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含解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12 第六单元诗词鉴赏(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12 第六单元诗词鉴赏(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下面对诗作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诗歌内容的核心是“捉人”,全诗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述。
B.诗歌在深刻揭露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的同时,也赞美了诗人那种坚韧的爱国精神。
C.这是一首叙事诗,虽然没有运用抒情和议论,但故事情节记叙比较完整,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两个“一何”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
2.诗的题目是“石壕吏”,但对“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诗人这样布局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1.B 2.作者想要通过叙述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着力铺陈,给读者营造一个凄惨的时代背景,更能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更表达作者对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B.诗歌在深刻揭露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的同时,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而不是“赞美了诗人那种坚韧的爱国精神”。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技巧。注意结合全诗及写作背景分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老妇人的述说,从“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可见: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从“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可见人们生活的悲惨;“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可见: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作者详写老妇的诉说,着力铺陈,营造了一个凄惨的时代背景,更表达作者对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的揭露;
本诗诗人杜甫要表现的是人民的疾苦,通过官吏夜抓人,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但是杜甫又是矛盾的,他站在统治阶级一面,希望朝廷平定叛乱,所以又不对官吏加以正面的批判和揭露。所以,诗的题目是“石壕吏”,但对“吏”却是略写,而详写老妇人。
【点睛】参考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二)(2022春·广西南宁·八年级期末)古诗文阅读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下面对诗作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从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且颇为紧凑。
B.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人巧妙地借用老妇之口,诉说了她一家人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C.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典雅华丽,典故巧妙恰当,一唱三叹,高低抑扬,达到沉郁顿挫的效果。
D.诗人用巧妙的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于客观的叙述中,让故事本身显露诗人的爱憎。
4.用语精炼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体会下面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答案】3.C 4.示例一:“一何”是“多么”的意思(“一何”表强调/加重了感情色彩/加强情感),连用两个“一何”,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如狼似虎的蛮横粗暴和老妇的可怜。
示例二:“一何”运用反复的修辞,连用两个“一何”,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如狼似虎的蛮横粗暴和老妇的可怜。
【解析】3.C.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选项中“语言典雅华丽,用典巧妙恰当”表述错误,故选C。
4.本题考查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赏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意思是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一何”的本身含义是“多么”的意思,在诗句中的语境义是表达差役和老妇的“呼”与“啼”情感十分强烈,一方如狼似虎,一方悲愤凄苦,形象地刻画出官吏的残暴、老妇的悲苦。同时,在修辞上判断,连用两个“一何”,是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作用为强调语气,此处强调官吏的蛮横和老妇的可怜,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点睛】参考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三)(2022春·河南信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③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6.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他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
【答案】5.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6.诗人通过对个人遭遇的描写,推己及人,仍然表现出了关心人民、关心社会的济世情怀。
【解析】5.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意思是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这里用一系列动词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6.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
根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意思: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可知,句句蝉联而下,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由个人的痛苦想到千万寒士的痛苦,从而希望有“广厦千万间”宁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就能看出他在表达个人遭遇后,想的仍是天下苍生,实有一颗无私奉献、关心天下疾苦的心。
可见,这是杜甫在以自己的个人遭遇来展示一个时代的辛酸。如果只写人民的疾苦,那他就把自己的姿态摆在了政治家的地位,而当他也品尝着生活的苦难,才是真正地与人民站在了一起。
(四)(2022春·广西北海·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歌”指歌行体,单行散句与长短句错落搭配,用韵自由灵活,富于变换。
B.开篇第一节诗通过一系列的动词,从正面描写狂风对茅屋的破坏,营造了凄苦的氛围。
C.“布衾似铁”和“雨脚如麻”通过比喻,生动还原了诗人赖以生存的茅屋如今的破败。
D.“何由彻”与前文“未断绝”相照应,说明诗人在艰苦处境中盼望天亮雨停的迫切心情。
8.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杜甫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品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7.B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出一种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诗人在结尾利用议论和抒情,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主题得到升华,表现了诗人饱临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解析】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写出狂风对茅屋的破坏。
故选B。
8.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表达效果的理解。
这首诗由“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可知, 首先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着重叙述诗人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的过程及受到风雨侵袭之苦,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知,诗人没有停留在个人思想上,而是在结尾运用议论和抒情,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写法更能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也因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2022春·广西玉林·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9.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两处都运用了描写手法反映人物特点,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C.全诗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被强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的形象。
D.“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公文,而小太监手里竟有“文书”并称“敕”,这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10.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答案】9.B 10.示例1:肖像描写。尽管天寒,卖炭翁却衣服单薄,表达了作者对卖炭翁处境艰难的同情。
示例2:心理描写。卖炭翁衣服单薄却希望天气更冷些,好让木炭更值钱,体现了卖炭翁矛盾复杂的心理,抒发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
【解析】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的是叙述手法,反映了其艰辛贫苦的生活,和无比艰辛的劳作。选项“‘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两处都运用了描写手法反映人物特点”的表述不正确。
故选B。
10.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是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而“心忧炭贱愿天寒”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衣正单”与“愿天寒”构成了对比,反衬了这位老翁内心的挣扎和生活的苦难。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反常、矛盾心理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六)(2022春·福建龙岩·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简洁而又完整地讲述了一个老人烧炭、卖炭、失炭的经过。
B.“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烧炭的辛劳。
C.“把”“称”“回”“叱”“牵”“系”等动作,刻画出宫使蛮横掠夺的丑恶样子。
D.“惜不得”三字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上是以微妙心理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12.本诗中的卖炭翁与杜甫《石壕吏》中的老翁各有各的不幸,诗人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简述。
【答案】11.D 12.相同点:都是借以表达对百姓悲惨遭遇的同情(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不同点:本诗借以揭露“宫市”的罪恶;杜诗借以控诉战争的罪恶。
【解析】1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D.“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表述有误,根据诗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意思是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本句是以心理描写刻画出卖炭翁面对宫使的暴行无能为力不敢反抗。
故选D。
12.本题考查比较诗歌思想感情。
相同点:《石壕吏》写自己夜间投宿石壕村时的所见所闻。主人家三个儿子两死一存,为了躲避兵役,老翁越墙而走,最后老妇被带去了军营。表达了作者对百姓悲惨命运的同情与关怀;《卖炭翁》主要写了卖炭翁的不幸遭遇,辛苦烧炭,身上衣单,腹中无食,最后却被宫使以极低的价格买去,就连拉车的牛也被牵走了。诗中并无议论性的句子,在质朴的叙事中,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情与关怀;
不同点:两诗批判的对象不同。《石壕吏》中造成老妇家悲惨命运的是战争,反映了“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卖炭翁》写卖炭翁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宫市”制度的批判。
(七)(2022春·陕西渭南·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3.请对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简要赏析。
14.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描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3.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意对即可) 14.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淡泊悠然的情怀。(意对即可)
【解析】13.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赏析时可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这是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抒写诗人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悦”“空”二字在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欢悦”,“使……空”,给大自然赋予了某种特性,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明媚的山间阳光使飞鸟更加欢悦,清澈的潭水能够荡涤人们心目中的污垢,让人杂念顿消,使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整幅画面生动、形象、美丽,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让人悟到空门禅悦的奥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1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学生首先要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根据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判断诗人的情感。尾联的意思是: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这一联是对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同时,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淡泊悠然的情怀。
(八)(2022春·海南海口·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5.这首山水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6.颔联简化为哪个成语?这个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案】15.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16.“曲径通幽” 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解析】1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第一问。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意思是: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颔联、颈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意思是: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幽”“深”两字可以体会出环境是清幽、宁静的。“竹径”“花木”“山光”“鸟”“潭”这些景物又是美好的。所以本诗描绘出古寺宁静、幽美、超脱尘世的景象。
第二问。这首诗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潭影空人心”,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诗的“空人心”中的“空”意思是“使……空”,这里是使人内心空明,即俗念全消,心境纯净。正与诗人除去杂念,追求禅意的心境相契合,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16.本题考查成语及哲理分析。
诗的颔联是千古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后禅院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曲径通幽”:在深远之处,有弯曲的小路,能通往到幽深僻静的地方。蕴含的哲理为:想取得某种过于常人的境界或者成就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必须经过曲折和坎坷才能获得成功。与此同时,太易获得的事物都是比较平凡的,人们往往不会太珍惜。
(九)(2022春·四川遂宁·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送别之景。山青水绕,动静结合,相映成趣。透着轻快明丽的气息,也暗示了离别的情景。
B.颔联写送别之事。“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一词生动地描摹了朋友孤单无依,行踪不定。
C.尾联直抒胸臆。班马嘶鸣之声犹友人话别之声,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全诗至此悠然而止,意蕴深远。
D.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18.本诗的颈联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是经典名句,请你比较这两联诗在情感上的异同。
【答案】17.C 18.相同点:都表达了在离别时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不同点:李诗主要表达“我”与友人离别时的难念难分,对即将远行友人的担忧;王诗主要劝勉朋友不要因离别而伤感,要心胸豁达,坦然待之。
【解析】17.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
C.尾联没有直说内心的感受,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全诗至此悠然而止,意蕴深远,令人回味无穷。本项中“尾联直抒胸臆”理解错误;
故选C。
18.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
相同点:本诗的颈联中的“游子意”与“故人情”直接表现了作者在离别之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比邻而居一样。同样表现了作者与友人深厚情谊,不受遥远空间的限制。
不同点:本诗颈联,诗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与无尽担忧之情。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十)(2022春·湖南永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送 友 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景色,透着轻快明丽的气息。这里有山的青绿,有水的流转,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山的静默,水的远去,也暗示了离别的情景。
B.颔联诗意转为议论,感叹今此一别,友人即将万里游荡,无所归依,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C.尾联写当离别真的来临时,也只能潇洒地挥一挥手,任凭这离群的马嘶鸣。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全诗至此悠然而止,意蕴深远,令人回味不尽。
D.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20.请发挥想象,描绘诗中首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19.B 20.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山上草木葱绿,好一派生机景象。一条波光粼粼的流水,环绕在城的东边,潺潺而过。
【解析】19.B.颔联意思是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抒发诗人对友人的忧虑之情。所以“颔联诗意转为议论”的表述有误;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描绘画面的能力。发挥想象,描述某句诗中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适当添加自己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即可。句意是: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据此,展开合理的想象描写“青山”“白水”的山水之景象来作答即可。
示例: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卧在外城的北面,白亮亮的河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景!
(十一)(2022春·山东·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甲】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北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乙】
西江月
(北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①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②。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②琼瑶:美玉。
21.下列对两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词借“缺月”“疏桐”“漏断”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B.甲词“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一句,写“幽人”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写出了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词人形象。
C.乙词首句中“照野”二字,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
D.乙词下片词人进一步抒写对月色的迷恋和珍惜,运用象征手法,用美玉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营造了一个极为幽美、静谧、纯洁的境界,感情真挚,令人神往。
22.两首词都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请分析其思想情感的不同之处。
【答案】21.D 22.《卜算子》一词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现出作者孤寂、悲愤的心境和高洁、不随波逐流的志趣。《西江月》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表现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表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2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运用象征手法”错误,应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美玉。
故选D。
22.本题考查比较诗词思想情感。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下片“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写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诗人没有知音,表现诗人的孤苦;“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词人以象征手法,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西江月》上片写词人路上的见闻和醉态,下片写月下云雾朦胧之景,望水中之月,斜卧绿杨桥上入梦乡,言语间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景物的怜惜之情,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表现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对子人的热爱,抒发了作者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十二)(2022春·陕西咸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3.找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中描写的景物并分析其作用。
24.“拣尽寒枝不肯栖”表现出词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23.描写的景物有“缺月”“疏桐”,渲染了寂寞清冷的氛围,表现了词人孤独凄清的心境。 24.这句词的意思是孤鸿找遍所有寒枝也不肯栖息,表现了词人被贬黄州后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精神品质。(紧扣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志趣高洁、坚守理想等关键词,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23.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描写的作用。本题中的“缺”“疏”“断”跟诗歌的意象“月”“桐”紧密相关,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缺”“疏”“人初静”又显示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24.本题考查把握诗句体会思想感情。赏析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结合整首诗内容及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这首词是“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可知诗中的“孤鸿”就是喻指诗人自己,“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徘徊不定的情绪;“惊”明写孤鸿的惊恐害怕,暗写诗人遭受政治打击的不安与惊恐;“有恨无人省”写出诗人无人埋怨,独抱幽恨的苦痛。在理解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再分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所表达的词人的精神品质,此诗句表面写孤鸿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凉的沙洲,实际是诗人借孤鸿抒发自己宁愿承受孤独寂寥的贬谪处境,也不愿随波逐流的孤傲高洁情怀。
(十三)(2022春·黑龙江牡丹江·八年级统考期末)赏析《卜算子•咏梅》,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卜算子”是词牌名,唐骆宾王作诗喜用数字,人称“卜算子”,词家遂取以为名。
B.“驿外断桥边”点明梅的生长环境偏僻,“更着风和雨”突出其处境恶劣。
C.词中“妒”是“嫉妒”的意思,作者以“妒”写梅,赋予梅以人的情思。
D.词以独白的抒情方式咏梅,流露出作者真实的内心情感。
26.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言外之意?
【答案】25.C 26.表达了作者孤高傲世的情怀,隐忍、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写照。
【解析】25.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C.“作者以‘妒’写梅”理解不准确,“妒”是指百花的嫉妒,而不是梅,梅是朴实无华、不慕虚荣的,它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一任群花去嫉妒;
故选C。
26.考查诗词的主旨。
诗词大意: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尽管陆游的爱国热情惨遭打击,但其爱国志向始终不渝,表达了诗人虽遭遇不幸(怀才不遇),历尽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十四)(2022春·江西九江·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驿外断桥边”点明梅花的生长环境偏僻,“更着风和雨”突出其处境恶劣。
B.“寂莫开无主”一句中,“无主”看似写梅花无人管,实则暗指梅花无人赏识。
C.“一任群芳炉”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梅无意争春,却惹来众芳嫉妒。
D.全词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咏梅,借梅表现了词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格。
28.这首词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案】27.C 28.“碾作尘”指屡遭挫折,“香如故”强调心志始终如一。作者以梅自比,托物言志,写自己虽屡遭排斥、怀才不遇,但独立不倚、坚持正义,抒发了孤高傲世的情怀。
【解析】27.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
C.“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理解赏析不正确。“一任群芳炉”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梅无意争春,却惹来众芳嫉妒;
故选C。
28.本题考查赏析词句。
结合“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分析,诗句的意思是即使梅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但它的品格就像它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碾作尘”指屡遭挫折,“香如故”强调心志始终如一。词人以物喻人,以梅自比,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服,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在对梅的赞咏中,写自己虽屡遭排斥、怀才不遇,但独立不倚、坚持正义,抒发了孤高傲世的情怀,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12 议论文阅读(含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作者认为真正的智者是怎样的人?,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发现式批注】,【赏析式批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6 核舟记(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课内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 小石潭记(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