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2025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二(上)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2024~2025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二(上)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二(上)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二(上)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二(上)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二(上)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下列过程不需要下丘脑参与的是( )
    A. 水盐平衡的调节B. 糖皮质激素的分泌
    C.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D. 缩手反射
    【答案】D
    【分析】下丘脑的功能有:①感受:感受渗透压,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刺激,促使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从而调节水盐平衡,A正确;
    B、皮质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调节糖皮质激素的分泌,B正确;
    C、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 - 垂体 - 甲状腺轴的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正确;
    D、缩手反射是一种简单的非条件反射,其反射弧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这个过程不需要下丘脑参与,D错误。
    故选D。
    2. 健康人的内环境中通常会出现的物质是( )
    A. 神经递质B. 丙酮酸C. 糖原D. 血红蛋白
    【答案】A
    【分析】血浆、淋巴液、组织液中物质,即内环境的成分: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液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A、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即组织液,属于内环境成分,A正确;
    B、正常情况下,丙酮酸是呼吸的中间产物,在细胞内,不会出现在内环境中,B错误;
    C、糖原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肝糖原存在于肝细胞中,肌糖原存在于肌细胞中,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在内环境中,C错误;
    D、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在内环境中,D错误。
    故选A。
    3. 阿尔兹海默症(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神经细胞不能及时降解异常聚集蛋白及功能损伤的细胞器,造成细胞损伤。该病可能是下列哪种细胞器功能障碍导致 ( )
    A. 线粒体B. 高尔基体C. 溶酶体D. 核糖体
    【答案】C
    【分析】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车间”。
    【详解】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阿尔兹海默症(AD)的神经细胞不能及时降解异常聚集蛋白及功能损伤的细胞器,造成细胞损伤,该病可能是溶酶体功能障碍导致的,C正确。
    故选C。
    4. 下列哪一组病症均是由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 )
    A. 地方性甲状腺肿和白化病
    B. 糖尿病和苯丙酮尿症
    C. 血友病和红绿色盲
    D. 呆小症和侏儒症
    【答案】D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时会导致人体患相应的疾病。
    【详解】A、地方性甲状腺肿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引起的,而白化病属于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病,A错误;
    B、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苯丙酮尿症属于遗传病,不是由于激素分泌异常引起,B错误;
    C、血友病和红绿色盲均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是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C错误;
    D、呆小症是因为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侏儒症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D正确。
    故选D。
    5. 人在寒冷环境中时体内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
    A.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B. 骨骼肌战栗
    C. 在下丘脑中产生冷觉D. 皮肤中毛细血管收缩
    【答案】C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BD、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增加,骨骼肌战栗从而增加产热,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散热量下降,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ABD不符合题意;
    C、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大脑皮层中产生冷觉,C符合题意。
    故选C。
    6.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HIV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
    B. 检测相应抗体可以确定是否感染过HIV
    C. 被HIV感染的人更容易患恶性肿瘤
    D. 与艾滋病人共进午餐会感染HIV
    【答案】D
    【分析】(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A、辅助性T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具有HIV的特异性受体,因此HIV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A正确;
    B、HIV侵入人体后引起人体产生体液免疫,检测是否产生相应的抗体是检测HIV是否侵入人体的手段之一,B正确;
    C、由于艾滋病人的免疫功能大大降低,因此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比率与健康人相比较高,C正确;
    D、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和艾滋病人握手、共餐不会感染HIV,D错误。
    故选D。
    7.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炭化野生稻粒,证明我国先民早就开始了野生稻驯化。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现代稻产量不断提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炭化稻粒是研究水稻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B. 野生水稻经长期驯化产生了人类需要的突变
    C. 长期驯化可能会降低水稻的遗传多样性
    D. 长期驯化定向改变了水稻进化的方向
    【答案】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
    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因此炭化稻粒是研究水稻进化最直接的证据,A正确;
    B、突变是不定向的,B错误;
    C、自然选择通常选择出的是适应环境条件的类型,而人工选择选择的通常是对人类有利的类型,故人工选择在水稻驯化过程中可能会降低水稻的遗传多样性,C正确;
    D、人工选择选择的通常是对人类有利的类型,因此长期驯化即人工选择定向改变了水稻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B。
    8. 如图甲、乙、丙表示人体内的细胞,A、B、C代表细胞生活的三种液体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丙的种类最多
    B. 甲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只有A
    C. C中蛋白质含量高于B
    D. B中的气体进入丙中要穿越2层生物膜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C单向箭头指向A,A单向箭头指向B,说明A为淋巴(液)、B为血浆、C为组织液。
    【详解】A、C为组织液,其内生活大量各种组织细胞,种类最多,A正确;
    B、A为淋巴(液),其内生活有淋巴细胞,在淋巴管内时,淋巴细胞的直接内环境为淋巴液,淋巴细胞随着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后,淋巴细胞的直接内环境为血浆,B错误;
    C、B表示的是血浆,血浆中的蛋白质比C组织液中的多,C错误;
    D、B表示的是血浆,血浆中的气体进入丙组织细胞中先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再穿过组织细胞1层膜,共要穿越3层生物膜,D错误。
    故选A。
    9. 如图表示H+和蔗糖进出植物细胞的方式。据图分析,下列实验处理中,可使蔗糖进入细胞速率加快的是( )

    A. 降低细胞外蔗糖浓度
    B. 降低细胞质H+浓度
    C. 降低ATP合成酶活性
    D. 降低膜上协同转运蛋白数量
    【答案】B
    【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需要载体;主动运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详解】AB、据图可知,H+通过质子泵运出细胞需要消耗ATP,说明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即H+分布是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而蔗糖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借助H+浓度势能实现的,故降低细胞质H+浓度能够加大势能,从而使蔗糖进入细胞速率加快,而降低细胞外蔗糖浓度不利于蔗糖运输,A错误,B正确;
    C、降低ATP合成酶活性会影响,H+跨膜运输进而影响蔗糖运输,C错误;
    D、蔗糖跨膜运输需要转运蛋白协助,降低膜上协同转运蛋白数量会导致蔗糖运输减慢,D错误。
    故选B。
    10. 脑和脊髓中有各种神经中枢,控制着机体的生命活动。如图为各级中枢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成年人控制排尿反射的中枢在③⑤
    B. 将②切断可单独研究⑤的功能
    C. 某人因撞击导致呼吸骤停可能是①损伤
    D. 某人走路经常摔跤可能④先天发育不全
    【答案】C
    【分析】据图示脑的结构可知,①为下丘脑,②为脑干,③为大脑皮层,④为小脑,⑤为脊髓。
    【详解】A、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在大脑皮层,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A正确;
    B、切断动物脊髓与脑的联系可排除大脑对脊髓的影响,单独研究脊髓的功能,脑干是脑的组成部分,下部与脊髓相连,所以将②脑干切断可单独研究⑤脊髓的功能,B正确;
    C、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故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C错误;
    D、人脑中的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走路经常摔跤可能④小脑先天发育不全,D正确。
    故选C。
    据图分析,完成下列小题。
    如图为胞内寄生菌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免疫调节过程图,其中甲、乙、丙表示免疫细胞或免疫物质,①、②、③、④表示免疫过程。
    11. 下列关于图中免疫细胞或免疫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属于淋巴细胞,能识别抗原
    B. 一种T淋巴细胞表面只有一种抗原-MHC受体
    C. 与浆细胞相比,甲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
    D. 乙有两个与不同抗原分子特异性结合的位点
    12. 下列有关免疫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通过过程①清除抗原属于第一道防线
    B. 过程②和③的增殖分化主要发生在淋巴结中
    C. B细胞进行过程③只需受过程④的作用
    D. 丙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答案】11. B 12. B
    【分析】(1)记忆细胞的功能是抗原消失很长时间后,记忆细胞还保留对该抗原的记忆,当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会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快速进行免疫应答;
    (2)题图分析,图中甲是记忆细胞,乙是抗体,丙是细胞毒性T细胞;②属于细胞免疫的过程,④③属于体液免疫。
    【11题详解】
    A、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等,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
    B、一种T淋巴细胞表面只有一种抗原-MHC受体,这样才能特异性地识别一种抗原,B正确;
    C、浆细胞能分泌抗体,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其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比记忆细胞更发达,C错误;
    D、乙为抗体,一个抗体分子有两个与相同抗原分子特异性结合的位点,D错误。
    故选B。
    【12题详解】
    A、吞噬细胞通过过程①清除抗原属于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等,A错误;
    B、过程②和③分别是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分化,主要发生在淋巴结等免疫器官中,B正确;
    C、B细胞进行过程③除了受过程④(淋巴因子)的作用,还需要抗原的刺激,C错误;
    D、丙(细胞毒性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不是细胞坏死,D错误。
    故选B。
    13. 某科研小组欲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进行了如下实验,其中实验组1、2、3、4的2,4-D浓度分别为a、b、c和0,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根据该实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浓度可能抑制生长
    B. 2,4-D的浓度大小可能是:c>a>b
    C. 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a与c之间
    D. 不同浓度的2,4-D生根效果不同
    【答案】B
    【分析】分析实验设置可知,实验中的清水组为实验的对照组,根据图中的平均生根数看出,1、2两组生根数均高于清水组4,即该浓度具有促进生根的作用且2组2,4-D浓度促进效果更好,而3组的生根数小于清水组4,因此该浓度具有抑制生根的作用。
    【详解】A、由图可知,实验组1的2,4-D浓度分别为a,1组生根数高于清水组4,说明a浓度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A错误;
    B、根据图中的平均生根数看出,1、2两组生根数均高于清水组4,即该浓度具有促进生根的作用且2组2,4-D浓度促进效果更好,而3组的生根数小于清水组4,因此该浓度具有抑制生根的作用,即2,4-D对插条生根具有两重性,因此2,4-D的浓度大小可能是:c>a>b,B正确;
    C、由于2,4-D对插条生根具有两重性,因此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不一定在a与c之间,因为c浓度已抑制了生根,C错误;
    D、2,4-D对植物的生长具有最适浓度,在最适浓度的两侧可能存在两种不同浓度对插条生根的作用相同,D错误。
    故选B。
    14. 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区域可能刚恢复静息电位
    B. 乙区域与丙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丙
    C. 此时丙区域的电位差是靠K+外流维持的
    D. 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一定是双向的
    【答案】D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丙区域是静息电位,乙区域是动作电位。
    【详解】A、甲区域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可能刚恢复静息电位,也有可能是兴奋还没传导到时所保持的静息电位,A正确;
    B、由图可知,乙区域膜内为正电位而丙区域膜内为负电位,电流是从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乙区域与丙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丙,B正确;
    C、丙区域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处于静息状态,是靠K+外流维持的,C正确;
    D、因图示为一段轴突,若处于离体状态,则兴奋的传导有可能是双向的;若为反射弧上的一段,则兴奋传导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D。
    15. 除了边解旋边转录外,细胞还存在如图所示的高效转录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链的下端是RNA的5′端
    B. RNA聚合酶的移动方向从左到右
    C. (A+C)/(G+U)的比值在①链和②链中互为倒数
    D. 转录完成形成的RNA不一定作为翻译的模板
    【答案】C
    【分析】图示表示转录过程,转录时,RNA的延伸方向是5′→3′,因此模板DNA链的方向为3′→5′。
    【详解】A、由图可知右侧的RNA链较左侧长,表明转录的方向是从DNA链的左端往右端进行,所以图中DNA链的左端是3′端,RNA链①的下端为5′端,A正确;
    B、由A选项可知,转录的方向是从DNA链的左端往右端进行,因此RNA聚合酶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到右,B正确;
    C、①链和②链均由相同的DNA模板链转录而来,两者的(A+C)/(G+U)的比值相等,C错误;
    D、转录的产物是RNA,通常包括mRNA、tRNA和rRNA,只有mRNA才能作为翻译的模板,D正确。
    故选C。
    16. 如图为应急状态下和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的调节机制,其中TRH、TSH、TH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寒冷刺激时垂体合成的TSH经定向运输作用于甲状腺
    B. 若人体吸收的I-过少,反馈调节促进TRH和TSH的合成
    C. 应急情况下GHRIH的含量会增加,进而促进垂体分泌TSH
    D. 在应急状态下机体通过神经调节可快速获得高水平的TH
    【答案】D
    【分析】当身体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种调节方式为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
    【详解】A、垂体合成的TSH是通过体液运输到甲状腺的,而不是定向运输,A错误;
    B、人体吸收的I-过少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但是不是促进TRH和 TSH的合成,B错误;
    C、应急情况下GHRIH的含量会增加,GHRIH是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它会抑制垂体分泌TSH,C错误;
    D、在应急状态下机体通过交感神经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迅速,可快速获得高水平的TH,D正确。
    故选D。
    17. 长日照植物开花需日照长于某临界值,短日照植物开花需日照短于某临界值。如图表示研究某短日照植物的开花与光周期的关系。根据实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控制植物开花及其他光周期现象的是夜长
    B. 短日照植物临近开花时,夜间照光会推迟开花
    C. 在暗期对长日照植物不断闪光可使其推迟开花
    D. 白天遮光数小时可使菊花(短日照植物)在夏天开花
    【答案】C
    【分析】(1)某些植物要求经历一定的光周期才能形成花芽,继而才能开花
    (2)短日照植物:要求经历一段白昼短于一定长度、黑夜长于一定长度(称为临界暗期)的时期才能开花的植物。通俗的说,就是植物必须要经历一段每天保证有足够长的黑暗环境然后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菊花须满足少于10小时的日照才能开花。延长黑暗时间有利于成花。这一类植物多半起源于低纬度热带地区,也包括一些在温带地区早春或晚秋开花的庭园花卉和野花。如大豆、水稻、玉米、粟、菊花、苍耳等。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间断黑暗,不开花,说明控制开花的因素是持续不断的夜间的长度,A正确;
    B、短日照植物需要处于较长的连续黑暗的环境才能开花,在短日照植物临近开花季节,夜间照明会使开花时间推迟,B正确;
    C、长日照植物开花的条件是较短的黑暗时间,若将实验植物换成长日照植物,在暗期内不断闪光,打破了连续的黑暗时间,使连续的黑暗时间变短,满足长日照植物开花条件,长日照植物会提前开花,C错误;
    D、将菊花 (短日照植物) 每天遮光数小时,满足了其开花所需的连续黑暗条件的需求,可以使其在夏天开花,D正确。
    故选C。
    18. 人体脊髓前角内有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称之为闰绍细胞。破伤风毒素是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神经蛋白毒素,可以抑制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相关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表示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表示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A. 图中至少包含一条完整的反射弧
    B. a处给予适宜刺激,在d处检测不到兴奋
    C. 图中闰绍细胞的受损可以防止肌肉过度兴奋
    D. 人体感染破伤风杆菌后,可能表现为肌肉痉挛
    【答案】D
    【分析】题图分析:a处兴奋时,一方面: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引起肌肉收缩;另一方面,兴奋传到闰绍细胞,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肌肉收缩。通过这两个途径实现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
    【详解】A、一条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图中未显示出感受器,未包含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
    B、a处给予适宜刺激,可通过c传到d,在d处可检测到兴奋,B错误;
    C、机体内,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时,闰绍细胞接受c处传来的兴奋,产生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可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防止肌肉过度兴奋,若闰绍细胞的受损,就难以防止肌肉过度兴奋,C错误;
    D、破伤风杆菌释放的破伤风毒素可以抑制感染者的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导致出现肌肉持续性收缩(肌肉痉挛)现象,D正确。
    故选D。
    19. 某种动物(2N=4)的基因型为AaBbXTY,其中A、B在一条常染色体上。该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甲、乙、丙、丁四个精细胞,甲和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丙和丁来自另一个正常分裂的次级精母细胞。已知甲的基因型是AbXTXT,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A(a)、B(b)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细胞乙的基因型是AB,丁的基因型是abY
    C. 产生甲的次级精母细胞含1个或2个染色体组
    D. 产生甲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B
    【分析】在减数第一次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若精子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或等位基因,则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异常,若精子中含有相同的基因,则说明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裂异常。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A和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所以基因A(a)、B(b)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产生甲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XTXT或AabbXTXT,可见与甲同时产生的精细胞乙的基因型为AB或ab,则产生丁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YY或AaBBYY,因此丁的基因型可能是abY,B错误;
    C、初级精母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次级精母细胞只含1或2个染色体组(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含有1个染色体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C正确;
    D、甲的基因型为AbXTXT,含有相同的基因,说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异常,姐妹染色单体未正常分离,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同时根据题干信息,A和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而甲的基因型为AbXTXT,说明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互换,发生了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B。
    20. 干旱可诱导植物体内脱落酸(ABA)增加,以减少植物体失水,N是与ABA生物合成有关的关键酶,在干旱促进ABA合成的过程中,分泌型短肽(C)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干旱条件下ABA合成的机制,某小组用微量(0.1μml·L-1)的ABA或C分别处理拟南芥根部后,检测叶片气孔开度,结果如图1所示,N基因表达量相对值和ABA含量如图2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施用C降低叶片气孔开度的效果比施用等量ABA弱
    B. 干旱条件下,N基因的表达量增加,促进ABA合成
    C. C通过抑制N基因的表达来影响ABA的合成
    D. 植物适应干旱条件是基因选择性表达调控的结果
    【答案】C
    【分析】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详解】A、从图1可以看出,施用ABA后叶片气孔开度比施用C后叶片气孔开度更小,这意味着施用C降低叶片气孔开度的效果比施用等量ABA弱,A正确;
    B、由图2可知,干旱处理后N基因表达量相对值增加,ABA含量也增加,所以干旱条件下,N基因的表达量增加,促进ABA合成,B正确;
    C、从图2中可以看到,C处理后N基因表达量相对值增加,ABA含量也增加,说明C不是通过抑制N基因的表达来影响ABA的合成,C错误;
    D、在干旱条件下,植物体内相关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如N基因表达量变化等,从而使植物适应干旱环境,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调控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共60分)
    21. 短道速滑是一项需要勇气和技巧的运动,在赛场上,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会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去,该行为需要机体各系统协调完成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回答下列问题:
    (1)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后迅速出发属于_________反射,精准完成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反应速度的快慢与该结构内_________数量有关。
    (2)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机体内_________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为满足细胞呼吸所需,机体内各种组织细胞不断地从_________等细胞外液中获取O2;同时大量产生的CO2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排出CO2,这属于_________调节机制(填“正反馈”或“负反馈”)。
    (3)比赛过程中,运动员需要消耗大量有机物以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一段时间后机体出现面色发红、大量排汗等现象,这是由于_________和汗腺大量分泌汗液,以此来增加散热维持体温稳定。随着能量的消耗,运动员血糖浓度开始降低,机体内_________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促进_________,使血糖含量上升,以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
    (4)比赛结束,运动员因出汗丢失大量水分,此时机体内抗利尿激素含量_________,减少排尿;同时运动员的心跳仍然很快,情绪久久不能恢复,说明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具有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1)①. 条件 ②. 反射弧 ③. 突触或神经元
    (2)①. 交感 ②. 血浆、淋巴、组织液 ③. 负反馈
    (3)①. 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 ②. 胰岛A细胞 ③. 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4)①. 增多##升高 ②. 作用时间长
    【分析】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成甘油三酯等;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葡萄糖。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主要是促进血糖的来路,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而具有拮抗作用;肾上腺素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而共同作用使血糖升高;
    渗透压平衡调节过程:体内水少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神经调节作用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较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较长。
    【解析】(1)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后迅速出发属于条件反射。因为这是运动员经过训练后,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反射活动;精准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任何一部分受损,反射都不能完成;反应速度的快慢与反射弧内突触或神经元数量有关。因为突触处存在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化,这个过程相对耗时,突触或神经元数量越多,传递时间越长,反应速度可能越慢;
    (2)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机体内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支气管扩张等,以适应机体在运动时的需求;机体内各种组织细胞不断地从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细胞外液中获取O2,氧气可以通过扩散作用进入组织细胞,大量产生的CO2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排出CO2,这属于负反馈调节机制。因为当体内CO2浓度升高时,通过调节使CO2浓度降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这种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
    (3)比赛过程中,运动员需要消耗大量有机物以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一段时间后机体出现面色发红、大量排汗等现象,这是由于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和汗腺大量分泌汗液,以此来增加散热维持体温稳定。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可以增加散热面积,汗腺分泌汗液,汗液蒸发也会带走热量。随着能量的消耗,运动员血糖浓度开始降低,机体内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含量上升,以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
    (4)比赛结束,运动员因出汗丢失大量水分,此时机体内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减少排尿。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同时运动员的心跳仍然很快,情绪久久不能恢复,说明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具有作用时间长的特点。
    22. 干旱胁迫会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作物减产。科研人员用浓度为20%的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胁迫,研究在干旱胁迫下外源油菜素内酯(BR)对玉米幼苗光合速率的影响,从而揭示了干旱胁迫下BR对玉米光合作用的保护机制,结果如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条件下,若提高CO2浓度,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5/C3的比值会_________。
    (2)据表分析:BR组胞间CO2浓度较高的原因是_________,说明BR能_________(填“缓解”或“加重”)干旱胁迫对玉米光合速率的影响。从气孔导度角度分析,BR可能与玉米体内_________(激素)之间呈拮抗作用。
    (3)叶绿体中的D1蛋白通常能与叶绿素结合形成光合复合体(PSⅡ),D1蛋白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____上。D1蛋白能修复被破坏的PSⅡ,研究人员研磨各处理组的玉米叶片,提取并检测D1蛋白的含量,结果如图1所示。干旱胁迫下,BR对光合作用的保护机制是_________。

    (4)为促进玉米增产,某实验小组采用了隔行去雄、去顶叶的方法,实验分组和产量数据如图3。

    ①依据图2顶叶、雄穗、雌穗的位置关系,推测玉米去雄能增产的原因是_________。
    ②下列对图3所示的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哪几项?_________。
    A.第1顶叶的光合产物可能主要供给雄穗
    B.第2、3顶叶的光合产物可能主要供给雌穗
    C.去雄后适量去除顶叶,能提高玉米产量
    D.去除顶叶过多,会造成玉米产量下降
    【答案】(1)变小或减小
    (2)①. BR促进气孔开放使进入叶片的CO2量增多且大于因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 ②. 缓解 ③. 脱落酸
    (3)①. 类囊体薄膜 ②. BR能提高叶绿体内D1蛋白的含量(防止叶绿体内D1蛋白含量减少)
    (4)①. 增加叶片光合产物向雌穗的运输 ②. ABCD
    【分析】由表可知,PEG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相对对照组减小,而BR组、PEG+BR组相对PEG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有所上升,说明BR会促进叶片气孔开放,使进入叶肉细胞的CO2增多,提高光合速率。
    分析图2,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自然状态下可以进行自由交配。分析图3,自变量是去雄后对去顶叶的数量,因变量是玉米的产量。
    【解析】(1)若适当提高CO2浓度,短时间内CO2的固定速率加快,使C3的生成量增多,C5的消耗量增多而生成量不变,则C5/C3的值将降低。
    (2)与PEG组相比,PEG+BR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都较大,因此BR会促进叶片气孔开放,使进入叶肉细胞的CO2增多,提高光合速率,BR能缓解干旱胁迫对玉米光合速率的影响。脱落酸促进气孔关闭,可以降低叶片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提高植株的抗旱性,所以BR可能与玉米体内脱落酸之间呈拮抗作用。
    (3)叶绿素位于类囊体薄膜上,而D1蛋白通常能与叶绿素结合形成光合复合体,说明D1蛋白分布在叶绿类囊体薄膜上,与PEG组相比,PEG+BR组的D1蛋白含量较高,有利于修复被破坏的PSⅡ。
    (4)杂交工作中,去雄可以防止植物自身雄蕊上的花粉落入雌蕊上发生自交,能增加叶片光合产物向雌穗的运输。
    A、从柱形图可知,去掉第1顶叶后产量很高,说明将光合产物供给雌蕊的可能不是第1顶叶,而第1顶叶的光合产物可能主要供给雄穗,A正确;
    B、从柱形图可知,去掉第2、3顶叶后产量降低高,说明将光合产物供给雌蕊,B正确;
    C、适量去除顶叶,能改善雌穗周边叶片的光照,从而提高产量,C正确;
    D、去除顶叶过多,会降低光合面积,减少光合产物积累,造成产量下降,D正确。
    故选ABCD。
    23. 尼古丁俗称烟碱,会使人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和成瘾性,图1表示与成瘾有关的多巴胺神经元(a)与GABA能神经元(b)之间构成的突触;图2为电刺激神经元b,在神经元a上测得的膜电位变化曲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图2分析,神经元b释放的GABA是_________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上静息电位的绝对值_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或“基本不变”)。
    (2)在成瘾行为形成过程的研究中发现,尼古丁会与a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a大量释放多巴胺,使c兴奋,从而在_________(结构)产生愉悦感;同时尼古丁会_________(填“降低”或“提高”)乙酰胆碱受体的敏感性,使c不容易产生兴奋,必须通过增大尼古丁的摄入量才能产生兴奋,这样就启动机体成瘾机制;从突触的结构看,尼古丁成瘾机制还可能与c突触后膜上_________有关。
    (3)另有调查发现,吸烟人群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研究人员对此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一:香烟中的尼古丁作用于胰岛β细胞,减少胰岛素的释放;
    假设二:香烟中的尼古丁作用于胰岛素的靶细胞,使其产生“胰岛素抵抗”。
    为验证上述两种假设,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随机均分成两组,实验组注射一定浓度的尼古丁,对照组注射_________,连续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比较两组小鼠血液中_________。若_________,说明假设二正确。
    (4)为戒除尼古丁对机体的危害,科研人员经过一些研究发现有氧运动对尼古丁戒断有一定的作用,实验结果如下:图3是实验后各组实验鼠寻求用药行为的测试结果,图4是实验后对各组实验鼠的神经元(a)的突触后膜进行电流测试的结果。(注:生理盐水+安静组(SS组)、生理盐水+运动组(SE组)、尼古丁+安静戒断组(NS组)、尼古丁+运动戒断组(NE组);CPP,即成瘾者的寻求用药的行为,CPP得分越高,代表戒断期寻求用药行为越强烈)
    ①据图3分析可知:与安静戒断组相比,有氧运动可_________(填“减少”或“增加”)成瘾者戒断期寻求用药的行为。
    ②据图4分析可知:有氧运动(NE组)能使尼古丁戒断模型鼠神经元(a)接受的GABA输入_________,对神经元(a)的抑制作用_________(填“减弱”或“增强”或“无明显影响”)。
    (5)长期摄入尼古丁的人群体重会下降,而尼古丁戒断后体重会增加,其机理是:尼古丁能够刺激下丘脑神经细胞,当尼古丁戒断后,通过交感神经对肾上腺的作用减弱,_________(激素)分泌量减少,降低了基础代谢率,使有机物消耗减少;同时副交感神经作用增强,促进_________,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有机物摄入增多。
    【答案】(1)①. 抑制 ②. 变大
    (2)①. 大脑皮层 ②. 降低 ③. 多巴胺受体数量减少或多巴胺受体敏感性下降
    (3)①. 等量生理盐水 ②. 胰岛素含量 ③. 实验组的胰岛素含量高于对照组
    (4)①. 减少 ②. 减少 ③. 减弱
    (5)①. 肾上腺素 ②. 肠道蠕动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3)传递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1)GABA引起氯离子内流,使得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导致突触后膜难于产生动作电位,所以GABA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2)多巴胺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使机体产生强烈的愉悦感和正性强化作用,因此推测成瘾性药物会增强多巴胺神经元中多巴胺的释放,使机体在大脑皮层产生强烈的愉悦感和正性强化作用从而启动成瘾机制。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药物成瘾机制使还可能与突触后膜多巴胺受体的减少有关。
    (3)该实验目的是探究:香烟中的尼古丁作用于胰岛B细胞,减少胰岛素的释放还是“烟中的尼古丁会作用于胰岛素的靶细胞,使其产生“胰岛素抵抗”,该实验自变量为是否用尼古丁处理,因变量为胰岛素含量,故实验思路如下:将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若干小鼠随机等分为两组,实验组注射一定浓度的尼古丁注射液,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并比较两组小鼠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若实验组的胰岛素含量高于对照组,则说明香烟中的尼古丁作用于胰岛素的靶细胞,使其产生“胰岛素抵抗”。
    (4)本实验要探究有氧运动对尼古丁戒断模型VTA多巴胺神经元GABA输入的调节作用,自变量为是否有氧运动,因变量为CPP得分,实验对象是成瘾模型鼠,NS、NE组小鼠第2、4、6、8天注射尼古丁(0.5mg/kg),在第3、5、7、9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SS、SE组小鼠每天注射生理盐水,这属于成瘾模型鼠和对照组小鼠的建立。本实验自变量为是否有氧运动,SE组和NE组小鼠连续2周进行有氧运动干预是实验组,那么对照组SS组和NS组应该保持安静。CPP得分越高,代表戒断期寻求用药行为越强烈,据图可知,与SS和SE组相比,NE和NS组CPP得分高,说明有氧运动可减少尼古丁成瘾小鼠戒断期的寻求用药行为。据图4可知,与SS组相比,NS组GABA所产生的突触后电流较大,推测古丁戒断会增强VTA多巴胺神经元接受的GABA输入。与SE组相比,NE组GABA所产生的突触后电流最较小,推断有氧运动能使尼古丁戒断小鼠VTA多巴胺神经元接受的GABA输入减少。
    (5)交感神经可以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还可以使肠胃的蠕动减慢,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尼古丁能够刺激下丘脑神经细胞,当尼古丁戒断后,通过交感神经对肾上腺的作用减弱,肾上腺素分泌量减少,降低了基础代谢率,使有机物消耗减少;同时副交感神经作用增强,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有机物摄入增多。
    24. 图1是两个家系中甲(基因A/a)、乙(基因B/b)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控制这两种遗传病的基因均不在Y染色体上;图2是这两个家系部分成员的相关基因条带图谱,条带①②对应甲病的基因,条带③④对应乙病的基因,条带不同代表基因种类不同,同时条带种类也能显示每个个体是否为纯合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和图2可知,乙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推测图2中的条带②、③分别对应基因_________,则Ⅱ-2的基因型对应图2中的条带有_________。
    (2)若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400,则Ⅱ-1与一位正常男性婚配,生育一个患甲病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_,生育一个患乙病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_。
    (3)若Ⅰ-4再次怀孕,欲判断Ⅱ-6是否会患这两种病,可以用下列哪些技术进行诊断?_________
    A. 染色体核型检查B. 羊膜腔穿刺技术检查
    C. 绒毛细胞检查D. 性别检查
    (4)Ⅱ-4男孩经手术治疗后恢复了健康,若他成年后与一位表型正常的女子结婚(未做过手术),他们的孩子仍有可能患乙病,说明理由?_________
    【答案】(1)①.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 a、b(或a、Xb)③. ①②③④
    (2)①. 1/42 ②. 1/4
    (3)BC (4)手术改变的是Ⅱ-4的表型,未改变其基因型,其体细胞基因型仍为XbY,表型正常的女性基因型可能是XBXb,二者可能生出基因型为XbXb或XbY的患乙病的孩子。
    【分析】由图1可知,Ⅰ-1和Ⅰ-2正常,Ⅱ-1患甲病,且为女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和Ⅰ-2正常,Ⅱ-4患乙病,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结合图2可知,Ⅰ-1只含一个关于乙病的基因,Ⅰ-2含有两个关于乙病的基因,说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为AaXBY,Ⅰ-2为AaXBXb。
    【解析】(1)由图1可知,Ⅰ-1和Ⅰ-2正常,Ⅱ-1患甲病,且为女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和Ⅰ-2正常,Ⅱ-4患乙病,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结合图2可知,Ⅰ-1只含一个关于乙病的基因,Ⅰ-2含有两个关于乙病的基因,说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为AaXBY,Ⅰ-2为AaXBXb,因此可推测图2中条带①②③④分别对应基因为A、a、b、B,即图2中的条带②、③分别对应基因a、b;Ⅱ-2、Ⅱ-3正常,出现两病同患的儿子,因此Ⅱ-2、Ⅱ-3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则Ⅱ-2的基因型对应图2中的条带有①②③④。
    (2)若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400,即aa为1/400,可得a为1/20,A为19/20,AA:Aa=(19/20×19/20:2×19/20×1/20)=19:2,对于甲病,Ⅱ-1是患者,基因型为aa,因此Ⅱ-1与一位正常男性婚配,生育一个患甲病男孩(aa)的概率为2/21×1/2×1/2=1/42;对于乙病,据图2可知,Ⅱ-1为XBXb,其与一位正常男性XBY婚配,生育一个患乙病男孩XbY的概率为1/2×1/2=1/4。
    (3)由题意可知,甲、乙两种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可通过检测基因是否正常进行判断是否患病,可以采用羊膜腔穿刺技术检查和绒毛细胞检查,BC正确,AD错误。
    故选BC。
    (4)结合图1,据图2可知,Ⅱ-4的基因型为XbY,手术治疗不影响基因型,正常的女子的基因型可能为XBXb,二者可能生出基因型为XbXb或XbY的孩子,所以Ⅱ-4成年后与一位表型正常的女子结婚(未做过手术),他们的孩子有可能患乙病。
    25.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传染病。接种乙脑疫苗是防治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科研人员对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在机体内的免疫效果进行了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乙脑疫苗作为_________进入小鼠体内,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这种免疫方式是_________(填“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
    (2)取健康小鼠分为六组,每组20只。以原液、103、104、105倍稀释的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原液对小鼠进行皮下注射获得免疫小鼠,几天后,每组选取10只小鼠抽取血清进行稀释,测量达到标准抗原抗体反应效果的血清稀释倍数,所得平均值见表,以此反映小鼠的抗体水平。
    (注:血清稀释倍数越大,代表机体产生抗体的效果越好。)
    ①实验中自变量为_________。
    ②据表分析可知,两种疫苗都能诱导_________免疫的发生,且随着减毒活疫苗稀释倍数的增加抗体水平_________。
    (3)为测定两种乙脑疫苗的实际免疫效果,研究人员从A-F组中每组取10只已免疫的小鼠,分别注射_________,观察14天,记录小鼠的存活数量,结果如图。
    据图分析,A组与E组的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研究人员推测:与注射灭活疫苗相比,注射减毒活疫苗可能引发机体产生较强的细胞免疫。为验证上述推测,科研人员选取(2)中_________两组与A组免疫小鼠做对照,从三组小鼠的脾脏中提取_________,与靶细胞混合培养,4小时后测定靶细胞的_________。若_________,则说明上述推测正确。
    【答案】(1)①. 抗原 ②. 主动免疫
    (2)①. 疫苗的种类和不同稀释度(稀释倍数)的减毒活疫苗 ②. 体液 ③. 降低
    (3)①. 等量活的乙脑病毒 ②. 减毒疫苗免疫效果高于灭活疫苗 ③. E组和F组 ④. T淋巴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⑤. 靶细胞的存活率 ⑥. 靶细胞的存活率F组>E组>A组
    【分析】从题中表格中A~F组的处理情况可以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疫苗的种类、不同稀释倍数的减毒活疫苗。在能发生免疫反应的前提下,血清稀释的倍数越大,说明之前注射的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效果越好。所以从B组~D组效果是越来越差,这就说明随减毒活疫苗稀释倍数的增加抗体水平在下降。从表中A~D组可以看出,乙脑减毒活疫苗可以诱导体液免疫,从表中E组可以看出,乙脑灭活疫苗也可以诱导体液免疫。
    【解析】(1)乙脑疫苗进入小鼠体内,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为主动免疫。
    (2)①根据“以原液、103、104和105倍稀释的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原液对小鼠进行皮下注射获得免疫小鼠”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疫苗种类、不同稀释倍数的减毒活疫苗。
    ②分析表中信息可知:与F组相比,两种疫苗都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说明都能诱导体液免疫机制的发生。A~D 组血清稀释倍数的数值随着减毒活疫苗稀释倍数的增加而下降,这说明随减毒活疫苗稀释倍数的增加,抗体水平在下降。
    (3)要检测注射乙脑疫苗的效果,需将等量活的乙脑病毒注入小鼠体内,依据小鼠的存活情况来判断。表中信息显示A组和E组的血清稀释倍数均为 40(倍数一致),说明血清中抗体水平一致,但曲线图却显示A 组小鼠的存活数量比E组小鼠的高,即A组实际免疫效果却高于E组,据此推测减毒疫苗免疫效果高于灭活疫苗。表中不做处理的F组为对照组。依据实验遵循的对照原则,为验证上述推测,应取 A、E、F三组小鼠的细胞毒性T细胞分别攻击靶细胞,一段时间后检测靶细胞的存活率(死亡率)。若上述推测正确,即减毒活疫苗相比,灭活疫苗能更好的激发人体的细胞免疫,则靶细胞的凋亡率是 A组>E组>F组,因此靶细胞的存活率F组>E组>A组。
    组别
    检测指标
    净光合速率
    (μmlCO2·m-2·s-1)
    气孔导度
    (μmlH2O·m-2·s-1)
    胞间CO2浓度
    (μmlCO2·m-2·s-1)
    对照组
    28.85
    0.177
    213.67
    PEG组
    16.03
    0.126
    129.44
    BR组
    27.12
    0.294
    240.94
    PEG+BR组
    18.56
    0.174
    168.52
    组别
    注射物
    血清稀释倍数
    A组
    乙脑减毒活疫苗
    原液
    40
    B组
    103倍的稀释液
    10
    C组
    104倍的稀释液
    10
    D组
    105倍的稀释液

    相关试卷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含答案 ):

    这是一份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含答案 ),共10页。

    生物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及答案:

    这是一份生物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及答案,共10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1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