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第1页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第2页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嘉兴市八校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共20页。
    1. 下列物质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Na+B. 尿酸C. 呼吸酶D. 葡萄糖
    2. 对于节食减肥的学生而言,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长期节食可能会出现全身组织水肿现象
    B. 过度节食可导致在内环境中进行的糖类代谢活动发生紊乱
    C. 节食引起的情绪低落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影响人的记忆力
    D. 过度节食可能使磷脂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对膜面积较大的神经细胞更新影响较大
    【答案】1. C2. B
    【解析】
    【分析】1、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
    2、内环境组成成分包括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氧气等)、代谢废弃物(如CO2、尿素等)、细胞产物(如抗体、神经递质等)。
    【1题详解】
    A、Na+ 可以在人体内环境中存在,不符合题意, A错误;
    B、尿酸作为代谢废物,会在内环境中存在,不符合题意,B错误;
    C、呼吸酶参与细胞呼吸的,在细胞内,不会在内环境中存在, 符合题意,C正确;
    D、单糖包括多种,如葡萄糖可以在内环境中存在,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选C。
    【2题详解】
    A、长期节食可能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低,血浆中的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进而引发全身组织水肿,A正确;
    B、糖类代谢活动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没有发生在内环境中,B错误;
    C、情绪低落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影响人体记忆力,也会导致免疫力下降,C正确;
    D、过度节食可能使磷脂和蛋白质摄入不足,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对膜面积较大的神经细胞的增殖和更新影响较大,D正确。
    故选B。
    3. 在活动“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分析血浆的化学成分”中,加了抗凝剂的血液经离心后会发生分层。下列关于上层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呈淡黄色
    B. 约占全血体积的55%
    C. 含红细胞
    D. 不含血红蛋白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的功能主要是运输氧气,还可以运输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能吞噬发炎部位的病菌,具有防御和保护的作用;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还含有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能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
    【详解】AB、血液加了抗凝剂的血液,由于比重不同,经离心后会发生分层,上面是淡黄色半透明的血浆,中间有一层白的,是白细胞和血小板,最下面是暗红色的红细胞,血浆约占全血体积的55%,AB正确;
    CD、最下面是暗红色的红细胞,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部,上层液体为血浆,不含血红蛋白和红细胞,C错误,D正确。
    故选C。
    4. 人们可以采用口服、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等方式给药,以达到治疗效果。下列关于上述三种给药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上述三种给药方式中,口服方式起效最快
    B. 采用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药物从进入人体到发挥作用所经过的途径相同
    C. 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时,既可以采用口服,也可以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
    D. 静脉注射时,药物除了要通过血浆,一般还要通过组织液才能到达靶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等。内环境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外液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与血浆之间也可以进行物质交换,但组织液→淋巴→血浆是单向的。
    【详解】A、口服药物运输的途径为小肠上皮细胞→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肌肉注射药物运输的途径为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静脉注射药物运输的途径为血浆→组织液→靶细胞。静脉注射的给药方式发挥作用的速度最快,A错误;
    B、肌肉注射与静脉注射时,药物从进入人体到发挥作用所经过的途径不相同,B错误;
    C、胰岛素是大分子蛋白质,不可以口服,C错误;
    D、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浆,一般到了组织后还要通过组织液才能到达靶细胞,D正确。
    故选D。
    5. 习惯性叹气、过度紧张焦虑,可导致身体排出过多的CO2,从而引发“呼吸性碱中毒”,出现肢体麻木、头晕、胸闷甚至抽搐等症状。轻症患者可通过面罩吸氧(制作纸袋罩住口鼻部,在纸袋中大口呼吸含较多CO2的空气)来缓解“呼吸性碱中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血浆中的某些成分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B. 该病和注射青霉素后胸闷都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
    C. H2CO3和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相对稳定的缓冲对
    D. CO2是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废物,不参与内环境的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内环境中也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H2CO3,其次还有HPO42-/H2PO4-等。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详解】A、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转换,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组织细胞间形成组织液,A正确;
    B、该病与内环境失调有关,注射青霉素后胸闷是发生了过敏反应,导致内环境中组胺的含量上升,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B正确;
    C、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可调节内环境的酸碱值,C正确;
    D、CO2是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废物,CO2可以参与机体的体液调节,能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D错误。
    故选D。
    6.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脑和脊髓组成中枢神经系统
    B. 反射弧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
    C. 神经元是人体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D. 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组成了周围神经系统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下丘脑,A错误;
    B、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使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错误;
    C、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可构成反射弧,C正确;
    D、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D错误。
    故选C。
    7. 你拿第一枝玫瑰时,被刺扎了一下,你会快速缩回手。于是你拿第二枝玫瑰时会很小心,不被扎到。分析第一次和第二次拿玫瑰时的现象,依次属于哪种反射( )
    A. 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B.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C. 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D. 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3.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是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条件反射,
    【详解】当你拿第一玫瑰时,扎了一下,你会快速缩回手,表明没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无意识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拿第二枝玫瑰时会很小心,不被扎到,这是在拿第一枝刺扎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表现出来的反射,属于条件反射,即C正确。
    故选C。
    【点睛】
    8. 科学家在研究大脑皮层某些区域时,发现它与躯体运动和语言活动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组成的白质
    B. 大脑皮层布罗卡区(S 区)受损患者会得表达性失语症
    C. 饮酒过量站立不稳可能是因为酒精麻痹了大脑皮层
    D. 当盲人用手指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中枢仅位于中央前回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脑的言语区包括W区为书写性语言中枢;V区为视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伤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自己却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思想。
    【详解】A、 大脑皮质是由神经元、神经胶质和神经纤维组成的灰质,A错误;
    B、大脑皮层布罗卡区(S 区)受损患者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会得表达性失语症,B正确;
    C、饮酒过量站立不稳可能是因为酒精麻痹了小脑,小脑与躯体的平衡有关,C错误;
    D、当盲人用手指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中枢位于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等,D错误。
    故选B。
    9. 在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胶质细胞围绕轴突生长形成髓鞘,髓鞘有规律的中断形成郎飞氏结,如下图所示。在神经冲动传导时,局部电流可由一个郎飞氏结跳跃到邻近的下一个郎飞氏结,这种传导方式称为跳跃传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兴奋传导至郎飞氏结部位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内负外正
    B. 参与构成髓鞘的细胞是具有支持、保护等功能的特殊细胞
    C. 跳跃传导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
    D. 髓鞘神经纤维上局部电流随传导距离的增加,兴奋强度会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1、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辅助作用,二者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详解】A、兴奋传导至郎飞氏结部位时,钠离子内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A错误;
    B、参与构成髓鞘的细胞是具有支持、保护等功能的神经胶质细胞,B正确;
    C、郎飞氏结的电阻较小,在冲动传导时,局部电流可由一个郎飞结跳跃到邻近的下一个郎飞氏结,该传导称为跳跃传导,郎飞氏结的形成极大地加快了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C错误;
    D、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具有不衰减性,因此兴奋强度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D错误。
    故选B。
    10. 人脑中利用多巴胺作为神经递质的神经细胞能够传递愉悦信息,而毒品可卡因使人产生的愉悦感,远比正常情况下更强、更持久。下图为毒品可卡因“成瘾”机制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多巴胺以胞吐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
    B. 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能通过转运蛋白被回收
    C. 可卡因能导致多巴胺在突触间隙增多,最终导致多巴胺受体减少
    D. 通过注射多巴胺受体抑制剂能缓解吸毒者的毒瘾
    【答案】D
    【解析】
    【分析】可卡因既是一种兴奋剂,也是一种毒品,它会影响大脑中与愉悦传递有关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利用神经递质—多巴胺来传递愉悦感。在正常情况下,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从突触间隙回收。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可卡因药效失去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就必须服用可卡因来维持这些神经元的活动,于是形成恶性循环,毒瘾难戒。
    【详解】A、多巴胺是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胞吐需要能量,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A正确;
    B、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能通过转运蛋白被回收,可再次被利用,B正确;
    C、可卡因抑制突触前膜回收多巴胺,致多巴胺在突触间隙增多,最终导致多巴胺受体减少,C正确;
    D、吸毒者多巴胺受体减少,抑制受体加重不适症状,D错误。
    故选D。
    11. 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能破坏膜上的Na+通道,从而抑制神经冲动的产生。下图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给予适宜刺激,则在a处不能释放乙酰胆碱
    B. 处于⑤与④之间的轴突膜,Na+通道大量开放
    C. 轴突膜②状态是由Na+内流造成的,且不需要消耗ATP
    D. 蝎毒会引起机体肌肉持续僵直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与①~③这一段对应的轴突上的点会发生钾离子外流;③对应的轴突上的点处于动作电位的峰值上;③~④这一段对应的轴突上的点会发生钠离子内流过程中,最终电位变化都会到达③;④~⑤这一段对应的轴突上的点都会发生钠离子内流。
    【详解】A、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减慢乙酰胆碱的分解,因此若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给予适宜刺激,则在a处能释放乙酰胆碱,只是乙酰胆碱作用后不能及时分解,持续发挥作用,A错误;
    B、⑤与④这一段对应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此过程中,K+通道大量开放,发生K+外流,B错误;
    C、轴突膜②状态处于动作电位形成过程,是由Na+内流造成的,Na+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C正确;
    D、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从而抑制神经冲动的产生,不会导致肌肉收缩,因此不会引起机体肌肉持续僵直,D错误。
    故选C。
    12.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腺分泌催产素
    B.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C. 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素
    D. 下丘脑分泌生长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在体内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对机体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的物质。激素分泌后直接进入血管,由血液运往全身,激素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作用很大。
    【详解】A、性腺分泌性激素,催产素是垂体分泌的,A错误;
    B、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具有多种功能,B正确;
    C、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C错误;
    D、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D错误。
    故选B。
    13. 以下关于下丘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可通过促甲状腺激素对腺垂体进行调节
    B. 下丘脑分泌的激素通过下丘脑垂体束作用于腺垂体
    C. 下丘脑释放的信号分子有的经血液运输,有的作用于邻近细胞
    D. 下丘脑参与人体的血糖浓度的调节,但不参与水盐平衡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详解】A、下丘脑分泌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错误;
    B、下丘脑神经分泌束能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前叶,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
    C、下丘脑能分泌激素,还具有神经中枢,下丘脑释放的信号分子有的(如神经递质)不经血液运输,作用于邻近细胞(突触后膜),C正确;
    D、下丘脑参与人体的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体温调节,D错误。
    故选C。
    14. 下图为雌性动物性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人体内所有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该调控轴的调节
    B. 图示属于“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调控轴的一种
    C. 腺垂体细胞的激素受体存在于质膜上和细胞内
    D. 雌激素的分泌不受神经垂体的调控
    【答案】A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详解】A、并不是所有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这一调控轴的调节,如胰岛和肾上腺髓质直接受下丘脑的传出神经支配,并不受下丘脑分泌的激素的调节,胰岛还受血糖浓度的调节,A错误;
    B、性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性激素→性腺→性激素,图示属于“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调控轴的一种,B正确;
    C、腺垂体细胞的激素受体存在于质膜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和细胞内(性激素受体),C正确;
    D、雌激素的分泌不受神经垂体的调控,它是通过“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调控轴来进行调控,D正确。
    故选A。
    15. 胰液分泌的部分调节过程如图所示,据此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由图可知,胰液分泌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B. 胰腺属于神经调节过程中反射弧的一部分
    C. 将盐酸直接注入血浆中也会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D. 物质B比物质A的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
    【答案】C
    【解析】
    【分析】1、体液调节的概念: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而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2、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神经中枢涉及神经调节,释放的物质A是神经递质;盐酸刺激小肠黏膜释放的物质B是促胰液素。
    【详解】A、由图可知,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调节,也受激素调节,故胰液的分泌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A正确;
    B、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胰腺属于神经调节过程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故胰腺属于神经调节过程中反射弧的一部分,B正确;
    C、盐酸直接注射到血浆中,不会促进胰腺分泌胰液,C错误;
    D、物质A是迷走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物质B是促胰液素,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D项正确。
    故选C。
    16. 下列关于激素、神经递质、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这三种物质都是活细胞产生并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
    B. 与酶不同,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通常被灭活或回收
    C. 酶都大分子物质,而激素和神经递质可能是小分子物质
    D. 胰岛素、乙酰胆碱都以胞吐方式从细胞中分泌到内环境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激素是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多肽、脂质或氨基酸衍生物,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在细胞内外都能发挥作用,受温度、pH值的影响;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激素和酶都不是细胞的能量物质和组成物质,有些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能改变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详解】A、激素、神经递质、酶这三种物质都是活细胞产生的,但酶可以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例如过氧化氢酶,A错误;
    B、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通常都要被灭活或回收,而酶是生物催化剂,能重复利用,B正确;
    C、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都是生物大分子,而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和神经递质(如甘氨酸)可能是小分子物质,C正确;
    D、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二者都以胞吐的方式从细胞中分泌至内环境,D正确。
    故选A。
    17.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腺泡中的胰岛β细胞可合成并分泌胰岛素
    B. 动物激素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催化细胞代谢
    C. 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所以没有特异性
    D. 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会上升
    【答案】D
    【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的发现不仅使人类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更重要的是,这使人们认识到,机体除了神经调节,还存在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详解】A、胰岛β细胞可合成并分泌胰岛素,但其不属于腺泡细胞,A错误;
    B、激素作为信号分子,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因此动物激素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不能催化细胞代谢,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所有细胞,是因为几乎全身所有细胞都含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甲状腺激素只能与甲状腺激素受体相结合,所以具有特异性,C错误;
    D、切除动物垂体后,促性腺激素不再分泌,促性腺激素减少,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血液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会上升,D正确。
    故选D。
    18. 当吃的食物过咸时,机体产生的抗利尿激素(ADH)与肾小管、集合管细胞质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最终导致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AOP)的数量增加,加快水的重吸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DH遍布全身血液,并定向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
    B. ADH分泌量增加会引起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区域产生渴觉
    C. ADH是由神经垂体合成,由下丘脑神经细胞释放
    D. AOP数量的增加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
    【答案】A
    【解析】
    【分析】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详解】A、ADH为激素,随体液运输可至全身,但特异性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即ADH遍布全身血液,但只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A正确;
    B、ADH分泌量增加,对水的重吸收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不会引起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区域产生渴觉,B错误;
    C、ADH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由垂体细胞释放,C错误;
    D、据题意可知,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AOP)的数量增加,能加快水的重吸收,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D错误。
    故选A。
    19. 以下免疫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微生物
    B. 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
    C. 移植的器官被患者排斥
    D. 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微生物属于第二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属于特体液免疫,B错误;
    C、移植的器官被患者排斥属于细胞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
    D、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抗体参与体液免疫,D错误。
    故选A。
    20. 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而成的
    B. 在一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不会全部用完
    C. 吞噬细胞能特异性识别和吞噬病原体微生物
    D. 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参与体液免疫,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
    【详解】A、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参与体液免疫,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A正确;
    B、在一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不会全部用完,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减少,B正确;
    C、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C错误;
    D、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D正确。
    故选C。
    21. 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B. 中枢淋巴器官包括骨髓、胸腺
    C. 发炎时,发炎附近的淋巴结会肿大
    D. 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溶酶体和细胞因子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详解】A、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具有防御、自稳以及监视等功能,A正确;
    B、淋巴器官包括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淋巴器官,中枢淋巴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B正确;
    C、发炎时,淋巴结会发生淋巴细胞的增殖、消灭抗原等过程,发生淋巴结肿大,C正确;
    D、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溶菌酶和细胞因子,而非溶酶体,D错误。
    故选D。
    22. 在体液免疫的过程中,有些抗原不需要T细胞参与,能直接刺激B细胞并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但不能产生记忆细胞,这类抗原称为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B细胞依靠细胞膜表面的载体蛋白识别TI-Ag
    B. 同种TI-Ag再次入侵后,机体会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C. 体内TI-Ag的识别和清除过程都不需要吞噬细胞参与
    D. TI-Ag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的范畴
    【答案】D
    【解析】
    【分析】免疫应答是机体对抗原性异物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反应, 包括抗原呈递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具有排异性、特异性、记忆性三大特点。体液免疫应答主要由B细胞介导,借B细胞分泌的抗体执行。
    【详解】A、TI-Ag能直接刺激B细胞并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B细胞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蛋白识别TI-Ag,A错误;
    B、TI-Ag不需要T细胞参与,机体可能不产生相应的细胞因子,TI-Ag刺激后B细胞不能分化为记忆细胞,因此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较弱,当同种TI-Ag再次入侵后,机体不会迅速产生大量抗体,B错误;
    C、机体清除TI-Ag需要吞噬细胞的参与,C错误;
    D、TI-Ag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范畴,D正确。
    故选D。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
    23. 下列关于重症肌无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病属于过敏反应
    B. 能分泌抗a抗体的细胞有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
    C. 该病属于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
    D. 该病是由于患者非特异性免疫低下所导致
    24. 下列关于发病机理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 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C. 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后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D. 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增加
    【答案】23. C24. 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患者胸腺肌样细胞能分泌物质a,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进而引起重症肌无力。
    【23题详解】
    AC、该过程中机体免疫系统攻击了自己,属于自身免疫病,不属于过敏反应,A错误、C正确;
    B、只有浆细胞能分泌抗体,B错误;
    D、该病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强引起,D错误。
    故选C。
    【24题详解】
    A、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说明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A正确;
    B、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只有体液免疫过程能产生抗体,说明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B正确;
    C、抗a抗体与物质a可发生特异性结合,结合物可被吞噬细胞清除,C正确;
    D、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从而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D错误。
    故选D。
    25. PD-1蛋白是存在于许多激活的T细胞表面的分子,是免疫中的一种“分子刹车”,当人体正常组织细胞膜上的PD-L1与PD-1结合会促进被激活的特异性T细胞凋亡,是免疫系统的正常平衡机制,但当癌细胞产生的PD-L1与PD-1结合,能迫使被激活的T 细胞过早进入凋亡阶段,从而终止正在进行的免疫反应,通过这种方式癌细胞可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下列错误的是( )
    A. 若敲除癌细胞PD-L1基因,可降低癌细胞的免疫逃逸
    B. PD-1抗体和PD-L1抗体具有对癌细胞免疫治疗的作用
    C. PD-1和PD-L1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D. 正常细胞膜上PD-L1与PD-1结合可防止因免疫细胞过度激活而引发的自身免疫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PD-1抑制剂作用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PD-L1抑制剂作用于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使得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质不能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从而使癌细胞失去“伪装”,使T细胞最终通过细胞免疫使癌细胞裂解死亡。
    【详解】A、癌细胞产生的PD-L1与T细胞表面PD-1结合,能迫使被激活的T 细胞过早进入凋亡阶段,从而终止正在进行的免疫反应,使癌细胞出现免疫逃逸,若敲除癌细胞PD-L1基因,可降低癌细胞的免疫逃逸,A正确;
    B、癌细胞产生的PD-L1与T细胞的PD-1结合可发生癌细胞的免疫逃逸,PD-1抗体和PD-L1抗体均能使二者不能结合,具有对癌细胞免疫治疗的作用,B正确;
    C、PD-1和PD-L1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C错误;
    D、正常细胞膜上PD-L1与PD-1结合,能够使T细胞凋亡,所以可以防止因免疫细胞过度激活而引发的自身免疫病的风险,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图1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图,图2为人体某组织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虚线内物质构成的环境称为_____,其中A代表_____。
    (2)填写图1中D、E系统的名称:D_____系统;E_____系统。
    (3)当人接触致敏原会出现局部组织水肿现象,因为致敏原会刺激相关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_____的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渗出到组织液,使其渗透压_____(填“>”、“<”、“=”)血浆渗透压。
    (4)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组成成分和_____保持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依靠_____机制来实现的。
    (5)④与⑥相比,前者的_____含量较多。如果图2为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④⑥⑦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_____处(填序号)。
    【答案】(1) ①. 内环境(细胞外液) ②. 血浆
    (2) ①. 消化 ②. 呼吸
    (3) ①. 毛细血管 ②. >
    (4) ①. 理化性质 ②. 神经-体液-免疫
    (5) ①. 蛋白质 ②. ⑦
    【解析】
    【分析】1、分析图1:图示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分析可知,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D是消化系统,E是泌尿系统。
    2、分析图2:①表示淋巴液,②表示毛细淋巴管,③红细胞,④表示血浆,⑤表示毛细血管,⑥表示组织液,⑦表示组织细胞。
    【小问1详解】
    图1中虚线内A、B、C分别是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总称为内环境。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营养物质需要通过D进入血液循环,所以D是消化系统;CO2等通过E系统排出体外,所以E是呼吸系统。
    【小问3详解】
    当人接触过敏原会出现局部组织水肿现象,原因是过敏原会刺激相关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到组织液,使得组织液渗透压大于血浆渗透压,组织液吸水,使得局部组织出现水肿现象。
    【小问4详解】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组成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小问5详解】
    ④表示血浆,⑥表示组织液,④与⑥相比,前者的蛋白质含量较多。④表示血浆,⑥表示组织液,⑦表示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属于自由扩散,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二氧化碳在组织细胞中产生,故⑦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
    27. 芬太尼一直是我国及国际严格管控的强效麻醉性镇痛药。由于其有很严重的副作用,所以即使作为治疗药物都会在医生的严密监控下进行。回答下列问题:
    (1)疼痛是由一些强烈的伤害性刺激使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神经冲动)以________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在________产生的感觉。
    (2)芬太尼镇痛的作用机理是:当其与某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后,抑制Ca2+内流、促进K+外流,导致突触小泡无法与突触前膜接触,阻止痛觉冲动的传递,从而缓解疼痛。
    ①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外电位为________,当芬太尼与某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后,膜的内外电位分别是________。
    ②芬太尼作用于如图中的________(填“受体1”或“受体2”),使兴奋性递质的释放量________,从而起到镇痛效果。
    (3)芬太尼副作用包括低血压、呼吸抑制,长期使用会使快感阈值升高(维持相应的神经兴奋水平需要更多的药物),导致成瘾。如果没有医学专业人员迅速解决,呼吸能力降低可能导致死亡。芬太尼的作用是________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
    【答案】(1) ①. 局部电流(电信号) ②. 大脑皮层
    (2) ①. 正 ②. 外正内负 ③. 受体1 ④. 减少
    (3)降低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为突触结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其中受体1位于突触前膜上,受体2位于突触后膜上。
    【小问1详解】
    疼痛是由一些强烈的伤害性刺激使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以局部电流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感觉。
    小问2详解】
    ①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外电位为正电位。当芬太尼与某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后,阻止痛觉冲动的传递,因此神经元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
    ②根据芬太尼镇痛的作用机理可知,芬太尼作用于如图中的受体1,使兴奋性递质的释放量减少,从而起到镇痛效果。
    【小问3详解】
    芬太尼的副作用会导致呼吸抑制,通过降低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导致呼吸能力降低。
    【点睛】本题结合药物芬太尼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8. 胃液的分泌调节,可按食物及有关感受器的所在部位人为地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图1为哺乳动物头期胃液分泌的调节过程;图2是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图中①~⑥是与免疫有关的细胞,a、b、c表示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分析,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有_____。胃液中的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这属于免疫系统的第_____道防线,图中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的免疫细胞是_____(填细胞名称)。
    (2)图2中细胞②增殖分化成③_____和④_____,该过程除了需要相应的抗原将B淋巴细胞致敏,还需要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_____(填物质名称)的刺激。有些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出现“白肺”症状,原因是新冠病毒通过呼吸道侵入肺部细胞,_____(填细胞名称)对被感染的细胞进行攻击,使其裂解死亡,造成肺部纤维化。
    【答案】(1) ①. 胃泌素和神经递质 ②. 一 ③. 吞噬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2) ①. 浆细胞 ②. 记忆B细胞 ③. 细胞因子 ④.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小问1详解】
    据图1可知,神经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胃腺细胞,胃泌素也可作用于胃腺细胞,因此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有胃泌素和神经递质。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胃液中的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这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图中摄取、处理和 呈递抗原的免疫细胞是吞噬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小问2详解】
    细胞②为B细胞,其活被激活后,可增殖分化呈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该过程需要相应的抗原将B淋巴细胞致敏,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是细胞免疫中的主要细胞,可对靶细胞进行攻击,使其裂解死亡。
    29. 研究发现,动物细胞膜上的载体和受体常常联在一起,共同完成某一生理过程。人类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就与之相关,下图是Ⅰ型、Ⅱ型两种糖尿病部分发病机理示意图,请回答:
    (1)胰岛中除胰岛β细胞外,还有胰岛α细胞,它们分泌的激素对血糖调节具有_____作用。在临床中_____型糖尿病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2)若将正常胰岛β细胞分别接种于含有正常组葡萄糖(7.1mml/L)、低糖组葡萄糖(5.6mml/L)和高糖组葡萄糖(16.7mml/L)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进行检测,_____组释放的胰岛素较多。此结果说明_____。
    (3)利用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可验证胰岛α细胞的分泌物能促进正常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方案如下:
    ①用高糖培养液培养胰岛α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
    ②用含有滤液的培养液培养胰岛β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
    请指出上述方案的错误和不足:
    a ________
    b ________
    【答案】(1) ①. 拮抗 ②. Ⅱ
    (2) ①. 高糖 ②. 胰岛β细胞能感受到血糖的变化,调节胰岛素的分泌
    (3) ①. 应用低或无糖培养液培养胰岛α细胞 ②. 缺少对照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I 型糖尿病病人的病因是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造成不能有效的降血糖,Ⅱ型糖尿病病人的病因是胰岛素分泌正常,但是靶细胞上识别胰岛素的受体不足而形成的不能有效降血糖。
    【小问1详解】
    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具有升血糖作用,故两者对血糖调节具有拮抗作用。由图中分析可知,Ⅱ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含量正常,但是靶细胞缺少识别胰岛素的受体,因此注射再多的胰岛素都起不到降血糖的作用。
    【小问2详解】
    若将正常胰岛β细胞分别接种于含有正常组葡萄糖、低糖组葡萄糖和高糖组葡萄糖的培养液中培养,高糖组释放胰岛素多。此结果说明胰岛β细胞能感受血糖的变化,调节胰岛素的分泌
    【小问3详解】

    相关试卷

    浙江省台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台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嘉兴八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浙江省嘉兴八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