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展开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准确认读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掌握游记散文的特点,明晰本文以游踪为线索的写作结构。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与分析,学会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之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探索自然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理清作者的游踪,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2. 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在描写景物过程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思考。• 引导学生感悟自然的伟大力量,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和视频等。六、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例如,对学生的反应是否预估准确,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等方面进行反思。1. 情境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我国第一大河流是哪一条河吗?(长江/图片展示)大家知道长江的源头在哪里吗?(文字内容具体介绍)万里长江的源头在哪里?千百年来,长江源头像谜一样萦绕在人们心头,一代代华夏儿女一直在苦苦寻觅这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尚书•禹贡》中说岷山导江”,把天府之国的岷江、嘉陵江当作万里长江的源头。徐霞客在《水经注》中说古丽水(即金沙江)为长江上源。直到20 世纪70年代,中国长江考察团经过艰辛的实地考察,才真正探查清楚了伟大长江的正源--沱沱河。沱沱河发源于各拉丹冬雪山的姜古迪如冰川。“各拉丹冬”是藏语译音,它在藏语中是“高高尖尖的山峰”的意思。因为对神秘的长江源头充满向往,作者跟随人文纪录电影《万里藏北》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为我们揭开了各拉丹冬的神秘面纱2.作者介绍马丽华,山东济南人。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 《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走过西藏》等。3.写作背景1987 年 3月上旬,作者随电影摄制组来到各拉丹冬,克服了寒冷、高原反应、摔伤骨折等各种困难,坚持随大部队游览了长江之源—各拉丹冬,回来后写下了这篇散文。这篇散文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最色,表达了作者自己深沉的思考。4.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黧黑(lí)棱角(léng )砾石(lì)骤然(zhòu)虔诚(qián)蠕动(rú)腈纶(jīng )敦实(dūn )消长(zhǎng )接踵而至(zhǒng )熠熠烁烁( yì shuò)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敦实:粗短而结实。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风云变幻:风云变动不定。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定。熠:形容闪光发亮。懈怠:松懈懒惰。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文是一篇游记,并找出作者的游踪线索。主要内容: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奇异景象,如冰塔林的神奇与壮美,展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也描写了作者在这个过程中身体的不适和内心的感受。游踪线索:作者先是来到各拉丹冬脚下,然后进入冰塔林,在冰塔林中艰难行走,最后抵达冰窟。文章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把读者带入到了这片神秘而又壮丽的土地。•文章脉络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括介绍各拉丹东的地貌和气候特征。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作者陪摄制组去考察各拉丹东,主要描绘了奇异壮美的冰塔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第三部分(第 12-15 自然段):写作者再次去冰塔林所见,揭示这里是长江的源头。3. 精读课文,赏析美景(20 分钟)•默读课文,找出井勾画表现作者游览过程中身心感受的句子。(1)表现身体状况:③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2)表现内心感受:⑫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來,就长眠于此吧。(3)表现观景思绪:⑭那是坚冰之下的济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作者为什么多次描写自己的身心感受,有什么用意?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侧面写出了各技丹冬宣然环境的艰险。通过描写自己身心的痛苦,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之情。•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其他描写景物的精彩语句,每组推选代表发言分享。①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②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③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④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本文的写作特点:1.以时间和地位转换为序,组织材料。如文章开头和第12自然段第一句话既有表时问,还有交代作者行踪的语句;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慢慢从砥石滩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交代作者行踪也很明显。2.写景优美,融情于景。作者观察细致,尤其是对冰塔林的描绘,运用比喻等修辞,再渗人自己的情感,让人如临其境。如“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一句,就是很好的体现。4. 探究情感,深化主题(10 分钟)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一是对各拉丹冬这一伟大自然奇观的敬畏与赞美之情,面对雄浑壮美、变幻无穷的雪山冰川景色,作者内心充满惊叹与折服。二是在艰难的游历过程中,体现出的坚韧与顽强精神,尽管身体不适、条件艰苦,但依然坚持探索和感受。三是对自然力量和生命的深刻思考与感悟,通过与各拉丹冬的近距离接触,引发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等问题的思索。5. 拓展延伸(10 分钟)• 请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去过的类似壮观的自然景观,并用几句话描述一下。• 推荐一些描写自然景观的优秀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课后阅读。6. 课堂小结(5 分钟)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佳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7. 布置作业(5 分钟)• 完成课后相关练习题。• 以“我心中的美景”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景物描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