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湖北省洪湖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半月考(1)历史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湖北省洪湖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半月考(1)历史试卷,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学校:洪湖一中 命题人:谭领 审题人:游思敏
考试时间:2024年11月6日 时长: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2.据图可知,分封制()
西周重要封国示意图
A.利用宗族纽带与族群笼络 B.确保了周朝统治长治久安
C.兼顾政府威权与行政效能 D.推动了中国疆域开始形成
3.春秋时期,华夏民族强调“华夷之辨”;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孟子提出舜属于西夷,而周文王属于东夷,形成了“五方之民”以华夏为中心的观念。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
A.分裂中蕴含着统一趋势 B.民族间 差异基本消失
C.各民族政权间和谐相处 D.儒学正统地位得到强化4.秦朝从三公九卿,到郡守、县令,乡长、亭长、里长,层层设置官吏。权力自下而上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形成“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的格局。这一格局设计旨在()
A.杜绝相权对皇权制约 B.根除中央和地方矛盾
C.维系大一统国家治理 D.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
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文字和车轨 B.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C.击退匈奴的进攻 D.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6.西汉初年,丞相萧何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在萧何去世后,曹参接任丞相之位,他基本上全盘遵循萧何之制,史称“萧规曹随”。“萧规曹随”现象出现的背景是西汉初年( )
A.经济凋敝,需要稳定政策恢复发展 B.相权膨胀,主导制定国家大政方针
C.社会稳定,缺乏政治改革主观意愿 D.沿袭秦制,统治政策尚未发生变化
7.如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8.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这反映出()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南北对峙阻断交流
9.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促使门阀制度逐渐产生
C.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
10.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11.唐代前期,各地负责监察的刺史其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地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地方官制的失当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12.下表中的民谣、诗歌体现的选官制度依次是()
A.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B.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
C.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察举制
13.隋朝三省为政务机构,所谓“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尚书省事无不总”。唐代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其运转方式渐趋规范,宰相之间亦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权力平衡。这说明唐朝( )
A.政治运行机制逐渐成熟 B.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C.“家国同构”形态终结 D.官僚政治制度基本确立
14.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C.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15.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确定了绘制地图的重要原则--“制图六体”。但中国古代地图却没有固定方位:若地图中陆地在上,海洋在下,是从船上望向大陆,服务于沿海航行;若选官制度
民谣、诗歌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海洋在上,陆地在下,则是在陆地上观察大海,以备海防。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地图绘制( )
A.缺乏相应制图学理论 B.更注重地图的实用性
C.受到小农经济的约束 D.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4大题,共55分。)
16.【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郡的长宫是郡守,其副职是郡尉(分管军事),另外还配备郡监(监郡御史)-直属于中央的御史大夫,代表中央监控地方。这些官僚都是由皇帝任免的,概不世袭。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于郡、县、乡、亭、里。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在地方行政体制上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8分)
17.【秦汉政治体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其起因当然与战国时代的纷争有关,为了避免再度出现这种状况,只有不再实行西周的封建制度。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封建制度本身的离心力,必然导致分裂割据的局面,不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评价,都不嫌过分。以后中华帝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封建体制的反动-逆潮流而动,但都没有好下场。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影响。(9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采用“中央集权体制”的原因,请以汉初实例说明“封建体制的反动”都“没有好下场”。(6分)
18.【选官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摘自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樊树志《国史概要》
(1)依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所涉及的选官制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影响。(8分)19.【中国古代的社会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根据材料,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所学知识,围绕“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的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洪湖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半月考(1)历史试卷,共6页。
这是一份湖北省洪湖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半月考(2)历史试卷,共6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半月考历史试卷,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香蕉是由印度和马来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