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台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台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A4,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第1—12题,每小题2分,第13—16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鲟类是最古老的鱼类之一,被誉为鱼类的“活化石”。我国学者新测定了中华鲟、长江鲟等的线粒体基因组,结合已有信息将鲟科分为尖吻鲟类、大西洋鲟类和太平洋鲟类三个类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鲟类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的不定向改变
B. 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鲟类进化过程中没有作用
C. 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D. 线粒体基因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证据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 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而不是不定向改变,且这种改变是由自然选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误;
B、 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鲟类进化过程中是有作用的,地理隔离会阻断基因交流,促使不同种群向不同方向进化,B错误;
C、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是与特定的环境相适应的,当环境不断变化时,其原有的稳定形态结构并不一定能更好地适应环境,C错误;
D、线粒体基因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证据,通过分析线粒体基因组等分子信息,可以探究生物的进化关系等,D正确。
故选D。
2. 机体的多种生理、生化反应在内环境中进行的。下列反应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
A. 泪液中的溶菌酶分解细菌的细胞壁
B. 病毒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
C. 肠道中的蛋白质被胰蛋白酶降解
D. 吞噬细胞在组织间隙中吞噬细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 例如,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详解】A、 泪液不属于内环境,泪液中的溶菌酶分解细菌的细胞壁这一过程不在内环境中发生,A错误;
B、病毒的 DNA 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这一过程发生在细胞内部,而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 肠道与外界环境相通,肠道中的蛋白质被胰蛋白酶降解发生在肠道内,肠道不属于内环境,C 错误;
D、吞噬细胞在组织间隙中吞噬细菌,组织间隙中的液体属于组织液,组织液是内环境的组成部分,D正确。
故选D。
3.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外液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B. 血浆渗透压升高或组织液渗透压降低是造成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
C. 机体通过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恒定状态
D. 人体内葡萄糖、尿素、抗体、呼吸酶等成分主要分布在内环境
【答案】A
【解析】
【分析】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液)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详解】A、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A正确;
B、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中的水分过多引起的,血浆渗透压降低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是造成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B错误;
C、机体通过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而非恒定不变,C错误;
D、呼吸酶属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A。
4. 图示果蝇细胞中基因沉默蛋白(PcG)缺失,引起染色质结构变化,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形成肿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PcG使组蛋白甲基化和染色质凝集,促进了基因表达
B. 细胞增殖失控可由基因突变引起,也可由染色质结构变化引起
C. DNA甲基化不改变碱基序列和生物个体表型
D. 图示染色质结构变化也是原核细胞表观遗传调控的一种机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详解】A、PcG使组蛋白甲基化和染色质凝集,影响RNA聚合酶与DNA分子的结合,抑制了基因表达,A错误;
B、细胞增殖失控可由基因突变(如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引起;根据题意“基因沉默蛋白(PcG)的缺失,引起染色质结构变化,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形成肿瘤”可知,也可由染色质结构变化引起,B正确;
C、DNA甲基化的碱基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C错误;
D、原核细胞没有染色质,不会发生染色质结构变化,D错误。
故选B。
5. 图示哺乳动物的一个细胞中部分同源染色体及相关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减数分裂前,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中复制形成的染色单体
B. 减数分裂时,丝状染色质在纺锤体作用下螺旋化成为染色体
C. 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开,导致染色体数目及其3对等位基因数量加倍
D. 减数分裂Ⅰ完成时,能形成基因型为MmNnTt的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会在特定时期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细胞分裂的重要方式,涉及染色体的行为和基因的遗传规律。
【详解】A、在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染色质进行复制,但此时形成的染色单体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A错误;
B、纺锤体的作用是牵引染色体运动,而不是使丝状染色质螺旋化成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化是自身的变化,B错误;
C、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但基因数量不变,且由于减数分裂Ⅰ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分裂Ⅱ的细胞中,没有等位基因,C错误;
D、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互换,增加了配子基因组合的多样性,所以减数分裂Ⅰ完成时能形成基因型为MmNnTt的细胞,D正确。
故选D。
6. 某快递小哥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勇救落水者时,体内会发生系列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冷觉感受器兴奋,大脑皮层产生冷觉B. 物质代谢减慢,产热量减少
C. 皮肤血管舒张,散热量减少D. 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减慢
【答案】A
【解析】
【分析】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详解】A、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冷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A正确;
B、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物质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B错误;
C、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交感神经可支配血管,使其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机体散热,C错误;
D、寒冷条件下,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D错误。
故选A。
7. 下图示意老鼠恐惧反射建立的过程,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的声音属于无关刺激B. 图乙中电击属于条件刺激
C. 图丙中的声音属于非条件刺激D. 条件反射一旦形成,不易消退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图甲可知,虽然有声音,老鼠仍能自由活动,声音并不能引起小鼠发生恐惧反射,属于无关刺激,A正确;图乙中电击属于非条件刺激,B错误;结合图乙分析,经过多次将电击和声音信号结合在一起刺激小鼠,使无关刺激(声音)转化为了条件刺激,才出现了图丙的恐惧反射,因此图丙中的声音属于条件刺激,C错误;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因此,条件反射必须不断的强化,否则就会消退,D错误。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反射是最基本的神经活动,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人或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8. 负责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系统中构建了最强大的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免疫活性物质只能由免疫细胞产生
B. 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
C. 病原体刺激激活后的记忆细胞能产生抗体
D.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是激活B细胞的信号
【答案】D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同时可以通过树突状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B细胞在接受两个信号后,同时接受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开始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
详解】A、免疫活性物质可以由多种细胞产生,如泪腺、唾液腺细胞可产生溶菌酶,A错误;
B、抗原呈递细胞可以处理和呈递抗原,抗原呈递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B错误;
C、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C错误;
D、激活B细胞需要两个信号,一是与病原体的直接接触,二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D正确。
故选D。
9. 春季,一些人将柳絮吸入鼻腔后,会引起强烈的刺激、流涕、咳嗽和哮喘等反应,皮肤上也会出现瘙痒的症状,这是过敏反应的表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就可以表现出过敏症状
B.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和过敏反应的相同
C. 不同人的过敏症状不同,这可能和家族遗传有关
D. 人患有过敏性疾病说明了人体的免疫监控功能异常
【答案】C
【解析】
【分析】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
【详解】A、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才会可以表现出过敏症状,首次接触不会表现过敏症状,A错误;
B、红斑狼疮与过敏属于两种不相同的疾病,两种疾病之间有一些区别。首先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不同,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是因为接触了易过敏的物体或者食物所导致,B错误;
C、许多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这可能和家族遗传有关,C正确;
D、过敏反应的发生是由于人体防御功能过强,D错误。
故选C。
10. 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①表示免疫活性物质,其一定存在于内环境中
B. 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都离不开信号分子的作用
C. 内环境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D. 内环境中激素、神经递质、酶等在发挥生理作用后都被灭活
【答案】B
【解析】
【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分析题图:题中表示内环境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之间的调节机制。
【详解】A、若①表示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是免疫活性物质,可以存在于唾液、泪液中,但唾液、泪液不是内环境,A错误;
B、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都离不开信号分子的作用,信号分子都需要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B正确;
C、细胞质基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C错误;
D、内环境中可以有激素、神经递质、酶等,激素、神经递质在发挥生理作用后即被灭活,酶在反应前后数量和性质不变,D错误。
故选B。
11.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都进行着分级调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交感神经兴奋时,脊髓控制膀胱使其缩小,促进排尿
B. 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与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的大小相关
C. 脑干参与的眨眼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也能完成
D. 大脑皮层调控各级中枢活动,使自主神经系统不完全自主
【答案】A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促进排尿,A错误;
B、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相关,与躯体中相应部位的大小无关,运动越精细,大脑皮层代表区的范围越大,B正确;
C、脑干参与的眨眼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该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也能完成,C正确;
D、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通过对各级中枢的调节控制内脏器官的活动,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D正确。
故选A。
12. 2024年3月,科学家首次将猪肾脏成功地移植到患者体内,并能正常产生尿液,为异种移植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移植用的猪肾脏需抑制抗原决定基因表达或除去抗原决定基因
B. 器官移植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C. 免疫抑制剂可抑制T细胞和浆细胞增殖从而减少免疫排斥反应
D. 可利用干细胞经诱导分化形成相应器官解决供体器官短缺问题
【答案】C
【解析】
【分析】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异体细胞间的排斥,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机体对移植器官的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详解】A、为了避免免疫排斥,移植用的猪肾脏需抑制抗原决定基因表达或除去抗原决定基因,A正确;
B、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一组织相容性抗原,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如果将别人的器官或组织移植过来,白细胞就能识别出HLA不同而发起攻击。因此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B正确;
C、免疫抑制剂能选择性地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进而可降低特异性免疫能力,而浆细胞没有增殖能力,C错误;
D、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利用自体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定向培育出人造组织器官,用于器官移植,解决供体器官不足的问题,D正确。
故选C。
13. 某科研小组研究吲哚乙酸(IAA)和赤霉素(GA)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得到图示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此实验IAA浓度为m,若改用浓度低于mIAA时,玉米胚芽鞘长度会变短
B. 图中“?”组处理方式是喷洒等量蒸馏水
C. 用IAA处理胚芽鞘时,应将IAA加在胚芽鞘尖端上而不是加到培养液中
D. 据图推断IAA和GA对促进玉米胚芽鞘伸长具有协同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地运输,称为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
【详解】A、由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低浓度促生长、高浓度抑生长的特点,所以若实验中使用的IAA浓度为m,则改用低于m浓度的IAA时,玉米胚芽鞘的长度不一定减少,A错误;
B、图中“?”处理相当于空白对照,所以处理方式是加等量蒸馏水,B正确;
C、生长素的运输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所以实验中用IAA处理胚芽鞘时,应将IAA加在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加到培养液中,C正确;
D、据图可知,相比对照组(图中?组),IAA和GA单独处理组,都具有促进作用,且IAA和GA混合使用后促进作用增强,说明二者具有协同作用,D正确。
故选A。
14. 如图为膝跳反射模式图,①~⑥表示细胞或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反射弧中,结构②是传入神经、结构④⑤是传出神经
B. 发生膝跳反射时,①处肌肉收缩的同时⑥处肌肉舒张
C. 抑制性神经元释放递质,会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D. 神经递质进入下一神经元内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
【详解】A、 在膝跳反射弧中,结构②上有神经节,所以②是传入神经,结构④⑤是传出神经,A正确;
B、 发生膝跳反射时,①处肌肉收缩的同时⑥处肌肉舒张,这是反射弧协调作用的结果,B正确;
C、 抑制性神经元释放递质,会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从而实现抑制性的调节作用,C正确;
D、 神经递质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而不是进入下一神经元内,D错误。
故选D。
15. 毛细血管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如图表示毛细血管壁细胞与内环境可能的物质交换 途径(图中字母代表不同体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b、c依次代表细胞内液、组织液和淋巴液
B. 4种体液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b
C 水分子必须依赖转运蛋白才能由b进入a
D. 内环境稳态是指4种体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a是细胞内液、b是组织液、c是淋巴液、d是血浆。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a与b和d之间都能双向渗透,b与d之间双向渗透,b单向渗透进入c,c单向渗透进入d,因此a、b,c、d依次代表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A正确;
B、4种体液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a,B错误;
C、水分子通过自由扩散由b进入a,不需要转运蛋白,C错误;
D、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内环境稳态是指b、c、d三种体液组成的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和成分均保持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
故选A。
16. 不同品种烟草在受到烟草花叶病毒(TMV)侵染后症状不同。研究者发现品种甲受TMV侵染后表现为无症状(非敏感型),而品种乙则表现为感病(敏感型)。甲与乙杂交,F1均为敏感型;F1与甲回交所得的子代中,敏感型与非敏感型植株之比为3∶1。对决定该性状的N基因测序发现,甲的N基因相较于乙的缺失了2个碱基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敏感型与非敏感型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B. F1自交所得的F2中非敏感型所占的比例为1/16
C. 发生在N基因上的2个碱基对的缺失不影响该基因功能的改变
D. 用RNA酶处理该病毒遗传物质,再导入到正常乙植株中,乙表现为感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敏感性和非敏感型这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遵从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已知品种甲受TMV侵染后表现为无症状(非敏感型),而品种乙则表现为感病(敏感型)。甲与乙杂交,F1均为敏感型,说明敏感型为显性性状。F1与甲回交相当于测交,所得的子代中,敏感型与非敏感型植株之比为3:1.说明该相对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A错误;
B、假设控制该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为A/a、B/b,根据F1与甲回交所得的子代中,敏感型与非敏感型植株之比为3:1可知.F1的基因型为AaBb.甲的基因型为aabb.且只要含有显性基因即表现为敏感,因此AaBb自交所得F2中非敏感型植株(aabb)占1/4x1/4=1/16,其余均为敏感型植株,B正确;
C、甲的N基因相较于乙的缺失了2个碱基对,而N基因决定该性状,品种甲与品种乙的表型不同,故发生在N基因上的2个碱基对的缺失影响该基因表达产物的功能,C错误;
D、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由于酶具有专一性,用RNA酶处理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其RNA被破坏,因此将处理后的病毒导人到正常乙植株中,该植株不表现为感病,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 俗话说“苦尽甘来”,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在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科学家通过研究揭开了其中的奥妙。原来,甜味和苦味分子首先被舌面和上颚表皮上专门的味细胞(TRC)识别,经信号转换后,传递至匹配的神经节神经元。然后这些信号再经脑干孤束吻侧核(NST)中的神经元突触传导,最终抵达味觉皮层。在味觉皮层中,产生甜味和苦味的区域分别称为CeA和GCbt。如图所示,请回答:
(1)味细胞(TRC)上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
(2)神经冲动在②处传导形式为_______,最终传到______产生甜味和苦味的感觉,该过程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原因是_______。
(3)据上图中的信息解释“甜不压苦”和“苦尽甘来”的生物学机制是:当动物摄入甜味物质,能在CeA产生甜的感觉,但该信息___(填“能”或“不能”)传至苦味中枢,所以甜不压苦;但如果摄入苦味物质,在GCbt产生苦的感觉,会反馈作用于脑干中苦味神经元,感觉更苦;同时___(填“促进”或“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
【答案】(1)氨基酸 (2) ①. 电信号 ②. 大脑皮层 ③. 不属于 ④. 该过程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3) ①. 不能 ②. 抑制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
【小问1详解】
味细胞上受体的作用是识别,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小问2详解】
神经冲动在②处,即神经纤维上传导形式为电信号;感觉产生于大脑皮层,因此电信号最终传到大脑皮层产生甜味和苦味的感觉;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味觉的产生不属于反射,因为该过程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没有参与)。
【小问3详解】
“甜不压苦”指甜味不能掩盖或抵消苦味的感觉,即当机体产生甜味的同时,苦味也同时产生,即大脑皮层中的苦味中枢并不能因为甜味的产生而抑制兴奋,因此当动物摄入甜味物质,能在CeA产生甜的感觉,但该信息不能传至苦味中枢,所以甜不压苦;“苦尽甘来”的字面意思指苦味的感觉完了之后才能感受到甜味,说明当机体产生苦味时是不能产生甜味的,即苦味产生的同时会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使其不能兴奋不能产生甜味。
18. 如图是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长跑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从而降低血压。该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调节。
(2)如图所示,该同学因运动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升高,激活位于______的神经元A,促进_______ 释放①,①进而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
(3)寒冷刺激皮肤的___,引起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4)下丘脑通过腺垂体调控甲状腺分泌④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人体内激素的含量相对稳定,是因为存在___________调节。
(5)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__________,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答案】(1)神经 (2) ①. 下丘脑 ②. 神经垂体
(3)冷觉感受器 (4) ①. 分级调节 ②. 反馈调节
(5)醛固酮
【解析】
【分析】人体血压、渗透压及体温调节过程。
1、调节血压的机理:当某种原因使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沿减压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向心血管中枢发放的冲动增多,缩血管中枢兴奋降低,使心率减慢,心率减小,血管紧张性降低,结果血压下降;血压降低时,感受器向中枢发放的冲动减小,使心抑制中枢兴奋降低,而心加速中枢兴奋增强,缩血管中枢兴奋亦增强,使心率变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大,结果血压上升。
2、渗透压调节的机理: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分泌的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强水的重吸收,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液的量减少;另一方面,渗透压感受器作用于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3、体温调节的机理: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战栗) )增加产热;同时通过激素调节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新陈代谢活动加强,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在炎热环境汗腺分泌活动加强,反射弧为:炎热环境一皮肤温觉感受器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分泌活动加强,散热增多。
【小问1详解】
据题图所示可知,如果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作出综合分析,发出指令,通过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使心率减慢,血管紧张度下降,从而降低血压,该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
【小问2详解】
如果大量出汗,水分失去较多,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激活位于下丘脑的神经元A,促进神经垂体释放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作用到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
【小问3详解】
寒冷刺激人体皮肤的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导给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小问4详解】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B垂体促进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控甲状腺分泌④(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方式称为分级调节。人体内激素的含量相对稳定,是因为存在反馈调节。
【小问5详解】
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合成分泌,作用是保钠排钾。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血压平衡的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体温调节,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并利用题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难度适中。
19. CTLA-4是一种位于细胞毒性T细胞上的跨膜蛋白,能防止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属于免疫检测点之一,研究发现,通过阻断CTLA-4的信号通路,能增强T细胞对肿瘤的攻击力。请回答:
(1)如图所示,抗原呈递细胞APC包括_________(答两个即可),其膜上____分子能与CD28特异性结合,从而激活_______免疫。在正常机体内,CTLA-4基因一般在T细胞过于活化时表达,其意义或作用是_______。
(2)肿瘤细胞通常会_______(填“增强”或“抑制”)T细胞CTLA-4基因的表达,从而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据图分析,CTLA-4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是____。
(3)结合以上研究,请再提出一种治疗肿瘤的新思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 ②. B7 ③. 细胞 ④. 若细胞毒性T细胞过度活跃,其会攻击人体正常组织细胞,影响人体健康,CTLA-4能防止免疫系统过度激活
(2) ①. 增强 ②. CTLA-4抗体能抑制CTLA-4蛋白的作用,因此使用CTLA-4抗体阻断CTLA-4信号通路,可让细胞毒性T细胞持续攻击肿瘤细胞从而治疗肿瘤
(3)抑制CTLA-4基因表达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的过程: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接受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2、细胞免疫的过程: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小问1详解】
抗原呈递细胞APC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据图可知APC膜上B7分子能与CD28特异性结合;据题干信息和图示可知,CD28是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故激活细胞免疫,据题干信息“CTLA-4是一种位于细胞毒性T细胞上的跨膜蛋白,能防止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可知,在正常机体内,CTLA-4基因一般在T细胞过于活化时表达,其意义或作用是:若细胞毒性T细胞过度活跃,其会攻击人体正常组织细胞,影响人体健康,CTLA-4能防止免疫系统过度激活。
【小问2详解】
据题干信息“通过阻断CTLA-4的信号通路,能增强T细胞对肿瘤的攻击力”可推知,肿瘤细胞通常会增强T细胞CTLA-4基因的表达,抑制免疫系统的活化,从而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据图可知,CTLA-4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是与CTLA-4蛋白特异性结合,阻断CTLA-4信号通路,从而让细胞毒性T细胞持续攻击肿瘤细胞从而治疗肿瘤。
【小问3详解】
除了使用CTLA-4抗体,还可通过抑制CTLA-4基因表达来阻断CTLA-4的信号通路来治疗肿瘤。
20. 台山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宜开展作物育种。为研究抗稻瘟病水稻的遗传规律,某团队用纯合抗稻瘟病水稻品种甲、乙、丙分别与易感稻瘟病品种丁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结果见表。不考虑染色体互换、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等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在遗传学上,水稻的抗稻瘟病和易感稻瘟病是一对_____。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判断,易感稻瘟病为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
(2)实验③中,这一对性状至少受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F2抗稻瘟病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种,F2抗稻瘟病植株中的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
(3)培育耐盐碱的抗稻瘟病水稻对于沿海滩涂及内陆盐碱地的利用具有重要价值。该团队将耐盐碱基因随机插入品种甲基因组中,筛选获得1号、2号、3号植株,耐盐碱基因插入位点如图(注:植株只要含有1个耐盐碱基因即可表现出耐盐碱性状,不含则表现出盐碱敏感性状)。
①据图分析,2号植株产生的雌配子类型有_____种,1个次级卵母细胞携带的耐盐碱基因最多有_____个。
②该团队将3号植株自交,理论上所得子一代的表型及比例是_____。
【答案】(1) ①. 相对性状 ②. 隐性
(2) ①. 3 ②. 26 ③. 1/9
(3) ①. 4 ②. 6 ③. 耐盐碱抗稻瘟病:盐碱敏感抗稻瘟病=3:1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水稻的抗稻瘟病和易感稻瘟病是一对相对性状。实验①中,F1自交得到F2,F2中发生性状分离,可知抗稻瘟病对易感稻瘟病为显性。即易感稻瘟病为隐性性状。
【小问2详解】
实验②中,F2中性状分离比为15:1,是9:3:3:1的变式,即这一对相对性状至少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实验③中,F2表型及比例为抗稻瘟病:易感稻瘟病=63:1,说明受三对等位基因的控制,若用A/a、B/b、C/c分别表示三对等位基因,F1的基因型为AaBbCc,F1自交得到F2,F2种基因型为3×3×3=27种,其中易感稻瘟病基因型为aabbcc,则F2抗稻瘟病植株的基因型有27-1=26种,F2中的纯合子共2×2×2=8种,其中1种是易感稻瘟病,剩余7种为抗稻瘟病,即F2抗稻瘟病植株中的纯合子比例为=7/63=1/9。
【小问3详解】
①据图分析,2号植株个体中,耐盐基因插入两对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2号植株产生的雄配子类型有2×2=4种,当含有耐盐基因的染色体都在一个次级卵母细胞中时,所含的耐盐基因最多,一条染色体上有4个耐盐基因,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耐盐基因,因此最多有6个。
②3号植株中耐盐基因全部在一条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因此自交后代耐盐碱抗稻瘟病:盐碱敏感抗稻瘟病=3:1。
21. 研究人员用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水飞蓟(其种子可提取治疗肝炎的药用有机物水飞蓟宾),结果如图1所示。请据图回答:
(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细胞合成的,能在植物细胞之间传递___________的分子。而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与植物激素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_________等优点。
(2)本实验的自变量有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可知,赤霉素和矮壮素对水飞蓟产量的影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
(4)研究人员进一步测定了赤霉素和矮壮素对水飞蓟宾含量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据图可知,对水飞蓟宾含量有抑制作用的是___________。当矮壮素含量为100-300mg/L时,对水飞蓟宾含量的影响表现为___________。
【答案】(1) ①. 信息 ②. 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
(2)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浓度
(3) ①. 促进 ②. 抑制
(4) ①. 赤霉素、矮壮素 ②. 随矮壮素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减弱
【解析】
【分析】1、根据图1实验结果分析可知,赤霉素促进水飞蓟含量增加,矮壮素抑制水飞蓟含量增加。
2、据图2可知,赤霉素、矮壮素对水飞蓟宾含量有抑制作用,当矮壮素含量为100 ~ 300mg/L时,随着矮壮素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减弱。
【小问1详解】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细胞合成的,能在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分子,调节植物生命活动;与植物激素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小问2详解】
据题干信息“研究人员用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水飞蓟”,结合图1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
【小问3详解】
据图1结果可知,与对照相比,赤霉素促进水飞蓟含量增加;矮壮素抑制水飞蓟含量增加。
【小问4详解】
实验
杂交组合
F1表型及比例
F2表型及比例
①
甲×丁
全部抗稻瘟病
抗稻瘟病:易感稻瘟病=3:1
②
乙×丁
全部抗稻瘟病
抗稻瘟病:易感稻瘟病=15:1
③
丙×丁
全部抗稻瘟病
抗稻瘟病:易感稻瘟病=63: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肇庆市肇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A4,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有关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合江县马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A4,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A4,共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