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汉滨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陕西省安康市汉滨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解析版)-A4,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共25题;共25分)
1. 下图分别代表人体的三种类型的血管,箭头代表血管内血液流动方向。关于这三种血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1管壁最厚B. 2是静脉血管C. 3弹性较大D. 2输送血液回心脏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可知,1是动脉,2是静脉,3是毛细血管。
【详解】A.1是动脉,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处利用,管壁最厚,弹性大,血流速度最快,A正确。
BD.2是静脉,将全身各处的血液输送回心脏,管腔最大,管壁薄,弹性小,血流速度慢,BD正确。
C.3是毛细血管,连接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之间的血管,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管腔极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极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C错误。
故选C。
2. 为了控制新冠病毒疫情,护士要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血液抗体检测,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医生抽血时,针刺入的血管是动脉B. 血细胞中红细胞数量最多
C. 血小板有止血功能D. 感染者会产生病毒抗体,抗体在血浆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血液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功能、防御功能和调节体温的功能。红细胞数目最多,形态为双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吞食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有凝血和止血过的作用。
【详解】A.动脉血管压力太大,抽血以后不容易止血,静脉血管一般都位于浅表部位,且压力小,容易止血,所以医生抽血时针刺入体表的静脉血管,A错误。
B.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数量最多,B正确。
C.血小板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有凝血和止血过的作用,C正确。
D.抗体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能够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这种免疫类型属于特异性免疫。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的血浆中含有抵抗新冠病毒的抗体,D正确。
故选A。
【点睛】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是考查的重点,复习时要注意。
3. 下列关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心脏左心房和右心室相通B. 右心室的心肌壁最厚
C. 与心室相连的血管都是动脉血管D. 右心室的血液可以流向右心房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包括两层意思:一定的结构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功能;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详解】A.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由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四个腔,只有同侧的心房与心室是相通的,心脏的左右是不相通的,A错误。
B.心脏主要是由心肌组成的,心肌属于肌肉组织,其功能是收缩和舒张,为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所以心脏主要由肌肉组成。由于心房只是把血液从心房压入心室,而心室需要把血液压入到全身,所以,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是体循环的开始,路线比较长,需要较大的压力,而右心室是肺循环的开始,路线比较短,压力不需太大,所以,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要厚。故在心脏的四个腔中,左心室壁最厚,B错误。
C.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不同的血管相连。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概括地说,心室与动脉相连通,心房与静脉相连通,C正确。
D.心脏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同侧的心室和心房之间有房室瓣,保证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故右心室的血液不可以流向右心房,D错误。
故选C。
4. 2022年 3月,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微塑料(直径小于 5mm)。经呼吸道吸入的微塑料最先进入的心脏的腔室是( )
A. 左心房B. 右心房C. 左心室D. 右心室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人体血液循环路径的不同,可以将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流入右心房的循环称为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进入肺动脉,再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最后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称为肺循环。
【详解】血液循环途径如图所示:
微塑料从呼吸道首先进入肺泡,肺泡处进行气体交换时,进入肺部毛细血管,接着进入肺静脉回到左心房,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 能通过多条途径排出体外的代谢产物有( )
A. 尿素、葡萄糖、无机盐B. 水、尿素、无机盐
C. 尿素、无机盐、二氧化碳D. 二氧化碳、水、无机盐
【答案】B
【解析】
【分析】排泄: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详解】排泄的途径:①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主要排出水、无机盐、尿素。②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主要排出二氧化碳、水。③以尿液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主要排出水、尿素、无机盐,是排泄的主要途径。所以,能通过多条途径排出体外的代谢产物有:水、尿素、无机盐,故选B。
【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排泄的途径是解题的关键。
6. 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路线是( )
A. 肾→膀胱→输尿管→尿道
B. 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C. 输尿管→肾→膀胱→尿道
D. 输尿管→膀胱→肾→尿道
【答案】B
【解析】
【分析】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泌尿系统。
【详解】肾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尿道排出体外。所以,尿液排出体外的顺序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7. 如图为人脑和脊髓模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能形成各种感觉
B. ②被称作“生命中枢”,能调节心跳、呼吸等基本生命活动
C. ④既有反射功能,又有传导功能
D. 除①②③④外,神经系统还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答案】B
【解析】
【分析】(1)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
(2)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3)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4)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相连,下端与第一腰椎下缘平齐,脊髓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
(5)图中,①大脑、②小脑、③脑干、④脊髓。
【详解】A.①大脑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最高级中枢,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故A正确。
B.③脑干被称作 “生命中枢”,能调节心跳、呼吸等基本生命活动,题干中说②被称作 “生命中枢” 错误,故B错误。
C.④脊髓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如膝跳反射就是通过脊髓完成反射,同时脊髓也能将感受器接受的刺激传导至大脑,故C正确。
D.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除①②③④外,还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故D正确。
故选B。
8. 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会导致肾脏病变,而尿液的状态可以反映出肾脏的病变部位,初步诊断如下表所示,下列初诊判断合理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尿液的形成需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经过肾小球时,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不会过滤到肾小囊中,会继续留在血液中,所以正常情况下尿液中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详解】A.泡沫状尿液通常与尿蛋白含量增加有关。在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会过滤掉大部分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只允许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尿素等进入肾小囊。如果肾小球发生病变,如肾炎等,其过滤功能可能受损,导致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进入尿液,形成泡沫状。因此,泡沫状尿液和尿蛋白含量高于正常值提示肾小球可能发生病变,A正确。
B.糖尿,即尿液中含有葡萄糖,通常与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有关。正常情况下,肾小管会重吸收原尿中的大部分葡萄糖,使其不会出现在尿液中。如果肾小管发生病变,如肾小管性酸中毒等,其重吸收功能可能受损,导致葡萄糖随尿液排出,形成糖尿。但这一病变与肾小囊无直接关系,B错误。
C.红色尿液通常与血尿有关,即尿液中存在红细胞。血尿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直接相关的是肾小球或肾小管的出血。然而,仅凭红细胞计数值高于正常值并不能直接判断出血部位一定在肾小管。因为肾小球出血也可能导致血尿,C错误。
D.尿液中含块状物质,且存在较多小结石,这通常与泌尿系统结石有关。然而,这些小结石可能来源于肾脏、输尿管、膀胱等多个部位,并不特指肾静脉。此外,肾静脉是肾脏的血管部分,与尿液的生成和排出无直接关系,D错误。
故选A。
9. 某同学的手指不小心被仙人掌的刺扎到,来不及思考就迅速把手缩回。下图是该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是效应器,e是感受器
B. c是脊髓,是形成痛觉的部位
C. 该反射是生来就有的
D 若d受损,人不能完成缩手反射,也感觉不到痛
【答案】C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的五部分要完整,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2)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传导的路线: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
【详解】A.a是手指皮肤,属于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e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A错误。
B.c是脊髓中的神经中枢,但形成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B错误。
C.缩手反射属于简单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是人出生就有的反射,C正确。
D.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若d传出神经受损,人不会及时缩手,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但是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感觉,D错误。
故选C。
10. 下列反射与“眨眼反射”不是同一类型的是( )
A. 膝跳反射B. 缩手反射
C. 婴儿尿床D. 望梅止渴
【答案】D
【解析】
【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婴儿尿床”,都是生来就有的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因此都属于非条件反射;“望梅止渴”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所以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的是望梅止渴。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1. 在白天日光很强时,猫的瞳孔几乎完全闭合成一条细线,而在黑暗的环境中,它的瞳孔张开的很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瞳孔的大小受到虹膜的调节
B. 光线依次通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C. 光线落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形成了视觉
D. 猫的瞳孔在夜间会扩大以通过更多光线,夜视能力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详解】A.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此外,看远处物体时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看近处物体时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最,使成像清晰。控制瞳孔扩大和缩小的是虹膜内的平滑肌,所以,瞳孔的大小受到虹膜的调节,故A正确。
B.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故B正确。
C.视网膜形成的是物像,而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故C错误。
D.瞳孔的大小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夜间光弱,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猫的瞳孔在夜间会扩大以通过更多光线,夜视能力强,故D正确。
故选C。
12.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们获得的外界信息大多来自视觉。视觉形成的部位是( )
A. 角膜B. 晶状体C. 视网膜D. 大脑皮层
【答案】D
【解析】
【分析】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详解】A.角膜,无色透明,作用是透过光线,A错误。
B.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所以能看清远近的物体,B错误。
C.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是视觉感受器,同时也是视觉形成过程中物像形成的部位,C错误。
D.大脑皮层中有视觉中枢,视觉中枢是视觉形成的部位,D正确。
故选D。
13. 近年来,患近视眼的中学生越来越多,小明是其中的一个,那么近视眼的成像位置及矫正办法分别是( )
A. 在视网膜前方,配戴凹透镜B. 在视网膜前方,配戴凸透镜
C. 在视网膜后方,配戴凹透镜D. 在视网膜后方,配戴凸透镜
【答案】A
【解析】
【分析】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感受物像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从而形成视觉。
【详解】晶状体透明有弹性,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眼睛通过睫状体(内含平滑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凸度变小;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如果我们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会使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形成的像落在视网膜前方,导致看不清远方的物体形成近视眼;而凹透镜具有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因此,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就能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矫正了近视眼。由此可见,近视眼的成像位置及矫正办法分别是:在视网膜前方,配戴凹透镜,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4. 视、听、嗅、味、触是人体的五种基本感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角膜是决定眼球颜色的结构
B. 耳蜗上能形成听觉
C. 晶状体曲度过大易形成近视眼
D. 人主要通过触觉从外界获取信息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的五种基本感觉由不同的器官负责。眼球中决定眼球颜色的是虹膜;听觉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导致。人主要通过视觉、听觉等从外界获取信息。
【详解】A.虹膜含有色素决定眼球颜色,角膜是无色透明的,故A错误。
B.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但听觉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故B错误。
C.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故C正确。
D.人主要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从外界获取信息,而不是主要通过触觉,故D错误。
故选C。
15. 2023年2月,央视一套播放明星义演,资助聋哑人装人工耳蜗,对耳和听觉产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鼓膜、听小骨和鼓室组成了中耳
B.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C. 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咽鼓管引起中耳炎
D. 遇到巨大声响时,张口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答案】D
【解析】
【分析】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
【详解】A.中耳由鼓膜、鼓室、听小骨三部分组成,故A正确。
B.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故B正确。
C.鼻咽部感染时,病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起中耳炎,故C正确。
D.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耳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故D错误。
故选D。
16. 人们在路边行走时,听到汽车的“鸣笛声”能及时躲避车辆,避免了交通事故的发生。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鸣笛声”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从而产生听觉
B. 路人听到“鸣笛声”进行躲避,属于非条件反射
C. 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D. 路人在躲避的同时也会心跳加速,这是因为激素参与了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反射形成的过程可将其分为两类: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和复杂反射(条件反射)。
(1)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和膝跳反射等。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脊髓、 脑干)参与即可完成。
(2)复杂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例如,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会迅速走进教室;行人听到身后的汽车喇叭声,就会迅速躲避等。
【详解】A.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可见听觉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的,A错误。
B.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活动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错误。
C.路人听到倒车提示音进行躲避,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属于条件反射,C错误。
D.危险的情境会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兴奋,相应的神经促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够促使人的心跳加快,血压升高,D正确。
故选D。
17.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十六回:“为将之道,须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可见,视觉和听觉对于我们从外界获取信息十分重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长时间低头看手机容易造成近视,可能的原因是晶状体的曲度变小而不易恢复
B. 随意用手揉眼睛,容易感染细菌或病毒,引发眼部炎症
C. 不要用尖锐的器具掏耳朵,以免戳伤鼓膜
D. 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
【答案】A
【解析】
【分析】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大部分来自眼和耳,视觉与听觉的形成是与眼和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关的。
【详解】A.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由于眼睛长时间处于近距离的聚焦状态,会导致晶状体长时间处于过度调节的紧张状态,晶状体的曲度可能会因长时间紧张而变大,并且不易恢复到正常状态,进而造成近视,A错误。
B.手是日常接触外界物体最多的部位,容易沾染各种细菌或病毒。如果随意用手揉眼睛,这些微生物就可能进入眼睛,引发眼部炎症,B正确。
C.鼓膜是耳朵内部的一个重要结构,它非常薄且敏感。如果用尖锐的器具掏耳朵,很容易戳伤鼓膜,导致听力受损甚至失聪,C正确。
D.当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可以使咽鼓管张开,保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从而避免鼓膜受到损伤。如果无法张口,也可以闭嘴并用手堵住耳朵,以减少气压对鼓膜的冲击,D正确。
故选A。
18. 下列有关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的腺体都能分泌激素
B. 人体内的激素含量少、作用大
C. 激素只能通过导管进入血液
D. 食物中缺碘会患侏儒症
【答案】B
【解析】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血液中激素种类多、含量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时会导致人体患相应的疾病。
【详解】A.能分泌激素内分泌腺,外分泌腺不能分泌激素,故A错误。
B.激素含量很少,但作用很大,如果分泌异常就会得相应的病症,故B正确。
C.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里,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故C错误。
D.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食物中缺碘会患大脖子病,故D错误。
故选B。
19. 下列各项人类疾病中,是由于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是( )
A. 巨人症和色盲症B. 脚气病和肢端肥大症
C. 夜盲症和佝偻病D. 呆小症和侏儒症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内的内分泌腺有多种,主要有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性腺等,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各种内分泌腺具有不同的功能。
【详解】A.巨人症是由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色盲症是由于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显现出来造成的,是一种遗传病,A错误。
B.脚气病是缺乏维生素B1造成的,肢端肥大症由成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B错误。
C.夜盲症是缺乏维生素A造成的,佝偻病是体内缺钙或维生素D造成的,C错误。
D.呆小症症是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造成的,侏儒症是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造成的,D正确。
故选D。
20. 如图为人体某腺体细胞所分泌的某物质a及其腺体细胞运输和作用示意图,则与该腺体不属于同一类的是(注:图中的箭头不是导管,只表示运输方向)( )
A. 甲状腺B. 胰岛C. 唾液腺D. 垂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内的腺体包括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它们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有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和性腺等,它们共同组成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分泌许多种激素;外分泌腺有导管,它们的分泌物通过导管运输到相应部位,如唾液腺、汗腺、肝脏、胃腺、肠腺等。
【详解】图中腺体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属于内分泌腺,分泌的物质a为激素。选项中:甲状腺、垂体和胰岛都属于内分泌腺,都能够分泌激素;而唾液腺属于外分泌腺,能够分泌消化液,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1. 某患者上臂肌肉损伤,借助气动人工肌肉实现了运动(如图)。气动人工肌肉主要由合成纤维和橡胶软管构成,合成纤维编织成网,套在橡胶软管外面,通过对橡胶软管充放气体模拟肌肉收缩和舒张。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患者受损的肌肉是肱二头肌
B. 气动人工肌肉的两端固定在不同的骨上
C. 气动人工肌肉充气时可实现屈肘动作
D. 气动人工肌肉和骨协调配合实现运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详解】A.气动人工肌肉替换的是人的肱二头肌,因此该患者受损的肌肉是肱二头肌,A正确。
B.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所以气动人工肌肉的两端应固定在不同的两块骨上,B错误。
C.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每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屈肘时,肱三头肌舒张,肱二头肌收缩,气动人工肌肉代替的是肱二头肌,其充气时表示肱二头肌收缩,可实现屈肘运动,C正确。
D.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需要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因此气动人工肌肉、关节和骨协调配合实现运动,D错误。
故选D。
22. 哺乳动物能够依靠复杂的运动系统,快速移动,适应复杂的环境。有关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骨连结是骨与骨之间的连结
B. 关节面上的关节软骨能够缓冲震动
C. 关节包括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腔
D. 一个动作的完成是多块肌肉协调合作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骼与骨骼肌组成,骨骼包括骨与骨连结;骨连结有不活动的、半活动的和活动的三种形式,其中活动的骨连结叫关节。
【详解】A.人体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叫做骨连结。骨连结有活动的骨连结、不活动的骨连结和半活动的骨连结,活动的骨连结叫做关节,A正确。
B.关节面是组成关节的相邻两骨的接触面,一凸一凹,凸的是关节头,凹的是关节窝,其表面覆有一层光滑的关节软骨,有减少摩擦和缓冲撞压的作用,使运动更加灵活,B正确。
C.关节包括关节面、关节腔、关节囊三部分。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在关节头和关节窝上有一层关节软骨,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减少振荡,C错误。
D.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至少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D正确。
故选C。
23. 下列表示骨、关节和肌肉的模式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由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详解】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骨骼肌两端是白色的肌腱,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骨和关节本身没有运动能力,必须依靠骨骼肌的牵引来运动,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4. 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猫捉老鼠、雄狮间争夺领地、孔雀开屏分别属于( )
A. 取食行为、攻击行为、繁殖行为B. 取食行为、领域行为、繁殖行为
C. 繁殖行为、取食行为、攻击行为D. 繁殖行为、领域行为、取食行为
【答案】A
【解析】
【分析】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称为动物的行为。包括身体的运动,还包括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以及气味的释放等。
【详解】 取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故猫捉老鼠,属于取食行为。
动物的攻击行为是指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战斗。故雄狮间争夺领地,属于攻击行为。
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故“孔雀开屏”是求偶行为,属于繁殖行为。
领域行为是指动物占有领域的行为和现象。如“狗撒尿做标记”是狗的领域行为,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5.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对“雄鸡报晓”这种动物行为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该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B. 该行为与神经和激素调节有关
C. 该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D. 该行属于学习行为
【答案】D
【解析】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亲鸟育雏等。
(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鹦鹉学舌、海豹表演、小狗钻火圈等。
【详解】AD.雄鸡报晓是一种典型的先天性行为,它是在遗传信息的指导下完成的,属于个体出生后不需要通过学习就能完成的行为,A正确、D错误。
B.雄鸡的报晓行为与体内的神经和激素调节有密切关系,B正确。
C.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C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题;共35分)
26. 下图是人的血细胞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内填标号,其后填名称)。
(1)图中1是白细胞,2是_____,3是_____。
(2)在显微镜下观察人血涂片时,视野中呈红色、数量最多的是[ ]_____(填名称)。
(3)当人体患急性炎症,化验血液时往往发现数量增多的是_____(填名称)。
(4)在地震中很多人受伤,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大量输血的时候,应以输_____血为原则。
【答案】(1) ①. 红细胞 ②. 血浆
(2)2红细胞 (3)白细胞
(4)同型
【解析】
【分析】题图中,1白细胞,2红细胞,3血浆,4血小板。
【小问1详解】
观察图可知,1是白细胞,体积最大;2是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盘状,数量最多;3是血浆,有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作用。
【小问2详解】
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使血液呈现红色;因此,在显微镜下观察人血涂片时,视野中呈红色、数量最多的是2红细胞。
【小问3详解】
白细胞能够吞噬病菌,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的作用;因此,当人体患急性炎症时,化验血液往往会发现1白细胞数量增多。
【小问4详解】
如果输血时血型不合,会使输入的红细胞发生凝集,阻碍血液循环,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大量输血的时候,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27. 图一是某同学绘制的人体血液循环流程图,图中①、②、③、④、⑤、⑥表示血管;图二是血液流经某器官时一种物质含量变化的曲线图,图中甲、乙、丙表示器官中相连续的三种血管;图三中,A表示血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一中,流动脉血的血管有_____(填字号)。
(2)如果图二的曲线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则丙血管对应图一中的[ ]_____血管。
(3)图三中的A血管对应图一中的_____(填序号)血管。
(4)某人患急性肠炎,医生给他输液治疗,输液时针刺入的是_____(填血管的类型),用棉签轻按针刺部位就可止血这与血液中的_____(填血细胞的类型)有关。
(5)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心脏壁最厚的腔室是_____,收缩有力,可将血液运输到较远的距离。
【答案】(1)②⑤ (2)②肺静脉 (3)⑤⑥
(4) ①. 静脉##静脉血管 ②. 血小板
(5)左心室
【解析】
【分析】(1)图一中,①肺部毛细血管,②肺静脉,③上下腔静脉,④全身毛细血管,⑤主动脉,⑥肺动脉。图三中,A是动脉血管。
(2)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其循环途径如下图:
【小问1详解】
动脉血是指颜色鲜红、含氧丰富的血液。结合分析可知, 在图一中,流动脉血的血管有②肺静脉、⑤主动脉。
【小问2详解】
当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由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二氧化碳较少的动脉血,即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减少。因此如果图二中的曲线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则丙血管对应图一中的②肺静脉,内流动脉血。
【小问3详解】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运输到全身各处,由主干血管流向分支血管;图三中,A血管的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故属于动脉血管,对应图一中的⑤主动脉、⑥肺动脉。
【小问4详解】
静脉血管一般都位于浅表部位,且压力小,容易止血,所以医生抽血时针刺入体表的静脉血管;因此,某人患急性肠炎,医生给他输液治疗,输液时针刺入的是静脉。当血管破裂血液流出时,血小板在伤口处聚集成团;同时,血小板还会释放出一些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加速受损血管处血液的凝固;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堵塞伤口而止血;可见,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因此,用棉签轻按针刺部位就可止血这与血液中的血小板有关。
【小问5详解】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由肌肉组织构成,心脏壁越厚,肌肉越发达,收缩和舒张就越有力。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或肺部的毛细血管,而心房的收缩只需要把血液送入心室。因此,与心室及心房各自所承担的功能相适应,心室的壁就比心房的壁厚。同样的道理,左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而右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肺,二者相比,左心室输送血液的距离长;与此相适应,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壁厚。因此,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心脏壁最厚的腔室是左心室,收缩有力,可将血液运输到较远的距离。
28. 如图表示为血液经肾单位的生理过程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示中可以看出,肾动脉将血液输入肾脏,而肾静脉和输尿管分别将血液和尿液从肾脏输出,因此推测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关系,尿液是从_____中分离出来的。
(2)结构f是_____,其内的液体与血液a相比,其内不含血细胞和_____。
(3)与血液b相比,血液c的葡萄糖含量_____(填““增多”或“减少”),原因是_____重吸收功能。
(4)某患者尿液化验的部分结果见下表,推测其肾单位中最可能出现病变的结构为_____。
(注:“+”表示检出,“+”越多含量越多,“阴性”表示来检出)
【答案】(1)血液 (2) ①. 肾小囊 ②. 大分子蛋白质
(3) ①. 增多 ②. 肾小管
(4)肾小球
【解析】
【分析】(1)尿液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2))题图中:①出球小动脉、a过滤前的血液、b过滤后的血液、c重吸收后的血液、d尿液、f肾小囊。
【小问1详解】
从图示中可以看出,入球小动脉将血液输入肾脏,经过肾单位的过滤和重吸收作用后,形成尿液和血液两部分输出。所以尿液是从血液中分离出来的。
【小问2详解】
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图中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管和结构结构f组成,因此结构f是肾小囊。f肾小囊内的液体(即原尿)与血液a(过滤前的血液)相比,其内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因为肾小球只能过滤小分子物质,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而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则留在血液中。
【小问3详解】
血液b在肾小管处,由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所以,与血液b相比,血液c的葡萄糖含量增多,原因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
【小问4详解】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此患者尿液中出现了血细胞和蛋白质,故推测其肾单位中最可能出现病变的结构为肾小球。
29. 根据反射弧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_____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
(2)当手不小心受到针或火的刺激,会发生缩手反射,参与此反射的反射弧的组成顺序是_____(用图中的序号和箭头表示),该反射的类型属_____反射。
(3)当手受到针或火的刺激后会感到疼痛,这种疼痛的感觉是在_____中形成的。以后见到针或火就会有意识地躲避,这种反射的类型属于_____反射。
【答案】(1) ①. 神经 ②. 反射
(2) ①. ①→②→③→④→⑤ ②. 非条件##简单
(3) ①. 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 ②. 条件##复杂
【解析】
【分析】题图中,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
【小问1详解】
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以神经调节为主,激素调节为辅;因此,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
【小问2详解】
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题图中,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的组成是: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灰质内,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因此该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小问3详解】
感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的;因此,当手受到针或火的刺激后会感到疼痛,这种疼痛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因此,以后见到针或火就会有意识的躲避,是在第一次被针扎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
30. 为了减轻小东同学的近视,周末他的家人带他到郊外游玩。他看到树上又大又红的荔枝,都流口水了。如图为相关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内填标号,其后填名称)。
(1)小东能看到荔枝,是因为荔枝反射的光线刺激了他眼内[ ]_____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的传导,到达大脑皮质的_____产生视觉。
(2)小东爬上树摘荔枝,家人喊他注意安全,小东听到家人的喊声,其形成听觉的感受器位于图二中的[ ]_____。
(3)小东近视的原因是图一中_____(填标号)的曲度过大,应该用_____透镜进行矫正。
(4)不良的用眼习惯会引起近视。结合自身实际说一说,你在预防近视方面打算怎么做?_____(写一条即可)。
【答案】(1) ①. 4视网膜 ②. 视觉中枢
(2)③耳蜗 (3) ①. 2 ②. 凹
(4)控制用眼时间;保持合理的用眼距离;合理使用电子屏幕;认真做眼保健操等(写一条,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图一中,1角膜,2晶状体,3玻璃体,4视网膜。
图二中,①听小骨,②鼓膜,③耳蜗。
【小问1详解】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感受物像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从而形成视觉。
因此,小东能看到荔枝,是因为荔枝反射的光线刺激了他眼内4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的传导,到达大脑皮质的视觉产生视觉。
【小问2详解】
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因此,小东爬上树摘荔枝,家人喊他注意安全,小东听到家人的喊声,其形成听觉的感受器位于图二中的③耳蜗。
【小问3详解】
物像只有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到清晰的物体,这需要眼球内晶状体等结构的调节;如果2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从而看不清远处物体,属于近视眼。凹透镜具有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因此,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就能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矫正了近视眼。
【小问4详解】
不良的用眼习惯会引起近视。因此,结合自身实际说一说,在预防近视的方法是控制用眼时间:保持合理的用眼距离;合理使用电子屏幕;认真做眼保健操等。
31. 某学校的生物社团为了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具体步骤如下:
①取两个相同的玻璃缸,分别贴上标签A、B。
②在A缸、B缸中各加入500mL池塘水,分别饲养10只蝌蚪。
③A缸隔天加入甲状腺激素制剂5mg,持续5次,B缸不加甲状腺激素,其他培养条件相同。
④两只缸均是每两天换一部分池塘水,每天喂几粒饭或少许熟蛋黄粉和少许切碎的菜叶。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如下表:
根据实验步骤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A组与B组形成对照实验,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实验中A缸和B缸的规格、水量、蝌蚪的数量、大小等条件都必须保持一致的目的是_____。
(2)根据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
(3)实验如需进一步证明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可再设置C缸选择10只同种、同批的小蝌蚪,将其甲状腺切除,其它条件应与_____缸相同(填“A”或“B”)。
(4)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_____是合成甲状腺激素必不可少的无机盐,有的地区饮食中缺少这种无机盐,容易引发的疾病叫作_____。
【答案】(1) ①. 甲状腺激素制剂 ②. 保持单一变量
(2)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3)B (4) ①. 碘 ②.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小问1详解】
A组与B组在这个实验中形成了对照实验,对照实验的关键是确保除了一个变量(即我们要研究的因素)之外,其他所有条件都保持一致。在这个实验中,A缸隔天加入甲状腺激素制剂5mg,持续5次,B缸不加甲状腺激素,故变量是甲状腺激素制剂。A缸中加入了甲状腺激素制剂,而B缸中没有加入,其他如缸的规格、水量、蝌蚪的数量、大小等条件都保持一致,这是为了保持单一变量。
【小问2详解】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A缸中的蝌蚪在后肢长出、前肢长出、尾脱落的平均时间上都早于B缸,且尾脱落时的平均体长也小于B缸,这说明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因此,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小问3详解】
如果实验需要进一步证明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我们可以再设置C缸,选择10只同种、同批的小蝌蚪,并将其甲状腺切除。其他条件应与B缸相同,因为B缸是没有加入甲状腺激素的对照组,以观察甲状腺切除后蝌蚪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果C缸中的蝌蚪生长发育明显受阻,那么就可以进一步证明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
【小问4详解】
选项
尿液状态
尿常规检查结果
初诊病变部位
A
泡沫状
尿蛋白含量高于正常值
肾小球
B
糖尿
尿液中含有葡萄糖
肾小囊
C
红色
红细胞计数值高于正常值
肾小管
D
含块状物质
尿液中存在较多小结石
肾静脉
项目名称
检测结果
正常参考值
尿葡萄糖
阴性
阴性
尿蛋白
++
阴性
镜检红细胞
>30个
0--3
实验组
后肢长出的平均时间(天)
前肢长出的平均时间(天)
尾脱落的平均时间(天)
尾脱落时的平均体长(cm)
A缸
4
7
26
0.7
B缸
5
9
37
1.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解析版)-A4,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安康市汉滨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原卷版)-A4,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长寿实验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解析版)-A4,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