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天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天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测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建安风骨,又称“魏晋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悲凉慷愤之中,亦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掀起一个诗歌高潮,被后人尊为典范。
建安风骨的内涵包含以下几方面:文风清峻,给人一种利落大方之感;通达脱俗,不拘小节,沉雄激荡;气盛词壮,畅所欲言;华靡。在建安诗作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滥觞于七子后。
(摘编自卢劲《建安风骨》)
材料二:
建安是后汉献帝的年号,生活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家们,敢于抨击时弊,敢于在不同作品样式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从而形成了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前人提到建安文学,往往用“建安风骨”来指代,即内容充实,风格劲健,有一股内在的力量的文章风格。建安作者以此来对抗彩丽繁绮而又空洞无物,或者低级庸俗的文风。而之所以形成“建安风骨”,一方面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现实,另一方面的决定因素是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和创新。
建安前后,阶级斗争激烈,政治和思想发生重要变化,社会极度动荡不安。建安前爆发的黄巾起义摧垮了东汉皇朝的腐朽统治,但接下来军阀混战,三国鼎立,战火不停,生灵涂炭。而上层统治者却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
生活在如此时代背景下的建安文学的主要作者们——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还有蔡琰——都饱尝了战乱的苦楚,目睹了百姓无家可归、饿死街头的凄惨场面。所以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时代的烙印体现得尤为明显。建安风骨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孕育了这种文学风格。如王粲在《七哀诗》中描述了一幅惨绝人寰的普通百姓流离失所图,严重的饥荒竟迫使母亲不得不忍痛抛弃亲生的骨肉。全诗情景交融,语调悲怆,“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母亲那痛苦而又无奈的表情,好似一幅幅悲惨的画面,展示在世人面前。这首诗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诗史”,反映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新精神,在建安文坛上,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
建安作者们没有被现实的残酷和苦难吓倒,更没有醉酒消沉,得过且过,而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把重整山河作为己任。他们各自的作品,表达了一种高昂奋进的情绪,慷慨悲歌地表现出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国家太平的理想,犹如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明灯,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使迷茫的人不再迷茫,消沉的人从此昂扬战斗。正如古人所言,文学亦写实亦传情,诗人们正是本着文学这一特色,很好地通过诗歌把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尽显“建安风骨”。正如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诗为北征乌桓凯旋途中所作,本篇以神龟起兴,言生命必有终时,表现出了诗人不信天命、努力进取、志在千里的英雄豪迈气概和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融会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建安文学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本色的同时,又注重用辞和文采。诗人们汲取汉乐府中“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走直抒胸臆的道路,创造出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文学。那种无病呻吟、脱离实际、空洞无物的作品被作家们所摒弃,而是借景物观照时代,有感而发。如曹操的《观沧海》,诗人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联想到当下的现实,一发不可收地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吐露出自己的宏伟抱负,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给人以鼓舞以号召,可以说它是积极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特色兼得的佳作,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王粲的《七哀诗》、蔡琰的《悲愤诗》、曹丕的《大墙上蒿行》等作品中,也都各有不同的特色。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能让人深刻地感觉到,诗人们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追求,即冲破樊篱、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建安作家的作品,从反映生活的方面来说,比汉代的诗人及词赋家要广泛得多;在艺术手法上,他们不但继承了乐府民歌的长处,而且加以提高和发展,他们加强词句的色泽和光彩,使之更华美。建安文学作者的创作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为各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未来。
从以上种种,不难得出,建安作者的作品具有对生活、社会真切的感受,对国家、百姓炽热的情怀,对战乱现实的深刻反映,对国家统一与太平的渴望,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与之相得益彰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以及刚健清峻、质朴有力的语言……正是这些共同构成了“建安风骨”的主要因素。
(摘编自汤树德《“建安风骨”构成的主要因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的诗歌都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B.前人常用“建安风骨”来指代建安文学,“建安风骨”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现实和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创新。
C.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蔡琰的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因为他们都饱尝了战乱的苦楚,目睹了百姓流离失所等凄惨场面。
D.建安作者们把重整山河作为己任,他们将高昂奋进的情绪,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国家太平的理想融入各自的作品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风骨”内涵丰富,包含文风清峻、通达脱俗、气盛词壮、华靡等。其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滥觞于七子后。
B.王粲的《七哀诗》表现了普通百姓的流离失所,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诗史”,反映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新精神。
C.用辞和文采是建安文学的核心,建安文学的作家们摒弃那种空洞无物的作品,借景物观照时代,有感而发。
D.对生活、社会真切的感受,对国家、百姓炽热的情怀,对战乱现实的深刻反映等,都是构成“建安风骨”的主要因素。
3.下列选项中,可以体现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曹植《白马篇》“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中,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为国立功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B.曹操在《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中,批判了当时陷人民于水深火热的军阀混战,表达了诗人憎恶战争、同情人民的鲜明态度。
C.王粲《杂诗》“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两句,写诗人回到卧室,希望在梦中传递自己对友人的真诚之心,体现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D.刘桢《赠从弟》“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通过赞美松柏,表现自己的高洁之性、坚贞之节和高远之志,风骨雄健,气势有力。
4.材料二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观点?请简要概括。
5.请结合材料,分析曹操《短歌行》中“建安风骨”的体现。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守翻口①
孙犁
那天我们正吃早饭,听见外面一声乱,中队长就跑进来说,敌人到了村外。三槐把饭碗一抛,就抓起我的小包裹,他说:“还能跑出去吗?”这时村长跑进来说:“来不及了,快下洞!”
我先下,三槐殿后,当我爬进横洞,已经听见抛土填洞的声音,知道情形是很紧的了。
爬到洞的腹地的时候,已经有三个妇女和两个孩子坐在那里,她们是从别的路来的。过了一会,三槐进来了,三个妇女同时欢喜地说:
“可好了,三槐来了。”
三槐告诉女人们不要怕,不要叫孩子们哭,叫我和他把枪和手榴弹带到第一个翻口去把守。
爬到那里,三槐叫我闪进一个偏洞,把手榴弹和子弹放在手边,他就按着一把雪亮的板斧和手枪伏在地下,他说:
“这时候,短枪和斧子最顶事。”
不久,不知道从什么方向传过来一种细细的嘤嘤的声音,说道:
“敌人已经过村东去了,游击组在后面开了枪,看样子不来了,可是你们不要出来。”
这声音不知道是从地下发出来,还是从地上面发出来,像小说里描写的神仙的指引一样,好像是从云端上来的,又像是一种无线电广播,但我又看不见收音机。
三槐告诉我:“抽支烟吧,不要紧了,上回你没来,那可危险哩。”
“那是半月前,敌人来‘清剿’,这村住了一个营的治安军,这些家伙,成分很坏,全是汉奸汪精卫的人,可凶狠哩。一清早就来了,里面还有内线哩,是我们村的一个坏家伙。敌人来了,人们正钻洞,他装着叫敌人追赶的样子,在这个洞口去钻钻,在那个洞口去钻钻,结果叫敌人发现了三个洞口。”
“最后也发现了我们这个洞口,还是那个家伙带路,他又装着蒜,一边嚷:‘咳呀,敌人追我!’就往里面钻,我一枪就把他打回去了。他妈的,这是什么时候,就是我亲爹亲娘来破坏,我也得把他打回去。”
“他跑出去,就报告敌人说,里面有八路军,开枪了。不久,院子里就开来很多治安军,一个自称是连长的在洞口大声叫八路军同志答话。”
“我就答话了:‘有话你说吧,听着哩。’”
“治安军连长说:‘同志,请你们出来吧。’”
“我说:‘你进来吧,炮楼是你们的,洞是我们的。’”
“治安军连长说:‘我们已经发现洞口,等到像倒老鼠一样,把你们掘出来,那可不好看。’”
“我说:‘谁要不怕死,谁就掘吧。我们的手榴弹全拉出弦来等着哩。’”
“治安军连长说:‘喂,同志,你们是哪部分?’”
“我说:‘十七团。’”
这时候三槐就要和我说关于十七团的威望的事,我说我全知道,那是我们冀中的子弟兵,使敌人闻名丧胆的好兵团,是我们家乡的光荣子弟。三槐就又接着说:
“当时治安军连长说:‘同志,我们是奉命令来的,没有结果也不好回去交代。这样好不好,你们交出几支枪来吧。’”
“我说:‘八路军不交枪,你们交给我们几支吧,回去就说叫我们打回去了,你们的长官就不怪罪你们。’”
“治安军连长说:‘交几支破枪也行。两个手榴弹也行。’”
“我说:‘你胡说八道,死也不交枪,这是八路军的传统,我们不能破坏传统。’”
“治安军连长说:‘你不要出口伤人,你是什么干部?’”
“我说:‘我是指导员。’”
“治安军连长说:‘看你的政治,不信。’”
“我说:‘你爱他妈的信不信。’”
“这一骂,那小子恼了,他命令人掘洞口,有十几把铁铲掘起来。我退了一个翻口,在第一个翻口上留了一个小西瓜大小的地雷,炸了兔崽子们一下,他们才不敢往里掘了。那个连长又回来说:‘我看你们能跑到哪里去,我们不走。’”
“我说:‘咱们往南在行唐境里见,往北在定县境里见吧。’”
“大概他们听了没有希望,天也黑了,就撤走了。”
“那天,就像今天一样,有我一个堂哥给我帮手,整整支持了一天工夫哩。敌人还这样引诱我,你们八路军是爱护老百姓的,你们不出来,我们就要杀老百姓,烧老百姓的房子,你们忍心吗?”
“我能上这一个洋当?我说:‘你们不是治安军吗,治安军就这样对待老百姓吗?你们忍心吗?’”
最后三槐说:“我们什么当也不能上,一上当就不知道要死多少人。那天钻在洞里的女人孩子有一百多个,听见敌人掘洞口,就全聚到这个地方来了,里面有我的母亲,婶子大娘们,有嫂子侄儿们,她们抖颤着对我讲:三槐,好好把着洞口,不要叫鬼子进来,你嫂子大娘和你的小侄儿们的命全交给你了。”
“我听到这话,眼里出了泪,我说:‘你们回去坐着吧,他们进不来。’那时候在我心里,只要有我在,他们就进不来,就是我死了,他们还是进不来。”
(节选自孙犁《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注】①翻口:地道中可供人上下的横洞。
文本二:
在我入行之初,曾一度喜欢以第一人称写稿,却常常受到批评。当时的编辑一见到稿子中有“我”,皆悉数删去。我不服气,曾拿由孙犁先生的这篇文章(《游击区生活一星期》)“举证反驳”。而编辑却说,孙犁写的是散文,不是新闻通讯,两者不可比!
而今,当我重读孙犁的早期作品,并将孙犁还原为一个“战地记者”时,视角为之一变,再辅之以“时髦观念”,重新审视这篇名作,不禁豁然悟到:当年孙犁先生所写的,不是一篇典型的“沉浸式报道”吗?
(节选自侯军《“沉浸式”战地体验》)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好了,三槐来了”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三槐的信任,也从侧面表现出三槐是一个经过战争锤炼的英雄人物。
B.作者通过语言和肖像描写来刻画敌人“内线”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却神形兼备,对三槐形象起到衬托作用。
C.从文中来看,冀中的地道设计精巧,规模宏大,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
D.文本一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区有名的“地道战”场景,反映了人民军队保卫家园、保护人民的斗争精神。
7.关于三槐跟治安军连长对话部分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安军连长的问话包含了搜集我方情报、摸清我方实力的意图。
B.面对三槐,治安军连长的花言巧语没有产生任何他想要的效果。
C.治安军连长称三槐为“同志”,是一种故意套近乎的虚伪行为。
D.三槐跟治安军连长说自己是十七团的,是为了麻痹、迷惑敌人。
8.“以英雄形象打动人”是优秀革命文化作品的特点之一,三槐作为英雄形象,请简要分析他的身上有哪些动人的魅力?
9.“沉浸”指浸入水中,“沉浸式”则引申为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某种情境当中。文本二中所说的“沉浸式报道”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选自《孟子·万章章句下》)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开,请选出相应位置的字母。
去鲁A曰B迟迟C吾行D也E去F父母G国之道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则进,乱则退”“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两句中“进”和“退”,“处”和“仕”各是一对反义词,但是词义上都是依次表达了做官和不做官的意思。
B.“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中的“涂炭”分别指污泥与炭火,这与成语“生灵涂炭”中的意思是一样的。
C.“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中的“悯”是忧愁、忧虑的意思,这与成语“悲天悯人”中的“悲”意思上更为接近。
D.“虽袒裼裸裎于我侧”中“袒裼裸裎”四个字都是衣字旁,使用形式是并列,因此可以根据其中的“裸”字推测这四个字表达的是脱衣露体的意思。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夷为人正直,对待污秽暴行不能容忍。但是他采用的是消极逃避的办法,虽然能以自己的清廉为榜样感化他人,却不能对乱世有所作为。
B.伊尹以天下为己任,因此不管世风好坏,都能积极进取。宁可自己被推倒埋葬于沟壑之中,也要让天下苍生都能承受到尧舜的恩泽。
C.柳下惠不以侍奉昏庸残暴的君主为耻辱,也不因自己官位低下而推辞。为官能坚持道义,施展自己的才能,即使遭遇困境,也能泰然处之。
D.孟子认为孔子是施行仁义的圣人中的集大成者,并用音乐中的钟磬来比喻和形容孔子施行仁义有始有终,坚毅而又充满智慧。
13.把下列两句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4.试根据材料内容分析伯夷、伊尹、柳下惠对待民众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孤雁儿①
李清照
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②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③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这是一首悼亡之作,约写于建炎三年赵明诚逝世后。②吹箫人:喻知音。典出自《列仙传》,是关于秦穆公之女与萧史的典故,典中“吹箫人”为萧史,此处拟作赵明诚。③一枝:南北朝诗人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给长安范晔,以表思念,且有诗“聊赠一枝春”,后多以“一枝春”代梅花。
15.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词中“不思量”“自难忘”这两种心态看似矛盾,实则表现出词人对亡妻无法抑制的思念。
B.李词中“吹箫人去玉楼空”句,既暗示与丈夫相知相伴的幸福,也倾诉昔日欢乐成空的哀痛。
C.苏词全词记梦,主要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将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写得哀婉沉痛。
D.李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于咏梅中寄托了词人对不幸病故的爱侣深挚的感情和凄楚的哀思。
16.两首词在线索安排上独具匠心,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国庆期间,小明与家人在外度假,当他吹着风踏歌而归时,不由得想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 , ”。
(2)冬天,小明跟随爸爸去登泰山,大雾弥漫,一步一滑,让他真切感受到姚鼐《登泰山记》中所说“ , ”的登山艰难。
(3)承载自己向往自由、渴望回归自然或淡泊世事的情感,古人有时会用“扁舟”这一意象,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都知道,朋友对于人的影响非常重大。古人尝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譬喻朋友的交互影响。这譬喻实在是很恰当。用一种器具切磋琢磨有瑕疵棱角的玉石后,它才能成为圆融光润的宝器。 ① ,如私心、成见、骄矜、暴躁、愚昧、顽恶之类,要多受切磋琢磨,才能洗刷净尽,达到玉润珠圆的境界。
② ,与自己愈不同,磨擦愈多,切磋琢磨的影响也就愈大。这影响在学问思想方面最容易见出。一个人多和异己的朋友讨论,会逐渐发现自己学说的不圆满处,对方学说的有可取处,逼得自己不得不作进一层的思考,这样做学问才能逐渐登堂入室。在朋友互相切磋中,一方面被“磨”, ③ 。一个人被“磨”的方面愈多,吸收外来的滋养也就愈丰富。
你对于一个人愈同情,就愈能了解他;你愈了解他,也就愈同情他。法国人有一句成语说:“了解一切,就是宽容一切。”这句话说来像很容易,却是人生的最高智慧,需要极伟大的胸襟才能做到。修养这种胸襟的捷径是多与人做真正的好朋友,多与人推心置腹,从对一部分人得到深刻的了解,做到对于一般人类起深厚的同情。
18.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加点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这个秘密我是绝对不会告诉你的。
B.他来是来了,却迟到了半小时。
C.教室讲桌上的那本语文书是我的。
D.“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如是说。
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是一个长句,请改成语意连贯的几个短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淦昌是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1956年王淦昌到苏联从事基本粒子研究,他领导的小组首次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把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轰动国际学术界,正当大家希望看到新的诺奖诞生时,王淦昌却突然在科学界“ ① ”,从此“失踪”了17年。
当时苏联撕毁协议,我国的核武器研究遭遇严重困难。王淦昌毅然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头扎进不熟悉的核武器研究中,王淦昌和工作人员 ② 地计算数据、开辟试验场地、进行爆炸实验。他总是亲临爆炸现场,与大家同甘共苦,抢修实验设备,一起搅拌挥发着有毒气体的药泥……
作为青海高原上最年长的科学家,他不顾高血压、不惧高原反应,经常凌晨便开始工作,他 ③ ,教导年轻人到艰苦的地方去实现人生价值,在必要时为国家做出牺牲。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点三十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升腾的蘑菇云,怎会忘记一位花甲之年的老人,在冰雪高原和戈壁沙滩的无悔奉献?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雨后,一只蜘蛛正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高度就会掉下来,然后,它一次次向上爬,又一次次地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他叹了一口气,然后自言自语:“我这一生就如这只蜘蛛,忙忙碌碌而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不是吗?”
第二个人看到,他说:“这真是只蠢蜘蛛,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呢?”
第三个人看到,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所感动,他说:“难道我还不如这只蜘蛛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A 2.C 3.B
4.①列举实例:如在分析“建安风骨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孕育了这种文学风格”的观点时,结合王粲《七哀诗》进行分析。
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如在阐述建安作者的作品能够给人鼓舞、带来力量时,将他们作品的这种作用比作“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明灯”,给人以鲜明印象。
5.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体现了诗人深感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这样的一种心境是建安风骨的内涵之一。
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等句抒发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建安作者们常在作品中表达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理想,曹操正是希望通过招揽贤才,帮助自己实现统一天下大业的目标。
6.B 7.D
8.①革命意志坚定,不为敌人的软硬兼施所动摇;
②斗争经验丰富,从容应对敌人的突然“清剿”;
③心系群众安危,勇于挺身而出保护乡亲;
④讲究斗争策略,与敌人斗智斗勇,令其无功而返。
9.①以第一人称叙述事件,真切记述事件过程;
②多用事件亲历者的原话,不作过多的修饰和评论;
③打破传统的新闻结构,使观众如同置身于故事之中。
10.ABE 11.A 12.B
13.(1)从百步以外射箭,箭能射到那里,是靠你的力量;射中了,却不只是靠力量。
(2)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
14.伯夷善恶分明,不能接受不从善的民众;伊尹一视同仁,觉得自己有教化民众的责任;柳下惠平易近人,洁身自好,又对民众有仁爱之心。
15.C
16.①苏轼的《江城子》以梦为线索,分为梦前、梦中、梦后三层,通过对梦境的描写,表达出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
②李清照《孤雁儿》以“梅”为线索,相思之情被梅笛挑起,被梅心惊动。此时丈夫已经去世,想折一枝梅花寄给心爱之人,却已无法寄出,表达了作者对亡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
17.浴乎沂 风乎舞雩 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忽忆鲈鱼脍,扁舟往江东)
18.C
19.玉石有瑕疵棱角,用一种器具来切磋琢磨它,它才能圆融光润,成为宝器。
20.①人(的性格)也难免有瑕疵棱角
②朋友便是切磋琢磨的利器
③一方面也是在受滋养
21.①人间蒸发(销声匿迹) ②夜以继日 ③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22.①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和情感,强调王淦昌的无私奉献精神将永远被我们铭记。
②运用拟人将蘑菇云人格化,更生动形象地凸显了王淦昌的不朽功绩令山河动容。
23.例文:观蛛有感,悟人生三境
雨歇云散,一只蜘蛛在残垣断壁间挣扎,向着那破碎的网奋勇攀爬。墙壁湿滑,它屡屡坠落,却又次次重振旗鼓,这一幕恰如生活的缩影,映照出芸芸众生相,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第一个人见蜘蛛,不禁悲从中来,喟叹自身命运恰似这蛛,一生奔忙,到头却似梦幻泡影,万事皆空。此君仿若置身于生活的泥沼,历经诸多挫折磨难,努力付诸东流,故而心生颓丧,满目皆为幻灭之感。其心境犹如日暮途穷的旅人,迷失在荒芜的旷野,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对未来充满迷茫与无助,认为命运无常,人力难以抗拒,只能听天由命,在无奈中消磨余生。
第二个人目睹此景,颇感不屑,斥蜘蛛愚笨,怎不知另辟蹊径,绕开险阻。此观点恰似在困境中寻求便捷之法的智者,他们坚信条条大路通罗马,当一条道路布满荆棘,不应盲目执着,而应灵活应变,转换思路,探寻其他可能。然而,这种看似高明的见解背后,或许隐藏着对困难的轻视与逃避。他们在生活中一旦遭遇困境,往往急于寻找捷径,却忽略了困境本身所蕴含的磨砺与成长机遇,长此以往,可能会陷入投机取巧的思维误区,难以真正锤炼自身意志,成就非凡。
第三个人则为蜘蛛不屈不挠的精神所动容,自省难道人不如蛛?此念一出,彰显出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这类人视挫折为砥砺前行的基石,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必能跨越重重难关,抵达成功彼岸。他们如同在狂风暴雨中坚定翱翔的海燕,无畏风浪,不惧雷霆,以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向着心中的目标奋勇冲刺。在他们眼中,失败只是暂时的,每一次跌倒都是为了下一次更高的跃起,只要怀揣希望,奋勇拼搏,终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绚烂光彩,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于我而言,人生恰似一场漫长的征途,这三种态度皆可成为途中的风景与启示。我们会在某个阶段因疲惫与挫折而陷入迷茫,如同第一位观察者;也会在面临困境时尝试寻找更优解,如第二位那般思考;但更应如第三位,始终坚守内心的信念,砥砺前行。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之言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人生之路,风雨兼程,当以坚韧不拔之志,直面挑战;以灵活变通之智,化解困境;怀积极乐观之心,憧憬未来。唯有如此,方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人世间,踏出坚实有力的步伐,奏响激昂澎湃的生命乐章,向着光明璀璨的远方,扬帆远航,矢志不渝。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天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语文测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紫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检测语文卷,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天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测试卷,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