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甘肃省陇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长:75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0分)
1.图1是宋代诗人分布图,据此判断影响宋代诗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宋代()
图1
①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②政治中心的东移南迁 ③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④科举取士以诗赋为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2.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58%人的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
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答案】D
3.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答案】A
4.平遥古城里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这些建筑活动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是()
A.与自然环境契合 B.天人合一的理念
C.安土重迁的观念 D.家族中心的传统
【答案】D
5.在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通常伴随着国家瓦解,这种现象引起古代学者的反思,并逐渐形成“强政权,弱国家”的解释性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强政权”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弱化了国家本身的凝聚力。下列制度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答案】C
6.下边文本框内是某同学总结的某一时期的经济现象。根据内容判断,他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1.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成为流通货币
3.甘薯、玉米等外来作物传入中国
A.西汉的农业 B.唐朝的商业 C.元朝的外贸 D.明朝的经济
【答案】D
7.《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三省六部制 B.实行科举制
C.设立内阁 D.废除丞相
【答案】D
8.《齐民要术》记载:“其桑)下常斸掘,种菉豆(即绿豆)、小豆。二豆良美润泽益桑。”“楮,和麻子漫散之,秋冬仍留麻勿刈,为楮作暖。”这表明当时()
A.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改变 B.传统经济政策得以实施C.生态农学观念已经出现 D.精耕细作技术取得突破
【答案】C
9.唐代韩愈认为“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的做法,会导致国人全都要沦为夷狄的危险,继而他()
A.反对佛教的来世说 B.推动宗教相互融合
C.力主复兴传统儒学 D.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答案】C
10.下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0)
A.实行不抑兼并政策 B.民众税收负担沉重
C.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D.对外贸易高度繁荣
【答案】C
11.甲问: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乙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他们探讨的是()
A.心外无物 B.知行合一 C.万法唯识 D.格物致知
【答案】A
12.西汉名臣丙吉起自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名臣黄霸少学律令,后“从夏候胜受《尚书》,力行教化而后诛罚”,终以循吏闻名。两人的经历反映了汉代()
A.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 B.呈现儒法思想的结合
C.儒学助推官吏能力提升 D.法家思想不符合潮流【答案】B
13.董仲舒虽强调“夷夏之辨”,但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夷狄也不例外;君主如要推行王道,天下一统,就必须将夷狄之民也纳入到统治范畴之内,并以仁爱之心对待夷狄。这一观点()
A.迎合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 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统治思想
C.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政治实力 D.改变了先秦儒学的民族理论
【答案】A
14.下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局部),表中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反映了0
-据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整理
A.清廷的本质决定其战争政策 B.洋务派奉行剿抚并用的方针
C.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人民起义 D.东南地区成为中外争夺焦点
【答案】A
15.太平天国在考试制度上,规定无论何色人,上至丞相,下至听使,均准与考;考试的题目“不本四书、五经”。考试的录取标准较宽,录取名额也多。此考试制度()
A.终止了封建等级制度 B.无法选拔真正优秀的人才
C.否定了三纲五常观念 D.有利于巩固农民革命政权对外
对内
1857年底,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清廷未派援军收复广州
大批军队集结于南京周围
1858年5月,英法舰队列阵于大沽口外,相对峙的清军约1万人,援军不过6000
大量军队驻扎于江南、江北大营。曾国藩军营、胡林翼军营等处兵勇更多
1860年4月,英法联军次第占领舟山、芝罘、大连湾,清军未做任何抵抗,福山、金州相峙的清军仅以干计
对付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捻军的兵数以万计
1860年8月起,英法联军猖獗于大沽、天津直犯北京,此处清军总兵力20万,真正机动作战的不过5万余人
太平天国战场上,除被打垮的江南大营6万兵勇外,能机动作战的兵力达10万之巨
16.清朝末年进行过三次改革即“同光新政”、“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作为清王朝的实际控制者慈禧在这些改革中所起的作用说明()
A.慈禧致力推进国家进步和社会稳定 B.失败于慈禧玩弄权术
C.慈禧专注皇位稳固,无心国家转型 D.改革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
【答案】C
17.
表1某学者研究洋务派军事企业的信息
由表1可知,该学者()
A.注意发掘与两次工业革命的关系 B.认为其摆脱了对外国人才的依赖
C.比较关注企业的生产效益 D.关注到企业自主自强的民族意识
【答案】D
18.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张謇力促朝廷大员派政府军援助湖北前线。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B.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立宪派放弃了政治理想
【答案】B
19.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或自己领导地方宣布独立,或协助革命党人建立军政府,或促使旧官僚反正。立宪派的这些行为()
A.表明其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 B.推动了立宪运动的顺利进行
C.维护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D.影响了民国初年政局的演变
【答案】D
20.中国外交代表曾联名致电政府表示:“弱国交涉,始争终让,几成惯例。此次若再隐忍签字,我国前途将更无外交可言。”与此相关的事件是(0)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大革命江南制造总局
1867至1905年,自造各种机器692座,各种工具11万件
福建船政局
1883至1895年,共自造机器66座。1872年制成拉轧机后船所用的铁梁等均能自造
天津机器局
“仿造康邦汽机,所省煤斤甚巨”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0分)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
-(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雍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恕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
-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12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8分)
【答案】(1)职责: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6分)特点:相互合作;相互牵制。(2分)意图: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朝统治。(4分)
(2)调整: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权职;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选用文人学士参与军政;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任答三点,6分)影响:三省地位不断下降;逐渐名存实亡。(2分)
22.(20分)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材料二表 4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词语的使用频率变化。
表4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内外称呼词语的变化进行评述。
(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评分参考】
观点:层次二:观点明确、合理(2分)。
层次一:观点较为明确、合理。(1分)。
阐释:应结合史实,主要包括以下角度:
(1)称呼词语的变化:对西方的称谓由“夷”逐渐变为“洋”“天朝”称谓逐渐被“中国”取代,“中国”成为对外的主要称呼。(2分)
(2)称呼词语的变化原因:近代中国一系列对外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自尊心严重受挫。在与外国打交道的过程中,对西方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认识逐渐加深。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6分)
(3)称呼词语的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清政府逐渐抛弃传统的天朝上国意识,并逐渐形成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对外交往理念,由傲慢自大轻视西方到正视学习西方。(6分)。
(若从其他角度论述,合理即可得4分)
表述:层次三:表述成文,论证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2分)
层次二:能表述成文,论证较充分,思路较清晰。(1分)
层次一:仅罗列要点,思路不清。(0分)年代
“天朝”使用频率
“中国”使用频率
道光最初10年
50余次
不满10次
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
6次
5次
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
6次
14次
咸丰
《筹办夷务始末》前五卷约5次
逐渐取代天朝
光绪
几乎不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高三历史11月份测试题试题讲解含解析pptx、高三历史11月份测试题docx、高三历史11月份测试题解析版docx、高三历史11月份测试题-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陇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文件包含原卷高三历史docx、高三历史答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