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育才学校 通榆县第九中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育才学校 通榆县第九中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A4,共18页。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 请在答题卡相应的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
(1)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_____。(《野望》)
(2)_______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
(3)《雁门太守行》中诗人借典故表达欲上阵杀敌,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中诗人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心存侥幸,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抑郁不平之气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长歌怀采薇 ②. 萧关逢候骑 ③. 报君黄金台上意 ④. 提携玉龙为君死 ⑤. 东风不与周郎便 ⑥. 铜雀春深锁二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怀、薇、萧、候、携、郎、铜、雀、锁。
2.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 )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 ① 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 ② “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1)给加点字注音。
金戈之声( )
(2)在①②处填写标点符号,正确的选项是( )
A. 分号 顿号B. 顿号 问号C. 逗号 句号D. 顿号 省略号
(3)“他的诗词简直是部军事辞典”提取这个句子的主干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中横线处提到的岳飞的一首包含强烈的爱国精神的词作,其词牌名是( )
A. 小重山B. 满江红C. 渔家傲D. 破阵子
(5)“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这里的“他”是指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
A. 陆游B. 范仲淹C. 辛弃疾D. 苏轼
【答案】2. gē 3. B
4. 诗词是辞典 5. B 6. C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注音。
金戈之声:jīn gē zhī shēng,兵器互相撞击的声音。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第一空,“想象”“抒发”“描述”是三个并列关系的词语,应用顿号,表示短暂停顿;
第二空,“哪一个……”表示反问语气,应用问号;
故选B。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主干辨析。
“他的”作定语,“诗词”作主语,“简直”作状语,“是”作谓语,“部军事”作定语,“辞典”作宾语,故句子主干为:诗词是辞典。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横线处提到的岳飞的一首包含强烈的爱国精神的词作应为《满江红·写怀》,该词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创作的一首词,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
故选B
【小问5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由“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可联想到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作品。
故选C。
3. 下列关于新闻的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新闻特写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消息则需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
B. 消息的正文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即所谓的“倒金字塔”结构。
C. 消息的正文包括导语、背景、主体、结尾。
D. 导语是消息的核心,也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重要特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闻常识辨析。
A.新闻特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而消息则通常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因此,本项中的描述与实际情况相反。
故选A。
4.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
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中。
③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④你看她,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
A. 比喻 拟人 对偶 夸张B. 拟人 拟人 对偶 比喻
C. 比喻 拟人 排比 比喻D. 拟人 对偶 排比 夸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
①“刀剑入鞘”,将穿透心灵的目光比作刀剑,是比喻;
②“紧握”“相触”,赋予根、叶以人的动作,是拟人;
③“长城内外”对“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对“顿失滔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句式整齐,是对偶;
④“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将她的骄傲自大夸大化,是夸张;
故选A。
二、阅读(45分)
(一)古诗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各题。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世言晋王①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②以一少牢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④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注: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②从事:一般属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④仇雠(chóu):仇敌。
5. 甲文作者_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_,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而后喻__________________ 负而前驱__________________
7. 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 结合甲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外举一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9. 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的?
10. 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有什么启发。
【答案】5. ①. 孟子 ②. 轲
6. ①. 通晓、明白 ②. 背
7. 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 理解: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人奋发有为,使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人不思进取,使国家衰败灭亡。举例: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而吴王夫差骄奢淫逸,狂妄自大,不思进取,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国灭。
9. ①文章一开始连用六个排比,举出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②据此事实,作者归纳总结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信服。③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0. 答案略。(围绕“忧患意识”“胜不骄败不馁”“磨练意志”等任意一点来谈即可)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①句意:这样以后才能被人们了解、明白。喻:通晓、明白。
②句意:背着它走在前面。负:背。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我有三件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三遗恨”作“有”的宾语,其后应断开。“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是一个完整的祈使句,故断句为: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依据“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可知,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和刘禅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
事例:越王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再如蜀国刘禅昏庸无能,蜀国别灭后被司马昭俘获。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最终亡国。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文章开篇第一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出舜、傅说、胶鬲等六人先经历了痛苦的磨难,最终在历史上建立了大事业的例子,说明人才要在逆境中早就的道理,然后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论述个人经受磨难的益处,再从反面论证国家处于安乐的危害,最后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阅读启示。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两文阐述的观点概括来谈。依据甲文阐述的观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和乙文阐述的观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可知,两篇文章都阐述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谈启发时,从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方面,结合生活或学习实际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使我懂得,人才是在磨难中造就的,要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比如我学习物理遇到困难,如果我不放弃解决难题,我将会增长学习物理的能力,我要学会遇到困难遭到失败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不放弃,迎接新的挑战。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这样以后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我有三件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襄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当庄宗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票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他一心宠信乐官,沉溺于歌舞和女色之中,朝廷的各项事业都荒废了。最后等到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不知回到哪里去,这是多么衰颓啊!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甲)(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百草园的月色
陈忠实
①从上海到绍兴,经过八九个钟头的长途旅行,傍晚到达。安顿了下榻的处所,匆匆吃罢晚饭,赶到鲁迅先生的故园去观瞻,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了。
②一条宽阔的水泥铺就的街道,两排树荫浓密的法桐,这是“鲁迅路”。以先生名字命名的街道,路灯的亮光和两边大小铺栈的窗户的灯光交相辉映。
③一方黑色的木板门,已经关死,没有门楼,似乎也没有什么装饰,仅仅就是在砖墙上安着这样一方黑色的木板门,这就是鲁迅先生世代的故居了。中国现代的思想和艺术的巨人,就在这窄窄的门洞里面诞生。
④宅院狭窄、颇深,门房,过庭,天井,先生住屋,鲁母住屋,再后边是闰土父亲在鲁家帮工时的住屋,屋里有一个捣米的石臼。
⑤后院里,就是那个被先生浓笔重彩描绘过的百草园了。
⑥灰蓝色的天幕上,有一弯细细的金钩似的月亮,洒下一片朦胧的月光。一株高大的树干,浓密的枝叶,辨不清是“高大的皂荚树”,还是缀满“紫红桑葚”的桑树。草园里的花草,也辨不清哪儿是“碧绿的菜畦”,哪儿有“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的情态,更难以摘食“覆盆子”那“又酸又甜的像小珊瑚珠”一样的果实了。
⑦月色朦胧。我们这一帮从南方和北方聚拢到一起的先生的学生,现在都散立在月色朦胧的百草园里的草地上,听一位据说是鲁(周)家同族后裔的中年人介绍这座故园的今昔。他说一口绍兴的地方话,真是叫北方人大惑莫解,几乎一个字也听不懂。朦朦胧胧的百草园,朦朦胧胧的树,朦朦胧胧的花草,朦朦胧胧的鲁镇的地方语言……
⑧既然听不懂,我索性不听了,一个人到园子里去转悠。我心里似乎并不迫切要求听到介绍的话.只是想到这儿来走一走,看一看,站那么一会儿,有一次心理感受就满足了。
⑨是啊,百草园,我早就熟悉了,早就背熟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散文,也就熟知这儿的一切了。“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在我心中印下的这幅动人的百草园的图画,掐指已近三十年了,今天晚上才得以漫步其境了。
⑩时值初夏,夜气温爽,听不到蝉鸣,也听不见蟋蟀的叫声。我漫步在草地上,自然地记起学习这篇课文时的情景。
⑪语文老师是一位刚从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青年,热情极高,甘肃人,一口南腔北调的普通话,却把课文朗诵得十分动人……我一边听着老师领读,脑子里却展开另一幅图画:刚刚收割过麦子的南坡上,田块层叠的坡地上,麦茬儿闪闪发亮,塄坎上和坟丘里,野蔷薇红的和白的花儿开得一片灿烂,野葡萄藤曼一直攀缘到枸树梢上去,酸枣棵子是山坡上最大的家族,那翡翠般的绿色或紫色的蚂蚱总是藏躲在酸枣棵子最稠密的枝杈里。我和小伙伴们,头顶艳阳,脚踩枣刺,整晌整晌地捕捉那可爱的生灵儿,忘了吃饭,忘了时辰,直到渴得舌头搅不动,头上无汗可流,也顾不得到沟底去喝一口泉水……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些生活如此富于意趣。
⑫而当我从乡野跑到城市,坐在高楼明亮的教室里,听陇音普通话朗诵“百草园”的时候,才一下子戳开了记忆的窗户,唤起对我的百草园——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无限丰富有趣的依恋。
⑬读先生的这篇课文的时候,尚在我的少年时期,人生的那个充满幼稚心理的时期,是极易与这篇文章的感情相吻合的。
⑭当我漫步在向往了近三十年的百草园中时,已经是个顶透而须密的中年人了,而心境却一下子回返到了童年……
⑮哦!我的向往中的南国的先生的百草园!
⑯哦!我的遥远的北方家乡的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
(有删改)
11. 作者娓娓道来,怀想了记忆中的百草园和南坡,或朦胧、或动人、或富有意趣,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三幅画面。
12. 请找出下面句子中所使用的动词,并评析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我和小伙伴们,头顶艳阳,脚踩枣刺,整晌整晌地捕捉那可爱的生灵儿。
13. 本文是一篇关于百草园的参观记,却没有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百草园,而是重点回忆了当年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情景和自己在南坡的生活,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4. 文章以“百草园的月色”为题,“月色”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11. ①月色下的百草园;②印在心中的百草园;③记忆中的南坡生活。
12. “顶”“踩”“捕捉”,这些动词突出了儿童的活泼、天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和伙伴们儿时在南坡生活的丰富有趣,表达了“我”对童年快乐生活的怀念之情。
13. 作者略写百草园,是借其引出文章的中心内容,即当年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情景和自己在南坡的快乐生活,使文章主次分明,突出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和故乡的怀念。
14. “百草园的月色”是作者来到百草园后所见到的景象。朦胧的月光勾起作者对年少时期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场景的回忆,推动作者追忆自己心中的百草园。月色在文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的作用。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⑥段“灰蓝色的天幕上,有一弯细细的金钩似的月亮,洒下一片朦胧的月光。我们这一帮从南方和北方聚拢到一起的先生的学生,现在都散立在月色朦胧的百草园里的草地上,听一位据说是鲁(周)家同族后裔的中年人介绍这座故园的今昔”概括可得:月色下朦胧的百草园;
结合⑨段“是啊,百草园,我早就熟悉了,早就背熟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散文,也就熟知这儿的一切了。‘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在我心中印下的这幅动人的百草园的图画,掐指已近三十年了,今天晚上才得以漫步其境了”等内容概括可得:印在心中的百草园;
结合⑫段“而当我从乡野跑到城市,坐在高楼明亮的教室里,听陇音普通话朗诵“百草园”的时候,才一下子戳开了记忆的窗户,唤起对我的百草园——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无限丰富有趣的依恋”概括可得:“我”的百草园——记忆中的南坡生活。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词语及表达效果
结合“我和小伙伴们,头顶艳阳,脚踩枣刺,整晌整晌地捕捉那可爱的生灵儿”的内容,由“顶”“踩”“捕捉”等一系列动词可知,该句采用了动作描写。结合第⑪段“脑子里却展开另一幅图画:刚刚收割过麦子的南坡上,田块层迭的坡地上,麦茬儿闪闪发亮,楞坎上和坟丘里,野蔷薇红的和白的花儿开得一片灿烂,野葡萄藤蔓一直攀援到枸树梢上去,酸枣棵子是山坡上最大的家族,那翡翠般的绿色或紫色的蚂蚱,总是藏躲在酸枣棵子最稠密的枝杈里”句可知,是“我和小伙伴们”采摘酸枣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和伙伴们儿时在南坡生活的丰富有趣;结合第⑪段“忘了吃饭,忘了时辰,直到渴得舌头搅不动,头上无汗可流,也顾不得到沟底去喝一口泉水……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些生活如此富于意趣”句可知突出了儿童的活泼、天真,表达了“我”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喜爱和怀念。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作用分析。
从标题“百草园的月色”及本文第⑤段“后院里,就是那个被先生浓笔重彩描绘过的百草园了”可知,作者开头借百草园实际上是为了引出作者当年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情景和记忆中的南坡生活,这样详略得当,更加表达“我”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喜爱和怀念,凸显文章主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
由第⑥段“灰蓝色的天幕上,有一弯细细的金钩似的月亮,洒下一片朦胧的月光”,第⑦段“月色朦胧”,第⑩段“时值初夏,夜气温爽,听不到蝉鸣,也听不见蟋蟀的叫声。我漫步在草地上,自然地记起学习这篇课文时的情景”可知,作者来到百草园之后正值初夏月色朦胧之时,由此引发作者对当年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情景和自己在南坡的生活的回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再结合第⑧段“我心里似乎并不迫切要求听到介绍的话。只是想到这儿来走一走,看一看,站那么一会儿,有一次心理感受就满足了”,第⑭段“当我漫步在向往了近三十年的百草园中时,已经是个顶透而须密的中年人了,而心境却一下子回返到了童年……”,第⑮段“哦!我的向往中的南国的先生的百草园!”,第⑯段“哦!我的遥远的北方家乡的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可知,正是在月色朦胧之时,“我”回忆过去,怀念过去,表达了“我”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喜爱和怀念,故“月色”起到烘托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的作用。
(乙)(1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二次能源——氢能
①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微火”形态呈现的火炬成为许多人脑海中的经典瞬间。而这一瞬间的“幕后推手”,正是氢燃料。氢燃料燃烧过程不排放二氧化碳,氢燃料是如何做到的?这么好的能源,又为什么现在才使用?
②氢,化学元素符号为H,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一位,是最轻的元素,也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大约占据宇宙质量的75%。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与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的化石能源不同,难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但氢的热值很高,燃烧相同质量的燃料时,氢所产生的热量是焦炭、汽油等化石燃料的2-4倍;同时氢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存储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调配太阳能、风能等作为能源载体。最重要的一点是,氢气仅仅含有氢元素,燃烧的产物中只有水,而传统的化石燃料因为含有碳元素,所以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氢气作为燃料可以彻底实现零碳排放,在“绿色环保”方面意义重大,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二次能源。氢能作为燃料有着丰富的优势,但它的开发和利用充满着诸多挑战。氢能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分为制取、储运和终端使用三个环节。需要每个环节同时进步,战胜各自的技术壁垒,才能实现氢气的最终利用。
③虽然氢能是绿色能源,但氢的制取过程却并非完全零碳排。氢能按照其制取方式,可分为灰氢、蓝氢、绿氢三种:灰氢,是通过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燃烧产生的氢气,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碳的排放。灰氢的生产成本较低,制氢技术也较为简单,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氢气是灰氢,约占当今全球氢气产量的95%左右;蓝氢,是天然气制氢,在产生温室气体的同时,会使用碳捕捉、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对温室气体进行捕获,从而实现低碳排放生产;绿氢,是通过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制造的氢气,比如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没有碳排放,也是制氢的终极目标,但由于目前技术限制,制绿氢成本较高,距离大规模应用仍需时间。
④氢气易燃、易爆,氢能的运输主要有气氢、液氢和固氢输送3种方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储氢容量、降低成本、提高易取用性是储运技术的重点。储氢技术可分为物理储氢、化学储氢两大类。物理储氢主要有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物理吸附储氢以及地下储氢等方式。高压气态储氢是将氢气压缩储存在高压瓶当中。可在常温操作,充放氢速度快,技术相对成熟;低温液态储氢是将氢气在低温高压条件下液化后储存在容器中,具有储存容器体积小的优点;吸附储氢是通过分子间作用力,以物理吸附将氢气储存在大比表面的材料中;地下储氢是在地下盐层中挖出一个“容器”来储氢,与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结合,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有效储存氢气。
⑤当我们足够了解氢的制取与储存之后,关于氢能的利用也被科学家提上了日程。目前氢燃料电池是氢能较为常见的终端应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氢燃料电池就已被应用于航空航天,进入70年代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氢燃料电池逐渐应用于各大领域,包括发电、汽车、船舶和无人机等。
(刊载于2022年6月,有删改)
15. 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氢能源的相关知识。
B. 氢能并不是制取过程中完全零排放的绿色能源。
C. 绿氢是制氢的终极目标,但由于目前技术限制,绿氢还未制成。
D. 北京冬奥会上的火炬燃烧使用氢燃料,充分体现我国对“绿色环保”的重视。
16. 请对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进行分析。
17. “最重要的一点是,氢气仅仅含有氢元素,燃烧的产物中只有水,而传统的化石燃料因为含有碳元素,所以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一句中的“仅仅”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18. 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结合文本内容,你认为这篇阅读材料是否适合推荐给广大中学生阅读,并借以普及低碳环保的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5. C 16. 示例一:作比较;将相同质量的氢燃料与焦炭、汽油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相比,突出氢的燃值较高的特点。示例二: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燃烧相同质量的燃料时,氢所产生的热量高于焦、汽油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只要回答出其中一种说明方法,分析正确,即可。如将两种说明方法同时一起分析,意思接近也)。
17. “仅仅”就是“只有”,起修饰限制作用,这里说明氢气唯一的成分就是氢元素,没有别的元素,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8. 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此文,对氢气作为未来发展的能源动态有所了解,可以因此激发他们了解科技、热爱科技、投身科技的激情。能为促进零碳排放、无污染能源的探索发展,立志学习,为清洁美丽世界做出贡献。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由第③段“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没有碳排放,也是制氢的终极目标,但由于目前技术限制,制绿氢成本较高,距离大规模应用仍需时间”可知,选项“绿氢还未制成”说法有误。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第②段画线句中“2-4倍”有准确的数字,这是列数字。同时,把燃烧相同质量的燃料时,氢所产生的热量与焦炭、汽油等化石燃料产生的热量作了对比,这是作比较。联系本句中的“氢的热值很高”可知,两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准确突出地说明了氢的热值很高的特点。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语言。
首先,定性:“仅仅”,指表示限于某个范围,义同“只”、“只有”,起修饰限制作用。带词解句:联系句子“氢气仅仅含有氢元素”可知,在此指氢气的成分只有氢元素,没有别的元素。说明文语言作用:“仅仅”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迁移。
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这篇阅读材料是否适合推荐给广大中学生阅读。判断是否适合,要判断本文内容是否与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相吻合,如果相吻合,那么可判断为适合,如果不相吻合,那么可判断不适合。根据文章内容可知,这篇文章是围绕“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二次能源——氢能”来写的,根据文章第①段“氢燃料燃烧过程不排放二氧化碳”,第②段“最重要的一点是,氢气仅仅含有氢元素,燃烧的产物中只有水,而传统的化石燃料因为含有碳元素,所以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氢气作为燃料可以彻底实现零碳排放,在‘绿色环保’方面意义重大,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二次能源”等内容可知,氢燃料燃烧过程不排放二氧化碳,“氢能”是绿色二次能源,氢气作为燃料可以彻底实现零碳排放,在“绿色环保”方面意义重大,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二次能源,与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一致。本文还介绍了氢的制取过程,氢气的运输方式,氢能的利用等科普知识,能够激发并增强学生们的环保意识,据此可判断适合推荐给广大中学生阅读。
(三)名著阅读(5分)
19. 《昆虫记》是一部昆虫的史诗,作者用精彩绝伦的文笔为我们讲述了许多昆虫的知识,给我们展现了曼妙的昆虫世界。
(1)下列有关《昆虫记》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法布尔借助昆虫世界来折射社会人生,让人从昆虫的生活习性联想到自身。
B. 《昆虫记》是研究昆虫的科普巨著,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但缺少幽默感。
C. 法布尔采取了观察与实验的方法,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现象、本能和习性。
D. 《昆虫记》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2)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蝉刚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A立刻来到这里。虽然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而A却很镇静,一点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这种成熟的A的幼虫,每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代替了蝉的家族。
①选段中的“A”是指( )
A.蚋 B.萤火虫 C.蚂蚁 D.铁线虫
七月,午后酷热难耐,成群的昆虫干渴难忍,在枯萎打蔫儿的花上爬来爬去,想找点儿水解渴,而它却对普遍的水荒不屑一顾。它用它那如钻头般的细嘴,在自己那永不干涸的酒窖中钻了开来。它不停地歌唱着,落在一棵小树的细枝上,钻透那坚硬平滑、被太阳晒得汁液饱满的树皮。它从钻孔中把吸管插进去之后,便一动不动地、聚精会神地、美滋滋地沉浸在汁液和歌声的甜美之中。
②这段选文对昆虫的描写就好像在生动地描写鲜活的人物一样,结合你对法布尔及《昆虫记》的了解,说说法布尔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原因何在?____________
【答案】(1)B (2) ①. A ②. 书中将昆虫的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以虫性关照人性,并不像学术论著一般枯燥乏味,而是行文优美,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比如比喻和拟人。语言朴实清新、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盎然情趣和诗意。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识记。
B.《昆虫记》语言幽默诙谐,读来情趣盎然,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及分析。
①由选段“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卵放进去”“每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代替了蝉的家族”可知,A指的是蚋。根据《昆虫记》中的记载:蝉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这是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毁掉。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大怪物只须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我曾看见三个蚋依次呆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蝉刚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来到这里。虽然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而蚋却很镇静,一点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这种成熟的蚋的幼虫,每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代替了蝉的家族。
②本题考查名著写作手法及特点分析。
作答时,结合对法布尔及《昆虫记》的了解进行分析。原因如下:
深厚的情感投入:法布尔对昆虫抱有极大的热爱和同情,他不仅仅是以科学家的眼光去观察昆虫,更是以一个故事讲述者的身份去描绘昆虫的生活。他将昆虫视为有情感、有故事的生命体,而非单纯的研究对象。
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在《昆虫记》中,法布尔广泛使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将昆虫的行为与人类社会的道德、认识相联系,使得昆虫的生活仿佛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这种写作手法让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昆虫的世界,并在其中看到人类社会的影子。
优美的文笔:《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科学著作,更是一部文学佳作。法布尔的行文流畅、意趣盎然,他的语言驾驭能力使得这部著作在传达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提供了极高的艺术享受。这种文学性使得《昆虫记》读起来像是一部史诗,而法布尔也因此被誉为“昆虫学界的荷马”。
深入的观察与研究:法布尔之所以能够如此生动地描写昆虫,还源于他对昆虫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他对昆虫的行为、习性、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了解,这些都是他能够写出如同描写鲜活人物一样的昆虫描写的基础。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20.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完成活动任务。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英才中学开展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主持】
(1)为调动大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八年级(1)班计划开展以“沐浴书香,诗化心灵”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请你为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
【活动设计】
(2)为了丰富活动形式,学校向全体师生征集活动方案,请你参照示例为本次活动再设计一种活动形式。
活动栏目(一):书友交流会
具体方案:同学们相互推荐自己阅读的好书,交流阅读好书后的心得体会。
活动栏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书推荐】
(3)在“书友交流会”上,同学们纷纷推荐了自己阅读的好书,并交流了自己的读书体会。请你引用下面句子中的任何一句,围绕“读书的意义”,写出自己的体会。(60字左右)
人民日报就为什么要读书,给出了最好的理由:
①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
②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一定有更好的自己。
③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虚心、较通达、不固执、不偏执。
④读书让你哪怕深陷泥泞,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
【答案】(1)示例: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经典,史书让我们沉思过去:科普让我们憧憬未来;小说让我们畅游在主人公的世界里感受喜怒哀乐;散文让我们在优美的文字中陶冶情操。青春正当时,我们应该抓住美好的时光,多读书,读好书。下面,我宣布,“沐浴书香,诗化心灵”读书交流会正式开始。
(2) ①. 示例一:小小“故事会” ②. 同学们将自己读过的好书中最受启发的情节,以讲故事的形式与大家分享。
示例二:①“读书小报”展②同学们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会制作成读书小报,将优秀的小报作品放在教室图书角展览。
(3)任选一句警句,围绕主题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开场白。
开场白的基本要求:①整个开场白要紧扣主题,②篇幅简短,不可长篇大论,③语言要充满激情,富有鼓动性。
示例:敬爱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高尔基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常读书的人,内心总是轻松快乐;常读书的人,心境总是平静悠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一起做常读书的人吧!下面我宣布,本次“沐浴书香,诗化心灵”读书交流会正式开始。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活动设计。
示例:活动栏目:魅力“诗词”
具体方案:让同学们原创诗歌,在班上进行交流分享,感受诗词的魅力。
【小问3详解】
本题应用表达。
示例:作家赫尔岑说:“书籍是最有耐心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当你被生活拖入泥潭时,读书,可以给你改变的底气,推动你向更好的人生靠近。“读书让你哪怕深陷泥泞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让我们一起读好书,一起仰望星空。
(二)写作(50分)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21. 作文:光阴的故事
作文要求:(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文字和标点的书写要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及学校名。
【答案】例文:
光阴的故事
十二月的寒风打在脸上,脚下落满了一地的秋叶,银杏树或金黄或只剩光秃的树干。回家途中经过了那时的学校,没有走进去,仅仅是在墙外看到,心里也泛起了波澜。不远处几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在追逐打闹,这下,可是要让我回到了曾经了啊。
记不清是多久,一次科学课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在学校找一片你喜欢的叶子。那时也是像现在一样的季节,校园里落满了树叶,许多人在地下挑拣,我也不例外。在或红或黄甚至是绿色的叶子中,我选了一片暗红的树叶。只是食指般长的叶子,叶脉清晰可见。那时候刚学了一篇课文,里面提到了用树叶做书签,于是我便将那片暗红的叶子夹在了一本书中。可是我却将书送给了同学当礼物,那片树叶便再也没有出现在我眼前,而那一堂科学课我上得并不开心。
我随手捡起地上一片树叶,细细端详,阳光下叶片上微小的毛看得一清二楚。我苦笑,果然是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可是,怎么也找不回最初的感觉了啊。
“遥远的路程昨日的梦以及远去的笑声……”。回过头来,那几个小男孩早已不见了踪影。只剩我还站在原地,想着那些童年的往昔。
我又忆起了自己生日那天,在班上发自己早就准备好的阿尔卑斯和大白兔。同学们边拍着手边为我唱着生日快乐歌。本该是很欢乐,心中却有几分酸涌上来,酸了鼻间,也红了眼眶。几位细心的同学发现了过来安慰我,而老师看见了,对我笑了笑,只说了句“好好珍惜”。是啊,现在的我们早已疏远,偶有些联系,也只是新年的祝福……
寒冷的风又打在脸上,我加快脚步回了家。打开电脑,搜索歌曲:光阴的故事,播放——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
我一边轻声哼唱着,一边脑海中浮现出那些仍历历在目的往事,忧伤在心中蔓延开来。课本里的书签、褪色的圣诞卡、早已不知去向的日记本——所有的所有,都被遗落在了光阴的故事里,而我,只叹太匆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以“光阴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光阴”可以指时间,也可以从时间的流逝,青春不再角度立意,时间可短可长,可以从珍惜时间的角度立意。“光阴”可以指岁月,岁月悠远,似曲如歌,可以写他人完整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也可以立足自身,回述自己成长的历程,畅谈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苦恼与欢乐。“故事”强调文章里面有情节,有人物。
二、思路点拨。此文适合写成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跌宕起伏。不妨在细节描写、情感遍染上多做文章。如果此文只是记叙描写自己的生活,恐素材撞车,平中难于见奇,如果能转换一下视角,不单是从自身角度构思,而且把目光放长远,把心敞开,放飞想象的翅膀,以古代人物,文学人物甚至一石一鸟一草一木等事物切入,则写作空间将会广阔无垠,奇思妙想亦会如黄河之水滔滔而来。比如以写“石”为例,可以《红楼梦》中贾宝玉所丢雪中之“通灵宝玉”口吻,演绎一段与光阴、岁月的故事,想必可以大赚眼球,令人拍案叫绝。
22. 阅读下列语句,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岁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静好,世间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
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作文要求:(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500字。(4)文字和标点的书写要规范、整洁。(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及学校名。
【答案】例文:
种下信念的种子
在做一件事时,我们首先做的就是在心底种下一棵信念的种子。有了它,我们就会带着信念飞向成功,有了它,我们就会为其付出努力,实现真正的梦想。
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进入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在茫茫的沙海里跋涉。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像炒红的铁砂一般,扑打着探险队员的面孔。口渴难忍,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没了。这时,探险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之源,成了重生的寄托目标。水壶在队员手中传递,那沉甸甸的感觉使队员们濒临绝望的脸上,又露出坚定的神色。终于,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脱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那壶支撑他们的精神之水——缓缓流出来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
炎炎烈日下,茫茫沙漠里,真正救了他们的,又哪里是那一壶沙子呢?他们执着的信念,无论怎样,一定要走出沙漠!已经如同一粒种子,在他们心底生根发芽,最终领着他们走出了“生死绝境”。
通过上面的小故事,让我们知道了:事实上,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遭受多少艰辛,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一个人的心中还怀着一粒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他就能走出困境,让生命重新开花结果。
其实,无论何处,拥有坚定的信念都是我们永久的财富。学习生涯中,一句:“我一定要做出这道难题”在多少学子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就因为这句话,多少悬而未决的习题被我们迎刃而解?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坚信“没有过不去的坎”,所有困难就被我们踩在脚下,当我们暮然回首时,就会明白: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在心中扎下一颗信念的种子,让成功不再遥远!只要种子还在,希望就不会太远,人生亦是如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与人相处要讲究“和”,态度温和,和平相处,不咄咄逼人;做人要善良,他人有困难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要学会换位思考;做人要讲究诚信,说到做到。“岁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静好,世间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的大意是:一个人在年轻时,因为有青春的激情和勇气,所以他的人生更加精彩;而一个社会因为有年轻人的奋斗和拼搏,所以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启发正青春的我们应该奋勇拼搏,不应该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选择“躺平”,应该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价值。“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强调了“信念”的意义,启发我们坚定信念,不畏艰难险阻,才能收获成功。三则材料为人处世、如何追求理想的角度给我们以启发,任选一个角度立意创作即可。
第二,文体与思路。本篇习作未限制文体,可以写成记叙文或是议论文。若写成记叙文,在开篇可以通过名人名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接下来围绕主题叙事,如以“和为贵”为主题创作,可写自己成为父母的“和事佬”,让他们消气、学会体谅对方;如以“善为本”为主题创作,可写自己路不拾遗,等待失主;如以“诚为先”为主题,可写自己信守承诺按照约定时间还书等等,主题不一样选材也就有所区别,“材”可小,但是“情”要“真”,注意细节的描写,结尾议论抒情,深化题旨。若写成议论文,开篇就可以点明中心论点,接下来通过运用道理论据、事实论据来论证观点,如以“信念”为论题,可列举司马迁受尽酷刑,下定决心写《史记》;苏武牧羊等事例,结尾得出结论,重申论点,使文章论证结构更完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育才学校 通榆县第九中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A4,共8页。
这是一份17,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育才学校等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0页。
这是一份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育才学校等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