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蓬溪中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第二次质量检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484743/0-173346067588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蓬溪中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第二次质量检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484743/0-173346067593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蓬溪中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第二次质量检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484743/0-173346067596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蓬溪中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第二次质量检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蓬溪中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第二次质量检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时,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以太阳升落和高低来判断时间,安排生产生活。圭表是最早的天文测量仪器之一,它是通过观测太阳投影的长短来测节气、定农时的,也可以用来测定一天当中的正午时刻。我国南北朝时期,有一种计时工具叫“秤漏”。它有一个盛满水的大桶,通过一根细管把大桶的水引入另一个小水桶中,通过称它的重量就实现了时间测量。现在我们知道,它利用的是虹吸原理。虹吸过程中,水流有较好的均匀性,秤漏的计时精度也就相对较高。我们看到的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其原因是地球在自转。天文学家使用望远镜等观星仪器,通过观测恒星,并结合地球相对稳定的自转特性,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时刻,即“世界时”,世界时的一天就是太阳两次过头顶的时间间隔。
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更精确的时钟呢?由于地球自转速率受月球等天体摄动的影响(如存在着潮汐现象),以及天文观测的技术能力限制,世界时的测量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航天技术、精密测地等需求。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实验发现,一些分子和原子内部的量子跃迁能够产生周期非常稳定的信号,非常适合时间测量,于是原子钟就成了最早应用量子力学研制的测量仪器。为了解决天体摄动的影响,人们引入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时间尺度,叫“协调世界时”,它利用原子时的均匀性,采用原子时的“秒长”,而在“时刻”上尽量靠近世界时。当它与世界时的偏差接近0.9秒时,全世界在同一时间,统一对协调世界时进行加1秒或减1秒的调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闰秒”。1972年,协调世界时正式成为国际标准时间。有了国际标准时间,我们为什么还要产生我们自己的北京时间?那是因为国际标准时间不是一个实际的物理信号,是滞后一个月发布的一个纸面数据。而我们需要的是真正能实时应用的实际物理信号,来做到“守时”。所以北京时间是国际标准时间在中国的一个具体实现,是中国版的协调世界时。
国家授时中心使用40多台守时型原子钟,综合产生连续稳定的原子时,利用铯原子喷泉基准钟对其进行校准,并按照国际统一部署进行闰秒,与世界时进行协调,形成我国的标准时间,即北京时间。我们的原子钟每天参与国际比对,正常情况下,我们应用滞后1个月的反馈数据进行校准,这样就实现了北京时间与国际标准时间的一致性,专业上称“时间溯源”。各国标准时间都是这样产生的。
各国的标准时间都需要进行国际比对,正常情况下,国际权度局一个月给出一个结果,我们用它来校准北京时间。如果国际比对链路中断,我们的时间就可能会出现误差。因此需要一台比守时原子钟更精准、能够连续运行15天以上的基准钟,实现对北京时间的自主校准。目前,国际上的基准钟是铯原子喷泉钟。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研制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铯原子喷泉钟,使北京时间有了自主的校准能力,保证了它的准确性,打破了国外超高细度光学腔的加工和镀膜技术的垄断。后来,国家授时中心联合企业,一起制造了世界首款新型守时型原子钟产品——激光抽运小铯钟,已应用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上,也装备在国家标准时间产生与保持系统上,打破了国外的长期独家垄断。2020年,国家授时中心建立了多手段融合的世界时测量系统,实现了世界时自主测量。2021年11月,三台激光抽运小铯钟在国际标准时间计算中取得权重,并被国际权度局推荐给各国,用于其标准时间的产生。
如何能够把时间信号发送给不同地方的用户呢?这就需要“授时”。“授时”由来已久,古代的“授时”通常是指授农时节令。在农耕时代,适时的播种和收割是关系着经济收入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在古代社会,钟鼓楼应该是城市建设的标配,一般是位于市中心的最高建筑,通过晨钟暮鼓进行报时。在影视中常常能看到打更,更夫每天晚上要守着香钟或者滴漏等,到了更时进行巡夜,并通过打梆子或敲锣进行报时,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现代的“授时”是利用包括网络、无线电短波、无线电长波、卫星等传播技术发播标准时间。围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需求,我国在陕西蒲城建设了专用短波授时台,满足天文观测的应用,但这样的授时精度不能满足“两弹一星”及其他应用需求。为此,国家授时中心建设了长波授时系统。现在,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授时系统,用多种手段发播北京时间,基本满足了我国各行各业的不同需求。
时间的精度只有做不到,没有用不到。从古至今,人类追求时间精度的步伐从未停止,可以说,人类研究时间测量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
(摘编自张首刚《时间在哪儿?》)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耕生活与日升日落息息相关,人们制作了圭表,通过观测太阳投影长短来测定时间。
B.协调世界时是原子钟产生的时刻,当它与世界时的偏差达到一定数值时,需要闰秒。
C.国际标准时间滞后于我国的北京时间一个月,所以它不是一个能实时应用的信号。
D.钟鼓楼的晨钟暮鼓和更夫巡夜时的打梆子、敲锣,都是古代中国常用的报时手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秤漏计时的精度之所以能超过圭表,其重要原因是利用了虹吸原理,在虹吸过程中水流有较好的均匀性,这提高了计时精度。
B.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世界时的测量技术将会得到不断提升,需要闰秒的情况可能会减少。
C.如果我们过多地依赖国际标准时间,在时间的校准和测量上丧失自主权,我们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必然会遭遇瓶颈。
D.我国当前的授时系统已能基本满足各行各业的不同需求,因此,相比于授时,守时的技术革新更为重要。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我国产生“北京时间”的意义的一项是( )
A.5G技术已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它的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利用卫星星历、导航等手段,让国内用户实现网络中多个设备的时间同步。
B.1纳秒是十亿分之一秒,北京时间与国际标准时间的偏差从2013年就缩小到10纳秒;2017年以来,一直小于5纳秒。
C.我国某大学研制出一种利用电波授时的智能化太阳能路灯,可根据当地的日出日落时间控制路灯的开关。
D.飞行员和地面控制员使用的时间不同,将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国外的飞机要飞来北京,采用国际标准时间可以确保航空运输的精确、高效和安全。
4.请根据材料内容,完成下面的结构示意图。
5.材料多处段落开头使用问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牵手
范小青
曾明的眼睛不是一下子坏了的,他先是得了一种眼病,医生就预言曾明的眼睛不行了。最后曾明真的成了一个盲人。
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这就是曾明必须选择的路。曾明被介绍到街道办的福利工厂去工作,往一块小小的金属板上辗螺丝。上班的时候,把一台收音机开着,节目很丰富,多半是直播形式的,盲人们常常放下手里的活,给电台打热线电话,曾明很快就被吸引,觉得生活有意味得多了。
辗螺丝对曾明来说,真是小菜一碟,进厂不多久,就已经很熟练。有一天曾明起身去方便,不小心和邻近的老陶撞了一下,金属板翻到了一处,他们一起蹲下来拣金属板。才拣了几十只,曾明就再也摸不着了,便有些急,道:“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这一点点?”
老陶随口回道:“这么凑巧哇,刚好一百。”
“我数到一百,才起身去上厕所。”
几个人笑了起来,曾明道:“你们的意思,是我瞎说?”
没人回答曾明的问题,曾明便起身找负责人,负责人听了,也是一笑,道:“算了,又不计件,不要计较了吧。”
“凡事总有个道理。”
“扯不上,工资又不挂钩……”
曾明再没有说话。晚上回家听电台节目,曾明打了一个热线电话,把事情说了,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解除的最好办法,就是找人倾诉。主持人告诉曾明,曾明住处不远的另一条街上,有一位在街道办事处做调解的刘主任,建议曾明找那位刘主任说说,刘主任是调解战线的先进。
曾明在某一天果真找到那地方去,人们把他引到主任的办公室时,曾明听到刘主任正在调解民事纠纷,他听主任说得在情在理,很快就把当事双方说通了,高兴而去。曾明听到喝水的声音,接着刘主任问他:“你是不是我们这个街道的?”
“是,是电台的主持人叫我来的。”
“是小丁吧,他常常介绍人来我这里。”
曾明就把事情说了,说罢却有好一阵没有听到刘主任的声音,只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曾明还以为刘主任出去了呢,忍不住问道:“你在吗?”
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
曾明心下有些奇怪,但并没有往深里想,只是点头道:“是的,得了一种奇怪的眼病,医不好。”
“这么说来,你失明的时间不很长?”在曾明的感觉中,刘主任的声音好像离得很远。
“半年吧。”
“你……”刘主任又停顿了一下,问道:“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
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
“没,好像没有梦见过什么。”他不明白刘主任问他这个做什么,或许是一种心理治疗。
“盲人做梦,若能看见东西,古时候称作天眼开。”
曾明想了想,说:“那恐怕说的是先天的盲人吧,像我们这样,应该是能做梦的,人若盲了,已经够痛苦,若连梦也做不起来,那就更惨,不能这么不公平吧。”
“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
“你怎么知道?”
刘主任没有回答曾明的这个问题,却回到了曾明的主题上,说:“你心中的这股气,其实不是对着老陶的,你说是不是?从根本上说你对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闷不平,看起来你已经适应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
曾明打断刘主任的话:“没有失明的人,怎么能够体验失明人的滋味,就像你,怕是不能体谅我的心情吧。”
刘主任笑了一下,说:“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
曾明一时回答不出来。
刘主任说:“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我总是在想……”下面的话被一阵人声打断,有人进来说道:“刘主任,又来人了。”
曾明知道刘主任有工作了,便站起来道:“刘主任,你忙,我先走了,过日我再过来就是。”
刘主任说:“好,我领你出去。”就有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一路过来,刘主任没有和曾明说话,曾明再一次感受到在刘主任办公室里感觉到的那种沉静压抑。
曾明继续到福利厂上班,大家和他仍像以前一样亲切,好像谁都不记得曾经有过一丝不愉快的事情。一天夜里,曾明做了一个梦,梦见刘主任对他说:“你怎么不来了?我很想你。”醒来后,曾明的心里有些不宁。过了几天,他又到刘主任那里去,这一回曾明只让人把他引到走廊端头,他自己沿着走廊,很快摸到了刘主任的办公室,进去,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
曾明说:“你的耳朵真好。”
刘主任说:“你来得正好,今天是我的休息日,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好吗?”
“到哪里?”
“到那地方你就知道。”
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曾明的手被那只手牵着,他们一起往外走,以曾明的感觉,好像到了一个类似公园的地方。
“你听到了什么?”
“鸟叫,很多很多的鸟。”
刘主任笑了,说:“是的,他们都在这里遛鸟,今天比赛。”
曾明说:“比什么?”
“比鸟的叫声。”
在一片叽喳的鸟鸣声中,曾明突然感觉到自己内心一片明亮,刘主任的热乎乎的手又伸过来牵住了他的手,说:“走,我们上那边看看去。”
他们牵着手走了几步,曾明听到身边有人在说话,他们说,瞧,两个瞎子手牵着手在走路呢。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曾明主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不仅是为了发发牢骚,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B.知道曾明是个盲人后,刘主任并没有改变自己调解纠纷时的惯常做法,这说明刘主任对人一视同仁,维护他人尊严。
C.“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的提出与引发的思考,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
D.相比于盲人生活的不便,小说更侧重于描写他们精神上面临的困惑,也体现出对残疾人心理问题的理解与关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人经常给电台打热线电话,写出了福利工厂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也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B.小说通过曾明与老陶口角这个偶发事件,具体展现了“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现实问题,由小及大,构思自然。
C.第一次见刘主任时,曾明“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这写出了盲人心理上的敏感。
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简洁,这种语言风格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看似平淡,实则很有韵味。
8.小说直至最后才交待刘主任是个盲人,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
9.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文侯使西门豹往治于邺,告之曰:“必全功成名布义。”豹曰:“敢问全功成名布义,为之奈何?”文侯曰:“子往矣!是无邑不有贤豪辩博者也,无邑不有好扬人之恶、蔽人之善者也。往必问豪贤者,因而亲之;其辩博者,因而师之;问其好扬人之恶、蔽人之善者,因而察之;不可以特闻从事。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办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
(节选自《说苑·政理》)
材料二:
或有罪而可赏也,或有功而可罪也。西门豹治邺,廪无积粟,府无储钱,库无甲兵,官无计会,人数言其过于文侯。文侯身行其县,果若人言。文侯曰:“翟璜任子治邺而大乱,子能道,则可;不能,将加诛于子。”西门豹曰:“臣闻王主富民,霸主富武,亡国富库。今君欲为霸王者也,臣故蓄积于民。君以为不然,臣请升城鼓之,甲兵粟米,可立具也。”于是乃升城而鼓之。
一鼓,民被甲括矢,操兵弩而出;再鼓,负辇粟而至。文侯曰:“罢之。”西门豹曰:“与民约信,非一日之积也。一举而欺之,后不可复用也。燕常侵魏八城,臣请北击之,以复侵地。”遂举兵击燕,复地而后反。此有罪而可赏者也。解扁为东封,上计而入三倍,有司请赏之。文侯曰:“吾土地非益广也,人民非益众也,入何以三倍?”对曰:“以冬伐木而积之,于春浮之河而鬻之。”文侯曰:“民春以力耕,暑以强耘,秋以收敛,冬间无事,以伐林而积之,负轭而浮之河。是用民不得休息也,民以敝矣。虽有三倍之入,将焉用之?”此有功而可罪者也。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0.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人始A入官B如入C晦室D久E而F愈明G明H乃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事,指做事情,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则遣从事”中的“从事”词义相同。
B.计会,本指计算,文中与“积粟”“储钱”“甲兵”并列,具体指账簿。
C.加诛,指施加责罚、治罪于人,与现在常说的“诛锄异己”不一样。
D.被,指披挂着,“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表示披散着,两者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文侯认为地方官员到任后,应当重视当地的豪杰贤士和知识渊博的人,详察那些扬人短处、掩人长处的人,这样有助于明白事理,制定办法,推行政令。
B.西门豹治理邺城,没有使各种府库富足,导致有人多次在魏文侯面前议论他的过失;魏文侯亲自到邺城视察,看过现场演示之后,对西门豹表示认可。
C.西门豹认为和百姓建立信约,需要长期坚持,绝对不能存在欺骗;在百姓集合起来之后,西门豹请求率军攻打燕国,收复被燕国占据的八座城市。
D.解扁让百姓在冬天伐木积存,来年春天再从河道运出卖掉,使地方财政收入增加了三倍,但魏文侯认为这占用了百姓全年的时间,不能予以奖赏。
13.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以为不然,臣请升城鼓之,甲兵粟米,可立具也。
(2)是用民不得休息也,民以敝矣。
14.西门豹“治邺”的原则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临江仙·正月二十四日晚至湖上
叶梦得
三日疾风吹浩荡,绿芜未遍平沙。约回残影射明霞。水光遥泛坐,烟柳卧欹斜。
霜鬓不堪春点检,留连又见芳华。一枝重插去年花。此身江海梦,何处定吾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日的春风带来了春的消息,但毕竟时令尚早,还不能看到盛春的美景。
B.题目明确词人是在傍晚到湖上游览,词中“残影”“明霞”对此也有照应。
C.湖中景色见于词人的顾盼之间,水面波光粼粼,岸边暮色中的垂柳朦朦胧胧。
D.面对美景,词人找出去年佩戴过的花饰插到头上,掩饰鬓边的斑斑白发。
1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不以年长自居,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语打消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了一个亲切、轻松、活跃的谈话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生事”的指责,王安石回复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算是制造事端。
(3)韩愈在《师说》中明确了老师的职责,即“____________”。
(4)《阿房宫赋》中用对比手法突出用来架梁的椽子之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黄河”作为意象入诗,可获得独特的艺术魅力,表达深刻的思想。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天温度高,水分足,各种花草树木生长旺盛,田野里的牵牛花、凌霄花、百合花等竞相怒放,A____________。南宋名画《夏卉骈芳图》就集中描绘了几种夏天常见的花卉:粉红鲜艳的蜀葵,洁白无瑕的栀子,嫩黄清雅的萱花,在夏日的暖风里,或拔蕊怒放,或花蕾初绽,或B____________,让人悦目清心,为炎炎夏日增添了烂漫色彩,也给人们送来幽香清爽。
①夏天最常见的还是荷花。荷花在酷暑中绽放,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描绘的对象。明代画家陈洪绶的《荷花鸳鸯图轴》就描绘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品格。②画中四枝荷花亭亭玉立,荷叶也形态各异;③一对鸳鸯四目相对,嬉戏荷间,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宁静;一只青蛙埋伏于石后的荷叶上,好像正伺机捕食蚊虫,给画面平添了几许生机与意趣;两只彩蝶飞来,一只在空中C____________,一只落于花上。④从中可见画家善于观察的细心与状物精微的匠心。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给”与文中加粗的“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冰凉的雨水把她的衣服都给淋湿了。
B.你简直太不像话了!马上给我出去!
C.他来北京前是专门给人家修理电视的。
D.我赶到时,那批货物已经全给卖光了。
2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说鲁迅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①____________,未免有些无理取闹。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方兴未艾,一些语言表达方式确实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应该看到,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如胡适的《我的母亲》、都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背影》,普遍存在一些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然而都不至于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太大阻碍。何况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难道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当然,想要读懂鲁迅,得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意识,要提前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讲《荷塘月色》绕不开来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记念刘和珍君》也要知道为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重要性的学生,拿什么去理解《西西弗的神话》?又怎么去分析《变形记》?今天我们与其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②____________,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不通顺,请进行修改。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清零”,最初是一个电子学术语,是一种计算指令,是将存储器的状态或数据变为原始的零状态。随着语义的泛化,“清零”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外延也由指代某种具体事物扩展到某种抽象的事物。
有人说,人生也是不断清零的过程,只有这样,才会走得更稳健更长远。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C.“国际标准时间滞后”错,国际标准时间本身并不滞后,只是发布滞后。
故选C。
2.答案:D
解析:D.原文“现在,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授时系统,用多种手段发播北京时间,基本满足了我国各行各业的不同需求”,文章并无充足的证据支持“相比于授时,守时的技术革新更为重要”这一结论。
故选D。
3.答案:A
解析:A.北京时间是国内用户设备时间同步的基础,这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产生活。符合题干要求。
B.说明的是北京时间在精准度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C.说明的是“日出日落时间”的应用价值。
D.说明的是国际标准时间的应用价值。
故选A。
4.答案:①研制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铯原子喷泉钟;②自主校准北京时间;③应用于其他国家标准时间的产生;④实现世界时自主测量。
解析:中国在“守时”上的创新,语境第四段,分为三个方面,分别从做法、意义和作用方面介绍。
“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研制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铯原子喷泉钟,使北京时间有了自主的校准能力,保证了它的准确性,打破了国外超高细度光学腔的加工和镀膜技术的垄断”,①处填做法“研制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铯原子喷泉钟”;②处填作用“自主校准北京时间”;
“激光抽运小铯钟,已应用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上,也装备在国家标准时间产生与保持系统上,打破了国外的长期独家垄断”③处作用应填“应用于其他国家标准时间的产生”;
“2020年,国家授时中心建立了多手段融合的世界时测量系统,实现了世界时自主测量”,④处作用应填“实现世界时自主测量”。
5.答案:①问句提示文段内容,表明行文思路,便于读者理解;②有问有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探索热情;③三个问句层层深入,便于系统呈现我国在时间问题上的探索与成就。
解析:第一处在第二段段首“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更精确的时钟呢?”,是提出问题,下文“由于……”做回答;有问有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探索热情。第二处在第五段段首“如何能够把时间信号发送给不同地方的用户呢?”,是解决问题,下文“这就需要‘授时’”做出回答。
这两个问句有问有答,属于设问,用于段首,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探索热情。
两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层层深入,问句内容标明了行文思路,使文章思路清晰。
6.答案:D
解析:
7.答案:D
解析:“这种语言风格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说法牵强,本篇小说的语言风格并不能体现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
8.答案:①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②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③“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④“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⑤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
解析:此题要求分析前文哪些细节暗示了刘主任是个盲人,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寻找:一是曾明曾经以为刘主任是正常人,而刘主任作为“正常人”却有言行怪异的地方;二是刘主任有盲人特有的一些特点;三是刘主任对盲人的处境特别能感同身受,对盲人的内心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围绕这几个角度,从前文中寻找相关细节即可。
9.答案:①小说从盲人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使读者更容易体会曾明的心理状态,感同身受。②让刘主任的行为和言语显得有些奇怪,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想象。③使得刘主任是盲人这一重要事实直到结尾才揭示,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解析:解答此题,可从人物、情节结构、读者阅读感受等角度分析。从人物心理与读者阅读感受的角度看,从盲人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才能全面细致地呈现曾明的内心世界,这样很容易让读者代入曾明的角色,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就更容易体会他的心理状态,跟随着他从陷入困惑到“内心一片明亮”,感同身受。另外,小说中“曾明心下有些奇怪,但并没有往深里想”“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他不明白刘主任问他这个做什么”“你怎么知道?”等内容都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想象,让读者站在曾明的角度,跟随他一起发现刘主任的行为和言语的奇怪之处。从情节结构的角度看,从盲人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使情节发展更为合理,正是因为曾明是盲人,眼睛看不到,虽在前文的交谈中感觉刘主任的言行有奇怪之处,但他一直都不知道刘主任也是盲人,直到结尾才通过他人的话语明确这一重要事实,这样安排既合乎情理又出人意料,形成了情节上的张力,余味无穷。
10.答案:BDG
解析:句意:人刚开始做官就像走进一间昏暗的房间,时间久了就会渐渐明亮,明亮之后才能治理好。
主语是“人”,谓语是“入官”,句子完整,在B处断开:“如入晦室”中“晦室”作“入”的宾语,句子完整,在D处断开:“久而愈明”是主谓句,在G处断开。
故选BDG。
11.答案:A
解析:A.意思不同,《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从事”意思是古官职名。句意:就派随从官员。
故选:A。
12.答案:D
解析:B.原文“人有罪而可赏也,人有功而可罪也,西门豹治邺,廪无积粟,府无储钱,库无
甲兵,官无计会,人数言其过于文侯”,可见不是“没有使各种府库富足”,而是府库空虚,没有粮食、钱财、武器、文书,解释错误。
故选:B。
13.答案:(1)您如果认头不是我说的这样,(那么)我请求登上城楼击鼓,铠甲兵器和粮食可以马上齐备。
(2)这样役使百姓让他们得不到休养生息,百姓因此疲惫不堪。
解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文侯派遣西门豹前往治理邺城这个地方,勉励西门豹说:“你做邺城长官一定要做到成全大功、名扬天下、广施仁义。”西门豹说:“怎么做本能成全大功、名扬天下、广施仁义呢?”魏文侯说:“所去吧!没有哪一座城邑没有贤士豪杰和知识渊博的人,没有哪一座城邑没有喜欢宣扬别人缺点、隐瞒别人优点的人。你前去一定要访问豪杰贤士,由此亲近他们;访间知识渊博的人,由此拜他们为师;访问那些喜欢宣扬别人短处、掩盖别人长处的人,由此详察他们的言论;不能只凭听到的做事。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可靠,眼睛看到的不如亲身经历的可靠,亲身经历的不如亲手处理的可靠。人刚到任做官,如同进入了昏暗的房间。时间久了就越来越看明白了事物,看明白了事物才可以使社会安定。”
材料二:
有时候有罪过却值得嘉奖,有时候有功绩却应当责罚。西门豹担任邺令时,仓库里没有积粮,府库里没有储钱,兵库里没有武器,官衙里没有账目,人们多次向魏文侯告状。文侯亲自到这个县察看,果然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文侯说:“翟璜任用你治理邺县,而现在一片混乱,你能解释清楚,那么就算了;如果不能,我将对你施加刑罚。”西门豹说:“我听说打算称王的君主使百姓富裕,称霸的君主使武备强盛,亡国的君主使仓库充盈。现在君主要想成就霸业,因此我在百姓之中积蓄财力。君主如果不相信,我请求登城击鼓,一击鼓,武器粮食能够立即准备好。”于是就登上城楼击起战鼓。
第一次击鼓,百姓们披挂铠甲捆束箭杆,手持兵器弓弩(从家里)出来;第二次击鼓,(又有许多百姓)背着或用车装着粮食到来。文侯见状说:“让他们回去吧。”西门豹说:“和老百姓立下的誓约,不是一天积累成的。一次击鼓欺骗了他们,以后他们就不能再听从指挥了。燕国曾经侵略魏国占领八城,我请求攻打他们,夺回被侵占的领土。”于是举兵讨伐燕国,夺回侵地后才返回邺地。这是有罪但可以奖赏的事例。解扁为魏国管理东部疆界,向上交的赋税比往年增加三倍,主管官吏请求给他赏赐。魏文侯说:“我国的土地没有扩大,人口也没有增加,收入为何增加了三倍?”官吏回答说:“用冬季的时间伐木且堆聚起来,在春天借河道运走卖出,因此增加了收入。”魏文侯说:“百姓春天勤力耕种,夏天尽力除草,秋天收割贮藏,冬天闲暇无事,砍伐树木积聚起来,装在车子上运到河边。这样是使老百姓一年四季得不到休息。百姓已经十分疲惫了,即使有三倍的收入,将来怎么使用它?”这是有功劳但应该惩罚的事例。
14.答案:①蓄积于民;②守信于民。
解析:①原文“与民约信,非一日之积也一举而欺之,后不可复用也”,可见西门豹认为和百姓建立信约。需要长期坚持,不能存在欺骗。
②西门豹治理邺地。不积水粟、储钱、甲兵,而专注于富民,西门豹认为,一个国家的富强不应体现在库存的充实上,而应在于民众的富裕和国家的军事实力。
15.答案:D
解析:“词人找出去年佩戴过的花饰插到头上”错误。词中“霜鬓不堪春点检,留连又见芳华。一枝重插去年花”是说词人的鬓发已经经受不起春天的查验,他在流连之间又看见一片芳华,自己重新插上一枝和去年一样的花,并非“找出去年佩戴过的花饰插到头上”。
16.答案:①春色如旧,鬓已成霜,怅惘年华易老;②江海流离,居无定所,慨叹人生飘零。
解析:词的上片描绘景物,借景抒情,通过写浩荡的春风、零星的绿草、灿烂的云霞、波光粼粼的水面、烟雾中的垂柳等美好景物,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湖上早春图。词人是要表达对自然春色的喜爱、赞美之情吗?带着这一问题来看下片的内容。下片中,词人以“霜鬓不堪春点检,留连又见芳华。一枝重插去年花”三句叹惋自己如今已是两鬓斑白,而在春日的一片芳华中去年的花依旧盛开,春色如旧,而自己鬓已成霜,难免生出对年华易老的怅惘。由此可知,上片的景物描写实乃以乐景衬哀情。“此身江海梦,何处定吾家”直抒胸臆,词人直言自己此生如梦,一直漂泊于江海之中,不知何处才是安身的家园,才是自己真正的归宿,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忧虑,抒发了对自己江海漂泊、居无定所、人生飘零的慨叹。
17.答案:(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3)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4)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解析:
18.答案:争奇斗艳
含苞待放
翩翩起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根据前文“牵牛花、凌霄花、百合花等竞相怒放”及后文的“粉红鲜艳的蜀葵,洁白无瑕的栀子,嫩黄清雅的萱花”可知,此处是强调各种花儿争先恐后地开放,争相吸引人们的目光,故可填“争奇斗艳”。争奇斗艳:竞相展示形貌、色彩的奇异、艳丽,以比高下。
B.根据前文“或拔蕊怒放,或花蕾初绽”可知,此处描绘的是花朵不同时期的开放状态,顺序是盛开、初绽、未绽。“怒放”形容花儿开得繁盛,“初绽”形容花儿刚刚绽开花骨朵,此处应强调的是花朵将要开放,故可填“含苞待放”。含苞待放:指花朵将开未开的时候。
C.根据前文“两只彩蝶飞来”“一只在空中”及后文“一只落于花上”可知,在空中的这只应是需要描述其飞,舞的情形,故可填“翩翩起舞”。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
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的“给”是介词,为。
A.助词,直接用在表示被动、处置等意思的句子的谓语动词前面,以加强语气。
B.介词,用于祈使句,加强祈使语气。
C.介词,为。
D.介词,表示某种遭遇;被。
故选C。
20.答案:A
解析:
21.答案:何况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何况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主客颠倒,根据语境可知,这段文字强调的是早期白话文,故应将“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调换顺序。
“难道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否定失当,应将“难道”删去,将“?”改为“。”
22.答案:①应该退出教材
②不如多思考一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1处,根据横线后的“无理取闹”可知,所填写的句子应表达让鲁迅作品退出教材的意思,故应补写“应该退出教材”。
第②处,由前面的关联词“与其”的提示可知,补写空处应有“不如”与之搭配。联系前文“与其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可知,此处是说我们应该对“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进行思考,所以可补写“不如多思考一下”。
23.答案:
清零
清零过去,是破茧而出的蝴蝶告别昔日的束缚,开始崭新的生活;清零过去,是冉冉而升的红日告别黑暗的禁锢,开始美好的一天;清零过去,是展翅高飞的雄鹰告别曾经的荣耀,开始更加辉煌的人生。
清零是指恢复原始状态或零状态。数据可以清零,时间可以清零,记忆也可以清零。当你身陷困苦之境,疲惫不堪,尝试清零,也许就会看到新的希望;当你备受言语之苦,不知所措,尝试清零,也许就会找到方向;当你满足于辉煌成就,安于现状,尝试清零,也许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此想来,清零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需要清零。
清零,是一种自我突破。自古以来,许许多多的成功人士身上,都有这种清零的勇气和追求。
伽利略为世人所崇敬,正是由于他能推翻亚里士多德存在了千百年的理论。伽利略为何敢于向当时的真理发出挑战?正是因为他学会了清零已有的知识,从零开始去观察、思考和实验,才能得以揭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为物理学作出巨大的贡献,由此可见,学会清零人生,才能突破定势思维,进行创新。
居里夫人因发现了“镭”而轰动世界,被鲜花财富荣誉包围着的她,没有被一时的成就迷惑了双眼,她选择了清零,视金钱、荣誉为粪土,一直为科学研究工作到最后一刻,被人们铭记在了心中。相反,力学奠基人牛顿,由于晚年忘记了清零,再无新的发现,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巨人的一生抹去了一丝光彩。所以,学会清零,才能保持谦卑之心,努力进取,获取更大的成功。
而我们呢?又是否学会了清零自己的人生。我们常常爱把过去获得的奖状和证书拿出来,一遍又一遍地看,停留在过去曾经拥有过的光环与赞美之中,乐不思蜀,忘记了向前的步伐,成就也就定格在了那儿。一味地陶醉于昔日的成功而不思进取的人是可悲的,我们要下定决心,把那曾经获得的奖状及证书塞进柜子里,加道锁,连同我们过去的荣誉也锁在了里面,我们要默默告诉自己,过去的辉煌已不在,今天的荣耀要靠自己去努力追寻。
学会清零,才能成为人生路上的智者,学会清零,才能成为创新路上的勇者。学会清零的人生更加轻松愉悦,学会清零的人生更加多姿多彩,学会清零的人生更加耀眼绚丽!
选项
设误点
对应原文
具体分析
A
“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错误
“几个人笑了起来,曾明道:‘你们的意思,是我瞎说?’”“负责人听了,也是一笑,道:‘算了,又不计件,不要计较了吧。’‘凡事总有个道理。’”“曾明再没有说话。晚上……曾明打了一个热线电话,把事情说了,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解除的最好办法,就是找人倾诉。”
对于金属板的数量究竟是多少这样的小事,曾明坚持较真,无法释怀,并且主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倾诉,是电台主持人告诉曾明,这是一种病态心理。由此可知,曾明在给电台主持人打电话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B
“并没有改变……惯常做法”“一视同仁”错误
“刘主任没有回答……回到了曾明的主题上,说:‘你心中的这股气,其实不是对着老陶的,你说是不是……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刘主任笑了一下,说:‘也许吧……我问你……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
同样作为育人,刘主任对曾明的处境感同身受,他结合自己真实的体验,针对曾明的盲人身份进行有针对性的劝导,因此他对曾明的劝导与其惯常做法是不一样的,并非“一视同仁”
C
“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错误
“刘主任笑了一下,说:‘也许吧……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曾明的手被那只手牵着”“在一片叽喳的鸟鸣声中,曾明突然感觉到自己内心一片明亮,刘主任的热乎乎的手又伸过来牵住了他的手”
这个问题只是刘主任的困惑,并不是小说的基调和主题。小说中多次提到刘主任的“热乎乎的手”牵住曾明的手,由此可知小说意在通过提出这个问题表达对残疾人心理问题的理解和关注
原文细节
具体分析
“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
按理说,曾明就在刘主任的面前,刘主任应该很容易分辨曾明是盲人还是正常人,但他却因曾明询问“你在吗?”才知道曾明是盲人,且“停顿一下”暗示刘主任不是在用眼睛看,而是在思考。这一异于常人的行为暗示刘主任是个盲人
“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
曾明“播了摇头”,而“刘主任又问一遍”,说明刘主任没有听到曾明的回答,而作为盲人的他也没有看到曾明摇头,“又向一遍”的奇怪性暗示了刘主任是个盲人
“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
刘主任如果不是盲人,又怎么知道“盲人不做梦”是“事实”呢?除非这是刘主任的亲身体验,刘主任的言外之意是“我确定盲人不做梦”,暗示他是一个盲人
“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
刘主任作为“正常人”却异常关心盲人的问题,总是在想“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一问题,他的这一想法暗示他是个盲人
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
刘主任判断有没有人进入办公室,是靠听人的脚步声,说明他的听觉很灵敏,暗示他是一个盲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蓬溪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蓬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2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蓬溪中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蓬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蓬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