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博雅明德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德阳市博雅明德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史学家严文明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将新石器时代文化划分为各有特色的六个区,五个文化区围绕着中原文化区,像一个巨大的花朵。其中中原和江浙两大文化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有()
A.龙山、半坡 B.仰韶、良渚 C.红山、河姆渡 D.陶寺、大汶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仰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中原地区一般指黄河流域,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位于长江下游,浙江正处于长江下游,B项正确;据所学,龙山和半坡文化都位于黄河流域,符合中原地区,不符合江浙地区,排除A项;红山文化位于北方辽河,地理位置不符合,既不属于中原地区又不属于江浙地区,排除C项;陶寺、大汶口文化都位于中原地区,不涉及江浙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2.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各附属国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这反映出商朝()
A.国家机构趋于完善 B.政治势力范围广阔
C 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D.商族军事实力较弱
【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商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内外服制度下,商王对内服控制力较强,而外服的方国独立性很强,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这说明商代中央的权力尚未高度集中,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商朝国家机构建设,排除A项;商朝对外服的控制力较弱,这说明其政治势力范围较为有限,排除B项;附属国与商朝处于战争状态并不意味着商族军事实力较弱,排除D项。故选C项。
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社会大动荡、政治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民族大融合,其根本原因是()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争霸战争的影响
C.变法运动的兴起 D.国家统一的趋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 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A 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根源在生产力发展,争霸战争、变法运动、国家统一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会转型,而非出现社会转型的根源,排除BCD项。故选A项。
4.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以商鞅变法时期的度量衡制为标准(如下表所示),颁行全国。这一举措()
A.减轻了全国民众的赋税负担 B.消除了各诸侯国的经济差异
C.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一体化 D.体现出严密的重农抑商倾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使得各地的交易和计算有了统一的标准,这极大地便利了跨地区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在统一的度量衡下,商品可以更加顺畅地在各地流通,促进了市场的扩大和经济的繁荣,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一体化,C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始皇推行的是度量衡的统一,这主要是经济制度上的变革,与民众的赋税负担无直接关联。赋税负担的减轻通常与税收政策相关,而非度量衡制度,排除A项;度量衡的统一确实有助于经济交流和贸易的标准化,但它并不能“消除”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差异,排除B项;虽然秦朝有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材料中并未提及这一政策与度量衡制度之间的直接联系。度量衡的统一主要是经济制度上的改革,与重农抑商政策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5.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出现主要得益于()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
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西汉时期,西域的多种物种传入中原地区,而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也传入西域地区。据题干“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原和西域之间物品和技术交流种类丰富,贸易往来繁盛,这主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C 项正确;这些现象反映的是中原与西域的双向交流,原因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两地之间的交往,并不是只强调西汉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排除A项;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受到推崇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两地的经贸交流,并不能得出农业生产水平的稳步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6.“中华”一词始见于西晋末年,是在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背景下,中原士人为把中原的政治、文化与这些民族相区分而产生的自我称谓。入唐以后,“中华”一词被广泛使用,不仅成为唐朝的别称,也成为中国的名号。这一进程反映出()
A.民族矛盾和冲突逐步消弭 B.边疆与内地实行一体化的管理
C.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加深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到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西晋末年,是在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背景下,中原士人为把中原的政治、文化与这些民族相区分而产生的自我称谓”可知,中华这一概念在西晋末年为区分中原人士和少数民族下产生的称谓,但到唐朝以后不仅成为唐朝的别称,也成为中国的名号”,反映了在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中,少数民族也称为中华的一部分,C项正确;唐朝以后,民族矛盾并没有“消弭”,排除A项;元朝时期,边疆内地在管理上实行一体化,排除B项;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就已经形成和初步巩固,排除D项。故选C项。
7.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大运河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朝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C.经济重心转到南方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使大运河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朝生命线”可知,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并且成为唐朝时期的经济生命线,从而维护了隋唐大一统的局面,说明隋唐时期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大运河的作用,没有体现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体现“领先世界”,排除B项;经济重心在隋唐时期才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期才实现南移,排除C项。故选D项。
8.如图中的内容是对唐朝某一事件的描述。该事件()
A.使李世民成为最高统治者 B.沉重地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
C.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D.使世家大族退出了历史舞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关键词“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破坏国家统一”、“削弱了中央集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事件是指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时期的时件,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沉重打击了唐朝的中央集权,是地方势力强大的体现,排除B项;本题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对中央集权的削弱,未体现世家大族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世家大族实力在不断削弱,“退出了历史舞台”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9.学者认为唐代的某政治制度初步具备了现代民主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该制度是()
A.三省六部制 B.二府三司制 C.三公九卿制 D.一府两院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题干“唐代”“具备了现代民主的因素”“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及所学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职能明确,体现了相互制约的关系,其运行程序对皇权起到了节制作用,A项正确;宋代的中央行政机构是二府三司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秦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是三公九卿制,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元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是一府两院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0.科举制是继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重要的取士选官制度,该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并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它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是因为科举制()
A.加强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B.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C.扩大了取士选官的比例 D.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该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这种选官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B项正确;科举制加强的是中央集权,地方政府的权力并未因科举制的实行而加强,排除A项;材料中主旨是科举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没有涉及扩大选官比例,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的相关论述,而是主要是科举制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1.史载:“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这一制度的实施()
A.推动了租庸调制继续实行 B.杜绝了土地兼并的问题度
量
衡
1丈=10尺=100寸
1=10斗=100升=1000
合
1石=120斤(合今307050克)
合今230厘米
合今2000毫升
1斤=16两=384铢(合今256.25克)
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为唐盛世出现打下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两税法。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体现了按照资产和田亩征税,这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轻,C项正确;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而不是推动其继续实行,排除A项;“杜绝”一词过于绝对,土地兼并问题不可能完全杜绝,排除B项;两税法在唐朝中后期实行,在唐朝盛世之后实行,排除D项。故选C项。
12.下表是魏晋至唐朝佛教部分观点的记述。这反映了佛教()
A.本土化的发展趋势 B.形成不同宗派
C.取代儒学正统地位 D.受到理学冲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至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宣扬奉亲而敬君,体现出本土化的特征,有利于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D项“理学”此时尚未产生,排除D项。故选A项。
13.北宋时期,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并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上述举措旨在()
A.保障财政收入 B.强化君主权威
C.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C
【解析】记述
出处
悦释迦之风者,辙先奉亲而敬君。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唐代慧能《疑问品第三》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由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并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可知,北宋在政治、军事上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C项正确;文官担任知州、加强禁军并不能增加财政收入,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所述的内容并不能让北宋实现富国强兵,排除D项。故选C项。
14.宋朝时期人们的婚姻择偶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其主要原因是()
A.租佃关系形成 B.商品经济发展,门第观念日趋淡化
C.宋代贱民阶层的数量明显减少 D.社会身份实现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宋朝时期,人们在婚姻择偶时,不再强调祖先名望,反映出门第观念日趋淡化,其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B项正确;据所学,租佃关系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宋代贱民阶层的数量明显减少并非影响宋人婚姻择偶观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据所学,宋朝并未真正实现社会成员身份的平等,排除D项。故选B项。
15.下表为辽、夏、金三朝实行的统治政策。这些政策的推行()
A.体现了民族治理具有差异性 B.防止了少数民族的汉化
C.缓和了域内各民族间的矛盾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夏、金三朝(中国)。辽设置南、北面官分别管理不同民族事务,夏有本民族和汉式两套官称,金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留女真管理系统,这些都明显体现了各朝代根据自身民族特点和统治需要,在治理方式上具有鲜明的差异性,A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少数民族的汉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其必然缓和了矛盾,且“各民族”的说法夸大了材料中政策的作用,排除C项;辽、夏、金时期是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并非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完全巩固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6.“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管理辽阔的疆域,元朝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革新。该制度()
①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实行“犬牙交错” 划分原则④加强了对吐蕃地区的管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元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制度以“犬牙交错”为划分原则,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也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故①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的宣政院进行管理,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致知在格物”。对朱熹的“理”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则
B.在社会中体现为儒家的伦理纲常
C.通过内心的体验而被发现和践行
D.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反向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内心的体验而被发现和践行是心学的主张,与程朱理学无关,C项符合题意,“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排除A项,“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是理的社会内涵,排除C 项,“致知在格物”是求理的方法,排除D项。故选C项。
18.有学者认为,明朝的内阁“与皇帝的意志相一致时,它是皇权的一种补充。一旦它的作用有悖于皇帝的意志,就会变得一文不值”。这说明内阁()
A.可以直接领导六部 B.权力来源于皇帝
C.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 D.职权范围不明确
【答案】B
【解析】辽
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夏
基本模仿北宋制度,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金
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留了一套女真族的管理系统-猛安谋克制。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与皇帝的意志相一致时,它是皇权的一种补充。一旦它的作用有悖于皇帝的意志,就会变得一文不值”及所学可知,内阁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是皇权强化的产物,B项正确;朱元璋废除宰相后,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内阁具有减少决策失误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C 项;内阁的职权范围不明确,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9.明朝前期,严禁海外贸易。明穆宗时,国家财政紧张,统治者认识到政策过于严厉并无好处,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 限制,并对海外贸易征税。这反映了明朝政府()
A.意识到海禁政策的危害 B.鼓励民间进行海外贸易
C.因时而变调整统治策略 D.注重沿海地区稳定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前期,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后戚继光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逐渐稳定,加之财政紧张,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体现了明朝政府因时而变调整统治策略,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海禁政策的危害,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鼓励民间进行海外贸易”与题干信息不符,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并不等于鼓励海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重视沿海地区稳定发展的相关内容,不符合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20.雍正即位之初,曾感慨“耳目不广,见闻未周,何以宜达下情,洞悉庶务?”因此他钦定了一套规章,自缯折、装匣、传递,到批阅、发回本人,再做进宫中,都有一定程序,不允紊乱。下面对这一制度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②提高了决策效率
③出现了传递公文的驿站系统④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耳目不广,见闻未周,何以宜达下情,洞悉庶务?”可知,这一制度能够使得皇帝直接广泛获取信息,④正确;据材料“自缯折、装匣、传递,到批阅、发回本人,再送进宫中,都有一定程序,不允紊乱”可知,密折制度程序十分周密,能够提高决策效率,②正确,C项正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为密折制度,主要是文书上传下达,不能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①错误,排除A项和B项;据材料可知,主要反映密折制度形成的背景和实施程序,并未强调传递公文的驿站系统,③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1.下图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颁造的乌兰察布盟长印,印侧前部有“礼部造”三个字,印面及印钮左右分刻有蒙古文、满文的“乌兰察布盟长之印”字样。这一文物()
A.可用于研究清政府的“改土归流”政策
B.能够证明清朝官印均刻有多种民族文字
C.反映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边疆控制力下降
D.是清代设立盟旗统治蒙古族地区的印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该印作为文物,是清代设立盟旗统治蒙古族地区的实物印证,D项正确;“改土归流”是清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排除A项;“均刻有”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清朝中央政府对边疆控制不断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22.下表为清朝前期人口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一变化的主要外来因素是
人口单位/万人
A.清朝前期社会的安定 B.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
C.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 D.高产农业作物的引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清朝前期人口变化情况表”可以看出,清朝前期的人口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玉米等高产作物引入,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属于外来因素,D项正确;社会的安定属于内在因素,排除A项;唐朝时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属于内在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23.以下是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由此判断该思想家是()
A.朱熹 B.李贽 C.黄宗羲 D.王守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王明阳心学的核心是致良知,强调主观能动性,隐含平等叛逆色彩,D项正确;朱熹、李贽和黄宗羲均没有提出“致良知”的思想,排除ABC项。故选D项。
24.明清时期,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古典小说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清代有部小说通过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变故,展示了封建末世的社会生活,被誉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这部小说是
A.《西游记》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通过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变故,展示了封建末世的社会生活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小说是《红楼梦》,D项正确;《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成书于明代,A项排除;《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B项排除;《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C项排除。故选D项。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明初中枢机构基本承袭前元,但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的争夺出现了突变,并奠定了整个明代中枢政治发展的方向。虽然这一突变使君权实现了集中,却难以平衡集权与效率的矛盾,迫使后世嗣君在解决集权与效率的平衡时,不得不对明代中枢决策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
-摘编自王剑李文王《承继、突变与适调:明初政治变动中的政治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枢机构的“突变”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后来的君主是如何进行调整的?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
【答案】(1)表现: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汉武帝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或中央设中外朝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或设刺史对地方巡视监察);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2)突变:废除丞相制度。
消极影响: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降低了决策效率;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易造成统治腐败。
调整:设立内阁。 (3)皇权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止。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表现:据材料一“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和所学可知,中枢机构方面,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汉武帝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或中央设中外朝制);监察制度方面,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或设刺史对地方巡视监察);地方管理方面,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初(中国)。第一小问突变,据材料二“但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的争夺出现了突变”和所学可知,废除丞相制度。第二小问消极影响,据材料二“却难以平衡集权与效率的矛盾”和所学可知,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降低了决策效率;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易造成统治腐败。第三小问调整,据所学可知,设立内阁。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以上材料和所学可得出,中国古代中枢制度发展围绕和服务于君主专制制度,总体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止。
26.中国古代王朝十分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经过七八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中央集权加强,国力强盛,客观上具备了解决西北边防上匈奴威胁的能力。汉武帝本人虽在儒家学说和思想的熏陶下成长,但却不是一个拘谨的儒生,而是具有雄武奋发气质的政治家,这种内外因的综合作用,必然促使汉武帝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采取反击匈奴、巩固开发西北边疆的积极政策。
-摘编自冯勇刚《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
材料二盖岭北、辽阳与甘肃、由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摘编自《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清王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定作出的历史贡献是独特的,历史上任何时期的疆域版图及其有效控制程度均没有达到清朝的规模。因此,可以说历史上中国空前“大一统”版图的奠定是 18世纪中国的突出特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开发西北边疆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唐朝相比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重要意义。
【答案】(1)措施:反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郡;派张骞出使西域。
原因:经过汉初休养生息(或回答“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亦可得分),国力增强;王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加强:汉武帝个人雄才大略。
(2)特点:边疆治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3)意义: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边疆的开发。【解析】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体措施是反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郡;派张骞出使西域。第二小问原因,由“西汉经过七八十年的休养生息“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中央集权加强”“汉武帝 -是具有雄武奋发气质的政治家”等信息可以概括出其成功的原因是“经过汉初休养生息,国力增强;王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加强;汉武帝个人雄才大略”。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和元朝(中国)。由“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与唐朝相比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是“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由“历史上任何时期的疆域版图及其有效控制程度均没有达到清朝的规模。因此,可以说历史上中国空前大一统”版图的奠定是 18世纪中国突出特征”等信息,再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重要意义是“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的人口南迁。
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对图中人口南迁进行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宗室诸王内战,内迁少数民族也卷入其中。西晋灭亡后,中国出现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给江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爆发,北方大量人口从关中地区、黄河下游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迁移,为江南经济注入新的力量,江南经济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两宋之际,多民族政权并立。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大批人口从黄河中下游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迁移,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图中所示的人口南迁,都是由于北方战乱局势不稳而导致的。人口的南迁,不仅改变了人口的分布格局,促进了民族交融,同时也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两晋至两宋之际(中国)。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有较多的基础知识作为依托,结合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实施加以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图片两晋之际的人口南迁,可知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宗室诸王内战,内迁少数民族也卷入其中。西晋灭亡后,中国出现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给江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江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后来的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从图片中唐之后人口南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爆发,北方大量人口从关中地区、黄河下游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迁移,为江南经济注入新的力量,江南经济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从图片两宋之际人口南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之际,多民族政权并立。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大批人口从黄河中下游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迁移,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图中所示的人口南迁,都是由于北方战乱局势不稳而导致的。人口的南迁,不仅改变了人口的分布格局,促进了民族交融,同时也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最后,总结归纳,从两晋之际到两宋之际,北方人口的南迁为江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资源,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最终使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经济结构,也为后来的国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阆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德阳市博雅明德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