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1页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2页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2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1~14题每题1分,15~32题每题2分)
    1. 夏季,某河流受到污染后,蓝细菌和绿藻等大量繁殖,爆发水华,影响水质和水生动物的生活。下列关于蓝细菌和绿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二者均含有叶绿素,光合作用的场所均为叶绿体
    B. 二者均以DNA为遗传物质
    C. 蓝细菌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但含有染色体
    D. 二者均以细胞壁为系统的边界
    【答案】B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只能进行二分裂生殖,属于无性生殖,含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蓝细菌为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不含叶绿体,A错误;
    B、蓝细菌为原核生物,绿藻为真核生物,二者都有细胞结构,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均为DNA,B正确;
    C、蓝细菌为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无染色体,C错误;
    D、细胞壁为全透性的,不是细胞的边界,细胞的边界是细胞膜,D错误。
    故选B。
    2. 在我国南方,芥菜等蔬菜在霜冻后食用品质更佳。研究发现,植物在低温环境下会产生抗逆反应,如将细胞中的淀粉水解成葡萄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抗逆反应体现了植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
    B. 抗逆反应引起细胞膜流动性增强、酶活性升高
    C. 该变化导致细胞液浓度升高,细胞液不易结冰
    D. 抗逆反应导致细胞中结合水与自由水比值增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内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详解】A、低温下荠菜细胞中的淀粉水解成葡萄糖,使溶液浓度升高,冰点降低。该现象为荠菜对低温环境的一种适应能力,A正确;
    B、糖分子不仅可以降低冰点,还有巨大的表面活力,可以吸附在细胞器表面降低水分进出的速度,从而减弱它们的生命能力。故抗逆反应引起细胞膜流动性减弱,酶活性降低,B错误;
    C、低温下荠菜细胞中的淀粉水解成葡萄糖,使溶液浓度升高,细胞液不易结冰,C正确;
    D、植物在低温环境下,结合水含量上升,自由水含量下降,从而减少细胞结冰的机会。故抗逆反应导致细胞中结合水与自由水比值增大,D正确。
    故选B。
    3. 红富士苹果因营养丰富、口感甘甜而深受人们喜爱,每100克果肉中部分物质的含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苹果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碳水化合物
    B. 苹果细胞富含铁、钙、镁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C. 苹果细胞中共含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D. 苹果细胞中的碳水化合物均可消化为单糖被人体吸收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中的化合物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包括水和无机盐,有机化合物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其中水是含量最多的化合物,蛋白质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
    【详解】A、苹果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不是碳水化合物,A错误;
    B、钙、镁是大量元素,B错误;
    C、苹果细胞中含有DNA和RNA,DNA含有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RNA含有4种核糖核苷酸,DNA和RNA共有的碱基为A、G、C,DNA特有的碱基为T,RNA特有的碱基为U,因此苹果细胞中共含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C正确;
    D、苹果细胞中的碳水化合物不都能消化为单糖被人体吸收,如其中的纤维素不能被人体消化成单糖,D错误。
    故选C。
    4. 科研人员发现,运动能促进骨骼肌细胞合成FDC5蛋白,该蛋白经蛋白酶切割,产生有活性的多肽被称为鸢尾素。鸢尾素作用于白色脂肪细胞,使细胞中线粒体增多,快速消耗葡萄糖和脂肪。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口服鸢尾素可以促进脂肪的分解
    B. 更多的线粒体利于脂肪等有机物的消耗
    C. 糖类可大量转变成脂肪,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变成糖类
    D. 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鸢尾素为多肽类物质,由FDC5蛋白水解形成,能够作用于白色脂肪细胞,被激活的脂肪细胞能快速消耗葡萄糖和脂肪。
    【详解】A、鸢尾素为多肽类物质,口服会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水解而失效,A错误;
    B、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脂肪细胞线粒体增多,有利于脂肪细胞消耗更多的脂肪,B正确;
    C、糖类和脂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糖类供应充足时,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在糖类供能不足时脂肪可转化为糖类,但不可以大量转化成糖类,C正确;
    D、根据题意“鸢尾素作用于白色脂肪细胞,被激活的脂肪细胞能快速消耗葡萄糖和脂肪”,说明细胞间存在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A。
    5. 甲图中①②无螺纹,③④有螺纹,⑤⑥表示物镜与装片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视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组合②③⑤放大倍数大于组合①④⑥
    B. 从乙视野到丙视野,需向下移动装片
    C. 图丙为视野内所看见的物像,则载玻片上的实物应为“6>9”
    D. 图乙转为图丙,正确操作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2、显微镜下呈倒像,上下颠倒、左右颠倒。
    【详解】A、由题干可知,甲图中①②无螺纹,为目镜,③④有螺纹,为物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因此组合②③⑤放大倍数大于组合①④⑥,A正确;
    B、显微镜下呈倒像,上下颠倒、左右颠倒,哪偏往哪里移,从乙视野到丙视野,需向下移动装片,B正确;
    C、显微镜下呈倒像,上下颠倒、左右颠倒,图丙为视野内所看见的物像,则载玻片上的实物应为“6>9”,C正确;
    D、若从乙转为丙,操作步骤依次为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D错误。
    故选D。
    6. 下列有关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欧文顿通过制备出纯净的细胞膜,进行化学分析,提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英国学者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推测细胞膜中可能还附有蛋白质
    C.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观察细胞膜的结构,提出了“亮-暗-亮”的三明治结构是一种静态模型
    D. 辛格和尼克尔森所提出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膜上的蛋白质全部都是可以运动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详解】A、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实验,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欧文顿没有制备出纯净的细胞膜,也没有对细胞膜进行化学分析,A错误;
    B、英国学者丹尼利和戴维森研究了细胞膜的张力,他们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一水界面的表面张力。由于人们已经发现了油脂滴表面如果吸附有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会降低,因此丹尼利和戴维森推测细胞膜中可能还附有蛋白质,B正确;
    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C错误;
    D、辛格和尼克尔森所提出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膜上的蛋白质大多数是可以运动的,D错误。
    故选B。
    7. mRNA(是RNA的一种)疫苗技术于2023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疫苗生产过程中,mRNA纯化之后需要磷脂分子为主的载体脂质系统(脂质体)来封装,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成分,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
    B. 疫苗颗粒中的mRNA进入人体细胞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C. 由疫苗颗粒中mRNA的包裹位置推测其为水溶性物质
    D. 疫苗颗粒脂质体能特异性识别免疫细胞并与之融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磷脂分子有亲水性的头部和疏水性的尾部,分析题图可知mRNA纯化之后包裹在磷脂双分子内部,推测疫苗颗粒中mRNA为水溶性物质。
    【详解】A、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成分,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A正确;
    B、疫苗颗粒中的mRNA通过膜融合进入细胞内,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B正确;
    C、磷脂分子有亲水性的头部和疏水性的尾部,分析题图可知mRNA纯化之后包裹在磷脂双分子内部,推测疫苗颗粒中mRNA为水溶性物质,C正确;
    D、疫苗颗粒脂质体不能特异性识别体细胞,依赖于膜流动性并与人体细胞融合,体细胞可通过该mRNA合成大量的病原体蛋白,并诱导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来抵抗病原体感染,D错误。
    故选D。
    8. LRRK2是一种内质网膜上的蛋白质(由LRRK2基因控制合成)。科学家将人成纤维细胞放入细胞培养液中进行培养,设法敲除LRRK2基因后,发现细胞内蛋白P在内质网腔大量积聚,而培养液中的蛋白P含量显著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蛋白P以边合成边转运的方式由核糖体进入内质网腔
    B. 蛋白P在细胞内的合成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C. LRRK2蛋白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蛋白P在细胞质内的正常合成
    D. 积累在内质网腔的蛋白P与培养液中的蛋白P结构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一段肽链→合成的肽链连同核糖体转移至内质网→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根据“敲除LRRK2基因后,发现细胞内蛋白P在内质网腔大量积聚,而培养液中的蛋白P含量显著降低”,说明蛋白P为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多肽链→肽链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进一步加工、折叠→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胞吐释放到胞外,所以蛋白P以边合成边转运的方式由核糖体进入内质网腔,A正确;
    B、线粒体是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可以为细胞内的需能反应提供能量,蛋白P的合成是一个耗能过程,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B正确;
    C、LRRK2基因被敲除后,蛋白P在内质网腔大量积聚,培养液中的蛋白P含量显著降低,即蛋白P为分泌蛋白,没有LRRK2蛋白的参与,蛋白P无法运出内质网,因此可推测LRRK2蛋白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蛋白P在粗面内质网的合成、加工及转运的正常进行,C错误;
    D、积累在内质网腔的蛋白P是未成熟的蛋白质,培养液中的蛋白P是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形成的成熟的分泌蛋白,二者的结构不同,D正确。
    故选C。
    9. 用动物的受精卵做以下实验:(1)提取受精卵的细胞核,将核单独培养,不久核退化消失。(2)把去掉核的细胞质单独培养,细胞质不久也消失了。(3)把去掉核的受精卵的细胞质,重新移植上新核进行培养,不仅能正常生活,还能进行细胞分裂。以上实验说明了( )
    A. 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B. 细胞核缺少营养供应不能单独存活
    C. 完整的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D. 细胞质内没有遗传物质不能存活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实验可知:单独培养细胞核或单独培养没有细胞核的细胞,都不能存活多久,只有培养有细胞核的细胞,细胞才能正常生活,还能进行细胞增殖。说明细胞只有保持其结构的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
    【详解】A、综合分析三个实验,只有培养有细胞核的细胞,细胞才能正常生活,可以说明细胞核和细胞质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但不能说明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具体功能,A错误;
    B、将受精卵的细胞核提取单独培养,不久就退化消失,说明离开细胞质,细胞核不能存活,若要说明细胞核缺少营养供应不能单独存活,则实验自变量为是否含有细胞质中的营养物质,而题意中三个实验探究的是细胞是否完整与生命活动的关系,因此细胞核缺少营养供应不能单独存活不是本实验最能体现的结论,B错误;
    C、(1)和(2)的处理说明细胞不完整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而给去核的细胞重新移入细胞核形成重组细胞,重组细胞能正常生活且能进行分裂,这说明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C正确;
    D、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细胞核中,在线粒体中也有少量的遗传物质,因此该实验不能说明细胞质内没有遗传物质不能存活,D错误。
    故选C。
    10. 图甲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图乙表示大分子物质“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a表示自由扩散,b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B. 图甲中b曲线达到最大转运速率后的限制因素可能是转运蛋白的数量
    C. 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和胞吞方式进出细胞核
    D. 图乙中的胞吐和胞吞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也需要膜上蛋白的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1、分析甲图:方式a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方式b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2、图乙为胞吐和胞吞的过程,分析题图可知,a是细胞的胞吞过程,b是细胞的胞吐过程,不论是细胞的胞吞还是胞吐都伴随着细胞膜的变化和具膜小泡的形成,因此胞吐与胞吞的结构基础是膜的流动性。
    【详解】A、根据图甲可知,方式a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方式b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A正确;
    B、甲图中方式b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其最大转运速率与转运蛋白数量有关,B正确;
    C、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方式进出细胞核,DNA不能出细胞核,C错误;
    D、乙图中的胞吞或胞吐过程需要膜上蛋白质的参与,更离不开膜上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都需要消耗ATP,D正确。
    故选C。
    11. 转运蛋白是协助物质跨膜运输的重要膜组分,它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载体蛋白可协助物质进行顺浓度梯度或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
    B. 通道蛋白不与被转运物质结合,对被转运物质不具有选择性
    C. 载体蛋白转运物质时自身构象会发生改变
    D. 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孔径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物质通过
    【答案】B
    【解析】
    【分析】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或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且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且每次转运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分子或离子需要与载体蛋白结合和分离。
    【详解】A、载体蛋白协助物质进行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载体蛋白协助物质进行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A正确;
    BD、通道蛋白不与被转运物质结合,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对被转运物质具有选择性,B错误;D正确;
    C、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C正确。
    故选B。
    12. 图甲表示一个渗透作用装置,将半透膜袋缚于玻璃管下端,半透膜袋内部装有60mL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图乙表示放置在某溶液中的植物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图丙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同化物蔗糖在不同细胞间运输、转化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若将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换为质量浓度为0.3g/mL的淀粉溶液,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会降低
    B. 图乙表示的植物细胞在某溶液中处理的10min内发生质壁分离,10min后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C. 图乙中A点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细胞的吸水能力最强
    D. 图丙中,蔗糖的水解有利于蔗糖顺浓度梯度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乙图中植物细胞在一定浓度的某溶液中细胞失水量先增加后减少。丙图中伴胞细胞中蔗糖通过胞间连丝顺浓度梯度运进筛管细胞;而蔗糖要运进薄壁细胞需要将蔗糖水解为单糖并通过转运载体才能运输,并且也是顺浓度梯度进行运输。
    【详解】淀粉是多糖,分子质量远大于蔗糖,所以若将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换为质量浓度为0.3g/mL的淀粉溶液,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会降低,A正确;图乙表示的植物细胞在某溶液中处理的10min内处于质壁分离状态,但从A点细胞的失水量开始减少,说明此时细胞已经开始吸水,到10min时,细胞已经处于复原的状态,B错误;图乙中A点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细胞的吸水能力最强,C正确;分析图可知,图丙中,蔗糖的水解有利于蔗糖顺浓度梯度运输,D正确。故选B。
    13. 如图表示适宜温度、pH=7条件下,向2mLH2O2溶液中加入两滴肝脏研磨液,H2O2分解产生O2量随时间的变化。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适当提高或降低温度,a值和b值均不变
    B. H2O2量增加为4mL时,a值增大,b值减小
    C. 将肝脏研磨液煮沸后使用,a值减小,b值减小
    D. 以适量FeCl3溶液替代肝脏研磨液,a值不变,b值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肝脏研磨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故可以根据氧气的产生速率判断酶的活性。
    【详解】A、题目中使用的是最适温度,无论降低还是提高温度,均会导致酶活性下降,使过氧化氢完全分解所需要的时间延长,但最终生成氧气的总量不变,即a不变,但b变大,A错误;
    B、H2O2量增加为4mL时,反应结束生成的氧气总量增加,即平衡点a会变大,但由于酶量不变,酶促反应速率不变,故达到平衡点的时间会延长,b点变大,B错误;
    C、若将肝脏研磨液煮沸,则会导致酶变性失活,但过氧化氢自身会分解,因此a值不变,b会变大,C错误;
    D、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因此以适量FeCl3替代肝脏研磨液,反应速率会变小,但平衡点不变,故a值不变,b值增大,D正确。
    故选D。
    14. 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实验中发现玉米子粒发芽过程中淀粉含量逐渐减少,由此提出假说:玉米子粒在发芽过程中产生了淀粉酶。为了验证上述假说,设计了如下实验:在1~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应的提取液和溶液,40℃温育30min后,分别加入斐林试剂并60℃水浴加热,观察试管内颜色变化。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实验原理是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产生还原性糖,还原性糖可用斐林试剂检验
    B. 设置试管1作为对照,其主要目的是排除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性糖
    C. 试管2中应加入的X是高温处理过并冷却的发芽玉米提取液
    D. 预测试管1~4中的颜色依次为蓝色、蓝色、砖红色、砖红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淀粉可以用碘液检测产生蓝色,淀粉水解产生的麦芽糖、葡萄糖属于还原糖,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详解】A、实验原理是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产生还原性糖,还原性糖可用斐林试剂检验,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A正确;
    B、设置试管1作为对照,其主要目的是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性糖,B正确;
    C、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淀粉逐渐减少是淀粉酶作用的结果,因此试管2中加入的X是发芽前玉米的提取液,与试管3进行对照,排除发芽前玉米籽粒中含有还原性糖的可能性,C错误 ;
    D、试管1中是淀粉,不是还原糖,不能呈现砖红色,呈现斐林试剂的颜色(蓝色),试管2中加入的X是发芽前玉米的提取液,没有淀粉酶,不能分解淀粉,也是蓝色,试管3和4含有发芽玉米提取液(含有淀粉酶)和淀粉酶溶液,能分解淀粉产生还原糖,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反应呈现砖红色,因此预测试管1~4中的颜色依次为蓝色、蓝色、砖红色、砖红色,D正确。
    故选C。
    15. 下列关于生物体内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B. 摄入过多的脂肪会导致尿液中的尿素含量显著增多
    C. 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氨基中,核酸中的N存在于碱基中
    D. 微量元素含量很少,对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作用较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2、组成细胞化学元素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包括C、H、O、N、P、S、K、Ca、Mg等,微量元素包括Fe、Mn、B、Zn、M、Cu等。
    3、细胞中的元素大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干重中最多的是蛋白质。
    【详解】A、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少数以离子形式存在,A正确;
    B、脂肪只含C、H、O元素,摄入过多的脂肪不会导致尿液中的尿素含量显著增多,B错误;
    C、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CO-NH-”中,核酸中的N存在于碱基中,C错误;
    D、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很少,对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作用非常重要,作用不可替代,D错误。
    故选A。
    16. 下列关于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是极性分子,带电荷分子一般易与水结合,故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
    B. 水分子之间的氢键比较弱,使水具有流动性,从而可以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
    C. 人体缺乏Ca2+可导致肌肉酸痛,缺乏Na+可导致肌肉抽搐
    D. 无机盐参与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
    2、自由水与结合水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相互转化。
    3、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小,细胞代谢越弱,抗逆性越强。
    【详解】A、水是极性分子,易与带电荷分子或离子结合,因此水是良好的溶剂,A正确;
    B、每个水分子可以与周围水分子靠氢键相互作用在一起,氢键比较弱,易被破坏,只能维持极短时间,这样氢键不断地断裂,又不断地形成,使水在常温下能够维持液体状态,具有流动性,从而可以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B正确;
    C、人体缺乏Na+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引发人体肌肉酸痛,缺乏Ca2+可导致肌肉抽搐,C错误;
    D、无机盐中如Na+、Cl-等参与维持细胞的渗透压,无机盐中如HCO3-等参与酸碱平衡,D正确。
    故选C。
    17. 细胞受到冰冻时,蛋白质分子相互靠近,当接近到一定程度时,蛋白质分子中相邻近的巯基(一SH)氧化形成二硫键(一S一S一)。解冻时,蛋白质氢键断裂,二硫键仍保留(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巯基位于氨基酸的R基上B. 解冻后蛋白质功能可能异常
    C. 结冰和解冻过程未涉及肽键的变化D. 抗冻植物的抗巯基氧化能力较弱
    【答案】D
    【解析】
    【分析】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详解】A、巯基(-SH)中含有S,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可知,巯基位于氨基酸的R基上,A正确;
    B、蛋白质的结构决定蛋白质的功能,由题干“解冻时,蛋白质氢键断裂”可知解冻后的蛋白质结构会发生变化,其功能也可能发生异常,B正确;
    C、由题干信息知,结冰时会增加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硫键,解冻时空间结构改变,结冰和解冻过程未涉及到肽键的变化,C正确;
    D、细胞受到冰冻时,蛋白质分子中相邻近的巯基(-SH)会被氧化形成二硫键(-S-S-),抗冻植物能够适应较冷的环境,根据形态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可推知抗冻植物有较强的抗巯基氧化能力,D错误。
    故选D。
    18.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需先滴加清水再盖盖玻片
    B. 斐林试剂甲液、斐林试剂乙液和蒸馏水的组合既可用来鉴定还原糖,也可用来鉴定蛋白质
    C. 番茄汁中也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可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替代材料
    D. 鉴定脂肪时,可以用清水洗去花生子叶表面多余的染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1、还原糖的检测方法: ①向试管内注入2 mL待测组织样液。 ②向试管内注入1 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③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 min 。④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2、脂肪的检测方法:取一粒浸泡过的花生种子,去掉种皮。 用刀片在花生子叶的横断面上平行切下若干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待用。 从培养皿中选取最薄的切片,用毛笔蘸取放在载玻片中央;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3 min;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用吸水纸吸去花生子叶周围的酒精,滴一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在低倍显微镜下找到花生子叶的最薄处,移到视野中央,将物像调节清楚;换高倍显微镜观察,视野中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清晰可见。
    【详解】A、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需先滴加生理盐水再盖盖玻片,滴清水会使口腔上皮细胞吸水涨破,A错误;
    B、斐林试剂甲液、斐林试剂乙液可用来鉴定还原糖;斐林试剂甲液和双缩脲试剂A液完全相同,斐林试剂的乙液和双缩脲试剂B液分别是0.05g/mLCuSO4和0.01g/mLCuSO4,故可用斐林试剂甲液、斐林试剂乙液加蒸馏水稀释得到双缩脲B液,进行蛋白质的鉴定,B正确;
    C、还原糖的鉴定结果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番茄汁的颜色会干扰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故不能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替代材料,C错误;
    D、鉴定脂肪时,用50%酒精洗去花生子叶表面多余的染液,D错误。
    故选B。
    19. 过氧化物酶体和乙醛酸循环体是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的两种微体,二者均由单层膜包裹,内部含有一种或几种酶。过氧化物酶体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可使细胞免受C2H2的毒害;乙醛酸循环体的功能是使细胞中的脂质转化为糖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黑暗环境中的植物细胞也可能生成氧气
    B. 油料种子萌发时细胞中的乙醛酸循环体比较活跃
    C. 脂质转化为糖类,分子中氧元素含量会大大降低
    D. 微体具有膜结构有利于细胞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脂质中氧的含量明显低于糖类,脂质转化为糖类,分子中氧元素含量会大大增大。膜结构将细胞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空间,有利于细胞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
    【详解】A、由于植物含有过氧化物酶体,其中的过氧化物酶在遇到过氧化氢时可催化其产生氧气,黑暗环境中的植物细胞也可能生成氧气,A正确;
    B、乙醛酸循环体的功能是使细胞中的脂质转化为糖类,油料种子萌发时细胞中的乙醛酸循环体比较活跃,从而将脂质转化为糖类,供种子萌发使用,B正确;
    C、脂质中氧的含量明显低于糖类,脂质转化为糖类,分子中氧元素含量会大大增大,C错误;
    D、微体具有膜结构,可将其隔成相对独立的空间,有利于细胞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D正确。
    故选C。
    20. 核酸是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酸是多个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多聚体
    B. 核酸分子中每个五碳糖都与两个磷酸相连
    C. 核酸包括DNA和RNA,DNA一般是双链,RNA一般是单链
    D. RNA特有的组成成分是核糖与尿嘧啶
    【答案】B
    【解析】
    【分析】1、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1分子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和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2、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DNA与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是:①五碳糖不同,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DNA中的碱基是A、T、G、C,RNA中的碱基是A、U、G、C。
    【详解】A、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多个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多聚体,A正确;
    B、一条核苷酸长链中,除了位于一端的一个五碳糖外,其余的五碳糖都连着两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B错误;
    C、核酸包括DNA和RNA,DNA由两条链构成,RNA由一条链构成,C正确;
    D、DNA和RNA的区别表现在五碳糖不同、碱基的种类不同,如RNA特有的组成成分是核糖与尿嘧啶,DNA特有的组成成分是脱氧核糖与胸腺嘧啶,D正确。
    故选B。
    21. 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下列有关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叶绿体膜、内质网膜与小肠黏膜都属于生物膜系统
    B. 生物膜对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的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起决定性作用
    C. 合成蛋白质类激素的分泌细胞的内质网一般比较发达
    D. 生物膜之间可通过具膜囊泡的转移实现膜成分的更新
    【答案】A
    【解析】
    【分析】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详解】A、生物膜系统是指细胞膜、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共同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系统是微观存在的,小肠黏膜不属于生物膜系统,A错误;
    B、细胞膜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中起决定性作用,细胞膜属于生物膜,B正确;
    C、蛋白质类激素属于分泌蛋白,需要内质网加工修饰,因此分泌蛋白质激素的细胞内质网一般比较发达,C正确;
    D、生物膜之间可通过具膜小泡的转移实现膜成分的更新,如高尔基体与内质网和细胞膜之间可通过具膜小泡转化,D正确。
    故选A。
    2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含RNA的细胞器一定含DNA
    B. 含细胞壁结构的细胞必定为植物细胞
    C. 有内质网的细胞一定是真核细胞
    D. 没有核仁的细胞一定不能形成核糖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拟核中,病毒中的核酸只有一种,DNA或RNA。
    【详解】A、核糖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RNA,不含DNA,因此含RNA的细胞器不一定含DNA,A错误;
    B、含细胞壁结构的细胞不一定为植物细胞,如细菌含有细胞壁,为原核生物,B错误;
    C、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因此有内质网的细胞一定是真核细胞,C正确;
    D、细胞中核糖体的形成不一定与核仁有关,如原核细胞没有核仁,但能形成核糖体,D错误。
    故选C。
    23. 清华大学程功团队研究发现:携带登革病毒的伊蚊叮咬人时,存在于伊蚊唾液中的AaVA-1蛋白能够结合人体内抑制免疫细胞自噬的LRPPRC蛋白,通过激活免疫细胞的自噬过程进而促进登革病毒感染人体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免疫细胞的自噬过程与溶酶体有关
    B. LRPPRC蛋白合成增多会降低人体的免疫能力
    C. AaVA-1蛋白的合成和运输与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有关
    D. 处于营养缺乏条件的细胞通过细胞自噬可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自噬通俗地说, 细胞自噬就是细胞吃掉自身的结构和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细胞会将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细胞结构等,通过溶酶体降解后再利用,这就是细胞自噬。处于营养缺乏条件下的细胞,通过细胞自噬可以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在细胞受到损伤、微生物入侵或细胞衰老时,通过细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以及感染的微生物和毒素,从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有些激烈的细胞自噬,可能诱导细胞凋亡。
    【详解】A、在一定条件下,细胞会将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细胞结构等,通过溶酶体降解后再利用,这就是细胞自噬,所以免疫细胞的自噬过程与溶酶体有关,A正确;
    B、由题意可知, LRPPRC蛋白的作用是抑制免疫细胞自噬,所以LRPPRC蛋白合成增多不会降低人体的免疫能力,B错误;
    C、AaVA-1蛋白存在于唾液中,属于分泌蛋白,所以其蛋白空间构象的形成离不开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的加工、修饰,C正确;
    D、处于营养缺乏条件下的细胞,通过细胞自噬可以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D正确。
    故选B。
    24. 各种细胞器在功能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细胞中的液泡与维持细胞的渗透压有关
    B. 中心体和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C. 溶酶体能合成多种水解酶,在白细胞吞噬并消化病菌中起重要作用
    D. 叶绿体、线粒体与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1、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2、叶绿体: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3、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分为:滑面内质网(脂质、糖类)和粗面内质网(分泌蛋白)。4、高尔基体:①蛋白质加工,②植物细胞壁的形成,③突触小泡的形成,④溶酶体的形成,⑤精子变形过程中形成顶体。5、液泡:成熟的中央大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6、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7、中心体: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详解】A、植物细胞中的液泡有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与维持细胞的渗透压有关,A正确;
    B、中心体在有丝分裂过程发出星射线,B正确;
    C、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蛋白质的合成在核糖体,C错误;
    D、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与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有关,D正确。
    故选C。
    25. 下列有关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或离子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
    B. 葡萄糖和氨基酸进入细胞时一定需要消耗能量
    C. 蔗糖溶液浓度越高,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越明显
    D. 低温环境对所有物质进出细胞的跨膜运输过程都有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同一种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不一定相同,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为协助扩散,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则为主动运输。
    【详解】A、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或离子可通过自由扩散、协助扩撒、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A错误;
    B、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蔗糖溶液浓度过高,会使植物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C错误;
    D、温度可影响分子运动,故低温环境对所有物质进出细胞的跨膜运输过程都有影响,D正确。
    故选D。
    26. 图甲中①和②为相同物质、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③为半透膜,图乙为实验结束时液面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①处溶液的浓度小于②处溶液的浓度
    B. 图乙中水分子通过③进出漏斗的速率相等
    C. 图乙中①处溶液的浓度等于②处溶液的浓度
    D. 若向图乙中烧杯加入清水,漏斗中液面还要上升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甲中①和②为相同物质、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③为半透膜,图乙为实验结束时液面的状态,根据乙装置中漏斗内的液面升高,说明图甲①处溶液中的部分水分进入 ②处溶液中,即图甲①处溶液浓度小于②处溶液浓度。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甲中①处溶液的浓度小于②处溶液的浓度,①处溶液中的部分水分进入②处溶液中,使漏斗内液面上升,A正确;
    B、图乙中漏斗内的液面高度最终会保持不变,此时水分子通过③进出漏斗的速率相等,B正确;
    C、由于漏斗内液柱压力的作用,当漏斗内的液面不再上升时,溶液②的浓度依然大于溶液①的浓度,C错误;
    D、若向图乙中烧杯加入清水,会导致①处溶液浓度减小,①处溶液浓度与②处溶液浓度的差值增大,①处溶液中的水分继续通过③进入 ②处溶液,漏斗中液面还要上升,D正确。
    故选C。
    27. 用含有各种必需元素的溶液培养大麦。实验分两组,一组在光下,另一组在黑暗中,48h后测定几种离子的浓度。下表为实验结束时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占实验开始时离子浓度的百分比,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大麦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的速度受光照影响
    B. 大麦根细胞膜上运输镁离子的载体蛋白比运输钙离子的载体蛋白少
    C. 大麦在光照条件下吸收钾离子的相对速度比吸收水的相对速度快
    D. 大麦在黑暗环境中吸收镁离子的相对速度比吸收水的相对速度慢
    【答案】B
    【解析】
    【分析】表中数据表示实验结束时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占实验开始时离子浓度的百分比,其中钙离子和镁离子实验结束时浓度比实验开始时浓度高,说明植物吸收钙离子和镁离子的速度小于吸收水的速度;钾离子实验结束时浓度比实验开始时浓度低,说明植物吸收钾离子的速度大于吸收水的速度。
    【详解】A、依据题表信息,在光照条件下,48h后溶液中钙离子和镁离子浓度多于在黑暗环境中,48h后溶液中钾离子的浓度少于在黑暗环境中,故大麦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的速度受光照影响,A正确;
    B、表格中没有体现相关离子载体的信息,故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运输镁离子的载体蛋白数量比运输钙离子的载体蛋白数量少的结论,B错误;
    C、光照条件下,与实验开始时相比,实验结束时,溶液中钾离子浓度降低,说明大麦吸收钾离子多于吸水,故光照条件下吸收钾离子的相对速度比吸收水的相对速度快,C正确;
    D、黑暗环境中,与实验开始时相比,实验结束时,溶液中镁离子浓度降低,说明吸收镁离子少于吸水,故在黑暗环境中吸收镁离子的相对速度比吸收水的相对速度慢,D正确。
    故选B。
    28. 科学家设计了一个简单有效地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实验,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15分钟后各管植物细胞均保持活性并达到平衡状态,若a管溶液浓度不变,蓝色小滴将在b管均匀扩散,若a管溶液浓度变小,蓝色小滴浮于b管上方,反之沉入b管底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应设置多个实验组并在组间形成浓度梯度
    B. b管蓝色小滴下沉,则对应的a管中的叶肉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C. b管蓝色小滴均匀扩散,则可测定出该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D. b管蓝色小滴上浮,则实验结束时叶肉细胞细胞液浓度与a管中的蔗糖溶液浓度相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详解】A、若要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需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实验组进行观察,在不同组间形成浓度梯度,使实验成为对比实验,A正确;
    B、若b管蓝色小滴下沉,说明a试管中蔗糖溶液浓度变大,即a试管中的植物细胞发生了吸水,正常细胞吸水会有所膨胀而不是发生质壁分离,B错误;
    C、若b管蓝色小滴均匀扩散,说明a管内的小圆片细胞即不失水也不吸水,使溶液浓度不变,所以植物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约相当于外界的蔗糖溶液浓度,因此b管蓝色小滴均匀扩散,则可测定出该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C正确;
    D、若b管发现蓝色小滴上浮,说明a试管中蔗糖溶液浓度降低,a试管中的植物细胞发生了失水,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水分交换达到平衡时,其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D正确。
    故选B。
    29. 下列有关生物体内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在完成催化作用后立即失活
    B. 酶只能在活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
    C. 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D. 冬季时,哺乳动物体内酶的活性随环境温度的下降而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详解】A、酶可以多次重复利用,因此完成催化作用后并不立即失活,A错误;
    B、只要条件适宜,酶在生物体内外都能发挥作用,B错误;
    C、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如蛋白酶本身是蛋白质,也可以被蛋白酶催化分解,C正确;
    D、一般来说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冬季时,哺乳动物体内酶的活性不会随环境温度的下降而降低,D错误。
    故选C。
    30.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蔗糖酶的耐热性,将2%新鲜蔗糖酶溶液分别放置在40℃、45℃、50℃、55℃、60℃、65℃、70℃的水浴锅中保温处理30min,再恢复至室温,于最适温度下与3%蔗糖溶液反应5min后,用镊子夹取一根尿糖试纸浸入液面后取出,观察试纸显色程度(葡萄糖含量越高,显色越深),结果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注:“+”越多,表示显色越深
    A. 显色程度越深反映蔗糖酶的催化效率越高
    B. 尿糖试纸不可以用于探究淀粉酶和蛋白酶的耐热性
    C. 实验结果显示40℃~55℃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蔗糖酶的活性不变
    D. 由实验结果可知,60℃及以上的温度会对蔗糖酶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答案】C
    【解析】
    【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是温度、pH等,探究酶的最适温度、pH,都应设置较小的浓度梯度或温度梯度;生物实验遵循的一般原则是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等。
    【详解】A、本实验要探究蔗糖酶的最适温度,故温度是自变量。蔗糖酶可将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而尿糖试纸的颜色深浅可定量判断溶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故用尿糖试纸颜色深浅来表示蔗糖酶的活性大小,颜色程度越深,活性就越大,A正确;
    B、尿糖试纸只能检测葡萄糖的含量,由于淀粉酶和蛋白酶水解的产物不含葡萄糖,因此不可用于探究淀粉酶和蛋白酶的耐热性,B正确;
    C、实验结果显示40℃~55℃范围内,显色程度相同,指产生的葡萄糖含量相同,这是因为参与反应的底物相同,产生的产物太多,并不能说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蔗糖酶的活性不变,C错误;
    D、由实验结果可知,60℃及以上的温度显色程度显著降低,说明酶活性降低,因此说明高温对蔗糖酶造成不可逆的破坏,D正确。
    故选C。
    31. 关于生物实验中“对照”及“变量”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没有进行对照
    B. 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与探究酶活性的最适pH实验,温度都属于无关变量,两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相同,但设置的实验组数有所不同
    C. 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滴加蔗糖和清水,属于自变量,原生质层位置变化为因变量,该实验不存在对照
    D. 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实验中,淀粉酶的浓度是自变量,不同温度条件下淀粉遇碘变蓝程度是因变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有些实验,实验前后可形成自身对照,不用另设对照组。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无关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
    【详解】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与实验前相比,实验后都会出现颜色变化,存在实验前后的自身对照,A错误;
    B、两个实验都是使用过氧化氢酶(例如肝脏研磨液)分解过氧化氢,来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和探究酶活性的最适pH,自变量都是PH,因变量都是过氧化氢的分解情况,温度也属于无关变量,探究酶活性的最适pH实验中应设置一系列不同的pH相互对照,实验组数相对于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的组数要多,B正确;
    C、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前与滴加蔗糖溶液后进行对照,滴加清水后与滴加蔗糖溶液后进行对照,实验中存在自身前后对照,C错误;
    D、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D错误。
    故选B。
    32. 如图是某课外活动小组探究酶活性影响因素时绘制的实验结果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 )

    ①.pH为3时酶的活性小于pH为9时酶的活性
    ②.pH为1时有淀粉水解,则过酸条件下酶没有失活
    ③.实验的自变量是1h后淀粉剩余量,因变量是pH
    ④.应先将各组的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的pH值调到设定数值再混匀
    ⑤.1h后若将pH为13的试管的pH调至7,则其淀粉剩余量基本不变
    A. 1项B. 2项C. 3项D. 4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强酸强碱高温都会使酶失去活性。
    【详解】①酸能催化淀粉水解,pH为3时在酶和酸的共同作用下淀粉水解量与pH为9时酶单独作用时的淀粉水解量相同,可见pH为3时酶的活性小于pH为9时酶的活性,①正确;
    ② pH为1时有淀粉水解,是酸对淀粉的水解作用,此时酶已失活,②错误;
    ③实验的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1h后淀粉剩余量,③错误;
    ④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PH条件下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结果,实验时应先将各组的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的pH值调到设定数值再混匀,④正确;
    ⑤pH为13时,酶已经失活,因此再将pH调至7时,反应速率不变,即淀粉剩余量基本不变,⑤正确。
    ①④⑤正确,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5大题,50分)
    33. 下图表示构成细胞的几种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及其功能,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X、Y代表的元素分别是______。若E是纤维素,那么B是______。
    (2)F能携带大量遗传信息,是因为不同F分子上C的数量不完全相同,且C的______极其多样。细胞中的染色体主要是由图中的______构成(填序号)。HIV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产生的物质是______。
    (3)生物大分子D除可行使图示功能外,还具有______(写出两项即可)等功能。D的结构具有多样性,其原因从A分析是由于______。
    (4)在生物体细胞中,121个单体A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某种多肽链,该多肽链含5个天门冬氨酸(其R基为-CH2COOH),分别位于第26、71、72、99、121位(如下图)。肽酶E1专门水解天门冬氨酸羧基端的肽键,使该位置发生断裂。则该肽链经E1完全作用后产生的多肽链中,至少有______个羧基。

    【答案】(1) ①. N、P ②. 葡萄糖
    (2) ①. 排列顺序 ②. M和D ③. 核糖、碱基(A、C、G、U)、磷酸
    (3) ①. 催化、运输 ②. 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及排列顺序多样
    (4)8##八
    【解析】
    【分析】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再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不同。
    【小问1详解】
    D是蛋白质,主要由C、H、O、N组成,因此X是N,F是核酸,元素组成是C、H、O、N、P,因此X和Y是N、P;纤维素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多糖,若E是纤维素,那么B是葡萄糖。
    【小问2详解】
    G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C是氨基酸,从C的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氨基酸(c)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主要是位于细胞核中的核酸(M),D是蛋白质,因此染色体主要由图中的D和M组成;HIV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RNA是其遗传物质,初步水解产生核糖核苷酸,彻底水解产生核糖、碱基(A、C、G、U)、磷酸。
    【小问3详解】
    生物大分子D为蛋白质,除可行使图示功能外,还具有催化(酶)、运输(血红蛋白、载体蛋白)、识别(糖蛋白)等功能;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多样性主要取决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决定。
    【小问4详解】
    肽酶E1专门水解天冬氨酸羧基端的肽键,所以会断开26和27位、71和72位、72和73位、99和100位氨基酸之间的肽键,可知肽酶E1完全作用该多肽链后会产生4条肽链和一个天冬氨酸(第72位),4条肽链分别由1~26位、27~71位、73~99位、100~121位氨基酸构成,每条多肽链的两端各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这些多肽链中有4个天冬氨酸,每个天冬氨酸的R基中含有1个羧基,因此四条短肽中的氨基数目至少是4个,羧基数目至少是4+4=8个。
    34. 图甲、乙、丙是3类不同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⑩表示该细胞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细胞中含DNA的细胞器有______(填序号)。与甲相比,低等植物细胞还应具有的细胞器是______。若提取甲细胞生物膜成分中的磷脂,将其铺在空气—水界面上,测得磷脂占据面积为S,请预测:该细胞膜表面积的值______(填“>”、“=”或“

    相关试卷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生物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A4: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A4,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