里而来,在朝廷上指教我,希望日后(再听先生的教诲)。”苏秦游说秦王的奏章先后上了十次,意见始终未被采纳。他穿的黑貂皮衣破旧了,百斤金属货币也用光了,生活费用失去了来源,只好离开秦国回家。他腿上缠着绑腿,脚穿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神情憔悴,面色黄黑,脸上显出羞愧的神色。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妻子不下机迎接,嫂子也不肯替他烧火做饭,父母也不和他讲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作丈夫,嫂子不把我当作小叔,父母不把我当作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当天晚上他取出藏书,打开了几十个书箱,找到一部姜太公写的叫作《阴符》的谋略书,于是埋头苦读,选择精要处反复钻研。当读书困倦、睡意袭来的时候,他就用锥子猛扎自己的大腿,鲜血流到了脚跟,他说:“哪里还会有游说列国君主而不能让他们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高位的呢?”经过一年,苏秦钻研有得,感觉良好,他说:“这下真能用来说服各国在位的君主了。”材料二:益都有郑氏兄弟俩,都是善写文章的读书人。老大早就出了名,父母特别喜欢他,因此对他的妻子也格外好。弟弟没什么名气,父母不是特别喜欢他,因此对他的妻子也看不上眼,乃至非常轻视。两个媳妇因受到不同的对待,彼此也产生了矛盾。二媳妇常常对丈夫说:“同样是男子汉,你为何不能为妻子儿女争口气?”于是赌气不让丈夫与她睡在一起。老二受到刺激,开始奋发图强,努力钻研,也出了名。父母对他也逐渐喜爱了,但终究比不上哥哥。二媳妇望夫成名心切,这年正赶上科考,就偷偷地在除夕夜出门捧着镜子以听街人偶语来占卜。这时有两个人刚刚起床,互相推着开玩笑,说:“你也凉快凉快去吧!”二媳妇回去后,弄不清这句话象征着吉还是凶,也就不再想了。科考过后,兄弟二人都回来了。当时天气很热,两个媳妇在厨房做饭,准备送给在田里干活的人,两人热得要命。忽然有骑马报喜的人来到门口,报告老大考中了。郑母来到厨房喊大媳妇:“老大考中了!你可以凉快凉快去了。”二媳妇又气又难过,一边哭泣一边做饭。不一会儿,又有人来报告老二也考中了。二媳妇用力把擀面杖一扔,抬起身就走,口中说道:“我也凉快凉快去!”这时由于内心情绪激动,不知不觉说出了这句话;后来一想,才知道用镜子占卜的事应验了。异史氏说:人贫穷了,父母也不把儿子当儿子看待,是有原因的啊!家庭内部,固然不是闹意气的地方。然而郑老二的妻子激励自己的丈夫,与那些怨天尤人无理取闹的人很不相同。她投杖而起的情景,也真是千古以来的痛快事啊!15.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C项,“而到现在敌人的铁骑被阻挡在黄河两岸”不正确,应是“至今敌人的铁骑还蹂躏着黄河两岸”。16.①流亡途中对故都的深挚怀念。②为自己位卑言轻、无力回天而无奈悲叹。③向侵略者发出不要猖獗横行的警告。④对侵略者的痛恨,对抗金复国的渴盼。(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诗歌思想情感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须通读全诗,从整体语境入手分析,从“客愁不断若江水,朝思暮思在长安”可见诗人对故都的思念;从“此地岂容胡马傍?”“至今铁马黄河上”等句可见诗人对侵略者的痛恨;从“小臣位下才则拙,有谋未献空惆怅”可见诗人对自己位卑言轻、无力回天的无奈、悲伤;从“汉家宗庙有神灵,但语胡儿莫狂荡”可见诗人对抗金复国的渴盼。17.(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3)示例一: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示例二:夜山秋雨滴空廊灯照堂前树叶光示例三: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第(1)小题和第(2)小题分别出自司马迁《屈原列传》、秦观《鹊桥仙》,两篇均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推荐背诵篇目。第(3)小题是开放性试题,根据语境提示,可填“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等,可根据考生个人诗词积累来作答,但须准确无误。18.①默默无闻②相映生辉③铜墙铁壁(每处1分,其他合适的成语也可)【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默默无闻:无声无息,不出名,没有人知道。相映生辉:互相映衬,增添光彩。铜墙铁壁:比喻非常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或强大力量。19.示例:董夏青青借助各种下基层的机会数十次奔赴边防连队,深入了解边防官兵的内心世界,每一次都获得了新生的力量。(修改正确一处1分,两处3分)【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借助”缺宾语,可以在“基层”后面加“的机会”;“体验”与“内心世界”搭配不当,可以把“体验”改为“了解”。20.示例:嘴唇破裂,(1分)那是对山风的尊重,(2分)不影响微笑。(2分)【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文中加点的部分有三句话,第一句写指甲,仿句应选取人体的某个部位;第二句写到高原和尊重,仿句应写边防特色景物和表达的情感:第三句写具体表达情感的动作,仿句应写到人的某个动作或神态等。21.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C项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A项中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B项中的破折号表示话题转折。D项中的破折号表示插入语。22.①因此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②缺乏维生素D对不同人群的伤害不同③维生素D也并非补得越多越好(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解析】本题考查短文补句与逻辑推断的能力。①处,据后文“但也有人认为,补充维生素D过多会对肝脏造成危害”,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②处,据后文对婴幼儿、孕妇、老年人不同人群的不同危害的说明,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③处,据后文对过量补充维生素D的危害,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一、材料解读这是一道言论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所给的袁枚与章学诚的名言都关涉“才·学·识”这一主题,但所论各有侧重。袁枚的名言包含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一层,用比喻手法论说学、才、识各自的功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句为一层,论说治学、探索的正确方法;第四句为一层,指出学习过程中自我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即强调向他人学习、取法,不可照单全收、依葫芦画瓢,而是有所取舍,合理扬弃。章学诚的名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是才的前提,学习贵在有见识,强调不可倚才自傲、拒绝学习;二是小聪明的人没有见识,算不上人才。二者都聚焦“才·学·识”这个主题,而且都主张要学习;但前者强调须以见识引领,后者主张学习重要的是知识、认知,学习要执着,要学会甄别,择善而从。二者都强调“识”的重要性。对于“才”“学”“识”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各自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认识,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命题。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生活、学习、成长的经历、体验、感悟来阐发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二、参考立意(1)积学储宝,识见为先;开阔眼界,方能学有裨益,增长才干;(2)要想成才,就必须勤学好问,博闻强记,夯实基础知识,增强明辨能力;(3)见识的扩充,才干的增长,都须经由从师学习之路;(4)择师而学,须有鉴别、取舍,才能丰富见识,促进成才。三、题意评分解说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部分名校高三上(8月联考)-语文试题+答案,共11页。
这是一份云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大联考语文试卷,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云南省部分名校高三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一)语文试题,文件包含语文试卷pdf、语文答案pdf、语文答题卡正pdf、语文答题卡背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