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第一中学2025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茂名市第一中学2025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科普阅读题,计算题,实验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其核心要求是从源头上清除污染。下列做法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将垃圾废物浇上汽油焚烧B.施用大量农药减少植物病虫害
C.研究开发利用新能源D.禁止化工厂生产化工产品
2.科学无止境,精神永流传。20世纪以来,我国化学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
A.拉瓦锡B.张青莲C.道尔顿D.门捷列夫
3.下列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但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硫+氧气二氧化硫
B.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
C.碳酸钙氧化钙+二氧化碳
D.氯化锌+硝酸银氯化银+硝酸锌
4.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②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③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④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⑤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④⑤
5.下列物质的类别按“混合物、纯净物、氧化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汽水、水泥砂浆、液氮B.牛奶、液态氧、蒸馏水
C.水银、生理盐水、二氧化碳D.碘酒、不锈钢、氯化钠
6.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和b是反应物B.x=3.2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D.d一定是催化剂
7.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表示为:.根据以上信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X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B.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空气中的主要来源
C.该反应中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D.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8.下列关于过滤操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液面不要低于滤纸的边缘B.滤纸的边缘要略低于漏斗口
C.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D.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9.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B.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1
C.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D.此反应的生成物为混合物
10.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2个氧原子——
B.2个镁离子:
C.2个氢分子——
D.“”中的“2”表示三个硫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
11.高氯酸()是酸性最强的无机酸,其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是( )
A.-1B.-7C.+5D.+7
12.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AB.BC.CD.D
1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红磷在装有一定量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电解水一段时间
D.用等质量、等浓度的溶液分别制取
14.“糖醋鲤鱼”是一道传统名菜,其烹饪过程中用到了黄酒和食醋。黄酒中的乙醇与食醋中的乙酸发生反应生成乙酸乙酯(),使烹饪出的菜品别具香味。下列关于乙酸乙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酸乙酯属于混合物
B.乙酸乙酯由4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C.乙酸乙酯的相对分子质量是88g
D.乙酸乙酯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4
15.下列事实用粒子的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AB.BC.CD.D
二、科普阅读题
16.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镁()是一种年轻的金属,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最早制得少量的镁,镁呈银白色,熔点为649℃,质轻、密度为1.74。镁的化学性质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工业上主要利用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制取金属镁,同时生成氯气。烟花和照明弹里都含有镁粉,是利用了镁在空气中燃烧能发出耀眼的白光。金属镁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除照明弹里有镁粉外,燃烧弹里也装有镁粉。每架飞机的外表,是用耗费近半吨铁的铝镁合金制成的。世界上镁产量最高的年份,往往就是发生战争的年份。因此,镁产量就成了战争的晴雨表和指示剂,人们常把镁称为“国防金属”。
(1)上述材料中描述镁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点即可)。
(2)在化学反应中,镁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形成的镁离子符号是________。
(3)写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不能用镁代替红磷,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镁的一条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
17.“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该节日我国民间有一些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饮雄黄等。已知雄黄酒中酒精的化学式为。请回答下列问题:
(1)1个酒精分子中共有______个原子。
(2)酒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
(3)92g酒精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与多少克二氧化碳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相等。(请写出计算过程)
四、实验题
18.实验课上,同学们做了电解水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
①在电解器玻璃管中加满水。通电,观察到玻璃管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a、b管内气体体积比约为 __________。
②切断电源,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检验两个玻璃管中的气体,观察到_______(填“a”或“b”)中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2)电解水时,通常要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或硫酸钠,目的是__________;
一小组做电解水实验时,在水中加了氯化钠,该小组发现与正极相连的石墨电极上出现黄绿色气体。这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请你一起参与该小组的探究活动吧!
【提出问题】
加入氯化钠的水通电时,石墨电极上分别生成了什么气体?
【查阅资料】
①氯气():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常温下1体积水能溶解2体积。
②石墨电极不参与反应
【提出假设】
(3)假设1: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氧气和氯气;
假设2: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假设3:电极上分别生成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
【设计实验】
(4)该小组仍然用如上装置来电解加了氯化钠的水。并收集两个电极上产生的气体。
【实验反思】
(5)该小组发现通电除了生成两种气体外,还生成了氢氧化钠(),请试着写出在水中加入氯化钠时通电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6)用电解水探究水的组成实验,你认为在电解水时____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加入少量的氯化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五、填空题
19.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填空:
(1)碳元素________;
(2)两个氢原子________;
(3)两个氧分子________;
(4)两个铝离子________;
(5)氯化氢________;
(6)氢氧化铜________;
(7)碳酸钠________;
(8)硫酸镁________;
(9)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________;
(10)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___________。
20.在宏观、微观和化学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1)图1为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
①A、B、C、E所示粒子中属于阳离子的是_________(填字母),若D为原子,m=______。
②E所示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其离子符号为_________,元素B和元素E形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
③A、B、C、E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______(填字母)。
(2)如图分别是物质发生变化的微观示意图:
①图1表示的变化是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②图2所示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图2表示的变化,从宏观角度看,在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_______。
21.实验室常用如图装置制取气体,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A、B装置都可以制取氧气,写出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_____发生装置(填序号),但该装置还有一点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粉末混合来制取氧气,如果选择C作气体发生装置,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氮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实验室中制取一氧化氮利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5)若用G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填“a”或“b”)端通入,应如何进行验满,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操作、现象、结论)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将垃圾废物浇上汽油焚烧,该做法虽然能清除垃圾,但垃圾被焚烧后,会产生许多有害气体,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这种方法不科学,故A错误;B.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污染水资源,造成环境污染,故B错误;C.氢气燃烧生成水,对环境也没有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故C正确;D.禁止化工厂生产化工产品是错误的,应该减少污染物排放,而不能禁止生产,故D错误。故选:C。
2.答案:B
解析:A、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测定了空气的成分,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选项错误。B、张青莲测定了铟、铱、销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故选项正确。C、闵恩泽是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研发了多种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催化剂,故选项错误。D、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选项错误。故选:B。
3.答案:B
解析:A、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B、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分解反应;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正确。C、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D、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互成分生成另外的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不属于分解反应,也不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错误。故选:B。
4.答案:D
解析: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②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正确。③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④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故选项说法正确。⑤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故②④⑤说法正确。故选:D。
5.答案:B
解析:A、汽水含有水、糖类、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水泥砂浆含有水泥、沙子等物质,不属于纯净物;液氮只含氮元素,不属于氧化物,A选项错误;B、牛奶含有水、蛋白质、油脂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液态氧只含氧气这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蒸馏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B选项正确;C、水银是汞单质,只含一种物质,不属于混合物;生理盐水含有水、氯化钠,不属于纯净物;二氧化碳()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C选项错误;D、碘酒含有碘、酒精,属于混合物;不锈钢含有铁、碳,不属于纯净物;氯化钠()不含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D选项错误。故选:B。
6.答案:C
解析:
7.答案:D
解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二氧化碳和水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而生成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X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B、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空气中的主要来源,故选项说法正确。C、该反应是光合作用,其中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故选项说法正确。D、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该反应中没有氧气参与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D。
8.答案:A
解析:过滤操作时,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9.答案:A
解析:A.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选项说法正确;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2:1(或1:2),选项说法错误;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减少,选项说法错误;D.由微观反应示意图以及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后只生成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
10.答案:C
解析:
11.答案:D
解析:
12.答案:B
解析:
13.答案:C
解析:A、红磷在装有一定量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开始燃烧时,瓶内气体受热,气压升高。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不断被消耗,燃烧停止后温度逐渐恢复室温,所以瓶内气压不断降低,最终由于氧气被消耗,瓶内气压小于初始值,而图中气压最终大于初始值,A选项错误;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断产生氧气,固体质量不断减小,最终剩余固体是氯酸钾、二氧化锰,质量不为0,而图中最终剩余固体质量为0,B选项错误;C、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为2:1,C选项正确;D、用等质量、等浓度的溶液分别制取,有催化剂情况下,分解速率较快,相同时间内生成的质量较大,但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物的最终质量,而图中有催化剂情况下最终生成的质量较大,D选项错误。故选:C。
14.答案:D
解析:
15.答案:A
解析:A、氧气降温加压可以变成淡蓝色的液氧,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B、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是因为冰、水都由水分子构成,故选项解释正确。C、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D、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A。
16.答案:(1)镁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或镁能与氮气发生反应或镁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2)
(3)镁+二氧化碳碳+氧化镁
(4)镁既能和氧气反应,还能和氮气、二氧化碳反应,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5)制造烟花(或照明弹或镁合金)
解析:(1)上述材料描述镁的化学性质是镁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或镁能与氮气发生反应或镁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故答案为:镁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或镁能与氮气发生反应或镁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2)在化学反应中,镁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镁离子符号是;故答案为:;
(3)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文字表达式为:镁+二氧化碳碳+氧化镁;故答案为:镁+二氧化碳碳+氧化镁;
(4)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不能用镁代替红磷,是因为镁既能和氧气反应,还能和氮气、二氧化碳反应,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故答案为:镁既能和氧气反应,还能和氮气、二氧化碳反应,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5)镁可以用于制造烟花(或照明弹或镁合金);故答案为:制造烟花(或照明弹或镁合金)。
17.答案:(1)9
(2)46
(3)44g
解析:(1)一个酒精分子中共有原子个数=2+6+1=9;
(2)酒精的相对分子质量=2×12+6×1+16=46;
(3)解:设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92g酒精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与44克二氧化碳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相等。
18.答案:(1)①1:2
②a
(2)增强水的导电性
(3)氢气;氯气
(4)2
(5)氯化钠+水氢气+氯气+氢氧化钠
(6)不可以;氯化钠参与反应,影响实验
解析:
19.答案:(1)C
(2)2H
(3)
(4)
(5)
(6)
(7)
(8)
(9)
(10)Al2O3
解析:
20.答案:(1)①B;6
②得到;;
③A
(2)物理;;氢元素和氧元素(或元素种类)
解析:
21.答案:(1)长颈漏斗;锥形瓶
(2);A;试管口未放上一团棉花
(3)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4)D
(5)b;将在火星的木条放置于a端管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经收集满了
解析: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14.0
3.2
1.0
反应一段时间后的质量/g
10.0
7.2
x
1.0
A
B
C
D
选项
事实
解释
A
氧气降温加压可以变成淡蓝色的液氧
氧分子变小,液氧分子是淡蓝色的
B
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
冰、水都由水分子构成
C
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
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①按照如图所示,连接好实验装置,通电一段时间后,用a、b两支试管分别收集两根石墨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观察气体的颜色。
a试管收集到黄绿色气体。
b试管收集到无色气体。
通过对气体颜色的分析,说明假设________肯定是错误的。
②用拇指堵住b试管,移近点燃的酒精灯,松开拇指。
听到轻微爆鸣声
证明b试管中收集的气体为氢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云南民族中学2025届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计算题,实验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云南民族中学2025届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计算题,实验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茂名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