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冲刺卷-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1)
展开
这是一份期中冲刺卷-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1),文件包含期中冲刺卷原卷版docx、期中冲刺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平常我们喝的水,所处的物质状态是( )
A.固态B.液态C.气态D.不确定
【答案】B
【详解】水的三种状态分别是气态的水蒸气、液态的水、固态的冰。平常我们喝的水,所处的物质状态是液态。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如图所示,将两个相同高脚杯相互靠近但不接触,在右边的高脚杯上放置一根轻质吸管,用手指摩擦左边的高脚杯发出声音,不一会儿吸管掉落,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高脚杯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B.此实验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在月球上做此实验也可以成功
D.在高脚杯中加入水后再次摩擦,发出声音的音调变低
【答案】C
【详解】AB.将两个相同高脚杯相互靠近但不接触,在右边的高脚杯上放置一根轻质吸管,用手指摩擦左边的高脚杯发出声音,不一会儿吸管掉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同时也可以说明空气可以传声,所以AB正确,故AB不符合题意;
C.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所以该实验在月球上不能完成,所以C错误,故C符合题意;
D.如图的实验中,当用手轻轻摩擦空酒杯的边缘,酒杯振动,发出悦耳的声音;往酒杯中加水后再次摩擦,是杯子和水发生了振动,加水后,较难振动,频率变小,音调变低,所以D正确,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B.将发声的手机置于密闭瓶内抽气
C.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和慢划D.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答案】D
【详解】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的是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
B.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手机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B不符合题意;
C.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时听声音的变化,由于硬纸片振动频率不同,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所以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
D.将发声的音叉接触及面颊,感觉音叉振动,说明声音发声时振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B.在0~10s内,乙同学比甲同学运动得快
C.在10~20s内,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
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答案】A
【详解】A.由图像看出两同学在15s末相遇,且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故A正确;
B.由图可知,甲、乙在0~10s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表示甲、乙在0~10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且在相同的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由可知,在0~10s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B错误;
C.由图像可知,在0~10s甲同学先做匀速直线运动,在10~20s,甲同学静止,在20s以后又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由图像可知,在0~15s内,乙同学运动的路程为s=100m,那么乙同学的速度为
因为乙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也为6.67m/s,故D错误。
故选A。
5.学校运动会上,小明担任了男子跳远比赛的助理裁判员,他应选用下面的哪个测量工具最恰当( )
A.塑料尺长,分度值B.钢卷尺长,分度值
C.木尺长,分度值D.皮尺长,分度值
【答案】D
【详解】跳远一般都超过2米,所以尺子的量程要尽可能大一些,同时准确程度不需要太高,分度值是1cm就可以。
A.塑料尺长20cm,量程太小,故A不符合题意;
B.钢卷尺长2m,量程太小,故B不符合题意;
C.木尺长1m,量程太小,故C不符合题意;
D.皮尺长5m,量程合适,分度值lcm能够满足要求,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关于实验仪器的使用,下列要求正确的是( )
A.使用刻度尺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处量起
B.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C.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玻璃泡应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立即开始读数
D.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平行
【答案】B
【详解】A.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若零刻度有磨损,应该从其它整刻度量起,故A错误;
B.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并正对刻度线,故B正确;
C.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等到示数稳定后再读数,故C错误;
D.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读数,故D错误。
故选B。
7.一杯0℃的水和一块0℃的冰,两者温度( )
A.两者温度相同B.0℃的水温度低一些
C.0℃的冰温度低一些D.两者状态不同,无法比较
【答案】A
【详解】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0℃的水和0℃的冰,温度都是0℃,所以两者的温度相同。
故选A。
8.为让全体学生对讲课内容听的更清楚,教师上课会佩戴“小蜜蜂”扩音器。“小蜜蜂”改变的是声音的( )
A.音色B.音调C.响度D.频率
【答案】C
【详解】老师在上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听得更清楚,常利用扩音器(俗称小蜜蜂)进行授课,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大声音的响度,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空气中和水中的传播速度大小一定相等
B.蝙蝠利用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但不能传递能量
D.在教学楼周围植树可减少外界噪声对同学们在教室内学习的干扰
【答案】D
【详解】A.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速度大于液体传声速度,液体传声速度大于气体传声速度,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小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故A错误;
B.蝙蝠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声波碰到障碍物或者昆虫时会发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因此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故B错误;
C.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够传递能量,比如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故C错误;
D.在教学楼周围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减少对同学们在教室内学习的干扰,故D正确。
故选D。
10.“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是小明同学对与自己身体有关的 数值的估测,其中合理的是( )
A.大拇指的宽度约为 1dmB.正常体温约为 37℃
C.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5m/sD.心脏正常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 5s
【答案】B
【详解】A.大拇指的宽度约为 1cm,故A不符合题意;
B.正常体温约为 37℃左右,故B符合题意;
C.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 ,故C不符合题意;
D.心脏正常跳动一次的时间为 1s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夏天,人站在吊扇下面吹风会有凉爽的感觉,如果把原在房间内别处的一支温度计移到吊扇下,则温度计的示数将会( )
A.升高B.降低C.不变D.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
【答案】C
【详解】人站在吊扇下吹风有凉爽的感觉,是因为风加快了人体上汗液的蒸发,而蒸发吸热降低了人体的温度,所以人感到凉爽;而把一支温度计也放在吊扇下对着干燥的温度计吹风,由于温度计玻璃泡上外面没有水分,所以温度计的示数是不变的,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下列属于物态变化中液化的是( )
A.露珠的形成B.冰雪消融C.滴水成冰D.湿手变干
【答案】A
【详解】A.露珠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夜间遇到温度低的物体表面(例如草叶)由气体变成液体的水,属于液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
B.冰雪消融是冰由固态变成液态的水,属于熔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滴水成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冰,属于凝固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湿手变干是手上的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疫情期间为了尽量减少人员之间的密切接触,许多餐厅采用了机器人送餐服务。如图是穿行在餐厅的机器人端着托盘送餐的情景,若认为托盘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餐桌
C.机器人
D.天花板
【答案】C
【详解】ABD.托盘相对于地面、餐桌、墙壁的位置在不断的变化,以地面、餐桌、墙壁为参照物,托盘是运动的,故ABD不符合题意;
C.托盘相对于机器人的位置没有变化,以机器人为参照物,托盘是静止的,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4.图是入选2023年广东非遗手信的佛山岭南醒狮钥匙扣,则图中狮子高度约( )
A.5mmB.5cmC.5dmD.5m
【答案】B
【详解】手掌的长度大约是10cm,佛山岭南醒狮钥匙扣大约是手掌的一半,即大约为5cm,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扬州是一座美丽的宜居城市,一年四季变化分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天,湖面上冰块消融——凝固
B.夏天,刚从冰柜里拿出一瓶矿泉水,它的瓶壁在流汗——液化
C.秋天,公园草地上出现的霜——升华
D.冬天,行人口里呼出的白气——汽化
【答案】B
【详解】A.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故A错误;
B.夏天,刚从冰柜里拿出一瓶矿泉水,它的瓶壁“流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滴;故B正确;
C.秋天草地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草发生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C错误;
D.冬天,人口里呼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故选B。
第 = 2 \* ROMAN II卷(非选择题 共70分)
填空题:共8题,每空1分,共18分。
16.直跑道上百米赛跑,甲、乙两个计时员用同样的表测一个运动员的成绩,甲看到发令枪冒烟时按表,乙听到发令枪声响时按表, 测出的成绩更真实有效,他们测出的时间大约相差 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空气中声速是340m/s)。
【答案】 甲 0.29
【详解】[1]由于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光从起点传播到终点的时间可以忽略,而声音从起点传播到终点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忽略,如果听到枪声按表计时会导致计时落后,所以应该看到发令枪冒烟时按表计时测出的成绩更真实有效。
[2]由可知,声音传播100m时间
光传播100m时间忽略不计,所以他们测出的时间大约相差0.29s。
17.如图所示测量7号干电池长度,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或“B”),电池长度为 cm。
【答案】 A 4.20
【详解】[1]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不能斜视,所以读数方法正确的是A。
[2]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电池的长度为4.20cm。
18.2020年8月12日武汉两江游览游船在汛期后复航,复航首日游船“黄鹤楼号”载着106位游客在江中畅游,如图所示。看到长江两岸的楼房后退,这是以 为参照物,游船的速度大约是36 。(填合适的单位)
【答案】 游船 km/h
【详解】[1]游客坐在行驶的船上,以他乘坐的游船为参照物,长江两岸的楼房和游船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长江两岸的楼房后退。
[2]游船的速度大约是36km/h=1m/s。
19.9月23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市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来自亚洲45个国家(地区)代表团的运动员齐聚杭州。开幕式上习总书记发表讲话,习总书记的声音传播速度是 m/s,通过 传播到现场观众的耳中。开幕式上来自全球的亚运数字火炬手,在数字世界与现实同频共振,共同点燃亚运主火炬塔,现场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雷鸣般”说明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大。
【答案】 340 空气 响度
【详解】[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所以习总书记的声音传播速度是340 m/s。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习总书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的耳中的。
[3]“雷鸣般”的声音是说声音很大,声音的大小叫响度,所以“雷鸣般”说明声音的响度大。
20.医生用听诊器比只用耳朵听,声音特性的 大,同时也表明声音可以传递 ,用听诊器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超声波。
【答案】 响度 信息 不能
【详解】[1][2][3]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医生用听诊器比只用耳朵听,声音特性的响度大;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同时也表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振动频率超过20000Hz的叫超声波,超声波人耳听不见,用听诊器不能听到超声波。
21.有六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作业本的长度,六次测量记录:L1=18.82cm、L2=18.83cm、L3=18.82cm、L4=18.91cm、L5=18.82cm、L6=18.805cm。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 ,这本作业本长度是 。
【答案】 1mm 18.82cm
【详解】[1]从L1=18.82cm、L2=18.83cm、L3=18.82cm以及L5=18.82cm可以看出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mm,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最后一位为估读数据。
[2]多次测量时,每次的测量值相差不大,如果所测某一数据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则该数据是错误的,L4=18.91cm与其它测量结果比较,准确值差别最大,所以此数值是错误的,L6=18.805cm此数值的分度值与其他数值不同,也是错误的,在求平均值时,应把这两个数据去掉,且最后结果应与记录数据保留相同的位数,所以作业本的长度为
22.如图,某圆形物体的直径的测量值是 cm,分度值是 。
【答案】 1.75 1mm
【详解】[1][2]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物体左侧与11.00cm对齐,右侧在12.7cm和12.8cm中间,估读为12.75cm,所以物体的直径为
23.如图是用来测体温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原理制成的,当前的示数是 。
【答案】 热胀冷缩 38.0
【详解】[1]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通过液体的体积变化来反映温度的变化,采用了转换法。
[2]由图中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0.1℃,故由图中可知,温度计的示数为38.0℃。
识图、作图题,每小题2分,共8分。
24.(1)图甲是某物体运动时的图像,请在图乙中画出它的图像。
(2)图甲是某物体运动时的速度时间图像,请在图乙中描绘出它的路程时间图像。
【答案】(1)
(2)
【详解】(1)根据图甲知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并且速度为
在图乙中,过v=5m/s的点做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如下图
(2)甲图为v-t图像,由甲图像知道,物体的速度为2m/s,图乙为s-t图像,物体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且比值为2∶1,故作出物体的s-t图像如下图
25.某物体第2s从原点出发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在图中作出其大致的s﹣t图像。
【答案】
【详解】根据从第2秒开始,物体做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可知前2s物体路程为0,第2s后路程与时间的图像为一条直线。
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4分。
小亮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26.实验时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
27.该实验应选用 (选填“大冰块”或“碎冰块”)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
将试管放入水中加热的方法叫“水浴法”,这样做的好处是 ,而且温度上升较慢,便于记录。
28.他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冰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冰的熔点为 ℃。
29.由图乙可知,当t=6min时,试管中的“冰”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30.通过实验可知,冰熔化过程中温度 ,但要继续 。
【答案】26.热胀冷缩 27. 碎冰块 见解析 28. 晶体 0 29.固液共存 30. 不变 吸热
【解析】26.实验室所用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7.[1]应该选择碎冰块,目的是为了使冰块受热更均匀。
[2]将试管放入水中加热的方法叫“水浴法”,这样的好处就是使冰受热均匀,而且温度上升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数据。
28.[1]由图可知,冰在3~9min温度保持不变,但持续吸热,符合晶体熔化的特点,所以冰是晶体。
[2]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冰的熔点为0℃。
29.冰的熔点是0℃,t=6min时处于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所以处于固液共存态。
30.[1][2]因为冰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31.在“测量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某小组采用了一带有刻度尺的长木板搭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如图所示,小车从A到B经过的路程为 cm,若AB段用时0.9s,则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3)将金属片放到C点,测量出小车从A到C用时1.6s,则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是 m/s。
【答案】 45.0 0.5 0.625
【详解】(1)[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所以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
(2)[2]已知小车从A到B经过的路程为
sAB=45.0cm=0.450m
[3]时间tAB=0.9s,则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为
(4)[4]已知小车通过AC段的路程
sAC=100.0cm=1.000m
所用时间tAC=1.6s,则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简答题与计算题,28题4分,29题4分,30题6分,31题6分,共20分。
32.如图冬季,铁锅里烧开的水面上方“热气腾腾”;夏季,向盛有牛奶的杯内充入少量干冰,快速制成一杯看似“热气腾腾”的冰激凌;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两次“热气腾腾”产生的原因。
【答案】见解析
【详解】前者的“热气腾腾”是锅中产生的热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后者的“热气腾腾”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两者相同之处都是液化现象。
33.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米/秒的速度行驶500秒,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米/秒的速度行驶100秒。求:
(1)该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答案】(1)2000m;(2)10m/s
【详解】解:(1)该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
(2)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汽车在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答:(1)该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为2000m;
(2)汽车在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为10m/s。
34.元旦期间小华和爸爸乘坐G482次高铁列车从连云港出发去北京参观园博会。如表为G482次高铁列车从盐城到北京的运行时刻表。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由连云港驶往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2)若行驶途中列车以70m/s的速度通过某座大桥,桥长6.1km,列车长为200m,求列车通过大桥所需时间
【答案】(1)177km/h;(2)90s
【详解】解:(1)由列车运行时刻表可知,由连云港驶往北京的路程为
s=1119km-175km=944km
运行的时间为
列车由连云港驶往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2)列车完全通过大桥行驶的路程为
s总=L车+L桥=200m+6.1×103m=6300m
行驶途中列车以的速度通过某座大桥,列车完全通过大桥需要时间为
答:(1)列车由连云港驶往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77km/h;
(2)列车完全通过大桥需要90s。
35.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其ν﹣t图像如图所示,前10s通过的路程为120m,第10s时速度达到20m/s。求:
(1)前1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
(2)20s内的平均速度。
【答案】(1)12m/s;(2)16m/s
【详解】解:(1)根据题意知道,汽车在10s内通过的路程是120m,前1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2)由图象知道,10~20s内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
v1=20m/s
所以在10~20s内汽车通过的路程是
s1=v1t 1=20m/s×(20s-10s)=200 m
汽车在20s内通过的路程为
s′=s+s1=120m+200 m=320m
20s内的平均速度
答:(1)前1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12m/s;
(2)20s内的平均速度为16m/s。
时间
盐城
连云港
日照
青岛
济南
北京
到站时间
16:30
17:18
17:57
19:44
21:52
发车时间
15:00
16:32
17:21
17:59
19:50
里程/km
0
175
275
354
702
1119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中冲刺卷-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文件包含期中冲刺卷原卷版docx、期中冲刺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江西省中考物理冲刺押题卷1,共2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考试模拟测试(第1~3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考试模拟测试第13章原卷版docx、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考试模拟测试第13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