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合江县马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A4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453265/0-173280104113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合江县马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A4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453265/0-17328010412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合江县马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A4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453265/0-173280104124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合江县马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合江县马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A4,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第I卷 选择题(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最符合题意)
1. 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下列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性激素B. 淀粉C. RNA聚合酶D. 胃蛋白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一看是不是细胞内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胞内酶(细胞呼吸相关酶、DNA聚合酶等)、糖原等。二看是不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如载体蛋白、通道蛋白、受体蛋白等。三看是不是分泌到消化道等与外界相通的地方中的物质,如胃蛋白酶、泪液、汗液等。四看是不是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蔗糖、麦芽糖等。
【详解】A、性激素是由性腺分泌的,分泌后通过体液运输到身体各处,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正确;
B、淀粉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错误;
C、RNA聚合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错误;
D、胃蛋白酶是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A。
2.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B. 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液
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 目前普遍认为,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稳态:
含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基础:人体内环境、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实质: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意义:内环境的稳态时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细胞和内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如细胞分泌的抗体、激素、神经递质等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存在淋巴细胞,因此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血浆,B错误;
C、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正确;
D、目前普遍认为,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D正确。
故选B。
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 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上升
C. 如果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细胞代谢就会紊乱
D. 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外液是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生活环境,然而对于多细胞动物而言,细胞外液则是身体的内部环境,称为内环境。
【详解】A、内环境稳态既包括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相对稳定,还包括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A错误;
B、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蛋白渗透到组织液中,会引起组织液渗透压上升,出现组织水肿,B错误;
C、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稳态被破坏,细胞代谢就会紊乱,C正确;
D、腹泻会引起体液中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不会引起蛋白质丢失,D错误。
故选C。
4.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是体液的一部分
B. 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C.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 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有:机体从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机体细胞分泌的物质如激素、分泌蛋白等;氧气、二氧化碳。
【详解】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也叫内环境),故内环境是体液的一部分,A正确;
B、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B正确;
C、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C正确;
D、细胞代谢的场所主要在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D。
5. 下图是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代表血浆B. ②代表淋巴液
C. ③中蛋白质含量比①多D.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B、题图分析:①代表血浆;②代表淋巴液;③代表组织液,AB正确;
C、①中蛋白质含量要明显多于比③多,C错误;
D、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D正确。
故选C。
6. 如图①、③表示人体血管,②表示某结构,箭头代表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②为小肠,③中CO2一定比①中多
B. 若②为胰岛,③中胰液一定比①中多
C. 若②为肝脏,③中葡萄糖一定比①中少
D. 若②为肺,③中氧气含量一定比①中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血液流经各器官后,血液中各种成分的一般变化是:
(1)当血液流过肾脏后尿素减少,流过其他各器官后,尿素等废物增加;
(2)当血液流过肺后(肺循环)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增加,流过其他各器官后,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
(3)当血液流过小肠后营养物质增加,流过其他各器官后,营养物质减少。
【详解】A、若②为小肠,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和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的场所。血液经过小肠后,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所以③中CO2一定比①中多,A正确;
B、胰岛分泌胰岛素等激素直接进入血液,而胰液是由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的,不经过此血液循环路径,B错误;
C、血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经血液运输进入肝脏合成糖原,流出肝脏的血液中葡萄糖减少,血糖浓度降低时,肝糖原水解成为葡萄糖进入血液,流出肝脏的血液中葡萄糖增多,C错误;
D、血液流经肺时,二氧化碳穿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经呼气排出体外,吸入的氧气穿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流出肺的血液中,氧气含量升高,D错误。
故选A。
7. 下列关于自主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下,心跳加快、消化腺分泌减弱是自主神经调节的结果
B. 自主神经系统是指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
C.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
D. 自主神经系统是指受人体意识支配、可以“自主”控制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A、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下,心跳加快、消化腺分泌减弱是自主神经调节的结果,此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副交感神经活动不占优势,A正确;
B、自主神经系统是指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控制,B正确;
C、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二者均为传出神经,C正确;
D、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D错误。
故选D。
8. 瞳孔—皮肤反射是一种自主神经反射活动,具体指身体任一部分的皮肤受到强刺激引起疼痛感时,会反射性地引起瞳孔扩大。如图表示抓捏面部时,引起瞳孔—皮肤反射的神经通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甲和神经元乙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B. 适度刺激网状脊髓束可引起瞳孔—皮肤反射
C. 引起瞳孔—皮肤反射的感受器只位于面部皮肤
D. 该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在反射活动中,感受器接受一定的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答,这就是反射的大致过程。
【详解】A、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神经元甲是传入神经,神经元乙是传出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A正确;
B、完成反射要依靠完整的反射弧,适度刺激网状脊髓束引起瞳孔的变化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
C、依据题干信息“瞳孔—皮肤反射是一种自主神经反射活动,具体指身体任一部分的皮肤受到强刺激引起疼痛感时,会反射性地引起瞳孔扩大”,引起瞳孔—皮肤反射的感受器可位于身体任一部分,C错误;
D、在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只能由感受器向神经中枢单向传导,只能由神经中枢向效应器单向传导,不能双向传导,D错误。
故选A。
9. 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曾将一只饥饿的大鼠放在一个箱子中,箱内有一个杠杆能发送食物。在箱内活动过程中,大鼠碰上杠杆,就会获得一份食物。多次意外发生后,大鼠会有意识地按压杠杆获取食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鼠有意识地按压杠杆是一种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条件反射
B. 个体生活过程中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无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则是有限的
C. 该条件反射的建立,提高了大鼠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
D. 撤掉食物引起的条件反射消退,可能使大脑皮层神经元间建立新的联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详解】A、大鼠有意识地按压杠杆是一种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获得的,A正确;
B、个体生活过程中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则几乎是无限的,B错误;
C、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C正确;
D、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可能使大脑皮层神经元间建立新的联系,D正确。
故选B。
10. 下图甲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图乙为兴奋传导过程中虚线框处神经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缩手反射过程中兴奋的传导方向为②→⑤→③→①
B. 分别在图甲①处和⑤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②均能产生应答
C. 图乙中a处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降低
D. 图乙中b处膜电位变化的原因是Na⁺外流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A、图示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该过程中兴奋的传导方向为①→③(有神经节,故判断为传入神经)→④→⑤→②,A错误;
B、图甲中②为效应器,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分别在图甲①处和⑤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②均能产生应答,B正确;
C、图乙中a处为静息电位状态此时细胞膜对 K+ 的通透性较高,C错误;
D、图乙中b处为兴奋部位,即动作电位状态,其膜电位变化的原因是 Na+ 顺浓度梯度内流导致的,D错误。
故选B。
11. 兴奋传导过程中,当兴奋沿轴突传至末梢时,钙离子通道开放,Ca2+内流触发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触前膜产生兴奋依赖于Ca2+的内流
B. 突触后膜位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C.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并引起Na+的内流
D. 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因结合神经递质而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A、据题干信息可知,突触前膜兴奋由轴突传导而来,Ca2+内流触发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A错误;
B、突触后膜位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或轴突,B错误;
C、若该神经递质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引起K+的外流,C错误;
D、神经递质作用与后膜后,突触后膜对Na+或K+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使得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D。
故选D
12. 自主神经系统又称植物性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构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传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B. 排尿活动中,脊髓对膀胱的控制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
C. 交感神经的分布与生理作用比副交感神经更为广泛
D. 血糖含量降低时,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详解】A、 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传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A正确;
B、 排尿活动中,脊髓对膀胱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B正确;
C、 交感神经分布广泛,其生理作用也比较广泛,相对而言,在很多情况下比副交感神经更为广泛,C正确;
D、血糖含量降低时,应该是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而不是副交感神经,D错误。
故选D。
13. 科学家研究发现,节食减肥的中学生出现了明显的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计算力下降的现象;过度节食还能诱发骨质疏松、贫血、低血钾、内分泌失调、情绪低落等多种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度节食可能使蛋白质摄入不足,出现全身组织水肿
B. 钠是人体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元素之一,血钠过低会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C. 贫血可能使人体组织液中乳酸增多,使血浆pH明显下降
D. 情绪低落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使免疫细胞功能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 又称水肿,浮肿。 水肿发生的部位虽然各有差别,但其发生机理是基本相同的。 正常情况下,组织间隙液体的量是相对恒定的。 这种恒定的维持,是有赖于血管的内外液体和体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
【详解】A、过度节食可能使蛋白质摄入不足,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浆中的水流向组织液,出现全身组织水肿,A正确;
B、钠是人体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元素之一,钠离子与神经的兴奋性相关,血钠过低会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B正确;
C、贫血会导致氧气运输受阻,可能使人体组织液中乳酸增多,但血浆具有缓冲液可以调节pH,因此血浆pH不会明显下降,C错误;
D、情绪低落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影响作用于免疫细胞的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D正确。
故选C。
14. 人体消化道内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咀嚼食物时唾液分泌增加,属于非条件反射
B. 胃液中的盐酸保证了胃部内环境中有适合胃蛋白酶的pH
C.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可分泌促胰液素,促进胰腺对胰液的分泌
D.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需通过转运蛋白吸收肠腔中的氨基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后天形成的。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详解】A、咀嚼食物时唾液分泌增加,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
B、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胃液中的盐酸保证了胃部内环境中有适合胃蛋白酶的pH,B正确;
C、在盐酸刺激下,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可分泌促胰液素,促进胰腺对胰液的分泌,C正确;
D、吸收氨基酸是小肠上皮细胞,而不是小肠黏膜上皮细胞,D错误。
故选D。
15. 鱼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产卵率较低,将同种鱼的某部位研碎后注入鱼体内,能提高产卵率,该过程利用的部位和激素种类分别是( )
A. 下丘脑和生长激素B. 肾上腺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C 垂体和促性腺激素D. 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性激素是由性腺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都是由垂体分泌,但只有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生长和分泌性激素,另外促进生殖细胞生成.
【详解】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的生长和发育,促进性腺合成和分泌性激素,进而促进产卵,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6. 足球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很多器官所处的状态以及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可以通过多种调节过程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比赛过程中,流出肝脏的血液中葡萄糖含量比流入的高
B. 比赛过程中,骨骼肌呼吸强度增大,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C. 比赛过程中流汗过多也不会引起内环境渗透压改变
D. 比赛过程中,细胞呼吸会产生乳酸,但血浆的pH变化不明显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在细胞呼吸中,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详解】A、比赛过程中,血糖氧化分解供能,血糖浓度降低,导致肝糖原分解,故流出肝脏的血液中葡萄糖含量比流入的高,A正确;
B、在细胞呼吸中,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小部分转移到ATP中,B正确;
C、比赛过程中流汗过多会引起内环境渗透压改变,应补充淡盐水,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错误;
D、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碳酸氢钠),与比赛过程中细胞呼吸产生的乳酸反应,生成乳酸钠,故比赛过程中血浆的pH变化不明显,D正确。
故选C。
17. 下表为某成年人体检表上的五项血常规指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表中五项指标都是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 此人的饮食需注意补充铁元素和脂质
C. 血糖超出正常值说明此人是糖尿病患者
D. 此人可能有兴奋、多汗、易怒、心率增快等症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表格数据可知,甘油三酯、葡萄糖、甲状腺激素三项指标都较正常值偏高,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两项指标都较正常值偏低,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血红蛋白属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
B、据表格数据可知:此人甘油三酯含量偏高,故应控制脂质的摄入,B错误;
C、此人血糖超出正常值,可能是短时间内摄入糖过多,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C错误;
D、此人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甲状腺激素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并提高代谢水平,故此人可能有兴奋、多汗、易怒、心率增快等症状,D正确。
故选D。
18. 内环境中性激素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与性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有关。为探究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否也存在负反馈调节,①~⑥是各种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②进行手术并切除性腺③不手术④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⑤进行手术不切除性腺⑥不注射
A. 该实验设计运用了“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
B. 实验组的处理是②①,对照组的处理是⑤④
C. 实验组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低于对照组,说明促性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
D. 性激素分泌的过程存在分级调节,该调节机制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意呈现的实验目的“探究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否存在负反馈调节”可知,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排除性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对实验动物是否注射促性腺激素,因变量是检测实验动物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据此和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来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设置。
【详解】A、该实验设计运用了“减法原理”,A错误;
B、依题意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是否注射促性腺激素为自变量,因变量是测定小鼠体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为了排除小鼠体内产生的性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负反馈调节作用,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都应切除性腺,只是实验组小鼠要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对照组小鼠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综上分析,实验组处理为②①,对照组处理为②④,B错误;
C、实验组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低于对照组,说明促性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具有抑制作用,并不能说明促性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C错误;
D、性激素分泌的过程存在分级调节,该调节机制可以放大激素调节的效应,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D正确。
故选D。
19. 下列关于渗透压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渗透压的调节包括水平衡和盐平衡的调节,主要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实现的
B. 通过抗利尿激素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在下丘脑中存在反射弧
C. 通过下丘脑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这一反射,人会主动饮水补充水分
D. 当细胞外液量减少或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
【答案】C
【解析】
【分析】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水平衡和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密切相关,通常称为渗透压调节,主要是通过肾脏完成的,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份实现的,A正确;
B、通过抗利尿激素的水平衡调节过程为:比如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此过程在下丘脑中存在反射弧,B正确;
C、通过下丘脑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中反射弧并不完整,不属于反射,C错误;
D、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D正确。
故选C。
20. 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药物布洛芬具有抑制下丘脑活性的功效,加快散热的速度,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高温持续期,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 蒸发是人体有效的散热方式,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
C.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温度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D. 在高温持续期,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失去体温调节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高温持续期,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
B、散热方式有辐射、对流、传导和蒸发,蒸发是人体有效的散热方式,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B正确;
C、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温度感受器分布于皮肤、内脏器官等部位,C错误;
D、在高温持续期,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仍然具有体温调节功能,使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错误。
故选B。
第II卷 非选择题(6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21. 下图甲表示人体中的细胞外液,图乙表示人体局部内环境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会引起图甲中[ ]___________中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____________,其水的来源为__________(填字母),通过____________(填字母和名称)结构转移。
(2)图乙中⑦的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_______;③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
(3)血液中的O₂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用图中的数字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CO₂浓度最高的为图乙中的[ ]_______。
(4)某人喝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乙中[_______]内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
(5)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该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___的。
【答案】(1) ①. B组织液 ②. 水肿 ③. A、C ④. a毛细血管壁、 b细胞膜
(2) ①. 2/3 ②. 组织液和血浆
(3) ①. ⑤→④→③→⑥→⑦ ②. ⑦组织细胞
(4) ①. ④ ②. 酸碱缓冲对
(5) ①. 神经-体液-免疫 ②. 有一定限度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中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D是淋巴液,图中a、b、d依次为毛细血管壁、细胞膜、毛细血管壁和小肠上皮细胞。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为: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再渗回组织液;图乙中,①是淋巴液,②是毛细淋巴管壁,③是毛细血管壁,④是血浆,⑤红细胞,⑥组织液,⑦是细胞内液(组织细胞)。
【小问1详解】
甲中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D是淋巴液。某人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更新速度较快的血浆中的蛋白质减少,进而使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使B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根据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可知,组织液中的水分来自血浆A和细胞内液C,即血浆中的水跨过毛细血管壁a进入组织液中,细胞内液中的水跨过细胞膜b进入组织液中。
【小问2详解】
图乙中的⑦是组织细胞的内液,占人体体液的2/3;③是毛细血管壁,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其具有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小问3详解】
血液中的O2与血红蛋白结合存在于红细胞中,其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经过的途径依次为:⑤红细胞→④血浆→③毛细血管壁→⑥组织液→⑦组织细胞,而后在组织细胞的线粒体中被利用,CO2在组织细胞中不断由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因此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即为图乙中的⑦组织细胞。
【小问4详解】
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pH明显下降,这是因为④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食用酸性物质后,可与缓冲物质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从而使pH基本不变。
【小问5详解】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该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超过该限度后,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22. 内脏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有相应中枢。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活动等,它们通常不受意识控制,因而内脏运动神经又称为自主神经。为探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对心率的影响,研究人员用蛙制备了如图所示活性标本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内脏____________神经,两者可作用于同一器官,作用效果一般表现为相反,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2)在C处刺激交感神经,蛙心率明显加快,这一过程不能视为反射活动,原因是___________。请利用图中交感神经纤维上的C、D两个刺激位点及直尺等,设计测算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率的方案:___________。
(3)经检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率大约为30m/s,在副交感神经纤维相距1.5cm的A处和B处施加适宜刺激,多次重复记录,蛙心率发生变化所需时间差约1ms,说明AB之间的M处存在___________结构,在该结构中发生的信号转换过程是_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答案】(1) ①. 运动 ②.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于同一器官的神经递质和相应受体不同
(2) ①. 刺激C处引起蛙心率加快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②. 结构测出CD之间距离(LCD),分别在C点和D点刺激交感神经,记录蛙心率发生变化所需时间差(△tCD),兴奋传导速率为LCD÷△tCD
(3) ①. 突触 ②.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小问1详解】
内脏运动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不同传出神经作用于同一种器官,效应不同,原因是神经递质种类不同和相应受体不同;
【小问2详解】
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C处引起蛙心率加快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这一过程不能视为反射活动;交感神经与心脏细胞之间有突触结构,在突触结构上信号转换需要消耗时间,先测出C、D两点间距离,再除以刺激C、D两点分别引起心率变化的时间差,即可算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率;
【小问3详解】
根据计算,在相距1.5cm的A处和B处施加适宜刺激,如果兴奋只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蛙心率发生变化所需时间差约为0.5ms,但实际却为1ms,说明M处存在突触结构,兴奋到达突触时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换,出现延搁。
23. 肉毒杆菌毒素(BTX)是由肉毒杆菌在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神经毒素蛋白。BTX是毒性最强的天然物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毒的蛋白质之一。食用被BTX污染的食物,会导致肌肉麻痹。为了研究BTX引起肌肉麻痹的机制,研究人员分离蛙的腓肠肌及其相连的神经,获得生理状况一致的A、B、C三组腓肠肌标本,各组处理及记录结果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标本A的神经后,能引起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受体结合,_____(填“K+通道”或“Na+通道”)开放,引起肌肉收缩。当轴突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引起_____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通过_____方式将5-HT释放到突触间隙后,引发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先后变化情况是由_____变化为_____,该过程需要_____(细胞器)提供能量。
(2)分析B、C两组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BTX不影响_____,影响/抑制_____。
(3)BTX导致肌肉麻痹原因可能是BTX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也可能是BTX抑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为了证明上述猜测,需要增加D组,对标本D的处理是:在标本D的突触间隙处注射_____,再注射_____,用相同强度的电流刺激神经,预测D组的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填“有”或“没有”)若标本D_____记录到肌肉收缩曲线,则BTX抑制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若标本D_____记录到肌肉收缩曲线,则BTX抑制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答案】(1) ①. Na+通道 ②. 突触小泡 ③. 胞吐 ④. 内负外正 ⑤. 内正外负 ⑥. 线粒体
(2) ①.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 ②. 突触的兴奋传递
(3) ①. 等量的BTX后 ②. 适量乙酰胆碱 ③. 有 ④. 没有
【解析】
【分析】1、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内流有关,静息电位的恢复和维持与K+外流有关;
2、由表格内容可知,标本B的神经处注射适量的BTX溶液,标本C的突触间隙处注射等量的BTX溶液,标本B记录到肌肉的收缩曲线,而标本C没有记录到肌肉的收缩曲线,说明BTX不影响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但影响在突触处兴奋的传递。
【小问1详解】
动作电位产生与Na+内流有关,静息电位的恢复和维持与K+外流有关。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标本A的神经,轴突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兴奋性神经递质),与肌细胞膜受体结合,使肌细胞膜Na+通道开放,引起肌肉收缩。当轴突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通过胞吐的方式将5-HT释放到突触间隙后,引发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先后变化情况是由内负外正变化为内正外负,该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小问2详解】
由表格内容可知,标本B的神经处注射适量的BTX溶液,标本C的突触间隙处注射等量的BTX溶液,标本B记录到了肌肉的收缩曲线,而标本C没有记录到肌肉的收缩曲线,说明BTX不影响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但影响在突触处兴奋的传递;
【小问3详解】
BTX导致肌肉麻痹的原因可能是BTX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也可能是BTX抑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为了证明上述猜测,需要增加D组,D组的实验思路是:在标本D的突触处注射等量的BTX后,再注射适量乙酰胆碱,用相同强度的电流刺激神经,记录肌肉的收缩曲线;预测D组的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若标本D有记录到肌肉收缩曲线,则BTX抑制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若标本D没有记录到肌肉收缩曲线,则BTX抑制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24. 人体受到低血糖和危险等刺激时,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作出相应反应,以维持人体自身稳态和适应环境。其中肾上腺发挥了重要作用,调节机制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遭遇危险时,交感神经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类激素,引起心跳_____、血压_____、肌肉血流量_____等生理效应,有助于机体做出快速反应。从反射弧的组成分析,交感神经属于_____。交感神经纤维末梢与_____形成突触,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分泌。
(2)危险引起的神经冲动还能传到_____,该部位的某些神经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作用于腺垂体,最终促进糖皮质激素水平上升,该过程体现了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_____调节的特点。
(3)儿茶酚胺类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均为小分子有机物。儿茶酚胺类激素具有较强的亲水性,不进入细胞,其受体位于_____。糖皮质激素属于脂溶性物质,进入细胞后与受体结合,产生的复合物与DNA特定位点结合,从而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糖皮质激素具有促进_____、抑制组织细胞_____等作用,在血糖浓度调节方面与胰岛素具有_____(填“协同”或“相抗衡”)作用。
(4)去甲肾上腺素属于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儿茶酚胺类激素,也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下列关于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哪一项?_____。
A. 均可作为信号分子
B. 靶细胞都具有相应受体
C. 都需要随血流传送到靶细胞
D. 分泌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
【答案】(1) ①. 加快 ②. 升高 ③. 增加 ④. 传出神经 ⑤. 肾上腺髓质
(2) ①. 下丘脑 ②. 分级
(3) ①. 细胞膜上 ②. 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③. 利用葡萄糖 ④. 相抗衡 (4)C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小问1详解】
遭遇危险时,交感神经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类激素,引起心跳加快、呼吸加深、血压升高、肌肉血流量增加等生理效应,有助于机体做出快速反应。从反射弧的组成分析,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交感神经纤维末梢与肾上腺髓质形成突触,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此时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素能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
【小问2详解】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因此危险引起的神经冲动还能传到下丘脑,使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作用于腺垂体,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最终促进糖皮质激素水平上升,该过程中存在下丘脑-垂体-靶腺体轴,体现了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
【小问3详解】
儿茶酚胺类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均为小分子有机物,但儿茶酚胺类激素具有较强的亲水性,不进入细胞,故其受体位于细胞膜上。糖皮质激素属于脂溶性物质,其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进入细胞后与受体结合,产生的复合物与DNA特定位点结合,对相关基因的表达做出调节。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糖皮质激素具有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等作用,可见,二者在血糖浓度调节方面与胰岛素表现为相抗衡。
【小问4详解】
A、激素和神经递质都可作为信号分子,对相应的作用对象做出调节,A正确;
B、激素和神经递质都 需要与相关受体结合传递相关信息,引起靶细胞相关的生理活动,B正确;
C、激素随血流传送到靶细胞,神经递质通过组织液到达靶细胞,C错误;
D、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分泌都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进而体现了机体对环境的适应,D正确。
故选C。
25. 哺乳动物进食时,食物尚未进入胃内就可引起胃腺细胞分泌胃液(含有胃酸及胃蛋白酶),称为头期胃液分泌。该过程受神经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的共同调控,如图所示。
(1)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这属于免疫系统第____________道防线,该免疫方式的特点是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2)据图分析,促进胃液分泌的信号分子有胃泌素和_____________。
(3)为探究两种调节机制对头期胃液分泌的影响,有人用同一只狗连续进行了以下实验:
(假饲是让狗吃肉,但吞下的肉从食道上的人工瘘口掉出,不进入胃;“+”数量表示胃液分泌多少)
①步骤2中胃液的分泌是___________调节的结果。
②步骤3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步骤4是为了确定在_______________调节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
④重复上述实验均得到相同结果,表明在头期胃液分泌的两种调节机制中,________ 的作用效应更大;二者共同作用效应_____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各自单独作用效应之和。
【答案】(1) ①. 一 ②. 作用范围广、反应快、生来就有
(2)神经递质 (3) ①. 神经 ②. 确定在假饲条件下胃泌素的分泌量 ③. 神经-体液 ④. 神经-体液 ⑤. 大于
【解析】
【分析】1、据图分析:胃腺细胞分泌胃液既受神经调节的支配还受体液调节的支配。
2、据表分析:1组是作为对照组,2、3、4组为实验组。
【小问1详解】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其特点是作用范围广、反应快、与生俱来。
【小问2详解】
胃腺细胞分泌胃液既受神经调节的支配还受体液调节的支配,因此图中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除胃分泌素外还有传出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
【小问3详解】
①、步骤2中切除胃窦,再假饲,已经排除了神经调节对胃窦G细胞的影响,胃液的分泌是不受胃泌素的影响,只能受到储存神经的影响,故胃液的分泌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②、假饲,并注射一定量的胃泌素(控制胃泌素的注射剂量,使胃液分泌量与步骤1相当)的目的是排除体液调节的干扰,确定在假饲条件下胃泌素的分泌量。
③、只注射与步骤3相同剂量的胃泌素,但不假饲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在神经功能-体液调节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
④实验表明,假饲并注射一定量胃泌素(二者共同作用)处理后,4 小时胃液分泌量与对照组相同,且大于切除胃窦,再假饲以及只注射与步骤 3 相同剂量的胃泌素,但不假饲的胃液分泌量,因此在头期胃液分泌的两种调节机制中,神经—体液调节或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效应更大,二者共同作用效应大于各自单独作用效应之和。
项目名称
红细胞计数
(×1012/L)
血红蛋白
(g/L)
甘油三酯
(mml/L)
葡萄糖
(mml/L)
甲状腺激素
(nml/L)
检查结果
3.2
100.78
4.21
8.48
201.31
参考值
4.09~5.74
131~172
0.48~1.88
3.6~6.1
50~160
组别
处理
肌肉的收缩曲线有无
A
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标本A的神经
有
B
在标本B的神经纤维处注射适量的BTX溶液,用相同强度的电流刺激神经
有
C
在标本C的突触间隙处注射等量的BTX溶液,用相同强度的电流刺激神经
无
步骤
实验操作
4小时胃液分泌量
1
假饲
+ + + + + + + + +
2
切除胃窦,再假饲
+
3
假饲,并注射一定量的胃泌素
(控制胃泌素的注射剂量,使胃液分泌量与步骤1相当)
+ + + + + + + + +
4
只注射与步骤3相同剂量的胃泌素,但不假饲
+ + +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合江县马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合江县马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合江县马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文件包含马街中学高2023级高二上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马街中学高2023级高二上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泸州合江县马街中学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