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莱西市(五四制)九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莱西市(五四制)九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莱西市(五四制)九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莱西市(五四制)九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莱西市(五四制)九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莱西市(五四制)九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情景对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观看完中央电视台2024中秋晚会后,班级举行“一轮明月照家国”主题活动,请你参与活动设计和编排。
    活动一:明月寄乡情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这一夜月亮特别的圆,广袤的天空中那些古老的星宿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月光如水,虫吟呢喃,沿着潺潺流水的方向是遥远的故乡,记忆盈盈满满,儿时光影,尽是清澈的模样。皎洁的月光过滤掉了白天的嘻闹与聒噪,细风在芦苇荡拂来拂去,却不忍触晃出声响。一叶扁舟和竹篙轻轻平躺……河面在静谧中守候甜甜的期待,期待天边跃出的鱼肚白,期待山村第一声鸡鸣与狗吠,期待水桶与河面的第一声撞响。
    1.活动一语段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袤(mà)B.星宿(xiù)C.聒噪(tián)D.狗吠(fèi)
    2.语段中,画线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呢喃B.嘻闹C.芦苇D.竹篙
    【答案】1.C 2.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C.聒噪(tián)——guō。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B.嘻闹——嬉闹。故选B。
    活动二:明月话团圆
    3.下列语段中A、B、C、D四个画线句子,其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秋佳节,自古以来便是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刻。B在这个月圆之夜,无论人们身处何方,心中都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团圆的渴望。C“举杯邀明月,共话人间欢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家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还看到了中秋节的传统习俗。D愿每一个中秋都能带给人们满满的幸福和温暖,让爱和思念随着月光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A.AB.BC.CD.D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C.“不仅感受到了家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还看到了中秋节的传统习俗”语序不当,改为:不仅看到了中秋节的传统习俗,还感受到了家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故选C。
    活动三:明月照家国
    4.三秋恰半,桂子飘香。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不约而同。此时的你我,当明月高悬、千里澄辉之时,那浓厚的乡土情、家国义便会在心底酝酿与升腾,俯拾皆是。一轮圆月,朗照古今。因为月圆,人们对亲故团圆的祈盼更加根深蒂固;因为月圆,人们对家国圆满的共鸣更为强烈。这些最终沉淀为亘古不变的文化基因,滋养了深埋于大地的文化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心灵相通的密码、泱泱文脉赓续相传的薪火。
    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约而同B.俯拾皆是C.根深蒂固D.亘古不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不约而同”这句话中,“不约而同”使用错误。“中秋”是一个节日,不能说这个节日“不约而同”,因为这个词是用来描述人的行为或想法的一致性,不能用于形容节日本身;
    B.“俯拾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那浓厚的乡土情、家国义便会在心底酝酿与升腾,俯拾皆是”这句话里,“俯拾皆是”用法错误。“乡土情、家国义”是抽象的情感,不是可以弯腰捡起的具体物品,不能用“俯拾皆是”来形容情感在心底的状态;
    C.“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人们对亲故团圆的祈盼更加根深蒂固”中,“根深蒂固”用来形容人们对亲故团圆的祈盼不太合适。“根深蒂固”一般用于形容观念、思想等比较抽象且相对稳定不易改变的事物,“祈盼”更多表达一种愿望,二者搭配不当;
    D.“亘古不变”: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这些最终沉淀为亘古不变的文化基因”中,“亘古不变”使用正确。文化基因具有稳定性,从古代传承至今且不易改变,用“亘古不变”来形容是合适的。
    活动四:明月蕴诗情
    5.古人有诗云:隔千里兮共明月。明月被我们中国人赋予了万千情感,这些情感回荡在诗歌中,流连在我们的枕头边,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
    【答案】①千里共婵娟 ②月是故乡明 ③静影沉璧 ④晓镜但愁云鬓改 ⑤鸡声茅店月 ⑥人有悲欢离合
    6.阅读下面文段,从中筛选两条主要信息。(每一条不超20字)
    本报北京4月16日电(记者喻思南)中国科协16日在北京发布的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呈现提速增长趋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人力资源,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了发展基础。
    调查显示,东、中、西部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首次缩小。2023年,东、中、西部地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达到16.39%、13.12%和11.51%,较2022年分别提高1.08、1.15和1.24个百分点,科学素质地区不平衡情况得到改善。
    【答案】(1)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地区差距首次缩小。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信息。
    根据第一段中的“近年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呈现提速增长趋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人力资源”可得: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根据第二段中的“调查显示,东、中、西部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首次缩小”可得: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地区差距首次缩小。
    二、阅读(52分)
    (一)名著阅读(7分)
    7.下面对《艾青诗选》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艾青的诗歌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怀,其主旋律是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光明的歇颂。
    B.《艾青诗选》常借“太阳”表达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我爱这土地》中,诗人化身为鸟,抒发了自己对土地深沉的眷恋之情。
    C.《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艾青所作,抒发了艾青对抚养他的保姆一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之情,是他的成名作。
    D.《礁石》采用了写实的手法,描写了礁石在海浪一次次地冲击下,兀自屹立不动的形象特点。
    【答案】D
    【解析】D.《礁石》采用了象征手法,礁石象征中华民族,所以“《礁石》采用了写实的手法”的说法错误。
    8.《水浒传》中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下面两组人物性格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请任选一组,结合人物主要事件简要说说其人物性格的不同点。
    A.鲁智深和李逵 B.林冲和武松
    【答案】示例一:我选鲁智深和李逵。鲁智深三拳打死郑屠,巧妙脱身,可见其粗中有细。为护送林冲,大闹野猪林,可见其豁达明理;李逵回家背母,因粗心大意,母亲被老虎吃掉,可见其头脑简单。听说宋江夺了刘太公的女儿,不去求证,便直上梁山寻找宋江。可见其直爽率真。
    示例二:我选林冲和武松。林冲曾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有骁勇善战的一面。同时,一直安分守己的他却被高俅等人步步追杀,在沧州城牢营内,被里面的差拨骂得狗血淋头也没有抬头应答一句,待其发作后,再陪笑送礼,可见他又有隐忍退让的一面;武松英勇无畏、爱憎分明,他空手打死老虎、为兄报仇杀死西门庆和潘金莲,从这些情节中体现了武松勇猛、正直、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要求结合人物主要事件简要说说两组人物性格的不同点。可结合小说中的人物的主要事件,分析每个人物的个性特点。
    示例1:我选鲁智深和李逵。鲁智深在大闹五台山时表现出豪爽和不拘小节的性格;在救助金氏父女时,他展现了机智和正义感。而李逵的性格则在他的一些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在劫法场时,他表现出鲁莽和冲动,常常不顾后果地行事;在杀四虎时,他的直率和暴躁也显露无遗。两人都具有豪爽的共性,但鲁智深更为成熟和有策略,而李逵则更为直率和冲动。
    示例2:我选林冲和武松。林冲的性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他对命运的隐忍。林冲的性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他对命运的隐忍,这在多个事件中得以体现。首先,林冲在被高俅陷害后,虽然心中愤懑,但他选择隐忍,接受了发配沧州的命运。在途中,他忍受了押送公差的刁难和侮辱,始终没有反抗。其次,在沧州草料场被火烧时,林冲依然选择隐忍,直到被逼无路,才奋起反抗,最终走上梁山。相比之下,武松的性格则更为刚烈、敢作敢为。他出身贫寒,自小生活在底层社会,经历了许多欺凌和磨难。这种生活环境塑造了他对不公和不义的行为绝不妥协,有仇必报的性格。例如,在孟州城事件中,武松在杀死差人后返回孟州城,血溅鸳鸯楼,杀死罪魁祸首张都监等人,显示出他的果敢和决绝‌。
    (二)诗词阅读(6分)
    9.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遍尝壮志难酬的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B.“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栋楼》),这两句景物描写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萧条苍凉的氛围。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作者在经历人生的进退两难的磨难后,心态变得乐观豁达,以致产生了弄扁舟归隐的隐逸情怀。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逄席上见赠》)抒发了作者决心忘掉过去,开辟未来的振作之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里诗人是借典故表达自己仍期待有朝一日能被朝廷重用的愿望,而不是产生了弄扁舟归隐的隐逸情怀,所以本项理解不正确。
    10.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①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②畔杏园边③。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④。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圗。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请对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答案】①时间对比:诗中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②地点对比:去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湓江边度过。③情景对比:欢乐之景、乐游之情与冷清之景、思乡(愁苦)之情对比。
    【解析】这首诗通过对比昔年的北京长安与今年的江州湓浦,在同样的中秋夜里,同样的明月下,表现了作者由盛而衰、由安定幸福到流寓羁旅的生活变迁。诗人思念故乡、渴望团圆,对比手法强化了漂泊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清风明月虽似往年,却不再有昔日的欢聚之乐,反衬出无尽的寂寥和惆怅。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一、时间对比:诗中“昔年八月十五夜”与“今年八月十五夜”形成鲜明的时间对比。昔年代表着过去的时光,今年则是当下的时间。通过这种对比,强调出时间的流逝,以及诗人在不同时间下境遇的变化,往昔与现在的强烈反差,引发读者对诗人经历的好奇与同情。
    二、地点对比:“曲江池畔杏园边”和“湓浦沙头水馆前”形成地点上的对比。“曲江池畔杏园边”描绘的是京城中的繁华之地,那里充满了热闹、欢乐的氛围,是往昔诗人中秋佳节时所在之处;而“湓浦沙头水馆前”则是被贬之后身处的偏远之地,两者一繁华一冷清,体现出诗人从较好的处境到被贬谪的落差,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落寞与惆怅。
    三、情景对比:欢乐之景、乐游之情:从“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可以想象出,往昔的中秋之夜,在京城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有热闹的聚会、欢歌笑语,人们尽情游乐,那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诗人身处其中也是心情愉悦的,充满着乐游之情。
    冷清之景、思乡(愁苦)之情:“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表明如今的中秋夜,诗人处在湓浦沙头这个偏远之地,周围只有水馆相伴,一片冷清孤寂。“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圗”进一步体现出诗人在这种冷清中,思乡却望不见故乡的愁苦之情,曾经的欢乐与现在的愁苦形成了强烈的情景对比,更深刻地表达出诗人被贬之后内心的痛苦与寂寥。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①奖励。
    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山阳令。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阻。
    疏奏,宪宗怒甚。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刺②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
    初,愈至潮阳,既视事,询吏民疾苦。后授袁州刺史,袁州之俗,男女隶于人者,逾约则没入出钱之家。愈至,设法赎其所没男女,归其父母。仍削其俗法,不许隶人。
    (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注】①俟,等待;②乖刺,违背常情。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B.BC.CD.D
    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 亦以罪愈太重
    B.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设法赎其所没男女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袁州之俗
    D.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何言之乖刺也
    13.请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山阳令。
    1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2)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
    15.读《岳阳楼记》,我们知道古仁人有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读《韩愈传》我们又知道韩愈就是这样的古仁人。请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说说,韩愈被贬潮州之后,为实践古仁人之心,做了哪两件事?
    【答案】11.A 12.D
    13.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山阳令。
    14.(1)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2)韩愈作为臣子,竟敢这样狂妄,坚决不能赦免他。
    15.(1)问询民生疾苦。(2)设法为那些被罚没的男女赎身,让他们回家。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意。
    A.句意:韩愈说我奉佛太过分。过,过分。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因为/动词,认为;
    B.代词,他的/代词,那,那些;
    C.定语后置,不译/助词,的;
    D.为什么/为什么。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句意: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听从,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表示韩愈做了“上章数千言极论之”这件事。“不听”是一个简单的主谓结构,表示皇帝对于韩愈劝谏的态度。“怒贬为连州山阳令”又是一个主谓宾结构,表示皇帝因为不听韩愈劝谏后的行为,即愤怒地贬谪韩愈为连州山阳令。这三个部分在语义和结构上相对独立,故断句为: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山阳令。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尝,曾经。求,探求。之,的。或,或许,异,不同。(2)为,是。敢尔,竟敢。固,坚决。赦,赦免。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韩愈为实践古仁人之心,做了两件事。
    一、问询民生疾苦。在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文中末段提到“愈至潮阳,既视事,询吏民疾苦”,“视事”表示到任开始处理政务,到任后马上询问官吏和百姓的疾苦,这体现了他像古仁人一样,心中忧虑百姓,关注民生状况,不因自己被贬的遭遇而只专注于自身的悲喜,而是心系当地民众,展现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即使被贬至偏远的潮州,仍然关心百姓生活的疾苦,有古仁人之心。
    二、设法为被罚没男女赎身并让其归家。同样是文中末段中提到“袁州之俗,男女隶于人者,逾约则没入出钱之家。愈至,设法赎其所没男女,归其父母。仍削其俗法,不许隶人”。在袁州有一种习俗,男女如果违反约定就会被没入出钱之家为奴,韩愈到了之后,通过各种办法赎回那些被罚没的男女,让他们回到自己父母身边,并且废除这种不合理的习俗,不允许再有奴役他人的情况。这一行为体现了韩愈的古仁人之心。他不因为自己身处困境(被贬官)而忽视社会的不公和百姓的苦难,积极去改变不合理的现状,拯救那些处于困境中的百姓,就如同古仁人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心怀天下,尽力为百姓谋福祉,有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减轻百姓的痛苦,改善社会风气。
    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当官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偏远的地方就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乙)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和地位。韩愈出生三岁就成了孤儿,被堂兄抚养。韩愈自己觉得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学,不需要等别人奖励。
    德宗晚年,一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里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听从,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
    凤翔法门寺有座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的一节手指骨,皇帝让中使杜英奇带领三十名宫人,手持香花到临皋驿迎接佛骨。王公士民,奔跑着施舍钱财,唯恐落在后面。百姓中有人荒废事业、倾家荡产,有的烧灼头顶和手臂以求供养佛骨。韩愈向来不喜欢佛教,就上疏进谏。
    奏疏呈上,宪宗非常恼怒。皇上道:“韩愈说我奉佛太过分,我还可以容忍。至于说东汉奉佛之后,帝王都招致性命夭折皇位短促,怎么话说得这样刺耳呢?韩愈身为人臣,胆敢如此狂妄,一定不能宽赦。”一时人心震惊叹惜,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便就事情本身为韩愈说情,于是宪宗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当初,韩愈到潮阳,上任后,询问官吏和百姓的疾苦。随后被任命为袁州刺史,袁州的风俗,男女做别人奴仆的,如果超过契约期限,(雇主)就把他们(作为人质的)钱财没收。韩愈到任后,设法赎回那些被没收的男女,送还给他们的父母。并且废除这种风俗法令,不允许蓄养奴仆。
    (四)现代文阅读Ⅰ(10分)
    说友善
    张树民
    ①“友”,在甲骨文里,形似同向的两只手相握。《说文解字》释为:“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礼记》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友,象征着两个人以手相助,握手结交。彼此友好,相互助力。“善”,会意字,从羊,从言。古代羊是吉祥、温顺的代表。《说文解字》解释说:“善,吉也。”
    ②“友”与“善”结合,更充满了力量,友善的内核是仁爱。仁,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表现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等原则,无不突出以仁爱精神与人为善、关爱他人。《孟子》强调:“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与人为善是做人的最高德行。
    ③友善,是人性的基石,是人最优秀的品质之一,中华数千年文明史,友善贯穿其中。利他、奉献是友善的本质,可使人际关系健康、和谐、向上,幸福指数提升。“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善念、大爱、忘我、进取的雷锋精神,爱憎分明,已成为时代的精神符号。春秋时期楚国宰相孙叔敖,因友善被《史记·循吏列传》尊为第一。相传,孙叔做少年时,曾遇条蛇,据说见此蛇者必死。“要死就让我一人死,不能再让旁人看见”。于是,他将蛇斩杀埋掉,世人颂其仁德。后来孙叔敖为楚国相,身居高位,始终以仁爱之心,施善政,为民造福。他廉洁自律,还用自己的俸禄扶贫济困。
    ④友善,是发乎于内心的善念、善意而体现的善行,利团结,促和谐,润人心;友善,是高尚的境界,可化干戈为玉帛,和衷共济。《管子》云:“善人者,人亦善之。”友善,充满了神圣的力量。
    ⑤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鄙视上卿蔺相如,扬言见一次羞辱一次。为免冲突,蔺相如百般忍让躲避,以友善相待,他解释说:“强秦不敢攻打赵国,关键有我们两个人在。二虎相争,事关国家安危。”廉颇闻听,惭愧万分,于是“负荆请罪”,从此“将相和”,使国家稳定。试想,倘若蔺相如恶从胆边生,结局又将若何?
    ⑥唐朝中期,为平安史之乱,唐玄宗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李光弼共事多年,积怨颇深,李光弼对郭子仪说:“我情愿一死,只求你放过我的妻子儿女。”闻此,郭子仪很吃惊,流着泪说:“当今国家遭逢叛乱,没有你的协助,我怎么能战胜叛军?大丈夫岂能计较私怨?”郭子仪的友善之举,使曾经的冤家对头,前嫌尽释,成为推心置腹的挚友,携手破贼安邦,终建奇功。
    ⑦可以说,人类社会须臾离不开友善,犹如人离不开空气和阳光、鱼离不开水一样。事实一再证明,哪里友善蔚然成风,哪里就祥和安泰,春意盎然,事业走向成功;哪里友善缺失,哪里就会戾气十足,和谐不再,邪恶频现,乌烟瘴气。
    ⑧善,人人可为之,亦当为之,若此,社会才能和谐。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中我们知道,“友”是一个象形字,“善”是一个会意字。
    B.作者认为友善的本质是仁爱,内核是利他和奉献。
    C.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D.文章由“友善”的意思说起,先论述什么是友善,再论述友善的社会功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17.通读全文,你认为下面哪句话作为本文论点最合适。( )
    A.友善,人人可为之,亦当为之,若此,社会才能和谐。
    B.友善,是人性的基石,是人最优秀的品质之一。
    C.人类社会须臾离不开友善。
    D.与人为善是做人的最高德行。
    18.文中说“友善,充满了神圣的力量”,请你联系文章,说说友善有着怎样神圣的力量。
    【答案】16.B 17.A
    18.可使人际关系健康、和谐、向上,幸福指数提升(利团结,促和谐,润人心);可化干戈为玉帛,和衷共济。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根据第②段“友善的内核是仁爱”,第③段“利他、奉献是友善的本质”可知,选项内容颠倒。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中心论点辨析。
    根据标题“说友善”可知,本文以“友善”为论题。
    第①段介绍“友”和“善”的字源和基本含义,为后文论述友善的概念和重要性奠定基础。
    第②段解释友善的内核是仁爱,并引用孔子和孟子的言论来阐述仁爱的具体表现和重要性。
    第③段通过春秋时期楚国宰相孙叔敖的故事,说明友善的本质是利他和奉献。
    第④至⑥段进一步阐述友善的作用和价值,并通过历史事例,具体论证友善在社会关系中的积极作用。
    第⑦段阐明友善对社会的重要性,强调友善的普遍性和必要性。
    第⑧段提出中心论点“友善,人人可为之,亦当为之,若此,社会才能和谐”,呼吁每个人都应该践行友善,以促进社会和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③段“利他、奉献是友善的本质,可使人际关系健康、和谐、向上,幸福指数提升”可知:友善可使人际关系健康、和谐、向上,幸福指数提升。
    根据第④段“友善,是发乎于内心的善念、善意而体现的善行,利团结,促和谐,润人心;友善,是高尚的境界,可化干戈为玉帛,和衷共济”可知,友善利团结,促和谐,润人心;友善可化干戈为玉帛,和衷共济。
    (五)现代文阅读Ⅱ(17分)
    微弱的光亮
    黄海子
    ①晚上7点,我在盘山公路上开着车。山路上的雾浓得化不开,车子像一只蚂蚁掉进了装满牛奶的杯子。车的灯光在大雾里,照不见一米开外的物体,而一团一团的雾在灯光里缓慢地翻滚着,仿佛众多的棉絮在亮光中漫舞。
    ②我们此行的车上共有三人。我把车停在路边,下了车,坐在副驾驶的大姐也随我下了车。“这天气真是的……”大姐说。“要不我们回吧?这大雾确实不能再往前了。”我对大姐说,大姐沉默着。
    ③没有风,路边看不见的树滴滴答答地滴着水。公路上除了我这辆车,再没有车驶过。我感觉浓雾里那些细小的雾的颗粒,慢慢地钻透我的衣服,贴上我的皮肤,我感觉到了隆冬才有的寒冷。而滴答的水声,让整个夜显得孤寂又没有生气。
    ④大姐是我不久前才认识的,60岁左右,人清瘦但很精神,我们同在一个助学群里。我们此行是去山里的一所学校开展调查,调查那里有多少孩子需要资助。
    ⑤我们在小镇上吃午饭的时候,同行的另一个人告诉我,他是冲着大姐的“精神”才来参加这次活动的。他说,大姐早就退休了,老公走得早,孩子在国外生活,接她去国外定居,她去了不喜欢那边的生活,一个人跑回国来了。跑回来的原因还有一个,她想聚一帮人,在她有生之年,资助一些需要资助的学生。
    ⑥车上的人见我和大姐有一阵没说话了,使放下车窗喊我们:“大姐,你们两个上车来商量。”我和大姐上了车。
    ⑦大姐问我:“导航上我们离目的地还有多远?”我说:“还有5公里国道、3公里村道。要是没有雾,要不了多少时间就能到达。”同行的另一人搭话:“我们往回走,到镇上有多远?”我说:“距离与到目的地差不多。。”大姐见我们都想要返回,急忙说:“不能返回!”我和同行者异口同声地问:“为什么?”大姐说:“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出发前给学校的老师打了电话,叫他把需要资助的孩子和孩子家长都叫到了学校。山里孩子的家离学校都不近,答应了他们,就要守信。还有一个原因,明天一早我们还要去别的地方调查,我们拖一天,其他学校的孩子就会多一天期盼。”
    ⑧大姐说完沉默了一会儿,转过身对坐在后面的同行者说道:“你不会开车,我虽然会开,但是眼睛不好,这样吧,我们两个下车去用手机电筒给车照路,连着车灯的光,我想应该看得见路,我们能早些到。”然后对着我说:“你慢慢开车跟着我俩,你看如何?”
    ⑨我不同意,决意要大姐开车。最后大姐生气地说:“我知道你为我好,可是我眼睛真的不行了,从车玻璃看出去只看得到雾,一点路面都看不到,所以这车必须得你开。”
    ⑩正当大姐和同行者下车准备给我照路的时候,大姐的电话响了。是学校那边打过来的。大姐在电话里说:“不用不用。我们在公路上,雾是很大,我们开得慢,麻烦你们多等我们一会儿,不用来接我们,更不用来给我们照亮,我们开慢些就行,我们一定会到……”大姐接完电话,就下车给我照路去了。
    ⑪我随着大姐的身影,慢慢地开车往前行。凭脚下加油的力度,我断定我们到了一个很陡的上坡路。突然,我看见大姐的身子一晃,整个人栽倒下来,朝着车头滚了过来。我吓得有些手足无措,急忙停车去查看状况。准备扶大姐的时候,她自己却站起来,嘴里嘟哝着:“这该死的石子,我踩石子上了,溜了脚。”
    ⑫大雾里,大姐身裹雾气,拍了拍身子,倔强地继续探路。在她拍身子的时候,那些裹在她身上的雾变得缥缈起来。
    ⑬我刚上车,恍惚听到了呼喊大姐名字的声音。再仔细听,是很多声音在呼喊大姐。慢慢地,有微弱的光亮从陡坡往下缓缓下来。先是昏黄的几颗,然后是昏黄的裹着雾的大团,继而是几大束,在雾气里格外明了。
    ⑭是老师、学生、学生家长来接我们了。那段被雾埋没的路,一下子就明亮宽敞起来,我的眼睛却因为他们的到来而模糊了……
    ⑮多年后,大姐在大雾里说的一句话,一直像那天大雾里的微光一样照亮我前行的路。
    ⑯她说:“哪怕微弱得只有丁点的光亮,连起来,就能照亮人前行。”
    (选自《党员文摘》,有删改)
    19.文章第⑤段插叙了同行的另一个人对“大姐”的介绍,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0.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中的环境描写。
    山路上的雾浓得化不开,车子像一只蚂蚁掉进了装满牛奶的杯子。车的灯光在大雾里;照不见一米开外的物体,而一团一团的雾在灯光里缓慢地翻滚着,仿佛众多的棉絮在亮光中漫舞。
    21.文中大姐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2.结合全文,说说题目“微弱的光亮”的含义。
    【答案】19.(1)内容上:让读者能更好的认识到“大姐”高尚品质,突出了人物形象。
    (2)结构上:为下文大姐坚持前往目的地埋下伏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0.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车子在浓雾的山路上行走比作蚂蚁掉进装满牛奶的杯子,将一团一团的雾比作众多的棉絮,描写了夜晚行车的路上的环境,表现了此时行车的不容易,表现“我”和大姐等的担忧之情。
    21.大姐乐观自信、不怕困难,有爱心、乐于助人,心系乡村教育和困难学生;诚实守信,能急人所急,想人所想;同时,她还理解宽容他人,时时为人着想,不愿为他人增添麻烦。
    22.这里的“微弱的光”,指的是汽车在大雾中发出的弱小的光芒;也指村民们迎接我们时手电筒发出的并不明亮的光线;还指大姐的坚持与爱心给“我”的力量和启示。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段作用。
    在内容上,根据第⑤段“跑回来的原因还有一个,她想聚一帮人,在她有生之年,资助一些需要资助的学生”可见“大姐”心中有信仰,乐于助人,想要帮助一些困难学生,突出了人物形象。
    在结构上,介绍了大姐回国的原因,而根据第⑦段“大姐见我们都想要返回,急忙说:‘不能返回!’”“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出发前给学校的老师打了电话,叫他把需要资助的孩子和孩子家长都叫到了学校。山里孩子的家离学校都不近,答应了他们,就要守信。还有一个原因,明天一早我们还要去别的地方调查,我们拖一天,其他学校的孩子就会多一天期盼”等语句可知可知,“大姐”极力反对中途折返,坚持前往目的。第⑤段为下文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20题详解】
    本文考查修辞手法及句子赏析。
    句中将“车子”比作“一只蚂蚁掉进了装满牛奶的杯子”,将“一团一团的雾”比作“众多的棉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雾的浓厚和车子在雾中行驶的渺小与艰难。可以感受到山路雾气的浓重,仿佛连车辆都被淹没其中,表现了行车的不易和“我们”的担忧。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第⑤段“跑回来的原因还有一个,她想聚一帮人,在她有生之年,资助一些需要资助的学生”可知,大姐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回国是为了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帮助乡村困难学生。体现了她有爱心、乐于助人,心系乡村教育和困难学生。
    根据第⑦段“山里孩子的家离学校都不近,答应了他们,就要守信”可知,大姐一诺千金,答应了就要做到,诚实守信。
    根据第⑦段“还有一个原因,明天一早我们还要去别的地方调查,我们拖一天,其他学校的孩子就会多一天期盼”可知,大姐怕其他孩子们着急,不愿耽误时间。体现了大姐能急人所急,想人所想。
    根据第⑩段“大姐在电话里说:‘不用不用。我们在公路上,雾是很大,我们开得慢,麻烦你们多等我们一会儿,不用来接我们,更不用来给我们照亮,我们开慢些就行,我们一定会到……’”可知,大姐怕老师和学生麻烦,也担心他们在大雾中危险,所以不用他们迎接,体现了大姐理解他人,时时为人着想,不愿为他人增添麻烦的品质。
    根据第⑫段“大雾里,大姐身裹雾气,拍了拍身子,倔强地继续探路”可知,即使跌倒也不能阻挡大姐的脚步,大姐爬起后继续为我们探路。体现了大姐乐观自信、不怕困难的品质。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含义。
    根据第①段“车的灯光在大雾里,照不见一米开外的物体,而一团一团的雾在灯光里缓慢地翻滚着,仿佛众多的棉絮在亮光中漫舞”可知,微弱的光一方面指的是我们的汽车在大雾中的微小灯光。
    根据第⑬段“慢慢地,有微弱的光亮从陡坡往下缓缓下来”可知,微弱的光也指乡村学校的老师同学们来迎接我们,手电在大雾中发出的亮光。
    根据文章可知,我们能够得知大姐热心公益、坚守信用、勇敢坚韧且乐观积极,这些品质就像微弱的光亮一样,在困境中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即使面对重重困难,她也不放弃,始终坚持前行,这种精神力量微小且坚定,能够给“我”力量和启示。
    三、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也许你并不耀眼,像一颗平凡的星辰,静静地闪烁在夜空中。但即使是微弱的光,也能照亮一方天地,也能为迷路的人指引方向;也许你并不出众,像一朵路边的小花,默默地绽放在田野里。但即使是简单的色彩,也能点缀这片土地,也能为旅人带来惊喜。
    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羡慕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都有自己的舞台。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活出自己的精彩。
    请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写经历,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⑤不得抄袭和套作。
    【答案】略。情感
    诗句
    题目
    祝福亲人
    但愿人长久,①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思乡念亲
    露从今夜白,②______
    杜甫《月夜忆舍弟》
    热爱自然
    浮光跃金,③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美好爱情
    ④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辛苦愁思
    ⑤______,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豁达乐观
    ⑥______,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选项
    文言语句
    释词方法
    词语理解
    A
    愈言我奉佛太过
    查阅字典:①经过②过分③错误④探访
    ③错误
    B
    帝王咸致夭促
    课内迁移: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全,都
    C
    愈素不喜佛
    联想迁移:素昧平生
    一向,向来
    D
    固不可赦
    上下文意思推断
    坚决

    相关试卷

    山东省青岛莱西市(五四制)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莱西市(五四制)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选择题,名句名篇默写,语言表达,名著阅读,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五四制)八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五四制)八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莱西市(五四制)八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莱西市(五四制)八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