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第1页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第2页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30小题,共60分)
    1. 距今约9000—7500年的贾湖遗址与距今3300年左右的殷墟遗址都位于今河南境内,两地相距仅300公里。图第一行是贾湖遗址出土的契刻符号,第二行是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二者都刻画在龟甲等器物上。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 )
    A. 源远流长B. 多元一体
    C. 开放包容D. 善于创新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观察图片了。可知,贾湖遗址出土的契刻符号与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存在相似性,再根据材料“距今约9000—7500年的贾湖遗址与距今3300年左右的殷墟遗址都位于今河南境内,两地相距仅300公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地的文明存在继承性,这说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特点,A项正确;“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但是两个文明不存在同一个时间段,“多元一体”无从体现,排除B项;本题主旨为“中华文明的传承特点”,而“开放包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贾湖文明与殷墟文化存在传承关系,“善于创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 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晚期的典型代表,这一遗址中发掘出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等十几处大型公共建筑。由此推知,当时这一地区( )
    A. 阶级对抗渐趋激烈B. 贫富差距日益明显
    C. 社会组织能力强大D. 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牛河梁遗址群是红山文化晚期的典型代表,发掘出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等十几处大型公共建筑”可知,牛河梁遗址群出现了大型公共建筑,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组织能力强大,C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阶级对抗的程度,排除A项;从牛河梁遗址的公共建筑情况无法看出贫富分化的情况,排除B项;早期国家产生是在夏商周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3. 下图是我国新石器时期不同地域遗址出土的龙形文化遗存。这印证了早期中华文化具有( )
    A. 同质性B. 创新性C. 连续性D. 包容性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辽河流域三星塔拉遗址玉龙(距今约6500-5000年)”“黄河流域陶寺遗址龙纹陶饰(距今约4300-3900年)”“长江流域凌家滩遗址玉龙(距今约6500-5000年)”概括得出结论是:在新石器时期中国不同地区的遗址出土的文物有及其相近的外形,这说明早期的中华文化具有同质性,A项正确;材料中的三个文物比较只能看出其具有相近的外形,无法体现出创新性,排除B项;材料出土的文物差不多是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方,不能形成前后相继的连续性,排除C项;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兼收并蓄和求同存异,材料所给内容无法体现出包容性,排除D项。故选A项。
    4. 考古学家在秦魏家村发现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一处墓地,其中有16座男女合葬墓。墓葬中男子仰身直肢,女子下肢弯曲,侧身面向男子,且随葬品大都是偏向男性一侧。该遗址属于典型的齐家文化。这说明,该文明( )
    A. 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B. 体现出父系氏族的基本特征
    C. 注重神权与族权之间的结合D. 受到了传统礼乐文化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材料“墓葬中男子仰身直肢,女子下肢弯曲,侧身面向男子,且随葬品大都是偏向男性一侧”体现的是女子是男子的附庸,男权社会明显,具有明显的父系氏族特征,B项正确;早期国家出现是在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神权和族权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礼乐文化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
    5. 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是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是距今10万—5万年的古人类活动珍贵证据。目前共出土遗物4万余件,包括石制品、动物骨骼和少量竹木质等有机物标本。其中1件象牙质铲形器形体硕大、人工打制痕迹明显,为国内首次发现。据此可判断山东沂水跋山古人类( )
    A. 从事渔猎和采集B. 种植粟和小麦
    C. 过着定居生活D. 贫富差距悬殊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根据时间“距今10万—5万年”和“人工打制痕迹明显”,判断山东沂水跋山古人类处于旧石器时代,A项正确;种植粟和小麦、过着定居生活、贫富差距悬殊都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新特征,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6.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这两段记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 宗法制度早在夏朝就遭破坏
    C. 益主动将王位让给了启D. 史料记录有出入历史无结论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可知,反映的是益让位于禹的儿子启;依据材料“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可知,反映的是启通过武力夺取王位,这体现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的转变过程,而且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的转变过程,而且禹执政时期还没有出现宗法制度,排除B项;C项只符合《史记·夏本纪》中的记载,排除;受时代、阶级立场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历史记载存在差异,但不能就此得出历史无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7. 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各区域在环境基础、经济内容、宗教和社会意识等方面存在差别,并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这一论述( )
    A. 说明区域间文明存在频繁交流B. 强调了地理环境的决定性作用
    C. 意在说明黄河文明的独特地位D. 阐明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中国)。材料中“各区域……存在差别”阐述了文明的多元性,“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夏商周三代文明”则是阐述了文明的一体性,D项正确;材料提出“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但是得不出“频繁交流”,排除A项;从材料看,地理环境只是因素之一、而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材料阐述的是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不是说黄河文明具有独特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8. 周王通过授土授民新建的国家已不是血缘聚居的方国,而是由周人、本地土著以及被征服的殷人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
    A. 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确立B. 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C.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D. 解决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时期的中国。材料“周王通过授土授民新建的国家已不是血缘聚居的方国,而是由周人、本地土著以及被征服的殷人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体现的是周朝由方国转变为国家,国内民族呈现交融的趋势,说明的是分封制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C项正确;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周朝并未建立君主专制,排除B项;周朝属于阶级社会,阶级矛盾不可能消除,排除D项。故选C项。
    9. 王国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与材料中的“立子立嫡之制”和“封建子弟之制”分别对应的是( )
    A. 宗法制和郡县制B. 宗法制和分封制
    C. 分封制和宗法制D. 郡县制和宗法制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宗法制和分封制,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郡县制,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 “方里而井,并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材料所反映的土地制度( )
    A. 全国土地分属于诸侯王所有B. 臣民可通过买卖获得土地
    C. 根源于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D. 以青铜工具作为主要农具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可知,这是井田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其根本原因是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下采取的集体劳作方式,C项正确;井田制下,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土地,排除A项;井田制下土地不允许随意买卖,排除B项;商周时期虽然是青铜时代,但主要的生产工具仍旧是木、石、骨等制作,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在古史传说中,后人不仅把夷人和羌人的一部分列为黄帝的后裔,而且把各部族劳动人民的许多伟大发明,如衣服、文字、舟车、历法、蚕丝等都归功于黄帝。这表明( )
    A. 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B. 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根基
    C. 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文明中心D. 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基本具备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从材料信息可知,古史传说不仅把周边民族列为黄帝的后裔,而且把许多发明都归功于黄帝,说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根基,B项正确;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与材料描述信息和史实均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黄河中下游的地位,排除C项;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材料没有涉及阶级压迫和剥削,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孔子曰:“仁者人也”。他认为应当关爱尊重他入。有同情心,还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这体现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
    A. 仁者爱人B. 为政以德
    C. 克己复礼D. 兼爱非攻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他认为应当关爱尊重他人。有同情心,还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可知,这体现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A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方面主张,非调解人际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礼”的内容,排除C项;兼爱非攻是墨子的观点,排除D项。故选A项。
    13.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
    A. 意图平衡各国实力B. 着眼于改变经济结构
    C. 旨在实现富国强兵D. 以重构大一统为目标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与意图平衡各国实力不吻合,排除A项;据材料“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等信息可知,其推行重农政策,着眼于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与着眼于改变经济结构不吻合,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未体现重构大一统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
    14.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强调“为政以德”,法家强调“以法治国”。这里,二者关注的共同点是( )
    A. 道德规范要求B. 文化教育模式
    C. 人才选拔途径D. 国家治理方式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主张统治者要爱护百姓,实行仁政,以德治国,法家崇尚严刑峻法,认为只有以法治国才能维护统治,两者都关注国家治理,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儒家和法家的政治主张,没有强调道德规范和文化教育,排除A项、B项;材料中儒家和法家的主张不涉及人才选拔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5. 下面为先秦部分著作引用《论语》中语句次数的统计表(单位:次)。该表可用来说明( )
    A. 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较稳固B. 百家争鸣利于促进思想交流
    C. 国家统一趋势影响学术发展D. 诸子思想间的隔阂逐渐消弭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材料中的著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不同思想流派的著作,这些著作引用《论语》中语句,体现不同学派相互影响和展开争论,促进思想交流,B项正确;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分裂局面,仅仅从不同学派相互影响和展开争论,不能看出国家统一趋势,排除C项;诸子思想存在明显差异,甚至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虽然相互影响,但隔阂仍然明显,而非隔阂逐渐消弭,排除D项。故选B项。
    16. 《战国策·齐策一》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帏,举袂成幕,挥汗成雨”的景象。这体现出齐国( )
    A. 全国市场初步形成B.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 商人活动不受限制D. 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材料中“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帏,举袂成幕,挥汗成雨”的描述,形象地展现了临淄道路上人群熙攘、热闹非凡的场景,这充分说明了临淄的商业活动频繁,商品经济比较活跃,D项正确;在战国时期,虽然齐国临淄商业繁荣,但还不能说全国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当时各国之间仍存在诸多限制和壁垒,商业交流并非完全畅通无阻,排除A项;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是主流政策,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政策有松动的迹象,排除B项;“商人活动不受限制”,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商人的活动不可能完全不受限制,只是临淄的商业相对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
    17.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项规定不利于
    A. 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B. 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C. 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D. 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中“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可知,这是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的表现,明显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BCD项,商鞅变法的法令,体现的思想是重农抑商,它能够起到保护农业经济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同时利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而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是改变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需要,巩固国家政权,在当时就是要巩固秦国的政权,所以还是要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此三项表述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18.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应付大规模而又频繁的战争,既需要一支可以直接调遣的庞大常备军,也需要一套完善的国家行政机构,以便有效地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就此分析各国最有可能( )
    A. 打出“尊王攘夷”旗号号令天下B. 改革税制事实上承认土地私有
    C. 实行军功爵制打破旧贵族特权D. 建立以国君为首的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可知,要建立庞大的常备军和完善的国家行政机构,有效组织全国人力物力就要打破旧的松散的贵族政治,就需要建立以国君为首的中央集权制,D项正确;打出“尊王攘夷”旗号号令天下,与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政治掌控力的提升,和税制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实行军功爵制打破旧贵族特权”是破旧,无法立新,文中的一系列措施需要新的体制来达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9.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A. 道、儒、墨、法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D. 道、法、墨、儒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道家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主张无为而治,这符合“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的权利,这符合“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代表,这符合“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统治者施行仁政,这符合“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0. 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孟子主张“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韩非认为“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这些观点( )
    A. 契合了现实政治的需要B. 旨在实现富国强兵目标
    C. 表明百家争鸣局面激烈D. 根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目的题、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春秋战国(中国)。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富贵只要是合乎道义的,就可以去追求;孟子认为互通有无可以弥补不足;韩非认为奢侈而懒惰会变得贫穷,勤劳节俭会变得富足,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三位学者都主张发展经济,追求财富,其经济思想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当时经济的进步,D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三位学者都主张发展经济追求财富,无法得出契合政治需求,排除A项;材料中的思想虽与经济相关,但与“富国强兵”并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三位学者都主张发展经济追求财富,无法得出争鸣局面激烈,排除C项。故选D项。
    21. 秦始皇在原由商鞅颁布标准器上加刻诏书铭文,或下令让政府制作相同的标准器并在上面刻铭文,发至全国,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这一举措( )
    A. 旨在推动工商业发展B. 对国家统一有长远意义
    C. 开启货币官铸的历史D. 说明秦朝制度缺乏创新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题、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时期将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推行至全国,体现了秦的度量衡的延续性,这对国家统一有长远意义,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统一度量衡与发展工商业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统一货币铸造的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秦朝的制度特征,“缺乏创新”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22. 《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一次“革命”是指( )
    A. 世卿世禄制度的确立B. 封建土地制度确立
    C. 宗法制家族制度形成D.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的革命是秦朝时中央集权的建立,D项正确;世卿世禄制度早在商鞅变法的时候就被废除,因而不会出现在公元前221年,排除A项;封建土地制度确立是在战国时期,排除B项;宗法制的出现是在西周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23. 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
    A. 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B. 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C. 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D. 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牵制丞相,以加强君权,D项正确;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与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无关,排除A项;秦朝设太尉主持军事,排除B项;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排除C项;故选D项。
    24. 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主要有两种,一是宗法等级君主政体,其典型是西周王制,简称“王制”;二是中央集权君主政体,其典型是秦朝帝制,简称“帝制”。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
    A. 它们所依托的经济基础不同B. 官僚政治比贵族政治更先进
    C. “公天下”优于“家天下”D. 建立者对国家结构认识不同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西周之所以建立宗法等级君主政体是由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决定的,秦朝之所以建立中央集权君主政体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决定的,故造成“王制”与“帝制”差异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它们所依托的经济基础不同,A项正确;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相适应的,各有其合理性,不能简单地说官僚政治比贵族政治更先进 、“公天下”优于“家天下”,排除B项、C项;造成“王制”与“帝制”差异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它们所依托的经济基础不同,并不取决于建立者对国家结构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A项。
    25. 有学者认为,秦朝的统一形态在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军事控御等“硬件方面”应该是明确有效的,但在“软件方面”却远远没有达到统一天下的基本要求,甚至还一直存在着两大板块之间无法弥合的对立与仇视。据此可知,该学者旨在说明( )
    A. 官僚政治符合时代潮流B. 秦朝文化认同感的缺失
    C. 秦朝的速亡具有必然性D. 秦的统一形态明确有效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软件方面’却远远没有达到统一天下的基本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破坏了原来的地方文化,同时秦始皇在统治思想、政策等方面依然对关东吏民采取歧视、防范、威慑、镇压的态度,这会造成原关东六国对秦朝文化认同感的缺失,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僚政治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秦朝速亡的必然性,排除C项;D项说法只能反映秦朝的统一形态在“硬件方面”的效果,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以偏概全,排除D项。故选B项。
    26.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
    27. 下图所示的里耶秦简户籍簿记载了秦朝一户的户籍档案,包括家庭成员关系、名字、社会身份等信息。这反映出秦朝( )
    A. 户籍制度非常完备B. 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
    C. 社会等级分化严重D. 重农抑商政策执行严格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题干,里耶秦简户籍簿详细记载了秦朝一户的户籍档案,包括家庭成员关系、名字、社会身份等信息,这有利于政府对社会进行更加精细和有效的管理,加强了国家对社会的管控,故选B项;材料展示了秦朝户籍簿的详细记录,但并未全面反映户籍制度的完备性,排除A项;社会等级分化是否严重与户籍制度的详细程度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秦朝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28. 楚庄王时,不断向中原用兵,与晋国争夺霸主地位。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阅兵周疆,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军。楚庄王趁机向王孙满问九鼎之轻重。这反映了
    A. 中央集权得以加强B. 血缘纽带得到加强
    C. 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 宗法制度受到冲击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阅兵周疆,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军。楚庄王趁机向王孙满问九鼎之轻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阅兵周疆”有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之意,并且鼎是权力的象征,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显示了楚庄王觊觎周王室之意,这些都反映出当时诸侯崛起,分封制遭到破坏,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地方封国力量壮大,冲击周王室的中央统治,而不是体现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并且这时期还未出现中央集权,排除A项;血缘纽带强调的是宗法制,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宗法制内容,而是主要体现了分封制的破坏,排除B项;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材料内容没有涉及血缘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9. 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 孔子B. 老子C. 韩非D. 墨子
    【答案】B
    【解析】
    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老子“顺应自然”的思想,“百姓无事”“帝何德于我哉”反映了百姓生活较少受到干预,反映了“无为”的思想,B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A项;韩非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主张法治,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30. 秦以前,一般人均可自称“朕”。秦统一后,“朕”成为皇帝的专属自称,皇帝的命令专称为“诏”,其印章专称为“玺”,对皇帝的名字也要进行避讳。这些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
    A. 凸显皇帝独尊B. 保证皇帝独裁
    C. 重建礼乐文化D. 宣扬皇帝功业
    【答案】A
    【解析】
    朕、诏、玺为皇帝专用,避讳皇帝的名字,这些规定主要是凸显皇帝独尊,A项正确;材料这些规定无法体现保证皇帝独裁,排除B项;材料这些规定与重建礼乐文化无关,排除C项;朕、诏、玺为皇帝专用,避讳皇帝的名字,无法体现宣扬皇帝功业,排除D项。故选A项。
    二、材料分析题(其中31题8分,32题15分,33题17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是中原地区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在陶寺遗址(属龙山文化)中发掘的宫殿区、仓储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等都被权力阶层所独有,在陶寺遗址的墓葬中,既有规模宏大、地位凸显的宫殿夯土建筑,又有简陋普通的半地穴式或窑洞式小房子。陶寺遗址早期和中期的墓葬都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且存在着多个层次等级。此外,陶寺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乱葬墓,死者或被弃于灰坑,或被作为人牲用来祭祀或被夯筑于城墙中,有的甚至是多人从葬。围绕陶寺遗址分布的14处遗址中,陶寺聚落在该聚落群中有着唯我独尊的地位,是绝对的中心聚落。
    ——摘编自高江涛《试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模式与动力》
    材料二 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发掘中,甘肃大地湾群落以一个长方形主室为中心,两侧备有一侧室,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坐北朝南,无论是面积、质量还是结构都首屈一指。在这一时期的姜寨等遗址中,除作为群落中心的准都邑有墙垣或其他防御性设施外,其他聚落已没有了这些设施,在这些聚落中,还发现了相对独立的军事将领和巫觋人员。此外。在良渚文化区的大型墓中,有精致的玉铖等高级殉葬品,中型墓中玉铖的制作工艺与形制与之相比略逊一筹。在此时的大汶口基地中,石钺、玉铖与作为贯通天地神人法器的骨牙雕筒同时出土,说明这一神权与政权结合的传统至夏、商、周三代依然如故。
    ——摘编自马新《群落与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发掘为依据,概述这一时期早期国家和文明的特征。
    【答案】特征:出现最高权力所有者;出现宏伟建筑和防御工事;群落实现初步统一;相对独立的职官设置;神权与政权的结合;出现集权趋势。
    【解析】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原始社会晚期(中国)。特征:根据材料一“围绕陶寺遗址分布14处遗址中,陶寺聚落在该聚落群中有着唯我独尊的地位。是绝对的中心聚落。”可知,出现最高权力所有者;根据材料一“在陶寺遗址的墓葬中,既有规模宏大、地位凸显的宫殿夯土建筑”,材料二“在这一时期的姜寨等遗址中,除作为群落中心的准都邑有墙垣或其他防御性设施外,其他聚落已没有了这些设施”可知,出现宏伟建筑和防御工事;根据材料一“围绕陶寺遗址分布的14处遗址中,陶寺聚落在该聚落群中有着唯我独尊的地位。是绝对的中心聚落。”可知,群落实现初步统一;根据材料二“在这些聚落中,还发现了相对独立的军事将领和巫觋人员”可知,相对独立的职官设置;根据材料二“在此时的大汶口墓地中,石钺、玉铖与作为贯通天地神人法器的骨牙雕筒同时出土,说明这一神权与政权结合的传统至夏、商、周三代依然如故。”可知,神权与政权的结合、出现集权趋势。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孔子门徒的游说;儒家学者的坚持;孟子、荀子等人对儒学的发展。
    (2)影响: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解析】
    (1)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得出孔子门徒的不断游说;根据材料“ 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得出儒家学者的坚持;根据材料“ 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润色之”得出孟子、荀子等人对儒学发展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并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华民族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对丞相、御史大夫等大臣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应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并不以此为满足,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材料二 秦朝政府的组织(下图)
    (1)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朝管理国家的主要制度?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阐述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答案】(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设置郡县两级机构,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得世袭。
    (2)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制度:根据材料二图示及材料一“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设置郡县两级机构,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得世袭。
    【小问2】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对当时和对后世两个方面回答,即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

    相关试卷

    贵州省金沙县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贵州省金沙县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新津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新津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新津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新津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月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月月考历史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