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含解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含解析)第1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含解析)第2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含解析)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含解析),共20页。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昌邑王①既立,淫戏无度。昌邑官属皆征至长安,往往超擢拜官。龚遂见安乐流涕谓曰王立为天子日益骄溢谏之不复听。今哀痛②未尽,日与近臣饮酒作乐,斗虎豹,召皮轩车九旒③驱驰东西,所为悖道。”大将军光④忧懑,召会议未央宫,陈陛下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庙,子万姓,当废!皇太后诏曰:“可。”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六》,有改动)
    注释:①昌邑王:汉废帝刘贺,在位27天。②哀痛:这里指“守丧”。③皮轩车九旒(liú):皇帝出门时,侍卫仪仗的最前端,有一辆“皮轩车”,用虎皮作为顶盖;还有“九旒”——九个附加彩带的大旗作前导旗。④光:指霍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于:
    (2)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3)大将军光忧懑 懑:
    (4)子万姓 子:
    2.翻译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昌邑官属皆征至长安,往往超擢拜官。
    3.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龚遂见安乐流涕谓曰王立为天子日益骄溢谏之不复听。
    4.【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乙】文的事例对【甲】文有没有说服力?请分析说明。
    【答案】1.于:在 拂:同“弼”辅佐 懑:气愤 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
    2.(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2)昌邑的官吏都被调到了长安,(有的官员)经常被破例提拔为高官。
    3.龚遂见安乐/流涕谓曰/王立为天子/日益骄溢/谏之不复听。
    4.示例:甲、乙两文分别以议论和记叙为主。乙文中昌邑王登基之后贪图享乐,毫无进取之心,且不纳谏,没有忧患意识,最终被弹劾,以悲剧收场,印证了“死于安乐”这一观点,所以对甲文的观点具有说服力。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判断词义。
    (1)句意: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于:在,从。
    (2)句意:在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
    (3)句意:大将军霍光非常愁闷气愤。懑:气愤。
    (4)句意:以天下百姓为子民。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1)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曾:通“增”,增加;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
    (2)昌邑官:昌邑的官吏;征:征用,调派;超擢:破格提拔。
    3.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停顿的能力。
    句意:龚遂拜见(刘贺的郡相)安乐,流着眼泪对他说:“昌邑王即位成为天子,一天比一天骄傲自满,劝谏他而他再也听不进去。
    “龚遂见安乐”是事件,“流涕谓曰”则是龚遂见安乐时的情态,中间应当停顿;“王立为天子”是事件,“日益骄溢”和“谏之不复听”是昌邑王被立为王之后的行事作风,中间应当停顿;
    所以停顿应该是:龚遂见安乐/流涕谓曰/王立为天子/日益骄溢/谏之不复听。
    4.本题考查文章表达方式和内容的理解。
    分析甲文,由“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可知,甲文先例举那些出身贫贱,经过艰苦磨炼后成就大业的人物事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则是即事说理,阐述承担重大责任的人,必须经受方方面面的磨练方可成功的道理;再由“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从正面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的道理;再由个人推论到国家,从反面论述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甲文以议论为主。
    分析乙文,由“昌邑王既立,淫戏无度。昌邑官属皆征至长安,往往超擢拜官”和“王立为天子,日益骄溢,谏之不复听”可知,乙文记叙了昌邑王登王位之后只顾自己贪图享乐,荒废政务,还拒绝纳谏,忧患意识淡薄的事例。再由“大将军光忧懑,召会议未央宫,陈陛下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庙,子万姓,当废”可知,昌邑王最终落得被废立的下场,这正是“死于安乐”的最好证明。所以乙文以记叙为主,为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参考译文】
    【乙】昌邑王刘贺即帝位之后,荒淫游乐没有节制。昌邑的官吏都被调到了长安,(有的官员)经常被破例提拔为高官。龚遂拜见(刘贺的郡相)安乐,流着眼泪对他说:“昌邑王即位成为天子,一天比一天骄傲自满,劝谏他而他再也听不进去。现在刚穿丧服,每天却与小人吃喝玩乐,斗弄虎豹,弄来蒙有皮革的车子,驾着九游车,东奔西跑,所作之事违背常理。”大将军霍光非常愁闷气愤,立即召集群臣到未央宫,向太后详细讲述昌邑王刘贺不可以继承皇位,供奉于祖宗庙号,以天下百姓为子民,应当废立。皇太后下诏令说:“可以。”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有顷,复诵。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诵:背诵。方:正在。辍然:突然终止的样子。喧:遗忘。引:拿来。
    5.请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舜发于吠亩之中 发:______________
    (2)曾益其所不能 曾:______________
    (3)征于色 征:______________
    (4)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
    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7.在表达方式上,【甲】文以______________为主,【乙】文以______________为主。
    8.甲乙两文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5. 兴起,指被征用。 同“增”,增加。 征验、表现。 割断
    6.(1)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2)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7. 议论 记叙
    8.【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乙】做任何事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
    【解析】
    5.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结合所学文言文实词知识,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句意: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发:兴起,指被征用;
    (2)句意: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曾:同“增”,增加;
    (3)句意: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征:征验、表现;
    (4)句意: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裂:割断。
    6.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恒:常常;然后:这样以后;翻译为: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2)重点词:自:从;是:这件事;不复:不再;喧:遗忘。翻译为: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7.本题考查文章的表达方式。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五种。【甲】文先是事实论证,例举六位名人出身卑微却能够有所成就的事例;接着用道理论证,说明担当重任必先经过磨练;然后用正反对比论证,说明人处困境奋发有为和国无忧患易遭灭亡,形成鲜明对比;最后提出中心论点,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故【甲】文主要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讲述孟子小的时候背书不专心,母亲将织好的布匹割断,借此来告诫孟子读书要专心的故事,故【乙】文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
    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主旨的把握。
    【甲】文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乙】文则是用孟母割断自己辛苦织好的布,来告诫孟子要专心学习,让孟子从此以后不敢荒废学习的故事,来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否则将半途而废。
    【参考译文】
    【乙】
    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过了一会儿,然后再背诵下去。(发现这种情况),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小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说:“这织出来的布断了,能再接得上吗?”从此以后,小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 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①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②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 其横逆由③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④哉?于禽兽又河难⑤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⑥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注释】 ①横逆:蛮横无礼。②此物:指上文所说“横逆”的态度。奚宜:怎么应当。③由:通“犹”。下文“我由未免为乡人也”中的“由”也通 “犹”。④择:区别。⑤难:责难。⑥法:楷模
    (选自《仁者爱人》)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
    B.则君子必自反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
    C.C.生于忧患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如有一朝之患 有时朝发白帝
    10.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选自《孟子》,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B.【乙】文中画线的句子的断句为“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
    C.【甲】“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是通假字,通“增”,增加的意思,【乙】文中“是故君子有终身之”的“是故”是“所以”的意思。
    D.【甲】文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和【乙】文的“忧之如何?”都是倒装句。
    11.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认为,导致国家灭亡的两个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B.【乙】文告诉我们不仁、不礼,不义、不忠是造成别人对“我”蛮横无理的原因。
    C.【甲】【乙】两文都讲到忧患意识,但侧重点不同,【甲】文侧重于对内执政对外御敌上的认识,【乙】文侧重于对自己的反思。
    D.【甲】【乙】两文,观点正确鲜明,论证严密有力,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说理方法都值得肯定和借鉴。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答案】9.A
    10.D
    11.B
    12.(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使他内心痛苦。(2)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解析】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使……劳累;
    B.自己/从;
    C.在/到;
    D.一日/早晨;
    故选A。
    10.D.“舜发于畎亩之中”意思是: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此句为倒装句,正确语序为“舜于畎亩之中发”。“忧之如何?”意思是:忧虑又怎么办呢?不是倒装句,为一般疑问句;
    故选D。
    11.B.根据【乙】文“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 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河难焉?’”可知,如果我们面前有一个蛮横无理的人,首先我们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仁、礼、忠”,如果我们做到了“仁、礼、忠”,那么眼前的人就是“妄人”,和禽兽一般的人;可见他人对我们蛮横无理的原因可能是自己未做到“仁、礼、忠”,也可能是眼前的人是“妄人”;“我们不仁、不礼,不义、不忠是造成别人对‘我’蛮横无理的原因”表述有误;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故:所以;大任:重大使命;斯:这;苦:使……痛苦;
    (2)恒:经常;敬:尊敬。
    【参考译文】
    【乙】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常常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常常会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比如说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声传于后世,可我却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忧虑又怎么办呢?像舜那样做罢了。至于君子别的什么忧患就没有了。不是仁爱的事不干,不合于礼的事不做。即使有一天祸患来到,那么君子也不会感到忧患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①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常积于忽微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③传》。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注释】①原:推究。②忽微:形容细小之事。③伶(líng)官:宫廷中的乐官和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
    13.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曾益其所不能( ) (2)而后作( )
    (3)岂非人事哉( ) (4)举天下( )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5.孟子与欧阳修的文章都旁征博引,博釆众长。【甲】【乙】两文第①段划线句子都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试作分析。
    【答案】13. 同“增”增加 有所作为 难道 全、所有
    14.(1)(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2)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15.运用了举例论证,甲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后终成大业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经受磨炼的好处。乙文列举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例,有力论证了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解析】
    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曾:同“增”增加。
    (2)句意:然后才能奋发。作:有所作为。
    (3)句意: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岂:难道。
    (4)句意:全天下的豪杰。举:全、所有。
    1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入:在国内;法家:明法度的大臣;拂士:辅弼之士;出:在国外。
    (2)兴:使……兴旺;逸豫:安闲快乐;之:的。
    15.本题主要考查辨析论证方法。
    【甲】文开头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六个人物的事例,是举例论证,从六个人的经历来看,以及结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可知,他们都是在经历了一番挫折后有所作为,以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来表现磨难可以促使人走向成功。【乙】文第①段划线句子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也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论证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参考译文】
    【乙】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于是作《伶官传》。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③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节选自《三国志》)
    【注释】①司马文王:指司马昭。②禅:指蜀国后主刘禅,刘备之子。③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至洛阳。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行拂乱其所为
    (2)人恒过
    (3)衡于虑,而后作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宜泣而答曰/宜乎众矣
    B.乃心西悲/乃悟前狼假寐
    C.会王复问/山重水复疑无路
    D.诚如尊命/帝感其诚
    19.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20.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司马昭为什么认为刘禅“无情”?用自己的话回答。
    (2)【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到了“国亡”的结局,两文借此来共同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6.(1)违背(2)常常(3)有所作为(4)在国外
    17.(1)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2)(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18.A
    19.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20.(1)司马昭为刘禅演奏蜀地的歌舞时,一旁的蜀国旧臣都为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2)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居安思危,常处于安乐之中,而不思考远的事情就必定会被淘汰,被灭亡。
    【解析】
    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①句意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
    ②句意为:人常常犯错。恒,常常。
    ③句意为:思虑堵塞,而后有所作为。作,奋起,在此指有所作为。
    ④句意为: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出,在国外。
    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曾:同“增”,增加;能:才干;
    (2)征:征验、表现;色:脸色;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1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译为“应当”;
    B.于是/才;
    C.又/回环;
    D.确实/诚心;
    故选A。
    1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何况是姜维呢!
    根据句意可断为: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20.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联系后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知,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在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有与之匹敌的邻国、来自外国的祸患,一个国家才会“居安思危”,强调忧患意识对于国家生存的重要性;
    根据【乙】文“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联系前文“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可知,在外人都为“蜀技”而感慨悲怆时,刘禅却能嬉笑自若,说明他胸无大志,毫无羞耻之心;刘禅乐不思蜀,因为没有忧患意识而亡国;可见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该居安思危,不断成长,“没有远虑必有近忧”,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否则就会被淘汰,被灭亡。
    【参考译文】
    【乙】司马文王同刘禅一起欢宴,特地为刘禅演唱刘禅故国蜀地的音乐舞蹈,在旁的人们都为刘禅的亡国感慨、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他要是不这样昏庸,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又一天,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卻正听说了这事,求见刘禅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着回答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没有哪天不在惦念着。’”等到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着卻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说:“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卻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着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身边的人都笑了。
    (六)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
    于是论次①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②,幽于缧绁③。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④,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⑤以来至于麟⑥止自黄帝始。
    (选自《太史公自序》)
    【注释】①次:编次,整理。②李陵之祸: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认为他是难得的将才,在汉武帝面前为其辩解,因此被下狱问罪,处以宫刑。③缧绁(léi xiè):原是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引申为监狱。④羑(yǒu)里:古地名,今河南汤阴县北。⑤陶唐:即唐尧,五帝之一。⑥麟:猎获一只白麟。文中借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
    21.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曾益其所不能 曾:
    (2)人恒过 过:
    (3)乃喟然而叹曰 喟然:
    (4)故述往事 故: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3.用“∕”为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于 是 卒 述 陶 唐 以 来 至 于 麟 止 自 黄 帝 始。
    24.【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灭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5.【乙】文中作者列举众多历史人物的事例,能证明【甲】文中哪一观点?
    26.对【乙】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完成《史记》创作的过程。
    B.司马迁借圣人贤士发愤著述的事来表明自己身处逆境自强的人生态度。
    C.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表达为李陵辩护一事的懊悔和对汉武帝的怨恨。
    D.列举圣人贤士的事例,也含蓄地抒发了司马迁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27.学了本文,你认为胸怀大志的人成就大业需要经过哪些磨砺呢?
    【答案】21.(1)曾:通“增”,增加 (2)过:犯错误 (3)喟然:感叹的样子(4)故:因此,所以
    22.(1)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奋发创造)。(2)《诗》三百篇,大多是圣人贤士为发泄(抒发)愤懑(愤怒)而写的作品(创作的)。
    23.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24.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25.生于忧患(或忧愁祸害足以使人生存)
    26.C
    27.围绕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2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曾:同“增”,增加;
    (2)句意为:人经常犯错误,过:犯错误;
    (3)句意为:于是喟然而叹道。喟然:感叹的样子;
    (4)句意为:所以追述往事,故:所以。
    2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困于心,心意困苦;衡于虑,思虑堵塞;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句重点词语:大抵,大多;贤圣,圣人贤士;发愤,抒发愤懑。
    2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于是终于下定决心记述陶唐以来直到武帝获麟那一年的历史,而始自黄帝。“至于麟止”“自黄帝始”是起止年代。因此断句为: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2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结合关键句子回答。结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一个国家要想避免灭亡,在国内要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要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2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乙文,“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④,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列举了众多历史人物的事例,是为了表达下文的观点“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意思是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考虑未来。也就是说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即甲文所说的“生于忧患”。
    26.C.“为了表达为李陵辩护一事的懊悔和对汉武帝的怨恨”错误。结合“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可知,司马迁作《史记》是因为受到圣人贤士发愤著述的事的激励,并以此表明自己身处逆境自强的人生态度。故选C。
    2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甲文开头列举六个人的事例,他们共同特点是:都出身卑微,经过艰苦的磨难,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又都干出了一番的事业。所以列举的目的是告诉我们人要有所作为,必须在艰苦环境中经受考验。甲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和乙文“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告诉我们,胸怀大志的人成就大业还要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参考译文】
    【乙】于是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于是喟然而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毁没有用了。”退而深思道:“《诗》《书》含义隐微而言辞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的心志和情绪。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陈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著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撰了《国语》,孙子的腿受了膑刑,却论述兵法;吕不韦被贬徙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才写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作的。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考虑未来。”于是终于下定决心记述陶唐以来直到武帝获麟那一年的历史,而始自黄帝。
    (七)读下面三段选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28.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B.必先苦其心志 必敬必戒(《富贵不能淫》)
    C.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方当与诸公慎之 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9.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
    30.根据下面句子表达的意思,用“/”在句中标出两处停顿。
    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31.根据选文,回答问题。
    (1)【甲】文开头列举了六位古代名人的事例,请你概括说明这六个人的经历有什么共同点。
    (2)【乙】文中“____________”这句话印证了【甲】文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
    【答案】28.B
    29.(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2)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在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
    30.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31.(1)他们都被重用;在被重用之前都处在艰苦的境遇中。
    (2)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只答出“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也可。
    【解析】
    2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曾:同“增”,增加/连,竟然;
    B.必:一定/一定;
    C.之:的/代词;
    D.诸:各位/之于;
    故选B。
    2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入:国内;法家:明法度的大臣;拂士:辅弼之士;出:国外;恒:常常。
    (2)恐:担心;于:在;忽:疏忽。
    3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本句句意为:建国之初,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啊。“草昧之初”作时间状语,“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创业难矣”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故断句为: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3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甲文开头先列举了六个人物,由“畎亩之中”“版筑之间”“鱼盐之中”“举于士”“举于海”“举于市”可知,他们出身卑微,经历了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等逆境,这些使之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磨难中增加了聪明才干,最终都被重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乙文中“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一句,集中体现了魏征所认为的帝王治国思想,要常念守成之难,慎重对待安逸,不能没有忧患意识,只有居安思危,才能长治久安。故此句印证了【甲】文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
    【参考译文】
    【乙】唐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说:“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玄龄等人行礼道:“陛下说这一番话,是国家百姓的福气呀!”

    相关试卷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5 散文阅读(二)(含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5 散文阅读(二)(含解析),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 散文知识梳理与答题技巧(含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 散文知识梳理与答题技巧(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什么是散文,散文的特点,散文的分类,散文的线索,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散文的表达方式,散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5 出师表(含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5 出师表(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课内阅读,对比阅读,课外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