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二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二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ppt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品介绍,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史书体例,纪事本末体,断代史《汉书》,烛之武退秦师,初读正字音,讲解第一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长于叙事,尤其出色的是描写战争;善于写人,工于记言。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1.核心人物是烛之武;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3.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共( )其乏困
秦伯说( ),与郑人盟
夫( )晋,何厌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秦军氾( )南
若不阙( )秦
夜缒( )而出
失其所与,不知( )
使杞( )子、逢( )孙戍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五级爵位制。
于:对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
介绍背景——晋秦围郑,介绍起因,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用原文回答) 晋侯、秦伯围郑2.晋侯、秦伯为什么要围攻郑国?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3.郑国和秦国没有直接的联系,为什么也要围攻郑国?利益 4.秦晋是怎么围攻郑国的?(用原文回答)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秦国为什么要联合晋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晋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晋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返回晋国为君的;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佚之狐:“之”为介于姓、名之间的语气助词。烛之武、佚之狐,都是郑国大夫。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什么)已,同“矣”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
焉:哪里,怎么。以:相当于“而”,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
以(之)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使者。现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之:主谓之间。
共:同“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借代) 。
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君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
之:主谓之间。也,表判断。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既东封郑: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东:向东。封:疆界,使……成为疆界。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
子犯:狐偃的字。之:指秦军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晋攻(子犯建议攻秦兵)
1.大兵压境,小国告急。 2.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3.勇士闯虎穴,巧言退秦师。 4.秦穆公度势盟郑,晋文侯审时班师。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智退秦师 迫晋撤围
围郑 受命 退秦 撤围
烛之武说服秦伯(经过)
理由(无理于晋;贰于楚)
灭郑无益于秦(争取结盟)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乃还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 ——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转移矛盾。
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
迂回战术——不暴露游说目的
烛之武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得失,言谈中似乎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大裨益;存郑对秦倒有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
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同床异梦的矛盾,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层层逼紧,透辟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本性贪而负义,且欲壑难填。使秦君顿感危机所在。于是,烛之武“一心为秦”地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
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更利于听
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岂敢倚老卖老,婉言以说,处处尊重对方:“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事”“君知其难也”“君之所知也”“唯君图之”。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不刺激对方,创造和谐的谈话氛围。“良言一句三冬暖”,秦穆公怎能不爱听,又怎能不依计行事。
三寸巧舌 力挽狂澜纾国难, 一番善辩 情荡衷肠罢干戈。
言为心声,语见其人
——探究烛之武其言其人
《东周列国志》中关于烛之武的句子“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致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1)郑国的君臣是一心抗敌的。(2)烛之推辞,大有学问也。(3)郑伯也很机警,向烛老夫子赔罪,更以强烈的国家意识感化之。(4)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勇入秦营,知难而上。
从文中可看出,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他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与诸葛亮一样 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尽管怀才不遇,但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郑伯作为当权者做得如何?从中要汲取怎样的教训?
佚之狐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他自己为什么不去说秦而举荐了烛之武呢?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 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教训: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狡猾、嫉妒。
1.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2.伏笔与照应 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3.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课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把……作为边邑) 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既东封郑(使动,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使动,使…获利)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西:名词作定语,西边的)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
君亦无所害(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烛之武)许之(主语)(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同上)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夫晋,何厌之有?(….怎么….)
无能为也已(同“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何厌之有(餍)
“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亦“去”之(离开/距离)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第3.3课 《雷雨(节选)》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含解析,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戏剧介绍,戏剧种类,戏剧要素,戏剧语言特色,戏剧特点,戏剧术语,作者介绍,作者作品,作品介绍,人物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第3.1课 《祝福》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含解析,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我”,鲁四老爷,祥林搜,卫老婆子,祥林嫂的婆婆,祥林嫂肖像描写,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假仁慈虚伪,封闭落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第2.3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含解析,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史记》,蔺相如,赵国形式严峻,负荆请罪,文章思路,时间顺序,对比映衬相辅相成,知识点归纳,重要实词,①幸好侥幸②宠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