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深圳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 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与迁移)(2份,原卷版+解析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深圳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 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与迁移)(原卷版).doc
    • 解析
      (深圳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 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与迁移)(解析版).doc
    (深圳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  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与迁移)(原卷版)第1页
    (深圳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  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与迁移)(原卷版)第2页
    (深圳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  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与迁移)(原卷版)第3页
    (深圳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  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与迁移)(解析版)第1页
    (深圳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  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与迁移)(解析版)第2页
    (深圳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  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与迁移)(解析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深圳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 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与迁移)(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深圳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 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与迁移)(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深圳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与迁移原卷版doc、深圳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与迁移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
    [甲]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①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②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
    (3)乃不知有汉
    (4)余顾而慕之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
    3.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是东晋的陶渊明,因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B.“芳草鲜美”、“阡陌交通”中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词。
    C.甲文作者描绘了一个真实的桃花源,借它来赞美明君统治之下人民生活的美满。
    D.“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本句的节奏划分正确。
    4.甲、乙所描绘的图景,都展现美好家园的样子,请结合两文内容分析美好家园有什么特质。
    【答案】1.(1)整齐的样子 (2)同“邀”,邀请 (3)竟然 (4)羡慕 2.(1)(他们)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隔绝了。
    (2)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挑大粪浇灌园子,而妇女就从井里打水而且还洗衣。 3.C 4.美好家园的特质:桃花源描绘出的是和平安宁、人民欢愉、安居乐业、热情好客的家园,在这里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勤劳踏实,老人颐养天年,孩子快乐成长;乙文展现出的是人民勤劳耕作、男女协作、生活富足的家园,男人浇灌菜园,女人则打水洗衣服,照顾孩子,蔬果旺盛,自给自足。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俨然:整齐的样子;
    (2)句意: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要:同“邀”,邀请;
    (3)句意:竟然不知道有汉朝。乃:竟然;
    (4)句意:我回头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慕:羡慕。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复:再;间隔:隔绝。
    (2)舍:放弃;过:路过;方:正;灌:浇灌;浣:洗。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内容理解、文言实词、断句。
    C.有误。甲文作者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在当时是不存在的,它表明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甲文:结合第①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知,桃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结合第①段“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知,桃源人自食其力,各司其职;结合“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源里的人没有战乱之苦,生活安定和谐,人人安居乐业;结合第②段“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知,桃源人热情好客;
    乙文:结合第①段“甫行数里,见田野禾苗油油然”可知,作者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绿油油地长得十分茂盛,由此可知“田野禾苗油油然”描绘了田野的环境之美;结合“过一农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可知,农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人自食其力,家庭和美安乐,生活安定和谐。据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文:这天船顺风前行,不到中午,就抵达了浦口,在大山家投宿。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
    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户农家,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大粪,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狗相闻。我回头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
    (2023下·广东深圳·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翌日,饭于林虑①,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①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②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泉声夹道/夹岸数百步
    B.不可胜数/珠可历历数也
    C.薄暮/日薄西山
    D.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②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擅写山水游记,“唐宋八大家”之一。
    B.甲文“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是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C.乙文“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耍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愉悦闲适之情。
    D.乙文“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断句是正确的。
    8.结合选文内容,完成表格。
    【答案】5.D
    6.①(鱼的)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②恍惚间疑心是在人世之外。我留恋美景,慢慢走着。
    7.B
    8.周围景物 移步换景 中午抵达桃林村
    【详解】5.考查一词多义。
    A.相同,从两边夹住;
    B.相同,计数;
    C.相同,迫近;
    D.不同,以……为乐/逗乐;
    故选D。
    6.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
    ①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忽然。
    ②恍,恍惚;徐,慢慢地。
    7.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B.有误,“明灭可见”意思是:(溪水)时隐时现。灭,暗,看不见。
    故选B。
    8.考查写法分析。
    从“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作者立足小石潭,依次描写潭中景物和周围景物;从“亭午抵桃林村”“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薄暮,至明教院”等语句可知,乙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根据“亭午抵桃林村”可知,作者早上从林虑出发,中午抵达桃林村。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第二天,在林虑吃早饭,正午时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山泉叮咚作响,夹道而流,路边怪石和珍奇花草数不清。山回路转,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抚弄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下午申时,在环翠亭上休息,环顾四周清秀脱俗的景色,恍惚间疑心是在人世之外。我留恋美景,慢慢走着。傍晚时,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
    (2023下·广东深圳·八年级深圳市松岗中学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陶渊明《桃花源记》)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缘溪行
    (2)便要还家
    (3)无论魏晋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乙】
    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①。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②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③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注】①瘦削:直立陡峭;②踞:蹲坐;③溯:逆流而上。
    1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泊水溪 (2)屡陟弥高
    1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夹 道 如 锦 幄 花 蕊 藉 地 寸 余 流 泉 汩 汩
    13.【甲】【乙】两篇选文中的桃花源都令人向往,但描写的侧重点不同。请从环境描写的角度比较其差异。
    【答案】9.(1)沿着,顺着 (2)同“邀”,邀请 (3)不要说,更不必说 10.(他们)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11.(1)停泊 (2)更加 12.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 13.甲文中的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没有战乱和压迫,既有自然环境描写又有社会环境描写;乙文则描写了桃花源景色优美、山峰险峻、环境幽静的特点,主要是自然环境描写。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沿着小溪向前走。缘:沿着、顺着。
    (2)句意:(村里人)便邀请(渔人)到家中做客。要:同“邀”,邀请。
    (3)句意: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本题重点字词有:
    妻子:妻子和儿子。邑人:乡亲、邻居。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遂:于是。间:隔绝。
    1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将船)停靠在水溪边。泊:停靠。
    (2)句意:越向上继续走,越高。弭:更加。
    1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为:两边如设锦帐,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的流淌。“夹道如锦幄”是一个比喻句, 描述桃树的型态,应断开;“花蕊藉地寸余”描述地上花瓣之厚,应断开;“流泉汩汩”是介绍泉水,应断开。故划分为: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对比阅读。
    根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分析,此处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根据“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分析,此处属于社会环境描写。《桃花源记》通过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描写。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一种政治理想: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人们安居乐业,和平安宁。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根据由“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水啮,皆若灵壁”分析,此处是自然环境描写,《再游桃花源》通过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桃花源的景物美在险峻、明艳、幽深。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游览时的喜悦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乙)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到了白马雪涛前,(因为)上面有怪石, (所以) 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不敢起身) 。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大概有上千棵桃树,两边如设锦帐,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的流淌。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峭壁一样。
    (2023下·广东深圳·八年级深圳大学附属中学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自元结《右溪记》)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②营溪:营水。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避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佁然不动
    (3)以其境过清
    (4)悉皆怪石
    1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1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作者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B.乙文中“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写出水的清澈。
    D.乙文可分为两层,其中第一层重在写景,寥寥数笔,勾画出怪石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
    17.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你分别结合甲乙两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14. 大约 静止不动的样子 凄清 全,都 15.(1)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那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居住的。 16.C 17.共同点:借景抒情。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乙文借右溪无人赏识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深沉慨叹。
    【解析】14.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2)句意: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3)句意: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清,凄清。
    (4)句意:都是奇形怪状的石头。悉,全,都。
    15.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2)句重点词语:此,这;若,如果;则,那么;宜,适宜;退士,隐士。
    16.考查内容理解。
    C.乙文描写水的句子“清流触石,洄悬激注”,这是对水的正面描写,没有侧面描写;
    故选C。
    17.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中的“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作者借小石潭凄清的环境抒发了自己被贬后凄凉抑郁的心情。这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根据乙文中的“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可知,右溪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玩,作者借右溪无人赏识的境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同样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
    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小溪向南流几十步的距离,就汇入营溪。江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喜好清净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而惋惜!
    模拟预测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节选自《唐太宗论止盗》)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屋舍俨然:
    ②阡陌交通:
    ③或请重法以禁之:
    ④自是数年之后:
    19.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2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描写田园生活,有代表作《观沧海》等。
    B.甲文中的“交通”一词是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指的是交通路线。
    C.乙文中“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断句正确。
    D.乙文中的唐太宗认为解决盗贼之患的根本方法是减轻百姓负担,选拔清廉的官吏等。
    21.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原文来说,是因为那里没有①______和②________。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18. 整齐的样子 田间小路 有人 这或此 19.①(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景象。
    ②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20.D 21.赋繁役重,官吏贪求。(每个1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解析】18.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房屋都很整齐。俨然:整齐的样子。
    (2)句意: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3)句意: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或:有的人。
    (4)句意:从之数年以后。是:这,此。
    19.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重点词语: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2)重点词语:余:富余。自:自然。盗:盗贼。安:何必。
    2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观沧海》是曹操的作品;
    B.“交通”在古代指的是交错相通;
    C.这句话的正确断句为:“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
    故选D。
    21.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乙】文内容“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中可知,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据此可知,桃花源之所以能安居乐业,正是因为桃花源那里起码没有“赋繁役重”和“官吏贪求”。
    《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环境优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也是对黑暗现实社会的否定与批判。因为作者所生活的东晋末年,战乱频繁,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那种情况下,美好的愿望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只好借助虚构“理想社会”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理想。
    【点睛】参考译文:
    【甲】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乙】唐太宗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的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
    (2)悉如外人
    (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4)自恨不如远甚也
    2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2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的作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B.甲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但这只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
    C.甲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外人”是指世外之人。
    D.乙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细致描写了田野农家。作者穿行田野乡间,看到充满诗情画意的田野风光和淳朴安然的农家生活时,发出了“自恨不如远甚也”的感慨。
    2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22.(1)交错相通 (2)全,都 (3)正,正在 (4)遗憾 23.(1)老人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2)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劳作。 24.C 25.都表现了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生活图景:景色优美,土壤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
    【解析】2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
    (1)句意: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
    (2)句意:都跟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悉:全,都;
    (3)句意:这家男主人正在担粪给园子施肥。方:正,正在;
    (4)句意:我遗憾自己远远不如他们啊!恨:遗憾。
    2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安闲愉快的样子)”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俱(全,都)、耘(耕耘)、于(在)”要理解正确。
    2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文章情感主旨,
    C.理解分析不正确。甲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外人”是指桃源外面的人,并不是指“世外之人”。
    故选C。
    2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题目要求找出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的共同之处。
    结合【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知,桃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结合“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知,桃源人自食其力,各司其职;结合“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源里的人没有战乱之苦,生活安定和谐,人人安居乐业;
    结合【乙】“甫行数里,见田野禾苗油油然”可知,作者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绿油油地长得十分茂盛,由此可知“田野禾苗油油然”描绘了田野的环境之美;结合 “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可知,农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人自食其力,家庭和美安乐,生活安定和谐。综上可知, 甲、乙两段文字都展现了一幅安定和谐,自得其乐的生活图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全都跟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乙】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非常浓密,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这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劳作;比起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劳作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多了。有时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在担粪给园子施肥,女人从井里打水洗衣。园子中间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株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们嬉戏欢笑,鸡鸣狗叫。我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中的万物都怡然自得,我遗憾自己远远不如他们啊!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自《核舟记》)
    【乙】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节选自林嗣环《口技》)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两膝相比者
    (2)如有所语
    (3)两股战战
    (4)几欲先走
    27.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作者是明朝人魏学洢。
    B.甲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C.乙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正是为了表现听众对民间艺术的衷心喜爱。
    D.乙文文章结尾处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
    29.【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呢?写出合理建议。
    【答案】26.(1)靠近 (2)说话 (3)大腿 (4)跑 27.(1)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2)全场马上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说话。 28.C 29.①宣传倡导,全民参与;②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③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学习技艺;④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解析】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比:靠近;
    (2)句意:好像在说话。语:说话;
    (3)句意:两腿打着哆嗦。股:大腿;
    (4)句意:差一点争先恐后地跑了。走:跑。
    2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若……然:好像……的样子;
    (2)寂然:静悄悄的样子;哗:喧哗、大声说话。
    28.C.根据【乙】文第二段“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可知,本文写宾客听到“火起”后的各种声音,脸变了色,离开席位,捋起衣袖,伸出手臂,两腿打着哆嗦,想争先恐后地逃跑;通过对宾客的表现进行描写,侧面反映口技声音逼真,表演者技艺高超;“正是为了表现听众对民间艺术的衷心喜爱”表述有误;
    故选C。
    29.本题考查拓展延伸,结合实际提出保护或传承传统技艺的举措即可。如:将传统技艺的表现的内容、技巧等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加大对传统技艺保护的宣传,寻找对其感兴趣的传承者;技艺表演进校园,激发学生对传统技艺兴趣等。
    【点睛】【甲】参考译文: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左边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乙】参考译文:
    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正赶上有户人家宴请宾客,在大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众多宾客围绕着屏风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屏风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马上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说话。
    ……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物品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发出;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救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捋起衣袖,伸出手臂,两腿打着哆嗦,差一点争先恐后地跑了。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风一看里面,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3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仿佛若有光( )
    ②阡陌交通( )
    ③妇人汲井( )
    ④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
    31.翻译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3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的作者是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等。
    B.甲文以写实的笔法,反映在现实中经过多年战乱,终于过上了自由幸福、安定和谐生活的图景。
    C.乙文中作者描绘了一幅男耕女耘、夫妇协同持家的农家风情图。
    D.乙文作者特别赞美“江北之俗”,即妇女也勤劳的风俗,将之与西北男子的“游惰”习气相比较,视界显得尤为宽阔。
    33.甲乙两段文字都给我们描给了一幅和谐安定、幸福快乐的生活图景,但作者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你说说甲乙两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30. (1)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2)田间小路 (3)打水 (4)正,正在 31.①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作。 32.B 33.甲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陶渊明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乙文作者通过描绘一幅闲适安逸的农家乐图景,表达了对和谐安宁生活的羡慕向往之情以及未能比及的遗憾之情。
    【分析】3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2)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3)句意为:女主人从井里打水。汲:打水。
    (4)句意为:这家男主人正在挑大粪浇灌园子。方:正,正在。
    31.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2)重点字词:俱,一起;耘,耕作。
    32.B.有误。“写实的笔法,反映在现实中”错误,甲文是虚写,作者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虚构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故选B。
    3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甲文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表现了陶渊明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乙文,结合“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等语句可看出是一幅闲适安逸的农家乐图景,表达了对和谐安宁生活的羡慕向往之情,“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作者面对这幅图景,情不自禁地感叹道万物各得其所的真谛,遗憾自己远远不如他们安适。
    【点睛】参考译文:
    (甲)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乙)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四周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在挑大粪浇灌园子,女主人从井里打水洗衣。门口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们嬉戏欢笑,鸡鸣狗叫。我看着他们,心里非常羡慕,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己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①记》)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
    34.解释下列加点词。
    (1)心乐之
    (2)悄怆幽邃
    (3)疾趋
    (4)而犹不忍去
    35.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36.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写游鱼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既写鱼儿“佁然不动”的静态美,又写“往来翕忽”的动态美。
    B.甲、乙文写水各有特点,甲文突出了水的“清”,乙文突出了水的“奇”。
    C.乙文段中画线句子的节奏划分应该是“游人坐/欹岩/下望”。
    D.乙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在不同地点写出了瀑布的不同特点,体现了瀑布的奇伟壮观。
    37.甲乙两文都写自然之景,作者在观赏自然景观时,往往心有所感。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案】34.以……为乐;深;快,快步;离开 35.(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 36.C 37.甲文作者在游玩无人问津、凄清的小石潭后,表达了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乙文作者通过对瀑布奇美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瀑布的不舍留恋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3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心里为之高兴。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
    (2)句意为: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邃:深;
    (3)句意为:快步走去。疾:快,快步;
    (4)句意为:还留恋不想回去。去:离开。
    3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1)斗:像北斗星那样,名词作状语;蛇:像蛇那样,名词作状语;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2)态:气势;愈:更加;伟:雄壮;山:沿着山路,名词作状语;极观:最壮观的景象。
    36.本题考查文言句读。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再根据句意或句子结构句读。本句意思是: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根据句子结构和句意划分。“坐”“欹岩”“下望”的主语都是“游人”。正确的划分为:游人坐/欹岩/下望。故选C。
    37.本题考查感情理解。甲文写于柳宗元贬官之后。作者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然而美好的山水并没有完全改变他的心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的自然流露。乙文写瀑布奇观,“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表达了作者对第五泄的喜爱、留恋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从五泄寺的大门往右拐,有一条石头小路。走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僧人解释道:“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仿如笔直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傍晚归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莫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唐有韩志和,善雕木,作鸟雀之状,饮啄悲鸣,与真无异。以关捩①置于腹内,发之则凌空奋翼,可高百尺,至一二百步外,方始却下。奏之,上睹而悦之。志和又于怀中将出一物,名蝇虎子,数不啻②一二百焉。其形皆赤,云以丹沙啗③之故也。乃分为五队,令舞《梁州》。上召国乐,以举其曲。而虎子盘回宛转,无不中节。及曲终,累累而退,若有尊卑等级。志和置虎子于指上,猎蝇于数步之内,如鹞④擒雀,罕有不获者。
    (节选自《太平广记》,有删改)
    【注】①关捩:能转动的机械装置。②啻:仅仅,只有。③啗:同“啖”,吃,这里是“给……吃”的意思。④鹞:猛禽名,似鹰而小。
    3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罔不因势象形( )
    (2)珠可历历数也( )
    (3)与真无异 ( )
    (4)及曲终 ( )
    3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关捩置于腹内”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能以径寸之木B.以至鸟兽、木石
    C.以举其曲D.全石以为底
    40.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发之则凌空奋翼,可高百尺。
    41.【甲】【乙】两文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但又各具特色,各有侧重。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38. 顺着、就着 分明的样子 不同、区别 等到 39.D 40.(1)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2)启动开关就能高升到天空振翼飞行,可以高达一百尺。 41.【甲】文中王叔远的雕刻注重人物的姿态神情,例如,“佛印绝类弥勒,坦胸露乳,矫首昂视”;【乙】文中韩志和的制作注重器物机关的机巧(巧妙),例如,“饮啄悲鸣,与真无异”“及曲终,累累而退”。(意近即可)
    【解析】38.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没有(一件)不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因:顺着、就着;
    (2)句意为: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的样子;
    (3)句意为:和真的没有什么不同。异:不同、区别;
    (4)句意为:等到一曲奏完。及:等到。
    3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以关捩置于腹内”句意为:把机关安置在这些鸟的肚腹中。以:介词,把。
    A.句意为:(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以:用;
    B.句意为: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以:连词,以及;
    C.句意为:来演奏乐曲。以:连词,来;
    D.句意为:把整块石头作为潭底。以:介词,把。
    故选D。
    4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重点词语:
    (1)比:靠近,挨着;
    (2)则:就;奋:鸟展翅(飞)。
    41.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根据甲文“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佛印绝类弥勒,坦胸露乳,矫首昂视”等内容可知,王叔远的雕刻注重表现人与物的神情姿态,注重细节的雕刻,达到形神俱备的境界。根据乙文“作鸟雀之状,饮啄悲鸣,与真无异。以关捩置于腹内,发之则凌空奋翼,可高百尺”“上召国乐,以举其曲。而虎子盘回宛转,无不中节。及曲终,累累而退”可知,韩志和的制作注重器物机关的设计之精巧,惟妙惟肖地雕刻出的鸟雀活动的状态。
    【点睛】参考译文:
    (甲)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部是顺着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乙)唐朝有个人叫韩志和,擅长木雕。他雕刻制作鸟兽喝水、啄食、悲伤鸣叫,和真的没有什么不同。把机关安置在这些鸟的肚腹中,启动开关后,能凌空振翼飞行,高达一百尺,飞到一二百步外才落下来。上报穆宗皇帝,皇上看了后很是喜欢。韩志和又从怀中取出一物,名叫蝇虎子,数量不少于一二百只,它的外形都是红色的,说是喂食朱砂的缘故。韩志和将它们分列成五队,让它们表演《梁州舞》。穆宗皇帝召令宫中国乐师前来伴奏。蝇虎子在音乐的伴奏下,盘回宛转地飞舞,都符合节拍。等到一曲奏完,这些蝇虎子很有秩序地回到盒中,好象它们中间也有等级似的。韩志和将蝇虎子放在手指上,在几步之内猎获苍蝇如同鹰捉鸟雀,很少有捕获不着的时候。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②;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③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④;至寒至腴,可拊⑤可餐。
    (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释】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②岚:林中雾气。③箨(tuò):竹笋皮,笋壳。④纨:白色的丝绢。⑤拊(fǔ):抚摩。
    4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蒙络摇缀
    ②日光下澈
    ③不甚了然
    ④温于玉
    4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4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未见潭水,却已清晰可闻水声“如鸣珮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同《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相似。
    B.甲文写潭水只着一个“清”字,通过鱼“皆若空游无所依”的侧面烘托写法,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清澄的潭水、游鱼,似在“与游者相乐”,这是一种鱼水相得之乐,也是作者感受到的物我无间之乐,完全解脱了烦恼。
    C.甲文写鱼之游的一段文字,素来被评家所称道。为文不假譬喻,专用白描,把鱼在阳光下不动的佁然,时而像箭一般射出的迅疾,表现得活灵活现。
    D.乙文重点写清溪水色之奇,作者也由清溪之水感受到了碧色之美。
    45.甲乙两文中写水的文字都非常动人,令人过目难忘。请你结合原文,说说甲乙两文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答案】42.①缠绕;②穿透;③清楚明白的样子;④比 43.①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②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 44.B 45.甲文主要通过写鱼儿在水里轻快活泼的游动,侧面描写衬托潭水的清澈;乙文主要通过比喻(把水比作秋天和晓岚)和对比(和新柳、初篁对比),来写泉水的颜色碧绿。一个写水清,一个写水碧,文字都摇曳生姿,委婉动人。
    【解析】4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特殊词语的翻译。
    (1)句意:蒙盖缠绕,摇曳牵连。络:缠绕;
    (2)句意: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3)句意:(我唯独对碧色)不太清楚明白。了然:清楚明白的样子;
    (4)句意:比玉更温和。于:比。
    4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
    (1)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忽然;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2)此:代词;这里,乃:才;悟:领悟。
    4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B.选项“完全解脱了烦恼”错误。联系写作背景可知,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远离官场,他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
    故选B。
    45.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的能力。
    甲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写出潭中鱼儿清晰可数,侧面可见潭水的清澈;“皆若空游无所依”写鱼儿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傍,好像看不到水,也从侧面说明了潭水的清澈;“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阳光照进水里,石头上鱼儿的影子清晰可见,从侧面突出水的清澈。乙文中,“如秋天,如晓岚”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水比作秋日的天空、早晨林间的雾气;“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将这里的水与含烟新柳、刚脱皮的竹笋、新竹相对比,真实的写出了作者对碧(青绿)色的视觉感受。综上,甲文通过侧面描写写水清,乙文通过比喻和对比手法写水碧,都生动形象,令人过目难忘。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乙)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绢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食用。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4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仿佛若有光( )
    (2)悉如外人( )
    (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
    (4)自恨不如远甚也( )
    4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见四野禾苗油油然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余顾而慕之
    C.具答之 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4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1)其 中 往 来 种 作
    (2)其 丈 夫 方 担 粪 灌 园
    49.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0.【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46. 隐隐约约 全 正,正在 遗憾 47.A 48.(1)其中/往来种作 (2)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49.(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2)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50.和谐安宁 自得其乐
    【解析】4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2)句意:都和外面的人一样。悉,全,都。
    (3)句意:这家男主人正给担粪给园子施肥。方,正,正在。
    (4)句意:我遗憾自己远不如它们啊!恨,遗憾。
    4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词缀,……的样子\词缀,……的样子;
    B.助词,的\代词,他们;
    C.副词,详细\副词,全,都;
    故选A。
    48.本题考查断句。
    (1)句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其中”是句首状语,其后应断开。
    (2)句意:这家男主人正给担粪给园子施肥。“其丈夫”是主语,其后应断开。
    49.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并,都。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2)俱,都。耘,耕耘。于,在。
    50.本题考查两文段内容的对比。要结合描写社会生活图景的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甲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写出了桃花源人们生活的安定和谐,幸福快乐,没有战乱、剥削和压迫;
    乙文“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儿女啼笑,鸡犬鸣吠”,写出了旦子冈人们生活的安定和谐,自得其乐。
    两文段所展示的社会图景的共同之处:没有战乱、剥削和压迫,生活安定富足,幸福快乐。
    【点睛】参考译文:
    甲: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非常浓密,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大概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劳作;比起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劳作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多了。有时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给担粪给园子施肥,女人从井里打水洗衣。园子中间有豆蓬瓜架,还有几株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们嬉戏欢笑,鸡鸣狗叫。我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中的万物都怡然自得,我遗憾自己远不如它们啊!
    体裁
    写法
    游踪
    甲文
    游记
    定点观察
    立足小石潭,依次描写潭中景物和① 。
    乙文

    早上从林虑出发,③ ,后来途经槐林,下午在环翠亭休息,傍晚到达明教院。

    相关试卷

    (浙江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7 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迁移)(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浙江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7 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迁移)(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浙江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7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迁移原卷版doc、浙江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7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迁移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6 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50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浙江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6 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50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浙江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6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50题原卷版doc、浙江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6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50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8 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迁移)50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苏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8 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迁移)50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苏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迁移50题原卷版doc、江苏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迁移50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