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郓城镇东城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A4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527226/0-173449764294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精品解析: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郓城镇东城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A4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527226/0-17344976430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精品解析: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郓城镇东城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A4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527226/0-17344976430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精品解析: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郓城镇东城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郓城镇东城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A4,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在校园楼梯、走道上禁止奔跑,我们在走道上行走速度合适的是( )
A. 1cm/sB. 1dm/sC. 1m/sD. 10m/s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m/s左右,1cm/s、1dm/s比1.1m/s小得多,10m/s比1.1m/s大得多,1 m/s接近1.1m/s。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下列记录的结果中,用米做单位的是( )
A. 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 8
B. 读初三年级的小明身高约为 1.7
C. 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 18
D.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 10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
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读初三的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
左右,故B符合题意;
C.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一拃”)大约15cm,一支铅笔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18cm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食指宽度约1cm,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课本的厚度与此差不多,约为
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在游览园博园时小蔸同学问奶奶“天鹅为什么能像小船一样稳稳地浮在水面呢?”。奶奶指着水面上的天鹅说:“我觉得是因为天鹅的身上长着一层厚厚的羽毛,而且那些羽毛很轻。”在上述情景中,小蔸说的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提出问题B. 猜想与假设C.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D. 分析与论证
【答案】A
【解析】
【详解】A.小蔸同学问奶奶“天鹅为什么能像小船一样稳稳地浮在水面上呢?”。是对生活中的现象感觉到疑惑,故是提出问题,故A选项符合题意;
B.奶奶是根据生活经验,是猜想与假设,小蔸同学是提出问题,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是需要做实验,而本题中小蔸同学是提出问题,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分析与论证是对实实验现象的分析,而本题中小蔸同学是提出问题,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 南朝诗人萧绎在《早发龙巢》有诗句“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其中“唯看远树来”的参照物可能的是( )
A. 河岸B. 行船C. 岸边的房屋D. 远处的树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意知树是运动的,所选的参照物相对于树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只有是行船,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5. 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B.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 误差就是测量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D. 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答案】B
【解析】
【详解】A.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错误,故A错误;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估读产生的误差,故B正确;
C.误差与错误是截然不同的,错误是由于实验者粗心或不遵守实验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故C错误;
D.误差不能避免,但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减小误差,故D错误。
故选B。
6. 如图所示,是“神舟十三号”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即将完成首次对接的示意图。它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阶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完成对接前,“神舟十三号”相对于“天和”是静止的
B. 在完成对接后,“神舟十三号”相对于“天和”是静止的
C. 在完成对接前,“神舟十三号”与“天和”的速度均变为零
D. 在完成对接后,“神舟十三号”与“天和”相对于地球都是静止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完成对接前,“神舟十三号”与“天和”之间的相对位置在发生变化,故“神舟十三号”相对于“天和”是运动的,故A错误;
B.在完成对接后,“神舟十三号”与“天和”的速度相同,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此时“神舟十三号”相对于“天和”是静止的,故B正确;
C.在完成对接前,“神舟十三号”与“天和”均围绕地球在运动,速度不为零,故C错误;
D.在完成对接后,“神舟十三号”与“天和”的速度与地球的速度不同,它们与地球间的相对位置在发生变化,故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B。
7. 小明利用一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63cm、2.35cm,由此可判断( )
A. 小明的四次测量数据都是有效的
B. 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
C. 该物体长度最接近2.42cm
D. 经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避免了误差
【答案】B
【解析】
【详解】A.观察4个测量值数据发现,数据2.63cm与其余3次记录的数值偏差太大,准确值不同,此测量数据是错误,其他三个都是有效的,故A错误;
B.三个正确数据的倒数第二位数字对应的单位是1mm 即 0.1cm,所以分度值是0.1cm,故B正确;
C.物体的长度
故C错误;
D.经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能减小误差,不能避免误差,故D错误。
故选B。
8. 运动的形式多姿多彩。下列各种运动情境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 路过盛开的桂花树时,闻到浓浓的桂花香
B. 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C. 节日里,公园里的彩灯闪烁
D. 窗户上的铁杆锈迹斑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发生了变化。
A.闻到浓浓的桂花香是扩散现象,属于分子热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蝴蝶和花丛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B符合题意;
C.节日里,公园里彩灯闪烁,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窗户上的铁杆锈迹斑斑是铁被氧化,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 2021年东京奥运会,苏炳添在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跑出9.83秒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如图为半决赛时冲刺的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速度较大的物体一定比速度较小的物体通过的路程长
B. 裁判员判断图中运动员运动快慢的方法是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
C. 藏羚羊奔跑速度可达72km/h,比苏炳添比赛时的速度慢
D. 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的速度保持不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相等的时间内,根据可知,速度较大的物体一定比速度较小的物体通过的路程长,题中缺少时间相等这个条件,故A错误;
B.图中运动员跑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用时少的跑得快,所以比较其运动快慢的方法是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故B正确;
C.藏羚羊奔跑速度可达
苏炳添比赛时的速度
比较可知藏羚羊奔跑速度比苏炳添比赛时的速度快,故C错误;
D.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的速度不可能保持不变,一般情况下,百米比赛起跑阶段速度较慢,冲刺阶段速度较快,故D错误。
故选B。
10. 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根据图片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 甲、乙两车都做变速直线运动
C. 10~20s内,甲、乙两车平均速度相等D. 20~30s内,甲、乙两车平均速度相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AB.由图甲可知,甲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则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乙可知,乙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增大,则乙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故AB 错误;
C.10~20s内,由图甲、乙可知甲车行驶的路程大于乙车行驶的路程,所以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
D.20~30s内,由图甲、乙可知两车行驶的路程相同,根据可知两车平均速度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11. 如图,A、B两个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直线运动,甲、乙两个图象分别描述了A、B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图象得出的下列信息中正确的是( )
A. A物体的运动速度小于B物体的速度B. A物体的运动速度大于B物体的速度
C. A物体运动通过的距离是D. B物体运动通过的距离是
【答案】B
【解析】
【详解】AB.甲图是A物体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A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乙图是B物体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B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所以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得,B物体的速度。故A错误,B正确;
CD.由上面分析知:,。根据得,AB物体运动通过距离分别为
故CD错误
故选B。
12. 甲、乙两物体都做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之比是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3︰4,则甲乙两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之比是( )
A. 2︰3B. 4︰3C. 1︰2D. 8︰9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可知,甲乙两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之比
故选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3. 如图,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_mm,被测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cm。图中停表读数为_________s。
【答案】 ①. 1 ②. 3.25 ③. 187.5
【解析】
【详解】[1][2]左图中用刻度尺测量物块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即1mm,物体左端与2.00cm对齐,右端在刻度5.25cm处,故该被测物块的长度
L=5.25cm-2.00cm=3.25cm
[3]图乙中停表的小圈指针指在3与4之间并偏向3,因此小圈读数为3min,大圈指针指在7.5s位置,因此停表读数为3min7.5s,合为187.5s。
14. 某同学利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四次测量的结果5.36cm,5.36cm,5.47cm,5.37cm,其中测量错误的数据是_______,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除去错误的数据之后,木块的测量结果应记录为_______。
【答案】 ①. 5.47cm ②. 1mm ③. 5.36cm
【解析】
【详解】[1][2][3]根据题意可知,5.47cm这个测量数据与其他数据差距较大,是错误的;
由测量结果5.36cm,这个数字中5.3厘米是准确值,估读值是0.06厘米,由此可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0.1cm,即1mm;则物体的长度为
这是利用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来减小误差。
15. 2023年8月4日,在成都大运会女子 100米栏决赛中,中国选手吴艳妮以12秒76的成绩获得银牌。比赛中,位于赛道左侧轨道上的同步摄像机全程“紧盯”吴艳妮,记录她飒爽英姿的同时也为赛后的技术动作分析提供了宝贵数据;以运动员为参照物,观众是_______的,以同步摄像机为参照物,吴艳妮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
【答案】 ①. 运动 ②. 静止
【解析】
【详解】[1][2]中国选手吴燕妮以12秒76的成绩获得银牌,以运动员为参照物,观众相对于运动员位置是变化的,故观众是运动的;位于赛道左侧轨道上的同步摄像机全程“紧盯”吴燕妮,以同步摄像机为参照物,吴燕妮相对同步摄像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
16. 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相对同一参考点0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
①t=______s,A开始运动;
②B从距离O点__________m处开始运动;
③内,A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④内,B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答案】 ①. 3 ②. 5 ③. 2 ④. 1
【解析】
【详解】①[1]由图可知,A物体是计时开始3s后才开始运动。
②[2]由图可知,当时间为零时,B的路程为5m,因此B从距离O点5m处开始运动。
③[3]0−5s内,A运动的路程为10m,则A的平均速度为
④[4]因为B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5s内的平均速度与3−5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则B的平均速度为
17. 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的路面上向东运动,小明测出它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一时间关系图像如图所示。由图知小车甲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m/s,若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___________运动。
【答案】 ①. 1 ②. 西
【解析】
【详解】[1]由图像可得当甲车运动时间为8s时,通过的路程为8m,则甲车的速度为
[2]根据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大,那么以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是向西运动的。
三、实验题(18题3分19题8分,20题4分共15分)
18. 如图所示,小宇将粗细均匀的铜丝在笔杆上紧密缠绕25圈,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_mm,铜丝的直径为_________cm。如果在将细铜丝缠绕在铅笔杆上的过程中,有重叠现象,则测比的细铜丝的直径将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 ①. 1 ②. 0.08 ③. 偏小
【解析】
【详解】[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1mm,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位1mm。
[2]线圈左侧与5.00cm对齐,右侧与7.00cm对齐,所以线圈的宽度
L=7.00cm-5.00cm=2.00cm
铜丝的直径
[3]如果在将铜丝缠绕在铅笔杆的过程中有重叠现象,会导致线圈宽度测量结果偏小,所以计算的直径偏小。
19. 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测量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
(2)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__________;
(3)图中AB段的距离sAB=__________cm,测得所用的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____cm/s;
(4)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____;
(5)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__________;
(6)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BC__________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AB(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 ①. ②. 停表 ③. 40.0 ④. 25 ⑤. 小 ⑥. 小 ⑦. 时间 ⑧. 大于
【解析】
【详解】(1)[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是通过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速度,因此该实验的原理是。
(2)[2]根据实验原理可知,该实验需要用刻度尺来测长度,用停表来测时间。
(3)[3]由图可知,A点对应刻度为80.0cm,B点对应刻度为40.0cm,所以AB段的距离为
[4] AB段的平均速度为
(4)[5]测量的路程是准确的,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出的时间偏大,根据可知,算出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5)[6][7]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使小车下滑速度不至于太快,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6)[8]因为小车做是加速运动,下滑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20. 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可知:
(1)小球在做_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m/s;
(3)小球在_________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
(4)如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_________。(选填图中的选项号)
A. B.
C. D.
【答案】(1)变速 (2)0.1
(3)EF (4)C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相等,且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说明物体运动越来越快,即速度越来越大,故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
【小问2详解】
从B到D,由图中刻度尺可量出BD间的距离为
小球运动的时间
则小球的平均速度为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EF的路程最大。时间一样,路程越大速度越大,所以EF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
【小问4详解】
四图都为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由题可知小球下落时做加速运动。
A.物体做减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物体做匀速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物体做加速运动,故C符合题意;
D.物体先减速后加速,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四、计算题(21题5分,22题6分,23题6分)
21. 小明一家自驾游,今天上午目的地是南京市。在10:30小明观察到汽车正好从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旁通过,则:
(1)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最快何时可到达目的地?
(2)汽车实际到达时间为12:00,求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答案】(1)11:15
(2)40km/h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由交通标志牌可知,汽车行驶的路程为60km,汽车的最大行驶速度为80km/h,由得汽车从标志牌到目的地所用最短时间
最快到达目的地的时间
【小问2详解】
汽车实际到达时间为12:00,汽车实际所用的时间
汽车的平均速度
22. 十一假期,小明随妈妈在“科技创能”博览会中体验新能源电动车,在某次2km试驾体验中,小明妈妈在平直的公路以5m/s的速度匀速行驶20s,紧接着又以15m/s的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了600m,全程体验用时4min。求:
(1)该汽车在前20s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答案】(1)100m;(2)30km/h
【解析】
【详解】解:(1)已知
,
由可得:汽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已知试驾体验的总路程,全程体验用时
由可得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1)该汽车在前20s行驶的路程是100m;
(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30km/h。
23. 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答案】(1)20m/s;(2)汽车将撞上障碍物
【解析】
【分析】
【详解】解:(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
(2)酒后驾车反应时间
t1=4t=4×0.75s=3s
匀速运动阶段的路程为
s1=vt1=20m/s×3s=60m
从司机发现险情到汽车停下来,汽车行驶的总路程为
s总=s1+s2=60m+30m=90m
因为s总>80m,所以汽车将撞上障碍物。
答:(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20m/s;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黛溪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A4,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博宇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A4,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郓城镇东城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卷,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