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甘肃省陇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A4,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I 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5分)
1.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
A. 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B. 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
C. 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D. 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可知,这时期人们将视线从天上转移到了人的身上,能看出思想上已经更加注意人事,D项正确;“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不能得出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如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制,这是他思想保守的地方,不能体现创新,排除A项;“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不能判断神学已被放弃,它可能是维护君主的一种方式,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思想家们突破”不能说明政治已经完成重建,排除C项。故选D项。
2. 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因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作安排。该思想
A. 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 批判了诸子百家思想
C. 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
D. 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的思想是源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从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是源自对春秋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思,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老子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排除B;孔子希望通过“礼”重建等级社会秩序,排除C;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的思想是源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是顺应自然法的思想,排除D。所以选A
3. 商鞅变法规定:民众“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
A. 统治者重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 这有利于杜绝奴隶存在
C. 这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D. 统治者禁止商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可知,商鞅变法规定,民众要努力干好本业,奖励耕织,对于从事商业者及因怠而贫者,进行惩罚,说明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推动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统治者重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有利于杜绝奴隶存在,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统治者禁止商业的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 王国势力强大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现实统治需要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
5. 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世官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有叛人而无叛吏是指秦朝,秦朝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避免了周朝地方割据的局面的重演,但因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有叛国而无叛郡是指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朝廷;故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否定分封制,故A项错误,C项正确。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制度,但材料肯定的是郡县制,没有涉及宗法制的信息,B项错误。世官制属于官员世袭制度,与材料肯定郡县制不符,D项错误。
【点睛】理解“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的内涵,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柳宗元肯定郡县制。
6. 《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诸子“百家争鸣”B. 始皇帝焚书坑儒
C 汉武帝独尊儒术D. 司马迁撰《史记》
【答案】C
【解析】
【详解】《诗》《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故选C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大受打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司马迁撰《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关,故排除D项。
7.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铸币权收归中央与空前强化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次实现了国家统一的是秦朝,排除B;铸币权收归中央不会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排除C;材料“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可知,表明汉武帝铸造货币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
8. 《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
A. 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B. 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
C. 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D. 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北魏、辽的祖先与汉族的祖先都是一样的,都是炎黄子孙,这反映的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C项正确;材料强调意识的认同而不是政治上的统一,排除A项;宗法观念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不同民族间并没有这层关系,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9. 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旨在强调( )
A. 鲜卑族被汉族同化B.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C.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 北方战乱社会动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魏后期出现这样的繁华景象主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关,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繁荣,没有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排除A项;北方经济的恢复并不能说明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排除B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北魏后期北方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并非是战乱动荡,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 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 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 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D. 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故B项正确;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是影响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故A项错误;生产生活比较稳定、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是在生产、生活和文化方面的影响,也不是最重要的,故CD错误。
11.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 )
A. 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C.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 标志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可以看出郡县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于统一国家的发展,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建立,之后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汉代在郡一级,郡丞、长吏辅佐郡守,都尉管武事、督邮管监察,列曹分理民政、财政、司法、教育等,但所有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县一级也是如此。汉代地方行政体制( )
A. 形成了制约机制B. 杜绝了吏治腐败
C. 实现了权力集中关系D. 避免了裙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从材料可以看出,地方郡县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行政的分工,但是有一个总长官来统领。这一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将地方的权力集中起来,便于中央来统一控制和管理,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制约机制,排除A项;“杜绝了“表述太绝对,应该说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有利于惩治吏治,排除B项;材料中的制度容易形成裙带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 铸铁技术的进步B. 商品交易的需要
C. 审美观念的不同D. 国家统一的推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B正确;商周货币是贝壳,春秋战国布币是青铜货币,不属于铸铁货币,排除A;题干设问中要求的是“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要求寻找同一性,C选项中的“审美观念不同”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
14.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 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 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 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可见董仲舒认为君主应该具有安定百姓生活的责任,反映出其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A项正确;董仲舒的目的并非是保护环境,排除B项;材料涉及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君主与百姓之间的联系,并未涉及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家学说政治地位得到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15. 《贾谊●治安策》记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
A. 察举制B. 封国制C. 郡县制D. 推恩令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贾谊主张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所在郡管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诸侯实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项正确;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封国制是汉初实行的与郡县制并行的制度,贾谊的主张是为了解决封国的弊端,而非提出实行封国制,排除B项;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 汉初提倡“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黄老学说,“开关梁,驰山泽之禁”,经济上较为开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实行盐铁官营等措施,国家强化统制经济的力度,民间经济自由度弱化。对材料主旨理解最正确的是
A. 汉代长期奉行黄老无为学说
B. 汉武帝时民间经济无自由度
C. 汉代官方统治思想不断调整
D 经济自由度与政府政策相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汉初经济政策。西汉主要是在初期实行黄老无为学说,并没有长期奉行,故排除A项;汉武帝时民间经济自由度弱化,而不是无自由度,故排除B项;汉代的官方统治思想是儒学思想,并未不断调整,故排除C项;汉初奉行黄老无为,经济上较为开放,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民间经济自由度弱化,所以说经济自由度与政府政策相关,故选D。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
A. 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B.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D. 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说明佛教思想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儒家思想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想,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道家思想,排除D。
【点睛】
18. 《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
A. 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B. 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
C. 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D. 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北魏、辽的祖先与汉族的祖先都是一样的,都是炎黄子孙,这反映的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C项正确;材料强调意识的认同而不是政治上的统一,排除A项;宗法观念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不同民族间并没有这层关系,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9.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宋书》(南朝)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曲辕犁在江南的推广B. 江南经济的持续开发
C.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D. 家庭手工业发展迅速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代司马迁记载江南地区人烟稀少,说明当时并未开发,但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说明当时江南地区得到了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在江南地区从两汉到魏晋时期持续不断开发,B正确;曲辕犁是在唐朝发明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C与题无关,材料仅仅涉及江南地区,排除C;D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20.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章算术》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简练有效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C正确;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A排除;奠定中医理论基础是《黄帝内经》,B排除;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汉书》,D排除。故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包括第13题~第15题3个大题,共55分。
21.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答案】(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
(2)影响: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
【解析】
【详解】(1)从材料一“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说明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说明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2)材料二反映科举制被西方国家借鉴,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举制的影响。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述了战国时的一次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材料一中的“商君”指的是谁?这次变法中有关土地制度方面的内容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经济现象?请说明江南地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至少列举2点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至少列举2项措施)
(4)综合以上两大改革,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答案】(1)秦国商鞅;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2)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蜀吴东晋等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发展生产,促进了江南的开发。躲避北方战乱的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加上南方政府重视农业发展。
(3)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等。
(4)要有改革精神,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解析】
【详解】(1)一问根据题干可知商君指商鞅,二问根据材料一“为田开阡陌封疆”可知商鞅变法鼓励开垦私田,承认土地私有。
(2)一问根据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可知江南经济发呢迅速,二问结合所学从政治环境、政府重视、人口南迁进行回答。
(3)根据材料三“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可知为迁都洛阳,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还实行了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等措施。
(4)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精神及顺应潮流进行分析解答。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魏晋南北朝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请按示例填写表格。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俟,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3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为l: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万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注:指康熙初年)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万人,官民之比已高达1:911。
——《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
请回答:
(1)根据示例填写材料一表格。
(2)根据教材说明唐朝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二分析选官制度的主要弊端。
(4)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以及所产生的危害。
【答案】(1)①家世或者门第②考试成绩或者才能
(2)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平等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并促进了中国教育文化的发展等。
(3)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现象:官民比例失调;危害: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支出,影响收支平衡;官场人浮于事,不仅影响办事效率,而且易于滋生腐败现象等。
【解析】
【详解】(1)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家世或者门第;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是考试成绩或者才能。
(2)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平等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的实行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重视才学,促进了中国教育文化的发展。
(3)弊端:根据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可知,九品中正制使得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根据材料“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俟,安得不有陆沈者”可知,九品中正制下,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史实
结论
A.
《黄帝内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B.
《神农本草经》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C.
《九章算术》
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梅县东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A4,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陇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陇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汉代司马相如在评论汉赋时说道,隋大业元年,唐贞观十四年,据《旧五代史·食货志》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