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73144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473144/1/1_173331031858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6473144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473144/1/2_173331031858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6473144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473144/1/3_173331031858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展开《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3.体会科普说明文形象、准确的语言特点。【重点难点】1.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科普说明文形象、准确的语言特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新激趣、激情导入观看视频。同学们,春去秋来,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它丰富多彩的内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循序渐进地提问,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课。二、出示目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目标、方向学习课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应该掌握的内容及训练的能力。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填字游戏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快速阅读1-3段。明确:大自然的语言=(能反映季节、气候的自然现象) =( 物候 )PPT资料:物候现象: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季节和气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刮风、打雷、下雨、下雪,下冰雹等则属于天气现象。(二)竺可桢先生认为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都有哪些呢?这些因素的排列顺序能不能更换呢?明确:物候的决定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6—10段)。不可以。主要因素次要因素首先第二第三此外逻辑顺序明确:说明顺序的选择,以说明内容为前提。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完成习题的基础上深入步感知课文、学习课文,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筛选信息的能力。四、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赏读课文,精析语言 作者对物候的介绍引起我们的兴趣,文章的布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的文章语言也非常独特。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一)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明确: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明确: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明确: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些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二)语言的生动性 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请你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些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融化”河水解冻,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涌动春的希望。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草木破土而出,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节变换的显示器。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 “孕育”拟人。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为什么不是一片片?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 形象。“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拟人修辞手法,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大地沉睡了。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设置悬念,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有力的铺垫。“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拟人的修辞手法,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在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教师小结: 1、准确、严谨: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2、生动、典雅:运用描写,或引用故事、传说、谜语、诗句,或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精读课文,分析说明方法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你能找出来并说说表达效果吗?明确:举例子: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又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作比较: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打比方: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赶快种谷子”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下定义五、归纳内化,巩固所学用本文所学物候知识解释大自然的语言:1、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由于纬度的差异,玉兰开花等物候现象纬度越往高处越迟。2、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问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设计意图:实践应用,内化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及锻炼学生的展示讲解能力六、延伸拓展,积累知识 要说了解和观察物候,农民们是最好的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谚语。 你知道哪些谚语呢?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所传递的物候现象。 例析: ① 鸡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 鸡晒翅又晒腿,出现大雨水 ③清明前,开秧田④ 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⑤ 蜘蛛收网天下雨⑥柳毛开花,点豆种瓜⑦馒头云,天气晴⑧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设计意图:实践应用,锻炼学生的展示讲解能力七、课文小结文章从自然现象入手,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的课堂合作探究部分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