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成都高新区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成都高新区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共21页。
2.在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地方。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3.选择题部分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均无效。
5.保持答题卡清洁,不得折叠、污染、破损等。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呜咽(yè) 选聘(pìn) 锲而不舍(qì)
B. 污秽(huì)憎恶(zēng) 海市蜃楼(shèn)
C. 调羹(gēng) 修葺(qì) 深恶痛绝(wù)
D. 告馨(qìng) 迸溅(bèng) 怏怏不乐(yàng)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锲而不舍(qì)——qiè;
故选A。
2. 下列语句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B.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天暮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C. 一座草顶、竹蔑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D.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恶运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无比高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书写。
B.天暮——天幕;
C.竹蔑——竹篾;
D.恶运——厄运;
故选A。
3. 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锦绣河山沦陷敌手,人民颠沛流离。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大庭广众的抗日怒潮,各界爱国人士对国家命运忧心忡忡,对这些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的侵略者深恶痛绝。
A. 颠沛流离B. 大庭广众C. 忧心忡忡D. 深恶痛绝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颠沛流离: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使用正确;
B.大庭广众:群众聚集的公共场所。句中形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引发了民众的愤怒,使用有误,应改为“广大群众”;
C.忧心忡忡:形容十分忧愁。使用正确;
D.深恶痛绝:极端地厌恶、痛恨。使用正确;
故选B。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四川能否科学制定灌溉用水计划和控制消落水位,是保障春耕不延误的关键。
B. 截至2023年6月,成都累计开行国际班列2万余列,其中中欧班列超1.1万余列。
C. 成都力求打造森林草原防灭火监测预警指挥云平台,来增强智慧化防控水平。
D. 早晨出门,路面已干,夜雨化成朝云,横在山腰,与山石草木一起构成绝美的图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两面对一面,删去“能否”或在“不延误”前加上“是否”;
B.语意重复,删去“超”或“余”;
C.搭配不当,“增强”改为“提升”;
故选D。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5.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释担而立 释:放下
B. 睨之久而不去 睨:瞪眼睛
C. 即更刮目相待 更:另外
D. 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我酌油知之 以手拂之
B. 康肃笑而遣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 自以为大有所益处 每字为一印
7. 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A. (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但只对他微微一笑。
B. (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但是对他微微点头。
C. (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D. (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中的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8.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两文均现身说法。孙权用自身经验来劝吕蒙读书;卖油翁当场酌油,表明“惟手熟尔”。
B. 两文均以动作描写句结尾。甲文“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侧面表现吕蒙进步大;乙文“康肃笑而遣之”含蓄体现陈尧咨有通达爽快的一面。
C. 两文的对话传神。甲文“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写出吕蒙的自得与坦然;乙文“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体现卖油翁不卑不亢的沉稳性情。
D. 两文的详略得当。甲文详写“劝”略写“学”,乙文详写“陈尧咨射箭”略写“卖油翁酌油”,主次分明,中心突出。
【答案】5. B 6. C 7. C 8. D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B.句意为: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介词,凭借/介词,用;
B代词,指卖油翁/助词,表状语后置;
C.都是连词,表转折;
D.动词,认为/动词,刻;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语是:发,射出;中,射中;但,只,仅仅;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因此句意为:(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乙】文略写“陈尧咨射箭”,而详写了“卖油翁酌油”;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乙】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打发他送走了。
第Ⅱ卷(其他类型题,共76分)
三、古诗文默写(共6分)
9. 根据要求默写。
(1)补写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
①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②______,贾生才调更无伦。(李商隐《贾生》)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2)默写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或岑参的《逢入京使》,先写题目,再默写诗歌。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万里赴戎机 ②. 宣室求贤访逐臣 ③. 濯清涟而不妖 ④. 《登飞来峰》 ⑤. 飞来山上千寻塔 ⑥. 闻说鸡鸣见日升 ⑦. 不畏浮云遮望眼 ⑧. 自缘身在最高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赴、戎、濯、清涟、遮。
四、课内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①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
②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③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乙】①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儿在风雨里哆嗦。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可怜它年纪儿太小了,可怜它才开了第一次花儿!我再也不忍看了,我千般儿万般儿地无奈何。唉,往日多么傲慢的我,多么矜持的我,原来也是个孱头儿。
②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都认真起来,全含了桃核爬上床去。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肯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蓄着我的梦。
……
③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光。
10. 比读甲乙选文,补全空格
(1)选文在行文思路方面有相似之处:在叙事顺序上,都按“现实—— ① ——现实”的思路;在表情达意上,都由物及人, ② 。
(2)选文在线索安排方面有不同之处:甲文以 ③ 为线索,一线贯穿;乙文以小桃树的成长过程为明线,以 ④ 为暗线,双线交织,展示事物发展过程。
答: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11. 结合加点字,体会画线句的物我交融的妙处。
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12. 结合选文,比较整合,补全表格。
答: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答案】10. ①. 回忆 ②. 托物言志/物我交融/托物寓意/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③. 紫藤萝(紫藤萝的命运变化) ④. “我”的人生经历/我的成长
11. 示例:眼前紫藤萝与旧日藤萝的对比,引发作者对生命新的感悟(思考),并联想到自身的相似境遇,将“花”与“我”融为一体,共同感受到生命的真谛。“流向人的心底”使这样的感悟显得更形象,情感表达更充分(强烈)/使表情达意浑然一体(答到其中一点即可)。
12. ①. 纤细瘦弱/单薄弱小/历经风雨、磨难(意对均可)。 ②. 坚强不屈、生命力顽强。 ③. 即使面对生活苦难或命运不公,也不要轻言放弃,要不懈追求。/或: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希望、目标),顽强不屈,拼搏奋斗。/或: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美好的未来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1)考查行文思路。
《紫藤萝瀑布》以“紫藤萝花”为线索,按照“赏花”、“忆花”、“悟花”的顺序行文,睹物释怀,托物言志,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一棵小桃树》由窗外第一次开花的小桃树,联想到小桃树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经历风雨仍然顽强生存的故事,赞颂了小桃树同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叙事顺序上,两文都按“现实——回忆(联想)——现实”的思路;在表情达意上,都由物及人,托物言志。
(2)考查线索安排。
《紫藤萝瀑布》以“紫藤萝花”为线索,按照“赏花”、“忆花”、“悟花”顺序行文,托物言志,一线贯穿。
《一棵小桃树》明写小桃树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经历风雨仍然顽强开花的故事;暗写“我”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小院,生活贫苦,天地狭小,孤陋寡闻;后来离家出山,进城读书,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干一番事业;长大后,方知人世复杂,感到自己太幼稚、太天真,遭受种种不幸——像小桃树一样,“我”心里“到底还有一朵花呢”,表达了“我”对理想和幸福的坚定追求。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线索安排方面,甲文以“紫藤萝花”为线索,一线贯穿;乙文以小桃树的成长过程为明线,以“我”的人生经历为暗线,双线交织,展示事物发展过程。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紫色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把紫藤萝花比作“瀑布”,把紫藤萝的枝干比作盘虬卧龙,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紫藤萝花开的茂盛、壮丽,焕发出的勃勃生机;“流着,流着”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作者对生命产生新的感悟的过程;而“流向人的心底”写出作者由眼前的繁花联想到自身的相似境遇,将“花”与“我”融为一体,共同感受到生命的真谛。“流向人的心底”使这样的感悟显得更形象,情感表达更强烈。
示例:运用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增强语感物,物我交融,既写出了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了喜悦的心情;紫色的瀑布生机勃勃,带给我希望,让我明白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由【乙】文第①段“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可怜它年纪儿太小了,可怜它才开了第一次花儿”第③段“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可知,①空填写“纤细瘦弱”或“历经风雨”等词语。
由【甲】文第②段“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第③段“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可知,作者以对比手法刻画了紫藤花坚强不屈的、顽强的生命力。
由【乙】文第③段“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可知,作者通过小桃树的顽强不屈,抒写了自己对理想和幸福的坚定追求。由以上分析可知,②空填写“坚强不屈”“生命力顽强”等词语。
由【乙】文第①段“我的小桃树儿在风雨里哆嗦。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可怜它年纪儿太小了,可怜它才开了第一次花儿”、第③段“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可知,作者通过在风雨中小桃树虽然被吹打,但是却挣扎着站起来,保留一个想要绽放的花苞,进而赞颂了小桃树坚强不屈、顽强的生命力,寄托了“不屈不挠地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的情思。
五、作文(60分)
13. 称谓,是依据人们相互关系而来的称呼。一个看似简单的称谓背后,可能大有深意。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鲁迅称他的保姆为“阿长”或“长妈妈”;贾平凹称小桃树为“我的梦的精灵”;魏巍称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为“最可爱的人”!这些称谓,包含着体现关系的故事,编织着令人心动的细节,流露出爱与智慧,让我们从生活的最细最小处,窥见人世间的大情与大志!
请将“我称他(她/它)为______”补充完整,再以此为题目,完成一篇写人记事或写景状物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有真情实感;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例文:
我称她为不凋的大树
一别多年,不知道那棵枣树是否还是孤零零的立在院子里。走过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你会不会期盼我回去?我那伴我走过儿时的枣树!
初春
“哇,奶奶,快来看呀!长出小树了!”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小女孩蹲在地上,眼里充满惊喜。“妮妮呀,这是枣树,等它长大了会结出很多果实咧!可甜啰!”奶奶慈爱的望着小女孩,用手摸着她的头。小女孩经常给小树浇水。日子一天天过去,小树变成了大树,有许多小鸟落满枝头,奶奶便抱着小女孩看那些可爱的小鸟。奶奶总是抱一阵子歇一阵子,小女孩心疼奶奶,急忙说“不看小鸟了”。奶奶却笑着摆着手说自己没事。整个春天,小女孩都是在奶奶的怀中。
盛夏
盛夏的星空格外的美,奶奶会搬出摇椅放在枣树下,抱着小女孩看星星,“奶奶,那是什么星星啊?”“哦,这是织女星,那是牛郎星,他们还有个故事呢!”“奶奶,我要听,我要听!”奶奶的声音有点沙哑,可小女孩觉得那比什么都好听,风吹着树沙沙的响,仿佛奶奶在讲树在唱。
整个夏天,小女孩都在奶奶的声音中。
金秋
“妮妮,来吃枣子啰!”奶奶端着一盆刚洗好的枣子从厨房走出来,“奶奶,你也吃!”女孩拿枣子放在奶奶嘴边,“哎,好!”“奶奶,甜吗?”“甜!甜!”小女孩总会把吃剩的枣核吐在枣树的旁边。整个秋天,小女孩都在在奶奶的枣子中。
隆冬
雪不停的下着,整棵枣树都变成了白色的,小女孩和奶奶一起在枣树旁边堆雪人,哪怕奶奶累的气喘不停,还是要和小女孩一起玩,“妮妮,奶奶就是喜欢看妮妮笑!”小女孩听后总会呵呵的傻笑。小女孩觉得冬天有奶奶在,什么时候也不冷了!
那棵枣树,我多么想看看你如今的面貌!我想与奶奶一起陪着你!奶奶,你就是我心中的大树,为我遮风挡雨,为我带来阴凉,为我撑起了童年的一片天空。你是我心中永不凋零的大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我称他(她/它)为”涉及到两个个体,一个是“我”,即小作者本人,另一个“他(她/它)”,是文章的写作中心。要补充的内容是对“他(她/它)”的称呼,结合导语可知,这个称呼里面包含着小作者对“他(她/它)”的情感、态度。这个情感态度应该是积极、正能量的,可以是敬佩的,是喜爱的,是热爱的,是感激的,是同情的,是仰慕的等等,不能是消极负面的,如厌恶等。
第二,思路点拨。文章要求写记叙文。先明确“他(她/它)”是谁,可以是父母亲人,可以是仰慕、敬佩的人物,可以是身边的宠物,可以是家里的一棵树、一朵花等;然后明确对其是什么情感,进而把题目补充完整。补题的过程,就是明确中心的过程,文章主要写为什么这样称呼“他(她/它)”,要通过具体事件来展现。例如,我称他为擎天柱,写父亲是家里的、我的擎天柱,给家庭、给我带来幸福快乐,我失败时,父亲鼓励安慰我,家里出现问题时,父亲积极想办法解决;我称它为执着天使,写一棵树如何在恶劣、无人照顾的环境下艰难成长、开花、结果,表现出其品质,引发我的思考和敬佩,进而鼓励困境中的我去勇敢的迎难而上等等。
B卷(共50分)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杨花
【唐】吴融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濛濛。
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爱风。
14. 诗中“自飞晴野雪濛濛”句,将“杨花”比作雪,因为杨花______、______的特点与之相似。
15. 诗中□处,填入哪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先作判断,再说明理由。
A.独 B.不 C.更
【答案】14. ①. 颜色洁白 ②. 体态轻盈
15. A “独”为只,仅仅,表明唯独杨花才爱风/(或:与百花“恨”风形成对比),表现杨花的独特脱俗/(或:表达作者对杨花的怜爱和赞美)。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与修辞手法。
自飞晴野雪蒙蒙,意思是:在晴日的野外柳絮像漫天飞雪一样独自飞舞。此句将杨花比作“雪”,并用“漫天飞舞的雪花”形象地表达出了杨花颜色洁白、轻盈飞舞的特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炼字。
联系上句“百花长恨风吹落”来看,通过以百花的追求和品性反衬杨花的与众不同,杨花与百花“恨风”不同,它“自飞晴野”,因此是“爱风”的,而且是唯一爱风的花,因此要用“独”字。
“唯有杨花独爱风”意为唯独只有柳絮喜爱来风吹动。“唯有杨花独爱风”的“独”字,表现其追求自由、高傲不羁的品格,进而表现诗人对杨花的喜爱和赞美。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鄜延①有石油。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②而出,人以雉尾挹③之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屋内帷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烟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④不及也,遂大为之。并识文⑤为“延川石液”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⑥矣。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
【注释】①鄜fū延:鄜州、延州,在今陕西。②惘惘:涌流缓慢的样子。③挹yì:沾取。④松墨:名墨之一,用松烟制成,故称“松烟墨”。⑤识文:标上名称。⑥童:光秃秃。
16.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然之如麻 然:通“燃”,燃烧
B. 试扫烟煤以为墨 以为:把……制成
C. 墨人衣 墨:墨水
D. 余戏为《延州诗》云 戏:戏谑地,诙谐有趣地
17. 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
(2)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
18. 沈括认为石油资源的优势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16. C 17. (1)(石油)产生在水边,与砂石和泉水混杂着,缓慢地流出。
(2)(墨的)光泽像黑漆,(就是)松墨也比不上它,(我)于是就大量制造它。
18. (1)取用方便/便捷;(2)制成烟墨,墨质优良;(3)储量丰富/取之不竭/取之无穷;(4)运用广泛/作用多样。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C.“墨人衣”意思是:能染黑人的衣服。墨,名词用作使动词,使……墨,译为染黑;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
(1)于,介词,在;杂,动词,混杂;出,流出。
(2)及,比得上;遂,于是就;大,大量;为,制造。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提炼与概括。
由“试扫烟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可知,沈括认为石油资源取用方便,制成烟墨,墨质优良;由“此物必大行于世”可知,沈括认为石油资源运用广泛;由“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可知,沈括认为石油资源储量丰富,取之不竭。
【点睛】参考译文:
鄜州、延州有一种石油。石油产生在水边,与砂石和泉水相混杂,慢慢地流出来。当地人用野鸡尾沾取它(上来),采集到瓦罐里。这种油很像纯漆,燃起来像烧麻杆,只是冒着很浓的烟,它所沾染过的帐篷都变黑。我猜疑这种烟可以利用,(就)试着把烟煤扫来制作成墨,墨的光泽像黑漆,(就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于是就大量制造它。给它标上名称,叫“延川石液”。这种墨以后一定会广泛流行在世上,因为石油特别多,在地中产生,无穷无尽,不像松木到一定时候就用完了。现在齐鲁间的松林已被伐尽了,渐渐蔓到太行、京西、江南一带,以前长满松树的山大半都已光秃秃的了。用烟尘制墨的人大概会知道石油的烟尘可以利用吧。煤烟也很大,能染黑人的衣服。我诙谐有趣地作了一首《延州诗》说:“二郎山下大雪纷纷,迅速地搭起帐篷学塞人。熏黑了白衣冬天还未尽,石油的烟啊多得像洛阳的灰尘。”
三、名著阅读与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19. 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不喝酒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着?你个傻骆驼!辣不死你!连我还能喝四两呢。不信,你看看!”她把酒盅端起来,灌了多半盅,一闭眼,哈了一声,举着盅儿:“你喝!要不我揪耳朵灌你!”
文段中的“她”是__________, 小说刻画了她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答案】 ①. 虎妞 ②. 泼辣大胆又有点变态、好逸恶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理解。
从“你个傻骆驼”“你喝!要不我揪耳朵灌你!”可知,文段出自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这些话是虎妞对祥子说的。
从“不喝就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怎着?你个傻骆驼!辣不死你!”“你喝!要不我揪耳朵灌你!”可以看出虎妞的粗俗刁泼;从“‘连我还能喝四两呢。不信,你看看! ’她把酒盅端起来,灌了多半盅”可以看出虎妞的好逸恶劳,因为本来家里就没有钱,为了多挣钱,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还在拼命挣钱,以至于得了一场重病。而她却在家大肆喝酒。
20. 下面是对《海底两万里》中的人物评价,哪一项匹配不当?请结合阅读体验做出判断,并写出正确的评价对象。
A.你不仅有智慧冷静的头脑,还有热情善良的心地。——巴布亚人
B.热爱科学探海底,勇于探索越冰山。——阿龙纳斯
C.怒气和勇气,野性与人性,是你的复杂性情。——尼德·兰
D.悉听尊便伴先生,忠心无畏是你的人生。——康塞尔
答:我选( ),正确的评价对象是______。
【答案】 ①. A ②. 该评价对象为尼摩船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
A.尼摩船长遇事冷静、沉着机智、神秘正义,因此本项评价的对象是尼摩船长。巴布亚人是太平洋岛屿上的土人,不符合这项评价;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十七岁的远行
陈晓卿
①总会想起多年前的那个晚上,当时我十七岁。
②站台上,全家人给我送行。母亲站在一旁,递过来一个书包,里面鼓鼓囊囊。天气很热,我一面示意他们回去,一面把装满食物的书包递还给母亲:“北京什么吃的都有,用不着这些。”我显得很不耐烦。
③事实上,母亲的担心,是从我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开始了,我想读北京的学校,这让她隐隐感到不安。“为什么不报考南方的学校呢?”她总是轻声嘟囔,“听说北京粮食供应里,还有四分之一的杂粮呢。”
④我母亲出生在江淮之间的六安县,大学毕业时,为了爱情,和父亲一起来到皖东北的小县城教书。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她总会用很长的篇幅,怀念我外公外婆家的小山村,风景有多秀丽,腊肉有多解馋,蔬菜的种类有多丰富,甚至连简单的用糯米面制作的饼子——糯米粑粑,都被她形容的神乎其神。
⑤每年冬夏两季,父亲都会拿着包裹单去邮电局。在高高的绿色柜台后面,有外婆定期寄来的包裹。其中就有被我母亲称作传奇的糯米粑粑。但外婆家的糯米粑粑不是我的最爱,一个个实心儿的、呆头呆脑的圆饼坨坨,吃起来颗粒感粗,而我母亲却甘之若饴。
⑥这年九月,我到了北京,在崭新的环境里开始了大学生活。然而不到一个月时间,我开始感到哪里不对,刨开想家因素之外,主要是食欲不振。按说,广播学院食堂在北京高校里是算做不错的,我和同学也偶尔凑份子“进城”去吃北京的馆子,但这些都没法平复我对家乡食物的思念。
⑦一个人,确切的说,只有当他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自己的家庭,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才会理解所谓的故乡,不仅仅意味着熟悉的人群,也不仅仅意味着熟悉的景物——熟悉的味觉习惯,显然也是故乡的重要组成部分。
⑧在北京读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的肠胃一直在闹情绪,直到我寒假回到家里,报复性吃喝一整天,世界才安静下来。
⑨至今想来,十七岁那年的离家,是我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它让我切实感受到一个叫“故乡”的东西,不仅包含心理层面,也包含生理层面。
⑩后来,我成为一名美食片导演,不得不带着好奇心,品味各种匪夷所思的吃食。渐渐地,我居然变成了一个“世界胃”——可以出国十几天不吃一顿中餐,可以心安理得地享用几乎所有的当地食物!
⑪游走在故乡和世界之间,寻找人和食物之间的关联,这一切,都开始于十七岁那年的远行。回顾这些年吃过的饭,走过的路,《风味人间》有句旁白很能代表我的感受:人们的口味就是这样,有时像岩石般顽固,有时又像流水一样豁达。
(有删减)
21. 文末说,人们的口味有时“顽固”有时“豁达”,分别有怎样的具体表现?请联系全文,分条注作答。
22. 文章若不要第⑦段,读来依然完整,作者为何要写这一段?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23. 赏析文末画线比喻句的妙处。
人们的口味就是这样,有时像岩石般顽固,有时又像流水一样豁达。
24. 文章以“十七岁的远行”为标题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分点作答。
【答案】21. (1)口味顽固的具体表现:母亲顽固地留恋家乡食物(糯米粑粑)/母亲始终认为外婆家的糯米粑粑甘之如饴;我十七岁到北京上大学,顽固地思念家乡的食物,以致于食欲不振;(2)口味豁达的具体表现:我担任美食片导演后豁达地吃成了“世界胃”。
22. 第⑦段补充交代“我”食欲不振/思念家乡食物的原因,表明人在陌生环境才真正理解“熟悉的味觉习惯”是“故乡”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熟悉的味觉习惯”是思乡的一部分;承接上文“我”离开故乡后食欲不振,引出后文“我”回家吃到家乡食物后,肠胃才得以平复的情节。
23. 参考示例一运用比喻,将人们的口味分别比作岩石和流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人的口味有时顽固,有时豁达的特点,表达作者对自身口味变迁的感慨(从前坚守家乡口味,后来接纳世界各地的食物)(或:表达作者对“故乡与世界”“人与故乡”及“人与食物”之间的关联的思考),对前文口味既顽固又豁达的事例进行总结,使前后一体。(或:呼应前文口味顽固和口味豁达的具体事例,使结构更完整。)
参考示例二运用比喻,将人们的口味分别比作岩石和流水,一方面体现人们对家乡味道的执着,另一方面也体现人们也可以接纳多种口味。对前文口味既顽固又豁达的事例进行总结,使结构更完整。
24. (1)文章以“十七岁的远行”为题,点明主要事件,指“我”离开家乡去北京上大学的远行;(2)又指“我”的味觉从十七岁开始踏上有时顽固有时豁达的旅程;(3)表达作者对人生和口味变迁的感慨(或:体现作者对“人与故乡”及“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思考);(4)“远行”是文章线索,串起远行前母亲的担忧、远行后我食欲不振、远行归来胃得以平复、为工作而继续远行等内容,使结构更完整;(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6)富于抒情色彩,奠定感情基调。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1)口味顽固的具体表现:根据文章第④段“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她总会用很长的篇幅,怀念我外公外婆家的小山村,风景有多秀丽,腊肉有多解馋,蔬菜的种类有多丰富,甚至连简单的用糯米面制作的饼子——糯米粑粑,都被她形容的神乎其神”可知,母亲认为家乡里简单的糯米粑粑都是人间美味;根据文章第⑥段“这年九月,我到了北京,在崭新的环境里开始了大学生活。然而不到一个月时间,我开始感到哪里不对,刨开想家因素之外,主要是食欲不振。按说,广播学院食堂在北京高校里是算做不错的,我和同学也偶尔凑份子‘进城’去吃北京的馆子,但这些都没法平复我对家乡食物的思念”可知,“我”十七岁到北京上大学,北京的食物无法平复“我”对家乡食物的思念,导致食欲不振;
(2)口味豁达的具体表现:根据文章第⑩段“后来,我成为一名美食片导演,不得不带着好奇心,品味各种匪夷所思的吃食。渐渐地,我居然变成了一个‘世界胃’——可以出国十几天不吃一顿中餐,可以心安理得地享用几乎所有的当地食物”可知,“我”担任美食片导演后豁达地吃成了“世界胃”,心安理得的品尝所有地方的当地美食。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根据文章第⑦段“只有当他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自己的家庭,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才会理解所谓的故乡,不仅仅意味着熟悉的人群,也不仅仅意味着熟悉的景物——熟悉的味觉习惯,显然也是故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补充交代“我”为何深深的思念家乡的食物,表明人在陌生环境才真正理解“故乡”,理解故乡“熟悉的味觉习惯”也是思乡的一部分;承接上文第⑥段“这年九月,我到了北京,在崭新的环境里开始了大学生活。然而不到一个月时间,我开始感到哪里不对,刨开想家因素之外,主要是食欲不振”对于“我”离开故乡后食欲不振的内容,以及引出下文第⑧段“在北京读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的肠胃一直在闹情绪,直到我寒假回到家里,报复性吃喝一整天,世界才安静下来”对于“我”回家吃到家乡食物后,肠胃才得以平复的情节。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将人们的“口味”分别比作“岩石”和“流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文章第⑥段“按说,广播学院食堂在北京高校里是算做不错的,我和同学也偶尔凑份子‘进城’去吃北京的馆子,但这些都没法平复我对家乡食物的思念”可知,表现了“我”对家乡食物的执着思念。
根据文章第⑩段“后来,我成为一名美食片导演,不得不带着好奇心,品味各种匪夷所思的吃食”可知,表现了“我”可以大吃四方的豁达。文末的比喻一方面体现人们对家乡味道的执着,另一方面也体现人们也可以品尝多种口味,总结了前文口味既顽固又豁达的事例,提高了文章结构完整性。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分析。
(1)根据文章第②段“站台上,全家人给我送行。母亲站在一旁,递过来一个书包,里面鼓鼓囊囊。天气很热,我一面示意他们回去,一面把装满食物的书包递还给母亲:‘北京什么吃的都有,用不着这些。’我显得很不耐烦”可知,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十七岁去北京的远行。文章以“十七岁的远行”为题,指出了“我”离开家乡去北京上大学的远行事件;
(2)根据文章第⑥段“按说,广播学院食堂在北京高校里是算做不错的,我和同学也偶尔凑份子‘进城’去吃北京的馆子,但这些都没法平复我对家乡食物的思念”和文章第⑩段“后来,我成为一名美食片导演,不得不带着好奇心,品味各种匪夷所思的吃食”可知,十七岁那年“我”的味觉变得顽固,后来又变得豁达。以“十七岁的远行”为题指出了“我”的味觉从十七岁开始踏上有时顽固有时豁达的旅程;
(3)根据文章第⑦段“一个人,确切的说,只有当他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自己的家庭,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才会理解所谓的故乡,不仅仅意味着熟悉的人群,也不仅仅意味着熟悉的景物——熟悉的味觉习惯,显然也是故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本文表达了作者对“人与故乡”及“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思考,以“十七岁的远行”为标题表达作者对人生和口味变迁的感慨;
(4)根据文章第②段“②站台上,全家人给我送行。母亲站在一旁,递过来一个书包,里面鼓鼓囊囊”,文章第⑥段“这年九月,我到了北京,在崭新的环境里开始了大学生活。然而不到一个月时间,我开始感到哪里不对,刨开想家因素之外,主要是食欲不振”,文章第⑧段“在北京读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的肠胃一直在闹情绪,直到我寒假回到家里,报复性吃喝一整天,世界才安静下来”和文章第⑩段“后来,我成为一名美食片导演,不得不带着好奇心,品味各种匪夷所思的吃食”可知,本文讲述了远行前母亲的担忧、远行后“我”食欲不振、远行归来胃得以平复、为工作而继续远行等内容,“远行”作为文章线索将其联系起来;
(5)文章以“十七岁的远行”为标题,容易引发读者“为什么远行”“远行去哪里”的思考,为文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6)以“十七岁的远行”为题,抒发了离开故乡,寄居远方的感情,富于抒情色彩,奠定思念家乡的感情基调。
四、语言运用(共12分)
25. 为培养学习专注力,校学生会拟发布一期“专注力”学习专栏。请按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阅读文段,仿照示例,概括“正确的学习方法”应具有的另两个特点。
绝大多数人缺乏正确方法指导下的努力,一味埋头苦干,这种重复的“埋头干”和“正确的方法”相去甚远。正确的方法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目标越明确,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越高。练习时极度专注也十分重要,注意力越集中感知越细微。另外,人若缺少反馈,既易出错,又易走神,很难快速提升能力。因此,能有效反馈是不断精进的重要条件。此外,我们每天都要做那些让自己感到有困难但又可以通过努力来完成的事,即跳出舒适区,避开困难区,处在拉伸区。如此难度匹配就可以让自己心流畅通,沉浸式学习。
答:①明确目标;②______;③有效反馈;④______。
(2)请联系上下文,将短文《专注与灵感》的空缺处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专注,不仅是学习的关键,也是激发灵感的秘诀。大脑在学习时会经历两种模式,一种是“意识”的专注模式,另一种是“潜意识”的发散模式。两种模式好比手电筒里打出来的光:专注模式下光束的穿透力强,径直照亮一小块区城;如果是发散模式,光柱就会散开,虽然 ① ,但照亮的范围更广。但是,两种模式不能同时进行,就好比 ② 。所以激发灵感的秘诀是:先“专注”后“发散”——做事时聚精会神,让意识极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记,让意识彻底发散。这样,突发的灵感就会大概率出现。
答:①______②______
(3)本册语文书中,许多人物的专注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请仿照示例,为下面第②、③两位人物创写一则“专注的赞语”。要求:创写素材要关联课内文章,句式、手法、逻辑与示例一致,能体现人物的专注精神。
①鲁迅 ②闻一多 ③邓稼先
【示例】鲁迅:专注是深夜点燃的烟斗,陪你沉思家国命运。
我为闻一多写赞语:______,______。
我为邓稼先写赞语: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极度专注/专注练习; ②. 难度匹配/难度适当
(2) ①. 光线会减弱/光线穿透力弱 ②. 一个手电筒不能同时照出两种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3) ①. 闻一多:专注是深宵不灭的灯火, ②. 伴你探寻救国良方。//闻一多:专注是群蚁排衙的文稿,伴你探明学问真知。 ③. 邓稼先:专注是中国男儿的誓言, ④. 助你坚守研发阵地。//邓稼先:专注是筹划计算的稿纸,助你成就两弹功勋。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提炼与概括。
由“练习时极度专注也十分重要,注意力越集中感知越细微”可得出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极度专注;
由“如此难度匹配就可以让自己心流畅通,沉浸式学习”可得出正确的学习方法是:难度匹配。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衔接与补写。
由“专注模式下光束的穿透力强”“如果是发散模式,光柱就会散开”可知,①空补写的内容与“光束的穿透力强”相反,可填写“光线的穿透力弱”。
由“就好比”可知,②空使用比喻的修辞;根据“两种模式不能同时进行”的内容要求,并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拟写句子:一个人不能同时站起和坐下。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要求创写的素材要关联课内文章人物的特点,在表达上符合所给示例的句式、手法与逻辑。
示例中“专注是深夜点燃的烟斗,陪你沉思家国命运”,“烟斗”是鲁迅先生沉思时的特征性物品,这里使用暗喻的手法,以实也虚,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鲁迅先生深夜沉思国家命运的伟大形象。
示例:闻一多:专注是众物腾怨的书桌,倍你寻找救国药方。邓稼先:专注是亘古不变的戈壁,伴你坚守报国初心。
景物
景物的外在特点
共同的内在品质
寄托的情思
紫藤萝
曾经伶仃稀落,如今繁盛茂密
②
生命的价值永恒。我们应振奋精神,奋发向上。
小桃树
虽然 ① ,却顽强地开了花
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成都成华区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全卷满分150分,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四川成都青羊区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四川成都成华区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默写,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